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
从自身经历谈谈先秦文学元典教学问题摘要:笔者从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中体悟到,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先秦文学“元典”性作品,进而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每一位学生都最需要的。
关键词:先秦文化;元典教学;自身经历一、学生不仅仅需要一袋充饥的干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笔者有幸考取了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
当时的甘肃师范大学,1939年至1948年期间的校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9年至1957年的校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属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
我远在西北腹地的这所母校,其前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三所学校自北京西迁陕西后共同组建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1年西迁兰州。
1945年北京师范大学复校迁往北京时,部分师生留了下来,仍然沿用西北师范学院这一名称。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遂改名为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所以,这所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百年老校,昔日是一所名家云集的高等学校,也是一所有着深厚学术传统的知名高等学府。
其中,中文系素有“陇上毓苑”之美称,人才辈出,师资雄厚,赵荫棠、黎锦熙、丁易、陈涌、杨伯峻、彭铎、郭晋稀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
记得笔者于1978年3月刚刚进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主任彭铎师在开学典礼上要求一个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应具有“四个一”的基本素养,即“一表人才、一口官话、一笔好字、一肚子文章”。
实际上,这是母校中文系多年来培养学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当时,一、二年级主要开设一些基础性必修课程,三、四年级则开设了大量的研究性选修课。
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给77级授课的老师都是系里顶尖老师。
如先秦两汉文学元典研读类选修课有郭晋稀师的“《诗经》研究”、彭铎师的“《潜夫论》研究”、郑文师的“《楚辞》研究”、蓝开祥师的“先秦神话寓言研究”,钮国平师的“《孙子》研究”,霍旭东师的“《战国策》研究”,等等。
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充满热爱的教师,我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的研究与生动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一、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作家和作品的深入研究:我对古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家和著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例如苏轼的《赤壁赋》,李白的《静夜思》等。
通过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我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的探索: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承载着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独特特征。
我通过对不同文学流派的研究,例如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揭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主题内涵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回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3. 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对古代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研究,还需掌握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我广泛涉猎文学批评家的研究成果,例如胡适的"古文运动"以及鲁迅的"文化整理"等,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二、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学,我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价值。
1. 字词解释与阅读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了许多生僻的字词和文化内涵,对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字词对于正确认知文学内涵非常重要。
我通过详细的字词解释和作品的整体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 名家诗词朗诵与鉴赏:古代文学之美体现在其诗词中,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名家诗词的朗诵与鉴赏,我帮助学生培养修养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通过对名家诗词的朗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3. 文学创作与经典再创作: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鼓励他们以古代文学作品为灵感来进行创作。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邵炳军张静路艳艳摘要:中国的文学“元典”具有深刻的特质和广泛的价值,其源头地位和典范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故在当代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为此,我们正着手进行的“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的编撰工作,正是在钩稽先秦文资料源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上,同时又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先秦“元典”文读本。
关键词:原典;元典;教学;系年;注析;编撰我们这里所说的“元典”是与“原典”、“元点”有着密切联系而又不同的一个概念。
所谓“原”,即“本原”(《左传》昭公九年);所谓“典”,即“经籍”(《尚书·五子之歌》伪孔《传》),故所谓“原典”主要强调“原初”、“原始”的文献学上的原料价值,即文献学类别划分中的一次原始文献。
所谓“元”,即“始”(《说文》);所谓“点”,即某一时段与程度的标志,故所谓“元点”,即探讨“四时之变”、“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其具有哲学的“本原”、“本体”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追本溯源式的理性探讨与根本解释。
此外,“元”还包含着价值取向上的倾向。
《易·乾·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
”又有《易·坤》:“上美为元。
”《正字通》云:“元,大也。
”《尚书·舜典》载:“元,上也。
”这些对“元”的解释又都包含着对人类终极性存在状态的关怀,表达了对人文精神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要谈的“元典”则是属于文化学意义范畴上的,是哲学“元点”思维与文献“原典”史料的完美结合,更强调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意义、超越时空的典范意义和民族精神的建构意义。
这样,中国文学的元典性作品就是指那些既有深刻、广阔的原创性意蕴而又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
研读这些“元典”作品体现出一种“原始要终”(《周易·系辞下》)的召唤和要求,在当代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注重文学“元典”的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门径,力扬厚重务实的学风,提高学生的原创性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然而,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似乎日渐减少。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古代文学作品的展示墙、悬挂历代文人书画等方式,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古代文学知识竞赛或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古代文学作品,增加学生的视听刺激,提高学习效果。
三、采用有趣的教材和教具教材和教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如果能选用生动有趣的教材和教具,必将吸引学生的眼球。
例如,可以运用漫画、图文并茂的版本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者利用文戏等互动教具使学生参与到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演绎中。
四、拓展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为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适时拓展教学内容与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等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或者通过举办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古代文学的创作与传承中。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参与与情感投入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中,例如鼓励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会、讨论会等互动活动。
同时,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见证,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古代文学的影子。
谈原典教学在高校中的应用——以《宋史·乐志》为例
宋三百多年历史 的基本史料 。天文 、 律历和五行 志中保存 了许 多 天文气 象资料 、 科学数 据以及关于地震等 自然 灾害的丰 富史料 。
认 为有两点 :一部经典作 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 好像初读那样 带
来发现的书 ;一部 经典 作品是一本 即使我们 初读也好像 是在重
所知 , 四川大学从 2 0 0 6年开始把原典 阅读作 为从本科生到研 究
生 的一 门必修课 , 不管是文科还是 理科 专业 , 都以 同样 的方 式授 课和考核 。一开 始大家都觉得枯燥无味 、 艰涩难懂 , 但是一 学期
温我们 以前读过 的书。经典作品是那种从 不会耗尽它所 要说的
东西 , 同时又深深扎根在滋润和养育我们 的文化传统 中的书 。 学习音乐 的人 大都 了解蔡仲德先生 的《 中国音乐美学史 》 这
结束后 , 大家才领悟 到其 中魅力之所在 。 当然 , 对原典 的陌生 , 和我们 目前学校教 育的课程设 置也有
原典文献和古籍研究 , 从先秦一直 到宋元 明清 , 贯 穿了整个 中国 古代史 , 文献资料及其丰富 。很 多上过蔡老师课的学生后来 都认
的 。原典 , 在封 建士大夫们看 主要是指孔孟创立 的而后为汉武帝
钦 定的 以“ 四书、 五经” 等为代表 的儒家学说 。有所谓 “ 不学诗 , 无 以礼” , 讲出来的话就不好听 , 没有文采 。汉武帝提 出“ 独尊儒术 , 罢 黜百 家 ” 政策 之后 , 思想 文化与政 治之 间的关系被 打破 , 政治 权力开始全 面主宰思想文化 , 最主要的表现就 是儒 学既是官学 , Nhomakorabea一
、
什么是原典
术精神依 旧永存 。他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方面 的突 出成果是《 中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的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的教学方法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遗产,对于学生们来说,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对当代文化更感兴趣的倾向,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与资源,如投影仪、电脑、视频等,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影视剪辑或动画片段,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使用电子书或者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兴趣。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诗歌朗诵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进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三、情境化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古代社会的背景中。
例如,教学《孔子的故事》,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引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创新教材与课程设计对于教师来说,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设计合理的课程非常重要。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挑选更加贴合现代学生需求的教材,例如图文并茂的古代文学读本、当代作家对古代文学的评析,以及经典古代文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课程项目,如写作比赛、创作作品展览等,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高校课题申报:元典教育与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改革研究
元典教育与高校文学通识课程改革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元典教育;文学通识课程;教育改革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网络与大众文化流行的时代,人们面对纷杂和海量的信息无所适从,传统经典也整体失落。
经典在当下遭遇各种解构,不仅让人们的知识结构支离破碎,更严重的是经典所代表的传统价值体系的缺失,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言“没有经典,我们便会停止思考”。
因此,近年来回归经典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对于通识教育而言,经典的范围依然过大,导致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在各个领域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成果,即便是在各个学科领域被奉为经典的著作,累加起来依然是汗牛充栋,不免让人望洋兴叹。
所以对经典的再次筛选成为通识教育迫切的需要,而以什么样的标准过滤经典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九十年代初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首次提出的“元典”概念,极具独创性和前瞻性,近年来已得到学界广泛共识。
所谓元典,是指各民族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不朽的文化巨著,如中国的《诗》《书》《礼》《易》《春秋》等,西方的《圣经》《荷马史诗》等,是比一般经典层次更高的著作。
元典是文化的内核,包含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核心的要素和特征,以元典标准过滤经典,是经典范围之内的再浓缩。
元典理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于当前高校的人文通识教育改革都极具启发意义。
2、课题界定本课题主要是以元典为理论视角,聚焦高校通识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通识教育,对相关课程改革进行系统思考,探索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文学通识课程教育模式,寻求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天瑜先生首次提出“元典”概念后,引起了学界强烈反响。
古代文学教育重视核心点新论
古代文学教育重视核心点新论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历代先辈们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其深邃丰茂的思想与情感蕴涵,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灵魂。
但是,如今古代文学似乎逐渐失去它往日的魅力。
一方面,古代文学跟现代社会的巨大时代距离,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隔膜与疏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越来越衰退。
另一方面,古代文学课程课时锐减、要求降低、教学过程流于表面、教学手段滞后、文学课堂枯燥乏味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减退的又一原因。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我们古代文学教学从业者去重视、去深思、去改进。
本文结合先秦文学教学实际,试谈如何把古代文学课上活、上好。
先秦文学虽然时代久远,但却是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许多文学、哲学母题正发轫于此。
因此,上好先秦文学对后面历代文学教学而言,既是入门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又是古典文学兴趣培养的起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一、以宏观视野感受古典文学精华,激发求知欲望古代文学的内容对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它早已散见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程中。
但是这些内容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学生的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
而大学里,古代文学教学往往也是偏重文史而轻原典的学习。
学生阅读量少,感知狭窄,缺乏对文学切身的感悟和理解,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往往会以偏概全。
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视野去学习古代文学十分必要,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
以《论语》学习为例,学生熟悉的仅是“温故而知新”等少量几个语句。
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学时可依据《论语》有二十篇的实际,把学生相应分为二十组,每组负责抄录其中一篇的名句,课堂上用多媒体依次投影。
这样,学生惊奇地发现《论语》里日常经常使用的好句子居然如此之多,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过犹不及”“、名不正则言不顺”“、不怨天,不尤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忧道不忧贫”“、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割鸡焉用牛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等,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论语》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有效地教授古代文学作品
如何有效地教授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窗口。
然而,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的复杂性,教授这类作品往往存在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地教授古代文学作品,以便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精髓。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选择一个适合教学的教室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参与讨论。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文物和视频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知。
二、选用适合的教学资源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课本、文集和研究资料作为教学参考,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诗词音频、古代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声调、韵律和意象。
同时,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成果,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授古代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背景知识和作品赏析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并与学生展开有深度的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四、启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将学生的创作与古代文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诗歌创作或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入思考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从虚假博学教育现状看元典精读课程开设必要性
从虚假博学教育现状看元典精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当今的中国社会,快餐文化渗透在各个角落,同时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术视野狭窄,依赖心理强烈,缺乏创新性思维。
而在高校“文学教育”中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以博学为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的“宽度”,要求学生大量记忆文学基本常识,以忽略学识的“深度”为代价。
在这种虚假博学的教育现状下,让元典精读走进课堂,深入学生心中成为十分必要并且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虚假博学元典精读高校中文系从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的课程情况来看,元典精读课程已经进入了高校课堂。
但无论从开设的时间还是从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看,该课程都处在未成熟阶段,因此对其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和考察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学生视角研究元典精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这是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课程探索的第一步。
只有明确为什么要开设元典精读课程,才能清楚学生欠缺哪些知识或素质培养,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以促进新一代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学生的学习现状看,学术研究存在很多问题。
根据所做的一项《高校中文专业元典精读课程现状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本科生论文的原创程度占30%~50%的有近一半的学生,其中有约4%的学生论文的原创度不超过10%。
我们所调查的是重点大学,其学术现况尚且如此,全国范围普查的话可能结果更不能乐观。
据统计,部分重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平时阅读中元典阅读只占很少一部分,超过一半的本科生阅读元典占阅读总量比重小于30%,其中30%的学生阅读比例不足10%。
平时阅读元典比例在70%以上的占17%左右。
由此可见,对于元典,大多数学生只是远而观之,真正涉入其中的只在少数,但在开设元典精读课程的学校,学生阅读元典的比重明显较其他学校多。
由此观之,元典精读课程的开设,可以督促学生阅读元典,利于深入学术研究。
我们所调查的学生约93%认为,元典阅读有利于专业学习。
注重原典 守正出新
注重原典守正出新作者:赵燕梅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11期摘要:创新是我院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这是在夯实基础、遵循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实践,是在细读经典名著、发掘作品审美价值与文化意味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在规范教学秩序之上的创新活动,创新的基础是入门须正。
关键词:守正;创新;原典;规范中国文学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关于中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宗旨,发挥和承担什么样的功能,最终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这样的目标,历来众说纷纭。
这里,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感想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认为在我院的中国文学史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创新,明确以往教学中的许多模糊不清的因素。
一、教学宗旨:夯实基础,守正出新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基础是尊重传统,遵守规范。
因为创新从来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
在中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中国文学演讲过程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学史观,向学生说明夯实基础,入门须正的道理。
“守正出新”是袁行需先生在主持编写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时提出的。
“守正”指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新”指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创新的实现途径是考镜源流、品评得失,在了解学术史、遵循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做到真正的推陈出新,而不致于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增进基础知识与开拓学术视野的结合。
教师充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核心地位,设置若干量化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精读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引导学生锻炼与培养文史知识、典籍阅读等基本功。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于各阶段教学任务不作机械的分割,而是注重理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力求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与学术发展史、理论思潮史、艺术发展史的整体性认知。
语文古代文学的教学法研究
语文古代文学的教学法研究在当今的教育领域,语文古代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
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古代文学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有趣故事、作者的传奇经历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讲解李白的诗歌时,可以讲述他“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典故,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豪放不羁。
运用多媒体资源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
播放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影视作品、动画、音乐等,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播放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此外,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等,能够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培养语感诵读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之美、节奏之妙,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包括读音、停顿、重音和语气等。
例如,在诵读杜甫的《春望》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要读出深沉悲怆的语气,突出“破”和“深”字,以体现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沉痛之情。
同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古代戏剧作品,如《窦娥冤》,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为了增强诵读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配乐诵读,选择与作品情感相契合的音乐,进一步烘托氛围,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
三、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了解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深入理解作品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比如,讲解苏轼的《赤壁赋》,就需要介绍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苏轼被贬黄州的遭遇,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豁达胸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成为许多教师和学者关注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需要以学科知识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两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要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史源、流派、代表作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价值。
其次,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系统的梳理教材的内容,结合教学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案,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参考依据。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该以把握文学基本知识为前提,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化情绪,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认识和思考客观事物,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应用课堂内外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中国古代文学,发掘其中多姿多彩的精神内涵,为促进学生融入古代文学中做出贡献。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探索、实验、完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圆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文献搜集和思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文学;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展示节日文学,让学生熟悉文学的魅力和精髓;让高年级学生能够完成课外作文,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多,但它们都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古代文学,发现其精神内涵,由此获得真正的智慧。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有真挚情感,忠于传统文化的新一代中国人。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鉴赏技巧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
一、构建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影视欣赏、音乐欣赏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视听感受中接触和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同时,可以借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将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鉴赏技巧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阅读而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欣赏和品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鉴赏技巧,提升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貌。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等要素,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三、注重实践应用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离不开实践操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改编、演绎等方式深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解读等实践项目,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注重跨学科融合古代文学作品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
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教授古代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古代文学是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课堂演讲、文学创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此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古代文学作品繁多,从经典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后来的小说、戏剧等,都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在内容上,教师可以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形式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赏析、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古代文学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可以包括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核,也可以包括对学生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反馈可以通过口头交流、书面评语等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学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如何开展中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
如何开展中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中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提供一些有关如何开展中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的指导和方法。
一、重视古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
同时,古代文学也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思考和审美视角,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二、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针对中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既重视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关注古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可以分为古代诗词、小说、散文等不同类别,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文化背景,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作品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讲授、鉴赏、分析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感悟古代文学作品,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在中学语文古代文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 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
在教室布置方面,可以悬挂古代文学名家的画像、书法作品等,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好奇心和热爱度。
2. 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与解读,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内涵、情感和思想,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3. 多元化的文学体验活动。
通过文学双人朗读、文学沙龙、文学创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与情感,增加对古代文学的喜爱和兴趣。
四、互联网技术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了当今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学背景、文本细读、情感体验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一、关注文学背景的引导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之前,教师应从文学背景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思潮。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作品所处的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例如,对于明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教师可以介绍明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士人文化以及女性地位等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二、重视文本细读的引导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使用古雅的语言和比喻手法,可能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注重细节的捕捉和品味。
例如,在教学《西游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次取经的旅程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行为举止以及与唐僧的互动,进而理解其所代表的形象和意义。
三、重视情感体验的引导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去理解作品。
通过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并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古代诗人表达的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四、跨学科融合的引导古代文学作品融合了众多的学科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探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文学批评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以及心理描写等,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通过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社会历史、品味人生情感、提升审美情操。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方法以及应该重视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首先,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式,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引发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方法1. 多角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如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环境等,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客观背景,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2. 文学欣赏活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学欣赏活动,如诗歌朗诵、小说剧本演绎等,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
3. 作品对比分析:选取相似或相关题材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升鉴赏能力。
4. 探究作者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意图,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题材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理解作者的艺术追求。
三、应重视的问题1. 课外拓展与课内教学的统一: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文学活动,自主拓展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从感知、感悟和感受的层面去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教学传承经典的力量
古代文学教学传承经典的力量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在现代教育中,传承古代文学经典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教学传承的经典力量。
一、古代文学教学传承对学生的影响及意义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教学传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底蕴,通过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意象运用,都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另外,古代文学作品是学生感受历史与文化的桥梁。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自己的时代和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比较古今文学作品的异同,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古代文学经典教学传承的方法和策略在古代文学教学传承中,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充分挖掘和解读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价值。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活动和文学评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展文学创作和表演,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其次,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邵炳军张静路艳艳摘要:中国的文学“元典”具有深刻的特质和广泛的价值,其源头地位和典范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故在当代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为此,我们正着手进行的“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的编撰工作,正是在钩稽先秦文资料源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上,同时又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先秦“元典”文读本。
关键词:原典;元典;教学;系年;注析;编撰我们这里所说的“元典”是与“原典”、“元点”有着密切联系而又不同的一个概念。
所谓“原”,即“本原”(《左传》昭公九年);所谓“典”,即“经籍”(《尚书·五子之歌》伪孔《传》),故所谓“原典”主要强调“原初”、“原始”的文献学上的原料价值,即文献学类别划分中的一次原始文献。
所谓“元”,即“始”(《说文》);所谓“点”,即某一时段与程度的标志,故所谓“元点”,即探讨“四时之变”、“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其具有哲学的“本原”、“本体”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追本溯源式的理性探讨与根本解释。
此外,“元”还包含着价值取向上的倾向。
《易·乾·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
”又有《易·坤》:“上美为元。
”《正字通》云:“元,大也。
”《尚书·舜典》载:“元,上也。
”这些对“元”的解释又都包含着对人类终极性存在状态的关怀,表达了对人文精神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要谈的“元典”则是属于文化学意义范畴上的,是哲学“元点”思维与文献“原典”史料的完美结合,更强调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意义、超越时空的典范意义和民族精神的建构意义。
这样,中国文学的元典性作品就是指那些既有深刻、广阔的原创性意蕴而又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
研读这些“元典”作品体现出一种“原始要终”(《周易·系辞下》)的召唤和要求,在当代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注重文学“元典”的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门径,力扬厚重务实的学风,提高学生的原创性能力。
这种“知所先后”的训练,无疑对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乃至于整个人生进入“知本”、“知至”、“近乎道”(《大学》)的探索之路会大有裨益。
一、中国古代文学“元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民族精神性特质卡尔·雅斯贝尔斯(K.Jaspers)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实现“哲学突破”的“轴心文明时期”,各民族的先哲不约而同地去探索宇宙和人生的诸多根本问题,产生了诸多文化“元典”。
这这一时期的中国,正是先秦时期,更是一个“元典”葱郁的时代,它所产生的文明成果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首先,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大多具有原创性、典范性特质。
如《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国语》、《老子》、《论语》、《孟子》、《庄子》、《楚辞》等一大批中国文化与文学“元典”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文学几千年来的文体、意象、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
各种文体的萌生和孕育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端倪。
其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发展了汉语的表现力,其完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元典”,牢笼千载,衣被后世,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后世诗歌的风雅精神、比兴手法、体裁结构、语言艺术和文体句式等无不肇兴于此。
又如《尚书》、《逸周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为我国历史散文的典范楷模之作,它们标志着叙事文学的成熟,对后世的史传文学、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滋养尤甚。
而且,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儒、道两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在《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元典”性著作中得以确立并持续地发挥着影响力。
可见,这些“元典”作品虽然处在各个文学样式的发生和初创时期,但它们却显示出了巨大的文学魅力和精神文化力量,它们凝固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坚固基石,它们是中国文学发展变迁的母体和种子,它们指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走向,确定了民族文学的美学潮流和艺术型范。
其次,这一时期的“元典”作品大多含蕴着并表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故具有民族品格、民族魅力特质。
如鲁卿穆叔为晋卿范宣子释“死而不朽”时日:“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即春秋中期(前549年)人们的所谓“三不朽”。
可见,当先秦时代的士人把“立言”作为使生命不朽的有效途径的时候,他们的文学创作不仅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而且囊括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追求。
同时,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囊括文史哲的“大文学”、“泛文学”观念。
正是这种文学观念,使这一时期的“元典”作品大多兼有文化“元典”与文学“元典”的双重身份。
这些作为一个民族创造力最卓越的青年时代涌现出来的文化“元典”,凝结了中华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的集体无意识。
先民们将这些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首次上升到自觉和理性的高度,又通过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象征符号将民族的经验文明和文化智慧物化成文字作品,以典籍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渐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因此,这一时期的“元典”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厦“起顶梁柱作用的关键性构件”,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垂范久远的文化指针与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这便是积极入世、用世、济世的政治热情和忧患意识,以儒为主,兼融释老的思想情怀,诗性沉郁、创新求变的审美况味和创作追求,浓郁自觉的理论批评意识,包容雅俗、综合众体的浑灏大度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元典”的首创性、涵盖性、深邃性特质,不仅对中华民族之民族个性的后世直至未来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们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与精神财富,能够在任何地域、任何时代使人们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二、古代文学“元典”教学是克服当前教育弊端、培养原创力的重要途径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他进一步强调:“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这些呼吁在当代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热烈的响应。
首先,注重中国古代文学“元典”教学是克服现代教育弊端的重要途径。
20世纪初叶,随着“西学”传入中国,我国的学术体系与教育体系实现了改革和重构。
在学习西方的急切态度和饱满热情中,我们快速地完成了对旧教育的革命性改造,建立了全新的高等教育体质和课程体系,这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
可是,我们在“打倒孔家店”的一片欢呼声中,将在洗澡盆里的“婴儿”与“脏水”一起倒掉了,以传统经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元典”教育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当前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多、空、旧、窄的问题,课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空洞,专业越来越窄。
讲析中国古代文学博大深厚的“元典”性作品的课时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对文学“史论”的高谈阔论。
一些中青年学者常常以批判传统文化相标榜,而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却并不知晓,从而产生了严峻的“文化失语症”。
我们的时代,成为了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
我们的前辈学者正是在熟读文学“元典”的前提下,遵循以小学通经学,再以经学通文学的优良治学传统,而成为泽被后世的一代“大师”。
这些知识大家,无论是从事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他们的国学根底都很深厚,这也是他们能够成为大家的重要原因。
十分遗憾的是,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接受了现代学校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尤其是毕业(出站)后在高等学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授们和博导们,不懂小学,不通经学,也妄谈文学,甚至以国学“大师”自居,何其悲哉!当然,究其根源,这绝非个人一己之悲哀,而是整个浮躁时代之悲剧!学习、承接包含着丰富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的文化“元典”,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我们的国学教育并不是在短时间可以奏效的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熏陶而来的底色素质。
它将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给青年学子以深刻的内在影响力和整体塑造力。
其次,注重中国古代文学“元典”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支援意识”从而形成原创力的重要手段。
非常具有戏剧色彩的是,在我们忙着按照“西学”思想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与教育体系的时候,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则开始创设“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必修课,鼓励学生致力于研读欧洲文学、哲学、社会理论等传统经典名著。
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的许多大学相继开始开设此类课程。
此后,芝加哥大学鉴于当代大学训练研究生的方向越走越偏窄的弊端,而着手进行强调原创力的培养,他们规定研究生必须完成一定的经典研读课程。
美国学者博兰霓(Michael Polanyi)又提出潜移默化积淀的“支援意识”是创造张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创造张力非简单的创造力,而是较深层次的开辟新境界的能力。
是由深厚博识而水到渠成的内在爆发力,是致力于开展宏观、质变、大规模受众的飞跃性创造。
而培养青年学子原创能力的最主要途径是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学术生涯的形成期产生广阔的视野与深邃的探究、思维能力。
元典性作品“抓住了特定文化乃至人类生存状态中一些最基本、最深层次的问题,并作出了最深层次的、最合时代要求、且最富有个性美丽的解答……它常解常新,既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又能够避在发展中造成文明的中断或解体。
”正是它们,沉淀为我们所急需的“支援意识”。
正如博兰霓所说,尽管“在他们后来的专著中,可能根本不会提到研究生时代所读过的原典,所以读者无法知道哪些原典曾对他们发生过哪些影响;甚至他们自己在深入自己专业以后,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早期熟读有限数目的原典对他们成熟时期的学术思想产生如何的影响。
但事实上,原典中精微的深思与开广的观照对这些学生的影响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
而在中国,即使是很多人文基础深厚的综合性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课程设置中”,也“极少有导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为内容的课程”。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元典阅读应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元典教育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在认识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却形成了对技术和物质的盲目崇拜。
社会上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修养,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现象,自然会出现文化使命感的丧失和人文精神关怀的淡漠。
这种阅读消费的感官化、平庸化、娱乐化,自然会造就一批“空心人”、“欲望人”和“物质人”。
而元典作品都以完美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民族最为优秀的、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它们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健康向善的感情基调,具有为现代社会“立人”价值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