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
“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
罔,同“网”,用作动词。
制:规定。
畜:同“蓄”,养活,抚育。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凶年:饥荒的年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赡: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盍:何不。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
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
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
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复教导。
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
颁,同“斑”。
黎民:黑头发的民众。
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一、重要词语释义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d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日:“德何如,则可以王(∖2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日:“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日:“可。
”日:“何由知吾可也?”日:“臣闻之胡屹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到……去)?'对日:'将以衅(血祭)钟。
‘王日:'舍之!吾不忍其锻球(hθ S€1,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对日:’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日:'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日:“有之。
”日:“是(这)心足以王(Wd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日:“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坦福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毅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日:“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状以小易大,彼恶(皿,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日:”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日:“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通,日:“《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Un)度(揣测)之。
'- 一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威(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日:”有复(报告)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2《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1)1齐宜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屋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壬乎(5)? ”3曰:“健何如则可以王矣?”4曰:“保民而王,莫之能毎也(6)。
”【注释】(1)选H《孟子•梁惠王上》.(2)齐宣王:田氐名辟跚・齐国国君.(3)齐栢、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厉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
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F诸侯,故以此问孟子.(4)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
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新道”,所以孟子这样说.(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呎>ng):用作动词,指壬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6)保民:安民,养民.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阴挡.【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箱)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丹文公的爭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泵・(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足说说行王逍的事吧!”(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说:“使人氏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5 0:“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6曰:“可・”7曰:“何由知吾可也?”8曰:“臣闻之胡乾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 ” 对曰:“将以∣⅛钟(9)・”王曰:“舍之1吾不忍其曲(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有這(14)? ” 9曰:“有之・”【注释】(7)胡號(血):齐王的近臣。
(8) Z:往,到•••去。
(9)衅(Xi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仰.衅,血祭。
(10)會:释放。
IR(hd) M (siι):恐惧颤抖的样子.<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13)易:交换。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42921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 【答案】 从详细段落看,课文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开始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必定齐
宣王不忍见牛发抖是仁心表现,指出这是实施 王道基础。
• 第二部分(“王说”至“然后快于心与”):批评齐宣 王不行“王道”是“不为”非“不能”,并启发他应推 广仁心。
• 第三部分(“王曰:‘否,吾何快于是?’”至“孰能 御之”):说明用武力称霸是靠不住,只有发政 施仁方能称霸;以及实施王道后宏伟蓝图。
未之有也
21/42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吾何快于是?
天下可运于掌 树之以桑
构怨于诸侯 申之以孝悌之义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爱我也
若是其甚与?
22/42
练习 解释以下句中红色词语。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抵抗 )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换 )( 应该,适宜 )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是 )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何不18/42
是/乃仁术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判断句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非不能也。
19/42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20/42
宾语前置句
是以后世无传焉 然则一羽之不举
臣未之闻也
舆薪之不见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何以异于邹敌楚 哉?
无以,则王乎
名词作动词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使动使用方法,远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_____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鯨,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鯨,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齐桓晋文之事》《蹇叔哭师》原文注释翻译对照及文言现象全面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蹇叔哭师》原文注释翻译对照及文言
现象全面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是战国时期贾谊的一首文言诗,共17句,叙述的是齐宣王桓公运用晋文的才能,获得齐国的援助的故事。
注释:
【慰弭】:慰劳弭军,慰问士卒。
《志》:《论语》,儒家经典。
【始负】:最初开始违背,反叛。
【不若】:不如,不及。
【文伯】:晋文伯,晋文王的儿子,名叫晋文伯。
统治者给子女起的头衔。
《古调》:历史歌谣,记录当时齐国的古迹。
【赤县】:古代齐国的一个地方。
【绿玉】:同“碧玉”,绿色的玉石。
翻译:
慰弭贤士,始负国家律法,不若文伯的古调,名传赤县绿玉晋文。
齐桓公智慧超群,坐拥晋文宝库,施行大政,拥立齐宣王,慷慨解囊施舍援助,显赫当代。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一、重要词语释义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_《孟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_《孟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全文阅读:出处或:《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关于推行王道、实行仁政的对话。
在这篇课文中,孟子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阐述道德伦理,强调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只有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
同时,孟子还提到了"霸道"和"王道"的概念。
他指出,齐宣王所追求的霸道并非真正的王道,因为霸道依靠武力和权势,而王道则依靠仁爱和道德。
因此,孟子劝诫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关注百姓的利益和福祉,才能真正得到民心。
总的来说,《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经典的儒家思想文献,它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仁政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孟子对于天下一家的理念。
这篇课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也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关注民生福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6.《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孟子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应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提高个人品德和智慧, 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理念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他们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当时的 社会制度和政治现实。齐桓公主张以武力征服天下,强调君主的权威和 绝对权力;晋文公则注重文治,强调君主的智慧和策略。
尊重传统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是历史的珍贵 遗产,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 。这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历史和文化 传统,以保持社会的文化底蕴。
追求和谐
齐桓公和晋文公致力于实现国家内部 的和谐稳定。这启示现代社会应追求 和谐,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实现 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05 结论
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历代统治者和士人
所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观念对后世 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形成。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个性、 情感和人文关怀,为现代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4 现代启示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01
重视民意
齐桓公和晋文公以民意为重,通过赢得民心来巩固政权。这启示现代政
治家应关注民众需求,以民为本,建立良好的民意基础。
02 03
改革创新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治理国家时注重改革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 国家发展。这启示现代政治家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
《齐桓晋文之事》的思辨说理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的思辨说理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被认为是古代思辨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思辨说理的艺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该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剖析,论证了“人道至大,天道至简”的思想,以及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作者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历代君王的治理思路及其结果,指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通过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进行比较分析,强调了领袖的品德和人格修养在治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治理思想。
同时,作者也不忘强调人类天命的思想,提出了“人道至大,天道至简”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由天命所定,而且天命并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因此,统治者应该本着天道的规律来治理社会,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最后,作者提出了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用德治国,以民为本,建立起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才能让社会达到安定和谐的状态。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关于治
理社会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思辨说理艺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以期能够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 1 -。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 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 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 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 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 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 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胡龁(hé)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 ◎通假字 • 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 ②王说(说,通“悦”,高兴) • ③是折枝之类也(枝,通“肢”,肢体) • 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
回到) •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 ⑥赴愬(愬,同“诉”,申诉) • ⑦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 • 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杂色的花纹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使动用法,远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危士臣 朝秦楚
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使动用法。 使……来朝见。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词类活用
小固不可以敌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述说,谈论·公孙丑下》) 道义
任重道远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路,道路
彼恶知之
wū 哪里,怎么,疑问副词
恶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è 不好
死亦我所恶
wù 憎恶
抑王兴甲兵……
难道,表反问语气
抑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还是,表选择语气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他的 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 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五十步笑百步。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6、尽信书不如无书。 ❖ 7、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 ◎难字辨音
• 则王(wànɡ)乎 觳(hú)觫(sù) 褊(biǎn)小
• 彼恶(wū)知之 挟(xié)太山 忖(cǔn)度(duó)
• 便(pián) 嬖(bì) 莅(lì)中国 商贾(ɡǔ)
• 赴愬(sù) 畜(xù)妻子 放辟(pì)邪侈
• 衣(yì)帛 鸡豚(tún) 狗彘(zhì)
或斑点) • ⑩是罔民也(罔,通“《网齐桓”晋文,之事陷》经害典 )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
爱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爱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喜爱,喜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
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清楚,明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贤明的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尽信书不如无书 ……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孟子名言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到了……;另提一件事 妻子儿女;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凭借;表示许可
然后从而刑之
接着就……;表示结果或进一 步的行动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不识有诸?
之乎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之于
盖亦反其本矣!
何不
则盍反其本矣。
何不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寡固不可以敌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 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从而刑之
名词用作动词。加以刑罚。
树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穿。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吾何爱一牛
吝啬;爱护,喜爱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表结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进而推及到;表并列关系
是/乃仁术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判断句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 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 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 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 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 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
相关知识补充
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 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
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 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
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亚圣”。
不可遏抑
抑制,动词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duó 揣度,揣摩
度,然后知长短
duó 用尺量
度
王请度之
猿猱欲度愁攀缘
duó 忖度,思考,斟酌 dù 渡过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dù 限度
物换星移几度《秋齐桓晋文之事》经典dù 次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名词作动词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