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基础与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CT的临床应用

CT的临床应用

(1)、普通CT扫描机: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2)、螺旋CT: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实际 上是容积扫描。 (3)、电子束CT:1983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可以应用于心血管检
查,可以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扫描计划。
(4)、多排螺旋CT或双源CT:1998年应用于临床,球管一次曝光 可以得到多幅图像。
CT申请单大体可以包含以下方面:
1、一般项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及床位等。
2、病史、临床体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相关辅助检查的结
果,譬如:X片、B超、生化检查(AFP)等。
3、临床诊断(如有须写明以便为检查提供针对性)
4、检查部位:CT收费是以单一部位为计价单位,物价部门明确界定的部
Hale Waihona Puke CT的主要特点: 1、无创性检查,操作方便、迅速,易于被患者
接受。
2、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但空间分辨率较低。 3、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 4、提供没有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并可以进 行冠状面、矢状面等多种重建。
5、用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不仅提高了病变的 发现率,而且有的还能进行定性诊断。
四、 CT检查方法、准备工作。
5、检查目的:(需要写明此次检查想达到何种目的及程度)
结束语
三 月 桃 花 开, 银 蛇 破 土 来。 三 医 赢 挑 战, 更 上 一 层 楼!
谢 谢!
CT的临床应用
邹永凯
一、CT基础理论。 二、CT胶片上的基本信息。 三、X光片、CT片的区别。 四、CT检查方法、准备工作。
一、CT基础理论。
1、CT的定义
所谓CT检查,就是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

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

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X光片到如今的CT、MRI、超声等先进技术,人们对医学影像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然而,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对于医生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影像学物理学,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病理学,临床行为学以及影像学经济学。

这些知识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对影像学技术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应用到具体病例的全面了解。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医生需要熟悉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便理解影像学中的不同部位和影像表现。

影像学物理学则涉及到影像仪器和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学、光学、放射学、超声学等。

影像学方法则是医生用于获取影像的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了解疾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则是指医生使用影像学技术来诊断疾病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医生对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有深入的理解。

病理学则是疾病的本质和病变过程的研究,医生需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的机制,以及疾病的不同类型和表现方式。

临床行为学则是研究人类行为和人格特征的学科,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情感和行为,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最后,影像学经济学则是对医学影像学的成本分析和效益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诊断技巧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技巧包括影像学诊断的方法、影像表现的判断以及病例演示的方法。

这些技巧有助于医生快速准确地识别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影像学诊断的方法有两种:定性和定量。

定性方法通常用于快速初步诊断,包括判断影像的正常和异常表现以及影像与病情的匹配情况等。

定量方法则用于对影像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例如测量影像参数、计算影像指标等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区分不同疾病和预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CT诊断学基础知识个人总结解读

CT诊断学基础知识个人总结解读

颅脑CT诊断二、造影增强的强化表现2.有强化(1)均匀强化:常见于脑膜瘤、脑动脉瘤、髓母细胞瘤、肉芽肿等。

(2)斑状强化:见于脑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3)环状强化:常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等,其次是脑内血肿吸收期、梗塞灶、囊性肿瘤和脑瘤术后。

(4)不规则强化:多见于恶性胶质瘤。

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者称为脑内肿瘤,反之为脑外肿瘤。

五、常见肿瘤(一)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为颅脑原发肿瘤中最常见者。

病理分型又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

1.星形细胞瘤(1)病理:kemohan氏将上星形细胞瘤分为四级,I、II级为分化良好型,相对恶性度低,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III、IV级为分化不良型,恶性程度高,呈浸润性生长,与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囊变,其血管形成不良。

(2)CT表现①部位: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半球。

②平扫:a . I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脑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境界清楚,占位效应轻或不明显;b. II、III、IV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略高或混杂密度或囊性肿块,境界不清,灶内可见坏死、出血,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显着。

③增强扫描:a . I级星形细胞瘤无强化或轻度强化;b. II、III级多为环形强化,形态及厚薄不一,环壁上有时或伴有强化的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特征;c. IV级星形细胞瘤多不规则强化。

2.髓母细胞瘤(1)病理肿瘤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血运丰富,边界清楚,质软,较少发生囊变、出血和钙化,肿瘤可同时沿脑脊液播散到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

对放疗敏感,为小儿后颅窝常见恶性肿瘤。

(2)CT表现①部位:好发于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可侵入四脑室。

②平扫a. 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略高等密度灶,密度均匀。

b. 边界清楚,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

c. 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前移位或消失,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大。

③增强扫描:a. 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

CT技术临床应用

CT技术临床应用

CT技术临床应用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也是放射科的主要检测设备之一。

放射科是各类医院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

CT诊断结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正确确诊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CT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更好地为医院一线治疗科室提供高质量的检查结果。

标签:CT 技术进展临床应用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也是放射科的主要检测设备之一。

放射科是各类医院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医院各类临床治疗科室都要通过放射科的检查,才能对患者疾病进行有效地确诊。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CT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更新知识,并不断总结CT技术临床应用的实践经验,为其他科室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一、CT技术的概念放射科的设备包括普通X线拍片机、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等,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无论从使用频率还是使用效果来看,都是放射科主要设备之一,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的主要技术特点是扫描技术和图像重建技术,螺旋CT扫描体位较之普通CT倾斜角度要大一些,所以更加灵活,临床应用更方便。

图像重建技术采集产生容积数据,数据重建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图像质量。

工作时,扫描床进行连续等速移动,扫描的出发点和终点不在同一平面上,这就需要在所采集的原始数据的相邻点内用线性内插法进行校正以消除运动伪影和防止层面的错位,线性内插法分为360度线性内插法和180度线性内插法。

实践中,我们发现,360度线性内插法与常规CT比较,其噪声能降低20%左右,可是层面敏感度侧视曲线SSP会加宽,纵向分辨率降低,使用180度内插法,噪声会增加了15%-30%左右,但其纵向分辨率较高,所以180度内插法使用更为广泛。

能谱CT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介绍

能谱CT成像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介绍
• 通过水模对水吸收像进行校准,碘模对碘吸收像进行校准,可以得到没有 硬化分量的基物质密度图像。
• 利用校准过的基物质密度图像,生成的单能量图像,硬化效应也相应消除。 • 原则上能谱成像中基物质对的选择是没有局限的,但通常会选择衰减性能
明显高低不同的物质。
能谱成像的临床应用
能谱CT在原有CT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基础上,增加了能量分辨率及 理化性质分辨率。涉及的参数包括101个连续的单能量CT值(40140keV)及由此产生的能谱曲线,多种物质分离图像及相应物质密度值 和有效原子序数。 • 物质分离 • 单能量图像 • 能谱曲线 • 有效原子序数
物质分离
• 原理:任何结构或组织能通过两种物质的组合产生相同的衰减效应来表达。 • 分离后物质密度图像中每一体素反应了相应物质密度信息。 • 原则上基物质对的选择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任意两种物质。医学上常用的是
水和碘、水和钙、碘和钙等。 • 通常情况下,配对物质只是用于表达该组织的X线衰减,而不是确定含有
男性,50Y
进行能谱分析,在碘基图上进行碘含量测量,三期病变内部碘含量相似,且 接近0的水平,提示病变没有强化。
虚拟平扫
• 原理:水密度图上不显示碘物质,因此可用水密度图代替平扫图像,减少 CT增强扫描时单独扫描平扫图,减少曝光剂量,优化扫描方案。
识别强化
• 常规CT因为固有硬化效应的存在,会造成CT值偏移或不准确,使病灶中 有无真正强化很难分辨。
• 能谱CT成像时选择水和碘配对,其物质密度图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 碘密度图可敏感的识别病灶中含碘对比剂,提供有无强化的确诊信息。 – 碘密度图可提高微小强化病灶检出率或者更加清晰的显示病灶轮廓。
• 用两个已知的基础物质对X线的吸收来表达一个未知物质对X线的吸收。 这两个已知基础物质称为一个基物质对。最常用的基物质对是水和碘。也 可选择任意两种已知物质。与CT值表达式综合以后,得到CT值求解公式 如下:

[医学]胸部CT诊断基础

[医学]胸部CT诊断基础

主动脉根部平面
胸椎左前方降主动脉,其前方偏右为左 心房,左心房前方偏右为升主动脉根部, 其右侧为右心房,左前方为右心室及流 出道。
右心室流出道
左心室流出道
心室平面 左心房,右心房 左心室,右心室
在心包外侧有时可见膈神经影,呈三角形小 突起指向外侧
RA RV
LA LV
左心流入道
纵隔淋巴结
运动伪影:病人移动或呼吸运动等
高对比伪影:如体表的金属钮扣、心脏起搏 器、食管支架等造成放射状伪影
射线硬化伪影:高低密度相邻伪影
机器故障:可造成环形伪影
伪影
呼吸运动伪影
金属伪影
肺窗正常CT表现
肺窗观察结构 气管,支气管 血管分支 叶间裂及变异 肺韧带 纵隔线
识别支气管、血管和肺段的一般依据
主要层面
支气管分叉 右上叶支气管层面 右中间支气管层面 右中叶支气管相邻肺叶边缘部分,血管、 支气管等结构不能显示,而表现为透明 带。HRCT可清晰显示为线状影
根据叶间裂的走向进行肺叶定位 肺段之间无界限,只能根本肺段支气管
气管
形状:环状软骨段圆形,隆突处椭 圆形,之间形状不定,可为圆,椭 圆,梨形或马蹄形
后壁可突,平坦,极少数内凹 软骨间断钙化
食管
位置:位于气管的左后方, 降主A的右前方
壁厚度:3~5mm 可含气体,一般不扩张 食管胃结合部有时较厚或不规则
胸腺
位置:前上纵隔,主A平面显示最佳 密度与形状:与年龄有关,
胸锁关节平面
气管前方较粗的血管断面是无名动脉, 气管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其左后方为左 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的 前外方分别是右侧和左侧头臂静脉。右 头臂静脉呈圆形断面,左头臂静脉可在 无名动脉的前方呈水平走向

影像学技能培训(CT)

影像学技能培训(CT)

循环系统
CT血管成像可用于评估心脏和 血管的形态和功能,诊断冠心 病、主动脉瘤等。
骨骼肌肉系统
CT能够提供骨骼和肌肉的细节 信息,用于诊断骨折、关节炎 等疾病。
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1 2
MRI
与CT相比,MRI无辐射,适用于某些特定部位的 检查,如神经系统。但MRI检查时间长,价格较 高。
X线
持续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提高 培训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影像学技能培训(CT)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录
• 基础知识 • 操作技能 • 诊断技能 • 临床应用 • 培训与考核
01
基础知识
影像学简介
影像学是通过各种仪器和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图像形式呈现的一门学科 。
影像学在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医生提供直观、准确的疾病信 息。
诊断能力。
实践操作
让学员亲自操作CT扫描仪,了解 扫描参数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提
高实际操作能力。
04
临床应用
CT在各系统的应用
呼吸系统
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肺部结构 ,用于诊断肺炎、肺癌等疾病 。
消化系统
CT扫描有助于发现腹部器官的 病变,如肝癌、胰腺癌等。
神经系统
CT扫描是诊断脑部疾病的常用 方法,如脑梗塞、脑出血、脑 肿瘤等。
02
缺点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尤其是对儿童和孕妇应谨慎使用。此外
,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03
注意事项
在进行CT检查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同时,患
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如去除金属饰品、保持静止等。对于需要增强扫

影像诊断学概论

影像诊断学概论

3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 X线
4
5
X线的产生
X线是由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物质突然受阻 时产生的。
产生条件: 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②电子群在高压电场和真空条件下高速运行;
③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靶面)。
6
不同的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其密度的高低及其对X线吸 收的不同可分3类
14
数字X线摄影 DR(Digital Radiography)
直接将X线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 DR的优点:(1)DR图像具有较高分辨率, 图像锐利度好,显示细节清楚。 (2) DR具有很 宽的曝光宽容度,动态范围广,允许摄影中出现技 术误差,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 得很好的图像信息。(3)与 CR相同,DR也可以 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 (4)较传统X 线摄影,可减少曝光时间和摄片数量,大大降低曝 光剂量。
影像诊断学总论
1
影像诊断学的定义
影像诊断学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成像仪器, 将人体正常和病变状态的组织器官显示出 影像来,并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 料,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
2
影像诊断学是以影像为基础,集X线 (CR/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 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核医学、超声学(US)、放射治 疗及介入治疗学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诊 疗学科。
39
CTA
40
冠状动脉CTA
41
下肢动脉CTA
42
肋骨三维立体重建
43
泌尿系统三维立体重建
44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 振所产生的信号经计算机重建形成图像 的一种成像技术。

CT诊断基础知识

CT诊断基础知识

肺部炎症
肺部出现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实变影,可伴有 支气管扩张。
肾结石
肾盂内出现高密度结石影,可伴有肾盂扩张 。
图像伪影的识别与排除
金属伪影
金属物体在CT图像上产生高密度 伪影,可通过调整扫描参数或重
建算法来减轻。
运动伪影
由于患者呼吸或器官运动产生的 伪影,可通过嘱咐患者配合呼吸
或采用呼吸门控技术来减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CT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无创、无 痛、无辐射的优点。
与传统的X线检查相比,CT检查无辐射,对 患者的身体无创伤,且成像质量更高。
消化系统疾病的CT诊断
总结词
CT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显示胃肠道和肝胆 胰脾等器官的病变。
详细描述
CT扫描能够检测胃肠道肿瘤、肝炎、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为早期 发现和治疗提供帮助。
详细描述
CT扫描能够检测骨折、 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疾 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定 位和评估。
总结词
CT在骨骼肌肉疾病的诊 断中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对 比度。
详细描述
通过调整CT参数,可以 获得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 的骨骼肌肉图像,准确识 别微小病变和损伤。
肿瘤的CT诊断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CT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发现肿瘤并评估其大小 和位置。
腹部和盆腔
CT扫描可以用于腹部和 盆腔疾病的诊断,如肝 癌、胰腺癌、卵巢囊肿
等。
骨骼系统
CT扫描可以用于骨骼系 统疾病的诊断,如骨折 、骨肿瘤、关节炎等。
02
CT成像原理
X射线的产生与性质
01
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穿透 物质的能力。当高速运动的电子 撞击金属靶时,会释放出X射线。

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

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

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标题: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深入解析与应用导语: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技术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的具体应用,并探索其在临床诊断、手术规划和疾病监测等方面的价值。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并给出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CT扫描基础知识和发展历程1. 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 介绍X射线的物理性质和其在CT扫描中的应用。

- 解释CT扫描的工作原理,包括X射线的生成、感知和重建过程。

2. CT扫描技术的发展历程- 探讨CT扫描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强调CT扫描在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

第二部分:四肢骨关节CT扫描技术1. 骨关节CT扫描的意义和特点- 阐述为什么使用CT扫描来评估骨关节疾病和损伤。

- 强调CT扫描在骨关节解剖和病理学研究中的优势。

2. 四肢骨关节CT扫描的应用- 详细介绍四肢骨关节CT扫描在骨折、骨质疏松和关节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

- 说明CT扫描在骨关节手术规划和术前评估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四肢软组织CT扫描技术1. 软组织CT扫描的意义和特点- 讨论为什么使用CT扫描来评估四肢软组织疾病和损伤。

- 强调CT扫描在软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的优势。

2. 四肢软组织CT扫描的应用- 详细介绍四肢软组织CT扫描在肿瘤、感染和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应用。

- 说明CT扫描在疾病监测和治疗响应评估中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对四肢骨关节和软组织CT扫描技术的深入讨论,我们发现这一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骨关节CT扫描可帮助医生准确评估骨折和关节退行性疾病等病变,为手术规划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软组织CT扫描则有助于评估肿瘤和感染等软组织疾病,实现疾病的监测和治疗响应评估。

CT应用基础与临床答辩

CT应用基础与临床答辩
2、非离子型造影剂:去掉离子,降低渗透 压毒性;去掉羟基,降低神经毒性。
CT增强的方法 1、自动压力注射器注射法,注射开始后,
根据造影剂到达靶器官的最高峰时间来调整开始 扫描的时间,并在扫描过程中继续注射,以维持 一相对稳定的血液浓度。
CT增强的方法 2、口服肠道造影剂,使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肠
充盈造影剂,以区别于软组织肿块。 常规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后不适宜做CT检查。 胆道检查应空腹。
1,CT 常用的观察窗口有软组织窗、 肺窗、及骨窗。
2,可以测量不同的正常组织和病 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即CT值以进行 分析,可决定组织特性(如脂肪、积液、 钙化等),
3,能测量病灶的大小。
1,CT图像可在显示器上观察,常
正常破裂孔
T1W
From Vincent F.H.Chong
T2W
From Vincent F.H.Chong
contrast
From Vincent F.H.Chong
contrast
From Vincent F.H.Chong
鼻咽癌超腔侵犯的MR表现:脑干
NP 病灶
T1WI
用的观察窗口有软组织窗、肺窗、及骨 窗。
2,可以测量不同的正常组织和病 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即CT值以进行 分析,可决定组织特性(如脂肪、积液、 钙化等),
3,能测量病灶的大小。
CT值
CT值是从人体不同组织、器官吸后的 衰减系数换算而来的,CT值标为Hounsfield单 位值。
如: 水的衰减系数为0+/- 20HU 肝为45HU~75HU 脾为35HU~45HU 肾为20~40 钙化:170HU以上
• 咽后间隙
– 咽颅底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潜在的间隙

CT能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CT能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CT能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CT能谱成像的基础是一种叫做宝石探测器的新材料,通过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系数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图形,它使传统的单参数成像变为多参数成像[1]。

CT能谱成像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它以提供多种定性和定量分析与多参数成像为最显著的特征,这种影像学技术对于现在乃至将来对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的诊断就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自从09年开始,CT能谱成像开始进入临床,以瞬时双kVp为核心技术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上已经广泛应用,并得到了一致认可,取得优异的成果[2]。

标签:CT能谱成像;原理;应用1.能谱CT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上世纪七十年代,CT技术首次被应用于临床领域,在那时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程,其经历了从非螺旋CT到螺旋CT、单排到多排、运行速度明显加快、分辨率愈来愈小等多次变革,现在CT技术可应用于全身。

近年来,随着CT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公司首次推出CT能谱成像技术,提供了确切的能量成像[2]。

2.CT能谱成像的基本原理2.1 X线的成像基础物质对X线的吸收与X线的能量变化有关,每一种物质都有一种关于X射线衰减的独特吸收曲线,并且每一种物质的X射线吸收系数都是由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共同决定的,所以X射线吸收系数决定了X线的衰减,而CT是通过计算物体对X线的衰减来成像的,因此CT能谱图像重建的过程是表示每个体素线性衰减系数的过程。

2.2 普通CT的成像基础CT 能谱图像重建是通过物理学,对X 线透射人体某断层的强度的监测,推算出衰减系数的分布图,从而实现断层能谱成像[3]。

有一种效应叫“硬化效应”,即X线是一种能量射线,其中混合着不同能量的射线,有高能量和低能量两种,当X 线照射人体的时候,X 线中能量低的射线首先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硬化效应。

这种效应成为了CT能谱成像的普通CT成像原理。

2.3 CT能谱成像的技术支持2.3.1 宝石探测器普通的探测器材料为陶瓷或钨酸镉,采用宝石作为CT能谱成像的探测器比普通的探测器有更多的优点,其稳定性更高,探测速度快,通透性良好,效率高,余晖效应低,区分能量射线的能力强,并且辐射损害减少百分之五,对于在放射科工作的医生来说优点突出。

CT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CT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CT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价值随着医学影像学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CT扫描检查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由于CT检查准确的定位及相关高的定性诊断能力,也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先进诊断工具。

我们经过一年来的实践现将CT的发展趋势与临床有着紧密的结合作一总结:1 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vted tom ography CT)是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用于放射诊断学领域。

CT的数学基础是1917年由澳大利亚数学家Radon证明的,即任何物体可以从它的投影无限集合来重建其图像。

1963年美国科学家Cormack发明了用X线投影数据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197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Housfield基于这些理论制成了第一台头颅CT 机。

1979年Hounsfield和Cormack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ey设计出全身CT机,近年来就CT机提高扫描速度,提高检查效率,提高图像质量和尽量简便操作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由美国的单排(层)螺旋CT、电子束CT扫描,改进后呈双层螺旋CT的问世。

现目前已达到了256层的先进设备。

各种后处理软件的成功开发使CT图像可以从单纯二维显示到高质量的三维显示。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计算机断层摄影(CT)设备,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已在临床上普及使用,由最初的单排(层)螺旋扫描机发展到多排(层)螺旋扫描,多层螺旋CT的排数越来越多,从2排、4排、6排、8排到16排,于2003年已达到64排,现已发展到256排的先进设备投入到临床应用。

2 螺旋CT的临床应用:采用了宽探测器技术,即探测器的列数增加,扫描时不用常规的层面或螺旋CT扫描中准直厚度的扇形线束,而根据拟采集的厚度选择锥形线束的宽度,后者则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实现一次采集。

而同时获得多层图像。

使用中扫描速度提高了,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提高了,图像更加清晰、噪音降低,采用超薄、多层,各向同性探测器和高速运转的设计,使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采集的数据大幅增加,不仅在时间分辨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乙方向上的图像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变,大大扩展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医学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临床应用

医学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临床应用

医学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临床应用一、医学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而疾病诊断是医学中最基础、重要的环节之一。

正确的诊断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疾病的类型和性质,进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医学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及其临床应用。

1. 病史采集与分析在进行任何医学诊断之前,首先需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史。

包括发病时间、主要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信息。

通过仔细听取患者或家属描述,并进行系统分析比对,可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检查和筛查。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触诊、听诊、视诊等手段观察患者身体各个部位是否存在异常表现。

常见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观察皮肤、黏膜、巩膜颜色等外观特征,检查心肺听诊、腹部压痛以及四肢关节活动度等。

通过体格检查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还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明显异常。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指通过对患者生物学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的化学分析或微生物学检测来获取相关信息。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指标、微生物培养和荧光PCR等技术。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机体功能状态、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代谢紊乱等方面的重要线索,有助于医师判断具体疾病类型并制定治疗方案。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放射线或超声波等技术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情况的方法。

例如X线摄影、CT扫描、MRI和超声波等技术可以提供全身各个系统内部细节,帮助医师观察到可能存在的异常区域或器官功能障碍。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用于诊断的包括胸部X线片、头部CT扫描和腹部超声波等。

5.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组织或细胞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和病理分析,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性质。

包括活体组织或细胞活检、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等。

例如肿瘤组织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同时提供明确的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6. 临床推理与诊断在上述一系列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医生需要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进行推理与判断,最终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

CT机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CT机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CT机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一、CT的产生CT中文全称“X线电了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是英国工程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发明的,1971年10月第一台头部CT机在英国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

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和北美放射学会分别宣布CT机的诞生,1974年美国工程师设计出全身CT机,开创了影像诊断学的新纪元。

1990年我国制成D31型国产全身CT机,开始普及应用于我国医院。

二、CT机成像原理和CT机的基本结构1、CT机成像原理简言之是利用笔形或扇面型X线沿人体长轴对检查部位作360°均查转动进行扫描。

X线穿过人体某一层面的组织后由探测器接受,不同密度的组织对X线的吸收是不同,组织密度越高,吸收X线量越多,探测器接受的信号就弱,组织密度越低吸收X线量越少,探测器接受的信号就强,把这种减的X线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经过电子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最终将数据在电视屏幕显示出图像的全过程。

2、CT机由四个部分组成,1、X线发生系统(高压发生器和X 线球管);2、X线探测系统(检测器、检测回路和模数转换器);3、电子计算机系统(电子计算机、磁盘和磁带、显示装置、照像机);4、操纵控制系统。

三、CT机分代及发展演变所谓CT机的“代“是指CT机在研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标志。

CT机分代主要是以C线球管和探测器的关系,探测器的数目排列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运动方式来划分的。

实际上CT机分代并不能完全反映CT机本身性能的优劣,而X线球管系统,探测器的性能和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才是决定CT机性能的主要部件。

第1代:X线束为直线笔形,单个或数探测器采用直线入旋转扫描相结合,扫描速度慢,可长达3-6分钟。

只限于头部扫描。

第2代:与第1代CT机无质的区别,只有X线为多射速,探测器增加到几十个,扫描时间缩短到10-90秒,开支应用于全身扫描。

第3代:X线呈扇形束,探测器多达几百个也是扇形排列,只作旋转式扫描,扫描时间1-5秒,不过它具有更多的重建程序,局部放大扫描,动态扫描,扫描照像及气体成像等功能,是一种比较实用而性能优良的机器,现在还有少量应用。

202X年胸部CT基础与后处理

202X年胸部CT基础与后处理
空间分辨率: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率,表 示在HU>100的情况下,对原组织结构的再 现能力。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CT扫描(sǎomiáo)的基本概念
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噪声的三角关 系: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噪声↓; 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噪声↑
像素:构成(gòuchéng)图像的最小单元,是一个二 维平面。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第三页,共二十五页。
CT扫描(sǎomiáo)与普放对照
辐射风险评估:单纯以辐射剂量评估胸部 CT扫描有失偏颇。而更合理的衡量方式是 信息量/辐射剂量比值,胸部CT剂量高,但 信息量更大,获益风险比更高。
放射剂量估算(ɡū suàn):胸片放射剂量以剂量面 积乘积表示( DAP ),而CT则以剂量长度 乘积表示(DLP)
=FOV/矩阵。 转速:机架旋转1周的时间,速度↑-时间分
辨率↑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CT扫描(sǎomiáo)的基本概念
螺距因子:机架旋转1周检查床移动距离与 单个探测器单元Z轴方向长度的比值(bǐzhí)
螺距:机架旋转1周检查床移动距离与探测 器宽度的 比值
扫描速度与螺距关系:螺距越大,扫描速 度越快。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CT扫描 方式 (sǎomiáo)
薄层扫描:层厚小于3mm的扫描。严格(yángé) 意义上来说,并不存在薄层扫描,准确的 说应该是最小探测器单元的扫描,如西门 子0.6mm,飞利浦0.75mm,东芝0.5mm。 薄层扫描提高空间分辨率,有利于小病灶 观察,提高病灶检查率。
低剂量扫描:通常用于肺癌筛查,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CT图像 后处理 (túxiànɡ)
多平面(píngmiàn)重建:MP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CT对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患 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上可疑颅内占位 或高颅压者、症状性癫痫者、疑先天性畸形者、 疑脑血管意外者、疑颅内感染者、退行性病变 或代谢性疾病者、外伤患者可以达到检出病变、 明确定位、定性诊断或排除性诊断。
(二)五官与颈部疾病
1. 眼部疾病:2-5mm薄层扫描(轴位),冠状位 可用于显示病灶与眶内解剖关系。 适应症:确定眶内肿瘤存在位置、大小及 浸润范围,眼眶外伤及异物、感染(脓肿)的 诊断。
(四)CT检查技术
1. 检查方法: 仰卧 (俯卧)位—横断面,用于多数部位(胸、
腹、颈等)常规检查。 冠状位—冠状面(蝶鞍、副鼻窦、眼眶) 层厚、层距:常规7-10mm。少数2mm(肺
部HRCT)、3mm(肾上腺)、5mm(腰椎间盘)。
2.检查方法 平扫: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
CT对颅内肿瘤的定位(脑内或脑外幕上或幕 上)较准确,部分肿瘤的定性、准确性在85-90%。
左侧鞍旁胶质母细胞瘤。左:平扫,右:增强
脑干星形细胞瘤
侧脑室三角区畸胎瘤
(2)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破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阻塞——脑梗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动静脉畸形
CT诊断基础与及临床应用
一、CT基本原理
(一)CT成像原理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 厚度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局部投影叠加在一 起的影像(模拟图像)。
CT成像是X线束对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 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量经数字/ 模拟转换器转为模拟电信号,后经模拟/数字转换 器将模拟电信号转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成断层图像。
右侧基底节急性脑出血
蛛网下腔出血
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
颈内动脉动脉瘤
(3)颅脑外伤 CT可明确诊断骨折及其继发颅内血肿、
脑水肿、脑疝等;显示萎缩、软化、穿通畸形 等陈旧性病变或后遗症。
CT可明确显示颅内血肿的位置及性质: 脑外(硬膜外、膜外下)或脑内(实质)血肿及挫 裂伤,指导临床手术治疗。
左颞部急性弥散性硬膜下血肿
右眶内皮样囊肿
2. 耳及颞骨病变 采用骨高分辨CT(1.5mm层厚)可清楚显
示中耳、内耳的细微结构,尤其是骨结构。 适用于先天性畸形及局部外伤诊断。 也适于肿瘤或炎症(脂肪瘤)诊断及明确
侵犯范围。
3. 鼻及鼻窦
轴位,少数可采用冠状位扫描。 可明确显示鼻窦炎症或积液;肿瘤的位 置及范围,CT对鼻窦肿瘤侵犯周围情况有 特殊价值,为首选方法。
CT值可理解为数量化的组织密度值,即某 一区域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这种系数换成 CT值来具体说明某一组织密度的高低。
正常人体各种组织成份CT值: 水: 0Hu;空气: -1000Hu;骨皮质: +1000Hu; 软组织(包括肝、肾、脾、胰): 20~60Hu; 出血: 60~90Hu;脂肪: -70~-90。
右额骨粉碎性骨折—碎骨片突入脑质
(4)颅内感染与炎性病变
脑外感染:硬膜外脓肿或硬膜内脓肿、脑膜炎。 脑内感染:化脓性脑炎、脑脓肿、结核病。 颅内病毒感染:疱疹性、亚急性硬化性脑炎。 脑内真菌感染:隐球菌、放线菌等。 颅内寄生虫感染:脑囊虫病、包虫病等。
左颞叶脑脓肿
(5)脑白质病
脱髓鞘性脑白质病:病因不明的髓鞘脱失。 多发性硬化,动脉硬化性脑病。 髓鞘形成不良病变:染色体遗传性或代谢障 碍性疾病。
肾上腺脑髓质营养不良
(6)先天性颅脑畸形 中线部位病变:胼胝体发育异常、DandyWalker 畸形。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 经血管疾病。 脑回形成异常:多发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丹—瓦氏畸形
(7)脑积水与脑萎缩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等。 脑萎缩:老年性脑萎缩、弥漫性脑萎缩(代 谢性)、局限性脑萎缩。
分辨率。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密度不同的象素按 矩阵排列构成,这些像素是相应部位单位体积 (体素)X线吸收系数。该吸收系数通过数学方 法重建成CT图像。
CT图像空间分辨率较X线低。
2. 密度分辨率:即CT分辨或区分相邻组织密度差异的 最小值。CT图像与灰度反映组织器官对X线的吸收 程度。故黑影为低吸收区(肺部),白影为高吸收区 (骨骼)。 CT具有较X线更高的。可肉眼观察,又可通过CT值量化反映组织结 构密度。
(二)CT设备
扫描部分: X线球管、探测器(扫描架):行X 线扫描并经探测器搜集扫描的数字信息。 计算机系统:将扫描系统收集的数字信息进 行贮存运算并重建成图像。 图像显示及存储系统:将重建的横断面图像 由荧光屏显示或激光相机拍摄成片。
(三)CT图像特点
1.空间分辨率 CT图像识别相邻物体尺寸的最小极限即空间
法。血内碘浓度升高后,器官与病变吸收碘浓度 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
造影后扫描:先行某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 行扫描。如脑池注入对比剂(空气或碘剂),脑池造 影后再行扫描。
二、CT的临床应用
CT的诊断价值较为特殊,临床应用广 泛,设备较贵,检查费用较高,定性诊断尚 有一定限度,故应了解其优势合理选择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1. 检查方法 (1)轴位:仰卧、制动,10mm层厚、层距。 (2)冠状位:俯卧、制动,2-5mm,适用于颅
顶及蝶鞍区病变。
2.中枢神经系统CT检查适应症 (1)颅内肿瘤与囊肿:各种脑内肿瘤(胶质瘤)
和脑外肿瘤(脑膜瘤、听神经瘤)与囊肿(皮 样囊肿)。
CT检出率达95%以上,较小肿瘤而且与脑组 织密度相近者易漏诊,后颅窝及脑干肿瘤由于伪 影或部分容积效应而误诊或漏诊。
4. 鼻咽及喉 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周围侵犯情况。
5. 甲状腺及颈部软组织肿瘤 判断肿瘤存在与否及周围浸润。
左侧外耳道先天性闭锁
蝶骨骨软骨瘤。左:轴位,右:冠状位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
右侧声带区喉癌
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
右侧喉咽旁纤维黄色肉瘤
(三)胸部疾病
1. 检查技术:熟悉病史,参考平片及其他资 料确定方法及扫描范围,一般用屏气后平 扫,轴位:10mm层厚、层距,对于较小病 灶需采用HRCT(1-2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