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翻译赏析-陋室铭
《陋室铭》原文及注释
《陋室铭》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一、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译文:山并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龙在其中就会显得神秘。
这间屋子虽然很简陋,但是我的品德却很高尚。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窗帘里透着绿草的色彩。
我与朋友们谈笑风生,相互交流都是些有才学的人,没有无聊的白丁。
我可以弹奏优美的素琴,阅读深奥的金经,没有刺耳的丝竹声,也没有烦琐的公文案卷。
这就像南阳的诸葛庐,又或是西蜀的子云亭一样,孔子曾问过,这里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三、注释: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
惟:只。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这里是指“香气远播”(意思是好的名声远扬)。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苔藓的痕迹。
上:长到;挂上。
阶绿:绿色的台阶。
入帘青:映入帘里满眼都是青色。
5. 谈笑有鸿儒: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时的三顾茅庐草堂。
西蜀:地名,现在的四川省成都市;扬雄,即扬子云,西汉时文学家,也是当时著名学者。
8.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陋室铭》翻译及注释
《陋室铭》翻译及注释《陋室铭》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陋室铭全文解释及译文
陋室铭全文解释及译文《陋室铭》全文解读1.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龙立马守横台。
甲光:明亮的阳光。
金鳞:古代用黄金制成的鳞片,形容光亮。
角龙:传说中的神话蛇,又称角蛇。
守横:横梁上坐,横梁是房屋顶部的承重结构,多用来比喻高位。
此句言唱自己的生活虽然简陋,但心境高远,志存高远。
2. 花雨蒋丝污后妆,凤辇五云横战场。
花雨:下着花瓣,指美丽的风景。
蒋丝:美人的名字。
污:人们翩翩起舞之后脏得已经无法保持美丽。
后妆:化妆之后。
凤辇:古代帝王出行所坐的车辇,这里为比喻美丽的景象。
五云:五色云彩。
战场:五彩缤纷的景象。
此句意为外表的美丽和繁华,都不可靠,自己宁愿清贫朴实。
3. 幽冥新下是橙香,冷更新作白牙长。
幽冥:寂静。
此指自己的居所。
橙香:佛教用橙子来熏香。
新下:初生。
白牙:象征着纯洁。
长:生长。
此句意为自己的生活虽然简陋,但纯洁无暇。
4. 瓦冷轻穿五绝皂,树深坏护四台王。
瓦冷:古居屋顶。
轻穿:系着。
五绝皂:带着五彩丝绳。
树深:树林深处。
坏护:天然的保护。
四台王:房屋四角的梁柱。
此句意为生活虽然清贫,却有自然的保护。
5. 疏烟或染或冬阳,一明将尽几荒忙。
疏烟:微薄的云烟。
或染:也或者被。
冬阳:寒冷的阳光。
一明:太阳一出。
几荒:多次溃荒,经济困境。
忙:快速变化。
此句意为光阴如梭,时间如流水般匆忙。
6. 知音无著一丝线,回首天涯孤桧傍。
知音:知己。
著:系着。
丝线:一丝的纽带。
孤桧:孤独的树。
傍:倚靠。
此句意为知音难觅,孤独是常态。
7. 宴羽旆可悲风颤,阿武爽为豪看狂。
宴:观看。
羽旆:古代车旗。
悲风颤:羽旆在风中颤动。
阿武爽:众多有好风采的人。
豪看狂:慷慨激昂地观看,挥舞相似狂人。
此句意为有志气的人看起来猛烈,行动大胆。
《陋室铭》译文光芒照耀着高悬的太阳,金色的鳞片映照出华丽的景象,神龙昂首挺立,守卫在宽广的梁柱上。
由于繁花捣满了地面,美人忙不迭地一边梳妆一边绽放笑颜,仙鸟战车在五彩云霞中翩翩起舞。
在幽静的住所中,橙香飘然而来,清晨的露珠洗刷着自然的面庞,使之更加神清气爽。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引言:《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陋室铭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和赏析等,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
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
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2〕注释: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
德馨,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10〕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o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
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文言文_古诗文网
陋室铭原⽂、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_古诗⽂⽹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 ⼭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孔⼦云:何陋之有?写翻译 译⽂及注释 译⽂⼭不在于⾼,有了神仙就出名。
⽔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
这是简陋的房⼦,只是我(住屋的⼈)▼ ⽂⾔知识 ⼀词多义⒈之:①⽤于主谓之间,取消句⼦的独⽴性:⽆案牍之劳形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死▼ 参考赏析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的“永贞⾰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新失败后,被贬⾄▼ 经典诗句 本⽂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之雅的句⼦: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体现作▼ 分层评析 ⽂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层(从开头⾄“惟吾德馨”)以类⽐的⽅式引出⽂章主旨。
⽂章开篇即以“⼭不在⾼▼ 鉴赏 铭是古代⼀种刻于⾦⽯上的押韵⽂体,多⽤于歌功颂德与警戒⾃⼰。
明⽩了铭的意思,也就明⽩了题意,作者托物▼ 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繁杂,在区区⼋⼗⼀字内运⽤了对⽐,⽩描,隐寓,⽤典,借代类⽐等⼿法,⽽且押韵▼ 简介 《陋室铭》选⾃《全唐⽂》卷六百零⼋集。
⼀说为刘禹锡所著,另⼀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 赏析⼆ 这篇不⾜百字的室铭,含⽽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好的⾼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格。
它向⼈▼ 写作⼿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种刻于⾦⽯上的押韵⽂体,多⽤于歌功颂德与警戒⾃⼰。
明⽩了铭的意思,也就明⽩了▼ 作者介绍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祖籍洛阳,唐朝⽂学家,哲学家,⾃称是汉中⼭靖...。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陋室铭》译文及鉴赏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陋室铭》译文及鉴赏《陋室铭》是由刘禹锡所创作的,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陋室铭》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陋室铭》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陋室铭》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山不在①高,有仙则②名③。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④。
斯⑤是陋室,唯⑥吾德馨⑦。
苔⑧痕上⑨阶绿,草色入⑩帘青(11)。
谈笑有鸿儒(12),往来无白丁(13)。
可以调(14)素琴(15),阅金经(16)。
无丝竹(17)之乱耳(18),无案牍(19)之劳形(20)。
南阳(21)诸葛庐(22),西蜀子云(23)亭(24)。
孔子云:何陋之有(25)?[注释]①在:在于。
②则:就。
③名:名词用如动词,出名。
④灵:名同用如动词,显灵。
传说龙能兴云作雨,所以水中有龙便会显灵。
⑤斯:此,指示代词。
⑥唯:转折连词。
然而,但是。
⑦馨(xīn):散发得很远的香气。
⑧苔(tāi):苔藓类植物。
⑨上:名词用如动词,漫上。
⑩入:映入。
(11)青:与上句的“绿”形成互文,都是“绿”的意思。
(12)鸿儒:博学的人。
鸿,原是大雁,这里引申为“大”。
儒,有学问的人。
(13)白丁:原指没有功名的人,这里指没有文化修养的人。
(14)调(tiáo):调弄,这里指弹奏。
(15)素琴:没有雕饰的琴。
素,朴实无华。
(16)金经: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所以借金经代佛经。
(17)丝竹:借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再引申为奏乐声。
以具体代抽象,也是常用的一种借代方式。
(18)乱耳:使耳乱,使心里烦。
乱,使……乱,形容词用如使动词。
(19)案牍:案头的文牍,借指公务。
以具体代抽象。
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20)劳形:使形劳,使身心劳累。
劳,使……劳。
(21)南阳:今湖北襄阳—带。
(22)诸葛庐:诸葛亮隐居的草庐。
庐,村舍。
(23)子云: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字。
(24)亭,指扬雄的玄亭。
(25)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结构助间,作为宾语“何陋”提到谓语动词“有”之前的标志。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迁居)九夷。
或(有人)曰;‘陋,如之何(怎能住)?’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著名。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才是名山。
水不在于有多么的深,有了龙才会有灵气。
这个屋子虽然很简陋,但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我的品德好所以就不会感觉到简陋。
碧绿的苔痕已经长到了台上,看着青色匆匆也是很惬意的事情。
在这里与人谈笑的多事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也没有知识浅薄的。
可以去弹不加任何装饰的素琴,也可以阅读经文。
没有什么奏乐杂乱的声音来搅乱我的耳朵,也没有什么官府的公文让我感觉到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这首<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说运用了多种技巧,像是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等等,之通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是非常强的。
而既然为<陋室铭>,其中的铭是指刻在金石上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来歌颂自己活着是警戒自己的。
因此,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对自己居住的简陋所描写,但其实是对于自己的品质所赞誉,更多的是表现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一种情趣。
文中上半段其实也是为下半段的歌颂所进行铺垫,一方面是对于势利小人的鞭挞,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气节。
因此,这一篇更像是对于现实不屈的一种宣言。
海棠苏轼〔宋代〕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学习!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赏析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一、(1—3句):《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
初一语文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
初一语文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初一语文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一语文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1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
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
斯:这。
是:表示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馨香。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鉴赏1—3句《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一定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
水不一定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因我有美好的品德而闻名。
青苔碧绿,爬上了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在一起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彼此往来的没不识字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也可以浏览珍贵的佛经。
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心。
这犹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内容大意课文中心(一)说明陋室之所以值得称颂,关键是身居陋室的人人品高尚。
(二)写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和安贫乐道等,表达了室主人的高洁。
(三)归纳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了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重点字词句1常用词理解(1)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文中译为“音乐”。
这是根据修辞借代手法翻译的。
乐器中的琴类都是用丝线作弦的,笛子是用竹子做管的。
(2)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译作“身体”。
2多义词辨义(1)形罔不因势象形(形体。
《核舟记》)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表现,流露。
《黄生借书说》)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相貌。
《世说新语三则》)(2)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表示句子结构的移位)友人惭,下车引之(他。
《陈太丘与友期》)3句子翻译例句1无丝竹之乱分析:“乱”一般用作形容词或名词,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这个“乱”译为“战乱”、“动乱”;“无丝竹之乱”的“乱”,应译作“扰乱”、“干扰”,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行拂乱其所为”的“乱”解释相同。
2何陋之有分析:这句应译作“有何陋”。
【诗词】陋室铭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诗词】陋室铭原文及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赏析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陋室铭》全文及原文翻译解析
《陋室铭》全文及原文翻译解析《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原文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作品赏析陋室铭1—3句《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陋室铭4—7句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陋室铭译文及注释
陋室铭译文及注释
《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诗作。
译文如下: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注释如下:
苔痕:苔藓痕迹。
帘中:半开着的帘子内。
草庐:用草盖的房。
西蜀:三国时蜀国地区在今四川一带。
扬子云:扬雄,西汉学者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杰出的文学家,擅长辞赋。
扬雄曾在成都设有门馆,称为“扬子宅”,后人称“扬子云宅”。
泥金: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颜料。
《陋室铭》原文翻译和注释
《陋室铭》原文翻译和注释《陋室铭》是这首铭文作为经典流传至今,不仅因其思想内容积极乐观,境界高远,其语言上的特色上的独特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刘禹锡《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全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逐句)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之迟辟智美创作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①在:在乎、在于,动词.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②陋室:简陋的屋子.③惟:只有,只要,唯独.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⑤德馨:品德高尚.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①鸿儒:即年夜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②鸿:同“洪”年夜.③儒:旧指念书人.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苍生,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②金经:泛指佛经.(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7.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识表记标帜.③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④案牍(dú):官府的公文.⑤劳形:使身体劳累.⑥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⑤芦,简陋的小屋子.(我的陋室真比得上)昔时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9.孔子云:“何陋之有?”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完全翻了过来,到达"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标明了作者高洁立崖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识表记标帜.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逐句)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欧阳学文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①在:在乎、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②陋室:简陋的屋子。
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⑤德馨:品德高尚。
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②鸿:同“洪”大。
③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②金经:泛指佛经。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③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④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⑤劳形:使身体劳累。
⑥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南阳:地名,今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
春望”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
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
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
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
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
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
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