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非适应性泛化现象

合集下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了伤害性事件而引发的精神疾病,它往往出现在个体对于创伤事件的回忆、情绪和信仰产生持续和严重困扰时。

以下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些特点:
1. 回忆和闪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经常有对于创伤事件的持续回忆和闪回。

他们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通过思维、梦境、或者感官刺激(如声音、图像)引发的剧烈情绪反应。

2. 避免刺激: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常常试图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想法、感觉和活动。

他们可能会避免触及任何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活动或物体,并尽力避免引起对其创伤事件的记忆。

3. 负性情绪和情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常经历负面情绪和情感的增加。

他们可能感到持久的愤怒、恐惧、沮丧和绝望,并且难以控制这些情绪和情感。

4. 高度警觉和易激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可能会变得过度警觉,对于潜在的威胁过度敏感。

他们可能难以入睡,难以集中注意力,并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的反应。

5. 社交和人际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常遭受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他们可能变得疏远和孤立,回避他人,并且失去与他人的亲密和信任的能力。

6. 身体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头痛、肌肉紧张、背痛、心悸和肠胃问题。

以上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因人而异。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由于个体经历或目睹了严重创伤事件而引起。

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比,PTSD的症状和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专业见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

PTSD的核心症状包括回忆性症状、回避性症状、负性情绪和认知症状、以及过度兴奋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的一个月内出现,并持续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

回忆性症状包括创伤事件的反复回忆、噩梦和闪回;回避性症状表现为对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活动或情感的回避;负性情绪和认知症状包括负性情绪、自责、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自身的世界观的改变;过度兴奋症状包括易激惹、警觉性增加和入睡困难等。

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比,PTSD具有以下的鉴别特点。

首先,PTSD的发病与创伤事件有密切关联,而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病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生物化学和环境因素有关。

其次,PTSD的症状主要围绕着创伤事件本身展开,而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可能更加广泛。

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包括对多种事物的担忧和紧张。

此外,PTSD的症状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的一个月内出现,而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可能没有这样的时间限制。

最后,PTSD的症状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功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其他精神障碍的影响可能不如此明显。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PTSD与其他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叠和共病性。

一项研究发现,大约50%的人同时患有PTSD和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等。

这种重叠可能是由于共同的风险因素、生物学机制和心理社会因素所致。

因此,在鉴别和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评估个体的症状和病史,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

为了更好地鉴别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学专家通常会使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1.概述 (2)1.1基本概念 (2)1.2流行病学研究 (2)1.3临床表现 (3)2.致病因素 (3)2.1创伤事件 (3)2.2易感因素 (4)3.诊断与评估 (4)3.1诊断 (4)3.2评估 (5)4.治疗与预防 (6)4.1心理治疗 (6)4.2药物治疗 (6)4.3预防 (6)参考文献 (7)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

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

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1.1基本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 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

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会发展为PTSD,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为7.8%。

女性创伤暴露率为51.2%, PTSD 的患病率为10.4% ;男性创伤暴露率为60.7% , PTSD的患病率为5.0%。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通常在经历了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

这种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了重大影响,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一、社会适应问题:1. 社交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常常出现社交障碍,他们可能感到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者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

这种问题会导致患者与他人的距离拉大,难以融入社会。

2. 工作适应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

他们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大,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与同事的合作关系。

3. 家庭关系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家庭关系也常常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与家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或者对家庭成员过度保护。

这种问题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干预策略: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干预策略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交和工作能力。

EMDR则通过刺激患者的双眼运动,帮助他们重新处理创伤记忆,减轻相关症状。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人、朋友和社区组织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同时,社会支持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工作培训,帮助患者重新融入工作环境。

4. 教育与宣传:教育与宣传是提高社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公众传播相关知识,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提高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适应问题是患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但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社会支持和教育宣传等干预策略,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在遭受重大创伤或严重威胁后产生的心理疾病。

该疾病表现为一系列与创伤经历相关的症状和情绪反应。

本文将讨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该疾病。

一、回忆和闪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经常会出现回忆和闪回的情况。

他们会反复回想起创伤事件的细节,并且感觉就像是正在经历那个时刻一样。

这种回忆和闪回可能是日间的意识形态思维,也可能是夜间的噩梦。

患者往往无法摆脱这些回忆,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迷茫和不安。

二、避免刺激源由于创伤事件的刺激性质,患者可能会尝试避免与这些刺激相关的场景、人物或活动。

他们常常回避任何可能使他们想起创伤事件的地方,并且对那些与事件相关的话题或情感避而远之。

此外,他们还可能变得不愿分享自己的经历,以避免触动那些令人不安的回忆。

三、持续的焦虑和紧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通常会经历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他们会变得容易激动、易怒,并且难以安抚。

这些情绪反应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惊恐和威胁感有关,导致他们处于一种持续的警戒状态。

四、注意力和集中力问题由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感到紧张和焦虑,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常常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从事任务,思维容易分散,并且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产生困扰。

这种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和焦虑感。

五、睡眠困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

他们可能会经历入睡困难、多梦、频繁惊醒和夜惊等问题。

睡眠质量的下降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

六、自卑和自责许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会对自己的创伤事件产生自卑感和自责感。

他们常常责怪自己没有采取更好的行动来避免或减轻创伤的发生。

这种自卑和自责的情绪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怀疑。

七、情感麻木和冷漠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会经历情感麻木和冷漠的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在个体经历或目睹创伤性事件后出现。

这种障碍的发展过程是复杂且多样化的,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并提供一些可能的干预措施。

1. 创伤事件的经历和影响创伤事件可以是生命威胁、暴力、性侵等严重的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创伤事件发生时,个体可能会经历强烈的恐惧、无助和绝望等情绪,这些情绪的体验可能会持续并深入个体的内心。

2. 创伤后的反应在创伤事件后,个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包括回忆、噩梦、焦虑、抑郁、易怒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或过于强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类别:反复回忆和重现创伤事件的记忆,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负性情绪和认知,以及过度兴奋和易激惹。

这些症状可能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功能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个体的创伤经历、创伤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个体的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

此外,个体的应对机制和心理防御机制也可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产生影响。

5. 干预措施早期干预是预防和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

个体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来获得必要的帮助。

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处理、药物治疗等都是常用的干预方法。

此外,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个体的创伤经历、创伤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个体的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

早期干预和综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和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和干预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和干预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和干预措施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导致的精神障碍。

它常常发生在遭受严重惊吓、暴力、战争、自然灾害等创伤经历后,并对个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以及常见的干预措施。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1.1 重复性回忆和梦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常经历对创伤事件的不断回忆,通过闪回、噩梦等方式,无法摆脱对事件的重复经历。

这些回忆和梦境会不断触发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1.2 回避刺激和情感麻木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往往会刻意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包括人、地点、物体等。

同时,他们也会感到情感上的麻木,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缺乏正常的情感表达。

1.3 高度警觉和易激惹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引起患者的高度警觉,他们随时警惕着可能的危险,并容易对无关的刺激产生过度的反应。

他们常常表现出易怒、躁动、难以安抚等情绪。

1.4 负性认知和情绪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往往对自身、他人和世界持有负面的认知,他们认为世界充满危险与恶意,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同时,他们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包括焦虑、抑郁、愤怒等。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措施2.1 心理教育和认知重建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第一步是进行心理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该疾病的特征、原因和治疗手段。

同时,通过认知重建,引导患者更客观、合理地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纠正负面的认知偏差。

2.2 情感表达和支持性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常对情感有所压抑,因此,情感表达和支持至关重要。

干预者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患者能够倾诉内心的困扰和痛苦,通过支持性治疗,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和情感的平衡。

2.3 创伤后干预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尽早介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创伤后干预,及时提供焦虑管理、应对技巧等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对创伤事件的适应能力,降低进一步发展为长期障碍的风险。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在心理学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通常是由于遭受或目睹了严重创伤事件而引发的。

这些创伤事件可能包括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性侵犯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回忆性扰动、避免性行为、负性情绪和情感、以及增加的兴奋感。

然而,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自我伤害行为。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应对和治疗的建议。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自我伤害行为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后果之一。

创伤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他们感到无法承受和应对。

自我伤害行为可能成为一种应对机制,帮助他们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压力。

通过刻意伤害自己,他们试图将内在的痛苦转化为身体上的痛楚,以此缓解情绪上的困扰。

此外,自我伤害行为还可能成为一种控制感的表达方式,让他们感觉自己仍然有一些支配力量。

另一方面,自我伤害行为也可能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之一。

创伤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受到损害。

这种自我价值感的削弱可能会导致自我伤害行为的出现。

个体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和关心,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

此外,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可能导致个体对负性情绪的无法适应,使他们更容易陷入自我伤害的循环中。

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治疗方法:1.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那些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自我伤害行为困扰的个体来说,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安全的环境,帮助个体理解和处理创伤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2. 社会支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团体建立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个体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3. 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自我伤害行为常常与负性情绪和情感的困扰有关。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创伤后应激障碍当亲眼目睹或经历巨大的灾难事件后,有一种心理疾病会潜伏在身上,它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而出现的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衡状态。

主要包括一些自然灾害、身体伤害、目睹他人死亡,以及本身被折磨或者是由于目睹其他恐怖、暴力行为导致的受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也称病理性重现,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

患者在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它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回避症状。

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

患者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自己也感觉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难以接受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严重者则采取自杀行为。

警觉性增高症状。

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易激惹、入睡困难、易醒、注意力难集中、过分担惊害怕、产生惊跳反应。

其他症状。

包括睡眠障碍是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伴随抑郁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了解创伤性应激障碍的知识,孤立无援的、脆弱的,或者失常的人;你的反应是人类对于灾难的正常应激机能。

和亲人、朋友、医生讲述你的感受和症状。

与其他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友建立联系,彼此支持。

能够意识到自己出现紧张(Stress)的症状了。

使用洗澡、听音乐、深呼吸、沉思、瑜伽或锻炼的方式来放松。

可以更投入地工作,或参与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多选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多选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多选题
【原创版】
目录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和症状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具体表现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正文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或目睹一种恐怖、危险或有生命威胁的事件后,出现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浑身乏力、食欲不佳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自杀现象。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闪回现象:患者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的情景,例如在梦境中重现,或者不自主地回想起这些事情。

2.回避现象:患者会避免回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地点,避免与他人谈论这些事情,甚至对与此事有关的情感和话题表现出麻木和无感觉。

3.警觉性升高:患者容易产生惊跳反应,对小事产生过度反应。

就像伤口被触及后的疼痛反应一样,患者在面对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是否在经历或目睹恐怖、危险或有生命威胁的事件后,出现了上述症状。

治疗方面,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旨在帮助患者面对和克服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

药物治疗则主要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以缓解患者的情绪症状。

总之,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在经历或目睹恐
怖、危险或有生命威胁的事件后,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了解潜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疗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了解潜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疗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了解潜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疗法创伤是指个人所经历的或目睹的身体或心理上的极度痛苦或恐惧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战争、事故、自然灾害、虐待、暴力等。

当一个人经历了创伤后,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症状,这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本文将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症状以及可行的疗法,帮助读者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1.1 避免回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往往会试图避免任何能够引起对创伤记忆的触发的事物或场景。

他们可能会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地点、人物或活动。

他们可能对愉快的事物失去兴趣,并变得冷漠和远离社交生活。

1.2 回忆和噩梦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中,经常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回忆和噩梦。

这些记忆和噩梦可能会反复出现,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感。

他们可能会试图避免睡眠,以防止这些噩梦的再次出现。

1.3 焦虑和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的焦虑和恐惧感。

他们可能会对原本平常的事情感到恐惧和警觉,以防止再次经历类似的创伤事件。

这种持续的紧张状态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疗法2.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重建对创伤事件的认知和情感处理方式来减轻症状。

此外,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也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引导患者关注创伤事件,并同时进行眼动和身体感知来减轻症状。

2.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另一种可以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方法。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被广泛使用来减轻症状,如焦虑、失眠和抑郁。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剂量和治疗进程的有效管理。

2.3 支持群体参加创伤后应激障碍支持群体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这些群体中,患者可以与其他经历相似创伤的人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以及相互支持和理解。

这种群体互动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并鼓励他们积极应对症状。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过创伤性事件而引起的精神疾病。

该症状常常在遭受创伤后出现,并且可以严重影响受创伤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常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1.再现性体验:受创伤者经常会反复经历创伤事件,使得他们仿佛重新回到了创伤发生的现场。

这些经历可以是闪回、梦魇或者幻觉等形式,使他们感受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强烈情绪和感官体验。

2.回避行为:PTSD患者常常试图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包括人、地点、物体或者情绪上的触发器。

他们可能会避免回忆起创伤事件,拒绝讨论或参与与之相关的话题,避免去相关的地方或接触相关的物体。

3.情绪症状: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常出现与负性情绪有关的症状,包括焦虑、愤怒、抑郁或情绪波动。

受创伤者会经历持久的愤怒、无助感和内疚感,同时可能会遭受沮丧、悲伤和抑郁。

4.注意力和睡眠问题:PTSD患者可能会遭受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分心和记忆问题等困扰。

此外,他们可能会面临入睡困难、噩梦或过度惊醒等睡眠问题。

二、治疗方法1.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治疗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通过帮助患者控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症状。

其他心理疗法如暴露疗法和眼动脱敏重建和加强患者对创伤记忆的处理和接受能力。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疗法结合使用,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绪症状、睡眠问题和注意力困扰。

3.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环境来治疗患者的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和群体治疗,旨在增加患者的社交支持网络和改善其应对创伤的能力。

4.其他治疗方法:除了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之外,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也被用于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四种认知易感性因素-精选文档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四种认知易感性因素-精选文档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四种认知易感性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这类创伤事件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 。

鉴于PTSD的定义,创伤性事件被认为是PTSD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创伤性事件的类型及应激强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有直接相关。

但是随着对PTSD研究的深入,发现在那些经历了严重创伤性事件的人群中,有的人并没有形成PTSD,这些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在一小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

因此对创伤性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认知评价是创伤事件到应激反应的有关活动和心身反应的中介因素。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在急性期个体对灾难类型的认知重构,创伤破碎记忆的重组,都会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对同样的应激事件,由于个体认知评价的不同导致个体反应不同,受害者对创伤性事件过分的负性评价,会增加PTSD风险。

在创伤事件发生时的认知过程(精神崩溃、精神混乱),对所受攻击后果(症状,他人的负性反应)的评估,对自己和外界的负性信念,对适应不良所采取的控制策略可作为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

因此PTSD的形成并不是对经历的创伤性事件的普遍反应,创伤性事件是应激源,而随后的易感性因素才导致了PTSD的形成。

所谓的易感性(vulnerability)是指一组促使心理障碍发生的诱因或素质,早期的心理病理学模型认为这些诱因包括基因的和生物因素,近年来该术语的定义有所扩展,还包括了认知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的因素。

本文主要考察PTSD的认知易感性,所谓认知易感性是指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认知倾向性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通常在个人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产生。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战争、灾难、严重事故、虐待、暴力等。

本文将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 过度警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常感到过度警觉,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他们可能会出现睡眠困难、易怒、容易受到惊吓等症状。

2. 回忆和闪回:患者经常回忆起创伤性事件,并且难以抑制这些回忆。

他们可能会出现闪回,感觉好像重新经历了创伤性事件。

这些回忆和闪回给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和痛苦。

3. 避免刺激:患者为了避免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常常远离与之相关的人、地点或活动。

他们可能会避免触及导致回忆的物体,并且对参与类似活动产生兴趣的能力下降。

4. 负性情绪: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常体验到负性情绪,例如内疚、恐惧和抑郁。

他们可能对未来感到失去希望,丧失兴趣和快乐感。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障碍。

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CBT 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其负性思维模式,帮助他们恢复正常功能。

此外,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简称EMDR)也被证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有效。

2.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改善睡眠问题。

三、辅助治疗方法除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1. 支持性社交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精神疾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认识症状和治疗方法

精神疾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认识症状和治疗方法

精神疾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认识症状和治疗方法精神疾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认识症状和治疗方法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疾病,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本文将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征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症状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是由于遭受创伤事件(如战争、暴力袭击、意外事故等)而导致的。

受创伤事件的影响后,个体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 重复回忆与噩梦:患者常常无法摆脱创伤事件的思绪,并在清醒时或夜间经历噩梦。

2. 回避刺激:患者会试图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可能会避免特定的地点、人群或活动。

3. 持续的紧张情绪:患者会持续感到紧张、烦躁、易怒和害怕,常常表现出易激惹和集中困难等情绪和认知问题。

4. 清晰度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的问题。

5. 超常的反应:患者对于轻微的刺激会出现过度反应,如极度惊恐或暴怒,并可能会出现身体上的紧张反应,如心悸、出汗和颤抖等。

以上只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些症状特征,实际情况可能因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

若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治疗方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常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方式来减轻症状。

同时,暴露疗法也常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帮助患者逐渐面对恐惧和回忆,并通过反复暴露来降低恐慌感。

2. 药物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之一。

SSRIs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减轻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弹性与适应性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弹性与适应性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弹性与适应性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对于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个体来说,适应和恢复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弹性与适应性,以及如何促进个体的心理康复。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创伤时,保持积极态度、灵活调整和有效应对的能力。

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中,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心理弹性的关键要素包括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适应性思维。

1. 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积极情绪可以帮助个体保持乐观的态度,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和动力。

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创伤后的负面情绪,减轻应激反应。

2.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信心和能力。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能力也越强。

通过认识和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创伤事件后得到的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减轻负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促进个体的心理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

4. 适应性思维:适应性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能够灵活调整思维方式和认知,积极应对挑战。

适应性思维可以帮助个体摆脱创伤事件的困扰,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通过培养适应性思维,个体可以提高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能力。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后,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

心理适应性对于个体的心理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心理适应性的关键要素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调节和目标导向。

1.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在创伤事件后,个体可能会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扰和冲突。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我认同困境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我认同困境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我认同困境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患者常常经历着回忆、噩梦、恐惧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对其自我认同造成困境。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自我认同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

首先,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往往经历着对自身身份的重新审视。

在创伤事件发生之前,患者可能有着较为稳定的自我认同,但创伤事件的发生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

他们可能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能力和意义,甚至产生自责和自我怀疑的情绪。

这种自我认同的困境可能导致患者感到迷茫和失落。

其次,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面临着对过去经历的否定和回避。

由于创伤事件的痛苦和恐怖性质,患者可能会试图回避与之相关的记忆和情绪。

这种回避行为可能导致患者对自己的过去经历产生混乱和不确定感,使得他们难以建立起对过去的连续性和自我认同。

此外,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在社交关系中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因为创伤事件导致的心理症状而与他人疏远,或者因为对自身身份的怀疑而缺乏自信。

这种社交障碍可能导致患者感到孤独和失去归属感,进而加重他们的自我认同困境。

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我认同困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1. 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等,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并处理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情绪和记忆。

2. 建立支持系统:寻找理解和支持的人群,如家人、朋友或支持小组,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孤独感,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3. 培养自我同情心:鼓励患者培养对自己的同情心,理解创伤事件对自身的影响是正常的反应,而非个人的缺陷。

通过接纳自己的情绪和经历,患者可以逐渐重建自我认同。

4. 寻求身份重建:帮助患者重新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以重建对自身的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2, 252–26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5.00252252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非适应性泛化现象*王超逸1,2 高 博3 杨庆雄3 李勇辉1(1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2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550001)摘 要 过度泛化现象是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会出现非适应性的泛化。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可能是PTSD 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也有研究支持PTSD 是导致了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化转变的原因。

虽然泛化现象的变化与PTSD 症状的发展有相同趋势, 且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记忆相关神经结构,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

阐明PTSD 与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关系对PTSD 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均有推进作用。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泛化; 非适应性泛化; 记忆 分类号B845个体由于经历或目睹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后, 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作为创伤事件后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Li, Murakami, Wang, Maeda, & Matsumoto, 2006)具有以下主要症状表现:持续的再体验创伤事件(re-experiencing)、对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回避及对一般事物反应麻木(avoidance & emotional numbing )、高唤醒状态(hyperarousal)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rth edition, DSM-IV, 1994)。

PTSD 症状具有延迟出现的特点, 一般在遭受创伤数日、数周甚至数月后才出现(Everly, 2000)。

在长达数年的病程中其症状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很多精神障碍一样, 随着时间的发展PTSD 患者普遍存在非适应性的泛化现象(Lissek et al., 2010; Lissek, 2012)。

创伤相关的刺激或情境引发的恐惧情绪反应及行为表现会逐渐被相似的刺激或情境收稿日期:2014-03-15*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JZD-EW-L04)、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13BAI08B0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优秀博士论文启动项目支持。

通讯作者:李勇辉, E-mail: liyonghui@引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引发PTSD 症状的刺激和情境的边界甚至会更加模糊(Grillon & Margan,1999; Fendt & Koch, 2013)。

针对于PTSD 泛化现象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有研究者将泛化现象作为PTSD 引起的继发现象(Gorman & Sloan, 2000)。

他们将恐惧泛化现象和安全信号恐惧抑制失败作为PTSD 的核心特征(Jovanovic et al., 2010; Jovanovic, Kazama, Bachevalier, & Davis, 2012; Jovanovic & Ressler, 2010)。

非适应性泛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在PTSD 形成之后, 与记忆相关的神经系及脑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这些改变导致创伤事件相关记忆出现扭曲, 与此同时个体的记忆、学习能力也遭到了破坏(Jovanovic et al., 2009, 2010; Jovanovic et al., 2012), 因此, PTSD 患者会对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和环境出现恐惧泛化, 并且在安全信号和情境中恐惧抑制失败, 对安全信号和危险信号不能够准确的分辨, 从而引起高度警觉和过度的生理反应等临床表现(Lissek et al., 2010; Lissek, 2012)。

另一方面, 也有研究者将泛化这种学习现象当作引起和推动PTSD 发生发展的原因。

由于PTSD 的症状出现较为迟缓(Everly, 2000), 所以非适应性泛化被认为是引起PTSD 发生发展的一个可能原因, 泛化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第2期王超逸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非适应性泛化现象 253现象(Kimble, 1985),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 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发展, PTSD的症状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以Mowrer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learning theory)为基础发展出泛化和二次交替学习是PTSD发生和发展的机制(Mowrer, 1960; Boudewyns & Hyer, 1996; Keane, Zimmering & Caddell, 1985)。

对于PTSD和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尚无定论, 由于PTSD具有延迟发生、病程持续时间长、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的特点, 将非适应性泛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明确其在PTSD 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PTSD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必要性。

基于非适应性泛化是PTSD核心表现的观点, 首先, 通过对该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PTSD的各个症状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 在与其他的精神障碍进行比较时, 泛化现象可以作为PTSD区分于其他精神障碍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泛化现象是否发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异同给PTSD的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基于非适应性泛化引起PTSD发生并推动PTSD发展的观点, 了解非适应性泛化发展变化的动态特点可以帮助预测PTSD的发生, 为PTSD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依据。

1泛化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1.1适应性泛化泛化(generalization)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定义极其广泛, 最被大家所了解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学习理论中学习的泛化现象(Pavlov, 1972)。

经典条件作用中,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与非条件刺激(uncoditioned stilulus, US)匹配呈现多次后, 单独呈现CS也能够引起个体与非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 UR)相同的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CR), 一段时间后, 个体对与CS相似的刺激(generalized stimulus, GS)也会出现相似的反应。

泛化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泛化现象, 该现象的存在会让个体对于可能引发相同结果的事物做出类似反应(比如, 我们被某种蛇咬伤之后, 会对所有蛇产生一定的警惕), 泛化在进化的层面属于一种适应性现象。

适应性泛化(adaptive generalization)对正常个体具有诸多益处, 首先, 可以帮助个体对刺激和情境进行分类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 加快个体对刺激的反应速度、节省精力和注意资源; 再次, 帮助个体总结经验, 对于恐惧经历来说, 泛化可以使我们避免一些类似危险信号的刺激引发的不良后果, 并有助于个体基于经验对线索可能引发的结果进行预测(Mclaern & Mackintosh, 2002)。

1.2非适应性泛化对于PTSD和其他一些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患者都会出现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的表现, 这种非适应性泛化在心理障碍中普遍存在, 最初可能是由于涉及恐惧发生的脑区调节异常所引发的, 在发展过程中能引起患者心理生理症状的刺激及情境范围不断扩大(Lesile & Anthony, 1994)。

动物需要通过学习识别威胁信号, 并基于先前的经验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境做出适应性反应。

对于刺激线索, 非适应性泛化首先表现为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实验范式证明了该现象的存在(Kalish, 1969; Lissek et al., 2008), 固定半径的圆圈(CS)与电击刺激(US)相匹配形成条件作用之后, 要求实验组(PTSD患者)与对照组(健康被试)对一系列直径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同心圆(包括CS, 与CS不同相似度的GS)进行辨认, 发现PTSD患者泛化梯度(generalization gradient)的变化幅度较健康被试小, 表现为对直径相差较大和较小的同心圆的分辨力没有明显的差别, 同时在分辨刺激时所用的反应时(reaction time)长于对照组, 这说明PTSD患者对同心圆之间的差异的辨别能力弱, 不能很好的区分那些与危险线索(danger cue)相似度高的泛化刺激(GS), 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风险感知能力较低, 不易察觉危险情况。

Lissek和他的同事将该范式应用于对焦虑障的研究中, 包括:PTSD (Lissek et al., 2010; 2012)、GAD (Lissek & Grillon, 2010)及PD (Lissek & Grillon, 2010)。

随着病程的增加, 患者会普遍出现对新刺激和其他与原始引起厌恶反应线索并不相似的刺激产生反应, 这种现象被称作刺激的交叉敏感化(cross sensitization) (Post et al., 1999; Bonne, Grillon, Vythilingam, Neumeister, & Charney, 2004)。

对于情境而言, 正常个体在某个环境中遭遇厌恶刺激, 但改变环境中的某些线索或更换环境254 心理科学进展第23卷后厌恶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再出现, 健康个体能够区分线索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能够区别日常生活环境与创伤情境之间的不同, 并在适当的情境下做出适当的反应。

然而, 非适应性情境记忆的泛化会导致个体将情境条件作用中习得的反应迁移到安全的环境(Flor & Wessa, 2010; Garner et al., 2012), 甚至个体在能明确区分新情境与引起不良反应情境的情况下, 仍然会产生不可抑止的异常行为及情绪反应, 比如焦虑障碍患者所具有的持续性的焦虑反应(Woody & Rachman, 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