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社会研究中作为方法的深度访谈_王晴锋
全国2024年10月自考本科社会研究方法03350考试试题含解析
全国2024年10月自考本科社会研究方法03350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阶层”的测量工具只包含受教育程度这一个指标,该测量工具明显缺乏______A.内容效度B.表面效度C.效标效度D.复本效度2、实验法与访谈法、观察法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A.是否在实验室进行B.是否可以进行量化分析C.是否有理论假设D.是否对研究情境和变量进行控制3、“失斧疑邻”的典故反映的是______A.观察者偏见B.被观察者偏见C.观察者失误D.被观察者失误4、对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的是______A.探索性研究B.描述性研究C.预设性研究D.解释性研究5、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社会态度和其他“偏好”往往会对选题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属于选题的______A.重要性标准B.新颖性标准C.可行性标准D.主观标准6、对于无结构式访谈来说,访谈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______A.与访谈对象见面B.准备访谈提纲C.向访谈对象介绍自己D.弄懂统设计的问卷及访谈手册7、开放性问题一般放在调查问卷______A.最前面B.最后面C.中间部D.没有讲究8、单变量实验设计中,有一种设计是理想的实验方案,但其使用的实验对象、实验经费较多,一般不轻易使用,这种实验方案是()。
A.后测设计B.前测后测设计C.拉丁方设计D.四组设计9、头脑风暴法属于______A.相互讨论式的小组访谈B.各抒己见式的小组访谈C.个别访谈D.间接访谈10、由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撰写的资料是______A.个人文献B.官方文献C.原始文献D.第二手文献11、相关系数表明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及方向,通常用r表示,其取值范围为-1到+1之间。
如果r的绝对值为0.8,则表明变量之间______A.中度正相关B.一般相关C.高度正相关D.低度正相关12、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中的“区位谬误”是指______A.资料的分析单位与结论的分析单位不一致B.研究的主题与结论不一致C.资料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不一致D.文字表述与图表数据不一致13、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验证如下假设是否成立: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少年,如果能经常得到一个成人友好热心的忠告,他就可能避免犯罪。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一门探讨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的学科,通过系统性的观察、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社会中不同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动机、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研究者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和文本分析等,以便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并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
一、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方式是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组问题,并将其分发给大量的调查对象,以获得广泛的回答。
问卷调查可以涵盖不同的主题,例如心理、社会、政治等。
这种方法优点是高效快捷,能够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但也存在被回答者误解或回答不真实的风险。
二、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中一种质性研究的方式,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或电话等接触,深入探讨其观点、经历和感受。
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深入了解被访者的个体经验和丰富的情感反应,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三、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中一种观察和记录社会行为的方式。
研究者通过亲身参与或观察社会场景,记录下各种社会行为和互动。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得直接观察到的行为,避免了被访者主观回忆的不准确性,但是存在可能改变行为的观察者效应。
四、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中一种分析书面或口头交流材料的方式。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内容、演讲等文本来理解社会主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分析大量的信息,但是需要准确判断文本是否代表了社会主体的真实思想和观点。
总结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全面了解社会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手段。
无论是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还是文本分析,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限制。
研究者在选择和应用方法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资源和时间的限制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多种方法来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通过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中的各种行为现象,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国开[课程号01304]《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第七章自测题》复习资料答案
国开[课程号01304]《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第七章自测题》复习资料答案国开[课程号]-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题目】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分【题目】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和;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正确答案是: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题目】个别访谈的实施一般包括访谈准备、、正式访谈、四个环节。
正确答案是:接触访谈对象,结束访谈【题目】一定的与一定的是控制访谈的两个重要因素。
正确答案是:提问方法,行为方式【题目】在访谈中,访谈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定行为影响被访者,其中主要指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和控制访谈进程。
正确答案是:表情,动作【题目】一般的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以小时为宜。
访谈者对结束访谈和一定要有所重视,争取给被访者留下一个关于访谈的整体的美好回忆。
正确答案是:1~2,告别【题目】集体访谈也叫,实际上是的一种扩展形式。
正确答案是:会议调查法,个别访谈【题目】按照查询拜访的方式不同,集体访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正确答案是: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题目】集体访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方法与个别访谈大体相同,只是对访谈过程的和访谈的要求更高。
这是访谈会成功与否的关键。
精确谜底是:掌握,效率【题目】非结构式访谈因实施方式不同,通常有()。
A.重点访谈B.深度访谈C.个别访谈D.集体访谈E.标准化访谈F.客观陈述式访谈正确答案是:重点访谈,深度访谈,客观陈述式访谈【题目】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的访谈类型是()。
A.个别访谈B.集中访谈C.深度访谈D.结构式访谈精确谜底是:结构式访谈【题目】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是()。
A.个别访谈B.集体访谈C.非结构式访谈D.结构式访谈正确答案是:个别访谈【题目】最理想和最便捷的访谈记录方式是()。
A.当场记录B.事后记录C.手工记录D.机器记录精确谜底是:机器记录【题目】个别访谈法的优点主要有()。
A.访谈者与被访者互动,收集资料更为深入B.节省人力、物力、财力C.访谈范围不受限制D.灵活性大,适用性强E.对访谈者没有特别要求F.情况能够掌握,资料的质量能够保证正确答案是:访谈者与被访者互动,收集资料更为深入,灵活性大,适用性强,环境可以控制,资料的质量可以保证【题目】集体访谈的缺点主要是()。
可贵的反思
可贵的反思大中小标签:裴雪涛柴静科学主义伦理反科学干细胞可贵的反思蒋劲松【仍在修改中,請不要轉貼,歡迎來此討論,可以鏈接!】在科学技术占据着话语霸权的风险社会中,科学家对于研究工作进行的伦理反思更加可贵。
科学家是否可以对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进行伦理的反思,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反思,这是最近网络上颇为纷扰的裴雪涛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似乎科学研究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
这种观点假定,科学研究永远都是有利无害的,至多是中立的。
技术的应用固然会产生出负面结果,但那与技术本身无关,是使用的人以及体制的问题。
因此,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研究者只需努力工作即可,不需要对研究工作进行伦理的反思。
然而,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操作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活动,无论是对实验室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者,还是对实验室外的环境乃至社会都有可能产生实际的负面影响。
就技术而言,它也决不是人们可以随意支配的中立工具,相反它可能是一种操纵人类生存的座架,决定着人类的选择。
因此,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技术成果,都不是一种无关利害的中立手段,而是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可能会带来严重负面后果的巨大风险之源。
从事研究活动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细节活动了解较多,本来最有机会反思科学研究的负面后果。
然而,一方面由于科学家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沉浸于技术细节之中,很难统观某一项科学技术的长期、全局影响;一方面由于自身利益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某项科学技术的正面影响,而低估或忽视其消极影响。
在历史上,往往是科学共同体之外的外行人士对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率先提出怀疑和警告。
例如,环境问题就是敏感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早的。
但是,外行人士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质疑,在科学技术已经占据话语霸权的今天,是往往会贴上“反科学”标签而置之不理的。
尤其是现代社会大科学兴起,官产学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面对资本与科技乃至权势的寡头联盟,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就越发艰难。
研究生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
研究生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常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以获取详尽、全面的信息和意见。
以下是深度访谈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1.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在进行深度访谈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并制定相应的问题。
这有助于指导访谈过程,并确保获得相关而准确的数据。
2.选择被调查者:被调查者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考虑到其在所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或特殊见解。
选取多个不同背景和角度的被调查者可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和可靠性。
3.制定访谈指南:访谈指南是为确保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涉及到所有重要话题而准备的提纲。
它可以包含主题以及一系列开放性问题作为引导。
4.进行面对面访谈:在正式开始访谈时,研究者应该确保被调查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遵循访谈指南并提供必要的追问和澄清问题。
5.记录与整理数据:使用录音设备或笔记本等工具来记录访谈过程。
访谈后,需要及时整理和归类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
6.分析数据:深度访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数据分析的质量。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运用主题编码、范畴化和比较等技巧来识别与之前确定的研究目标相关的主要发现。
数据分析在研究生社会学领域,深度访谈通常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数据收集方式如问卷调查、观察、案例研究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科学数据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对非统计性数据(如文本、图像)进行分类、描述和解释的方法。
它通常通过主题编码和内容分析来识别模式、主题和情绪等。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通过数值化数据来检验假设或关系的方法,在社会学中常用于大规模调查研究。
它使用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混合方法:混合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获得更丰富和全面的数据理解。
它可以通过三角交叉验证、数据串联和转换等技术来综合定性与定量数据。
4.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通过对多个组群或社会实体进行比较,从而识别相似与差异的方法。
如何反思:社会工作反思实践的路径和框架
如何反思社会工作反思实践的路径和框架一引言近年来,无论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还是在教育和研究领域,“反思”(Reflection)[1]一词常常被人们提及,被视为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有学者甚至认为,对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是建构实践模式和获得社会工作知识的核心途径(Karvinen-Niinikoski,2016)。
可以说,反思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工作手法,它“几乎可以追赶所有术语”(Morrison,1996:317)。
尽管“反思”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并且广泛见于哲学和教育文献中,但是真正将反思与经验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是杜威(John Dewey)、库伯(David Kolb)和鲍德(David Boud)等人,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舍恩(Donald Schön)出版了《反思的实践者:专业实践者是如何在行动中思考》(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的一书,其在书中正式提出“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这一概念,把反思作为增强“因做而知”(knowing for doing)的关键因素。
“反思实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共鸣。
在社会工作领域,“反思实践”这一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广泛应用于能力导向(competency-driven approach)的社会工作教育中(CCETSW,1995),作为社会工作避免落入“技术化”牢笼的必要保障(雷杰、黄婉仪,2017)。
另外,有关“反思”和“反思实践”的批评声音却在不断增强。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反思”还是“反思实践”都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假思索就任意使用的地步(Loughran,2002)。
不仅每个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Grimmett & Erikson,1988;Feiman-Nemser,1990;Fook,2017),而且这些术语很难应用,也很难评估(Ixer,1999;Taylor,2005),以至于有时变得根本无法使用(Cole,1997)。
社会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技巧与分析
社会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技巧与分析在进行社会研究时,深度访谈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其个人经历、观点和态度,从而获得准确而详尽的信息。
然而,要有效地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者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深度访谈技巧,并探讨其对数据分析的影响。
一、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进行深度访谈之前,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友好的表情、热情的问候和亲切的交流,让受访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这样可以帮助受访者更愿意分享真实的信息,并减少因紧张而造成的谨慎回答。
研究者应该注意言谈举止,保持尊重和专注,以便与受访者建立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二、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在进行深度访谈时,研究者应该尽量避免提问封闭性问题,而要采用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受访者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展开话题,并提供丰富的细节和信息。
例如,不要问:“你是否支持环保政策?”而应该问:“请谈谈你对环保政策的看法,并说明你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受访者更具体和详细地回答,从而获得更好的数据。
三、倾听和发问的平衡在深度访谈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平衡倾听和发问的比例。
倾听是理解受访者观点和经历的关键,而发问则是获得更多信息和深入探讨的方式。
研究者应该虚心倾听,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提出适当的追问。
同时,也要控制好发问的节奏和方式,避免给受访者造成压力或不适。
四、注意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通过观察受访者的语言和非语言线索,研究者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深层次的理解。
语言线索包括词语的选择、语气的变化和表达的连贯性等,而非语言线索则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和身体动作等。
研究者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线索,并与受访者的回答进行联系与解读。
这有助于揭示受访者真实感受和态度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全面地分析数据。
五、数据分析与主题提取在完成深度访谈后,研究者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主题提取。
王青松讲巧妙回应术1-8
王青松教练分享智慧语言模式我们开始分享教练技术的高级语言技巧---智慧语言模式这些语言模式的作用是用于破除当事人的限制性信念,我们在信念那一部份曾经讲过,所谓限制性信念就是阻碍当事人获得更多快乐,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的信念。
比如说,我觉得我长得矮,所以没有人会喜欢我,我声音不好听,所以不适合做培训师,我是女人,所以不适合管理——————这些都是限制性信念,而这些限制性信念往往又非常大程度的影响了当事人去实现目标,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所以呢,要想有更好的人生,就需要先破除这些限制性信念,而智慧语言模式就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让当事人自省,看清自己思维上的盲点,破除阻碍自己成功的限制性信念,拓展它,然后自动自发的采取行动使自己进步,(我们昨晚分享的强有力问题发生器里的很多的提问方式也是智慧语言模式中的一部份),第一世界观法现在哪位朋友想要拿自己的一些困扰来做一个练习呢,用自己真实的困扰,我们来举例的话呢,可以让大伙更容易掌握并理解,好机会来了哈,想要的举手哈,如果大家暂时都还没有想出来的话呢,我就先举一个例子哈,比如说,很多女性都觉得要事业就只能放弃家庭。
有些残疾朋友会觉得,残疾人就让别人瞧不起.,我们就用这个来举例吧,第一,世界观:你觉得残疾人就会让别人瞧不起吗?我要表达的就是,一些残疾朋友自己限制自己,所以,第一种方法就是世界观法:你觉得残疾人就被人瞧不起吗?提问:嗯,如果这个残疾人回答你:我觉得就是残疾人会被别人看不起回应:这一种语言的作用是用以挑战当事人,这种想法是他自己觉得,他自己认为,不用着急哈,我们会一步一步的来,第二种,反例法:有没有人是残疾人却又受到了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并热爱的呢?因为事实和假设是两回事,当事人之所以被一些信念所限制,是因为他把他自己的假设当成了事实,所以,我们需要去挑战他所谓的事实,因为事实是无法被改变的,而假设则是可以令到当事人自己反省的,第三种,下切模式,我们今天所讲的所有语言模式都是用于去除当事人的限制从而让其自省,,之所以用提问的方法是让当事人自己去思考并重构自己的思维,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的去除他原来思维中的限制,而传统的方式,是我们去告诉当事人说,你这样想是你自己把你自己限制了,是你自己不自信等等,这是说教,和讲道理,会引起抗拒,不但不会有效果,而且会招致怨恨,会被当事人说:站着说话腰不疼,因此,我们有强有力的问题来引发当事人自已思考,自己省悟,说第三种吧限制性信念就像一桌子,桌面就是这个了限制性信念的表现,而桌子脚就是证明这个信念是对的证据,桌子脚越多,这个桌子就越牢固,所以呢,我们要挑战对方的限制性信念就需要去找到对方是用些什么桌子脚在支撑这个桌面的,即对方是用哪些证据在证明这个信念,如果动摇其中一条桌子脚,那么桌子就开始动摇了,因此就要下切了:是什么让你觉得残疾人被人瞧不起呢?这样一问,对方一定会有大量的证据来向你展示,当你找到一些并不是真实的桌子脚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来破解了,比如说,他会说,我上次看到一个人用眼睛斜着看我了,比如说,他会说,我上次看到一个人用眼睛斜着看我了,因为别人用眼睛斜着看他,也许对方是因为眼睛有问题也不一定,下切的第二种模式,具体方法,在现实的社会中有哪些残疾的朋友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呢?那些受到人们尊重和爱戴的残疾朋友,他们做了些什么,以致于人们要更加去爱护他们呢?接下来,我们讲第四种了,上推模式上推有几个方向,第一找出意义,当你认为残疾人就被人瞧不起的时候,可以带给你些什么好处呢?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的威力非常的大,当事人会觉得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的,怎么会有好处呢,这只会让我觉得很不爽啊,事实上当事人一直要限于这样一种信念中是因为这个信念可以让他自己维持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里的好处,看,都是别人的错,我是无能为力的,我是受害的,所以呢,这个问题问完后,就不要再出声了,让他慢慢去思考了哈,这类的问题,基本上是不用当事人回答的,只是让思考,好了,我们讲第五种:平行模式NLP讲凡事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没有方法,二种解决方法就是进退两难的方法,三个方法才是真正的方法,比如说,刚才我们在下切的时候问到一些问题:那些受到人们尊重和爱戴的残疾朋友,他们做了些什么,以致于人们要更加去爱护他们呢?当对方回答后,我们就可以接着问:还有呢?当回答了一个,继续问:还有呢?除了上面你讲的这些外,还有呢?这是非常好的拓展当事人思维的问法,有的时候,当事人说没有了,你就再问一句:假如你知道的话,还会有些什么呢?这个问句的威力也是非常之大的,大家留意一下,这里面用到了一个词:假如...,这是催眠语言里的暗示词,给对方的潜意识一种信息,他一定会有一些资源的,平行的语言模式在刚才讲的其它的几种语言模式中都可以加入进去用的哈。
深入反思明确纠偏方向
深入反思明确纠偏方向深入反思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认真审视和总结过去的行动和决策,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和前进。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明确纠偏方向尤为关键,只有通过深入反思,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路径。
本文将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分别探讨深入反思的重要性和有效的纠偏方法。
个人层面:通过深刻的反思认识自我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深入反思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
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客观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找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为了做到深入反思,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创造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思考。
其次,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行动和决策,思考其中的得失和不足。
我们可以逐个列举出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具体情境,并分析自己在这些情境中的表现和结果。
接下来,对于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总结其中的原因和规律,并且为将来的行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而对于失败和问题,我们应该找出其根源,并思考如何解决或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最后,制定行动计划,明确纠偏方向。
根据对过去行动的深入反思,我们可以明确自己需要改进和调整的方面,并制定具体的计划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组织层面:通过集体反思推动发展深入反思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对于组织而言也同样至关重要。
只有在不断反思和调整中,组织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竞争力。
在组织层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促进深入反思和明确纠偏方向:首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进行反思和学习。
组织应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为员工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环境。
其次,可以通过组织层面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促进全员参与反思。
例如,可以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和360度评价,收集员工对于组织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组织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另外,领导层在组织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布迪厄提倡反思想反思社会学是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问题进入
布迪厄提倡反思想反思社会学是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问题进入社会学诞生于西方现代转型期,是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反思的产物。
相较于其他学科,社会学天然地带有反思精神,不仅反思社会,而且反思其作为学术之一部分的责任。
然而,伴随社会转型期的结束和战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学渐渐丧失了反思精神,失去了反思的动力。
在一片沉寂中,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等人重启了社会学的反思之路,引发了关于社会学自身的反思。
作为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布迪厄的理论建构始于对以往各种社会学二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在此基础上,他构建出实践理论,并借助这一理论,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反思社会学。
揭示各种二元论唯智主义偏见的社会性原因,是布迪厄的重要贡献。
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指出,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伴随简化智慧而来的反思缺乏,亦往往是导致种种偏见产生的重要因素。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通过构筑场域、惯习等富有弹性的概念,借以消弭诸多二元主义虚假对立,这一努力只能获得部分成功,因为它自身也无法克服人类认知本身的局限。
对社会学自身进行检验在布迪厄看来,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机械论与目的论、结构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等为人们所熟知的对立,都是人为的和虚幻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在于三个因素:个体研究者不同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性别、民族等)所导致的观点分歧和偏见;研究者在学术场域以及权力场域所占据的位置;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
社会学家个人构成了反思性的关键——既是反思性的对象,又是反思性的主体,这一点业已被其他倡导反思性的学者提出,其重要性也为布迪厄所承认。
但是,在他看来,关键在于后两个因素,制造和加剧社会学研究混乱的,正是研究者身处其中的整个学术场域和学术体制,以及整个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无意识。
所以,构成社会学反思对象的,更应该是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反思社会学应该成为一项集体事业。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为了较为准确地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研究者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社会研究中常用的四种研究方法,分别是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
一、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他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等信息。
问卷调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涵盖大量的被调查者,并能够快速获取大量数据。
此外,问卷调查还具有匿名性,可以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使得他们更愿意坦诚地回答问题。
然而,问卷调查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受访者可能存在回答不准确或主观偏见的问题,而且设计合理的问卷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二、访谈访谈是一种直接与被调查者进行对话的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观点、经验和感受。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即按照预定的问题顺序进行;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即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对话。
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被调查者进行个性化的调查。
然而,访谈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可能受访者的回答受到主观偏见或遗忘的影响,同时访谈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技巧要求。
三、观察观察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社会行为来获取信息的研究方法。
观察可以是实地观察,也可以是通过录像或摄影记录。
观察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观察到被研究对象的行为,不受被调查者回答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性。
观察还可以捕捉到被调查者可能无法表达的细微行为和非语言信息。
然而,观察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观察者可能存在主观偏见,观察过程可能会干扰被观察者的行为,同时观察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技巧要求。
四、实验实验是一种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通常在实验室或控制环境中进行,通过人为操作来观察被试者的反应和行为。
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可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且可以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实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实验环境可能不够真实,实验结果可能不具有外部有效性。
社会调研的伦理问题与应对方法
社会调研的伦理问题与应对方法引言:社会调研是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而在进行社会调研时,研究人员需要面临伦理问题,以确保研究过程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社会调研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一、保护被调研者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在社会调研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尊重被调研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研究人员应事先告知被调研者研究目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式和可能涉及的个人信息使用情况,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研究人员应采取措施保护被调研者的隐私,确保不泄露其个人身份和敏感信息。
二、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社会调研的伦理问题还涉及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研究人员应遵循科学原则,进行客观、公正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及时纠正可能的偏见和错误。
同时,研究人员应透明地呈现调研方法和数据,以便其他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评估和验证。
三、维护调研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平等原则在进行社会调研时,研究人员必须遵循公正性和平等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研究人员应避免利益冲突、不得从被调研者处获取不当利益,以保持研究过程的公正性。
在选择被调研对象时,应确保采样方式随机或代表性,避免样本选择偏倚。
四、克服研究人员的利益与责任冲突研究人员在进行社会调研时,往往面临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为了确保研究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研究人员应避免与外界有利益关系的组织或个人合作,以免影响调研结果的中立性。
研究人员还应保持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五、加强研究人员的伦理培训和监督为了应对社会调研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人员应接受相关的伦理培训和指导。
这包括了解伦理准则、熟悉保护被调研者的权利和隐私、学习可靠的调研方法等。
同时,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应建立伦理审查制度,对调研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并定期监督研究人员的行为。
结论:在社会调研中,伦理问题的存在不可忽视。
保护被调研者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维护调研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平等原则、克服研究人员的利益与责任冲突,以及加强研究人员的伦理培训和监督,都是应对伦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社会系统的构建、分析和预测。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研究社会系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首先,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非数值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技术手段。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深入了解社会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律和特点。
深度访谈则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获取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焦点小组讨论则是指研究者组织一些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共识和分歧。
通过这些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其次,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数值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
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大量受访者的调查获取数据,从而了解社会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征。
实验研究则是指研究者通过实验的方式,控制和改变社会系统的一些变量,以验证假设和理论。
统计分析则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社会系统内部的一些规律和关系。
通过这些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特点,为制定政策和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的社会系统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常常相互结合,以达到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目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再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更加科学、客观的结论。
因此,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每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应具备的能力。
总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为制定政策和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依据。
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经验,研究者常常需要采用各种研究方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访谈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作用。
一、访谈法的应用访谈法是一种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通过面对面交流获取信息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两种形式。
结构化访谈强调问答的标准化,问题事先预设,受访者以标准答案回答;非结构化访谈强调答者自由表达,问题更加灵活,研究者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社会学研究中,访谈法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来了解个人的经历、态度、价值观等个体层面的信息,也可以用来探索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集体层面的现象。
通过访谈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访谈法的应用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社会现象: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观点和体验,从而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访谈来了解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可以揭示社会性别角色与职场不公平的关系。
2. 解释社会现象: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探索个体的理解和解释,从而解释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逻辑。
例如,通过访谈来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和态度,可以解释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程度和影响。
3. 构建理论: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个体经验和观点的分析,提炼出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例如,通过访谈来了解失业者的心理体验和应对策略,可以构建出新的失业理论。
4. 辅助其他研究方法:访谈法可以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互相补充,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
例如,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
二、案例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下将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研究主题:社区志愿者的动机和效果研究研究目的:了解社区志愿者为何选择参与志愿活动,并探索他们的参与对社区的影响。
_场域_惯习_理论视野下的家庭暴力
2011年1月社科纵横Jan,2011总第26卷第1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26NO.1一、前言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始终是家庭空间里的阴影,它具有某种“超稳定存在”的特质,是一种跨越文化和历史的社会存在。
从社会对个人的塑型与控制角度看,家庭暴力是社会权力机制对个人的运作结果[1]。
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暴力在历史阶段和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特定的差异,如我国家庭暴力在城市和农村这两个不同的空间内有显著差异,总体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化表现[2]。
我国家庭暴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传统夫权观念和现代转型期的急剧变化,由此带来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个体的心理极不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加大[3]。
个体病理说认为家庭暴力主要取决于施暴、受暴者双方的个人性格特点和童年期的经验,它是个体人格缺陷的表现。
代际传递观点指出家庭暴力并非先天性而是后天习得的,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由此形成暴力的再生产循环。
资源理论则认为家庭中越具有资源优势的人越容易对家庭内的异见者采取暴力手段[4]。
文化规范论则强调夫妻角色互动及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家庭暴力形成的影响。
此外有关家庭暴力的理论还有婚姻依赖论、权力运作过程论等相关解释[5]。
家庭暴力体现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权力平衡,它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在理论上它反映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重要议题。
本文试图以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将家庭暴力产生的个体行动者和社会背景因素结合,在此基础上整合了有关家庭暴力的各种理论,从而为阐释家庭暴力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野。
二、“场域-惯习”论场域(field)是布尔迪厄的空间隐喻术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化空间它联接着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体。
在布尔迪厄看来,高度分化的社会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6](P134)。
种族形成理论:批评及其回应
① 最 初 ,种 族 形 成 理 论 并 没 有 引起 社 会 科 学 家 和 反 种 族 主 义 者 的 重 视 ,反 而 是 历 史 学 、文 学 研 究 和 法 律 等 学 科 的 学 者 广 泛 探 讨 种 族 形 成 。该 书 于 1 994年 出 了第 二 版 ,奥 米 与 怀 南 特 对 书 中 的论 述 材料 进 行 了 补 充 和 完 善 ,并 进 一 步 阐 述 其 观 点 ,同时 将 时 间跨 度 扩 展 到 2()世 纪 9()年 代 ;201 4年 该 书 又 出 了第 三 版 ,但 书 的基 本 观 点 未 变 。关 于 种族 形 成 理论 的 经 验 研 究 卷 帙 浩 繁 ,譬 如 最 近 将 种 族 形 成 理 沦 运 用 于研 究 宗 教 共 同 体 (美 国 的福 音 派 )的种 族 话 语 与 实 践 ,可 参 见 文 末 参 考 文 献 [2]。
[收 稿 日期 ] 2018.()6.04 [作 者 简 介 ] 王 晴 锋 ,男 ,副 教 授 ,主要 从 事 海 外 民族 志 、政—
化欧洲 人在 殖 民化 过程 中导 致 的各 种不 平等 现象 (如 贫 富 差距 、剥 夺 政治 权 利 、奴 隶 制度 以及 其 他各 种 形式 的强制 劳役 等)以及 种族 灭绝 。它 通过科 学 在社 会 意识 中成功 地 塑 造 了一 种 关 于种 族 的 生 物学 本 质 主义 的观 念 ,从 而将 这些“他者 ”与作 为“上 帝 子 民”的欧 洲人 区别 开来 ,并 赋予 欧洲 白人 以先 天 的优越 性 。于是 ,在“科 学之种 族常 识”的作用 下 ,种 族 成为 一种 与 生俱 来 的 先 赋性 身 份 和本 质 属 性 ,种 族被 结 构化 为各种 社会设 置 ,种族 意识深 嵌于 社会 文化 之 中 。这 是一 种制 度性 的种 族 主义 ,它导 致 了一 系列结 构性 不平 等 。通 过这 种身份 与类 别 的塑造 机制 ,支配 性 的文化 与群 体 实现 了隔 离 、贬 抑 和控制 少数 族群 的意图 ,最 终达 到被压 迫族群 的 自我贬 抑 、自我 疏离 和 自我 边缘 化 的效果 ,从 而 将 种 族 中心 主 义 合法 化 与 制度化 。从根 本上 而言 ,种族 观念是 一种 社会 控制 的手 段 ,并且 产生 了 自我控 制与 规训 的深 远后 果 。
社会调研洞察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调研洞察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社会调研是指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社会问题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案等。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调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社会调研在洞察社会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方面的作用和方法。
一、洞察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面临的一系列困扰和挑战。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和洞察,而这就需要进行社会调研。
1.目标明确在进行社会调研时,需要明确调研的目标和范围。
可以选择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等,也可以选择研究某一特定群体的问题,如青少年、老年人等。
目标的明确有助于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数据采集在调研过程中,需要采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获取社会问题的相关数据,了解问题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程度等。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选择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3.分析和解读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文字分析、图表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呈现,帮助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还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和专家意见,对数据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以形成权威的调研报告。
二、提供解决方案社会调研不仅需要洞察问题,更需要提供解决方案。
只有充分理解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多元参与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学术界等各个社会主体都应该参与其中,共同讨论和制定解决方案。
社会调研可以为各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数据支持,从而促进各方的协作和合作。
2.科学决策社会调研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成为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方案的重要依据。
决策者可以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出更科学、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调研结果也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政策的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长效监测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效监测和评估。
沉默的情境社会学阐释
作者: 王晴锋[1]
作者机构: [1]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学术论坛
页码: 97-10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0期
主题词: 戈夫曼;沉默;情境社会学;社会互动
摘要:情境社会学从互动组织和互动秩序的视角分析沉默,将它看作是结构性的而非心理性的现象。
沉默被视为一种情境关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
根据情境系统的互动规则与运作共识,面对面互动中的个体必须保持适当卷入.同时也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确保他人的适度卷入。
以防止出现情境疏离与崩溃,这是一种交互支持的仪式性共同卷入。
互动情境具有相对封闭、多人参与以及共同在场的特征。
沉默是与情境和在场他人的疏离,是在场的缺席,它会导致尴尬的身份处境。
在情境社会学的视角下,沉默并非个体内在属性的反映.而是情境建构的产物。
从互动规则的结构性分析框架而言,沉默更多的是一种情境失当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社会研究中作为方法的深度访谈王晴锋摘要:社会思潮中“主体”概念的沉浮与作为社会研究方法之一的深度访谈之演进有着密切关联。
从知识考古学看来,主体的地位并非无可置疑,它经历了迷思、解构与隐归的过程。
福柯将主体哲学视为现代西方文明的祸根,认为主体的实质是人被权力所奴役。
而深度访谈也并非是一种自然而然、无可争议的社会研究与资料搜集方法,它充斥着伦理判断与伦理情感、行为与阐释、事实与价值等之间的张力。
一旦了解了主体的真相与访谈的权宜性,谈论主体与践行深度访谈时也就必须谨而慎之。
由于深度访谈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因此不宜对之过度倚重,而应使访谈还原到真正的参与观察之体系中。
社会研究中的深度访谈应含括四个维度,即情境性、情感性、介入性和互动性。
关键词:社会研究方法;深度访谈;主体建构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14)01—0108—04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中深度访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似乎已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学的质性研究或人类学中的民族志中,访谈都理所当然地成为获取实地资料的主要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背后的方法论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尤其是主体建构的思想,这在当前的社会研究中大有盛行之势。
目前很多关于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中(包括大量译著)谈论的大多是访谈的艺术和技巧,而很少去探究和反思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的访谈本身可能存在的固有缺憾。
事实上,深度访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本身亦是建构的产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深度访谈在社会研究中究竟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它有何局限性?它与参与观察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社会研究中的主体建构又是如何可能的?这些都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深度访谈中的“罗生门”2013年6月2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的圆桌会议上,美国华裔人类学家阎云翔基于自身多年的人类学田野实践提出两个基本的问题供参会者探讨,一个问题是人类学田野作业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即微观世界如何与宏观世界相联系,或个体如何感知瞬息万变的全球化世界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涉及参与观察中的访谈。
阎云翔对民族志研究中访谈的作用和地位的重新审视成为本文写作的直接触发点。
学界通常认为,访谈所涉及的是个体的生活经历、感受和行动表述,它包含着主体性和特殊性。
然而,我们同时面临的另一尴尬问题是对同一事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阐释。
就此而言,研究者访谈的是主观事件,并不是被访者真正做过的行动,尤其不是其所处的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并不存在一致的、大写的主体、真理和历史,这种立场也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诸多“后学”所持的基本观点。
主体经历和阐释的异质性问题是许多社会研究者在田野研究中会经常遭遇的,那么实地调查者和质性资料分析者如何面对、处理访谈中遭遇的“罗生门”现象呢?当访谈越来越成为人类学田野作业的重要方法时就越需要反思这种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与缺憾。
传统的田野研究注重长时段的周期性参与观察,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访谈,因为访谈对象有可能提供错误的或倾向性的信息,这在801作者简介:王晴锋(1982 ),男,社会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讲师。
2014.01研究者对田野点信息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
在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对萨摩亚人青春期的研究中被地方土著严重地误导,而提出了有违事实的、与西方对立的臆想性文化模式。
[1]通常,传统人类学家是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获得对田野点整体的理解之后再做深度访谈,并在研究者的理解和感受之基础上来判断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这不只是由于受访者可能因各种文化的或个体的因素而有意地提供虚假、错误的信息,更有可能的是这些可疑的信息在其提供者看来是确信无疑、不容置喙的。
这个问题背后还隐含着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即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伦理判断与伦理情感,或道德经历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分离:原本本能的行为在事后访谈时会给出一个非常完整的解释。
这背后涉及两大传统:一个传统强调道德经历、强调解释,它延续康德、福柯的路径;另一个传统强调伦理情感,它靠日常的潜移默化的、大的社会环境来形成,与社会化过程联系在一起,亚当·斯密、休谟等都有论述。
所以,伦理判断和伦理情感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民族志。
①阎云翔这里所指出的“伦理判断”(moralreasoning)和“伦理情感”(moralsentiment)之间的对立在非参与性的观察中尤为容易出现。
脱离具体行动情境的访谈很容易导致个体经历与个体情感的分离,受访者会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说辞和阐释,有时这种自我辩护甚至是潜意识的。
因此,研究者完全倚重于访谈所完成的田野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个体的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是个人生活的主体性反思,是主体对经历过的事件之反思,它并非行动者真正做过的具体行动。
事实上,深度访谈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其地位并非一贯如此,访谈并非一直都是民族志研究的主要方法,早期的一些人类学家并不提倡从进入田野伊始便进行访谈,而是主张长期的参与观察。
民族志不等于访谈,民族志方法也不尽是访谈,它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方法。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美国的民族志文本中很少会像今天这样大量地引用访谈对象的原始叙述,甚至以访谈对象作为话语主体。
作为“民族志社会学家”的欧文·戈夫曼在其学术生涯中所从事的几乎所有的研究(均为80年代以前)都没有访谈实录,我们在他的著作中看到的是他本人的“客观”叙述。
在戈夫曼本人的经验研究中,诸如英国北部的设特兰岛、美国的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和拉斯维加斯赌场等,访谈并不是唯一的、主要的方法,参与观察才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中开始大量出现直接引用访谈对象的话语,在许多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中充斥着受访者的直接引语,以突显访谈对象的主体地位。
随着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等思潮的兴起,人类学研究中主客体关系开始发生改变,信息提供者不再是被动的、不具反思性的“客体”,他们成为研究者的合作伙伴,甚至是学术文本的“合著者”。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看来,深度访谈作为一种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地位的突显在根本上与主体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地位的隐归有着莫大的关联,本文试图就此作简要的梳理与回顾。
二、主体的沉浮:迷思与解构在英文中,“主体”(subject)一词同时还有“隶属、受支配、臣民和屈服者”等涵义。
“主体”的概念并非历来就有,它建立在笛卡尔主客二元论的基础上。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结构的自主性,从而使语言成为科学解释的唯一对象,其后果是使主体化约为无意义之物而被彻底抛弃,最终主体消失在话语背后,成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2](P68)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首先攻击将主体与意识等同起来的先验哲学。
拉康、福柯和阿尔都塞等法国知识分子都持无主体的结构主义立场,将知识的断裂归咎于主体的存在。
在拉康看来,主体是虚构的,它是一种异化的强制性自我认同,个体通过投射客体或镜像来反射自身从而获得异化的身份,这种无意识之我事实上是无名的他者。
[3](P27)基于这种主体在认知结构中的无能表现,福柯亦持有强烈的反主体立场。
通过知识考古学,福柯将主体从历史中扫除,他认为当主体在作出陈述时所占据的位置已被相关话语结构的规则所限制。
因此,主体并非任何“能讲话的意识”,而是一个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被各种个体置换的无名的话语主体。
[3](P33)福柯主张摆脱主体,他的系谱学能够在无需参照主体的前提下阐明知识、话语和客体领域等构成的历史形式;福柯由此宣判主体已死,从而摒弃以主体为中心的叙述方式。
福柯式的话语论述通过揭示主体如何被建构以进行解构,在《词与物》中,福柯批判西欧哲学中的人类学主体主义,他将这种对主体的迷思称为“人901①2013年6月20日,阎云翔在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类学的沉睡”。
[4](P445)福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主体事实上是经过规训和改造而变成在精神和肉体上可管理、可掌控的顺民,主体是被驯服的人,这个过程是通过毛细血管式的权力渗透(以真理和理性的面目)来完成的。
福柯反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和康德以来的人类学主体主义,他认为在现代知识型的深层结构中,“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4](P506)。
在福柯看来,现代西方文明的祸根在于主体理论/哲学,主体的实质是被权力所奴役的产物,把人变成主体即是对人奴役的过程。
主体行走在屈从受辱的道路上。
列维-斯特劳斯和拉康认为含义只能是一种表面效果、一种闪光、一种泡沫,在时空中支撑我们的则是关系性的体系结构,因而拒绝将晦涩的意义强加于人的行动,而福柯则更是倡导匿名的思想、无主体的知识和无身份的理论。
[5](P114)福柯对主体的历史批判颠覆了“人创造知识”的观念,不是主体创造了知识,而是知识创造了主体。
因此,彻底解构主体和反主体化便成了题中之义。
然而,通过西方的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主体观并没有因为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的批判而彻底消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民权运动、女性主义等思潮中开始出现叙事转向,强调自下而上的历史与叙述,使沉默的、边缘化的和非主流的声音得以呈现,作为对宏大叙事和支配性主流话语的抵制与反抗。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被压抑着的主体首先在语言学中得到回归,此后,它以社会行动者的身份重返社会科学并迅速成为焦点。
就社会学领域而言,主体/能动者在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等行动理论中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上述西方社会关于主体的思想谱系有助于反思当今民族志田野中的主体地位。
一方面,主体叙述方式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其背后的霸权主义逻辑导致不同话语中心之间的排斥性竞争或封闭的自说自话。
这种主体地位的赋予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是权力的暂时让渡,是工具性的利用,它在适当的场合将“主体”玩弄一番或让“主体”在现场表演一番,然后再将其关进笼子里。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成为传达声音的可替代性工具,它不过是结构性位置的填充物。
这种主体是虚假做作、自欺欺人的。
在这种主体话语的意识形态中,没有人在说话,而只有话语在自言自语并在虚空中无限延展。
这架话语空转的机器将会制造出色彩斑斓的迷人气泡。
另一方面,主体的建构是有限的,人并非具有普遍人性的认知主体和可知客体。
我们反对抽象化的、先验的主体,试图取而代之的是非中心化的、经验的和个体化的具体的人,在社会研究中还原以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自在的主体,从而真正改变主体的屈从和奴婢地位。
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意图,社会研究方法并不完全是一种可以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的实验室操作指南和手册,而是一门需要领悟、创造和用心揣摩的艺术,一味地强调深度访谈和所谓的“主体建构”很可能会不慎掉入大写主体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