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T诊断基础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CT影像课件PPT

CT影像课件PPT
特点
高分辨率、无创、无痛、无辐射 破坏、可重复性强、能够提供三 维立体图像等。
CT影像的应用范围
诊断
科研
CT影像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如 头部、胸部、腹部、脊柱等,尤其适 用于肿瘤、炎症、外伤等疾病的诊断 。
CT影像在科研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如解剖学研究、药物疗效评估等。
治疗
在手术前,CT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制定 手术计划,了解病变位置和大小;在 手术后,CT影像可以用于评估手术效 果和视察病情变化。
肝癌
CT影像上表现为肝脏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形 态不规则,有时可见假包膜。
肾癌
CT影像上表现为肾脏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 缘模糊,有时可见钙化或出血。
血管疾病的CT影像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
CT血管成像(CTA)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管腔狭窄程度 和范围。
主动脉瘤
CTA可清楚显示主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评估动 脉瘤破裂风险。
PET-CT与常规CT的比较
1 2
功能与结构成像
PET-CT同时具备功能和结构成像能力,能够早 期发现肿瘤等病变,而常规CT主要侧重于结构成 像。
辐射剂量
PET-CT通常需要更高的辐射剂量,但单次全身 扫描的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3
适用范围
PET-CT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 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常规CT应用更为广泛。
避免金属物品
患者应避免穿着或携带金 属物品,以免干扰影像质 量。
保护隐私
医生需保护患者隐私,确 保检查进程的安全与舒适 。
检查后的处理与报告
图像处理与诊断
医生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预览 、处理和诊断。
撰写报告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撰写详细的影 像学报告。

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

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

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X光片到如今的CT、MRI、超声等先进技术,人们对医学影像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然而,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对于医生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影像学物理学,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病理学,临床行为学以及影像学经济学。

这些知识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对影像学技术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应用到具体病例的全面了解。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医生需要熟悉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便理解影像学中的不同部位和影像表现。

影像学物理学则涉及到影像仪器和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学、光学、放射学、超声学等。

影像学方法则是医生用于获取影像的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了解疾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则是指医生使用影像学技术来诊断疾病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医生对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有深入的理解。

病理学则是疾病的本质和病变过程的研究,医生需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的机制,以及疾病的不同类型和表现方式。

临床行为学则是研究人类行为和人格特征的学科,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情感和行为,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最后,影像学经济学则是对医学影像学的成本分析和效益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诊断技巧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技巧包括影像学诊断的方法、影像表现的判断以及病例演示的方法。

这些技巧有助于医生快速准确地识别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影像学诊断的方法有两种:定性和定量。

定性方法通常用于快速初步诊断,包括判断影像的正常和异常表现以及影像与病情的匹配情况等。

定量方法则用于对影像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例如测量影像参数、计算影像指标等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区分不同疾病和预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能谱CT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介绍

能谱CT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介绍
• 通过水模对水吸收像进行校准,碘模对碘吸收像进行校准,可以得到没有 硬化分量的基物质密度图像。
• 利用校准过的基物质密度图像,生成的单能量图像,硬化效应也相应消除。 • 原则上能谱成像中基物质对的选择是没有局限的,但通常会选择衰减性能
明显高低不同的物质。
能谱成像的临床应用
能谱CT在原有CT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基础上,增加了能量分辨率及 理化性质分辨率。涉及的参数包括101个连续的单能量CT值(40140keV)及由此产生的能谱曲线,多种物质分离图像及相应物质密度值 和有效原子序数。 • 物质分离 • 单能量图像 • 能谱曲线 • 有效原子序数
物质分离
• 原理:任何结构或组织能通过两种物质的组合产生相同的衰减效应来表达。 • 分离后物质密度图像中每一体素反应了相应物质密度信息。 • 原则上基物质对的选择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任意两种物质。医学上常用的是
水和碘、水和钙、碘和钙等。 • 通常情况下,配对物质只是用于表达该组织的X线衰减,而不是确定含有
男性,50Y
进行能谱分析,在碘基图上进行碘含量测量,三期病变内部碘含量相似,且 接近0的水平,提示病变没有强化。
虚拟平扫
• 原理:水密度图上不显示碘物质,因此可用水密度图代替平扫图像,减少 CT增强扫描时单独扫描平扫图,减少曝光剂量,优化扫描方案。
识别强化
• 常规CT因为固有硬化效应的存在,会造成CT值偏移或不准确,使病灶中 有无真正强化很难分辨。
• 能谱CT成像时选择水和碘配对,其物质密度图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 碘密度图可敏感的识别病灶中含碘对比剂,提供有无强化的确诊信息。 – 碘密度图可提高微小强化病灶检出率或者更加清晰的显示病灶轮廓。
• 用两个已知的基础物质对X线的吸收来表达一个未知物质对X线的吸收。 这两个已知基础物质称为一个基物质对。最常用的基物质对是水和碘。也 可选择任意两种已知物质。与CT值表达式综合以后,得到CT值求解公式 如下:

ct检查的基本原理

ct检查的基本原理

CT检查的基本原理CT检查原理主要是利用X射线显像。

CT成像是投射射线按照特定的方式通过被成像的人体某断面,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的射线,将射线衰减信号送给计算机处理,经计算机重建处理后形成一幅人体内部脏器的某断面的图像。

CT是医学影像领域最早使用的数字化成像设备。

1.普通型CT每次扫描只获得1帧图像,因此扫描时间较长。

2.螺旋CT是发射出X射线的球管绕人体旋转360度,即可获得640层图像。

3.电子束CT是CT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常规CT的主要区别在于由电子束取代了X线球管的机械旋转。

4.EBT是通过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检查扫描的速度要远远的超过多层螺旋CT的检查扫描速度,成像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了,非常适合应用于心脏等运动器官的扫描检查。

5.能谱CT检查与单一参数常规的CT扫描检查相比,单能量图像、基物质图像、能谱曲线等多参数成像是能谱CT检查最突出的特点,其独有的多参数成像模式与常规CT检查诊断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6.PET-CT是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机与CT机两者的相融合的设备,是通过在两种融合的设备平台上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检查。

对恶性肿瘤定性或定量有较高价值,虽然敏感性高,但有的病变也缺乏特异性,一般需要在其他影像检查之后,有目的地进行应用。

CT的种类大可分为普通型CT、螺旋CT、电子束CT、能谱CT和PET-CT。

1.普通型CT每次扫描只获得1帧图像,因此扫描时间较长。

2.螺旋CT是发射出X 射线的球管绕人体旋转360o,即可获得4层乃至640层图像。

3.电子束CT是CT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常规CT的主要区别在于由电子束取代了X线球管的机械旋转。

4.EBT是通过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检查扫描的速度要远远的超过多层螺旋CT的检查扫描速度,成像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了,非常适合应用于心脏等运动器官的扫描检查。

5.能谱CT检查与单一参数常规的CT 扫描检查相比,单能量图像、基物质图像、能谱曲线等多参数成像是能谱CT检查最突出的特点。

CT最基础的知识

CT最基础的知识

CT诊断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CT发展慨论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辨率不高。

1969年英国的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

1972年这一成果在放射学年会上公布于世。

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CT的优点:1 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无创伤,无痛苦;检查时只要病人不动地卧于检查床上,即可顺利完成检查,易为病人所接受。

2 图像是断面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可直接显示X线照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

因此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

3 可以获得不同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以用于定性分析。

第二节CT成像原理与基本结构一、CT基本原理X线管发出的X线束得所选层面从多个方向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测定透过的X线量,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转入计算机储存和计算,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经数/模转换器在阴极射线管影屏上转成CT图像。

临床上将此图像再摄于胶片上。

因此,CT图像是计算机计算出的图像。

二、CT机基本结构1 扫描装置:由X线管、探测器及准直器组成。

X线管发射X线,探测器接收X线,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方,它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

2 计算机系统:是CT计神经中枢和心脏。

担负操纵整个扫描过程,处理和运算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重建和显示等重要工作。

3 外围设备:包括资料存储设备和显示终端两大类。

前者有磁盘机、磁带机和软盘机等;后者有扫描图像的显示终端和显示各种程序文件和指令等文字材料的计算机终端。

三、CT机的发展与分代CT机的发展速度很快,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至今,经历了第一代至第五代的演变。

扫描方式探测器元素探测器数扫描时间矩阵第一代平移/旋转式碘化钠1~2个3~5分/层256×256 已淘汰第二代平移/旋转式二氟化钠3~30个10~40秒/层256×256 已淘汰第三代旋转/旋转式氙气300个2~10秒/层256×256或512×512第四代旋转/静止BGO晶体1~4千个1~4秒/层512×512 或固定或高效稀土陶瓷或1024×1024(当球管连续旋转、床匀速前进时形成螺旋CT)第五代超快速或电子束CT,以偏转电子束来产生X线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缩至50ms/层,17 层/秒,拓宽了CT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但价格昂贵。

CT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

CT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

CT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作为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已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CT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CT基础知识1. CT的原理CT采用X射线通过患者身体,利用X射线经组织后的吸收情况来生成图像。

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可以通过这种差异来区分不同的组织结构。

2. CT的成像方式CT可以采用不同的成像方式,如传统的螺旋扫描、多层次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等。

不同的成像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临床需求,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影像信息。

3. CT图像的解剖学显示CT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如骨骼、内脏器官和血管等。

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医生可以准确诊断和评估疾病。

二、CT在临床上的应用1. 诊断与鉴别诊断CT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脑卒中、肺部感染和肿瘤等。

通过CT图像,医生可以观察到异常的组织结构和病变区域,从而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

2. 导向治疗和手术规划CT还可用于导向治疗和手术规划。

医生可以通过CT引导下针吸引活检或穿刺治疗,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和治疗;在手术前,医生可以利用CT图像对手术区域进行立体观察和规划。

3. 疾病进展监测CT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如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CT扫描,医生可以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的反馈,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4. 放射治疗计划对于需要放射治疗的患者,CT图像可以用于确定放疗的范围和计划。

医生可以通过CT图像的测量和定位,确定放疗的剂量和方向,提高放疗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5. 心脏CT检查近年来,心脏CT检查在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心脏CT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和斑块,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指导治疗。

CT作为一种快速、无创且准确的影像学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和诊断依据。

它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显著提高了医学的诊疗能力和效果。

临床医学论文: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论文: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术前CT检查、复发CT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55例患者均得到病理证实,术前和术后复发CT影像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5%、88.2%,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影像诊断的准确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CT诊断基础知识

CT诊断基础知识

肺部炎症
肺部出现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实变影,可伴有 支气管扩张。
肾结石
肾盂内出现高密度结石影,可伴有肾盂扩张 。
图像伪影的识别与排除
金属伪影
金属物体在CT图像上产生高密度 伪影,可通过调整扫描参数或重
建算法来减轻。
运动伪影
由于患者呼吸或器官运动产生的 伪影,可通过嘱咐患者配合呼吸
或采用呼吸门控技术来减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CT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无创、无 痛、无辐射的优点。
与传统的X线检查相比,CT检查无辐射,对 患者的身体无创伤,且成像质量更高。
消化系统疾病的CT诊断
总结词
CT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显示胃肠道和肝胆 胰脾等器官的病变。
详细描述
CT扫描能够检测胃肠道肿瘤、肝炎、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为早期 发现和治疗提供帮助。
详细描述
CT扫描能够检测骨折、 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疾 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定 位和评估。
总结词
CT在骨骼肌肉疾病的诊 断中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对 比度。
详细描述
通过调整CT参数,可以 获得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 的骨骼肌肉图像,准确识 别微小病变和损伤。
肿瘤的CT诊断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CT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发现肿瘤并评估其大小 和位置。
腹部和盆腔
CT扫描可以用于腹部和 盆腔疾病的诊断,如肝 癌、胰腺癌、卵巢囊肿
等。
骨骼系统
CT扫描可以用于骨骼系 统疾病的诊断,如骨折 、骨肿瘤、关节炎等。
02
CT成像原理
X射线的产生与性质
01
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穿透 物质的能力。当高速运动的电子 撞击金属靶时,会释放出X射线。

CT三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CT三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其中一种早
期的改变叫炎症型,它可以没有出现明显的 干酪坏死,可以表现均匀性的中等或者轻到 中等尤其是中等强化的这种表现。
多平面重建可以采用高分辨率算法,它可以
显示肺内的间质性的病变,也可以显示肺里 这些结节样的病变。高分辨率算法它是不受 影响的,尤其非常清楚的显示气管和支气管 的走行,在一定的角度上可以显示支气管管 腔形态的变化。
脏用色调相对比较浅,腹主动脉、两侧髂总,髂内髂外动脉。 像这样一个图象可以看到腹主动脉不规则的狭窄,还有不规则 扩张,髂总,右侧的髂总动脉瘤的形成,还有腹壁上这些个发 白的,这些个腹壁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钙化斑块,显示得非常 清楚。像这样一个 VR 图像,这是个灰阶 VR 图像,左侧的我们 可以看到肾动脉的它的近端,除了大的一个钙化斑块之外,它 的血管明显的偏心性的狭窄。
可以看到实际的病例。
这是人体的正中腹部的一个正中矢状面的多平面成像,
它可以显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动脉管 径变化、管壁钙化、腹壁血栓及动脉夹层等动候,发现十二指肠这个箭头所指的部位, 明显的不规则增厚,这个肿块,沿着管壁环 形生长,整个管壁,厚薄不均匀。管腔明显 的狭窄,后续成像的图象,作为一个多平面 成像,做一个多平面成像。从一个斜矢状位 上显示十二指肠的表现可以看到这个病变在 十二指肠所涉及的部位,涉及的范围,包括 病变前缘肠壁都显得毛糙,说明已经突破了 整个管壁浆膜层,侵犯周围脂肪层的这样一 些征象。
这个肋骨成像,显示的立体感,似乎更强。
我们可以看到这有两条肋骨之间,联合在一 起,我们管这种的情况叫做先天性的肋骨发 育变异,也叫肋骨桥。
这种肋骨如果出现了侵蚀、破坏、形态改变
包括骨折,在轴位图像上容易忽略掉的征象。 在这种三维成像上,往往可以清楚地把它表 现出来。所以在这方面很好的利用这三维后 处理的这些软件,对我们轴位图象的一些征 象进一步的显示,它的意义是非常大。

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

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

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标题: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深入解析与应用导语: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技术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的具体应用,并探索其在临床诊断、手术规划和疾病监测等方面的价值。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并给出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CT扫描基础知识和发展历程1. 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 介绍X射线的物理性质和其在CT扫描中的应用。

- 解释CT扫描的工作原理,包括X射线的生成、感知和重建过程。

2. CT扫描技术的发展历程- 探讨CT扫描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强调CT扫描在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

第二部分:四肢骨关节CT扫描技术1. 骨关节CT扫描的意义和特点- 阐述为什么使用CT扫描来评估骨关节疾病和损伤。

- 强调CT扫描在骨关节解剖和病理学研究中的优势。

2. 四肢骨关节CT扫描的应用- 详细介绍四肢骨关节CT扫描在骨折、骨质疏松和关节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

- 说明CT扫描在骨关节手术规划和术前评估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四肢软组织CT扫描技术1. 软组织CT扫描的意义和特点- 讨论为什么使用CT扫描来评估四肢软组织疾病和损伤。

- 强调CT扫描在软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的优势。

2. 四肢软组织CT扫描的应用- 详细介绍四肢软组织CT扫描在肿瘤、感染和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应用。

- 说明CT扫描在疾病监测和治疗响应评估中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对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的深入讨论,我们发现这一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骨关节CT扫描可帮助医生准确评估骨折和关节退行性疾病等病变,为手术规划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软组织CT扫描则有助于评估肿瘤和感染等软组织疾病,实现疾病的监测和治疗响应评估。

X线检查、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文字

X线检查、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文字

X线检查、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概况:近二、三十年来,影像检查技术飞速发展使影像诊断从单一的X线诊断发展为包括超声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发射体层成像(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数字血管造影术(DSA)等多种成像技术的学科。

每种成像技术又有多种检查方法。

各种成像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并非一种成像技术可以适用于人体所有器官的疾病诊断,也不是一种成像技术完全能取代另一种成像技术,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在选择检查手段时应当权衡利弊,择优选择。

一般应选用简单方便、安全、痛苦少的无创或微创性和费用低的成像技术。

●诊断一经确定,无需再作其他检查。

但个别病例则需综合采用几种成像技术与检查方法才能明确诊断。

各系统疾病影像诊断最佳选择CT的优势:●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能对病变作出明确诊断,螺旋薄层不会遗漏小病变,可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

●显示出血及骨骼病变优于MRI;●利用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病变显示更加直观、准确,且不需要插导管就可以作CT血管造影,或对气道、肠道等空腔器官进行仿真内窥镜检查。

CT的缺点:●有放射线损伤;●头颅扫描颅底时可产生骨伪影;●盆腔的显示不如MRI,不能区分子宫、前列腺的细微结构,如子宫粘膜及结合带、前列腺中央叶及外周叶….等。

●增强扫描:即使已做过碘过敏试验阴性者,过敏体质患者也要承担碘过敏的风险,严重过敏可导致死亡,死亡率约1/3-5万。

CT扫描的适应症:任何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有长处和短处,CT扫描也不例外,虽然全身各部位都可以检查,但决不是所有病变做扫描可获得准确诊断,而有其相应的适应性。

●颅内病变:颅内肿瘤、颅外伤、脑血管病,脑变性疾病、先天性畸形、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积水、代谢性疾病。

●五官:眶内炎症、眶内肿瘤、眼眶外伤及眶内异物;外耳、中耳、内耳先天性畸形、颞骨外伤、耳硬化症、中耳炎症、颈动脉球瘤;鼻窦炎、鼻窦囊肿及息肉,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喉癌、涎腺肿瘤以及炎症。

CT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CT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CT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价值随着医学影像学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CT扫描检查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由于CT检查准确的定位及相关高的定性诊断能力,也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先进诊断工具。

我们经过一年来的实践现将CT的发展趋势与临床有着紧密的结合作一总结:1 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vted tom ography CT)是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用于放射诊断学领域。

CT的数学基础是1917年由澳大利亚数学家Radon证明的,即任何物体可以从它的投影无限集合来重建其图像。

1963年美国科学家Cormack发明了用X线投影数据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197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Housfield基于这些理论制成了第一台头颅CT 机。

1979年Hounsfield和Cormack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ey设计出全身CT机,近年来就CT机提高扫描速度,提高检查效率,提高图像质量和尽量简便操作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由美国的单排(层)螺旋CT、电子束CT扫描,改进后呈双层螺旋CT的问世。

现目前已达到了256层的先进设备。

各种后处理软件的成功开发使CT图像可以从单纯二维显示到高质量的三维显示。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计算机断层摄影(CT)设备,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已在临床上普及使用,由最初的单排(层)螺旋扫描机发展到多排(层)螺旋扫描,多层螺旋CT的排数越来越多,从2排、4排、6排、8排到16排,于2003年已达到64排,现已发展到256排的先进设备投入到临床应用。

2 螺旋CT的临床应用:采用了宽探测器技术,即探测器的列数增加,扫描时不用常规的层面或螺旋CT扫描中准直厚度的扇形线束,而根据拟采集的厚度选择锥形线束的宽度,后者则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实现一次采集。

而同时获得多层图像。

使用中扫描速度提高了,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提高了,图像更加清晰、噪音降低,采用超薄、多层,各向同性探测器和高速运转的设计,使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采集的数据大幅增加,不仅在时间分辨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乙方向上的图像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变,大大扩展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2024)

医学影像技术(2024)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包括炎症、肿瘤、血管病变、代谢性 疾病等的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影像表现 。
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
病理与影像的关联
理解病理改变与医学影像表现之间的 关联,以便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
熟悉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如肺炎 、肝癌、脑梗死等。
2024/1/26
9
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包括普通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 (CR)、数字X线摄影(DR)等。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常见医学影像技术
11
X线检查技术
X线平片检查
利用X线的穿透性,对人体某部位 进行投影成像,用于骨骼、胸部 等部位的初步检查。
2024/1/26
X线造影检查
通过引入造影剂,增加组织间对比 度,以显示器官或病变的形态和结 构,如胃肠道造影、血管造影等。
数字X线成像技术
心肌病
利用心脏MRI、超声心动图等技术,可以准确诊断心肌肥厚、心 腔扩大等疾病,评估心脏功能。
先天性心脏病
通过心脏大血管造影、CTA等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心脏及大血管 结构异常,为手术治疗提供精确信息。
2024/1/26
18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1
肺癌
通过CT、PET-CT等技术,可以早期发现肺部结节、肿块等病变,准确
医学影像技术的优缺点及挑战
2024/1/26
21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2024/1/26
优点
成像速度快,成本低,适用于骨 骼等硬组织检查。
缺点
辐射剂量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差 。
22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星形细胞瘤
侧脑室三角区畸胎瘤
(2)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破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阻塞——脑梗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动静脉畸形
右侧基底节急性脑出血
蛛网下腔出血
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
颈内动脉动脉瘤
(3)颅脑外伤 CT可明确诊断骨折及其继发颅内血肿、
脑水肿、脑疝等;显示萎缩、软化、穿通畸形 等陈旧性病变或后遗症。
左颞叶脑脓肿
(5)脑白质病
脱髓鞘性脑白质病:病因不明的髓鞘脱失。 多发性硬化,动脉硬化性脑病。 髓鞘形成不良病变:染色体遗传性或代谢障 碍性疾病。
肾上腺脑髓质营养不良
(6)先天性颅脑畸形 中线部位病变:胼胝体发育异常、DandyWalker 畸形。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 经血管疾病。 脑回形成异常:多发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2.检查方法 平扫: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
法。血内碘浓度升高后,器官与病变吸收碘浓度 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
造影后扫描:先行某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 行扫描。如脑池注入对比剂(空气或碘剂),脑池造 影后再行扫描。
二、CT的临床应用
侵犯范围。
3. 鼻及鼻窦
轴位,少数可采用冠状位扫描。 可明确显示鼻窦炎症或积液;肿瘤的位 置及范围,CT对鼻窦肿瘤侵犯周围情况有 特殊价值,为首选方法。
4. 鼻咽及喉 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周围侵犯情况。
5. 甲状腺及颈部软组织肿瘤 判断肿瘤存在与否及周围浸润。
左侧外耳道先天性闭锁
蝶骨骨软骨瘤。左:轴位,右:冠状位
CT诊断基础及临床应 用
一、CT基本原理
(一)CT成像原理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 厚度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局部投影叠加在一 起的影像(模拟图像)。
CT成像是X线束对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 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量经数字/ 模拟转换器转为模拟电信号,后经模拟/数字转换 器将模拟电信号转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成断层图像。
3. 纵隔及胸膜、胸壁检查适应症
纵隔肿块:了解肿块部位、组织来源、囊性 或实性、恶性肿瘤侵犯范围。 重症肌无力疑胸腺瘤或胸腺增生。 肺部恶性肿瘤有无纵隔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治疗后复查。 胸壁肿瘤(块)及外伤。
左:纵隔心包囊肿,右:纵隔畸胎瘤
(四)腹部疾病
1. 检查技术:检查前禁食6h以上,1周内不 服如硫酸钡等重金属药物。扫描30min前 饮水或服1.5%泛影葡胺500ml使胃充盈。
2.
急腹症者可不须禁食用服造影剂。
儿童不配合者可服镇静剂。
2. 技术参数
根据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范围,肝、肾 可采用10mm层厚、层距,胰腺、肾上腺可 采用2-5mm层厚、层距。
腹部实质脏器病变一般需平扫与增强扫 描结合观察。
3. 肝脏疾病
肝脏肿瘤:肝癌、腺瘤、肝血管瘤、转移瘤。 肝脏感染:肝脓肿、寄生虫(包虫)、结核。 肝脏弥漫性病变:肝硬化、脂肪肝、代谢性 肝脏疾病。 肝脏外伤:首选方法,可明确病变部位、原 因及分型。
双肺下叶多发囊状支气管扩张
双肺下叶浸润性肺结核
左肺上叶肺腺癌
肺泡蛋白沉积症
右肺发育不全并肺囊肿
因此,对可疑肺部肿瘤或结节;确诊肺 癌需了解胸内侵犯或转移确定手术与否;肿 瘤治疗后随访;X线诊断困难的肺部感染性 病变(结核及肺炎);肺间质性疾病;肺门 增大;胸部外伤需明确胸膜及肺内情况者, 均适于CT胸部检查。
(二)五官与颈部疾病
1. 眼部疾病:2-5mm薄层扫描(轴位),冠状位 可用于显示病灶与眶内解剖关系。 适应症:确定眶内肿瘤存在位置、大小及 浸润范围,眼眶外伤及异物、感染(脓肿)的 诊断。
右眶内皮样囊肿
2. 耳及颞骨病变 采用骨高分辨CT(1.5mm层厚)可清楚显
示中耳、内耳的细微结构,尤其是骨结构。 适用于先天性畸形及局部外伤诊断。 也适于肿瘤或炎症(脂肪瘤)诊断及明确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
右侧声带区喉癌
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
右侧喉咽旁纤维黄色肉瘤
(三)胸部疾病
1. 检查技术:熟悉病史,参考平片及其他资 料确定方法及扫描范围,一般用屏气后平 扫,轴位:10mm层厚、层距,对于较小病 肺部CT扫描适应症
支气管、气管病变:囊肿、肿瘤、支气管扩张。 肺部感染:炎症、结核、脓肿、真菌感染。 肺部肿瘤:周围型及中心型肺癌、转移瘤、错 构瘤。 肺部弥漫性疾病:间质性肺炎、间质纤维化、 肺泡液石症、结节病。 其他:肺不张、肺发育不全。
丹—瓦氏畸形
(7)脑积水与脑萎缩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等。 脑萎缩:老年性脑萎缩、弥漫性脑萎缩(代 谢性)、局限性脑萎缩。
综上所述,CT对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患 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上可疑颅内占位 或高颅压者、症状性癫痫者、疑先天性畸形者、 疑脑血管意外者、疑颅内感染者、退行性病变 或代谢性疾病者、外伤患者可以达到检出病变、 明确定位、定性诊断或排除性诊断。
CT的诊断价值较为特殊,临床应用广 泛,设备较贵,检查费用较高,定性诊断尚 有一定限度,故应了解其优势合理选择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1. 检查方法 (1)轴位:仰卧、制动,10mm层厚、层距。 (2)冠状位:俯卧、制动,2-5mm,适用于颅
顶及蝶鞍区病变。
2.中枢神经系统CT检查适应症 (1)颅内肿瘤与囊肿:各种脑内肿瘤(胶质瘤)
CT可明确显示颅内血肿的位置及性质: 脑外(硬膜外、膜外下)或脑内(实质)血肿及挫 裂伤,指导临床手术治疗。
左颞部急性弥散性硬膜下血肿
右额骨粉碎性骨折—碎骨片突入脑质
(4)颅内感染与炎性病变
脑外感染:硬膜外脓肿或硬膜内脓肿、脑膜炎。 脑内感染:化脓性脑炎、脑脓肿、结核病。 颅内病毒感染:疱疹性、亚急性硬化性脑炎。 脑内真菌感染:隐球菌、放线菌等。 颅内寄生虫感染:脑囊虫病、包虫病等。
和脑外肿瘤(脑膜瘤、听神经瘤)与囊肿(皮 样囊肿)。
CT检出率达95%以上,较小肿瘤而且与脑组 织密度相近者易漏诊,后颅窝及脑干肿瘤由于伪 影或部分容积效应而误诊或漏诊。
CT对颅内肿瘤的定位(脑内或脑外幕上或幕 上)较准确,部分肿瘤的定性、准确性在85-90%。
左侧鞍旁胶质母细胞瘤。左:平扫,右: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