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引言:血液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传统上,对血液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髓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等传统检测手段,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分子诊断方法逐渐成为血液病诊断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
一、常见血液病的分子诊断方法1.1 遗传突变检测遗传突变是导致很多血液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患者DNA或RNA进行序列分析,可以检测到与血液病相关基因中可能存在的突变。
例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常见基因TLX1和TLX3异常导致白细胞克隆扩增并抑制细胞凋亡,可通过PCR技术对其进行检测。
1.2 基因重排检测在某些血液病中,基因间的重排现象是发生肿瘤发展的关键步骤。
这种重排不仅可以导致特定基因的过度表达,还可能造成其他癌基因的激活。
通过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倒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可以对此类基因重排进行检测。
如APM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见的PML/RARA染色体融合基因就可以通过FISH技术诊断。
1.3 突变谱分析突变谱分析是一种对疾病相关基因中多个位点进行突变频率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发现血液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突变类型和频率分布规律。
例如,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常见的BCR/ABL融合基因存在多个突变点,通过突变谱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临床样本中该突变谱。
二、分子诊断方法在血液病中的应用意义2.1 提高诊断准确性传统的血液病诊断方法往往依赖于骨髓穿刺等操作,而分子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血液或组织样本,避免了对患者身体的创伤。
同时,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血液病相关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和改变。
2.2 提供个体化治疗指导血液病是一类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2,3,4,5,6]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 HE):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的分类: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HEFA)、继发性(反应性)HE(HER)、原发性(克隆性)HE(HEN)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HEUS)的四大类。
(1)HEFA: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R 和HEN证据。
(2)HER: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ǒeffler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病等。
(3)HEN: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
全基因组测序在遗传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全基因组测序在遗传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遗传病是指由于基因或基因组的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遗传病检测领域的一项革新性技术。
近年来靶向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得到广泛认可,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进行遗传病诊断的重要工具[1]。
这些检测手段尽管有效,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限制,特别是在检测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SV)等方面。
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有望进一步提升临床遗传检测的效能[2]。
WGS对受检者基因组中的全部DNA序列进行检测,较WES所覆盖的区域更广,不仅覆盖了几乎全部基因的外显子序列,也覆盖了内含子序列和基因间序列。
现在认为WGS可有效避免在对相关基因组区域进行靶向富集时产生的技术偏差,不仅可以检出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SNV),还可以对SV进行分析,并常规性地对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 DNA,mtDNA)变异进行分析[2,3]。
同时其操作步骤相对简化,能更加快速地获得更完整的基因组信息。
因此,WGS 应用于临床遗传诊断有望提高诊断率,缩短诊断流程,节省时间及降低诊疗费用[4]。
由于WGS产生的数据涉及受检者的几乎全部遗传信息,其应用于临床遗传病检测需遵循医学伦理中的自愿、患者受益、不伤害和公平原则。
为了实现其应有的临床意义,并妥善处理检测可能带来的复杂遗传咨询问题,本共识列出了WGS作为遗传病诊断检测手段的关键特征,并在检测申请、检测及分析流程、报告及遗传咨询等方面给出建议,但其实施流程及效能验证的具体步骤不在本共识的涵盖范围。
本共识适用于以NGS技术为主的高覆盖度WGS(通常>40X)在遗传病临床诊断性检测中的应用,主要针对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因或基因组疾病。
MDS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
常见遗传学异常的预后意义
Clin Cancer Res 2013;19:1637-43. Haematologica. 2014 Jun;99(6):956-964.
突变数量与预后的相关性
Haematologica. 2014 Jun;99(6):956-964.
色体异常的 分子学改变
测大序量技基单术因的突个发变碱展的基发现异:常
JAK2、NPM、CEBPA、
PAX5、IKZF1、FLT3、
RUNX1、WT1、RAS、
NOTCH1…………..
MDS的诊断流程
核型分析 FISH 基因芯片 基因突变
MDS患者的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是MDS诊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40-60% 的MDS患者具有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
Poor: 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累及7号的染色体异常
Intermediate:其它异常
Blood 1997;89:2079-88.
JIH 550例M正常核型,单纯-Y、del(5q) 、del(20q)
Poor: 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7号异常
是否有严重贫血(男性<90 g/L,女性<80 g/L) 2012年提出了IPSS-R
Blood 1997;89:2079-88. JCO 2007;25:3503-10. Blood 2012;120:2454-65.
IPSS
Good:正常核型,单纯-Y,单纯del(5q) ,单纯del(20q)
发现Ph 染色体
各种显带技术
出现;发现多 数AL患者伴 有染色体异常
SKY
CGH PCR技术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外周血细胞计数, 如血红蛋白值、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计数( 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 细胞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细胞) 和血小板计数, 以及外周血涂 片细胞形态学描述。 骨髓报告中应描述骨髓穿刺取材( 包括涂片制备和染 色) 是否满意。骨髓涂片是否有骨髓小粒, “ 干” 抽, 或为血 液稀释抽吸也应加以说明。 对骨髓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 骨髓活检切片好于骨髓涂 片, 特别是患者伴有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时。一些异常表现, 如细胞坏死或呈胶冻状、 背景染色、 细胞间蛋白样物质、 缗钱 状或结晶体等也应加以描述。 所有系别细胞和观察到的任何异常细胞均应做出量和 质的描述。红系和粒系细胞的比例( 增高、 正常或减少) 、 成 熟是否正常以及形态应加以详细描述。应报告原始细胞比 例、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比例以及是否有形态异常、 巨核细胞 数和形态。当巨噬细胞数增多时应加以指出, 形态异常( 噬 血或噬红细胞、 有诸如微生物或晶体等包含物、 胞质空泡或 海蓝组织细胞) 也应描述。肥大细胞增多、 任何不典型形态 特征或聚集均应加以记录。任何异常细胞或成堆分布转移 瘤细胞应加以描述, 如果破坏细胞显著增多也应描述。 髓过氧化物酶( m y e l o p e r o x i d a s e , P O X ) 染色、 苏丹黑 B染 色( S u d a nb l a c kB , S B B ) 、 氯乙酸 A S D萘酚酯酶染色( n a p h t h o l A S Dc h l o r o a c e t a t ee s t e r a s e , N A S D C E ) 、 丁酸萘酚酯酶 α 染色( a l p h a n a p h t h y l b u t y r a t ee s t e r a s e , N B E ) 、 酸性非特异性 α 酯酶染色( a c i dn o n s p e c i f i ce s t e r a s e , A N A E ) 、 过碘酸 碱性复 红反应( P A S , 又名糖原染色) , 以及酯酶 +氟化钠抑制实验 有助于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原单细胞、 幼稚单核细胞和原 幼淋巴细胞的确认。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 A L P ) 和铁 染色( i r o ns t a i n i n g ) 也应列为常规检查。 如果可以依据形态学做出明确诊断则在报告结论中写 出诊断, 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 则应对主要发现做出描述。 如果此次骨髓穿刺是对疾病进行监测且此前做过骨髓穿刺, 则此次骨髓发现应与前次做比较, 对变化做出描述。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不同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胞膜和胞质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表型,实现对白血病细胞系列来源及其分化程度的诊断。
白血病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白血病的必要依据,同时也可为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以及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白血病免疫分型是细胞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以荧光标记技术联合FCM检测并判定白血病免疫表型,具有准确、快速、客观、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提高了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1, 2]。
采用不同数量及组合的荧光标记免疫抗体处理白血病细胞并进行荧光检测及分型是免疫分型的关键环节。
准确诊断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抗体,白血病免疫分型涉及多个造血系列的抗原,但目前国内甚至国际上均无规范化的方案可以借鉴;国内不同的医疗单位所用的抗体数量和种类均有较大的异质性,有些单位由于应用的抗体数量较少或抗体选择不当,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以CD45/侧向散射光(SSC)为基础的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本方案以2组表面抗原作为筛查抗原,试图利用相对少的抗体,达到对各个类型白血病进行较全面的检测,具有快速、客观、准确的特点。
已在国内的多家医疗单位试用,证明此方案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3, 4]。
目前,虽然国际上有八色甚至十色方案[5, 6, 7],但对仪器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提出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供从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实验室参考,以期促进我国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的规范化及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四色方案的基本要求理想的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方案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识别白血病细胞,能将其与正常细胞或反应性细胞相区别;②鉴别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③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对疾病进行亚型分型;④鉴别用于检测MRD 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 ;⑤帮助判断某些特异分子改变,即基因型检测;⑥提供预后相关及治疗靶点的免疫标志检测结果。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4.原始细胞非红系细胞计数:原始细胞非红系 细胞计数(NEC)是 1985 年 FAB 协作组 AML 修订诊 一、名词与定义 断标准中为了鉴别 AML 与 MDS 而提出的。为了鉴 1.髓系原始细胞:髓系原始细胞包括原粒细胞、 别AML-M6和MDS,在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时, 原单核细胞和原巨核细胞。原粒细胞分为两类:一 当红系有核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比例≥0.50 时,原始 类是无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I型), 细胞比例应按 NEC(除去红系有核细胞以及淋巴细 另一类是有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 胞和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计算,如果原始细胞比 Ⅱ型) [2]。原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的鉴别点是早幼粒 例≥0.20 则应诊断 M6,否则诊断 MDS。当确定患者 细胞有清晰可辨的高尔基区(油镜下表现为核旁空 是诊断AML或 MDS 后,在进一步进行分型诊断时, 晕区)。幼单核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粗颗 AML 是按原始细胞占 NEC 的比例,而 MDS 则是 按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 粒和细颗粒早幼粒细胞、M2b 的异常中幼粒细胞为 原始细胞等同细胞(应归人原始细胞计数中)。原红 细胞只有在诊断纯红系白血病时视为原始细胞等同 二、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步骤 细胞归入原始细胞计数中。不成熟单核细胞[3]以及 1.标本收集与涂片制备: 小的发育异常巨核细胞和微巨核细胞不是原始细胞 取髂骨(一般取自髂后上嵴,如果患者只能平 等同细胞,不应计人原始细胞计数中。 卧或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取自髂前上嵴或胸骨, 儿童还可以选择胫骨)骨髓液涂于载玻片上,涂片 2.不成熟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包括原单核细胞、 上血膜应位于涂片中央位置,呈“舌头状”,分为头、 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3]。不成 体、尾三部分,一般涂片 10 张[5-6]。每张骨髓涂片应 熟单核细胞胞体比单核细胞小,胞质嗜碱性比幼单 用铅笔清晰注明患者姓名、标本来源、取材日期,并 核细胞弱但比单核细胞强,胞核转曲/有切迹,核 附有唯一的条形码标识。血膜过厚、涂片过于弥漫 染色质比幼单核细胞更浓集,极少可见核仁[3]。从形 分布、出现凝块,均属于不合格标本。 态上区分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 有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b 与慢性粒一单核 2.涂片染色: 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选取 2 张合格骨髓涂片进行染色,染液选取瑞 3.发育异常:发育异常( dysplasia)[4]是指形态 学上异常发育,并不是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同义。这一名词只能用于 3 个髓系系别,其他系别 细胞表现相似而形态学上异常发育者,如淋巴细胞 和浆细胞,应依惯例冠以“不典型(atypical)”,“不典 注意事项: 型”也适用于肥大细胞。造血发育异常可产生细胞学 ①未干透的血膜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血膜易 异常的红细胞[如异形红细胞或二形性(dimorphic)红 脱落; 细胞组群]或血小板(如巨型、少颗粒或有异常颗粒), ②注意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染色时温度成反 氏一姬姆萨复合染液[7],通常情况下,室温染色 15~30min,流水冲去染液,待干燥后贴上纸质标签, 注明患者姓名、标本来源、取材日期及唯一的条形 码标识。
临床分子病理实验室二代基因测序检测专家共识
临床分子病理实验室二代基因测序检测专家共识近年二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已进展至临床检测,如遗传疾病、实体肿瘤、血液肿瘤、感染性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分析及非侵袭性产前筛查等。
国内外有关学会已出台相关共识与指南以推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前期组织病理、临床、生物信息等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拟在NGS的操作流程、数据处理、结果解读等方面作规范和建议,以规范NGS在分子病理领域的应用。
临床分子病理实验室NGS样本可采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formalin-fixedparaffin—embedded,FFPE)、新鲜组织、各种体液上清液、体液离心细胞块、石蜡包埋标本和血浆/血液标本等。
本共识特色是基于病理评估的组织样本(FFPE、新鲜)的规范。
测序分析范围基于目前临床需求,本共识着重在于目标区域测序(panel)分析的实践。
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应用的成熟,本共识将持续更新以满足临床需求。
一、实验室总体要求NGS检测实验室的总体设计与要求应参考《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建设指南(试行)》、《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导则》、《个体化医学检测质量保证指南》、《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个体化医学检测实验室管理办法》、《测序技术的个体化医学检测应用技术指南(试行)》进行。
1。
NGS检测人员的资质要求:NGS检测技术人员应具备临床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经过NGS 技术的理论与技能培训合格。
数据分析人员应具有临床医学或分子生物学或遗传学知识背景并经生物信息学培训。
最终报告应由中级或硕士以上具有病理学背景、经培训合格的本单位执业医师或者授权签字人(医学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审核。
2.NGS检测实验室的区域设置要求:原则上NGS实验室应当有以下分区:样本前处理区、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文库制备区、杂交捕获区/多重PCR区域(第一扩增区)、文库扩增区(第二扩增区)、文库检测与质控区、测序区、数据存贮区.各工作区空气及人员流向需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导则》.分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但是在前处理和建库时,血液样本应与组织样本分开. 3。
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KCl进行低渗处理(骨髓细胞3。最后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 醇:冰醋酸=3:1)进行预固定及固定,收获的染色体标本悬液 于2~8℃保存备用。 4.染色体标本显带:将染色体标本悬液用新鲜配制的固 定液重新固定、吹打混匀,采用气干法或火焰烧灼法滴片。 将制备的玻片置于pH 6.5—6.8的Earle’S溶液恒温水浴加热
用2 eeL的无菌肝素钠抗凝剂0.2 mI湿润内壁(注意不能超 量,较多肝素反而会导致白细胞聚集)。将取出的骨髓迅速 转移至含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或 新生牛血清、少量肝素钠和青霉素、链霉素]的无菌培养瓶内 送检。 4.标本标记和申请单:装标本的容器应标记患者姓名、 床号及其他必要信息。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及FISH检查申 请单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住院 号或门诊号、送检日期;送检医生、送检单位及联系方式;患 者主诉、病史、体检、治疗相关重要信息;重要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以及检测要求(如FISH检测靶点或探针名称、丝裂霉素 断裂试验等);提供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 进一步的标本处理中根据患者可能的诊断给予合适的培养 条件。 5.标本运输:取出的新鲜标本应于室温条件下尽快(24 h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夏季和冬季应采取措施防止运 输过程中标本温度过低或过高,标本不能与冰块或冰袋直接 接触。如果无条件将标本放在含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容 器中送检,而是置于肝素抗凝管或注射器内送检,建议最迟
Spectrum Orange/Texas Red、Spectrum
贫血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加入PHA的同时需要加入丝裂霉素 共同孵育;CLL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培养时加入未甲基化胞嘧 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和美洲商陆素 (PWM)等刺激培养72 h可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淋巴结活 检标本应于无菌条件下剪碎研磨、过滤成单个细胞后进行培 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标本可用CDl38磁珠分选联 合间期FISH(I.FISH)或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FISH(clg— FISH)技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浆膜腔积液需离心、弃 上清,调整细胞密度为(1~2)X106/ml进行培养。 3.收获染色体标本:细胞培养结束前,加入秋水仙胺处 理1 h,以增加中期分裂象(CLL患者及检测体细胞染色体异 常的患者,秋水仙胺处理时间可延长至3.5 h)。随即以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广泛征求国内多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达成以下我国获得性PRCA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PRCA定义及发病机制PRCA是一种以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网织红细胞减低和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先天性PRCA (Diamond- Blackfan贫血,DBA)和获得性PRCA。
DBA是由核糖体蛋白结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异常,为红细胞内源性生成缺陷所致,多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约1/3合并先天畸形。
获得性PRCA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PRCA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也可见于白血病前期,大多数为特发性,无确切诱因。
继发性PRCA 常继发于不同疾病,机制复杂,尚不十分明确(表1)。
表1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病因和分类二、获得性PRCA的诊断建议(一)病史采集1.既往基础疾病:感染、结缔组织病、肾功能衰竭、肿瘤、慢性溶血性贫血、胸腺瘤、血液系统肿瘤等。
2.用药史:氯霉素、氯磺丙脲、硫唑嘌呤、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3.化学品接触史。
4.有无妊娠。
5.有无营养不良。
(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涂片等。
2.肝肾功能、电解质。
3.血清EPO水平、EPO抗体检测:EPO相关PRCA患者血清EPO 水平与贫血程度呈负相关。
原发性PRCA多与异常免疫有关,自身抗体作用于定向干细胞或EPO受体上,或原发产生EPO的自身抗体。
部分患者血清IgG水平升高。
4.结缔组织病相关抗体检测:至少包括ANA、ENA、dsDNA、RF、ASO等筛查。
5.甲状腺功能检查。
6.病毒学检测:包括细小病毒B19、肝炎病毒、EBV、HIV、成人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CMV等。
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液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诊疗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综合分析。
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作为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通量高、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势,是探索血液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
为推动NGS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提高诊疗水平,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病理和检验专家,结合国外权威资料和已积累的大样本数据,制订了NGS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血液肿瘤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融合基因及基因异常表达。
目前NGS在基因突变的检测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本共识仅涉及基因突变的检测。
一、NGS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1.诊断分型:基因突变的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遗传易感性髓系肿瘤、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RS)、毛细胞白血病(HCL)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诊断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其他血液肿瘤则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1,2,3,4,5,6,7,8]。
2.预后判定:基因突变是各类血液肿瘤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目前NCCN指南已提出了基于基因突变的AML预后分层体系[1]。
此外,MDS、MPN、MDS/MPN、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LPL/WM、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中,已经证实了一些具有明确预后意义的突变基因[2,3,4,5,6,7,8]。
其他血液肿瘤中突变基因的预后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指导治疗:一方面,基因突变检测可提供分子治疗靶点,对应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已有基于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FLT3、IDH1/2、BRAF及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的突变基因已有靶向药物上市[1,4,5];另一方面,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或者耐受,及时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分子遗传学基因检测送检和咨询规范与伦理指导原则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分子遗传学基因检测送检和咨询规范与伦理指导原则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遗传研究的发展,临床基因检测的实用性和价值被广泛接受,基因组学等组学的发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的检测和分析能力。
但人类基因组中包含人体大量隐私信息,利用目前可用的分析技术,结合检测特定的基因型和染色体核型,可以逆向识别个体。
另外,传统的分子遗传学提供特定的有限信息,基因组学测序涉及数以千计的DNA标记,检测中往往会发现目的疾病之外遗传信息的异常或变化,即偶然发现;目前基因信息解读能力极其有限,大部分遗传变异与表型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因此,基因组时代的分子遗传学不仅使个人隐私、群体信息和数据安全面临严重挑战,也面对一些重要管理、法律和伦理问题,如剩余样本的处理,基因检测送检前的程序和要求等,特别是基因检测送检和遗传异常解释和解读人员的资格及其能力要求、偶然发现披露的难题等[1,2,3,4,5,6,7,8]。
单核苷酸多态性风险评估检测,芯片检测,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如MPS、WES、WGS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各具优势。
医学研究中,主要涉及疾病机制(罕见疾病的分子特征探索和筛查)、生物标记物、药物筛选(新药研发)药物基因组学等;临床诊疗工作中主要应用于罕见遗传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以及与肿瘤预后和用药选择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检测等。
国际实践中,WES和WGS基因检测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
自2007年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基因检测(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s,DTC gt)第一次商业化以来,其应用迅速增加[9]。
目前,我国一些生物科技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和健康体检机构也开展了风险基因携带者检测,症状前筛查等DTC gt基因检测服务,且快速发展。
我国现有法规或规章制度更多是关于规范基因检测和诊断的技术要求和实验室认证方面。
2010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修订并印发了《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简称基因扩增管理办法);近年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制定发布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遗传病相关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测序技术的个体化医学检测应用技术指南(试行》;2016年其医政医管局发布《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
2024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摘要医学遗传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对包括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一系列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深入理解。
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渐渐融入了这类疾病的临床管理流程,其中涉及了基因检测的指征、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及遗传咨询的原则和临床意义。
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专家共识/指南,结合国内行业的应用成果,总结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理论和应用现状,提出了推荐与专家建议,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的决策性参考。
正文基因变异引起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分为心血管结构正常(如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异常(如遗传性心肌病等)2大类,临床表型不一,从“貌似健康”到心力衰竭甚至心原性猝死。
如何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给患者提供诊治专业意见和家族成员管理建议,属于医学遗传咨询的范畴。
心内科医生与遗传咨询团队相互合作,是提高这类疾病诊治能力的重要举措。
首部国际和国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1,2]颁布11年后,2022年发布了国际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3],总结了心血管病基因检测的现况,概述了基因检测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检测时间选择等科学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专家共识/指南,结合国内行业的应用成果,总结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理论和应用现状,提出了推荐与专家建议,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的决策性参考。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常见遗传方式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分为2类:第一类是由单个基因变异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也称孟德尔遗传病)。
以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染色体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等方式遗传,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
代表性疾病有遗传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等。
第二类是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基因变异共同作用,表型受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如环境、药物等)的双重影响,具有家族聚集倾向。
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Ⅱ)——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完整版)
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H)——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完整版)白血病复发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CIBMTR)的资料显示,复发在非血缘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死因中分别占33%和47%[1]。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单倍型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复发相关死亡率在总体人群中分别为15.6%和16.7%[2],在死因中分别占32%和42%。
移植后一旦复发预后很差,目前治疗选择仍然有限;各移植中心在处理移植后复发方面各自进行了探索。
本共识综合各移植中心的经验和临床研究,并参考国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对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进行推荐。
一、定义和分类根据复发时肿瘤负荷分为血液学复发、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生物学复发;根据肿瘤细胞来源可分为供者型复发和受者型复发;从复发部位上可分为髓内复发、髓外复发和髓内伴髓外复发。
指移植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外周血中又出现白血病细胞或骨髓中原始细胞>5%或出现新的病态造血或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
2•细胞遗传学复发:指移植后已达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又出现原有细胞遗传学异常,或性别染色体由完全供者型出现受者一定比例的嵌合(比例界值尚无统一标准,且不等同于白血病细胞的增加),尚未达到血液学复发的标准。
3•分子生物学复发:是近年硏究的热点指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到特异或非特异分子生物学标志异常或超过一定界值、尚未达到血液学复发的标准。
参见以下微小残留病(MRD)判定标准。
二MRD检测(一)常用MRD检测方法1•染色体:G显带、R显带和(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证明有白血病细胞或肿瘤细胞特异的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存在是检测MRD的标志技术。
FISH检测MRD的敏感度为10-2〜10-3,佥测结果阳性即表明患者体内有残留白血病细胞。
2・FCM:FCM检测的MRD为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感度达10-4左右。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1]。
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而广受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MCL 的生物学行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均已较成熟。
由于临床少见,国内对MCL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对其诊断和治疗存在认识的不统一性和不规范性,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肿瘤与血液病理学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订本版中国MCL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供相关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参考。
一、定义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t (11;14)(q13;q32)异常导致Cyclin D1核内高表达是其特征性标志;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结外侵犯常见,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
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预后(一)诊断1.MCL的临床特征: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男、女比例为2~4∶1。
80%以上的患者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Ann Arbor Ⅲ~Ⅳ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骨髓受累,其他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胃肠道和韦氏环,部分患者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增多,类似于慢性(或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则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骨髓受累。
2.组织形态学特征:MCL主要发生于淋巴结或脾脏滤泡的套细胞区。
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胞质较少。
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母细胞样变" ,母细胞变异型又可分为经典性母细胞变异型和多形性母细胞变异型,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结呈弥漫性、结节状、套区型或少数的滤泡性生长模式。
少部分患者仅仅侵犯淋巴结套区的内套层内或仅表现为套区变窄,称之为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表2 血友病患者获取凝血因子不受限时的替代治疗方案
出血部位及手术 关节 表层肌( 除髂腰肌) 、 无神 经血管损害 髂腰肌和深层肌、 有神经 血管损伤或大量失血 中枢神经系统 / 头部 咽喉和颈部 胃肠道 肾脏 深部裂伤 大手术 小手术 血友病 A F C4 0 %~ 6 0 %, 疗程 1~ 2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Ⅷ∶ F C4 0 %~ 6 0 %, 疗程 2~ 3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Ⅷ∶ F C : 第 1~ 2天 8 0 %~ 1 0 0 %, 第 3~ 5天 3 0 %~ Ⅷ∶ 6 0 %( 物理治疗期间可延长) F C : 第 1~ 7天 8 0 %~ 1 0 0 %, 第 8~ 2 1天不低于 Ⅷ∶ 5 0% F C : 第 1~ 7天 8 0 %~ 1 0 0 %, 第 8~ 1 4天不低于 Ⅷ∶ 5 0 % 血友病 B F C4 0 %~ 6 0 %, 疗程 1~ 2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Ⅸ∶ F C4 0 %~ 6 0 %, 疗程 2~ 3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Ⅸ∶ F C : 第 1~2天 6 0 % ~8 0 %, 第 3~5天 3 0 %~ Ⅸ∶ 6 0 %( 物理治疗期间可延长) F C : 第 1~ 7天 6 0 %~ 8 0 %, 第 8~ 2 1天不 低 于 Ⅸ∶ 3 0 % F C : 第 1~ 7天 6 0 %~ 8 0 %, 第 8~ 1 4天不 低 于 Ⅸ∶ 3 0 %
F C8 0 %~ 1 0 0 %, 7~ 1 4d ; 维持疗程视情况而定, F C6 0 %~ 8 0 %,7~ 1 4d ; 维持疗程视情况而定, Ⅷ∶ Ⅸ∶ 不低于 5 0 % F C不低于 5 0 %, 疗程 3~ 5d Ⅷ∶ F C不低于 5 0 %, 疗程 5~ 7d Ⅷ∶ F C : 术前 8 0 % ~1 0 0 %, 术 后 第 1~3天 6 0 %~ Ⅷ∶ 8 0 %、 第 4~ 6天 4 0 %~ 6 0 %、 第 7~ 1 4天 3 0 %~ 5 0 % F C : 术前 5 0 %~ 8 0 %, 术后 1~ 5d ( 依手术类型而 Ⅷ∶ 定) 3 0 %~ 8 0 % 不低于 3 0 % F C不低于 4 0 %, 疗程 3~ 5d Ⅸ∶ F C不低于 4 0 %, 疗程 5~ 7d Ⅸ∶ F C : 术前 6 0 % ~8 0 %, 术 后 第 1~3天 4 0 % ~ Ⅸ∶ 6 0 %、 第 4~ 6天 3 0 %~ 5 0 %、 第 7~ 1 4天 2 0 %~ 4 0 % F C : 术前 5 0 %~ 8 0 %, 术后 1~ 5d ( 依手术类型而 Ⅸ∶ 定) 3 0 %~ 8 0 %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
Corresponding
中推荐的免疫学分型)。在此基础上99%的病例可以确诊; 成人ALL中B.ALL占75%,T-ALL占25%,25%~30%的成人 ALL表达髓系相关抗原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染色体缺陷和分子异常可以有规 律地出现在ALL患者,这些为更好地认识ALL、确定不同的
D如ease
ofExperimental Hematology,Institute ofHematology&Blood Hospital,CAMS&PUMC,Tianjiin 300024 China. Email:miyingch@medmail.com.cn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和临床 异质性很大的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不成熟淋巴细胞的 异常增殖和聚集为特点。20世纪70年代之前,细胞形态学、 细胞化学是唯一的诊断T具,此后逐渐发展为细胞形态学、 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常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多参数 流式细胞术(MFC)]、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 (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子生物学(大多数以PCR 为基础的技术和测序)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可见ALL 的诊断分类是一个逐步完善、多步骤的过程,ALL的现代检 查、诊断方法应包括精确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 学。这些方法的结合有助于精确的诊断、确定预后相关因 素、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标记,设计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一、ALL诊断方法的演进 ALL诊断分型主要有FAB(French—American—British)和 WHO(World
・995
TCF3、TEL、BCRJABL)的成人B—ALL,为预后不良因素。在 B—ALL中CRLF2高表达转录调控信号与BCR/ABL信号部 分重叠,可能与BCRJABL阴性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有一定疗效有关9。 Notch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9q34,编码Notchl受体。正 常Notchl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在造血干细胞向T细胞分化、 T细胞受体基因的重排和CD4+CD8+T细胞谱系定向发育、以 及外周T细胞的分化及活化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约50%的 T-ALL患者可检测到NOTCHl活化型突变,但NOTCHl对 ALL患者预后影响尚不明确,GRAALL研究表明NOTCHl 或FBXW7突变成人ALL患者预后较好。ECOG E2993研究 结果也提示NOTCHl和FBXW7野生型成人T-ALL患者无 事件生存率低于突变型…l。 另外,基因组分析还有助于分析免疫学、遗传学或分子 生物学特点相似的ALL患者基因表达的不同,结果有助于 确定系列的起源、细胞转化的不同机制及指导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策略。 i、成人ALL的预后判断 儿童和成人ALL的治疗效果均受治疗方案、临床特征、 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宿主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遗传学、全 基因表达谱(基因组研究)、治疗的早期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关于成人ALL预后分组的标准各家不尽一致,列举部 分有代表性的临床研究的分组情况:
常见血液肿瘤FISH检测意义(二) AML和CML FISH检测靶标
《常见血液肿瘤FISH检测手册》系列 1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AML1/ETO基因融合、PML/RARA基因融合、CBFB基因断裂、MLL基因断裂等。
NC CN指南建议AML患者可用FISH检测t(8;21),t(15;17),t(16;16),inv(1 6)等用于辅助和鉴别诊断。
1) 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M2b分型的标志t(8;21)(q22;q22)是初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大约20%-40%的AML-M2患者有t(8;21)(q22;q22),并且在M2b亚型中发生率高达90%。
位于染色体21q22的AML1基因与8q22的ETO基因融合,产生AML1/ ETO融合基因。
AML1/ETO融合基因是转录激活基因,导致细胞不断增殖。
Biochemistry (Moscow), 2010, Vol. 75, No. 13, pp. 1650-1666检测意义:1)辅助诊断:AML1/ETO融合基因在M2患者中的发生率20%-40%,在M2b亚型中发生率高达90%,是M2b分型的标志。
2)判断预后: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是预后好的标志,患者对治疗反应佳,完全缓解率可达90%,5年无病生存可达50%-70%。
2) PML/RARA融合基因检测——M3分型的标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M3),占所有AML病例的10%-15%。
目前发现约95%的APL患者伴有异常染色体核型t(15;17)(q22;q21),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RARA基因发生相互易位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是APL的一个特异分子标志。
PML/RARA融合蛋白通过显性负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从而阻断细胞分化导致持续增殖。
检测意义: 1)辅助诊断:PML/RARA融合基因可见于90%以上的APL中,成为M3的一个特异标志。
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临床基因检验已覆盖了肿瘤、遗传病、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器官移植、出生缺陷、个体化药物治疗等多个领域[1,2,3,4,5,6,7,8],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对机体易感性评估、疾病诊断、预后、治疗监测、遗传咨询、健康管理以及家庭生育计划制定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应该明确、简洁、准确可靠,并具有充分的解释、可信性和权威性。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模式进行了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
一、基本要素1.题目与格式:临床基因检验诊断报告应具有醒目的题目,明确标示出检验的靶标。
2.患者信息:报告中明确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必要时注明种族、籍贯或地域来源。
当家族成员多人同时送检时,应有足够信息区分家庭成员身份,需要时包含家族或谱系信息等。
对于家系的说明,表格或谱系所提供的信息更适合连锁分析。
3.临床信息:临床医师应在申请检验时提供简要的临床信息,应至少包含疾病的诊断或初步诊断、申请检验目的(指需要明确疾病发病状态或携带者状态等)、家族史或既往史。
实验室人员往往需要结合临床信息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根据检验结果提出其他的相关建议。
如果未提供任何临床信息,实验室人员应主动向临床咨询[9]。
4.样本信息:每份样本应当有唯一标识,注明样本类型、样本采集时间、样本接受时间、报告时间、需要时注明样本状态(如:已分离的DNA或已裂解白细胞等)。
胎儿标本(如羊膜穿刺标本、绒毛膜标本等)应与其母亲标本清晰分开,且不可以使用母亲姓名。
5.医师和实验室信息:包括申请医师的姓名、实验室名称、实验室地址和联系电话。
6.页码:报告单中每页均应包含页码,页码采用"当前页码/总页码"的格式注明,即使报告单仅有1页,也应当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标注。
报告为多页时,每页均应注明患者基本信息和样本唯一标识(如ID号)[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与讨论∙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3.08.022通信作者:王健民,Email:jmwang@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cytogenetics and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hematologic disor-ders(2013)Hematology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Laboratory Diagnosis GroupCorrsponding author:WANG Jian-mi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Changhai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China.Email:jmwang@.cn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常伴有获得性细胞遗传学异常。
细胞遗传学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的诊断、分型、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常规染色体显带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已成为血液病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包括标本准备、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在内的诸多环节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规范和完善血液病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我国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的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系统复习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本共识,供从事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诊断的实验室参考,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一、标本取材和运输1.取材时机:细胞毒性药物(包括激素)可以影响血液病患者中期分裂象的数量或质量,甚至导致核型分析失败。
因此初诊患者通常应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前留取标本。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使用羟基脲也可能会影响分裂象的数量和质量,如病情允许,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停止羟基脲治疗1周后留取标本。
2.取材部位:(1)染色体核型分析:血液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标本来源通常以骨髓为宜,取骨髓的量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高低而定,多数病例取2~5ml可满足检测需求,对于骨髓增生活跃程度高的患者,少量标本也可能满足需求。
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且原始+幼稚细胞比例>0.10时,也可采用外周血作为检测标本。
拟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患者,可采用外周血作为标本来源。
拟诊淋巴瘤的患者,可将淋巴结活检样本处理成单细胞悬液后作为标本来源。
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异常检测或范可尼贫血诊断时,可采用外周血作为标本来源。
脑脊液及离心浓缩后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也可作为样本来源。
(2)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FISH检测通常以染色体悬液为标本来源,新鲜的骨髓涂片或外周血涂片也可作为FISH的标本来源,石蜡包埋病理切片、染色后的骨髓涂片在回顾性分析时也可作为标本来源。
3.标本保存:抗凝剂通常选择肝素钠。
肝素锂尤其是EDTA可对细胞的活性产生不利影响。
标本的快速肝素化对于防止凝结非常重要。
取骨髓(或外周血)的针管事先应用2g/L的无菌肝素钠抗凝剂0.2ml湿润内壁(注意不能超量,较多肝素反而会导致白细胞聚集)。
将取出的骨髓迅速转移至含RPMI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或新生牛血清、少量肝素钠和青霉素、链霉素]的无菌培养瓶内送检。
4.标本标记和申请单:装标本的容器应标记患者姓名、床号及其他必要信息。
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及FISH检查申请单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住院号或门诊号、送检日期;送检医生、送检单位及联系方式;患者主诉、病史、体检、治疗相关重要信息;重要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检测要求(如FISH检测靶点或探针名称、丝裂霉素断裂试验等);提供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进一步的标本处理中根据患者可能的诊断给予合适的培养条件。
5.标本运输:取出的新鲜标本应于室温条件下尽快(24h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夏季和冬季应采取措施防止运输过程中标本温度过低或过高,标本不能与冰块或冰袋直接接触。
如果无条件将标本放在含RPMI1640完全培养液容器中送检,而是置于肝素抗凝管或注射器内送检,建议最迟5~6h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标本运输耗时越长,则对细胞活性影响越大。
送检延迟的标本中,正常造血细胞往往较血液肿瘤细胞更有增殖优势,由此可增加检测结果假阴性的几率。
此外,送检延迟对于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标本影响尤其显著,因此对这类标本更应尽快送检。
二、染色体标本的制备1.骨髓细胞直接培养法: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通常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即骨髓标本经计数,调整细胞密度为(1~2)×106/ml,接种于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在37℃恒温培养箱内孵育24或48h。
2.外周血和(或)骨髓细胞特殊处理培养法: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异常检测一般采用外周血标本,培养时需额外加入新鲜配制的植物血凝素(PHA),在37℃刺激培养72h;范可尼贫血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加入PHA的同时需要加入丝裂霉素共同孵育;CLL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培养时加入未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和美洲商陆素(PWM)等刺激培养72h可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淋巴结活检标本应于无菌条件下剪碎研磨、过滤成单个细胞后进行培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标本可用CD138磁珠分选联合间期FISH(I-FISH)或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FISH(cIg-FISH)技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浆膜腔积液需离心、弃上清,调整细胞密度为(1~2)×106/ml进行培养。
3.收获染色体标本:细胞培养结束前,加入秋水仙胺处理1h,以增加中期分裂象(CLL患者及检测体细胞染色体异常的患者,秋水仙胺处理时间可延长至3.5h)。
随即以0.075mol/L KCl进行低渗处理(骨髓细胞37℃处理35min,外周血细胞处理25min)。
最后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进行预固定及固定,收获的染色体标本悬液于2~8℃保存备用。
4.染色体标本显带:将染色体标本悬液用新鲜配制的固定液重新固定、吹打混匀,采用气干法或火焰烧灼法滴片。
将制备的玻片置于pH6.5~6.8的Earle’s溶液恒温水浴加热(87.5℃,60~120min),进行热变性R显带;或者将制备的玻片置于70℃烤箱中处理2h后浸入胰蛋白酶溶液(pH7.0),37℃水浴1~2min进行G显带(根据老化时间及各实验室条件的差异,合适的胰蛋白酶变性时间可有较大差异)。
变性后以新鲜配制的10%吉姆萨染液染色10min。
5.核型分析及报告:(1)核型分析:分析时先用低倍镜从左至右、自上而下逐个视野寻找合适的分裂象,再换用油镜进行观察。
凡长度适中、分散良好、基本无重叠、带型可识别者均列为分析的对象。
分析时要遵循“随机”的原则,避免只挑选“漂亮”的分裂象进行分析,否则可致人为的假阴性结论。
因为“漂亮”的分裂象常来自正常细胞,而“丑陋”的分裂象常来自白血病细胞。
核型分析时如发现中期分裂象质量不佳,以致难以分辨是否为正常或异常细胞,可以增加分析分裂象的数量或重新显带,在部分患者中重新显带可能会改善中期分裂象的显带质量。
同一标本可能存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异常克隆,故应仔细分析,以免漏检。
当核型分析发现一些不常见异常,且比例为100%时,应注意进行外周血PHA刺激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以排除体细胞染色体异常。
通常要求分析20个以上的中期分裂象,分析细胞不足此数而又未能发现异常者不能下正常核型的结论;相反,已发现异常克隆者则不一定强求此数。
(2)核型描述:核型分析结果必须遵循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进行描述。
核型描述可分简式和繁式。
常用简式,例如:46,XY表示1个染色体数目为46的正常男性核型;47,XY,+8表示1个染色体数目为47的超二倍体男性核型,其中增加了1条8号染色体(即8三体);46,XY,t(9;22)(q34;q11)表示染色体数目为46的假二倍体男性核型,其中有一个涉及9和22号染色体的相互易位,断裂点分别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的3区4带和22号染色体长臂的1区1带。
常用缩写符号为p(短臂)、q(长臂)、t(易位)、del(缺失)、inv(倒位)、ins(插入)、der(衍生染色体)、dup(重复)、mar(标记染色体)、r(环状染色体)、i(等臂染色体)等。
异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和供者嵌合型核型的描述与其他核型描述不同。
在报告核型时应先列出受者核型及分析的细胞数目,再列出供者核型及分析的细胞数目,两者之间用“//”隔开。
例如:46,XX[2]//46,XY[18]表示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移植后受者的嵌合核型中仍有2个细胞为受者自身的女性核型,18个细胞为来自受者的男性核型;46,XX,t(9;22)[1]//46,XY[19]表示1个伴有9和22号染色体易位的细胞为来自患者自身的女性核型,19个细胞为来自供者的男性核型;//46,XY[20]表示所分析细胞均为来自供者的男性核型;46,XX[20]//表示所分析细胞均为来自患者自身的女性核型。
(3)克隆性定义及标准:克隆指来自单个祖细胞的一个细胞群体,通常用来描述有着相同或相近染色体异常的一群细胞。
其标准:如为结构异常或染色体数目增加异常,则至少要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中期分裂象具有相同的异常方可称为1个克隆;如为染色体数目减少异常,则至少要有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具有相同的异常才可称为1个克隆。
(4)染色体核型报告:染色体分析报告至少要包含以下内容:①诊断实验室名称。
②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联系方式、标本编号和临床诊断等。
③标本信息:包括标本来源、标本类型、采集或接收日期、标本质量、培养方法、显带方法等。
④核型描述:按照ISCN要求详细描述核型分析结果,并显示所分析细胞数目(正常核型≥20个,伴克隆性异常核型≥10个)。
⑤核型结论:根据核型分析的结果做出染色体分析的诊断结论,如果发现需要与临床医师确认、或需要采用FISH、PCR或其他技术进一步核实的问题,应在备注及建议栏中加以注明。
注明报告日期、分析者和审核者姓名。
三、FISH检测及报告1.镜下观察:根据标记荧光素的激发光与发射光波长,选择合适的荧光显微镜滤片(必备滤片:DAPI;常用滤片:Spectrum Orange/Texas Red、Spectrum Green/F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