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素材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素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素材)
【疑难问题精讲】
探究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究二答案运动: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资源浪费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归纳总结] 建国以来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1。

优课北师版高中历史二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优课北师版高中历史二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设计主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题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1.抓住一条时序线索,即本课所涉及的历史内容的时序线索。

2.用“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探索的失误教训”两个授课标题统领教材三个子目的教学内容。

对教材第二个子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的内容进行拆分整合,把八大的内容作为“探索的成功经验”,把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作为“探索的失误教训”分别放到两个授课标题下处理.2。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含义(2)了解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认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和经验教训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史论结合地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对不对?“大跃进”的特征,结果.展示大炼钢铁图片以及大跃进时期的报刊和漫画。

4。

人民公社化运动组:设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影响。

展示当时农村磨洋工的顺口溜。

探究:根据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材料2:1958年,中央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几千万人日夜苦战,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息.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问题1:图片和材料2反映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具有什么特点,造成失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问题2:结合图片、材料2和所学知识,这两次运动各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导致了什么后果?。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提示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 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biāozhì)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 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二十六页,共50页。
提示
史论总结 “一五”计划的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特点 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 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nóngyè)的关系。 ②“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③“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 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④“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 期性。
深化提升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
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
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shēngchǎnguānxì)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
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
第三十四页,共50页。
(2)教训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 ③重视客观经济规律(guīlǜ)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科学发展。 ④避免追求过高的公有化程度,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十五页,共50页。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第三页,共50页。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àolù)的探索
第四页,共50页。
目标(mùbiāo)导航
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北师大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 第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共19张PPT)

北师大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 第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共19张PPT)
铁锹影扭响弯,:连①秤大砣跃也进不运放动过:···国····民经济比
(例1严)重上述;图生片态与环材料境反遭映受当破时中坏国造出成现资了什源么浪重 大费失;误②?人造成民失公误社的化直接运原动因:是严什么重?挫伤了农 (各民产2的)生生结了合产什上么积述影极材响性料,及最所后学导知致识了,什分么析后这果两?次运动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
一、建设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1.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2. 1953-1957年,“一五计划” 3.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4. 1960年,八字方针 5. 周恩来 、邓小平的经济整顿
成功探索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材料一: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
是,尊重客观经 1959-1961 系的变革须与生
济规律
产力水平相适应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实践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 经验:
勇于探索 ;犯了错误,勇于正视,努力纠正。
• 教训: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 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后果直:接造原成因了:1中95共9八-1大9二61次年会的议三社年会经 主济义困总难路线的提出
失误3、“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代 1967 1968 1973 1975
国家财政收入 419.4亿元 361.3亿元 809.7亿元 815.6亿元
比上年 -25% -13.9% +5.6% +11.9%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背景(1)国情: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已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条件①新中国成立后,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

②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初步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

(3)成果①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③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1.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9月。

(2)内容①基本形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评价①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②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2)影响①违背了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导致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混乱。

②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1)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⑴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 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⑸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平衡发展。
“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
“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总 路 线
大 跃 进 和 人 民 公 社 化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实质:“左倾”错误
评价: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违背了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结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3.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 误 4.十年探索的成就: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乌鲁木齐
大庆油田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北京 大港油田
包头 天津
东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兰州
包兰铁路
武汉
胜利油田
上海
武汉钢铁公司
贵阳 柳州
人工合成 牛胰岛素
黔桂铁路
三、“文革”时期(1966——1976) 文 革 对 经 济 的 破 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这是河南建国人民公社的8名劳动力5个小时的劳动成 果,仅1.042亩小麦。
1959年各地报道水稻 亩产情况——
6月30日报道5103斤 1月9日报道2000斤
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

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九分。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3)成果 ①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 的初步 基础。 ③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 公有制 的转变,初步建 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九分。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程。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中华人民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 共和国成立初社会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形成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九分。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易混易错] 过渡时期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 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 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 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九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九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九分。
合作探究 攻重难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九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 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7 册 [解读] “两年是可能的”体现的是速度。
义 建 设 道 路 的 实 践 历 正确的历史认识。
程,并总结其经验教训。3.从家国情怀角度领会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困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全套教案.doc人民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全套教案.doc人民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共27张PPT)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共27张PPT)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1949-1956)
1、建国初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请回答: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 2.国民政府的总路线 八字方针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一五计划”(1953— 1957) 中共八大(1958)
八字方针(1960)
社会主义建设失误 “总路线”(1958)
“大跃进”(1958)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3、“大跃进”(1958) 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 风、“共产风”为标志的 “左”倾错误
经济建设严重混乱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 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 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二、成功与失误——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3、“大跃进”(1958) 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 风、“共产风”为标志的 “左”倾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经验教训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材料探究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材料探究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史料一“一五”计划工业成就图史料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史料三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史料解读]从史料一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分布在东北,从图中给出的成果可以看出主要是重工业。

史料二划线部分说明投资的重点是重工业。

史料三经济成分的变化则表明资本主义逐渐缩减并最终消失,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问题思考](1)据史料归纳“一五”计划时期大型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史料一、二归纳“一五”计划时期在工业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史料三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1)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原因:①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③由于当时这些项目主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与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增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经验。

(3)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史论总结]“一五”计划的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特点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高中历史 第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 北

高中历史 第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 北

④文革:1966—1976年 a.总体损失的原因:
极“左”思潮的泛滥,使动乱冲 击到经济领域
④a.年文总极代革体“:损左国1失9”国家6的思6民财—原潮经政1因的9济收7:泛6的入年滥劫全,难比面恢使上整复动年顿调乱增整冲减
击19到66经济领55域8.7亿元 b.1局96部7 回升4的19原.4因亿:元
必须确保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个探国四别究国家马企3家资分:业入本肥对公股主:工私私义商合营:业营企实:业施,改并造由的国方家式派? 初代有占即级表变34在:负成.5企责公商工%,业经私业 业职利营共::工润管有经统福分理。销购利配,代统占时企销销1,业,5%国性加,家质工企税从订业收私货 全结高发2行0果国级展.业5:家:资%公,对金全 个私大资占行别合体本3业行营0上家%公业:,各手私公资四中合私本分的营合家之股营红一份利。进占行赎 买民,族使工企业业成完为全全变民成所公有有制。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由剥削者成为劳动者
一、社会主义体系的初步建立 1.国民经济恢复: 2.过渡总路线: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内容:一化三改造
(其中工业化是根本目标)
探究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从历史因素看:
重工业基础薄弱,轻重比例失调 ②从现实需要看:
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国防 ③从外部经验看: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④从行业关系看:
二、十年社会主中义共建八设大 1a..成 背功 景的:①探社索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国内: ②阶级关系的变化
③主要矛盾的转移 2国.探外索:中1的95失6年误苏:共二十大
全盘否定斯大林 b.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单.探位万索吨中的粮失食误:棉花 油料 粮料 ①八大二次会议:1958.5 a谷.1提9撒57出地建,1设9薯5总0叶5 路枯1线6,4.青0 壮片4面炼19发.钢6展去生1产1,8力9.3 b收.1大9禾58跃童进与2运0姑0动0,0 :来1高9年6速.日9 度子、4怎77高.样0指过1标5,63.1 ②人北1民95戴9公河社请会1化7为议00运我0:动们1197鼓508.与9.8呼4调!1整0.生4 产1关21系4.7 特1征960:“1一435大0 二1公06三.3 平1四94调.1”985.5 ③调八19整6字1(方核针1心4:75)0开、始8巩0纠.固0“、左1充8”1实.4 、5提06高.5

高中历史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内蒙古海拉尔市第一中学高中人民版必修2历史: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实质和作用;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内容、发展过程和意义;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措施和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1.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的讨论。

(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

④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为中心。

(3影响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①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委员会。

(2)城市①中心环节:增强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评价: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结合本课的学习,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课堂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时期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1)材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3)实现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转变的关键是什么?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材料三请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中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政府进行的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各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什么?指出图3所示的地区与前两者开发时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什么?(3)说明材料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课堂练习】1.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2.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

最新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

最新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l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3单元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2) (共37张PPT)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3单元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2) (共37张PPT)

5.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对象:
农业、手工业 — 生产合作社 (2)途径: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3)目的: 主义公有制(实质)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我 (4)意义: 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
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
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
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
共产主义因素)· · · · · ·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大跃进”时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 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 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年代 1967 1968 1973 1975 国家财政收入 419.4亿元 361.3亿元 809.7亿元 815.6亿元 比上年 -25% -13.9% +5.6% +11.9%
2、八大二次会议(1958)
(1)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
(2)评价: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1)含义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高指标; 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片面追求公有化 的程度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参加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地主→农民 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
以此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形势的初步认识。

进一步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回应这样的疑问的?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2.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造”)
提问:给出“一五“计划重点企业和成就图,学生读图思考:“一五”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工业建设体现出“一五”计划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一组材料: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征询苏联领导人对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并提出对苏联科技和建设援助的需求。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时期,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称为“156项工程”。

——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出示幻灯片,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大改造”。

提问:“三大改造”的本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它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提问:1956年到1966年,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有哪些探索?哪些属于成功,哪些失败?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指导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1.1956年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问:为什么说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它正确在哪里?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

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提问:这个看似全面合理的总路线出了什么问题?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设计意图:该部分内容展示大量图片和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根据图片,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失误?分别错在哪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出示图片,加深学生对严重后果的认识。

3.国民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

继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在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

出示幻灯片,介绍大庆油田等一系列建设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然而,经济领域的逐步发展迅速被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打破。

在1967年和1968年的两年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出示材料: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新中国成立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新中国成立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提问:“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为何会出现劫难?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阶级斗争取代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提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一波三折。

结合它的成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教师列表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难能可贵的是,中共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并1978年以后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现代化建设。

巩固练习:(略)
作业布置:(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