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心理学精品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四章 特质论心理学

1932-1937年在莱塞特(Leicester)地 方建立并主持学校系统的心理门诊, 1937年受桑代克的邀请去美国,先在 哥伦比亚,后来在哈佛等著名大学教 课。再后在1945年卡特尔40岁的时候 担任伊利诺斯大学人格和团体分析实 验室主任。卡特尔一生努力工作,他 写过大约300篇学术论文和20多本学术 专著。
“个人倾向” (Personal Dispositrons)代替个人特 质(1961) 。 Allport强调应集中研究个人特质。。 以后大多数特质理论家更关注Allport所说的共同特 质,因为这些特质适合于定量分析,并可用于个体 之间的相互比较。
2.再将个人倾向区分为首要特质、中心 特质与次要特质:
这一点不仅对他后来理论的创立产生 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他在整个学术生 涯中对精神分析都极为反感。
1922年,奥尔波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1922-1923年,他还先后就读于柏林大 学、汉堡大学和剑桥大学。1924年,奥 尔波特重返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最早 关于人格理论的课程。1939年,奥尔波 特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曾荣获1963 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
积极的自我意象; 4.实际现实的知觉,真实的看待各种事物; 5.自我客观化,能洞察自己的能力与不足; 6.统一的人生哲学,有相当清晰的自我意向
和一套指导其行为的标准。
六、特质论的研究方法: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研究的方法除了常规研 究方法外,要了解一个特定的人,唯一的 方法就是研究这个人本身,他提出了特殊 规律研究法。这种方法不是把所有被试 都归于研究者实现设计好的分类中,而是 关心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中独 特的特质组合。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那些所要测试的 特质。奥尔波特在对一个名叫பைடு நூலகம்妮的妇女 的研究中详细报告了这种研究方法。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百科名片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 -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目录1分类1. 首要特质12. 中心特质13. 次要特质1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1分类1动机的机能自主1统我和健康人格研究方法社会影响展开编辑本段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1. 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编辑本段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
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百科名片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 -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目录1分类1. 首要特质12. 中心特质13. 次要特质1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1分类1动机的机能自主1统我和健康人格研究方法社会影响展开编辑本段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1. 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编辑本段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
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特质论心理学

2.自我与观察者等级评定的一致性; 同伴与自我 配偶与自我
N
0.45
0.53
E
0.26
0.53
O
0.37
0.59
A
0.49
0.60
C
0.41
0.57
3.特质分数与动机、情感、人际的相关性;
某些特质得分与动机追求有关系;N与负向E与正向主
观幸福感有关系;在人际上是物以类聚还是人与群分, 前者得到更多的支持。
1.进步因素跨文化的一致性—基本词汇假设
跨文化研究有两种互补的研究取向,即共性研究(文化的普遍 性)和特性研究(文化的特殊性、本土性),结合两种取向, 是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杨国枢与彭迈克研究与 “大五” 因素相比较发现,两个因素有对应的相关,其余的3个因素则没 有完全对应的关系。
中国人的共同特质是值得信赖的、有原则的、忍耐、责任感强、 自我控制、反对性自由。中心特质可概括为中庸和自我原则。
特质论心理学
特质论心理学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生平,会面弗洛伊德使发现精神分析 存在的问题;提出功能自主性,要了解一个
人最好的信息是来源于他本人。
二、珍尼的诊断,58-70岁给儿子的两个朋 友写信,丈夫去世一个月后儿子出生,溺爱, 儿子参军回来交女朋友,与他断绝来往,后 来又与之通信;儿子死后,为了遗产与儿媳
(1)内外倾的 (网状系统与神经类型)
外倾的抑制强兴奋弱,强型,忍受刺激的能力强, 渴求刺激,喜欢社交冒险;
内倾者兴奋强抑制弱,喜欢读书、下棋;觉醒水平 比较高,对同样的刺激体验到的要比外倾者强。喜 欢安静的环境。
(2)神经质 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扣带回和 下丘脑)激活阈限值低,交感神经反应强,刺激小 反应大。它与自主神经系统协同活动,与网状系统 相联系。
人 格 理 论

1.1 人格特质理论
3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 根源特质又可以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 •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兴奋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 定,如有恒性等。卡特尔还提出了“多元抽象变异分析”,以确定各种特质中 遗传与环境因素分别影响的程度。
1.2 人格类型理论 (一)气质类型理论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强、平衡、不灵活
弱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不可遏制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1.2 人格类型理论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 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 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 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1.1 人格特质理论
3.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Tellegen)等人用不同的选词原则,率先提出了人格的七个维度,即 人格的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① 正情绪性(PEM),标定词包括抑郁的、 忧闷的、勇敢的、活泼的等;② 负价(NVA),标定词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 的、凶暴的等;③ 正价(PVAL),标定词包括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 等;④ 负情绪性(NEM),标定词包括坏脾气的、狂怒的、冲动的等;⑤ 可 靠性(DEP),标定词包括灵巧的、审慎的、仔细的、拘谨的等;⑥ 适宜 (AGR),标定词包括慈善的、宽宏大量的、平和的、谦卑的等;⑦ 因袭性 (CONV),标定词包括不平常的、乖僻的等。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述评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述评摘要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是较早的人格理论研究者,其人格理论自从创立以来对心理学界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试对奥尔波特的人格和人格特质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1 引言特质理论是人格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目前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都具有这种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W. Allport)是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
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适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
他强调了人格的个别特点,指出人格以特质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由此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格特质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
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文化、社会、家庭教育与先天遗传的个体风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人格的差异铸就了个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心理面貌。
因而,在当今社会继续研究人格特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2.1人格什么是人格奥尔波特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
”后来,奥尔波特把“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改为“独有的行为和思想”。
他认为,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应该将精神分析、学习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和特质理论以及他自己的、个人心理学融合起来。
他的人格理论是对大多数重要概念的综合。
健康成熟的人格奥尔波特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他认为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
他认为,健康人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活动,激励他们活动的力量完全是能够意识到的,是可以控制的,健康人的视线向前,它指向当前和未来的事件,而不是向后看,指向童年的事件;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现,健康的或成熟的人在性质上不同于病态的或不成熟者。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摘要: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内容4.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的应用和影响正文:【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C·奥尔波特(Raymond C.Allport)提出的一种人格心理学理论。
奥尔波特在其兄长弗洛伦斯·奥尔波特(Florence Allport)的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人格特质,如诚实、谦虚等。
而个人特质则是某个人所特有的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显著、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格特质,中心特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人格特质,次要特质则是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内容】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四大类:理智特质、情绪特质、意志特质和社交特质。
理智特质主要包括认知、思维、判断等方面;情绪特质主要包括感受、情绪、情感等方面;意志特质主要包括动机、决心、行动等方面;社交特质主要包括交际、合作、友善等方面。
这四大类特质分别涵盖了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的应用和影响】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
同时,这一理论也为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一种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人格特质的心理学理论。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并从理智、情绪、意志和社交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类。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奥尔波特特质论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奥尔波特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
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找出适合一类人的特质,即共同特质是重要的;而有些特质又是个人所特有的,所以个人特质也是应该确定的。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
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其数量不多。
例如,在罗贯中笔下,忠君和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权欲熏心和奸诈狡猾则是曹操的首要特质;在莎士比亚笔下,吝啬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因为这种行为倾向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
例如,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有魄力,但在对待家务事上却没有主张。
奥尔波特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④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⑤具有自我客观l生,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个人特质又分为:
• A、首要特质(或枢纽特质)指个人生活 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最能体 现一个人典型特征,它在人格中处于支 配地位。如果一个人具有某种首要特质, 它几乎会影响):是指渗透 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
• 总之,个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 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 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 和反应是不同的。
• 奥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 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人格动力——机能自主的动机
(一)概念
• 机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指一种曾由 于实用而存在的,后来则由于自身而存在的动机。 (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
• 所谓“机能自主”简要地说就是过去的动机与 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一个人今天的 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
• “机能自主”的动机是人类特有的动机
(二)机能自主的动机的两种类型: 1.持续性的机能自主: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
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
但现在已不再发生作用了,是较低层次神经系统的功
• 他吸收了父亲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在 以后的岁月里还经常喜欢引用父亲的座右铭: “如果每个人都尽其最大努力去工作,而只取 家中所需的最低量的经济回报,那么,就有足 够的财富可以对付下去。” 1915年,考入哈佛 大学。在这期间他的父母迁居,奥尔波特开始 跟着他一个叫弗劳依德(Floyd)的哥哥生活。 1919年,奥尔波特获文学学士学位后随即去了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罗伯特大学任教。翌年回 到哈佛大学,在归国的途中得以会晤精神分析 大师弗洛伊德。
能自主,适用于癖好,重复,习惯性的暂时行为,很少有外 界的强化,却能持续发生作用.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 水准的活动。属(半)封闭系统. 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指较高层次的功能自主。指 个人的目标,价值观,兴趣,态度和情操等,是一个开放 系统,预设个人不断受到外界的挑战,而能采取适当的 应变行为。
要特征,虽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
着明显的支配作用,但它也是决定行为
的重要因素。奥尔波特发现每个人的中 心特质是很少的。他让93名学生对自己 熟悉的同性别者,以词、短语、句子描 写其代表性特征。结果发现,90%的学 生列出5-10个特征,平均为7.2个。
• C、次要特质:是指不甚明显的,一致性 和概括性较差的那些人格特质。与首要 特质和中心特质相比,次要特质对刺激 的适应范围都窄。次要特质接近于习惯 或态度,但比这两者都更具有概括性。 次要特质包括个人的独特偏好、一些偏 向看法以及其他情景制约的特性。
• 除了1926---1930年,他在美国的达特摩斯学院讲授社 会伦理学的四年外,他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哈佛大 学度过的。他是哈佛社会关系的奠基人,同时也担任 该校心理学系主任多年。在哈佛大学,奥尔波特除了 进行自己的研究以外,还抽出时间做了很多的社会服 务志愿工作。这满足了他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深层次需 要,而且,按他在自传中所说的那样:“给了我一种 有能力的感觉(纠正了普通意义上的自卑感)。”他 的两大兴趣,即心理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最终融合 在一起,因为他确信:“要有效的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必须对人的性格有充分的理解。”
一、人格结构 (一)什么是人格
1)动力组织: 为了避免不胜枚举的繁琐定义列举,强调人格是 活动的组织,此组织是整体化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是 动力性的。 2)心理物理系统:表示人格既不是完全心理的,也不是完全生 理的,它是“心”、“身”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3)决定倾向: 人格不是一种抽象或一种随便的虚构,也不同于 行为或活动,它是藏于活动后之后的东西,是蕴藏于个人内部的 东西。人格由大量的决定倾向构成,一旦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唤 起适应的行为和体态表现,由此便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 4)独特性:强调研究个别的人,而不强调研究制约全人类的规 律,这是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 5)独有的行为和思想,是奥尔波特对1937年著作中的“对环境 独特的适应”的修改 。
• 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模式
第三章 人格特质论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奥尔波特的生平简介
• 戈登·威拉德·奥尔波特 (Gordon.Wllard.Allport)一个乡村医师的4 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个,1897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 国印第安纳州的蒙特苏马。他父亲的家族几辈 子以前源于英格兰,他母亲是德国人和苏格兰 人的 后裔,而奥尔波特自己的家族生活如他许 多年后回忆的那样,“只有朴素的,新教式的 诚实和勤奋。”他的母亲是个小学教师,鼓励 她的孩子们探究哲学,强调宗教的重要性。他 的父亲开了许多年的诊所,让他的孩子们承担 各种助手工作。
• 会晤的经验,他后来回忆说 “告诉了我, 深层心理学研究尽管有种种好处,但它 容易落入过深的研究圈子里,而心理学 家们在探讨无意识的世界以前,如果能 对意识层面上的行为动机给予充分的认 识,那么心理学家会做的更好。”
• 这一点不仅对他后来理论的创立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而且使他在整个学术生涯 中对精神分析都极为反感。
(三)机能自主的动机提出的针 对性:
• 精神分析的(早期动机)还原论 •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四)意义 1、提高了人的地位 2、指出了“社会化”的价值
奥尔波特认为一种人格理论有它分析动机 性质的中心。他提出了理想的动机理论 的四个要求:
• 必须承认动机的现实性 • 必须承认几种动机的同时存在 • 必须承认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二)什么是特质
• 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 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
• 特质是动力,是行为的原因。反之,具有不同 人格特质的人,即使对同一刺激物,反应也会 不同。
• 特质是镶嵌于社会情景中的 。(聚焦性)
• 特质并非只与少数特殊刺激或反应相联系(相 对概括)
(三)特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