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合集下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漫谈——对文化的理解
主讲人:张文政
一、何谓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胡锦涛
(一)文化的定义
“文”的本意是指色彩交错的纹理,“文”通“纹” “无色成文而不乱”——《礼记· 礼乐》 引申为文雅,人的修养,常与质野对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雍也》
(五)文化的类型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 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 -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萨缪尔· 亨廷顿) 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民族 文化……

(六)文化的基本功能


适应功能:文化具有帮助人们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4、积极践行并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谢 谢!
1.人化性
2.习得性 3.共享性 4.系统性
文化是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产品
文化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 文化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 相关的文化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象征性
6.多样性
一切文化都必须反映一定的对象
,并赋予人以意义
在于人们创造文化的条件及其它因素的差异性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十六大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前,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央 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丰富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坚持马克 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师学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得体会(两篇)

教师学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得体会(两篇)

教师学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得体会(篇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从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报告指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建设早已深入人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在我国当代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时就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提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通过文化来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凝聚奋斗的力量,带领我们党和人民走向物质与精神俱丰的小康社会。

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而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三个坚持”为我们学校工作者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通过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各种文化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思潮,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

首先提高老师个人的品德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严谨、逻辑、脚踏实地工作与学习的求实精神。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企业还没有一家进入世界五百强?我们的出版业,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收入的总和,为什么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我们的国宝熊猫,被美国人拍成电影并成功占领中国市场,为什么我们自已没有这样的创意?3D版的《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新瓶装旧酒”,但在其票房收入前五位的国家里为什么没有美国,而中国却为占到其全球票房收入的近一半?这一系列现象将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问题十分严肃地摆到了我们党的面前,同时也凸显了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一系列文化战略的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践性。

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紧密结合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实力尚不够强的客观实际,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打造文化强市,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更全面认识。

从报告中,能体会到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外学者所论不下百余种。

学者们的分歧虽然很大,但谁也不会否认,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

一言以蔽之,文化即人化。

正如《周易》所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因人而生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一个民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影响和塑造着一代代人,成为凝聚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成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当我们把文化比喻为一个民族的血脉时,常常会想到犹太人。

犹太人在历史上曾屡遭大灾大难,四处流亡两千年,但为什么流而不散,最终回归故土,重新建国?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最主要就是他们的宗教——犹太教)。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文化的功能(1).文化就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文化促进民族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3).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框文化的内涵和功能1.从广义上: 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从狭义上: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化的内涵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

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未经人类改造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4.文化是人类所特有,动物没有文化。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3).反作用①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对社会)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对人)6.文化与文明区别:(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2).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的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7.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形式包括器物,行为,制度)<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所以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8.文化的功能(1).文化就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文化促进民族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3).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求和,求大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法01第五课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法01第五课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测试时间:25分钟1.(2021河南中考)从张仲景到李时珍,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人民英雄张伯礼;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再到今天伟大的抗疫实践……千百年来,中医和中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我们应该()①只信中医,摒弃西医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③中西互补,协调发展④重视中医,淡化西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本题考查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②③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正确做法,①④做法错误。

2.(2021北京中考)“乘客朋友们,欢迎您乘坐‘红色专车’。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北大红楼,这里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红色阵地……”近期,北京公交集团开通了“红色专车”,为市民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

此举()A.将文化与生活相融合,实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B.有助于人们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C.有利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在交流互鉴中发展D.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现红色文化魅力答案B北京公交集团开通了“红色专车”,为市民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此举有助于人们了解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B符合题意。

A中的“各民族的文化交流”、C中的“在交流互鉴中发展”、D中的“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故选B。

3.(2021浙江丽水中考)丽水人陈金英,因创办的企业遭遇困难欠下巨款,有人劝她申请破产减少债务,她果断拒绝,80多岁开始走上还债之路。

她变卖厂房、上街摆摊……最终还清巨额债务,演绎了传奇的创业人生。

她的事迹体现了()A.团结友善、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B.孝亲敬长、关爱家人的优秀品格C.道济天下、自强不息的价值准则D.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答案D本题考查美德万年长。

陈金英的事迹体现了她诚信做事、信守承诺、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1湖南湘西州中考)中国人喜爱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它们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既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又可以谈酒谈心享生活。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4篇【篇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

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

孟子。

老子等圣人。

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

《弟子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

以及我们坐。

立。

行待人接物的姿态。

,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

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

《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

《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篇二】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九点: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最应该做也能做的就是关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形成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塑造的人与社会却能产生无穷的力量,文化的变化可以导致民族与世界的重大变化。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每个国家或地区有与其相协调的文化并不断发展;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4.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和整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这个长期被遮蔽的重要视野再现出来的需要,也是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忽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用以指导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依据。

广义的“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狭义文化指意识形态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风俗、道德、思想、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辞海》中将文化界定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这个界定就是从广义上对“文化”的认识把握。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生活中关于物质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又被称为“小文化”。

《辞海》里是这样定义文化的:文化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对文化的独特功能做出的形象概括。

的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文化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确立了以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奠定基础。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世界文化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影响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非道德化的倾向。

从芭蕾舞剧《金瓶梅》的“大尺度”上演,到假冒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天价拍卖,再到各种文学经典的“重口味”影视改编,诸如此类文化事件的一再发生表明,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忽视了文化的道德内涵追求,远离了文化的真善美的精神实质。

因此,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道德坐标已经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应当注重道德内涵文化是因人而产生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而不断更新,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所以,鲁迅在谈到文艺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时这样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文化的道德力量是文化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表现为文化能够促人向善,对人的精神品格具有内在的提升功能。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中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同样,人也是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各种文化关系的规范中人才能成为文化的人。

一个没有接受文化熏陶的人只是自然的人,文化对人的熏染过程其实就是人的道德提升过程。

文化产业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它又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呈现。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5000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

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建设的“中国梦”文化建设自身来说,也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通过文化的发展繁荣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以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

多种文化资源聚集一域,优势得天独厚。

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文化中国之崛起与中国梦。

一、文化1、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英国人类学家E . B .泰勒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

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对于人类每一个人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态的关注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广大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精神家园就是个人或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情感归宿和心灵寄托。

精神家园既是个体的,又是群体的。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的精神家园只能坐落在民族精神家园的“村落”里,从属于民族精神家园。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一种能深深地将其所属人民凝聚起来并使之找到情感与价值依恋,找到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必然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漂泊者,等待她的将是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命运;而一个民族即使失去了物质的家园,只要她的文化火种尚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

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疆土是基础,而根在文化。

疆土可能会随国势的衰弱而缩小或失去,但是,只要文化尚存,疆土可以失而复得,而一旦疆土与文化同时失去,便是永久的灭亡。

犹太人失去祖国那么久,仍能复国,靠的也是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生命历程中也曾遭受过无数次的磨难,但仍然生生不息绵延至今,这在世界民族演化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中华文化的存在。

五千年一脉传承的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

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既保持民族性,又蕴含现代性,使之更好地成为团结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生命线与纽带,齐心协力,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练习含解析

延续文化血脉训练1.现如今我国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子、琵琶、腰鼓等,都是从汉代时由边疆各民族陆续传人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表明A.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D.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形成。

根据材料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C 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A.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不符合材料,所以不选。

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材料不相符,所以不选。

D.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符合材料,所以不选。

所以正确答案是C。

2.种茶、饮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并逐渐形成了融合儒道、佛诸派思想的中国茶文化。

这表明中华文化①自强不息②勤劳勇敢③源远流长④博大精深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文中中国茶文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④符合题意。

自强不息、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①②,正确答案选D。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国之所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是中华民族的“根”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④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所以①②③④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中考以传承为话题作文600字5篇

中考以传承为话题作文600字5篇

中考以传承为话题作文600字5篇中考以传承为话题作文600字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民族之魂,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出现了无数伟大人物。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

今日,中国是东方雄师,是东升旭日,是腾飞的巨龙!中国,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千古文明古国的风范。

中国,这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年磨难为基石,多少兴衰成败,多少荣辱悲欢,成就了这只浴火重生的东方凤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是华夏子孙生存繁衍的思想基础,是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的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加到别人身上”;“人们要彼此关心,相互扶持”;“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与小孩”等社会层面优秀传统文化。

以及“君子应发愤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国家的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人们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等公民层面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大力发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素,即令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使二者相得益彰。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崇礼重德、尊重世道是传统美德。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从日常小事、点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尊敬师长。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嬗变及启示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嬗变及启示

中,给人以优美的姿态及空灵的美感,这也成为当时文人诗词的重要写作内容,以表达其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在唐代,许多节日及庆典中,原有的巫术、信仰、禁忌等神秘色彩都基本上已退却,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浓厚娱乐色彩的体育民俗活动。

在竞技活动中,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并随时接受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令人新奇的事情。

总之,秋千活动能让民众释放出平时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并发挥出创造力,进入一种忘我及自由、狂欢的境界。

唐代的秋千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内涵。

秋千活动作为唐代一项著名的活动,并成为和清明、寒食等节日结合起来的民俗运动,其表现的不只是对节日的一种陪衬,而且还成为了当时人们游艺放松的一种重要途径,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及生命的美好意象。

同时,唐代的秋千意象也是当时女子活动的重要背景,其中有将近三十多首唐诗中就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的活动。

秋千还是唐代宫廷中宫女放松心情的一种娱乐方式,是当时宫女美好生命的一种衬托。

综上所述,唐代的秋千民俗运动,先是伴随着清明及寒食节日而存在与发展,之后又走向了宫廷女子的深院,实现了其意象的完美转换,而其背后蕴含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境界及唐代士人们的精神生活。

秋千活动是唐代体育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民俗色彩,并表现了一种大众的生命意识及对美好生命的眷恋。

因此,唐代的秋千活动作为当时社会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形文化事项,并与当时人们的生产及生活状况紧密相连,拥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及深厚而广泛的民众基础。

参考文献[1]赵得龙,向武云.论贞观之治对唐代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2(2).[2]陈艳玲.唐代岁时节庆中的公共宗教活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4).[3]张晓欣.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4]陈德祥.民族传统体育秋千的心理透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作者万健根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五千年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价值体系,铸就了我们的精神支柱,构建了我们的文化归依和民族认同。

其中一些观念,会随时代而发展,因遭际而变迁,但其核心价值却历越千年而不衰,衡诸四海而不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重大的贡献,是今日中国进步的内在基因,是我们向世界寻求文化共识的基本立场。

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中华文化的特征密不可分。

这些特征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独特性、包容性、和谐性。

首先,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中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是我们文化成长的摇篮。

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生长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有利于区域内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在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塑造出自己鲜明的特征。

四千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从此中国步入文明时代。

商周时期,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家族伦理和世界观体系,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中国上古典籍《尚书》,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春秋战国之世,出现了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大批的思想家、哲学家,诞生了像《诗经》、《离骚》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是中国文化第一个光芒璀璨的时代,这些先哲的思想,至今仍旧是我们文化不竭的源泉,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的主干。

中华文化以独特的风采屹立于东方,曾长期是世界文明的高地。

第二,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中华文化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既融合了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巴蜀文化、百越文化、岭南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境内众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通过与世界各大文明广泛交流,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因素。

这种独特的融合力、同化力是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来源,也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保障。

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多元一体”的形态,既有着基础广泛的、高度同一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同时又是“多元”的,融汇了境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广泛吸收了域外各民族的文化精华。

材料作文训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优秀范文

材料作文训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优秀范文

阅读下边的资料,按要求作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华兴隆,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中兴。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选自《必由之路·兴国之魂》以上资料触发了你如何的联想和思虑?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正确定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许多于 800 字。

【答案】文化传承碧艾香满到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难过,谁复吊湘,旧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能否也预想到当今端午的荒芜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大家皆醉卧独醒。

”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灿烂后代,他的高傲不肯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光阴的长河中逐渐湮没了,许多人开始不停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花天酒地中浪费青春,在灯红酒绿中虚度年光,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 ?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实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可是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 ?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 ; 接着清明节气议纷繁,国人俗气,莫非还要让中国的文化此后消逝吗?虽然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不过逗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其重要。

清明节 iphone 的接踵不正是人们俗气的表现吗 ?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销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安在 ?遮蔽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 ?更让人心疼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莫非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分道扬镳,莫非还想再演出一次惨剧吗 ? 文化的传承早已迫在眉睫,对文化的关怀与重视不可以不过在表面上,要存心地去创新,去培养。

自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类行为千万不行取,这类所谓的创新更要严苛地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间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发展、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

我们曾经有过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教训,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一手硬”、“一手软”。

后来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并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认识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但由于近代以来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古老的中国没有能够避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处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代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一步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任何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国际矛盾在文化上的体现与挑战,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这对于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绝不是说文化仅仅反映经济和政治要求而不存在于整体之中。

社会各种要素是相互渗透的,经济和政治中有文化,文化中也有经济和政治。

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不是外在而是内在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

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政治文化观念的日臻成熟,也将成为我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的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

“二战”结束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从总体上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其结果,一方面刺激了文化的消费和繁荣,促进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引起了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即对文化的价值、作用及其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联合国也积极进行倡导,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提出“把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重要命题。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典举行的“文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征求意见稿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国意见不统一,这句话在正式文本中被删去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曾经担任过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约瑟夫·奈( 后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教授) ,他长期关注文化问题,认为文化、外交等软实力有时候比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加重要总之,世界范围内,包括文化产品、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等文化竞争日益加剧。

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自身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能对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起到积极的制衡作用,这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软实力,学者和公众对此都无异议,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化本身的价值,而往往是由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

中国文化数千年凝结的人文价值,赋予了其难以抗拒的魅力,中国文化的经典曾远播西方并受到赞美,可一个孱弱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单靠博大精深的文化赢得世界尊敬是不可能的,孔子再伟大,孔子学院在当时也难以飘洋过海。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学者的青睐,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儒学名声大振,“乘桴浮于海”变为现实,这些事实,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崛起在文化上的反映。

中国商品已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取代文化建设,我们要大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文化被称为软实力,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国际交流,还是单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国际霸权地位,这是需要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的。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窄化了权力概念,忽视了非物质要素通过吸引力对行为主体产生的重大影响,长期以来,美国虽然保持“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正在失去“软”实力。

在纪念9·11事件十周年时,约瑟夫·奈重提软实力问题,他认为软实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是巧实力战略的重要部分,奥巴马政府在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的整体战略方面做得很成功。

但是,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决定了这种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或者如他们说的巧实力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的,这种以美国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不但为反对恐怖主义服务,也为美国推行自己的人权外交和全球战略服务。

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内涵。

软实力只能说明文化的作用,而文化的社会属性和内涵才能说明这种软实力是否具有先进性。

在作为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但我们同样应该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应该向世界介绍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在各个文化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世界关注中国,同样也会关注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只有古典而没有当代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成为软实力的。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软实力不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难以走出国门,因为它是意识形态而非文化。

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在国内,它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成为凝聚各个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在国际上它反对文化冲突论,倡导文化友好交往和文化相互借鉴,有利于国际和谐关系的建立和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成就,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凝结的先进文化内涵,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与霸权主义的硬实力相结合的另一种性质的软实力,这是一种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又极具包容性的文化软实力。

在理解软实力时,应该区分文化与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

文化的传播,往往是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提高,给交流双方的文化发展都带来好处。

核心价值则不同。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的传播,更多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入侵。

因此,我们在对待西方文化时,应该区分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和西方民族的文化积累。

我们应该吸取西方文化中优秀成果,但要防止西方核心价值以普世性的名义进行文化入侵。

西方已不是依靠它们的传统文化来实现它们的政治意图,不是依靠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莎士比亚、康德、黑格尔从文化上征服世界,即使他们对世界文化仍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真正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是它的核心价值或者所谓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应该向全世界介绍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但传统文化反映的是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并不等于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在当今世界,如果社会主义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没有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只是单纯依靠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掌控话语权的。

苏联解体的教训证明,不管俄罗斯文化曾经如何优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创立先进文化,同样不会有文化话语权,同样会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被打败。

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中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建立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文化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由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

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发达和武力强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世界强国。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向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

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是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智力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工作者是文化生产和传承的智力“工人”,是文化产品,包括理念创意的直接制造者。

我国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水平和文化自觉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败。

正如没有优秀工人的工厂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文化领域没有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尤其是缺少一些大师级人物,就难以完成胡锦涛总书记和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光荣使命。

可以肯定,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同时一定是卓越的文化人物大量涌现的时代,也是文化领域群星璀璨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