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
学习难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及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崇敬之情。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关于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2.28~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罗曼罗兰》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预习自测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颜色深黑。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迟钝。
器宇()人的仪表、风度、襟怀 .
禁锢()当局禁止某些社会阶层或政治上的异己做官或参加政治活动;关押,监禁。轩昂()精神饱满的样子。
犀利()坚固锐利。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矮子。
酒肆()酒馆。
尴尬()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行为、态度不正常的;鬼鬼祟祟,不正派。
粗制滥造()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指不愉快,心中憋气。
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了解“世间最美的坟墓”。
质疑探究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人物描写
(1)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2)针对托翁描写了哪些内容?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翁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4)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表,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5)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走近托翁
(1)感受目光
A、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B、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C、从6-9段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重点体会---揣摩品味
A、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C、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3)思想交流
A、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B、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说说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
(4)写法借鉴
课文对比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与写眼睛时的写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4、拓展延伸
世间最美的坟墓:
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主题归纳:
这篇人物小传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崇敬和赞美。
写作特色:1、比喻夸张,巧妙运用。
2、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平庸丑陋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灵魂。
3、细处落笔,小中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