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实验

合集下载

血液系统实验报告

血液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3. 学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血细胞计数;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对于防止出血、修复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温度、pH值、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肝素钠、钙离子、pH试纸、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恒温箱、试管、移液器、滴定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和肝素钠溶液。

观察两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2. 测定血液pH值用pH试纸测定新鲜血液的pH值,记录数据。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生理盐水和钙离子溶液。

观察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4. 血细胞计数取血细胞计数板,将新鲜血液稀释后滴入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记录数据。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X秒,肝素钠溶液凝固时间为Y秒。

2. 测定血液pH值新鲜血液pH值为Z。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A秒,生理盐水凝固时间为B秒,钙离子溶液凝固时间为C秒。

4.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为D个/μl,白细胞数量为E个/μl,血小板数量为F个/μl。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在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中,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六、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2. 通过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掌握不同条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 通过血细胞计数,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4. 通过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了解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人体血液样本实验报告

人体血液样本实验报告

人体血液样本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人体血液样本,了解血液成分及其功能,并掌握常见的血液检测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材料:1. 人体血液样本:新鲜的全血样本或血浆样本。

2. 血液检测试剂盒:包括各种血液分析试剂、标准物质及试剂盒说明书。

3. 实验仪器:血液分析仪、显微镜、离心机、移液器、乳化器等。

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a. 取新鲜的全血样本,并用抗凝剂如EDTA稀释,保持血液液态。

b. 如果使用血浆样本,需通过离心将血液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c. 记录每个样本的相关信息,例如采样时间、采样者姓名、病人编号等。

2. 血液计数:a. 取适量的血液样本,将之加入血液计数仪中,进行全血球计数。

b. 按照血球计数仪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获取各项指标的结果。

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血红蛋白测定:a. 取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将其加入血红蛋白测定仪中。

b. 按照血红蛋白测定仪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4. 血液凝固功能测定:a. 取部分血液样本,将其置于理化仪器中,进行凝固功能测定。

b. 使用试剂按要求进行处理,并根据仪器的计算方法,得出凝固时间等结果。

5. 血液显微镜检查:a. 取一小滴血液样本,用干净的玻片将其擦匀,制作血片。

b. 将血片放入显微镜的载玻片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形态,并用高倍镜观察血液细胞变化。

6.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a. 根据不同实验数据,分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或功能状态。

b. 比较实验结果与正常值的差异,评估病人的血液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血液接触皮肤和黏膜,防止感染传播。

2. 严格按照实验仪器和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实验材料和设备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严格。

4. 注意记录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可靠。

5. 执行实验时要保持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及技术标准。

实验结果与讨论: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循环系统之一,在体内起着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携带代谢废物、调节体温以及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血液学的实验操作方法

血液学的实验操作方法

血液学的实验操作方法
1. 血样采集:用采血针从患者的静脉或指尖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

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中,该仪器能够自动计算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3. 血红蛋白测定:使用血红蛋白分析仪来测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以评估贫血程度。

4. 凝血时间测定:使用凝血时间仪器或试剂盒来测定血液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5. 血型鉴定:通过血型抗体试剂盒或其他方法来确定患者的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

6. 血液化学分析:使用化学分析仪器来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电解质等成分的含量。

7.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将血液样本制作成薄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辅助诊断。

8. 血液免疫学检测:使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法或免疫荧光法来检测血液中
的特定免疫球蛋白或肿瘤标志物的水平。

这些是常见的血液学实验操作方法,具体的实验操作可能会根据实验目的和仪器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实验操作前,需要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和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血液生理实验报告

血液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液生理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姓名1]、[姓名2]、[姓名3]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4. 熟悉血液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等功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对于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个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肝素- 草酸钾- 石蜡油- 生理盐水- 羊肺悬液-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 吸管- 试管- 秒表2. 实验仪器:- 动物解剖台- 颈动脉夹- 动脉插管- 恒温水浴- 计时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 从家兔颈动脉抽取血液。

-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展开。

- 将制作好的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液凝固实验:- 将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生理盐水和羊肺悬液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

- 将家兔血液加入试管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 记录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分析影响因素。

3. 血细胞计数:-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涂片观察结果:-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 白细胞:体积较大,有细胞核。

- 血小板:体积较小,无细胞核。

2.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和生理盐水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较长。

- 羊肺悬液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较短。

3.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数值]个/μl- 白细胞计数:[数值]个/μl- 血小板计数:[数值]个/μl六、实验讨论1. 血液凝固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对于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分析实验报告册(3篇)

血液分析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分析实验主要通过对血液的检测,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血液样本:新鲜人血、动物血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染色液、吸水纸等;3. 试剂:瑞氏染液、生理盐水、抗凝剂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制作:取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血液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

五、实验步骤1. 血涂片制作:取新鲜人血或动物血,加入抗凝剂,混匀后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于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X个/μl;- 白细胞计数:Y个/μl;- 血小板计数:Z个/μl;2.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红细胞:正常;- 白细胞:正常;- 血小板:正常;3.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凝固时间:X分钟;- 凝固过程:血液由液体变为凝胶状。

血液鉴定实验报告

血液鉴定实验报告

血液鉴定实验报告血液鉴定实验报告血液鉴定实验是一项常见的法医学技术,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和检测,可以确定许多重要的信息,如个体的身份、健康状况、疾病诊断等。

本文将探讨血液鉴定实验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

一、血液鉴定实验的原理血液鉴定实验的原理基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和特征。

首先,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组成,每一种成分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例如,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可以通过测量血红蛋白的浓度来判断贫血程度。

白细胞可以反映感染和炎症的程度。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血浆中则含有各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等。

其次,血液中的DNA是血液鉴定实验的重要依据之一。

DNA是每个人体内唯一的遗传物质,通过对DNA的分析和比对,可以确定个体的身份。

例如,在刑事案件中,警方可以通过与作案现场的DNA比对,确定嫌疑人是否在现场留下了血迹。

此外,血液鉴定实验还可以通过DNA分析来确定亲子关系、遗传病等。

二、血液鉴定实验的应用血液鉴定实验在法医学、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法医学中,血液鉴定实验可以用于破案、刑事侦查和司法鉴定等。

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确定嫌疑人的身份、作案手段和作案时间等重要信息。

在临床医学中,血液鉴定实验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肿瘤。

此外,血液鉴定实验还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和药物治疗的监测等。

在科学研究中,血液鉴定实验可以用于研究人类遗传学、人类进化和疾病机制等。

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分析,可以获取人类群体的遗传信息,了解人类群体的演化历程和遗传变异。

此外,血液鉴定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新药的研发等。

三、血液鉴定实验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鉴定实验也在不断发展。

首先,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DNA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同时对大量样本进行DNA分析,大大加快了分析速度。

血液生理实验实验一血液的组成和红细胞比容的测定

血液生理实验实验一血液的组成和红细胞比容的测定

血液生理实验实验一血液的组成和红细胞比容的测定实验一:血液的组成和红细胞比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掌握红细胞比容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在血液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及血液浓度的指标之一。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5ml移液管、10ml离心管、离心机、电子天平、称量纸、记号笔、标签纸、移液器、生理盐水、抗凝剂。

2.取5ml全血样本,用移液管准确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摇匀制成混合液。

3.用电子天平称量混合液的总重量,并记录。

4.将混合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加入抗凝剂,标记好标签,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

5.离心结束后,将离心管取出,用移液器将上层血浆移出,称量剩余的血细胞及血浆重量,并记录。

6.根据公式计算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血细胞重量/(血细胞重量+血浆重量)×100%。

四、实验结果:1.混合液的总重量为()g。

2.离心后的血细胞及血浆重量为()g。

3.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红细胞比容为()%。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了红细胞比容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通过观察和测量全血样本中的红细胞比容,可以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数量及血液的浓度,对于了解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例如,在称量血细胞及血浆重量时,需确保样品已经完全转移至称量纸上,避免误差的产生。

同时,在计算红细胞比容时,还需注意单位的换算和公式的正确使用。

六、注意事项:1.实验前需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检查,确保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等均符合要求。

血液成分探究实验报告

血液成分探究实验报告

血液成分探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

实验步骤:1. 预备工作: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器材,包括血液分离试剂,垂直离心机,离心管,显微镜,玻璃滴管等。

2. 采集血液样本:使用消毒酒精和无菌棉球清洁采血部位,用无菌注射器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

注意要避免空气污染和血液受到过度氧化。

3. 血液分离:将采集到的全血样本平均分配到几个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血液分离试剂,轻轻摇匀。

4. 离心分离:将血液离心管放入垂直离心机中进行离心,设定适当的转速和时间。

离心完成后,血液成分将分层在离心管中。

5. 观察分层结果:取出离心管,观察分层的结果。

血液将分成三层:上层是血浆,中间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胞层,底层是红细胞层。

6. 观察血浆:使用玻璃滴管将血浆吸取至显微镜载玻片上,放入显微镜中观察。

同时,可以进行染色、沉淀等操作以观察更详细的血浆成分。

7. 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取出细胞层,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使其悬浮,使用玻璃滴管将悬浮液滴取至显微镜载玻片上,放入显微镜中观察。

8. 观察红细胞:取出红细胞层,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使其悬浮,使用玻璃滴管将悬浮液滴取至显微镜载玻片上,放入显微镜中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离心分离后,观察到血液分为三层。

血浆层呈黄色半透明,其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质、氨基酸、激素等物质。

细胞层呈乳白色,其中富含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功能,血小板负责凝血功能。

红细胞层呈红色,红细胞主要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

实验结论:血液是由血浆、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每个组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血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激素,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白细胞和血小板负责免疫防御和凝血功能,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止血。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维持机体的呼吸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血液提供了基础。

血液的成分实验报告

血液的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和检测的基本方法。

3. 分析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水、电解质、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等物质,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和止血等功能。

本实验通过血液分离和检测方法,观察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从而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生理盐水、葡萄糖、EDTA-Na2等。

2. 仪器:离心机、移液器、显微镜、血细胞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采集:采集志愿者外周静脉血5ml,加入抗凝剂后混匀。

2. 血液分离:将血液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

3. 血浆检测: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含量。

4. 血细胞检测: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5. 血细胞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 血浆检测结果:- 蛋白质:65g/L- 葡萄糖:4.2mmol/L- 钠离子:142mmol/L- 钾离子:4.6mmol/L2. 血细胞检测结果:- 红细胞:4.5×10^12/L- 白细胞:8.0×10^9/L- 血小板:200×10^9/L3. 血细胞形态观察:-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均一。

-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形态各异。

-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聚集在一起。

六、实验讨论1. 血浆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激素等,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其数量和形态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如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3.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包括吞噬、抗体产生等,在炎症、感染等病理状态下,白细胞数量和形态会发生变化。

血液实验报告结论

血液实验报告结论

实验名称:血液常规检查实验目的:通过血液常规检查,了解受试者的血液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其健康状况。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对象:XXX(受试者姓名)一、实验材料1. 采血管:EDTA抗凝管2. 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3. 试剂:红细胞计数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血红蛋白试剂、血小板计数试剂4.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二、实验方法1. 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ml,置于EDTA抗凝管中。

2.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待血液凝固。

3. 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红细胞。

4. 将血清和红细胞分别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测。

5.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受试者的血液状况。

三、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RBC):4.5×10^12/L2. 白细胞计数(WBC):6.0×10^9/L3. 血红蛋白(HGB):140g/L4. 血小板计数(PLT):200×10^9/L四、实验结论1. 红细胞计数(RBC):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2. 白细胞计数(WBC):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无感染迹象。

3. 血红蛋白(HGB):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4. 血小板计数(PLT):受试者的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凝血功能正常。

5. 结合以上各项指标,受试者的血液状况良好,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

五、实验讨论1. 红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体内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白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白细胞具有吞噬、杀灭病原体的作用,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

3. 血红蛋白: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血液相关的实验报告

血液相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仪器:小试管、量杯、注射器、针管、滴定管、试管架、恒温水浴器、哺乳动物手术室器械一套、兔手术台上、动脉夹、塑胶主动脉置管、带橡皮擦刷的玻棒或竹签子、棉絮3. 实验试剂:羟基甲酸乙酯、盐水、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碎冰块、肺组织浸液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处理:对家兔进行麻醉,进行动脉插管,抽取动脉血。

2. 血液凝固实验:将动脉血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a. 实验组:加入不同量的肝素,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b. 对照组:不加入肝素,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3.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两组实验的血液凝固时间,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 随着肝素加入量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五、讨论与分析1.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的全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有限水解反应的全过程。

2.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包括:凝血因子浓度、温度、pH值、接触面积等。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肝素能够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这可能是由于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延缓血液凝固过程。

4.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肝素常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六、结论1.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 肝素可以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具有抗凝血作用。

3. 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神奇的血液实验报告

神奇的血液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液成分分析及功能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掌握血液离心分离技术。

3. 分析不同血液成分的特性及其生理作用。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1. 血液采集器2. 血液离心机3. 吸管4. 试管5. 移液器6. 显微镜7. 细胞计数板8. 生理盐水9. 氯化钠溶液10. 乙醇11. 红细胞溶血剂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名)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采血针采集志愿者血液2ml,置于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

2. 血液离心:将血液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沉淀。

3. 分离血液成分:将离心后的血液小心分为上清液(血浆)和沉淀物(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4. 红细胞计数:使用红细胞计数板和生理盐水稀释血液,计算红细胞数量。

5. 白细胞计数:使用显微镜观察白细胞,记录白细胞数量。

6. 血小板计数:使用血小板计数板和生理盐水稀释血液,计算血小板数量。

7. 血浆成分分析:使用不同试剂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糖、脂类等成分。

8. 红细胞功能检测:将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观察其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志愿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为5.0×10^12/L,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为7.5μm。

2. 白细胞:志愿者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为4.0×10^9/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3. 血小板:志愿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50×10^9/L。

4. 血浆成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约为65g/L,糖含量约为5.0g/L,脂类含量约为1.0g/L。

5. 红细胞功能:在0.9%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在1.0%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出现皱缩现象。

实验结论: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脂类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生理血液实验报告

生理血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生理盐水- 肝素- 草酸钾- 棉花- 肺组织浸液- 秒表- 试管- 注射器-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 秒表- 搅拌器- 血涂片制备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实验:- 将家兔颈动脉放血,收集血液于试管中。

- 将血液分为三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肝素和草酸钾。

- 将三组血液放入37℃水浴锅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 将另一组血液加入棉花和肺组织浸液,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制备血涂片。

-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实验:- 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 肝素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0分钟。

- 草酸钾组血液凝固时间为8分钟。

- 棉花和肺组织浸液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分钟。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红细胞计数:500万/μl- 白细胞计数:10万/μl- 血小板计数:150万/μl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发现棉花和肺组织浸液可以显著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肝素和草酸钾则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这表明组织因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血细胞计数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较少。

这与家兔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人体血液观察实验报告

人体血液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结构。

2. 观察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现象。

3. 识别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流动的重要液体,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现象,可以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新鲜的人体血液样本2. 抗凝剂(如EDTA)3. 试管4. 移液管5. 移液器6. 显微镜7. 生理盐水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样本,加入适量的抗凝剂,轻轻摇匀。

2. 将混合好的血液样本放入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

3.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记录分层后的各层成分。

4. 使用移液管分别从上层、中层和下层吸取血液样本。

5. 将吸取的血液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类型和数量。

6. 将观察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分层现象:经过静置后,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中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

2. 显微镜观察结果:- 上层(血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 中层(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数量较少,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吞噬细菌、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数量较多,呈不规则形状,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 下层(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六、实验讨论1. 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由于抗凝剂的作用,血液不会凝固,从而出现分层现象。

2.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废物,具有运载血细胞、维持渗透压、调节体温等功能。

3. 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具有防御和保护、止血和加速凝血等功能。

4.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有形成分,富含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并识别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及其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血液由血浆、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液实验操作规程

血液实验操作规程

血液实验操作规程1. 引言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实验人员进行血液实验,在保证实验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规范实验流程和操作方法。

2. 实验准备- 实验人员应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

- 准备所需的血液样本和实验用具,如试管、离心机和显微镜。

- 检查实验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正常工作。

3. 实验流程1. 采集血液样本:- 使用无菌注射器从受试者的静脉处采集血液。

-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转移到无菌试管中,并轻轻颠倒混合。

2. 离心:- 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以适当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

- 离心后,将血液分为血浆和红细胞两部分,并将它们分别取出。

3. 血浆分析:- 将取出的血浆样本放入分析仪器中,根据所需测试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 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测试数值和报告单位。

4. 红细胞观察:- 取出的红细胞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注意观察红细胞的数量、形状和结构,记录相关信息。

5. 清理和处理:- 将用过的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 处理废弃物、污染材料和血液样本的。

4. 实验安全- 在进行血液实验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和法律法规。

- 实验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并掌握实验安全知识。

- 处理血液样本时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并妥善处理可能存在的生物危险物质。

5. 结论本操作规程提供了血液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可帮助实验人员准确、安全地进行血液实验。

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本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验要求和安全规范进行调整和执行。

血液的生理实验报告

血液的生理实验报告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防御、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现象,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一步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血液、生理盐水、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花、肺组织浸液、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 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家兔麻醉,取颈动脉血,将血液分为若干份,分别加入不同试剂。

2. 观察血液凝固现象,记录凝固时间。

3. 对比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4. 制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

5.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数目。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现象:在未添加任何试剂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为5-8分钟;在加入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在加入棉花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缩短;在加入肺组织浸液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最短。

2. 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有核,血小板无核。

3.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为5.0×10^12/L,白细胞计数为1.0×10^9/L。

1. 血液凝固是血液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现象,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一步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

2.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等物质可以延缓血液凝固,可能与其抗凝作用有关。

而棉花、肺组织浸液等物质可以加速血液凝固,可能与其促进凝血因子活化的作用有关。

3. 本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正常,符合生理学特征。

抽血的实验报告

抽血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抽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电解质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和凝血等功能。

通过抽血实验,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者:志愿者(年龄、性别不限)。

2. 仪器:采血针、采血管、消毒棉签、碘伏、酒精棉球、一次性手套、采血架、止血带等。

3. 药品:抗凝剂(EDTA-K2、肝素钠等)。

4. 其他:记录表、剪刀、胶带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实验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实验者取坐位,手臂平放在桌面上。

(3)实验者洗手,并戴好一次性手套。

(4)实验者用碘伏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

2. 采血操作(1)实验者用止血带扎紧采血部位上方,使血液充盈静脉。

(2)实验者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

(3)实验者持采血针对准静脉,迅速刺入皮肤。

(4)血液流入采血管,当采血管内血液达到一定量后,拔出采血针。

(5)用消毒棉签按压采血部位,直至出血停止。

(6)将采血管密封,标记姓名、日期等信息。

3. 标本处理(1)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

(2)根据检验项目,将血液标本进行相应处理。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外观:血液呈红色,半透明状,含有一定量的血细胞。

2.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3. 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4. 其他指标:血型、凝血功能等。

六、实验讨论1. 抽血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 采血部位选择应准确,避免损伤血管。

3. 采血量应根据检验项目确定,避免过量或不足。

4. 采血后,应妥善处理血液标本,防止污染。

5.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实验者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抽血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了抽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血液小实验报告

血液小实验报告

血液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了解血液的组成和性质,熟悉血液的凝固和流变性质。

2. 实验器材:- 血液标本- 血液计数板- 显微镜- 牛奶- 酒精- 蒸馏水3. 实验步骤及结果:步骤一:搅拌血液标本将血液标本倒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用玻璃杯或玻璃棒轻轻搅拌血液,观察血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为红色,稍微带有粘稠感。

步骤二:检测血液凝固在两个血液计数板的两个小孔中分别滴入一滴血液,倾斜计数板,观察血液在2-3分钟内的凝固情况。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逐渐凝结成块,并且凝块变得更坚固。

步骤三:观察血液细胞形态取一滴血液放置在显微镜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另一片玻璃片盖住,放入显微镜中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步骤四:观察血液在牛奶中的现象在一个容器中放入适量的牛奶,再将一滴血涂抹在牛奶表面,并用牙签轻轻搅拌。

观察血液在牛奶中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迅速发生凝集,形成红色团块。

步骤五:观察血液在酒精中的现象将一滴血液滴入一杯装有酒精的容器中,观察血液在酒精中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完全溶解在酒精中,不会发生凝集。

4. 实验结果分析: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凝固能力是由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所致,能够快速形成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

在牛奶中,血液会由于其中的钙离子的作用而发生凝块现象。

而在酒精中,血液中的血细胞会完全溶解,表现出溶解性。

5. 总结:通过血液的小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 血液的外观和颜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液具有凝固和流变性质,可以在受伤时迅速形成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 血液中包含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血液中的钙离子和其他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血液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凝聚;- 血液中的血细胞可以在特定溶液中发生溶解。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血液的组成和性质,理解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血液的组成实验报告

血液的组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离和检测的方法;3. 分析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占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离心机、移液器、试管、滴定板、pH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钠、葡萄糖酸钙、酚酞指示剂、柠檬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合;2. 血液分离:将血液分层,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3. 血浆检测:(1)测定血浆pH值;(2)测定血浆中葡萄糖、氯化钠和葡萄糖酸钙的含量;4. 血细胞检测:(1)血细胞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2)血细胞形态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1. 血浆pH值为7.35-7.45;2. 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为4.5-6.1mmol/L,氯化钠含量为135-145mmol/L,葡萄糖酸钙含量为1.0-1.2mmol/L;3. 血细胞计数结果如下:- 红细胞计数: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4.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

六、实验讨论1.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水,占血浆的90%以上。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电解质和蛋白质等,具有运输、缓冲、调节渗透压等生理功能;2.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成分,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血液精简实验报告

血液精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实验材料1. 人或动物血液样本2. 血涂片载玻片3. 尖头吸管4. 显微镜5. 血细胞计数板6. 生理盐水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采集适量人或动物血液样本,注意避免污染。

2. 血涂片制作:- 将载玻片倾斜45度角,用尖头吸管吸取少量血液。

- 将血液均匀滴在载玻片上,迅速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使其形成薄膜。

- 将制成的血涂片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 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用火焰固定,防止细胞脱落。

3. 染色:- 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浸入瑞氏染液中染色3-5分钟。

- 用蒸馏水冲洗染液,去除多余染料。

4. 显微镜观察:- 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 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5. 血细胞计数:-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2. 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和防御功能。

3. 血小板: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涂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是研究血液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血液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3. 血细胞计数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查项目,可以用于诊断贫血、感染等疾病。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血液的采集、血涂片制作、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达到了实验目的。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血液样本。

2. 血涂片制作要均匀,避免出现细胞重叠或缺失。

3. 显微镜观察时要调整光圈和焦距,确保细胞清晰可见。

4. 血细胞计数时要认真计数,避免出现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 血 酶 Ⅻ 原 酶 复 合 物 形 成
接触异物 Ⅻa
血液系统 激肽释放酶
前激肽释放酶
组织损伤释放 Ⅲ
Ⅺ Ca2+ Ⅸ
Ⅺa
Ⅸa PL Ⅷa Ca2+
Ⅹ PL Ⅹa Ⅴa Ca2+ Ⅱa Ⅱ
纤维蛋白单体
Ⅲ Ⅶa Ca2+

凝血酶形成
Ca2+
纤维蛋白原
白纤 形维 成蛋
ⅩⅢ
ⅩⅢa
Ca2+
+
抗B抗体
红细胞
凝集反应
血液系统 Rh血型的临床意义
输血溶血
新生儿溶血
血液系统
输血原则
1、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2、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血液系统
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凝集
交叉配血的主侧: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
交 叉 配 血 试 验
不凝集
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血液系统
实验二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目的] 了解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 [原理] 出血时间的测定在于了解毛细血管及血小 板功能正常与否 凝血时间的测定可了解血液中凝血因子的 功能正常与否。
血液系统
出血时间
是指从针刺使毛细血管破损,血液自行流 出到自行停止的时间。 纸片法正常值:1~3分钟
*比较血液凝固的时间(1与2比,2与3比),分析产生差别原因
表7-2
血液系统
1号试管与2号试管凝血时间对比
现象:(
原因:
)号试管快于(
)号试管
结论:血小板(
)血液凝固
血液系统
2号试管与3号试管凝血时间对比
现象:(
原因:
)号试管快于(
)号试管
结论: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
血液系统
表7-4
实验条件 粗糙面 ⑴试管内加棉花 ⑵试管内涂石蜡油 温度 ⑶试管置37℃水浴 ⑷试管置冰浴 ⑸加肝素0.2ml ⑹加草酸钾0.2ml ⑺对照管
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 加抗凝血 加CaCl2 凝血时间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3滴 3滴 3滴 3滴 3滴 3滴 3滴
血液系统
(2)血小板质膜表面结合有许多凝血因子(FI、FV、
FXI、FXIII),并使这些因子的相继激活;
(3)血小板激活后,释放颗粒的内容物(纤维蛋白
原),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凝块。
血液系统
五、肝素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抗凝作用,主要 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 用,使血液不凝。
ABO血型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有A或B抗原可分为四
种血型:
A型、B型、AB型和O型。
血液系统
各种血型的抗原和抗体分布情况
血型 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A型血 A抗原 B型血 B抗原 AB型血 AB抗原 O型血 —— 血清中的抗体 抗B 抗A —— 抗A和抗B
血液系统
血液系统
血型的鉴定原理
含B抗原 的红细胞
血液系统
六、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适宜酶发挥效能的温度(37℃左右)环 境中,血凝速度加快。
七、接触面光滑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接触面越粗糙血液凝固速度越快
血液系统
[动物] 家兔,2~3kg,雌雄均可
[药品] 肝素、草酸钾、2%氯化钙溶液、肺组织浸 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 石蜡油 [器材] 小烧杯、带橡皮刷的玻璃棒或竹签、清 洁小试管10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 移液器(1ml、0.2ml)
血液系统
实验三 [目的]
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ABO血 型划分的理解。
ABO血型的鉴定
[原理]
用已知的血清凝集素(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来确定未知的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凝集原和B凝
集原)的种类,从而鉴定ABO血型。
血液系统
血型(blood group):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表7-4
实验条件 粗糙面 ⑴试管内加棉花 ⑵试管内涂石蜡油 温度 ⑶试管置37℃水浴 ⑷试管置冰浴 ⑸加肝素0.2ml ⑹加草酸钾0.2ml ⑺对照管
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 加抗凝血 加CaCl2 凝血时间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3滴 3滴 3滴 3滴 3滴 3滴 3滴
血液系统
血液系统
[方法与步骤]
2.凝血时间的测定: (1)以75%的酒精棉球消毒,待酒精自然挥发后用消毒 采血针刺入上述部位2~3mm深,让血液自然流 出,用棉球轻轻拭去第一滴血液,待血液重新自 然流出即开始计时。 (2)将第二滴血置于玻片上,每隔半分钟用大头针挑 血一次,直到挑起细纤维状的血丝,即表示开始 凝血.从开始流出到挑起细纤维状的血丝所需要的 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1号试管与2号试管凝血时间对比
现象:( 原因:
)号试管快于(
)号试管
结论:接触面越(
)血液凝固越(

血液系统
3号试管与4号试管凝血时间对比
现象:( 原因:
)号试管快于(
)号试管
结论: 酶的(
)温度,能(
)血液凝固
血液系统
5号试管凝血时间
现象:
原因:
结论:肝素具有( )作用
血液系统
6号试管凝血时间
现象: 原因: 结论:草酸钾具有( )作用
示教 静止烧杯:
分析
搅拌的烧杯:
血液系统
[结果]
1.出血时间的测定
受试者姓名 XX 出血时间 解释 正常值 及意义
2.凝血时间的测定
受试者姓名 XX 凝血时间 解释 正常值及意义
[结果]
血液系统
ABO血型鉴定
受试者姓名 XX 血型 A 解释
抗A抗体中发生凝集反应,说明受 试者红细胞表面含有A抗原; 抗B抗体中未发生凝集反应,说明 受试者红细胞表面没有B抗原;
不凝集
交叉配血的次侧:供血者血清+受血者红细胞
凝集
紧急情况少量缓慢输血,密切 观察,如有输血反应,立即停止
不凝集
血液系统
[对象] 人
[药品] 抗A抗体和抗B抗体,生理盐水 [器材] 采血针、凹玻片、75%酒精棉球 显微镜
血液系统
[方法与步骤]
1.取双凹片一块,用蜡笔在两端分别写上A、B字 样,在两侧凹内分别滴一滴抗A抗体和抗B抗体。 2.用镊子夹取75%酒精棉球,消毒指端或耳垂及采 血针,用采血针采一滴血,用玻片一角刮取少 许血液在抗A抗体中摇匀,在再用玻片另一角刮 取少许在抗B抗体中摇匀。 3.将玻片轻轻转动数次,使血液血清充分混合, 放置10~15min后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若肉 眼不能判断是否凝集,应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鉴定结果。
血液系统
[对象]
[药品] [器材]

75%酒精棉球 采血针、载玻片、滤纸条、秒表
血液系统
[方法与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 (1)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中指指端腹侧,待酒精 自然挥发后,用消毒采血针刺入上述部位2~3mm 深,让血液自然流出,切勿挤压,从血流流出算 起计算时间。 (2)每隔半分钟用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流一次,直到吸 不到血液为止。 (3)记录开始出血到止血的时间,或以滤纸上的血点 数×0.5分钟来计算,其结果即为出血时间(分)。
血液系统
血液实验结果分析
血液系统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观察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富血小板血浆 (ml) 0.2 ----------少血小板血浆(ml) -----0.2 0.2 生理盐水(ml) 0.2 0.2 -----肺组织浸液(ml) ----------0.2 CaCl2 (ml) 0.2 0.2 0.2 血液凝固时间(s)
故受试者为A型血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纤维蛋 白凝块的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达 到永久止血。
血液系统
血液系统
凝血时间
是指血液流出体外至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它反应的是血液本身的凝血过程是否正常。 玻片法正常值:2~8分钟
凝血时间的延长常见于一些凝血因子缺 乏或异常的疾病。例如:甲、乙、丙型血友 病。
血液系统
[目的]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血液凝固的理 化因素
血液系统
[相关知识]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 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
本质:
可溶性 纤维蛋白原 不可溶性 纤维蛋白多聚体
血液系统
二、血液凝固过程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2、凝血酶形成 3、纤维蛋白形成
血液系统
[结果]
1.出血时间的测定
受试者姓名 出血时间 解释
2.凝血时间的测定
受试者姓名 凝血时间 解释
血液系统
[注意事项]
1.各种用具严格消毒。 2.针刺手指或耳垂不宜过浅,深度2~3mm使血可自 然流出为宜。如针刺部位深度不够,流血量太少 不能用力挤压局部,应重新针刺。 3.用滤纸吸血时,注意不要用滤纸触及皮肤伤口, 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4.测定凝血时,应严格每隔半分钟用大头针挑血一 次,不可太频繁,同时每次挑动血液要按一定方 向和顺序进行,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的网状结构而 造成不凝的假象。
*比较血液凝固的时间(1与2比,2与3比),分析产生差别原因
表7-2
血液系统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理化因素
取小试管7支,编号并按表7-4准备后,取
家兔颈动脉血,每管1ml,在加3滴2% CaCl2溶 液时立即计时,每15″倾斜试管一次,以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