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手艺化 亨利·明茨伯格
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
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
佚名
【期刊名称】《战略决策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市,现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研究荣誉教授。
明茨伯格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管理战略专家,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最具原d创性的管理学大师。
明茨伯格是经理
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组织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管理者工作的分析。
1973年,明茨伯格以一本《管理工作的实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一举成名,书中揭示了管理者的三大类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仔细考察了管理者的工作及其对组织的巨大作用,并就如何提高管理效率为管理者提供了建议。
【总页数】2页(P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战略,组织不断变化的生存模式——透析亨利·明茨伯格的《战略手艺化》
2.伟
大的离经叛道者--亨利·明茨伯格的代表作及其贡献3.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亨利·明茨伯格4.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一亨利·明茨伯格对MBA
教育的审视反思5.亨利·明茨伯格论MBA之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亨利·明茨伯格
●亨利·明茨伯格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背景: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麻省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思想/专长: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简介: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欧洲管理学院组织学教授、战略管理学会主席。
作为著名的自下至上的管理(bottom-up management)理论带头人。
明茨伯格打破了习俗,确确实实地深入公司内部,去目睹商业中的交易。
评价/荣誉:他因为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优秀论文而两次获得麦肯锡奖。
他的第一篇获得麦肯锡奖的论文是《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发表于1957年;在1987年,明茨伯格又因为论文《精雕战略》而再次获得麦肯锡奖。
出版物:明茨伯格著有近100篇论文和近10部专著。
组织管理学方面,明茨伯格的主要贡献是对于经理工作的分析,《经理工作的性质》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亨利·明茨伯格-生平简介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创立了在管理界影响深远的管理角色学派、战略过程学派和实践管理教育范式,他同时是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及前主席,国际实践管理教育联盟的创始人及前主任。
自1968年取得MIT管理学博士以来,他一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同时担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伦敦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访问教授。
《管理工作的本质》是他最知名的著作,奠定了其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地位。
明茨伯格的思想十分独特,他被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为“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被评论家称为“戳破管理自负泡沫的人”、“反传统斗士”。
他的研究触及并探查了管理的“软肋”,他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在管理领域几十年的耕耘中,他的研究广泛,涉及一般管理和组织的课题,其主要贡献是对于经理工作的分析,他强调经理工作对组织的巨大作用,指出经理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
《战略手艺化》完整版(亨利·明茨伯格)
《战略手艺化》完整版(亨利·明茨伯格)就像战略可以被制定一样,战略也可以自己形成。
当我们想像有人在做战略计划时,脑海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井井有条的画面:一位高级经理,或者是一群,坐在办公室里,炮制出一些其他所有人会准时执行的行动纲领。
基调就是推理——理性的控制,系统地分析竞争对手、市场和企业的优劣势。
综合这些分析产生一个清晰、明确而又完全成熟的战略。
现在让我们想像一下战略手艺化,脑海中出现的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幅画面。
手艺式战略与计划式战略非常不同,其区别就像手艺与机械化之间的区别一样。
手艺会让人想起传统的技艺、专注以及通过细节的把握做到完美。
人们想到更多的不是思考与推理,而是各种原材料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长期的经验与投入。
制定与执行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战略水到渠成。
我的理论很简单:战略手艺化更好地描述了有效战略的形成过程,而计划式战略尽管流传广泛,实际上却扭曲了这一过程,误导了那些笃信它的组织。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将引用一位陶艺人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与一个项目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这一项目追踪了众多公司在数十年间的战略历程)。
因为陶艺人与战略制定者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所以刚开始时,我的比喻就像我的论断一样,显得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如果我们把艺人想像成一个个人组织,就会看到她也必须解决公司战略家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对组织的能力了如指掌,以便能足够深入地思考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
通过从个人视角思考战略制定,剔除战略咨询公司那些条条框框,我们会对公司内的战略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就像很多陶艺人不得不掌握手艺一样,管理者们也必须把战略手艺化。
在工作的时候,陶艺人坐在一堆陶土前。
她的心思在陶土上,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坐在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畅想之间。
她准确地知道过去的哪些东西对自己有用,哪些东西没用。
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市场非常熟悉。
作为一个手艺人,她是在感觉这些东西,而不是分析;她的知识是“默示的”。
明茨伯格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反思以及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习
明茨伯格: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反思,以及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编者按】本文是《战略与经营》(strategy+business)主编Art Kleiner对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的访谈,集中阐述了对管理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管理者的观点。
核心观点包括: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项实践,对管理的可靠的研究目前还是太少。
一个公司和组织只有成为一个社区,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组织。
对于管理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和同侪一起反思自己的经验。
亨利·明茨伯格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约翰·克莱格霍恩讲席教授,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教育方式。
1973 年,明茨伯格第一次产生影响是依靠《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这本书研究了5 位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生活。
从那时开始,他一直反对决策过程的形式主义(参见明茨伯格《战略规划兴亡录》,1994),力主商学院改革(《管理者,而非MBA》,2004),支持符合常识的组织实践(尤其是在他的近作《管理进行时》当中,这本书是在观察了29 位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力作),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声音。
明茨伯格还是一位教学创新者。
和其他几位著名的管理学和领导力方面的作者一样(例如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和卡尔·怀克),他也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高管培训方式,培训针对的目标是那些必须在工作中同时具备分析能力和敏锐直觉的领导者。
这项努力的成果是一种强化培训模式,明茨伯格把它叫做“自然开发”。
培训项目的提供者包括麦吉尔大学、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和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在这项培训的课程中,管理者们可以相互吸收经验和见解。
他还在实验自我指导式的学习方式。
他与人合作创建了一家名为“CoachingOurselves”(自我辅导)的机构,采用马歇尔·戈德史密斯和人力资源专家戴维·尤里奇等名家的培训方案,以及他自己编写的一些材料。
亨利·明茨伯格
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亨利·明茨伯格,是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茨伯格先后在管理学界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经理角色学派、战略过程学派和实践管理教育范式,他是一位敢于从管理实践出发,敢于向传统理念挑战的勇士。
他的思想极为独特,敢于突破现有束缚,时常提出一些抨击管理学界主流观点的见解,语出惊人,被人们评价为“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但是他所提出的理论在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
生平简介主要著作主要理论及思想对明茨伯格的评价亨利·明茨伯格的生平简介明茨伯格1939年9月2日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一家生产女装的小公司的管理者。
孩提时期的明茨伯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知道身为总经理的父亲究竟在办公室里做些什么,表现出一种对管理学天然的好奇和热情。
中学时代的明茨伯格在校表现平平,惟独对拆卸东西情有独钟。
明茨伯格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成绩中等偏上水平。
1961到1963年间,获得机械工程学学士后,明茨伯格进入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运营研究分部从事运营研究工作。
在工作中,他他发现自己对“人是如何工作的”比对“机器是如何运转的”更感兴趣,这为他以后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明茨伯格获得乔治·威廉士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之后他转行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管理,并与1965年获得该院斯隆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此之后,明茨伯格回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
所获荣誉和奖项明茨伯格现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研究荣誉教授,法国知名学府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也为他留有教职。
与此同时,明茨伯格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伦敦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等学校担任访问学者。
因其独特的理论见解和他在世界管理学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曾先后获得多项奖项和荣誉:1980年,他成为加拿大皇家协会的会员,是该协会第一位管理学教授出身的会员;他曾四次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其中两次获得“麦肯锡奖”;1995年,获该年度最佳著作《战略规划的兴衰》获得管理学会的“乔治·泰瑞奖”;1998年,明茨伯格被授予“加拿大国家勋章”(加拿大最高荣誉)与“魁北克勋章”;2000年,因对管理学所做出的贡献获得管理学会颁发的“杰出学者奖”等。
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
章 :2 0 年 ,因对管理学所做 出的杰 出贡献获得 国际管理学会颁发的杰 出学者奖。明茨伯 格迄今 一共出版了 00
1 本 专著 和 1 0 6 4 多篇 学 术论 文 ,其 中最 具 影 响 力的 包括 《管理 工作 的本质 》(9 3)、 《 织 的结 构 》 17 组 (9 9)、 《 17 组织 内外 的权 力斗争 》(9 3)、 《 18 明茨伯格谈 管理 :人们 的奇妙组织世界 》(9 9)、 《 18 战略 过程 》(9 1)、 《 19 战略规划 的兴衰 》 (9 4) 《 1 9 、 战略历险 》(9 8)、 《 19 管理 者不是MB A》(0 4) 2 0 等。
工作的分析。1 7 年 ,明茨伯格以一本 《 93 管理工作的实质 》 ( h aueo n g r l r T eN tr f Ma a ei k)一举成 名 , a Wo
书 中揭 示 了管理 者 的 三 大 类 角 色 :人 际 角 色 、信 息 角 色 、决 策 角 色 ,仔 细 考 察 了 管理 者 的工 作 及 其 对 组织 的
协会的会员 ,是该协 会第 一位 管理学教授 出身的会员 ;1 9 年 ,明茨伯格的著作 《 95 战略规划的兴衰 》获 得国
际 管 理 学 会 的 乔 治 ・泰 瑞 奖 ; 1 9 年 , 明 茨 伯 格 被 授 予 加 拿 大 国 家 勋 章 ( 拿 大 最 高 荣 誉 ) 魁 北 克 勋 98 加 与
T e o r a o t t ya dDe i o - a ig ot J u n lfSr e h ag n cs nM kn i
1w i h s you he be tofl k t s uc on i i w er uli br ng ng po f deas
简述亨利明茨伯格的5p战略模型
简述亨利明茨伯格的5p战略模型亨利·明茨伯格5P战略模型,也叫五个P战略模型,是由美国营销权威学者亨利·明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这一模型是现今营销学最经典的分析框架之一,广泛应用于企业营销战略分析中。
所谓五个P,就是指产品(Product)、价值定位(Positioning)、价格(Price)、推广(Promotion)、渠道(Place),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营销活动的核心。
这一模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价值,能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首先,产品是任何营销活动的核心。
企业需要通过研发、设计、生产、市场调查等环节,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产品的功能、质量、外观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到。
其次,营销中的价值定位指的是企业如何在顾客心目中树立与众不同、具备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价值定位是一种心理感受,是通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企业形象等来营造的。
价格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多数消费者会对商品价格敏感,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以吸引顾客同时又不影响企业利润。
推广则是通过广告、宣传、促销等手段来宣传产品或企业品牌,并与顾客建立联系,使其愿意购买并建立品牌忠诚度。
渠道即产品销售渠道,不同产品销售渠道的特点不同,比如传统、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渠道,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销售策略。
在这其中,不仅需要考虑顾客的特点、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外部因素,也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可行性等因素。
综合起来,亨利·明茨伯格5P战略模型是企业进行营销策略定位和制定营销策略时必备的分析工具,能有效帮助企业掌握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和竞争状况,从而制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营销策略。
在实际营销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这五个要素,将企业优势和市场需求最大程度地结合,以实现最终目标——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
哈佛经典-战略手艺化
哈佛经典:战略手艺化亨利·明茨伯格就像战略可以被制定一样,战略也可以自己形成。
当我们想像有人在做战略计划时,脑海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井井有条的画面:一位高级经理,或者是一群,坐在办公室里,炮制出一些其他所有人会准时执行的行动纲领。
基调就是推理——理性的控制,系统地分析竞争对手、市场和企业的优劣势。
综合这些分析产生一个清晰、明确而又完全成熟的战略。
现在让我们想像一下战略手艺化,脑海中出现的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幅画面。
手艺式战略与计划式战略非常不同,其区别就像手艺与机械化之间的区别一样。
手艺会让人想起传统的技艺、专注以及通过细节的把握做到完美。
人们想到更多的不是思考与推理,而是各种原材料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长期的经验与投入。
制定与执行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战略水到渠成。
我的理论很简单:战略手艺化更好地描述了有效战略的形成过程,而计划式战略尽管流传广泛,实际上却扭曲了这一过程,误导了那些笃信它的组织。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将引用一位陶艺人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与一个项目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这一项目追踪了众多公司在数十年间的战略历程)。
因为陶艺人与战略制定者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所以刚开始时,我的比喻就像我的论断一样,显得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如果我们把艺人想像成一个个人组织,就会看到她也必须解决公司战略家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对组织的能力了如指掌,以便能足够深入地思考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
通过从个人视角思考战略制定,剔除战略咨询公司那些条条框框,我们会对公司内的战略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就像很多陶艺人不得不掌握手艺一样,管理者们也必须把战略手艺化。
在工作的时候,陶艺人坐在一堆陶土前。
她的心思在陶土上,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坐在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畅想之间。
她准确地知道过去的哪些东西对自己有用,哪些东西没用。
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市场非常熟悉。
作为一个手艺人,她是在感觉这些东西,而不是分析;她的知识是“默示的”。
亨利_明茨伯格_经理是如何炼成的
下的员工看作是一种资源,而不是 活生生的个人。明茨伯格对管理咨 询也非常不满,他认为传统的MBA毕 业生就像病毒一样从机体内部摧残管 理实践,他们使公司对其他形式的 管理方法视而不见,培训经理的方 法也单一化。明茨伯格绝非以旁观 者身份挑剔指责MBA教育,他身体力 行地在麦吉尔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管 理培训项目——国际实践管理教育 (IMPM,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这个项 目是为那些有一定世界顶级公司管理 经验的人专门设计的。 在横卷世界的次贷危机中,美国 经济模式的弊端充分显示了出来。而 这些精巧的金融工具的设计者,商业
62
MEC 2010.03
策理论学派、领导者权力学派、领导 者行为学派和工作活动学派的主要观 点的基础上,也全面阐述了经理角色 理论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经理工作的共同特点:
判者的角色。这十种角色是一个相互 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人际关系方 面的角色产生于经理在组织中的正式 权威和地位;这又产生出信息方面的 三个角色,使他成为某种特别的组织 内部信息的重要神经中枢;而获得信 息的独特地位又使经理在组织作出重 大决策(战略性决策)中处于中心地 位,使其得以担任决策方面的四个角 色。 这十种角色表明,经理从组织的 角度来看是一位全面负责的人,但事 实上却要担任一系列的专业化工作, 既是通才又是专家。 十种角色还表明经理有六项基本 的目标:保证组织有效率地生产出某 些产品和服务;设计并维持组织业务 的稳定性;使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 式适应变动中的环境;保证组织实现 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担任组织和 其环境之间的关键的信息环节;使组 织的等级制度运转。 他认为经理工作在内容和特点上 的差别可以用四个方面的变数来解 释。环境方面的变数,包括周围环 境、产业部门以及组织的特点;职务 方面的变数,包括职务的级别及所负 担的职能;个人方面的变数,包括担 任该项职务者的个性和风格上的特 点;情绪方面的变数,包括许多与时 间有关的因素。 经理工作的变化可概括归类为八种 基本类型:联系人(强调联络者和挂名 首脑的角色);政治经理门虽调发言人 和谈判者的角色);企业家(企业家 和谈判者的角色);内当家(资源分
【加】亨利·明茨伯格 内容简介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是叛逆者。
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明茨伯格的思想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zberg)是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其管理思想也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
组织管理学方面,明茨伯格的主要贡献是对于经理工作的分析,《经理工作的性质》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明茨伯格强调经理工作对组织的巨大作用,指出经理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明茨伯格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分析经理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将经理的类型分为:联系人、政治经理、企业家、内当家、实时经理、协调经理、专家经理、新经理。
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还处在初创期,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作用逐步被认同。
这种背景下,明茨伯格关于经理工作对组织作用的分析,非常有助于职业经理人认清自己的价值。
同时职业经理人应依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准确定位自己的类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经理在信息方面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的工作占用的时间少了。
文/徐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他迄今一共出版了十六本书和一百四十多篇文章,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管理工作的本质》(1973),《组织的结构》(1979),《组织内外的权力斗争》(1983),《明茨伯格谈管理:人们的奇妙组织世界》(1989),《战略过程》(1991),《公司战略计划(大败局的分析)》(1993)《战略规划兴亡录》(1994),《战略历险》(1998),《管理者而非MBA》中译本(2004)、《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中译本、《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中译本、《领导》《管理工作的本质》(1973)《管理工作的本质》(又译《管理工作的本质》)于1973年出版,该书是以明茨伯格1968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理——由有结构的观察确定的经理活动、角色和程序》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基础完成的。
战略手艺化
战略手艺化2人分享此文作者: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发表于:2006-04-01加入收藏电邮给朋友打印文章写信给编辑在大多数人眼里,战略类似于规划。
不过,明茨伯格认为战略也是一门手艺,制定战略就如同做手艺一样,手艺化方式能更好地描述战略的实际形成过程。
几乎所有关于战略制定的文章,都把战略制定描述成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先思考,后行动;先制定,后执行。
人们对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做了明确划分,并且普遍认为思想必须独立于(且领先于)行动。
但是,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总是聪明到可以预先把所有的事情都想透,聪明的战略人士应该很明白这一点。
那么,战略的形成到底是怎样的?战略变革的模式是怎样的?领导者应当如何管理战略与环境、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明茨伯格领导的麦吉尔大学研究小组经过13年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战略的形成通过观察陶艺人的制作过程以及对众多企业的跟踪研究,作者认为:战略可以自然生成,战略从学习中来。
假如战略纯粹是规划的结果,那么战略一经制定出来,就排除了学习的可能。
而很多战略往往是自然生成的,人们采取一个又一个行动,并对每个行动结果做出反应,在反馈的基础上学习和改进,于是最终形成某个模式。
当组织高管发现了这个模式,进而予以正式确认,它就会成为一项有明确意图的战略。
在实践中,制定战略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既有深思熟虑,又有自然生成的成分。
纯粹依靠规划就会排斥学习,完全依靠自然生成也就否定了控制。
最为有效的战略往往是把思考与控制、灵活性与组织学习结合在一起。
战略变革模式传统的战略管理观认为变革必须是连续的,即组织随时在调整和适应。
这个观点的可笑之处在于,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
战略制定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矛盾,即必须在稳定性力量与变革力量之间进行调和。
一方面要保持业务专注,另一方面又要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
组织解决这两种矛盾力量的办法是交替进行。
在任何组织中,你都能发现明显的稳定期和变革期。
战略类型和战略选择—明茨伯格
战略类型和战略选择—明茨伯格IT经理世界2006,(08),104-107亨利·明茨伯格詹姆斯·沃特斯从某种意义来说,真实世界中的所有战略几乎都具有一些伞型战略的特点。
创业型战略对于第二种战略类型,我们放松一下条件,不要求那么精确的、表达清晰的意图。
对组织有控制力的个人可以把自己对组织方向的愿景强加给组织。
这种战略往往出现在那些被所有者牢牢控制的创业型企业中,所以叫做创业型战略(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在这种情况下,使行动表现出某种模式或一致性的力量是个人的愿景,是核心人物对组织定位的设想。
同时,他还能够通过对组织行动的个人控制(例如,通过给操作层员工直接下达命令),把这个愿景强加给组织。
当然,周围的环境也必须配合。
创业型战略最常出现在那些比较年轻和规模较小的组织当中(在这些组织里,个人控制才是可行的),它们能够在环境中找到相对安全的利基市场。
实际上,选择这样的利基市场也是其愿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有时候在一些大型组织中也能发现这样的战略。
特别是出现危机的时候,所有人都愿意听从某位有愿景和胆识的领导者的指挥。
图1 创业型战略创业型战略是深思熟虑的吗?其中肯定存在某些意图。
但是产生这些意图的个人没有必要把它们阐述得非常清晰和详细。
实际上,由于下面谈到的一些原因,他(她)很可能不愿意这么做。
因此,与规划型战略相比,创业型战略的意图比较难以识别,也不那么具体。
而且,组织中其他行动者对这些意图的接受也不那么明显。
然而,只要其他行动者按照领导者的愿望行动,这种战略就会表现得像深思熟虑的战略一样。
图2 创业型战略中愿景可能改变但是,这种战略在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也可能表现出一些自然出现的战略的特点。
首先,如图1所示,愿景只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方向感,其中有调整的余地:愿景的细节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偶然的变化。
其次,因为领导者的愿景是个人化的,它可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战略手艺化
《战略手艺化》读书笔记彭斐2012201629《战略手艺化》是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论文,它打破了管理领域在制定战略时所惯有的、热衷于建立严密理性的框架进行完美演绎的过程,而认为战略是一个探索、改进、感性的手艺化过程。
他的著作无疑调整了管理学界的权威和传统思想,引人深思。
下面,我将就本文的三个主要观点进行分析阐述,同时与彼得德鲁克进行对比。
一、技术or艺术传统观念认为战略的制定是思考推理的结果,是高级经理理性系统地分析竞争对手、市场和企业的优劣势,在办公室里产生一个清晰、明确而又完全成熟的战略框架,在思考后再执行。
然而明茨伯格认为战略制定是手艺化过程,更多的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感觉与感性的融合,是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结果的过程。
战略也不一定都必须是提前规划的有形框架,而是会在行动中不断学习改变、由行动推动思考、因势而变,它可能是灵光一现、没有落实在纸上的自发式战略。
事实证明,战略大多处于有意规划和自然形成的中间地带。
在管理思想演变的过程中,从科学管理到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管理学由一门技术发展成为技术与艺术并行的学科。
战略制定亦是如此。
它是可以为人所用的技术,有规律可循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动,生搬硬套一定的战略模式是不行的,战略生于经验并应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
因此,它更像是一种手艺,集技术和艺术于一身,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同时又要有创意和敏锐的嗅觉,能够预见危机把握潮流。
二、制定者or执行者传统观念认为战略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是分离的,制定者是企业高层而由下属执行。
但是这样的弊端十分明显,首先高层缺乏实践可能只是空想,可实现度较低;由于信息传递的失真,可能下属不理解不认可,执行有偏差;直接劳动者可能会有创意却无法实现。
因此很多层次多的公司实行伞形战略,高层制定宽泛政策而由中下层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执行者同时也是制定者才会是正确的做法。
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
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亨利明茨伯格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领导者,他以其卓越的组织才能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以及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成果。
首先,亨利明茨伯格注重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文化。
他认识到,一个有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因此,他在员工招聘和选拔过程中注重寻找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价值观的人才。
他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开放沟通和合作,建立了一个能够支持各种意见和创新的团队文化。
其次,亨利明茨伯格致力于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他认识到员工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的整体效益。
因此,他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培训计划,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亨利明茨伯格还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鼓励员工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家庭和爱好中,以保持工作动力和创造力的高水平。
此外,亨利明茨伯格善于进行目标设定和任务分配。
他清晰明确地制定组织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并将其传达给团队成员。
他了解到每个员工的优势和专长,并根据这些优势和专长进行任务分配,使每个员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亨利明茨伯格还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决策和创新,使组织能够持续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挑战。
亨利明茨伯格还非常注重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他相信透明和及时的沟通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因此,他鼓励员工之间和领导层与员工之间的开放对话和交流。
他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向团队成员传达组织的最新动态和决策。
同时,他也倾听团队成员的建议和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组织的运营。
最后,亨利明茨伯格注重激励和奖励措施。
他了解到员工激励是组织长期成功的关键。
因此,他设立了一套奖励和激励机制,以鼓励员工的优秀表现和创新思维。
这些奖励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非经济上的,例如公众表彰、晋升机会和更多的工作自主权。
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产生了显著的成果。
他的组织取得了稳定的增长和卓越的业绩。
同时,他的团队成员也在他的领导下获得了个人和职业的发展。
明茨伯格: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反思以及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习
明茨伯格: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反思,以及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编者按】本文是《战略与经营》(strategy+business)主编Art Kleiner对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的访谈,集中阐述了对管理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管理者的观点。
核心观点包括: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项实践,对管理的可靠的研究目前还是太少。
一个公司和组织只有成为一个社区,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组织。
对于管理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和同侪一起反思自己的经验。
亨利·明茨伯格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约翰·克莱格霍恩讲席教授,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教育方式。
1973 年,明茨伯格第一次产生影响是依靠《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这本书研究了5 位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生活。
从那时开始,他一直反对决策过程的形式主义(参见明茨伯格《战略规划兴亡录》,1994),力主商学院改革(《管理者,而非MBA》,2004),支持符合常识的组织实践(尤其是在他的近作《管理进行时》当中,这本书是在观察了29 位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力作),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声音。
明茨伯格还是一位教学创新者。
和其他几位著名的管理学和领导力方面的作者一样(例如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和卡尔·怀克),他也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高管培训方式,培训针对的目标是那些必须在工作中同时具备分析能力和敏锐直觉的领导者。
这项努力的成果是一种强化培训模式,明茨伯格把它叫做“自然开发”。
培训项目的提供者包括麦吉尔大学、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和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在这项培训的课程中,管理者们可以相互吸收经验和见解。
他还在实验自我指导式的学习方式。
他与人合作创建了一家名为“CoachingOurselves”(自我辅导)的机构,采用马歇尔·戈德史密斯和人力资源专家戴维·尤里奇等名家的培训方案,以及他自己编写的一些材料。
亨利.明茨伯格思想简介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思想简介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1939-),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是叛逆者。
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生平简介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1939-),1939年9月2日出生于加拿大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一家生产女装的小公司的管理者。
高中毕业以后,明茨伯格进入位于蒙特利尔的麦吉尔(McGill)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成绩中等偏上。
毕业后,他在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s)从事操作研究工作。
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人们如何工作上。
1908年MBA教育在哈佛商学院诞生,战后逐渐兴起,到60年代开始走红。
也就在那个时候,明茨伯格在叔叔杰克的鼓励下,到MIT(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管理学,他的人生轨道也由此改变。
196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管理学硕士,1968年获得该院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博士学位。
拿到博士学位后,明茨伯格回到了麦吉尔大学任教。
他的“离经叛道”在1973年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就初见端倪,当时大约有10多家出版社拒绝了他的这一著作。
和大多数学者不同,明茨伯格细心观察管理者在办公室的一举一动,结果发现真正的老板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快速对付危机上,而这一观点直到今天才被很多管理学家接受。
教授们一般都善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明茨伯格却一直在完善答案。
他把整个学术生涯都致力于了解管理者如何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发展战略上。
明茨伯格曾担任《战略管理》、《管理研究》、《一般管理、经济和工业民主》、《行政管理》、《企业战略》等杂志的编委,在管理领域近30年的耕耘中,他的研究广泛涉及一般管理和组织的课题,他发表过近100篇文章,出版著作10多本,在管理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大师,是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亨利-明茨伯格
1908年MBA教育在哈佛商学院诞生, 战后逐渐兴起,到60年代开始走红。 也就在那个时候,明茨伯格在叔叔 杰克的鼓励下,到MIT(麻省理工大 学)攻读管理学,他的人生轨道也由 此改变。拿到博士学位后,明茨伯 格回到了麦吉尔大学任教。他的 “离经叛道”在1973年出版的第一 本书中就初见端倪,当时大约有10 多家出版社拒绝了他的这一著作。
01 亨利·明茨伯格简介
亨利·明茨伯格简介
1
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 角色是叛逆者。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 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 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
已经65岁的明兹伯格始终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第一 本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曾经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绝,但是,现在已是管理领 域的经典。在管理领域浸淫30年,发表过近100篇文章,出 版著作10多本,在管理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大师。明兹伯格一 直都以他在管理领域所提出的大胆、创新和颇具开拓精神的 观点而为人所瞩目,他的思想非常独特,人们按常规思路往 往不太容易接受。也正因如此,他被很多正统学者认为是离 经叛道的代表人物。然而谁也无法否认的是,明兹伯格颇具 震撼性的新观点带给管理界的震动犹如当年美国著名的抽象 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绘画带给 当时艺术界的震撼一样。每次当明兹伯格提出任何新的理论 和观点之时,整个管理界都会为之沸腾,如今依然如此。
您的正文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错综复 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 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
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人带去光明,但更 多时候只需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光照拂,雨露滋 养。恰如其分的表达观点,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纯粹的深思熟虑战略和纯粹的自然生成战略。没有组织——包括古希腊将军控制的部队——能够见多识广到可以事事提前,而忽略学习的程度,也没有人——甚至独立的陶艺人——能够灵活多变到可以事事任其自然,丝毫不加控制。手艺也需要控制,就像手艺人必须对手头的材料做出反应一样。因此,深思熟虑的战略与自然发生的战略在终点上实现统一,在现实世界中也可以找到手艺化的战略。有些战略可能接近于某一端,但是更多的战略位于两者中间。
在我的比喻中,管理者就是陶艺人,而战略就是他们的陶土。就像陶艺人一样,他们坐在过去的公司能力与未来的市场机会之间。并且,如果他们是真正的艺人,他们对手头的材料应该同样熟悉。这是战略手艺化的精要所在。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个比喻做进一步探讨,看看战略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制定的,而不是主观臆想战略该如何制定。我将不断援引两方面的经验,一个是麦吉尔大学的战略形成模式的研究项目;自1971年起,这个项目一直在我的指导下进行;另一个是成功的陶艺人的工作流程,这个陶艺人是我的妻子,她的手艺始于1967年。
我的理论很简单:战略手艺化更好地描述了有效战略的形成过程,而计划式战略尽管流传广泛,实际上却扭曲了这一过程,误导了那些笃信它的组织。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将引用一位陶艺人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与一个项目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这一项目追踪了众多公司在数十年间的战略历程)。因为陶艺人与战略制定者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所以刚开始时,我的比喻就像我的论断一样,显得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如果我们把艺人想像成一个个人组织,就会看到她也必须解决公司战略家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对组织的能力了如指掌,以便能足够深入地思考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从个人视角思考战略制定,剔除战略咨询公司那些条条框框,我们会对公司内的战略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就像很多陶艺人不得不掌握手艺一样,管理者们也必须把战略手艺化。
在工作的时候,陶艺人坐在一堆陶土前。她的心思在陶土上,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坐在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畅想之间。她准确地知道过去的哪些东西对自己有用,哪些东西没用。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市场非常熟悉。作为一个手艺人,她是在感觉这些东西,而不是分析;她的知识是“默示的”。当她动手时,所有这些都在她的脑海中发挥作用。这些陶轮上的作品可能沿袭她过去作品的传统,但是她可能突然换个方向。即便如此,“过去”所起的作用一点也不减少,照样体现在未来中。
战略既是未来的计划,也是过去的模式
如果你问战略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会告诉你,战略是某种形式的规划,是对未来行为的明确指导。如果你再问他们竞争对手、政府或者他们自己追求什么样的战略,他们很可能就会不停地描述他们过去的行为。最后你会发现,战略和其他很多词汇一样,人们下定义是一套,用起来却是另外一套,没有意识到其间的区别。
阅读组织的心灵
如果你相信,与生产汽车的现实的实践相比,我讲的这些与手艺人的弗洛伊德式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更大,那就请你再想一下。例如,谁知道大众汽车的意图性战略是什么?我们能把大众汽车的意向性战略简单地假设为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做的正规计划书或其他声明吗?也许这些只是无谓的空想、合理化的解释或者愚弄竞争者的伎俩?即使有表达出来的意图存在,组织中的其他人认可的程度有多高?我们如何阅读组织的心灵?到底谁是战略家?
战略手艺化(上) Fra bibliotek就像战略可以被制定一样,战略也可以自己形成。
当我们想像有人在做战略计划时,脑海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井井有条的画面:一位高级经理,或者是一群,坐在办公室里,炮制出一些其他所有人会准时执行的行动纲领。基调就是推理——理性的控制,系统地分析竞争对手、市场和企业的优劣势。综合这些分析产生一个清晰、明确而又完全成熟的战略。
现在让我们想像一下战略手艺化,脑海中出现的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幅画面。 手艺式战略与计划式战略非常不同,其区别就像手艺与机械化之间的区别一样。手艺会让人想起传统的技艺、专注以及通过细节的把握做到完美。人们想到更多的不是思考与推理,而是各种原材料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长期的经验与投入。制定与执行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战略水到渠成。
我们的陶艺人正在她的工作室里转陶土,做一个饼状雕塑。陶土粘在转轴上,圆形初现。为什么不做一个圆柱状花瓶呢?这个想法还会引出另一个想法,直到一个新模型形成。行为驱动思考:战略自然生成。
在户外,一位销售员访问顾客。产品不太对路,他们一起做了修改。销售员回到公司,做了相应的变动;两三个回合之后,产品最终合适,一个新的产品出现,并打开了一个新市场,公司也改变了战略路线。
当然,很多意图性战略一开始就构思不当也是事实,我相信问题还是出在更深一层,这就是我们对制定与执行所作的人为的区分。人确实可以更聪明——但不仅仅是通过构思出更聪明的战略,有时候,通过允许战略借助组织的行为与经验而逐步自我发展,人们会变得更聪明。人们不可能总是聪明到可以提前把所有事情想清楚,对这一点,聪明的战略家应该很明白。
我的观点很简单,简单得有点像骗人:就像战略可以被制定一样,战略也可以自己形成。一个已实现的战略可以通过对演进的形势做出回应而自然生成,也可以是深思熟虑,通过先制定后执行的过程完成。但是当这些计划中的意图没有产生意图的行为时,留给组织的就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战略。
我们听到过很多没有实现的战略,而且几乎都伴随着执行失败的声明。管理不严、控制放松、人员不专心致志,理由满天飞。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因此一些人越过执行去看制定的问题。他们看到,战略家们其实并不够聪明。
在组织中找到一个对等的行为模式并不很难。事实上,在我们的研究中,就连大众汽车和加拿大航空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也再简单不过。把大众公司20世纪40~70年代(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产品模型画到图上,就会清楚地发现该公司的模式是集中于甲壳虫车型,20世纪60年代末期才疯狂收购和开发新车型,寻找替代产品,到70年代中期才在战略上重新定位于更时尚的、用水降温及前驱动的汽车。
要解开这些疑惑——从我们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所遇到的表面的复杂性中走出来,我们需要回到一些基本的概念。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思考与行动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是手艺的关键,也是战略手艺化的关键。
战略可以自然生成
事实上,在关于战略制定的所有文章中,都把战略描述成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我们先想,后做;先制定,后执行。这个步骤看起来完美无缺,为什么还会有人想另辟蹊径呢?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但是因为我们只愿意看自己相信的东西,如果我们相信战略是计划的,我们就不大愿意去想这个故事的真实含义。
看一看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是如何通过特色电影战略的。国家电影委员会是联邦政府机构,以创新和生产短记录片闻名。前些年,委员会资助了一位电影制片人的某个片子,这部影片出人意料地经久不衰。为了发行这部影片,委员会转向影院,不经意中获得了营销特色影片的经验。其他的电影制片人也看到了这一点,最后,委员会发现自己在实行特色电影战略——一种生产此类电影的模式。
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形成的有效战略
有效的战略可能出现在非常奇怪的地方或者通过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方法实现。制定战略没有最好的方法。
战略学习
但我们坚持这么用有一个原因:学习。纯粹的深思熟虑的战略一旦制定出来,就排除了学习,而自然生成的战略孕育着学习。人们采取一个又一个行动,并对每个行动的结果做出反应,模式最终得以形成。
我们的艺人想做一个独立式的雕塑模型,但是做不成,于是她这里捏圆一些,那里捏扁一些。结果看起来好一点,但还不够。她又做了一个又一个调整。最终,数日、数月或者数年之后,她完成了自己想要的作品。她放下这一个,又开始了新的战略。
在麦吉尔大学,我们把加拿大电影委员会那种看起来没有明确意向的战略称为自然生成战略。行动简单地汇聚,呈现出一种模式。当然,如果这个模式得到认可,然后再被高级经理们论证一番,它也有可能成为深思熟虑的战略。但这一切都是事后所为。
这些听起来可能很奇怪,我知道。战略自然生成?经理们只是事后认可已经成形的战略?这些年来,我们在麦吉尔大学的研究小组遇到了很多反对意见,我们对战略一词下了一个被动的定义,但是又与意志密切相关,这令他们烦扰。毕竟,战略意味着控制——古希腊人用这个词来描述将军的艺术。
当然,模式就像事物是否美丽一样,各人所见不同。但是任何一个人,只要把我们艺人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排成一排,找出一个清楚的模式就不成问题,至少在一定阶段如此。比如说,直到1974年,我的妻子只做小的装饰用陶制动物和其他小东西,但是“小玩意儿战略”忽然中止了,最后她做出饼状雕塑和陶碗,纹理清晰,没有上釉。
原因很简单:虽然战略的正式定义与它的希腊军事起源都强调未来,但我们确实也需要用这个词来解释过去的行为, 就像我们需要用它来描述未来的行为意向一样。毕竟,战略一方面是计划和企图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是贯彻和实现的对象。行为模式,或者我们称作“已实现的战略”,是对这个贯彻过程的解释。而且,就像计划不一定会产生一个模式一样(有些战略根本没有实现),模式也不一定来自于计划。一个组织可以不知道自己有某个模式(或者叫“已实现的战略”),更不用说把它讲得一清二楚了。
当然,在实践中,所有的战略制定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深思熟虑,一条是自然生成的战略。因为就像纯粹的深思熟虑的战略排斥学习一样,纯粹的自然生成的战略也阻止了控制。如果走极端,两种方法都没有太大意义。学习必须与控制结伴而行,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在麦吉尔大学的研究小组都用战略这个词来描绘自然发生的行为和深思熟虑的行为。
战略管理的传统观点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组织理论家称之为归因。你可以在各种商业新闻发布会上看见他们这样做。通用汽车采取了什么行动,那是因为史密斯(Roger Smith,时任通用汽车CEO)制定了战略。做了什么事?那肯定是有意而为,然后,自动地归之于领导。
在杂志的短文中做这样的假设是可以理解的。记者们没那么多时间去揭开战略的源头,何况通用汽车是个庞大复杂的组织。但是考虑一下这个假设中所掩盖的所有的复杂性与困惑——所有的会议、争论、众多人员、僵局、各种展开和没展开的思路。现在想像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战略制定系统,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正式的战略计划一败涂地还值得大惊小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