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绝对优势理论案例分析
![绝对优势理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97e23d10661ed9ad51f3c0.png)
民大-刘晓药物制剂11142062案例分析: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分析:(1)这一案例是绝对优势理论对重商主义的抨击。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奖出限入”,他们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去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加深。
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加。
辩论中的防守战术
![辩论中的防守战术](https://img.taocdn.com/s3/m/e47e40af856a561252d36fa5.png)
于是欧伦斯庇格摸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 对店主说:"你听到了钱的声音了吗?"
接着,他马上抓起银币,放回钱袋,对店主 说:"你听到了我的银币发出的响声,正好够付 我闻你的肉味的钱。"
“哦,不要紧,这样你拿起来就方便多了。” 显然,老板是在狡辩。
小男孩没有争辩,只留下一个便士就走了。
“嗨!你没给足钱!”老板大声叫道。
“哦,不要紧。”小男孩不慌不忙地回答, “这样,你数起来不也方便多了吗?”一句话噎 得老板说不出话来。
欧伦斯庇格走进一家饭店想吃饭,因为肉还 未烤熟,只吃了一些面包就躺在烤炉旁的长凳上 打盹。
二、假装无知,以便避实就虚
假装无知,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 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 然出击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 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 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 迫局面,而化干戈为玉帛,并能够寓辩于 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前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 铁匠,成天叮叮当当吵得厉害。一天一贯 小气的富翁特地备了一桌酒席,商请他们 搬家。席间,左邻右舍都答应了。等到两 家都搬了家以后,叮叮当当的酒吃肉得银子,却装 作不懂富人的意思,左边的搬到了右边, 右边的搬到了左边,实质上一切照旧。富 人气的不行,但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确 实“搬家”了,只不过此“搬家”非彼 “搬家”。
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 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两位高邻 也确实没有失信。问题就在于,“搬家”这个词语可以 有不同的解释,它能表达不同的概念。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470268e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5.png)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考点复习考点复习一:词语解释第一类:最易考词语,常以错误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记牢正确解释)1.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 请循.其本第二类:次易考词语,常以正确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熟悉正确解释)1.安.知鱼之乐2.子固.非鱼也考点复习二:句式特点一、倒装句(复习要求:通过翻译法识别倒装句)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考点复习三:重温教参课文重点理解1、本文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2、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被惠子抓住不放,论辩由此展开。
3、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
4、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
5、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论辩至此戛然而止。
6、我们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
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
庄子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7、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8、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
考点复习四:课文正确理解与错误选项对比复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择题题库第一组: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安.知鱼之乐安:怎么B.子固.非鱼也固:本来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全面D.请循.其本循:追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是鱼之乐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北冥有鱼》)C.《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在选文中,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https://img.taocdn.com/s3/m/22f779e4a32d7375a51780ac.png)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关键词:卡勒解构主义理论文学意义文本摘要:作为解构主义学说的重要阐述者,美国当代著名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力图打破解构主义始终囿于哲思层面的僵局,将解构之维大胆引入文论领域,通过对三个“是什么”重大辨题的论述,凸显出其解构主义文论的核心与实质。
自从雅克・德里达于一九六六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结构、符号与人文学科话语中的嬉戏》以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解构主义迅成燎原之势,几乎波及欧美所有的文论领域。
可以说,解构主义深入影响了两方一代人文科学的思维模式。
对于解构主义的效用、范围问题,研究者历来看法不一。
解构学说的重要阐述者利奇和克里斯多弗主张将解构主义的首要目标定于哲思层面,以消除在思想上具有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西方形而上学幻象。
而对于具体的阅读实践,他们称之为一种“简约”过程,或谓之日“总不与德里达所要求的论辩的严谨性合拍”。
耶鲁学派则欣赏德里达发明了一种极具反讽性的写作技巧。
如该学派哈特曼的《拯救文本》模仿的就是德里达在处理传统哲学人物和论题时采取的游戏的、超然的、倾斜的方式。
简言之,耶鲁学派更欣赏德里达的理论风格,所以将解构主义视为了一种文本操作。
与上述学者不同,美国当代著名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并未将解构学说单纯局限于哲思层面,或仅仅一味照搬其文本风格,而是把关注焦点投向了解构的思维模式给文论体系带来的影响上。
作为一名严肃的理论学者,他试图将解构思想引入文论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证研究。
一句话,卡勒更为关注的是解构学说在实践层面的运营。
卡勒的这一理论构想在其所著《文学理论》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单看体例编排,该书并不具备传统理论著作严谨的体系性特征,却是化整为零,将系统的理论结构进行了分解,代之以专题的形式,分别就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释,修辞,诗歌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属性、认同和主体等现代文论各主要流派共同关心的重大辩题进行了阐述。
案例剖析[指南]
![案例剖析[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b88d4e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71.png)
案例1 蜡烛工的请愿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案例2 埃尔切事件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
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
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
古典贸易理论案例案例
![古典贸易理论案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78d2483d0d233d4b14e6920.png)
古典贸易理论案例:蜡烛工的请愿
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
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1。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https://img.taocdn.com/s3/m/8cdbb5e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9.png)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阿凡提打算惩戒贪婪而愚蠢的国王,于是在沙滩上假装种金子。
国王打猎经过这儿,好奇地问:“阿凡提,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阿凡提恭敬地提问:“陛下,我正忙着种金子呢!”国王听了惊诧不已,瞪大眼睛:“快告诉我,聪明的阿凡提,这金子种了又怎样呢?”“敬重的陛下,就是这样的,现在把金子种下去,至了星期五,就可以去播种,把金子归还回去了。
”国王满脸堆笑:“亲爱的阿凡提,你种子只有这么多,能发多大财富呢?要种就多种点。
种子不够,尽管到我宫里来拿好了!要多少我就可以给你多少。
不过,那得算咱们合伙种的,长出金子来,咱们二、八分成,我的八成就行了。
”阿凡提假装勉力答允的样子。
第二天,阿凡提到宫里拿了两斤金子,刚过一个礼拜,阿凡提就给国王送去“收割”的十多斤金子。
看见两斤金子取回了这么多金子,国王暗自合不拢嘴。
立刻叫做人把库藏的不好几箱金子交予阿凡提栽种。
阿凡提把种子让给了穷人。
又过了一个礼拜,阿凡提垂头丧气去见国王。
国王一见到阿凡提,笑咪咪地问:“阿凡提,你身体不好吗?金子呢?都找来了吗?在官门外吗?”阿凡提突然号啕大哭起来,说:“陛下,这次我们倒霉了!一连好几天滴雨不下,太阳烤得大地冒烟,咱们的金子都干死啦!别说收成,连种子也赔进去了。
”国王闻言,勃然大怒:“阿凡提,你诱骗鬼回去吧!金子哪可以干活死去?”阿凡提说:“陛下,您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怎么又相信金子种了能生长呢?”一席话说道的国王无言以对,只好自认倒霉。
启示:战胜劲敌的关键就是必须先把握住对方的缺点和错误,使劲敌掉入自己的圈套,落在自相矛盾的境地。
谈判时善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谈判时善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https://img.taocdn.com/s3/m/3d54610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f.png)
谈判时善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针锋相对的关键就是看对方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对付你,你就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对付他。
如果对方抬高要价,你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方搞欺诈,你也如法炮制;如果对方向你发出威胁,你也用威胁回敬他;如果对方拒不相让,你也固执己见;如果对方故意拖延,你也跟着他打持久战……有一次,一家国企从某国进口了6000辆载重汽车,这种汽车被供货方给予高度赞扬和评价,称其质量为世界一流水平。
在国内投入使用3个月之后,有几个省市纷纷反映这种汽车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比如出现铆钉松动,车架断裂,等等。
为此,我方有关人员及时与出口国代表进行了交涉。
在与对方的谈判过程中,对方谈判代表矢口否认车辆有质量问题,坚持说自己提供的车辆全部通过质量验收,是完全合格的产品,在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从来都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被起诉或者引起任何纠纷。
并且对方还一口咬定车辆出现上述情况,完全是由于我国公路的质量不过关造成的。
所以应该由我方全部负责,他们没有任何责任。
为了打开谈判的局面,我方谈判代表针对对方否认车辆有质量问题的观点,同对方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智斗勇。
我方代表决定从问题的本质入手,也就是汽车本身在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合理设计和问题。
于是,我方代表派专业人员详细审查了他们的汽车设计图纸。
经过仔细地审查,我方代表终于发现了破绽,随即向对方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这批汽车是按照双方合同规定,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需要专门设计的。
中国公路路况较差,对方在设计和生产汽车时应该加强有关承重部位,而其设计却恰恰相反,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减弱了有关承重部位,这是不应该出现的设计错误。
第二,如果对方不信守合同,只顾赚钱,执意不肯承担设计错误的责任,那么我方将把此事公之于众,让全世界的用户都知道对方这种极其不诚信的做法。
这样对方将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信誉,造成的后果将难以想象。
由于我方代表提出的问题极有针对性,以尖锐有力的论据击中了对方的要害,致使对方不得不低头认错,答应承担全部责任。
如何巧妙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术(精编版)
![如何巧妙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术(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540b2989eb172dec63b768.png)
如何巧妙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术辩论中反驳的方法有很多,那么在论辩中如何巧妙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术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在论辩中如何巧妙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驳术的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巧妙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术在论辩中,如果我们准确抓住了对方观点中存在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可以酣畅淋漓、痛快有力地加以揭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暴露出对方观点的荒谬,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而轻松辩倒对方,获取胜利。
在日常生活论辩中,揭露矛盾反驳术也是大有用武之地。
一天,马新宇与刘伟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辩论马新宇:有理想是假的,实惠是真的。
什么理想、信念?有利就想,有福就享。
刘伟:我觉得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怎么能没有理想、信念呢!马新宇:都21世纪了,你还这么落伍,相信什么理想、信念呀!反正我是不信了。
刘伟:你一点也不信?马新宇:半点也不信!刘伟:你就这样确信吗?马新宇:对。
刘伟:那你怎么能说没有理想、信念这种东西呢?你自己首先就有了一个错误的信念。
马新宇顿时哑口无言,不得不低头认错。
上例中,刘伟发现了马新宇的观点中存在的自相矛盾之处不承认有信念这类东西,却又确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这样就等于承认了有信念这种东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其陷入自相矛盾之境,充分揭露了马新宇观点的荒谬,最终辩得马新宇哑口无言、不得不低头认错。
再来看一个外国的论辩实例有一位年轻人,决心当个发明家,便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
爱迪生热情接见了他,亲切地问道:年轻人,你有什么志向啊?为了博得好感,年轻人便说:老师,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微微一笑,问道: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无言以对,面红耳赤地离开了。
上例中,爱迪生抓住年轻人观点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反问:你想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巧妙揭露了其中隐藏的矛盾如果有这种器皿,万能溶液就不存在;如果没有这种器皿,万能溶液就无法发明并存放,总之万能溶液是天方夜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年轻人无言以对,面红耳赤地离开了。
以之矛攻之盾的之的意思
![以之矛攻之盾的之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692bc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b.png)
以之矛攻之盾的之的意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的“之”是虚用,没有实际意义,可以理解为助词“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难一》:一个楚国人,既卖矛又卖盾。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无言以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句话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自相矛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https://img.taocdn.com/s3/m/959ebbfb79563c1ec4da7113.png)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拼音: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解释: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例句:
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
因为他洞知弊病,能“~”。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_励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_励志](https://img.taocdn.com/s3/m/b4fef530e518964bcf847c9f.png)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对方的言论所包含的逻辑矛盾较为隐蔽时,可以巧妙地加以诱导,使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更加明朗化,伺机反击,效果尤佳。
巧显抵牾的方法在应酬中经常用得到。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加以揭露,让他的言行互相抵触,给他的荒谬“曝光”.我们常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这个意思。
世上本来充满各种矛盾,在日常应酬时,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不断发现这样的“素材”,及时把它指出来,让对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为人处世)就可以争取主动,显示出居高临下的态势。
本世纪30年代初,一个盛夏的晚上,教育家陶行知去国泰大戏院看戏。
检票人看他穿着一身旧平布学生装,赤脚穿一双布鞋,就以他没穿袜子为由,不让他进去。
陶行知既不发火,也不硬顶,而是一声不响地站在一旁看着。
一会儿,来了几位光臂袒胸、打扮入时的摩登女郎,检票人连忙恭恭敬敬地把她们迎了进去。
陶行知见此,走上前去说:“你看,这几位摩登小姐不仅没穿袜子,而且袒胸露臂,你们都可以放她们进去,我只不过没穿袜子,为什么不允许我进呢?”检票人被问得瞠目结舌,只好拱手请陶行知进场。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谁愿意做坏人。
但是人们由于常受————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到各种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各种令人厌恶的世俗观念。
染上俗念,便成“坏人”,便做出一些“坏事”来。
检票员狗眼看人低,陶行知抓住他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指出其自相矛盾之外,机巧地讥讽了这种以衣帽取人的庸俗的价值观,从而顺利入场。
柏原的小说《在那个早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楼长说着,又向墙壁努努嘴,意思是:“你看!”白莉莉留神一看,在墙上出现了一幅漫画:前面写着一行大字:“谁在下水池里倒东西谁就是”——后面画了一只大乌龟,乌龟屁股后面画了一个特大的圆圈,圆圈里边填着个大大的“坏”字。
这分明是骂人的。
白莉莉以为是楼长的“杰作”,气呼呼地捡起窗台上的半截粉笔头;另写了一行字:“骂人的人才是王八蛋”。
写完,用解恨的神气看着楼长发笑。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法作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法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d38bcae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f.png)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法作品一、什么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个古老的警句,意思是用自己的武器来攻击自己防御的武器,比如用某种做法来解决被这种做法所制造的问题,或者用某种方法消除被这种方法所带来的危害。
二、关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1. 用正面解决负面。
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人们必须通过正面方法来解决负面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要解决污染问题,就必须采取正面措施,以发展更绿色的技术,而不是简单制定一些听起来动听的环保措施而就此收手。
2. 以有利于抵抗灾害。
基于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应该以有利于抵御灾害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比如,当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时,减少受灾风险的最佳方法就是通过洞察和理解灾害来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
3. 增强社会能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助于增强社会能力,通过开发技术,创新思路,提高社会生产力,使社会在科技水平上获得显著进步。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有效的开发能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局限性1. 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尽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点理论上充满道理,但根据当今的社会实践,仅仅只是利用这种思路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比如,对比现代社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能完全取代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 不容易实施。
另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需要根据细节进行认真调研,依据实践情况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而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实施的艰巨工程,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不太容易实施成功。
四、结论总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思想很有用,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应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理念很难解决复杂的问题,也不太易实施。
所以,我们还需要延伸这一理念,利用包括系统思维在内的更加全面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以解决更大的挑战,改善我们的社会状况。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之的意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之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5f21d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2.png)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引言在古代兵器中,矛与盾是两种重要的作战工具。
矛作为攻击武器,能够迅猛地刺击敌人;盾则是一种防御工具,用以抵挡敌方攻击。
然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个成语却告诉我们,即便最强大的武器也有被其他更强大的武器所克制的可能。
本文将就这个成语的意义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意义“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个成语揭示了一种矛盾的局面。
矛作为攻击武器,如果能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使用,很有可能突破对方的防御盾牌;而盾作为防御工具,如果设计得异常坚固,同样有可能抵挡住矛的攻击。
然而,当一个更强大的矛与一个更坚固的盾相遇时,绝对会出现矛不能刺破盾的情况,这就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含义。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现实应用1. 技术的发展与对策的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研发出了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
例如,在军事装备领域,坦克作为攻坚利器,其炮弹能够摧毁敌方的堡垒;然而,随着防空导弹的研发,一旦敌方拥有了足够先进的导弹系统,坦克可能面临被击落的危险。
这就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现实应用。
2. 商业竞争与反垄断在商业领域,一些公司可能通过自身优势和垄断地位来攫取更多利润。
然而,如果有竞争者出现并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这些公司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丧失。
这是因为他们之前用以保护自身垄断地位的“盾牌”已经不再有效,被新的“矛”所突破。
3. 政治权力的斗争与政策反制在政治领域,各个国家或政治势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博弈与斗争。
当一个政治实体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其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来压制对手。
然而,如果对手采用了有效的反制措施,可能会使得原本强大的军事力量失去效力,也就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典型例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启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是作为攻击者还是防御者,都应时刻保持警惕与思考。
攻击者要想尽办法找到对方防御的破绽,防御者则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防御措施。
以子之盾陷子之矛何如的意思
![以子之盾陷子之矛何如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b4ea7d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b.png)
以子之盾陷子之矛何如的意思
“以子之盾陷子之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你自己的东西来攻击你自己。
它常常用来比喻自我攻击或自我批评。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一个古代的故事。
据说,有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借了一件贵重的衣服,但不久之后,他的朋友发现这件衣服已经破旧不堪了。
于是,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借了这么贵的衣服,他却回答说:“我以子之盾陷子之矛,何如?”意思是说,他用这件贵重的衣服来抵御他的攻击,你看怎么样?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抵御别人的攻击。
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让自己失去信任和尊重。
因此,“以子之盾陷子之矛”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自我保护而采取了过度的措施,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在现代汉语中,“以子之盾陷子之矛”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和文化等领域。
它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能失去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运用于法庭辩论,是指公诉人借用支持辩护意见的依据,来证明自己公诉观点是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运用辩方所使用的依据,所说明的道理,使其不能自圆其说。
采用此技法的前提是辩护方在其辩护观点或辩论发言中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且对于辩方自相矛盾之处的断定,要十分准确,不能把是似而非的论题认定为是自相矛盾。
在准确断定的基础上,揭露其自相矛盾要果断、明确。
当然,如果公诉人的起诉书中或公诉意见、辩论发言中有自相矛盾之处,辩护方也可使用该方法,而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影响公诉效果。
所以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使用该辩论技法,一定要有准确的断定和灵活的运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