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8单元 第1课 数学广角——优化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8单元第1课数学广角——优化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中的第一课。
本节课以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为线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2.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是如何解决的?2. 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的问题,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2)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方案。
(3)教师点评各组的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3. 实践(1)教师出示实践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答案。
(3)教师点评各组的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回家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尝试用统筹思想解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让学生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同时,教师要及时点评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统筹思想。
同时,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22-人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
三、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四、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示情境图片。
老师有一个三层的小书架,每层分别放着6个黄球,7个红球,2个绿球。
看上去不整齐,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球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并上白板课件展示成果。
(2)教师提问:现在每层都有5个球了,“5”与原来每层的球数相比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3)教师:5就是6,7,8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根据这个课题,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2)探究怎样计算平均数;(3)了解平均数的代表意义。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科教师姓名教材版本课题第(1)课时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研究小数的开始。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对于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借助人民币和长度单位的意义支撑,初步体会到了小数与分数的亲缘关系。
课程标准上对本节课的描述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所以本课的知识内容,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明确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课前,通过学生前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基础进行了相识。
发现局部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小数初步认识甚至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掌握不牢,少数学生遗忘的现象比较严重。
从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小数的理解和认识,始终是和元、角、学情分析分或长度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缺少对于小数与分数真正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树立起小数的模子。
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小数还是只是“中间带着小圆点的数”而已,对于其产生和意义没有认识。
所以,本节课,应借助大量的活动和面积模型,数学年级学校新人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年级教材分析使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
小数固然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生疏,可是其意义却比较抽象,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面对理念与方法面积模型,唤起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表象、发现纪律、树立模子。
在讲授中,首要使用了迁徙类推法、窥察比较法、总结概括法。
1.通过把代表1的正方形平均分,再数一数,涂一涂的活动,能完整说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知道一名小数的计数单元是0.1,会0.1,0.1的数数。
2.通过涂百格图的活动,能正确说出两位小数的意义,知道一名小数的计数单元是0.01,会0,01,0.01的数数,并说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3.通过模子演示,体味相邻两个计数单元之间的干系,能正确说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元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线统计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线统计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但对于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运用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其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2.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3.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2.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图片、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让学生动手绘制。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场促销海报、班级成绩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条形统计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如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等。
同时,教师还可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条形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绘制一个表示班级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掌握程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1、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一、说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五、学习过程:(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1)》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1)》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能熟练快速地读写三位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三位数的认识和书写。
2. 教学难点
•能够快速书写和认读三位数。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数学广角》第1部分。
•学生课前需要复习前几课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口头练习)请学生大声朗读前几课的数字,提高熟练度。
2.(示范展示)教师展示一个三位数,让学生试着读出来。
第二步:讲解
1.(板书示范)在黑板上书写一个三位数,解释每位数的意义。
2.(操练练习)学生自己写下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3.(互动检查)学生相互交换作业,检查对方的书写是否正确。
第三步:练习
1.(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册上做相关练习题。
2.(个别辅导)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四步:总结
1.(概括复习)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知识。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位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需要更多耐心和细心的指导。
下节课需要更多的复习和巩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用每队的平均成绩 比较可以吗?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 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9+15+16+20+15)÷5 =85÷5 =17(个) 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18+20+19+19)÷4 =76÷4 =19(个)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5.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 况如下图。
(8+12+11+9+10)÷5 =50÷5 =10(个) 答:明天做10个草莓蛋糕合适。
返回目录
课堂小结 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 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单词数/个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算一算,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多少个单词?
(11+19+16+18+16)÷5 =80÷5 =16(个) 答: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16个单词。
返回作业2
4.(探究题)刘叔叔卖水果,第一天卖了 75千克,第二天和第三天平均每天卖72千 克。这三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返回作业2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随 堂 练 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8 6 9 8 14
本数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学案
4.8.1 平均数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二、自主探究例:李健和张亮进行投篮比赛,下面是他们每个人每轮投篮(50次)投中的个数统计表。
李健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张亮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比一比,谁投得准。
1.想一想:2.算一算:(1)李健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2)张亮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通过比较:投得准。
3.议一议:平均数有哪些作用?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三、课堂达标1.求出下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1)13 11 15 12 19(2)125 150 230 3512.学校要举行跳远选拔赛,下面是张兰和李红跳远成绩(单位:厘米)。
你认为应选哪位同学参加比赛?4.8.2 平均数练习课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回顾整理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知识。
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二、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1.判断:(1)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2)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3)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5)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 元。
()(6)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班现有学生44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
本班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优秀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中等生能积极学习,后进生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总而言之,我应该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写特点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包含了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两个板块。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一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所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单元的另一个内容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错误,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注重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建议: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平均数”,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利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第1课时 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2)学生带着好奇心认真倾听、思考。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猜一猜。
小红:炒完菜之后焖饭。
小芳:焖饭的同时炒菜。
谁先吃上饭?
答案:小芳。
2.填一填。
(1)下面是妈妈做早饭的过程及时间:淘米(2分钟)、煎鸡蛋(5分钟)、倒牛奶(1分钟)、熬粥(20分钟)、拌咸菜(5分钟)。其中( )的同时可以( )、( )、( ),( )这件事必须先做,妈妈做完这些家务最少用( )分钟。
1.引而不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做家务的顺序。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激烈的讨论,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引导操作,各组形成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最优方案,让学生经历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结果。
2.学习用流程图表示出做家务的过程,并用学具卡摆一摆。
3.请学生汇报,让学生把方案板贴到黑板上,明确哪种方案最合理。
4.师生共同总结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
(2)妈妈上班,朵朵只能自己做饭吃。淘米(3分钟),洗锅(1分钟),电饭锅煮饭(20分钟),把妈妈做好的几个菜用微波炉热一下(8分钟),冲一碗汤(3分钟),她最快( )分钟就可以吃饭了。
(3)明确哪些家务可以同时做,组织学生汇报。
2.引导学生用流程图把做家务的方案表示出来。
3.学生展示不同的设计方案,
看看哪种方案最合理。
4.小结:当有许多事情要做时,要先动脑筋想一想,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1.认真观察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用算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3.教辅资料:平均数的例题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举例法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班级的身高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
第二步:讲解1.准确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配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归纳总结1.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2.思考并整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引入相关拓展知识。
以上即为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2)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点的移动(1)》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1课时小数点的移动(1)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44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点的移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给学生讲西游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知识点小数点的移动引起的大小变化1.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43页例1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提问:你知道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多长吗?你知道0.009米是多长吗?小结:0.009米=9毫米。
学生观察直尺,用手比划,知道9毫米有多长。
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对了,只见悟空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09米,这个数有什么变化?提问: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小结:0.09米=90毫米学生观察直尺,用手比划,知道90毫米有多长。
提问: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10个)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原来的10倍。
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
提问: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谁知道0.9米是多长?小结:0.9米=900毫米。
900毫米里有多少个9毫米?900毫米里有100个9毫米,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原来的100倍,对吧?2.整体观察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0.9米=900毫米0.009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结:0.009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09,这个数就扩大了10倍。
0.009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结:0.009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0.9,这个小数就扩大了100倍。
从下往上观察: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0.9米=900毫米0.09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0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结:0.09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009,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0.9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结:0.9小数点向左移两位得到0.009,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1=41(座) 答: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 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9.14米, • 借助计算器,请你们算出从第一栏架到最后一个栏架有多少米吗?
9.14米 10-1 =9 9×9.14=82.2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
谢谢!
2、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 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大约有 多远?
3、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 12下,需要多长时间?
检测A卷 4、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5-1)×8=32(分) 答:锯完一共需要32分钟。
5米
21-1=20(段)
20×5=10关系:
沿着小路的一边栽树,两端要栽。
沿着小路的一边栽树,两端要栽。
植树棵数 5 6 7 8
间隔数 4 5 6 7
植树棵数 5 6 7 8
1000 10001
间隔数 4 5 6 7
植树棵数 5 6 7 8
1000 10001
检测B卷 1、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
24米 2米
24÷2=12( 段 ) 12﹢1 =13(人) 答:这一行有13人。
检测B卷 2、第一个同学到第二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 是1米,那么,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 多少米?
1米 5-1=4( 段 ) 4×1=4(米)
间隔数 4 5 6 7
999 10000
一边栽树,两端要栽
植树棵数 13
29 130
36 2008
间隔数 12
28 129
35 2007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
第一棵 6米
36-1=35( 段 ) 6×35=210(米)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210米远。
答: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4米。
检测B卷
3、陈教师去某班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 48个台阶。你知道陈老师去几楼吗?A、二楼 B、三楼
24个
48÷24=2( 段 ) 2+1=3(楼) 答:陈老师去3楼。
检测B卷 4、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 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 多少座路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 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间隔
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苗?
5米
100÷5=20(段)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
100米
例1 同学们在全长( 栽21棵树苗.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 100
最后一棵
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在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苗?
植树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长
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 多远?
检测A卷 1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