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易错试卷)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

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故答案为:⑴B;

⑵《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