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洪山区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汤丽芳

合集下载

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主备人石彩丽教学内容: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认识地图图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风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水域,三峡工程,物产和风俗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课前收集与水域,三峡工程,家乡物产和风俗的相关的资料(图片、文字,有关调查表格及实物)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0-P41页内容,话题为“家乡的水”。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2-P44页内容,话题为“高峡出平湖”。

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45-P48页内容,话题为“家乡物产知多少”。

第四课时完成教材P49-P51页内容,话题为“”有趣的家乡风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谈话导入,初识“家乡水”1、出示地图。

师:看,这就是我们的家乡的地图。

同学们,从形状上看,你认为它像什么呀?对,是一只青蛙。

青蛙喜欢生活在哪里呢?对,水里。

再仔细观察图例?哦,这些蓝色表示湖泊、河流和水库。

看,长江穿省而过,滋养着两岸人民。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家乡的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一看、谈一谈。

仔细看图,发现我省自然环境特点(引导从颜色上发现。

)——多、广。

水道纵横交错、湖泊众多、誉为“千湖之省”。

活动二活动探究,了解“家乡水”1、读一读。

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小资料。

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千湖之省”真是名不虚传。

2、查一查。

“千湖之省”的由来。

历史上,大小湖泊的确有一千多个。

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都是远古时代的大泽——“云梦泽”留下的遗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我的家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向家乡的优秀人物学习。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

教学重点难点: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教学课时:7课时6、我的家乡在哪里 1课时7、长江两岸是家乡4课时8、说说家乡的故事 2课时课题:6、我的家乡在哪里课型:明理课教材分析:《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的第一课。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说家乡的故事。

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经济、从地理环境到人文风情,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可喜,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在哪里》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主题,学生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认识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2、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认识地图,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湖北省地图教学方法:观察法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爱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大家认真地听一听,仔细的想一想:歌中所唱的是什么地方?2、听歌曲,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乐园,到那儿去找找“我的家乡在哪里”。

(板书课题)<二>、家乡探寻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63页的内容,请学生说说书上的同学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的。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精品教案教学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精品教案教学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精品教案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章《家乡节日与文化》,具体内容为《乡音乡情》。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解家乡特色文化、传统习俗,培养对家乡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家乡语言特色,感受乡音魅力。

2. 使学生认识到家乡文化重要性,培养热爱家乡情感。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乡音魅力,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热爱。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录音机、乡音录音材料。

2. 学具:笔记本、彩笔、调查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美景和特色文化,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介绍家乡语言特色,播放乡音录音,让学生感受乡音魅力。

(2)讲解家乡文化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到家乡特色文化,并进行展示。

4.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解家乡节日与文化。

(2)结合图片,介绍家乡传统习俗。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针对家乡一种特色文化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表。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调查成果,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乡音乡情》2. 板书内容:家乡语言特色家乡文化重要性尊重与传承家乡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文化短文。

(2)收集家乡一种传统习俗,下节课分享。

2. 答案:(1)短文内容需包括家乡语言特色、节日习俗等。

(2)示例:家乡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解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解家乡文化,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家乡节日习俗,增强对家乡文化认同感。

《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22

《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22

品德与社会《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讲民俗故事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之向往家乡美好的未来。

2、行为与习惯学生通过对家乡风情的深入了解,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对信息的观察、搜集和整理,提高其动手、动脑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4.过程与方法在对家乡风情的调查了解中,指导学生体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分享活动的感受、想法、成果,提升生活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搜集的关于三袁民间习俗的资料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家乡传统习俗。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湖北省,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你们以此为荣吗?生:是的!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又了解多少?生(1):我知道鄂西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她们在出嫁前都会哭,而且如果哭得好,就会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如果“哭”得不好,就会被人耻笑。

哭嫁的歌词并且还形成了一首抒情长诗——《哭嫁歌》。

师:这位同学看来是下去认真查过资料的,你知道得可真多,老师对土家族的民俗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是在哪里查得这么全面的呢?生(1):我是在学校图书室里找的。

师:嗯,真是会学习的学生!还有谁知道其他家乡习俗的吗?生(2):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为纪念战国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就吃粽子、赛龙舟,而且还在门口挂上艾蒿。

我们家也挂过,奶奶跟我说那可以辟邪。

书上的荆州龙舟竞渡就是为纪念屈原才每年举行一次的。

师:你知道得也很多,可是你相信艾蒿可以“辟邪”这种说法吗?生(2):不太相信,那是迷信。

师:你真是个合格的少先队员!还有谁来讲讲?生(3):我还知道鄂西土家族有个习俗,在过年的时候给树喂年饭。

师:不错,你从哪里知道的?生(3):我在网上查到的。

师:老师也刚好在网上查到了这个习俗。

请同学们看图片(出示多媒体图片)。

师:《配图讲解课件》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除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民俗外,还有利川的“划旱船”,十堰的“凤凰灯”,斗巧斗力的“扛王节”,乡情独具的“回碗礼”,荆门十里铺镇的“娶女婿”,土家妇女的“女儿会”……这些有趣的民俗背后有着我们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引人无限遐思。

秋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word说课稿

秋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word说课稿

四年级品社上册《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课稿东津新区王河小学马毕勤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的第一板块家乡的水。

一、说教材《家乡的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的第二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第一个活动。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说家乡的故事》。

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的水》作为第二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的第一个板块。

通过了解家乡的水,知道“千湖之省”的由来,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

同时它也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

2、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正处于一个范围急剧扩大的阶段,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又不知如何选取。

对于他们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习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家乡的水,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认识地图图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自然环境及“千湖之省”的由来,体会水资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千湖之省”的由来,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节课我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切入教学,采用方法是:1、直观演示,吸引学生。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含五篇)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含五篇)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含五篇)第一篇: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说说家乡的故事》。

学情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学生在学习社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很有必要的。

中年级学生已经会进行简单的课前资料收集的工作,但对本课中的“寻访”还有些疑惑,对寻访的目标、方式、记录还不熟悉。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难点是: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科书的潜在语是很丰富的,教师要读懂教科书,用好教科书。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寻访活动有疑惑,必要时可以通过范例告诉学生去了解、查找些什么。

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参与寻访活动,做好寻访记录。

在了解家乡名人故事,家乡历史及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由组成小组,确定自己寻访的目标和方式。

2.品德与社会课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课前应让学生有足够的体验和材料来参与学习的过程。

3. 课前对学生的指导要充分,这是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方法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重点1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家乡名人故事、历史、文化的影音资料。

鄂教版品社四上《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四上《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四上《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说说家乡的故事》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图精美,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特色美食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情。

但学生在表达家乡特色和传统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表达方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长句子的朗读和翻译。

3.学生运用正确的表达方法描述家乡的特色和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课文打印稿、生字卡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情,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听边看,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最新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最新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1.《学会合作》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合作》。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尤其需要人们具有合作精神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主意识强,合作观念弱,四年级学生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缺乏合作意识与正确方法的指导,在与他人交往中常表现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设计思路针对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又能体现出合作重要性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这个有效的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情感和态度上有积极的体验,逐步明确合作的重要性,再经过讨论归纳,再体验、再感悟,以此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合作的含义及合作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能力目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与人合作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

教学重点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初步学会合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应的课件。

学生准备:1、学生在课前准备短小的文艺节目。

2、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故事、生活中的例子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 P5页内容,话题为“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和“合作才能成功”。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8页内容,话题为“做集体中的合作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什么是合作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一会儿边听边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告诉我们,好吗?(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配以雅典奥运皮划艇比赛,中国运动员比赛、得奖的场面。

)2.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得第一?3.小结:是呀,他们为了取得好成绩,互相配合,齐心协力,这就叫做合作。

(板书课题:学会合作)【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手段,将社会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合作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是为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的主题。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洪山区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洪山区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设计(洪山区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课例武汉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一、教材分析《有趣的家乡风情》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的家乡》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我选择的是本主题的第四课时,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本内容比较简约,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教材的编排揭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前必须充分地感知生活、了解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收集、体验、合作、交流等途径来关注家乡风情,使学生多元化的感知家乡风情的魅力,感受到习俗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通过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体会家乡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感受家乡的美好,产生做为家乡人的自豪之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风情、民风民俗,体会对生活的影响。

2.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3.通过了解家乡萌发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难点:根据查找的资料,体会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参考教材提示的相关内容收集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想知道是谁吗?CAI课件出现武汉市城运会吉祥物楚楚代表武汉市政府招募志愿者的片断。

师:大家想当志愿者吗?怎样才能当上志愿者呢?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话题。

(板书课题)(二)民风民俗大家谈师:为了让来到武汉的人们感受到武汉的独特魅力,我们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呢?生:可以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节令习俗三方面进行介绍。

师:课前大家按自己的兴趣搜查了资料,相信收获一定不小吧,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们交流。

学生按组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走到每个小组,与孩子们一起看他们带来的图片、照片。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教学课时:7课时1、学会合作 2课时2、意见不一致时 2课时3、诚信是金 3课时1、学会合作教学目标:1、懂得在集体生活中与人合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体验与人合作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

3、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到怎样才能与人融洽合作。

教学准备:大小皮球,“环保剪报”教学方法:激励法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合作才能成功。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烘托气氛。

1、谈话导入看瓶内有五个小球,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好吗?请听游戏要求:看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先把五个小球从瓶里拿出来,现在开始。

2、了解游戏情况我想问一下,你们为什么没有把球拿出来?你们小组的动作为什么这么慢?这一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先完成了游戏,请你们给大家演示一下。

说说你们的动作为什么这么快?3、小结这个游戏之所以能成功靠的就是大家有序的合作,我们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学会合作。

(板书课题)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合作,我们来看几个片段学习中的合作:生活中的合作:工作中的合作:活动中的合作:二、欣赏合作,初步感悟。

1、欣赏感悟。

情境A:屏幕出示一只小蚂蚁找到一个苹果,想搬却搬不动。

⑴小蚂该怎么办?请小朋友动动脑筋,为小蚂蚁出出主意。

⑵看看小蚂蚁想的办法与大家想的一样吗?演示。

⑶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情境B:屏幕出示:课堂上学习小组正在热烈地交流、讨论。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教案教学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教案教学

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教案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具体章节为《乡音乡情》。

内容详细包括了解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以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增进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传承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掌握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地域的特色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地方,引出本节课主题《乡音乡情》。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方言、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家乡为主题的画作或写一篇短文。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乡音乡情》2. 内容:家乡方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热爱家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根据学生个人理解和感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家乡的其他文化特色,如美食、建筑等,以丰富家乡文化知识。

组织学生开展“我家乡的美丽”主题活动,展示家乡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乡音乡情”这一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完整资料).doc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茨河镇中小学校付立斌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

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 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 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习。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

(2) 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思品第三单元教案(DOC)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思品第三单元教案(DOC)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思品第三单元教案(DOC)的统一。

】黑板设计我会读书合理安排读书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学会好的读书方法6.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对家乡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萌生对家乡的热爱。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别地图上的简单图例和方向。

知识目标: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了解与湖北省相邻的省份及它们的方位。

教学重点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了解与湖北省相邻的省份及它们的方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识别地图上的简单图例和方向。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A部分活动一:说乡音、话家乡1.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家乡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一边是土地,一边是人。

不同的家乡,家乡的方言也不同。

谁会用他的地方口音介绍他的家乡?也请通过他的当地口音猜他的家乡在哪里。

2.学生活动。

点生说自己的家乡话来介绍自己的家乡,请同学们猜他的家乡。

3.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6页,看看书上的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的。

4.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家乡,并给家乡涂上颜色。

5.让学生谈论他们的家乡在小组中的位置?你还发现了什么?6.小组讨论:家乡的英雄7.教师小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腹地中心,主产小麦和水稻,是“鱼米之乡”,宇航员聂海胜是家乡人,运动员杨威、李小双、程飞都是我们的老乡。

[设计意图:“当年轻人离家,老年人回家时,当地的声音不会改变,他们太阳穴上的头发会褪色。

”可以说,当地的声音是一个人家乡的深刻烙印。

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讲乡土之声,讲家乡”,在强烈的乡土之声中激发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在对家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活动二:看地图、找家乡1.给我看看中国地图。

让学生指出地图上的方向(北上、南下、左西、右东)。

今天,我们又知道了四个方向。

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

2.请同学们将湖北找出来涂上红色。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说说家乡的故事》。

学情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学生在学习社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很有必要的。

中年级学生已经会进行简单的课前资料收集的工作,但对本课中的寻访还有些疑惑,对寻访的目标、方式、记录还不熟悉。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难点是: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科书的潜在语是很丰富的,教师要读懂教科书,用好教科书。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寻访活动有疑惑,必要时可以通过范例告诉学生去了解、查找些什么。

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参与寻访活动,做好寻访记录。

在了解家乡名人故事,家乡历史及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由组成小组,确定自己寻访的目标和方式。

2.品德与社会课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课前应让学生有足够的体验和材料来参与学习的过程。

3. 课前对学生的指导要充分,这是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方法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家乡名人故事、历史、文化的影音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家乡名人故事、历史、文化的各种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家乡风情》教学课例
武汉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汤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家乡风情》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的家乡》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我选择的是本主题的第四课时,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本内容比较简约,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教材的编排揭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前必须充分地感知生活、了解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收集、体验、合作、交流等途径来关注家乡风情,使学生多元化的感知家乡风情的魅力,感受到习俗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通过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体会家乡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感受家乡的美好,产生做为家乡人的自豪之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风情、民风民俗,体会对生活的影响。

2.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3.通过了解家乡萌发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难点:根据查找的资料,体会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参考教材提示的相关内容收集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想知道是谁吗?
CAI课件出现武汉市城运会吉祥物楚楚代表武汉市政府招募志愿者的片断。

师:大家想当志愿者吗?怎样才能当上志愿者呢?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话题。

(板书课题)
(二)民风民俗大家谈
师:为了让来到武汉的人们感受到武汉的独特魅力,我们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呢?
生:可以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节令习俗三方面进行介绍。

师:课前大家按自己的兴趣搜查了资料,相信收获一定不小吧,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们交流。

学生按组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走到每个小组,与孩子们一起看他们带来的图片、照片。

师:老师听到大家在小组里说得可真热闹,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了解的家乡风俗吧。

生:我知道武汉人日常休闲、旅游如果不出城总会选择黄鹤楼、东湖这些地方。

师:你介绍的是武汉人的日常生活,你们平常休闲娱乐除了去这两个地方,还会选择哪儿?
生:我还会选择磨山,去楚风楚韵的楚城游玩。

师:这些都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好去处。

生:我还知道过去人们为了避暑,总会到外面乘凉,摆竹床阵。

师:是呀,老师小时候可是经常睡竹床,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再加上武汉天气炎热,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把竹床摆出户外,成百上千人一起在大街上乘凉的壮观景象很令外地人吃惊。

可是现在几乎看不到这种情景了,是什么原因呢?
生:空调电扇随处可见,人们的乘凉方式自然发生了变化。

师:是啊,人民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

生:我还知道武汉有许多特色小吃。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家乡人的饮食习惯。

就拿武汉人的一天为例来说吧。

武汉人的一天从“过早”开始,你们一般在哪儿过早?
生:我在家里。

生:我在外面吃。

师:有时间在家吃,没时间就到外面吃。

外面有些什么好吃的?
生:我知道武汉的小吃很有名,有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还有汤包、糊汤粉、面窝等。

生:我知道小吃最多的地方是户部巷。

师:这是一条宽不足4米,长仅150米的小街,可是距今有400年历史,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儿享受美味的小吃。

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些风味小吃,感
受美食的诱惑吧。

CAI播放美食和小吃街图片。

师: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的肚子都饿了。

的确,武汉九省通衢,各地小吃在此汇集,种类繁多,物美价廉,再加上武汉地域广大,人们外出工作学习要花去较长的时间,所以形成了“过早”的习俗。

师:中午,客人到了家里,我们又会做出什么不一样的菜待客呢?
生:我知道,武汉人总爱端上一锅热气腾腾、香喷喷的汤。

师:都有些什么汤呢?
生:最有名的有排骨藕汤、鸡汤、牛肉汤,最平常的也有番茄蛋汤、三鲜汤呢。

师:家乡人爱喝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距今约1500年前的宋代,武汉就有一道冬瓜鳖裙汤闻名于世了。

生:无汤不成席,无鱼不成筵。

在我们的餐桌上总会少不了一道鱼。

师:家乡人爱吃的鱼有哪些?咱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好吃的鱼呢?
生: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武昌鱼、汤逊湖的鱼丸。

生:我知道武汉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品丰富,鱼类众多,所以鱼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

师:夜幕降临了,你们一般怎样休闲、娱乐呢?
生:我们平时喜欢出去“消夜”,消夜的最好去处是汉口的“吉庆街”,在这儿人们爱啃油亮鲜香的鸭脖子。

师:是啊,武汉的夏天高温炎热,为了消暑和休闲的需要,消夜也成为了带有地方特色的生活习俗。

咱们武汉人的生活可谓是有滋有味,那么过节又有什么特殊的习俗?谁来介绍一下跟家乡有关联的习俗。

生:我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被奸人所害。

被迫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划船赶来救他,还投下粽子以防水底的鱼儿吞食屈原的身体,所以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慢慢在全国盛行了。

师:同学们介绍的资料可真够全,让老师大开眼界。

老师也找了一段资料,大家愿意看看吗?
CAI播放关于武汉人生活习俗的影音资料。

师:看了上面的短片,说说你喜欢这些民俗习惯吗?为什么?
生:这些民俗习惯促进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师小结:习俗就是一个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它与家乡人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家乡文化我了解
师:习俗是一个地方的特征,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湖北原称“楚”,这儿楚文化源远流长,早在3500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繁华的都市,2600年前,楚国诞生了,2300年前,大诗人屈原就用楚地的方言写了一部浪漫主义长诗。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家乡话中的小常识、小笑话。

生:这儿把外婆称为“家家”。

生:“是那个事”是指很像样。

生:我还知道关于鞋子和孩子的笑话。

师:下面我们一起放松一下,欣赏一段小品。

师:这段小品是用武汉的黄陂话表演的,表演者田克兢,被誉为“湖北的赵本山”。

他生动的语言艺术给人带来了欢乐,可家乡人的文化生活远不只这些,我们湖北还是戏剧大省呢,谁能介绍一下。

生:最有名的要数楚剧、汉剧和黄梅戏。

课件出示楚剧、汉剧和黄梅戏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师:我还带来了黄梅戏名段《状元府》请大家欣赏,大家想看吗?
CAI课件播放片断,教师相机讲解黄梅戏的表演要素。

(四)推广文化我参与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那么好听的黄梅戏,可是黄梅戏虽然发源于湖北,可真正净它推广到全国的,却是安徽人,可见湖北人在文化推广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该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些什么?请大家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探讨,可以采取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

师:大家讨论得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在全班内交流交流吧!
生:我们组认为戏剧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喜欢,可以把戏剧拍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使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曲艺形式。

生:我们组设计了一条广告词:中国胜地在湖北,湖北胜地在武汉。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建立更多的楚剧、汉剧团,同时培养出更多的曲艺新秀,将本地的优秀剧种推广到全国去。

师:同学们都很有创意,听听我们的吉祥物会说什么?
CAI课件出示楚楚夸奖大家的声音。

师:课后,同学们将“金点子”整理一下,通过电子邮件、写信方式寄给武汉市政府,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为推广民俗文化做贡献!
教学反思: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进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课标也倡导通过学习者的自身体验来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
(1)从教本走向人本我依据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文本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努力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感受与探究,为此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不局限教材设计构想,让学生畅谈熟知的家乡人的生活习惯、节令习俗,欣赏感兴趣的戏曲艺术,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经验不断发展的过程。

(2)注重教学的实施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的教育应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发展。

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搜集、了解相关知识,在这个发现、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

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培养了协作、互助的合作精神,并且开拓思维,获得了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与提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课堂上我注重学生情感的参与,使学生言其所想,让他们认识到家乡的美好,产生热爱家乡的美好体验。

得到情感上的触动和提升,并且主动为建设家乡,推广家乡文化贡献力量。

孩子们通过教学所得又回归生活,提升了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