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大学》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大学》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阐明光明的德性,在于亲爱人民,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了所应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心意才能宁静;心意宁静了,然后情性才能安和;情性安和了,然后才能行事思虑精详;思虑精详了,然后处理事物才能恰当。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物都有终有始,明确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就与道接近了。
古代要把光明的德性阐明给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自己的国家。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他自己的家庭。
要整治自己的家庭,首先要修养他自己本身。
要修养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
要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自己意念诚实。
想要自己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
要获得知识,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事物的原理穷究了,然后才能彻底地了解事物。
彻底地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能诚实。
意念诚实了,然后心才能端正。
心端正了,然后才能够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好了,然后家庭才能整治。
家庭整治了,然后国家才能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一直到普通的百姓,都要以自身修养为根本。
自身修养这个根本已乱,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
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我,这是世上没有的事。
这就叫做知道根本的道理,这就叫做知识的极至。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2021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解析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定:决定。
B.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非:不对的。
项,定,目标,志向。
C项,辟,有偏向。
D项,非,批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其机如此..B.此之谓自谦..C.大学..之道 D.小人闲居..为不善项,古义,自我满足。
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C项,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D项,古义,独处。
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所谓诚.其意者C.上长.长而民兴弟D.意诚而后心正.项是形容词作动词,敬重。
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如见其肺肝然②见君子而后厌然B.①此谓诚于中,形于外②得复见将军于此C.①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②人之视己D.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②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项,①助词,用于词尾,表示比拟;②助词,用于副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
B项,介词,在,表处所。
C项,①介词,对于;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①所以;②旧的,原来的。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慈者,。
(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3)所以事长也所以使众也(4)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
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
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
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
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
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
《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上编阅读能力培养第一单元人•交往•阅读1、人以外的动物也有交往活动。
据科学家们考察,蚂蚁能用头上的触角指示寻觅食物的方向;蜘蛛则靠网丝发出的波来辨别触网物是不是猎物;西班牙的鹿能用尾巴发出信号:尾巴下垂不动表示平安无事,尾巴抬起一半表示提高警惕,尾巴完全挺直则表示危险来临等。
那么,这些动物的交往是否也具有社会性呢?问题提示:其他动物的交往不具有社会性。
这些动物虽然也可通过发出和接收信息来进行交往,但却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它只是一种求生、自卫的本能,不可能与人通过语言来进行交往相比。
人的语言能独立于人而存在,并能成为社会人所共同遵守、共同使用和不断共同创造的一门社会科学。
这即是人的交往具有社会性的关键。
2、精神状态世界(世界2)与精神产物世界(世界3)的异同如何?提示:相同者,都属于精神世界范畴,与物理世界(世界1)明显不同。
不同者,精神状态世界仍然依附于主体,是指主体精神活动中的某种状态情况。
精神产物世界则已经脱离于主体,是精神之产物,诸如电影、绘画、文学作品等。
所以,人的交往往往就是在精神产物世界中的一种交往。
3、构成“前结构”的三个层次,它们有何主次?可结合某一作品讨论。
问题提示:“前结构”的三个层次包括身心感觉(生理)层次、文化修养(文化)层次和生活阅历(社会)层次,在具体的阅读接受活动中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三者之间没有主次,不能偏废。
4、结合自己经验谈谈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障碍。
问题提示:结合本次课课堂讨论回答。
障碍可能各不一样,但往往与“前结构”相关,注意不能偏废。
5、“文本始终是敞开的,其意义读不完、读不尽,这是因为读者不断参与阅读实践的缘故。
”你是如何理解的?(证据支持)提示:相对而言,文本是客观的,其意义本是稳定的。
然而,文本接受者因时空的不同和主体语文及生活修养之差异,就会导致阅读理解上的差异,另外,说话者本身也有一个具体时空的问题。
诸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等等,证据很多。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语文课是大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很多同学在课后习题上遇到了困惑,不知道如何进行解答。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我整理了一些常见的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课后习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要求我们通过阅读文章来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的例子: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以诗词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
他们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通过诗词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社会的批判。
诗词成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身份象征。
1. 文人雅士常常以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答案:文人雅士常常以诗词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
2. 诗词在古代文人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诗词成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身份象征。
二、作文作文是语文课后习题中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来完成一篇短文。
下面是一个作文题及答案的例子:请你以“我的大学生活”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大学生活的感受和体会。
我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在大学里,我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结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首先,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自由。
在高中时,我们的生活被学业和家庭琐事所束缚,几乎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在大学里,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其次,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机会。
在大学里,我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和组织,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还可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经验。
这些机会让我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活让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在大学里,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互相支持和鼓励。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篇: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樊迟、仲弓问仁》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大学语文要点和简答
大学语文要点和简答要点1《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
2.《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富,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3.在宋代,四书合编为:《孟子》《中庸》《大学》《论语》4.《老子》相传为老聃所作,5.《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6.《大同》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所辑,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7.三礼:《周礼》《仪礼》《礼记》8.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说:“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9.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10.《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作者:莫言诺贝尔文学奖11.李白《古风》共59首,是五言古体诗集12.《秋兴八首》是杜甫漂泊夔州所作,现实主义13.《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者:迟子健中国14.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15.朱光潜的主要著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翻译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译: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译:自然的规律是损减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自然社会世俗的做法则不然,而是损减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4.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
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5.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译:桥下春水碧绿,我却伤心如斯,这沈园的水照见大雁的影子,像我一般孤独伶仃6.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译:我已经老了,眼看着要长埋在这会稽山上,成为这里的一掊土,回过头,却依然很怀恋过去习题1.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哪些特点?答:语言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谏逐客书》p572.文章的中心议题是客卿问题,但作者始终不谈客卿的利益,而处处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着想,你认为作者在策略上有何高明之处?答: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
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大学》节选译文
《大学》节选译文《大学》节选译文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红楼点滴(1)北大的独特魅力:课堂的散漫,教学的严正,学术的容忍“北大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散漫,求真,容忍(2)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
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
”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
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要讲完。
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
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作者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
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
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
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3)读红楼点滴红楼点滴,即北大的二三事。
作者以北大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生活点滴表现了北大的一代学风,更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旧人旧事旧情的无限美好的回忆,是一篇感情充沛的记事抒情散文。
《红楼点滴》层次结构简单分明。
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二谈教学的严正,三谈学术的容忍。
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
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如此;学术容忍通过一件件事例说明红楼的容忍风气的根深蒂固。
作者叙事与说理相结合。
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
如课堂散漫,不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出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
在层次说理过程中,又分别举事例进行说明分析。
尔雅《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期末考试答案
尔雅《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期末考试答案“大学语文”课程的前身是“大一国文”课程。
()√“双超理论”是指教材内容要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教学难度超过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不是《汉书》对孔子“删诗说”提出质疑的人不包括()。
欧阳修《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广泛流传和应用。
()√“经”的本义是()。
织物的纵线“六笙诗”是在《诗经》的()。
《小雅》《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关于《诗经》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
句式以杂言为主。
《诗经》中的雅反映一国的政治与风俗。
()×被当作中国闺怨思妇诗的滥觞之作的是()。
《卫风·伯兮》“《伯兮》,刺时也。
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出自《毛诗序》。
()√《黍离》选自十五国风中的()。
王风《黍离》采用了反复咏唱、重章叠句的写法。
()√箕子路过()时做了《麦秀》。
殷墟“白屋花开里,孤城麦秀边”出自()的诗作。
杜甫“黍离麦秀”感叹的是()。
家国破亡之痛箕子在商周灭亡之际在感觉君王无道,于是在朝鲜半岛建立了东方君子国。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到了汉朝的乐府诗,乃至唐代的新乐府运动。
()√不属于屈原的作品是()。
《神女赋》《天问》基本为四言体,虚字较少。
()√湘夫人》是九歌中的第()篇。
四以下作品不包括在《九歌》篇目中的是()。
怀沙《湘夫人》中抒情的主人翁是湘夫人。
()×《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中“张”的解释应该是()。
张挂“朝弛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中“澨”的意思是河水。
()×《楚辞直解·湘夫人》的作者是()。
陈子展开篇“嫋嫋秋风”二句是写景之妙,“沅有沚”二句是写情之妙,其中皆有情景相生,意中会得口中说不得之妙。
()√我国古代散文中,形式自由,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的是()。
大学文言文翻译题目答案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之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懂得了止境,然后才能有所定见;有了定见,然后才能心境平和;心境平和,然后才能安心;安心之后,才能周密思考;周密思考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事物有根本和末梢,事情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先后顺序,就能接近大道。
解释:此段文言文出自《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和修养方法。
《大学》开篇即点明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明明德”,即彰显自己内在的光明品德,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接着提到“亲民”,意味着教育者要亲近民众,关注民生,将教育成果惠及大众。
最后强调“止于至善”,即追求最高尚的道德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句,揭示了修身养性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然后才能有所坚持;有了坚持,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才能安心做事;安心之后,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则是对事物发展和事物处理的指导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末梢,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只有明白了先后顺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接近真理之道。
整体而言,这段文言文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者要关注民生,追求至善,同时,学习者要修身养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达到近道的目的。
这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第六]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
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
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
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
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
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
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
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
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
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
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三,正心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