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讲课稿
学前教育学说课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说课的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过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语言、情感、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
而学前教育学说课则是学前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形式,用于讲述和解释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概念。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学说课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一、发展任务理论发展任务理论是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发展在社会交往中得以实现。
根据发展任务理论,学前教育应将幼儿放在适宜的学习社交环境中,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伙伴和成人的互动,帮助幼儿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学前教育课堂会设计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感知认知理论感知认知理论是学前教育中常用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感知和经验来实现的。
感知认知理论强调幼儿的感官经验对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学前教育学说课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感官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多种多样的感知活动,如触摸、听觉、视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技巧。
学前教育理论强调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前教育学说课中,教师会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认同、自尊心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情感能力。
四、差异化教育差异化教育是指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和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学前教育学说课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个别需求。
五、评估与反思评估与反思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用于了解和衡量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教学方法和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
学前教育学说课中,教师会通过观察、记录、测评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学前教育原理全部教案
学前教育原理全部教案教案一:学前教育的概念与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教育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学前教育的概念;2.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3.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学前教育的兴趣。
2.讲解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介绍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从18世纪的婴儿院、19世纪的幼儿园到20世纪的学前教育制度化,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演变过程。
4.分析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助于儿童认知、言语、社交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5.讨论学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学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6.总结:回顾学前教育的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关注和支持学前教育事业。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提出的改进方案;2.学生对学前教育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的理解。
教案二: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教育的特点;2.理解学前教育的原则。
二、教学内容:1.学前教育的特点;2.学前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学生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园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引导学生想象学前教育的特点。
2.讲解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注重儿童自主性、趣味性和综合性,重视形成性和终身性。
3.介绍学前教育的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全人发展、愉悦学习、亲子互动等原则。
4.讨论学前教育的原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列举幼儿园中可以体现原则的例子。
5.总结:回顾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原则,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列举的例子;2.学生对学前教育特点和原则的理解和体会。
教案三:学前教育的实施方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教育的实施方式;2.认识幼儿园的角色和作用。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1-44)第一节学前教育的涵(本质)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围和概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学前教育的概念:是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教育的年龄围: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的教育。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起止年龄是不同的。
我国:根据《礼记•贝U》,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10岁以前;1902年的壬寅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起受蒙养教育四年,1904年的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招收3-7岁幼儿;从近代起,学前教育的终止年龄定丁6-7岁。
现代,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一直到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专指岁儿童的教育。
美国:0-8岁儿童的教育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而早期教育是指0-3岁儿童的教育英国:小学招收5-11岁的儿童,而3-5岁则是基础阶段教育时期前联:将2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为学前期,因此,学前教育是指2-7岁儿童的教育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其特征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一是学前家庭教育,二是学前公共教育家庭教育的定义:一般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征:1.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2.伴随终身;3.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4.个别实施。
学前公共教育的定义: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自考学前教育学 名词解释备课讲稿
自考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和专职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3、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
5、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
6、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7、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9、遗传决定论、从儿童发展整个过程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10、.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11、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12、.教育观、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13、儿童发展、是指个体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14.人本位儿童观、尊重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
15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一、引言学前教育原理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儿童在早期阶段的发展和学习的科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帮助儿童建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章中,我们将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是指针对0-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进行设计,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支持。
三、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兴起主要归功于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bel)和他的幼儿园理念。
自20世纪以来,学前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和研究,成为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基石。
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的支持。
研究表明,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前教育还可以帮助弥补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五、结论学前教育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进步。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地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以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求。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一、引言学前教育原理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儿童在早期阶段的发展和学习的科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帮助儿童建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章中,我们将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是指针对0-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资料
学前教育原理资料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进入正规学校之前的教育过程。
它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培养和发展的阶段,是儿童个性、智力、社交和情感等综合能力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的原理是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发展、学习环境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探讨学前教育原理。
一、儿童发展学前教育的原理基于对儿童发展的了解。
儿童在学前期经历了身体、智力、语言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他们处于探索和发现的阶段,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
因此,学前教育应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二、学习环境学前教育的原理强调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学前阶段的儿童需要一个安全、温馨、活动丰富的环境。
这种环境应该能够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包括身体、智力、语言和社交等方面。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儿童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手工艺、音乐和体育等,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目标学前教育的原理确定了培养目标。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的任务是全面发展儿童。
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包括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在认知能力方面,教育者应通过培养儿童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判断等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框架。
在语言能力方面,教育者应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在社交能力方面,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参与团体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在情感发展方面,教育者应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原理是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以科学的方法建立适宜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
通过学前教育,儿童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教学原理
学前教育教学原理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的教育活动,旨在全面发展幼儿的各个方面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教学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社交互动和多元智能三个方面来探讨学前教育教学原理。
一、认知发展1. 情境化教学原则情境化教学通过创造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使幼儿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感知和探究,从而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认知发展。
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幼儿喜欢的角色扮演、游戏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分解与整合原则幼儿较小的认知能力限制了他们对复杂信息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需将知识或技能分解为简单的组成要素,逐步引导幼儿进行学习。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又应采用整合的方式,将各个要素合并起来,帮助幼儿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3. 主动性与自主性原则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活动,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促使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究来掌握知识。
二、社交互动1. 合作学习原则幼儿在学前教育中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建立起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
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2. 情感互动原则幼儿的情感发展与学习密切相关。
情感互动通过建立积极、合作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尊、自信和自律等积极情绪的培养。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温暖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多元智能1. 多元评价原则学前教育应鼓励幼儿充分发挥多种智能,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体育等。
教师在评价幼儿学习成果时,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绘画作品、故事讲述等,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和展示的机会。
学前教育原理课本
学前教育原理课本
学前教育原理是一门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课程。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并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原理。
在学习学前教育原理时,我们将首先介绍幼儿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例如,我们将学习到冯•孟德森的幼教观念,他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到其他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如蒙台梭利和皮亚杰的理论。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课堂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们将探讨一些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如积极引导和奖励制度,以及如何与幼儿的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幼儿教育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了解如何评估幼儿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学前教育原理课本将结合理论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教学实习,观察和实践幼儿教育活动,从中获得实际经验和提高教学技能。
学前教育原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原理,学生将掌握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正式接受义务教育之前,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学前教育活动背后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本文将通过引言、概述和五个主要分点来详细阐述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的几个重要层面: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2.儿童发展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皮亚杰、弗洛伊德、巴尔图斯等。
3.儿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前教育活动提供指导。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学前教育的目标: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学前教育的任务: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1.主动参与法: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互动和合作促进其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动机。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
4.教材中心教学法: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教材,以儿童的学习需求为中心进行教学。
5.记忆教学法:通过提供重复和巩固的学习机会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记忆和学习习惯。
四、学前教育的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考察儿童在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等。
2.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兴趣、态度和能力等。
3.记录评价: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进行记录,有助于了解其进展和问题。
五、学前教育的家庭教育配套措施1.家庭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前教育活动,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2.家庭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和技能。
3.家庭作业:合理安排适合儿童年龄的家庭作业,巩固学校学习内容。
4.家庭访问:定期走访和交流家庭,了解家庭背景和教育需求。
学前教育原理课件
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学前教育的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学前教育内容; (5)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 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 学前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原理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
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孕育: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 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特点:
1.儿童教育采取了公养、公育方式,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 实行公养公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繁衍。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整合在一起 3.以生产劳动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原始简单但多方面。 4.教育手段和方法原始、简单。主要是通过年长者进行示范和讲解, 儿童观察和模仿来进行。 5.老人和妇女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学前教育原理
第一讲
学前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 育;
狭义: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 活动。
学前教育是儿童(0~6,7岁)入学前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0~3岁)和(幼儿3岁~6,7岁)
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1)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2)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简历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 3)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措施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是广州自考学前教育本科中的一门必考课,专业性非常强,名次解释较多,现将教材中的名词解释归纳起来,便于大家复习。
自考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二)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
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直接指导:这是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言语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方法,包括讲解、讲述、谈话等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
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事件,描绘所讲的对象。
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直观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幼儿使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引导他们认识事物。
演示:是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把传授的知识。
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如模范行为、英雄事迹等),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间接指导:这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经验总结名词解释
一、概述
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是在幼儿入
学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关键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在幼儿入学前,即3-6岁这一特殊阶段,对
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
通过学前教育,幼儿可以获得早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 幼儿园
幼儿园是进行学前教育的机构,为3-6岁的幼儿提供早期
教育服务。
幼儿园通常包括托班、小班和中班等班级,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从出生至6岁期间的教育活动。
早期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语言、社会技能等,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4.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促进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会、道德
等各个方面充分发展的过程。
通过学前教育,幼儿可以实现全面发展,建立健康的人格和素养。
5. 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指幼儿在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幼儿具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总结
学前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希望学前教育能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1-44)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内涵(本质)一、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和概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学前教育的概念:是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的教育。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起止年龄是不同的。
我国:根据《礼记·内则》,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10岁以前;1902年的壬寅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起受蒙养教育四年,1904年的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招收3-7岁幼儿;从近代起,学前教育的终止年龄定于6-7岁。
现代,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一直到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专指岁儿童的教育。
美国:0-8岁儿童的教育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而早期教育是指0-3岁儿童的教育英国:小学招收5-11岁的儿童,而3-5岁则是基础阶段教育时期前苏联:将2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为学前期,因此,学前教育是指2-7岁儿童的教育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其特征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一是学前家庭教育,二是学前公共教育家庭教育的定义:一般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征:1.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2.伴随终身;3.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4.个别实施。
学前公共教育的定义: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的定义、意义、原则、目标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分组讨论学前教育现状和问题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定义和意义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能力第二章:儿童发展原理2.1 教学目标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的评估方法2.2 教学内容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儿童发展的评估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规律和特点实践法:观察儿童行为,分析其发展水平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儿童发展基本理论和观点的理解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观察能力第三章: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3.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内容掌握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具3.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内容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具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程设计原则、教学方法和评价工具实践法:小组合作设计一节学前教育课程3.4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课程设计原则、教学方法和评价工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前教育评价方法和工具的掌握情况第四章:学前教育环境与材料4.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学前教育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了解学前教育环境与材料对儿童发展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和方法学前教育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学前教育环境与材料对儿童发展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创设原则、材料选择和使用方法实践法:小组合作创设一个微型的学前教育环境4.4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创设原则、材料选择和使用方法的运用能力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环境与材料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第五章:家庭与社区合作5.1 教学目标理解家庭与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掌握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和策略了解家庭与社区合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家庭与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和策略家庭与社区合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家庭与社区的作用、合作方式和策略实践法: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家庭与社区合作计划5.4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家庭与社区作用、合作方式和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家庭与社区合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第六章:学前教育师资培养6.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掌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了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和挑战6.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和挑战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性、目标和内容讨论法:分组讨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和挑战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重要性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现状和挑战的分析能力第七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7.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了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意义、作用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案例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意义的理解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案例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学前教育评价8.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学前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技巧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应用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学前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技巧学前教育评价的应用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工具实践法:小组合作进行一次学前教育评价实践8.4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评价原则、方法和工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评价应用和效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第九章:学前教育研究方法9.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9.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学前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作用和主要方法实践法:小组合作进行一次学前教育研究实践9.4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研究意义、作用和主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第十章:学前教育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掌握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了解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会10.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会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挑战和创新策略讨论法:分组讨论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和机会10.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学前教育创新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能力重点解析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课程设计原则、教学方法和评价工具环境创设原则、材料选择和使用方法家庭与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性、目标和内容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意义、作用和主要内容学前教育评价的原则、方法和工具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作用和主要方法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会。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前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PPT:学前教育的定义、意义、原则和方法小组讨论:探讨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二章:儿童发展理论2.1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掌握儿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理解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2.2 教学内容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儿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儿童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PPT: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阶段和特点小组讨论:探讨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三章:学前教育课程设计3.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掌握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和评价3.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和评价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前教育课程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PPT: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内容和结构小组讨论: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和评价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四章:学前教育教学方法4.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教育教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理解学前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4.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教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学前教育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学前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前教育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PPT:学前教育教学的常用方法、组织和实施小组讨论:探讨学前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学前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五章:学前教育评价与反思5.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5.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学前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PPT:学前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探讨学前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六章:学前教育环境创设6.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和原则掌握创设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的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环境中的玩具和材料选择6.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和原则创设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的方法学前教育环境中的玩具和材料选择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性讲解PPT: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小组讨论:探讨玩具和材料在学前教育环境中的作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七章:家庭教育与社区合作7.1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理解社区合作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7.2 教学内容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社区合作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家庭教育和社区合作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讲解PPT:家庭教育的功能、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探讨社区合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作用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家庭教育和社区合作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八章: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8.1 教学目标理解道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技巧了解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法和策略8.2 教学内容道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技巧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法和策略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讲解PPT: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促进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方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九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9.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掌握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方法和技巧理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和作用9.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和作用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讲解PPT: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内容、实施方法和影响小组讨论:探讨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第十章:学前教育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案例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原理的理解和应用10.2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学前教育实践操作的步骤和要点学前教育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学前教育案例分析与实践的重要性讲解PPT:学前教育案例分析的方法、实践操作的步骤和原理的应用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探讨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对学前教育案例分析与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小组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其基本原则和方法,这是理解后续章节的基础。
学前教育原理范文
学前教育原理范文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
学前教育是指对0-6岁儿童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教育活动。
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原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结合孩子们的特点和学前教育的原则,探讨学前教育原理。
首先,学前儿童具有发展阶段性。
婴幼儿是成长发展最快的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经历身体、认知、语言、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比如,在幼儿园中,可以设置有针对性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认知、运动和语言能力。
其次,儿童的学习主体性是学前教育原理的重要方面。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一个积极、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合作过程,与儿童一起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三,参与性是学前教育原理的核心。
儿童学习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参与和互动来实现的。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参与活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儿童进行互动,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为他们提供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除此之外,学前教育原理还强调多元发展和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拥有各自的性格、兴趣和发展潜力。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特长和潜能,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多元智能,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实际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以上原理,开展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活动。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与家长和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关爱,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p61)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
(p105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p105)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p121)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
(p121)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1、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p127)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
(p128)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p128)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
(p130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
(p131)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
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
(p131)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
(p132)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
(p132)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
(p132)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
(p133)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
(p133)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
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p133)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1、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
(p192)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
(p218-220)2、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
(p236)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p259)4、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
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
(p263)5、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p2666、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
7、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p221-222)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1、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
(p291)2、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
(p295)3、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p299)4、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
(p308)5、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
(p308)6、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
(p308)7、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p309)8、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p309)9、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p309)10、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p309-310)11、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
(p310)12、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p310)13、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p310)14、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
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
(p310)15、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
(p311)16、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p313)17、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
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
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p314)18、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
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
(p318)19、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p320)20、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
(p323)21、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
(p318)第九章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p332)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
第十章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
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p366)3、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
(p368)4、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