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 选修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柔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会“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力量。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敬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通过提问同学端午节的风俗,同学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地理差异【活动】说感受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同学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柔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同学商量回答】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根据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改变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呈现图片【同学回答】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改变;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进展的分布特点。

【同学回答】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渐渐减小。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2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选修2●备课资料自然区划与自然区域前者是指将地表按其自然情况的差异划分区域,全称自然地理区划。

按区划对象,自然区域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本教材根据气候和地貌将我国划分为三个大自然区和七个自然地区就属于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域是指根据地表自然情况划分出来的区域。

它是根据地表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体地理环境的差异,把自然综合体划分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等级系统,如大自然区、自然地区等。

以阐明地域自然综合体的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

每个自然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整体性,不同自然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自然区域的对象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

这个系统由地带性区域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组成。

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为自然带和热量带,自然地带和自然亚带等。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为自然大区、自然区域、自然地区、自然区等。

自然区划过去多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的标志法,自上而下地进行划分。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常采用地质地貌标志,或地质地貌标志与气候指标相结合,如划分自然大区、自然区域和自然地区就是这样。

地带性区域单位的划分常采用生物气候土壤标志,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等多是这样划分的。

在有了景观类型图或土地类型图后,自然区划便可采用自下而上合并的方法来进行。

这是根据相邻土地类型或单元景观间的景观地球物理和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及土地类型结构,合并成自然区,再由自然区按区域共轭性原则逐级合并。

自上而下的划分与自下而上的合并相结合,使综合自然区划更具客观性。

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综合体研究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它们在地表呈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所分成的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等级系统的自然单元,以综合自然区域来表达,可以全面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

每一个被划出的自然区,各有其不同于其他区域的自然特征、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可以为因地制宜进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3)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3)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面积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和区域发展差异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包括东、中、西、南四个主要地理区域,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因素和影响。

一、东部地理区域东部地理区域是中国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地带,涵盖了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

这一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便利的交通网络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经济发展:由于沿海地质资源丰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东部地区成为外向型经济最主要的支持力量。

尤其是珠三角经济圈集聚了众多全球知名企业,并催生着极具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

1.2 人口流动: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及城市化人口,他们希望借助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来改善自身状况。

这种人口流动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并带来了都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中部地理区域中部地理区域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太湖平原等重要地区。

相对于东部,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但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2.1 国家政策支持:为了达到更加平衡的区域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吸引投资。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黄河经济带”建设计划都是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而制定的。

2.2 地理环境优势: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拥有较多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且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因此,在适当政策引导下,中部地区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更好的经济增长。

三、西部地理区域西部地理区域是中国最贫困和欠发达的地方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西部地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3.1 地形与气候:西部地区主要由高山、盆地和沙漠组成。

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交通和工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限制。

此外,西部还面临着干旱和缺水问题,这对经济发展带来额外困扰。

3.2 投资短缺: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吸引投资的能力较弱。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并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特色;2.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教学难点:1.同学们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2.掌握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地图和图片资源;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学生参考书籍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5分钟)通过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并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位置和边界。

Step 2 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

Step 3 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加深对各个表现形式的理解。

Step 4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30分钟)将中国地图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疆地区和南部岛屿地区,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如华东地区的沿海经济带、北方平原、长江流域和西部的高原和戈壁等。

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Step 5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挖掘和分享更多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知识。

允许学生提前准备并展示自己关于一些地区的深入研究。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总结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兴趣。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短文,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点、特色及其对当地生产、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地理的差异教案

中国地理的差异教案

中国地理的差异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地理的差异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 掌握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特色。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将地理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教学准备:
1. 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3.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和边界,引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好奇心。

二、讲解
1. 介绍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2. 分别介绍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高原地区、北部平原地区、南部丘陵地区等地理特点。

三、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就中国地理差异展开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2.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周边环境,了解当地地理特点,并做简单记录和总结。

四、展示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对中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了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节课学生通过书本素材、图片、地图等视听资料的使用,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各地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及其特点。

2.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各地的文化传承。

3.掌握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特征和各地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与记忆各地方的自然条件,其文化传承及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2.掌握中国各地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等。

四、教学内容及教法1.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划分a.东北地区b.华北区c.华东区d.华南区e.中南区f.西南区g.西北区h.港澳台地区(2)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及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

2.教法(1)课堂讲授(2)图文并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各地景观如何形成及对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

(3)让学生利用一些地图和照片等视听资料来学习各地的地理特色。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平常看到的各种地理集成,都反映了每个地方的特点。

比如说,东北地区是寒冷的,丰富的资源让当地的工业发展很快。

华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绿意盎然的景色和各类水果、茶叶等让华南成了大家的旅游胜地。

”(2)引入今天的主题,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个主题,提问:“你们都来自哪里?你们能够说说你们家乡的特征吗?”2.作业的检查(1)检查上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全班同学进行共同讨论。

(2)教师进行点评,整理结论。

3.展开主题(地理差异)(1)通过地图和图片等视听资料,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自然地理带来的人文影响有深入的了解。

(2)分析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及其特点,让学生记住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等要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的特点以及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让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2)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2)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一、中国的区域发展背景与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国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大国,因此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中南部地区工商业集聚,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独特;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等方面。

一、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1. 东部沿海:东部沿海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这个地区紧邻世界著名港口和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对外开放最早、改革最深入的地区之一。

同时,历史的优势也使其积累了较强的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资源。

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带更是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制造中心之一。

2.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则是中国宏观战略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由于环境条件相对艰苦,地理位置偏远,不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然而,在国家政策和资本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西部逐渐成为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内陆开放战略的重要地区。

此外,西部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农田,具备发展农业、能源、旅游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二、中南部与东北地区1. 中南部:中南部地区是我国早期工业化起步较早并经验丰富的区域之一。

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口密集和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区域。

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产值占据全国很大比例,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方面都具备优势。

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了特殊困难。

传统重工业体系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市场竞争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使得东北经济长期停滞。

然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东北地区正努力实现振兴发展。

利用中俄、中蒙和中朝三个陆上边境,打造自由贸易区、旅游资源和物流通道是东北地区的新发展方向。

三、城市与农村1. 城市经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吸纳了大量工商业就业机会,并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2. 掌握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2. 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2.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2. 地理图册、地图等教具;3. 学生地理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中国地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 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水系等;3. 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

三、地理差异的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的地理差异案例进行分析;2. 每组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四、地理差异的比较和总结(15分钟)1. 学生讨论各组的案例分析,并比较不同地理差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差异对中国整体发展的影响;3. 学生记录重要的地理差异和总结内容。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理差异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份小研究报告;3. 学生可以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加深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感兴趣的地理差异,并提高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划分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并比较南北、东西地理差异的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3. 学生能够列举并分析各大地理区域内的重要城市、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工具,能准确地找出并描述中国的主要地理分界线。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对各大地理区域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探讨、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我国丰富地理多样性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国家认同感。

2.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3. 学生激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地理学科的一节综合分析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地理差异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的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其地理素养。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将中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 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国的地理概况》第三节《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2. 南北地理差异:分析南北方在气候、地形、水文、农业等方面的差异。

- 教材章节:第二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第一节《气候》和第二节《地形》3. 东西地理差异:探讨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人文地理》第一节《人口与民族》和第二节《城市与乡村》4. 各地理区域典型特点:分析各大地理区域内的重要城市、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特点。

认识中国区域差异教案设计

认识中国区域差异教案设计

认识中国区域差异教案设计教案标题:认识中国区域差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包括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差异。

2. 掌握使用地图等工具进行地理位置和特征的分析。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区域差异的关注和理解,并培养跨区域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域,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等。

2. 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

3. 学会使用地图等工具进行地理位置和特征的分析。

教学资源:1. 中国地图、地理教科书、多媒体设备。

2. 中国各地的图片、视频资料。

3. 学生自己了解的区域差异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形状。

2. 提问学生,中国是一个大国,你知道这个大国内有哪些不同的地区吗?探究(15分钟):1. 分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列举他们所了解到的中国不同的地区,并尝试解释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

知识扩展(15分钟):1. 教师介绍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域,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中部地区等,并解释其经济和文化特点。

2. 展示中国各地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景色、建筑和人文风情。

巩固(15分钟):1. 学生使用地图标注各地区的位置和重要特征,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

2. 学生小组合作,选取一个地区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编写一份简短的报告,介绍该地区的经济、人文、自然等特点。

拓展(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报告,分享他们对中国区域差异的了解和观点。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跨区域交流,即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合作,了解彼此的地方特色并进行比较。

总结(5分钟):1. 教师将学生的观点总结起来,强调中国区域差异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2. 询问学生,你觉得了解中国区域差异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报告中的参与程度。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2020.12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2020.12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3.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复习归纳、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区域差异的认识;第二是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可按照区域名称、区域位置范围、区域划分依据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学会读图分析方法及进一步掌握区域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秦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难点
确定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二)学法:读图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1)

高中地理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1)

高中地理《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1)高中地理《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标讲述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初步掌握比较地区差异的基本方法,加强归纳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了解东部季风区和南部季风区的差异,实现人地统一。

强化因地制宜的思想。

了解三个区域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叙述、分析、类比。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问)什么是区域?如何划分区域?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层次高低,划分指标也不同。

3.部门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和文化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否基于自然特征的差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篇:《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河北省石家庄市第40中学王海霞■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感触较多,从这一话题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我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我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我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掌握地理知识和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提高地理素养。

下面是一个关于我国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的示例:主题:我国地理差异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貌、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2. 掌握地理知识和方法,能够分析、比较、归纳地理差异的产生原因。

3. 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多张我国不同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和图示介绍我国的地貌、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对我国地理差异的整体认识。

3. 地理差异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特定的地理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异。

要求学生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4. 比较归纳:将各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和归纳,指导学生从地理差异中发现规律和特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 地理思维训练:设计一些地理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解答,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6. 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地理差异,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理图片、地理动画和地理数据,生动直观地介绍我国的地理差异。

2. 问题导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问题回答的质量等,评价他们对地理差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集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集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新授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中国的地理差异示范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示范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播放【知识解析】我国的地域差异显著视频,带领学生体会中国不同区域的景观差异。

【知识解析】我国的地域差异显著教师:在我国,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沿着任意一条线路旅行时所能看到的景观差异都非常大,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国的地理差异。

【新知讲解】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多媒体展示“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东北冬季雪景”和“海南冬日风光”图。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东北冬季雪景海南冬日风光教师:读图说出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教师引导、点拨,并根据回答总结得出:回答: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南方相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甘肃荒漠”和“江南水乡”图。

甘肃荒漠江南水乡(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甘肃荒漠和江南水乡图)教师:我国东西降水有哪些不同?教师引导、点拨,并根据回答总结得出:我国东西降水量差异很大,东部距海近降水多,西部距海远降水少,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青藏高原景观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教师:观察地形图和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分析我国东西地势的差异。

学生:我国西部地势高,东部地势低。

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总结:由于纬度差异,我国气温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我国的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地形地势方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逐级降低。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理解影响中国区域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2.掌握中国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以及资源分布情况;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区域规划,认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2.掌握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认识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区域规划,分析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中国的自然环境(1)地形和地貌中国地形和地貌分布复杂,集中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祁连山脉、大兴安岭、秦岭等山脉和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区。

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貌条件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

(2)气候中国气候带式分布,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温度、降雨、湿度等气候条件。

其中,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区,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

不同气候条件对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都有影响。

(3)土壤和植被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土地类型和土壤质量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植被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异,从冷杉林到热带雨林不等。

土壤和植被状况对种植业和旅游业有很大的影响。

(4)资源中国资源分布广泛,具有煤炭、稀土、铁矿石、黄金、铜等大量资源。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中国的人文环境(1)历史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比如,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西藏高原则有独特的藏族文化。

(2)人口分布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而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口密度很低。

人口分布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有影响。

(3)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经济较为发达,而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带
影响因素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理区位
地形
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产业结构
民族心理
历史基础
开放政策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步骤: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讲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归纳]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东部季风区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是离海洋远近造成的,也就是水分变化。随着水分的变化,从东到西,植被这面“镜子”可充分的体现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的东西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
自然地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分界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自然条件
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农业生产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海陆分布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
三大自然区基本情况比较表
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位置和范围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西至国境
地貌单元(地形区)
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第三级阶梯上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经济地带
经济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GDP(1999)
最多(59%)
较多(27%)
较少(13%)
人均GDP
最多
较多
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增长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逐年增加
减少
减少
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1.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地域分异
表现
成因
垂直分异
水平分异
2.青藏高寒区人类活动的垂直分异
地带
农业类型
成因
河谷地带
高山地带
[总结]:今天我们到三大自然区内部走了一趟。使我们更加感到自然的博大和多姿多彩。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域性的鲜明的学科特点。
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教学目标:
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广州、深圳、珠海
(3)交通便利:铁路网、公路网密度大,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海港,与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连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还拥有部分陆上边界线,易于与国内外联系,集中了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
(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均占全国很大份额。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板书]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即四个地区的主要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自然地区
地表景观
农业生产
地貌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
概况
主要粮食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作物熟制
北方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分界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分界
南方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分界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注意: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性差异因素外,在高大山地也存在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垂直分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叙述]我们学了的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都是水平地去看的,现在我们从垂直方向看一看,又会怎样呢?那咱们到青藏高寒区去看看。青藏高寒区也存在着水平方向的分异,由于地形和海洋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在青藏高寒区有很多高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那里,这使得该区的垂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不同的自然带。由于这种垂直差异的显著,使得该地的人类活动也受其影响,河谷耕作,高山放牧,可见人地关系是多么密切啊,这就需要我们和自然和平共处,只有人地关系协调了,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貌、气候的地域差异)
我国地貌和气候的地域差异
自然要素
地域差异
差异成因
地貌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复杂的地质作用
气候
气温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转向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降水
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2.三大自然区的基本情况(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讲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同样,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也要变化,如气候的变化,会使土壤,动植物等都发生变化。例如:看到雪松,黑土地想到东北;看到骆驼刺,沙漠想到西北;看到椰林,红土想到南方。不同的植被土壤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正如课本上所说“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那么什么要素起决定作用呢?在我国,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它们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3、使学生明白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其表现。
4、继续加强学生的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疑点:
1、重点:(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2)西北干旱半干区的东西差异;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2、难点:理解陆地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挂图;各自然区景观图片;电脑
粤、桂、闽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是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本地带还出产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林木
(2)集中了我国的主要工业区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工业区)
特征
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区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沈阳、大连、鞍山
京津唐工业区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
沪宁杭工业区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内部差异的形成
[讲述]我们阅读的两幅图,都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景观,可一个是“风吹草动见牛羊”的大草原,一个是“大漠孤烟直”的凄凉荒漠。差别巨大是为什么呢?是东部季风区的南北热量差异吗?不是,因为它们几乎在同一纬度,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本P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