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微小世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一、微小世界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
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放大镜》微小世界2-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PPT课件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注意 到了它的特点了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 大呢?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放大镜广泛 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的特点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因为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镜有放大的功能, 所以在生活 中人们常常把它叫做放大镜。
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凹透镜和凸透镜有何应用
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透明塑料等)磨制成的两 个折射面都是球面, 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 叫做透镜。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大类。凸透镜的 中央部分比边缘厚, 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又叫会聚透镜; 凹透镜的中央部分比边缘薄, 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又叫发 散透镜。光线通过透镜会聚的点叫焦点, 焦点与透镜中心 间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 会聚(凸透镜)或发散(凹 透镜)光线的本领越大, 因此可用焦距的倒数表示透镜的 折光本领, 眼镜的度数就是通过焦距的倒数乘以100来计 算的。 凹透镜可以做近视镜, 也可以用来制作显微镜、望 远镜。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老花镜、人工晶体、取火用 (阳光下聚焦)、显微镜、望远镜等。我国早在西汉时期 就有人用冰作为透镜来生火了。
放大镜
放大镜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能放大物体的仪器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 作用是什么?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用眼睛看科学书上的一副图片, 再用放大镜观 察这幅图片,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功能。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或者中央厚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11、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人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休,直到图像大而清楚。
2、放人镜有什么特点?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越大,例如玻璃球,装满水的烧杯。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课件

放大镜的特点
玻璃杯 广口瓶 烧瓶 烧杯
水滴
共同点:透明、凸起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保鲜袋
小知识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 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 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 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 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
昆虫的触角
棒状
羽 毛 状
丝 状
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 角,昆虫的触角像“电 视机上的天线”,可左 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 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 味。能感触物体,还能 平衡身体。
不同种类的昆虫,“天 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
蝗虫的触角呈丝状;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 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 鞭状 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
练习
1、(
C
)发明了眼镜。 B、牛顿 C、培根 )。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课件目录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微小世界和我们
1.放大镜
设计者:滨城区实验小学
张春华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 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
草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熟悉微小世界的紧张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置—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用。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XXX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放大镜》微小世界PPT课件

➢ 你知道放大镜的演变历史吗? ➢ 放大镜有什么特点?
放大镜的特点
玻璃容器
放大镜的演变史
古代透镜
古代放大镜
放大镜的特点
镜架
凸透镜
镜片
镜柄
透明、边缘薄、中间厚
放大镜的特点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 这些物体有放大作用吗?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1.1 放 大 镜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 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 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精密仪器修理工
拆除危险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察现场找 到的纤维和
指纹等
公安人 员
放大镜
农业科技 人员
观察植 物的花 或种子
观察病 虫害
动物学家 观察昆虫
考古工作者 研究文物
检验玉石 珠宝
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 镜观察区别?
放大镜下新发现
➢ 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1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他人 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
图像大而清楚。
镜动,物不动
观察方法2 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
而清楚。
物动,镜不动
➢ 在放大镜下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和 水滴都具有放大作用。
这节课你都学到 了什么呢?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感谢您的聆听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 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 倍数最大。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 放大倍数与镜片直径 关,与凸度( 中央厚/边缘厚)值 关。
• 越大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 通过透镜看到的区域)越 。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 放大倍数与镜片直径无关,与凸度( 中央厚/边缘厚)值 有 关。
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凸透镜凹透镜折射光线图
放大镜的作用——
• 放大物体的像---物体并未变大
• 聚光作用--聚太阳光点燃火柴或纸 张
放大镜的用途——
•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 • 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 • 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 • 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 • 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 • 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 • 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光源
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 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反射
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透明的物体 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折射 ————光线从一种物体进入另一种 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 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要求:
1.从侧面,正面两个方向观察水中的筷子
2.观察时要找准观测点和观测的位置
人眼的构造是怎样的
• 人眼的构造与摄影机相似,整个眼球完全封闭又如摄影机的暗箱。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眼球由外至内可分为三层构造。最外层的后端 是白色的巩膜,即眼白部分,眼球前端为透明的角膜,角膜是接受 信息的最前哨入口,光线由此射入,另外巩膜和角膜还起到维持眼 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第二层称为色素膜,是不连续的, 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眼球最前端为环形的虹膜,有辐射状的纹 理,不同种族的人颜色不同。虹膜中间是瞳孔,瞳孔是光线进入的 孔道,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入眼球的光通量,当处于光线 较强的环境,会自动缩小,避免眼睛被灼伤,当光线变暗时,会自 动扩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看清物体。脉络膜位于此层的后端, 在巩膜内侧和视网膜的外侧,其中的血管可供给视网膜外层营养, 色素起遮光暗房的作用。睫状体连接虹膜和脉络膜,内侧通过悬韧 带与晶状体相连。 晶状体属于眼的内容物。它犹如摄影机的镜头一 样,位于瞳孔后面,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可以通过睫状 肌来改变自身的形状来调节焦点。物体发出的光线透过角膜、瞳孔 ,经过晶状体的聚光调节,影像就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这就是眼 睛视物的原理。眼球的最内层为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 递的第一站。好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具有接受和传送影像的作用 ,视网膜上布满神经,将外面传入的光线传入大脑显现成像。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 看到的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 这是因为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摄入人或景物的 影像后,利用折光镜将光线分成3路,由3个 摄像管分别感受光线中红、绿、蓝三种原色 光,然后将感受的光线转变为电信号。这些 电信号被彩色电视机收到后便控制彩色显像 管里的3个电子束(电子枪)。显像管管底的内 壁涂有一层光敏材料——荧光粉,构成荧光 屏。荧光屏在向外的一面含有40万组荧光点 ,每组由三个荧光点组成,它们受到电子束 激发后就产生对应的红、绿、蓝色光。这些 荧光点很小,平时肉眼无法看见,而用放大 镜就能看见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3.观察结束后把自己的得到的结论进行小 组交流
研究内容
镜片一 ( ) 凸透镜
镜片二( ) 凹透镜
镜片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 中间薄、边缘厚
能否放大
能放大
不能放大
能否聚光
能聚光
不能聚光
能否成像 能成倒立的像
不能成像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 透镜(因为凸透镜有放大的功能,所以在生活中人
们常常把它叫做放大镜)
,即使看近物时也无法再收缩使晶状体前后径增大,而维持
在看远物时的细长状态。晶状体前后径小,像落在了视网膜
后,因此要想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的聚集点前移
,提前聚光,因此要配凸透镜。返回
凹透镜和凸透镜有何应用
• 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透明塑料等)磨制成的两个折 射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叫做 透镜。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大类。凸透镜的中央部 分比边缘厚,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的 中央部分比边缘薄,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又叫发散透镜。光 线通过透镜会聚的点叫焦点,焦点与透镜中心间的距离叫焦 距,焦距越小,会聚(凸透镜)或发散(凹透镜)光线的本 领越大,因此可用焦距的倒数表示透镜的折光本领,眼镜的 度数就是通过焦距的倒数乘以100来计算的。 凹透镜可以做 近视镜,也可以用来制作显微镜、望远镜。凸透镜可以做放 大镜、老花镜、人工晶体、取火用(阳光下聚焦)、显微镜 、望远镜等。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用冰作为透镜来生火 了。
《放大镜》微小世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1-1 放大镜
• 科学概念 •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
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 看到更多的细节。 •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凸起)。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 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 近视眼不能看清远方的物体,通常是因为眼球太长或晶状
体太厚所致。人们视近物时间过长,睫状肌已习惯像就落在了视网膜前方
。要想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的聚集点向后延,于
是需要配凹透镜。远视眼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通常是因为
眼球太短或晶状体太薄所致,睫状肌随年纪增大而弹性降低
• 凸度值 越大放大倍数越大,透镜 视野(通过透镜看到的区域)越 小 。
人眼最多可以看到多小的物体
• 一般来说,人眼能看到的最小物体约为0.1mm。人眼视觉是 个很复杂的物理、生理及心理过程,据专家测定,当一个物 体进入眼瞳形成的张角正好是以其距离为半径的圆周长度的 1/3600左右时,这个物体就表现为一个与背景有别的像点而 被人眼看到。如果距离增大或物体缩小,这个物体的像点就 融入背景中而不能被眼睛识别。 曾有实验证明:一个人站在 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刚好能看到400米之外直径为20 厘米的旗杆顶,站得更远些,旗杆顶就分辨不出了;国外一 位训练有素的侦察员在良好的视况条件下可以识别出2公里之 外的一辆坦克上大小约32厘米的炮塔和瞭望孔。按照这两个 不严格实验结果换算出的眼睛分辨率——分别相当于圆周的 1/2000和1/6250,分别大于和小于生理光学专家测定的一般 人眼视力数据。但当一个物体极其明亮,且与背景反差极大 时,也是有可能达到激活视细胞产生光觉、色觉和形觉的水 平,如黑夜中可以看到超远距离的明灯。
放大镜的用途与历史
•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作用;可观察
微小世界是其
作用。
• 早在 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的用途与历史
•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聚光 作用;可 观察微小世界是其 放大 作用。
• 早在 1000多 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 大镜。
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 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计
算机的屏幕,观察的结果是不仅 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 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 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 彩点组成的。
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
• 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彩色画稿或 彩色照片,其画面上的颜色数有成千上万种 。若要把这成千上万种颜色一色色地印刷, 几乎是不可能的。印刷时先将原稿进行色分 解,分成青、品红、黄、黑四色色版,再进 行加网。原稿图像一经加网以后,就把图像 分割成无数个规则排列的网点,构成网点负 片,最后拷贝、晒成各色印版。印刷时再进 行色的合成,由于我们眼睛的分辨能力有一 定的限制,所以分辨不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近视和远视的情况
•
健康正常的眼球,几乎呈圆形,直径约 2.5公分,人的眼
睛想看清楚物体,则物体的成像必须落在视网膜上,当物体
远近不同,正常眼睛的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时期呈现不同的
形状,使得物体的成像总能固定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相当于
凸透镜,物体越近,凸透镜前后径约大,成像越大,物体越
远,凸透镜前后径越小,成像越小。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像
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
•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 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 透”的特点。
其它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 放大物体呢?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 满水的容器及水滴 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 也越大,由此推断 的透明物放大 倍数最大。
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 目不动,镜动或物 动。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一小块面积图片、屏幕、织物等)
• 图像---由色彩点组成――将图像分割 成许多网点(逐色印刷不可能!)负 片拷贝
• 显示器屏幕――由色彩点(红绿蓝三 色)组成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 视机、计算机的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