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九章_细菌类疫苗

第九章_细菌类疫苗
效的灭活剂,我国多用甲醛,终浓度不超过1%。 杀菌检查:取样接种于不含琼脂的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琼脂斜面及碱性
琼脂斜面各一支,37℃培养5 d,应无本菌生长。
表 几种灭活菌苗(jūn miáo)的灭活方法
9
精品文档
5 浓缩
为提高某些灭活菌苗的免疫力,在培养过程中采取提高菌数的基础上,再 通过浓缩方法达到(dá dào)目的。
定浓度 镜检:涂片染色,至少观察10个视野,应菌型典型,
无杂菌 凝集试验:血清型定型凝集试验,应呈阳性反应 无菌试验: 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试验应阴性 免疫力试验: 原液保存:(2-8℃,3-4年有效)
1111
精品文档
7.配苗及分装 由于灭活菌苗所用的佐剂不同,所以配苗方法也不相同。
氢氧化铝菌苗:可在加入甲醛灭活的同时(tóngshí),按比 例加入氢氧化铝胶配制;也可在菌液经甲醛灭活后再按 比例加入氢氧化铝胶配苗。 有的厂油佐剂菌苗的配制程序为:于灭菌的油乳剂135 m1 10号白油、 11.4m1 Span-85、3.6 ml Tween80混合液中,在边搅拌下加入等量甲醛灭活菌液 配制。
①菌株 我国现用两个菌株生产疫苗: 国际通用Ty2株 国内代表株 ②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采用马丁琼脂、肉汤琼脂或其他经批准的培养 基,主要(zhǔyào)采用固体培养法,也可进行
发酵生产 接种后35~37℃培养18~24h。
116
精品文档
③成品检定 鉴别试验、外观、化学检定、无菌试验、异常 毒性试验、菌形及纯度检查(jiǎnchá) ④疫苗规格及有效期 每安瓿瓶5ml,每人用剂量含伤寒菌6×107~ 3×108,2~8℃避光保存和运输,有效ún)的细 菌性疫苗
卡介苗 百日咳疫苗 脑膜炎球菌疫苗 伤寒疫苗 精制破伤风疫苗(类毒素) 霍乱弧菌疫苗 痢疾(lìji)疫苗 用法:i.d., s.c., d.s., i.m., p.o.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节概述⼀、肠杆菌科细菌:是⼀群⽣物学特性相似,常寄居于⼈和动物肠道中的⾰兰阴性杆菌。

随⼈和动物粪便排出⽽⼴泛分布于⽔、⼟壤和腐物中。

⼤多数肠杆菌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低下或细菌侵⼊肠道以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可导致全⾝多处部位感染。

少数肠道杆菌为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肠埃希菌等均可使⼈患某些肠道传染病。

*、肠道菌科的种类繁多,依据⽣化反应、抗原构造及DNA同源性进⾏分类,⽬前⾄少有30个菌株、120多个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物学特性:①、形态与结构:肠杆菌均为⾰兰阴性菌,⼤⼩约(1—3)µm×(0.3—1)µm,多数有周⾝鞭⽑,能运动。

致病菌多有菌⽑,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

②、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培养温度为37℃。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良好,形成直径约2—3毫⽶中等⼤⼩、湿润、灰⽩⾊光滑性菌落。

③、抗原构造:主要有3种:⑴、菌体(O)抗原:为细胞壁的脂多糖,耐热,100℃数⼩时不被破坏,具有属、种特性,其特异性取决于脂多糖分⼦末端重复结构特异多糖链糖残基种类和排列。

长期⼈⼯培养后容易失去O抗原,菌落为粗糙型(R),因此菌落可发⽣S—R变异。

⑵、鞭⽑(H)变异:为鞭⽑蛋⽩质,不耐热,60℃30分⼦即可被破坏,其特异性取决于多台脸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造,失去鞭⽑后H抗原消失,O抗原外露,为H-O变异。

⑶、微荚膜或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可阻⽌O抗体与抗原结合,为多糖类物质,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去除,重要的有⼤肠埃希菌K抗原、克雷伯菌K抗原、沙门菌Vi抗原等。

④、抵抗⼒:肠杆菌科细菌在⾃然界中⽣存能⼒最强,在⽔、粪便中可⽣存较长时间,与疾病的流⾏有⼀定关系。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不强,60℃30分钟即可被杀死,易被⼀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氯消毒饮⽔。

第⼆节埃希菌属1、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肠道分离菌,影最长是有Escherichia 从⼈粪便中发现⽽得名,即⼤肠杆菌。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屏障结构:1.血脑屏障:一种可阻挡抗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液透入大脑组织或脑脊液的非专有解剖构造,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2.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毛绒膜共同组成。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九章原核生物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九章原核生物笔记

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定义原核生物(Prokaryotes):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一类微生物。

一般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所组成的单细胞生物。

二、特点1、无细胞核。

DNA游离于中心区域(核区)2、无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由膜包围的细胞器3、核蛋白体分子量小(70s)类群细菌:具有细胞壁,单细胞原核生物放线菌:丝状真菌的统称蓝细菌:具有光合系统古细菌:在极端条件下生长(原始的、进化慢的)支原体:无细胞壁的一类原核生物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一)形状和大小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椭圆形、螺旋形、弧形或丝状。

1、球形(直径0.5-1.3 um )2、杆状(0.5-0.8umx 1.0-5.0 um)3、丝状(链霉菌属)细菌>0.3 um,过滤膜0.23,可以除去细菌,但是不能除去病毒(二)细胞结构和功能1、黏质层(slime layer)和荚膜(capsule)均为细胞生长过程中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还有多肽,少量的蛋白质和脂类。

保持细胞表面湿润状态而不致干燥。

厚度小于0.2 um,无明显边缘,结构松散并能向环境基质扩散的成为黏质层厚度大于0.2um,具明显边缘,并稳定附着于细胞壁外,具有固定形态的称为荚膜2、细胞壁(cell wall )是细菌细胞外的一种坚韧而有弹性的结构层,主要成分肽聚糖、还含有脂多糖、脂蛋白和磷壁酸等。

采用革兰式(Gram)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式阳性菌和革兰式阴性菌。

有的细菌在特定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在低渗条件下生长缓慢,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可形成特殊的煎蛋状的小菌落,这种细菌称为L型细菌。

(与去壁不一样)结晶紫草酸氨一鲁戈氏碘液一酒精或丙酮褪色一番红复染保持紫色一阳性红色一阴性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各章思考题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各章思考题

各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4.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第二章病毒1、解释下列名词:病毒粒子、前噬菌体、溶源性。

病毒粒子:成熟的病毒感染单位,病毒复制的最后阶段,在宿主脂肪体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核内复制,形成多边形和多角形的包含体,裸露或被囊膜包裹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溶源性:温和噬菌体DNA具有整合入宿主菌染色质DNA中的特性,成为与宿主菌共生的原噬菌体,能随宿主菌的染色质同步复制而传给子代,这种特性称为溶源性。

2、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微生物之处?(作业1)3、简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4、试用图示说明下列名词之间的关系:病毒粒子、核芯、衣壳、被膜。

(作业2)5、病毒有哪几种对称类型?每种对称类型病毒的形态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6、试以T系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7、病毒是一种致病因子,也是一种具有遗传成分特点的因子,病毒的这种特性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作业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3、根据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解释为什么革兰氏染色后G+呈紫色,G-呈红色?4、比较细菌和放线细群体培养特征的异同。

5、以产甲烷菌为例,总古细菌的特点及其与细菌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1、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一般都是以其群体形式进行研究或利用,这必然就要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培养。

能否找到一种培养基,使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良好地生长?为什么?2、试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谈谈在选择、配制和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做的?有何体会?3、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基本特点。

第九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

第九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

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功能。

传统的免疫:人(或动物)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力和对同种微生物的再感染的特异性的防御力。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微生物。

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免疫防线(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和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外源性感染: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病畜、带菌动物、媒介昆虫等。

内源性感染:指少数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寄生于人体内,不引起疾病。

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

侵袭力:指细菌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技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决定侵袭力的三个方面:1、吸附和侵入能力;2、繁殖与扩散能力;3、抵抗宿主防御能力。

外毒素:是某些革兰氏阳性病原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在生长繁殖期间不断合成并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代谢产物,其化学本质通常是蛋白质,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其具有抗原性强、毒性作用强和对某些理化因子敏感的特点。

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

内毒素:是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在生长繁殖期间不断合成但仅存在于胞内的,当细胞自溶或人工裂解后才释放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是脂多糖,没有器官特异性,抗原性弱,毒性低和热稳定,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表现为发热、糖代谢紊乱、脏器出血,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类毒素: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后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抗毒素:若用类毒素注射机体后,使机体产生的对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先天性免疫,这种免疫机能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即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没有特殊选择性。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内容提要:本章介绍微生物在土壤、水域、空气等自然一般环境和极端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压、高辐射等极端环境中的分布,极端环境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机理,和微生物生态系中的基本规律。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拮抗、捕食等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着不同微生物种群在自然环境中的消长。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发生着有益关系和有害关系,有些微生物可以为植物创造更好的营养和生存环境,抑制植物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与侵害;有些微生物确实植物的病原菌。

微生物生态系统有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适应性和被破坏后的修复能力、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具有能量流、物质流和基因流。

微生物和地球上所有生命体一样,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并在其中有一定规律性地分布、发育和参与各种物质循环。

因此在一定的生态体系中,发育着不同特征性的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并在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强度。

这种特征不仅受环境因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且由微生物本身所具有的适应性所决定。

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生态系即是在某种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参与整个生态系中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和强度的体系。

研究微生物生态系,掌握微生物在其中的生命活动规律,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有益作用。

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如营养类型多、基质来源广、适应性强,又能形成芽孢、孢囊、菌核、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等等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存活;另外,微生物个体微小,易为水流、气流或其他方式迅速而广泛传播。

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极为广泛。

从海洋深处到高山之巅,从沃土到高空,从室内到室外,除了人为的无菌区域和火山口中心外,到处可以发现有微生物存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九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九章
特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2天后自愈。 (3)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肠毒素引起。发病急,有腹痛、腹泻
及血便。要注意与菌痢和出血性肠炎相区别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 直接涂片镜检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法。取创伤分泌物及组织涂片,革兰氏 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大杆菌,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并伴有其他杂菌, 通过这些特点即可做出初步确诊。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0.9~1.2) μm×(4~6)μm,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芽胞呈椭圆形,宽 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本菌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GAM血平板上形成白色粗糙的较大菌落, 有β溶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生长,可消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味。 3.抵抗力 芽胞可耐煮沸1小时以上,干热180℃经2小时、湿热121℃经30分钟才能将 其芽胞杀死。肉毒毒素不耐热,56℃经30分钟可被灭活。
繁殖过程中产生多种侵袭性酶和毒素,导致组织溶解、细胞坏死、出血、炎 症、水肿并伴随气肿,造成局部组织内压力增高,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与供应, 加速远端肢体坏死并伴有恶臭。毒素入血造成毒血症、休克,如不及时治疗, 常导致患者死亡。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二)致病性
2.所致疾病 (2)食物中毒 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肠毒素,污染食品后可引起以腹痛、恶心及吐泻为
组织崩解。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3)透明质酸酶(μ毒素),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使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讲义第九章_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讲义第九章_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第九章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本章内容一、基本条件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三、细菌培养的方法四、细菌的生长现象五、细菌L 型的检查基本条件(一)细菌实验室:生物安全柜。

(二)无菌实验室(三)基本设备和器具:温箱、 CO2培养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烤箱;接种环和接种针;火焰灯或酒精灯;平皿、试管、吸管等玻璃器皿,以及离心机、天平等。

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平板划线分离法:分散生长,各自形成菌落。

连续划线法:杂菌不多。

分区划线法:杂菌多。

斜面接种法:单个菌落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液体接种法: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穿刺接种法:半固体培养基,接种针。

倾注平板法:测定牛乳、饮水和尿液等标本细菌数。

将标本适当稀释后,取一定量加入已灭菌的平皿内,再倾入已溶化并冷却至 45℃左右的定量培养基,混匀,待凝固后倒置、培养。

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条件:根据临床初步诊断及待检细菌的种类,选用不同环境条件进行培养。

细菌的生长现象分离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现象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突起、边缘、颜色、表面、透明度等。

血琼脂上的溶血:α溶血:菌落周围出现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红细胞溶解。

γ溶血:没有溶血,红细胞无溶解。

双环: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气味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肉汤培养基的混浊度、沉淀、菌膜,气味和色素等。

细菌数量达106~ 107CFU/ml,培养肉汤才见混浊。

血液培养的检查和传代培养:肉眼观察其生长现象,如溶血、产生气体或混浊度等。

半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动力有动力的细菌除了在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混浊或细菌生长的小菌落。

细菌 L 型的检查1.标本采集:无杂菌污染的组织或体液标本应加 20%蔗糖无菌溶液保持高渗;血液标本应接种高渗肉汤增菌培养。

第九章球菌

第九章球菌

凝血酶 样物质
纤维蛋白原 (液态)
纤维蛋白 (固态)
结合凝固酶 (菌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
金葡菌 纤维蛋白原
*葡萄球菌溶素 * 杀白细胞素
*肠 毒 素
• 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 • 热稳定 • 作用机制: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
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表 皮 剥 脱 毒素
•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剥脱性皮 炎,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疫功能低 下的成人
所致疾病 流脑: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三、免疫性
• 以体液免疫为主
• 成人交叉抗原而获得一定的免疫性。 儿童因免疫力弱,发病率较高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脑脊液/淤点、斑 床边接种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巧克力(色)平板
(五)防治原则
D 流脑荚膜多糖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D 注意隔离治疗流脑患者,控制传染源 D 流行期间儿童可口服磺胺药物等预防
– 胆汁溶菌试验
– 奥普托辛敏感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物毒力实验
三、其他链球菌
• 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GBS)
正常寄居阴道直肠,健康人的鼻咽部 新生儿GBS感染: 1、暴发性败血症 2、化脓性脑膜炎 肺炎,神经系统后遗症
• D群链球菌
皮肤、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正常菌群
致:尿路感染、化脓性腹部感染、败血症
1、形态与染色 ¾球形或椭圆形,典型排列呈葡萄串状
¾革兰染色为阳性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2、培养特性
• 菌落因种不同而出现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 等脂溶性色素。
• 血琼脂平板上,有的菌株菌落周围形成明显 的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平板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练习题第9章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练习题第9章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2017 第九章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一、A11、下列关于血琼脂上的溶血,错误的是A、α溶血为菌落周围血培养及变为绿色环状B、α溶血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C、β溶血为红细胞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D、γ溶血为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E、γ溶血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2、能在4℃温度下生长的是A、鼠疫耶尔森菌B、李斯特菌C、脑膜炎奈瑟菌D、淋病奈瑟菌E、牛布鲁菌3、一般需氧菌培养的温度为A、35℃B、28℃C、4℃D、30℃E、25℃4、厌氧培养法不包括A、厌氧罐培养法B、气袋法C、烛缸培养法D、疱肉培养法E、厌氧手套箱培养法5、对于血液培养,血液和培养液合适的比例约为A、1:2B、1:5C、1:20D、1:10E、1:156、平板分区划线的目的是A、使细菌获得充分的营养B、减少细菌间的相互抑制作用C、获得足够的单个菌落D、加快细菌的生长速度E、利于细菌的大量生长7、关于分区划线分离法,错误的是A、适用于杂菌量较多的标本B、一般分为四个区,将标本均匀涂布于第一区C、自第二区开始,各区内依次进行连续划线D、每一区划线均接触上一区的接种线1或2次E、接种前以及接种完毕后,接种环要灭菌8、下列哪项不是无菌实验室所必需的A、无菌实验室应完全封闭B、定期进行彻底消毒C、进入无菌室应着隔离衣D、不进行常见临床标本的分离E、有超净工作台9、临床细菌室最常用的培养方法是A、需氧培养法B、微需氧培养法C、二氧化碳培养法D、厌氧培养法E、组织培养法10、脑膜炎奈瑟菌需要在浓度为()的二氧化碳环境中才能良好生长。

A、3%~7%B、5%~10%C、10%~15%D、15%~20%E、20%~25%二、A21、男,数日前去游泳,后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医生疑为细菌性尿道炎,采集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检查。

尿细菌定量培养,可采用的方法为A、平板分区划线法B、穿刺培养法C、倾注平板法D、斜面接种法E、平板连续划线法三、B1、A.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B.多用于生化试验管的接种C.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D.主要用于液体标本中细菌计数E.主要用于含杂菌标本的分离培养<1> 、平板划线分离法A B C D E<2> 、穿刺接种法A B C D E<3> 、液体接种法A B C D E<4> 、倾注平板法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α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γ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紫外线与射线灭菌法
{紫外线: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其波长有关,通常紫外线 波长为240~28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 以260nm最 强,这与细菌DNA吸收光谱范围相一致。紫外线杀菌机 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DNA,干扰细菌DNA的复制与 转录, 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紫外线穿透力差,故只适用于空 气及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 射线和γ射线等在足够剂量时, 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其机制在于产生游离基,破坏 细菌DNA。电离辐射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 消毒。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条件
①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如大面积烧伤,过度疲劳,受 凉,长期患消耗性疾病。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变迁:如外伤,手术,留置 导尿管等使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泌尿道或血液等。
③不适当的抗菌素药物治疗导致菌群失调:如长期或 滥用抗菌素治疗。
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指机体、菌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发
第二节 消毒灭菌
{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 {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包括芽胞在内的所 有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的方法。 {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 无菌(asepsis):不含活菌的意思。防止微生物进入机 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称为无菌操作或无菌技术。进行微生 物实验、外科手术及医疗技术操作等过程,均需进行严格的 无菌操作。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Ø 方式:无性二分裂 Ø 速度:20~30分钟/代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细 菌 数 目 的 对 数
小时
细菌生长曲线
细菌生长曲线特点
Ø迟缓期(lag phase)
最初培养1-4小时,菌体不分裂,但菌体增大、代谢活跃
Ø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抹布和砧板上的 细菌模式图
针头上的细菌模式图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土壤中的细菌
Ø 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因为土壤中有水分、营养物 质、空气、一定的PH环境和温度)。
Ø 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 然培养基”之称。
Ø 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动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滤过除菌
Ø滤过除菌: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除去,以达到无菌的目的。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
Ø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细菌毒素、抗生 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Ø滤菌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滤膜滤菌器、石棉 滤菌器(亦称Seitz滤菌 器)、玻璃滤菌器等。
刘潇
学习目标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 调、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概念;
掌握常见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 方法;
了解细菌的分布及防护原则。
前言
细菌种类多, 繁殖快,适应环境 的能力强,是自然 界中分布最广泛的
一群微小生物。
了解细菌的分 布对医学生加强无 菌观念,严格无菌 操作,预防医院感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culture medium)
人工配制适合于细菌
“ 灭
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菌

按照物理状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 2-3%琼脂 固体培养基
0.3-0. 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一)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重点)
沉 淀 生 长
混 浊 生 长
土壤中的病原菌从哪里来?
Ø 土壤中仅有少数病原菌,它们来自人和动物体(粪、 尿、痰、尸体等),多数病菌在土壤中很能容易死亡。
➢ 使人致病的主要为球菌和芽胞杆菌,如炭疽杆菌、 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可长期存活。所以,当人体创 伤处污染泥土时,要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感染。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水中的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占细胞总重量80%
固体成分: 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等; 15-
20%
特有成分: 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脂多糖
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2-酮基-3-脱氧辛酸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一)营养物质
Ø 水:参与营养的吸收与代谢。
Ø 碳源: co2、碳酸盐、糖、脂肪
你知道吗?
Ø 常见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 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脑膜炎奈瑟菌等, 可引起伤口或呼吸道感染。空气中的非致病菌,常可造成 生物制品、药物制剂及培养基的污染。 Ø 因此,医院的手术室、病房、制剂室、实验室等要经 常进行空气消毒,并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无菌技术进行医 疗操作,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及医院感染。
标本
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
诊断
染色 显微镜观察 初步诊断
纯培养 生化鉴定
确定诊断
标本
治疗
最敏感药物




培养 药浸纸片




2. 细菌的鉴定与研究 例如:嗜肺军团菌
3. 生物制品的制备
结核杆菌 接种 (有毒)
培养基
13年230代
(胆汁、甘油、马铃薯)
卡介苗 (BCG)
第十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煮沸法:水温100℃经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常用 于食具、刀剪、注射器等的消毒,细菌芽胞需煮沸1~ 2小时才被杀灭。水中加入2%碳酸氢钠,可使沸点达 105℃,既可促进杀灭芽胞,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
(一)热力灭菌法
1、湿热灭菌法
{流通蒸气法:利用蒸笼或阿诺蒸锅进行消毒。流通蒸 汽法温度不超过100℃,经15~30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 体;把流通蒸汽加热的物品放置37℃温箱过夜,促使 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经流通蒸汽加热,如此重复 3次,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称为间歇灭菌法,常用于不 耐高温的材料如培养基的灭菌。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病原菌或特定微 生物,而不影响其营养成分及香味的消毒法,常用于牛 奶、酒类的消毒。
二、人体正常菌群及分布
(一)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如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 表面存在着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 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称为正常菌 群(normal flora)。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 生物拮抗作用:即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如大
肠菌素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 抑制脑膜炎球菌生长。
第九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刘潇
学习目标
l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繁殖方式及速度; l 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及意义; l 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2020/4/27
前言
细菌是一大类具有独立生命活动的单细胞微生 物,能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 细胞成分并获得能量,同时不断排出废物,完 成新陈代谢,得以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繁殖 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条件适宜时,细菌的生 长繁殖及代谢旺盛,改变条件时可使细菌生命 活动受到抑制或使细菌死亡。
菌 膜 生 长
(大多数)
(链状菌)
(专性需氧菌)
(二)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落(colony):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出现由单个细菌 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意义:鉴别细菌、分离细菌 菌苔(mossy):多个菌落融合形成的细菌集团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
1.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 营养作用:大肠杆菌及乳链球菌能合成VitB1、
B12、泛酸、叶酸及VitC、K等,供机体利用;双岐杆 菌产酸造成酸性环境可促进对VitD、Ca、Fe的吸收。
➢ 免疫作用:微生物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和佐剂
的作用,可剌激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
二、人体正常菌群及分布
(二)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种特 定条件下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 能引起疾病,这些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称为条 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一)根据细菌具有不同的酶, 对糖、蛋白质分 解能力及分解后产生的产物不同用生化方法来鉴 定细菌
称:细菌的生化反应
甲基红试验(methyl red test,MR)
甲基红试 验阴性
机理:
产气杆菌
甲基红指示 剂呈桔黄色
葡萄糖 乳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丙酮酸 脱羧 中性产物 丙酮酸
PH>5.4 PH<4.5
大肠杆菌
甲基红指示 剂呈红色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重点)
(一)热力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在同 一温度下, 后者效力比前者为大,这是因为:
(1)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2)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 释放出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一)热力灭菌法
Ø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工 业及生活污水。 Ø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传染病, 甚至爆发流行。 Ø因此,做好水的卫生学检查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空气中的细菌
Ø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与水分,且受日光照射,细菌 不易繁殖。 但由于人群和各种动物的呼吸道及口腔中 的细菌可随唾液、飞沫散布到空气中,极易造成疾病 的传播。 Ø细菌可随尘埃漂浮在空气中,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公 共场所或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
生改变,导至体内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 大幅度的变化,生态体系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