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视角表现》课件
二年级美术上册《多视角的脸》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多视角脸部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3.教师强调观察、实践和思考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描绘,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人物的不同表情和情感。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视角、不同表情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
(1)引导学生了解人脸的基本构造,通过示范和练习,使他们掌握五官的形状、位置和比例关系;
3.学会尊重他人,关注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
5.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元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人物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观察力和表现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多视角的脸》,学情分析如下: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7.教学拓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合本章节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美术馆、进行人物写生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有趣的卡通人物脸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张脸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课件
它是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强调 对物象形态、结构、比例、透视 等方面的表现。
手绘线条图象的特点
手绘线条图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表现力丰富,能够传达出物象的形 态美感和艺术感。
它是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能够快速 捕捉和记录创作者的构思和创意。
手绘线条图象的应用场景
手绘线条图象广泛应用于建筑、景观、工业等领域的设计表 现中。
手绘线条图象的色彩搭配
色彩的搭配原则
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原则,如对 比色、邻近色等,使图象色彩丰
富、和谐。
色彩的情感表达
了解不同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如 暖色系表达温暖、热烈,冷色系
表达冷静、沉稳等。
色彩的层次感
通过色彩的深浅、明暗变化,表 现物象的远近、前后关系,增强
图象的空间感。
手绘线条图象的构图布局
构图的原则
遵循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平衡、对称等,使图象 整体美观、协调。
构图的层次感
通过合理的构图布局,表现物象的主次、远近关 系,使图象具有层次感。
构图的创意性
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构图方式,使手绘线条图 象更具个性化和艺术感。
05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实例分析
建筑物的多视角手绘线条图象
总结词
建筑物的多视角手绘线条图象能够完整地展现建筑物的全貌和细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的结构 和设计。
详细描述
通过手绘线条图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呈现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如正面、侧面、俯视、仰视等, 使观众能够全面了解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意图。同时,手绘线条图象还能够突出建筑物的细节和特色 ,如窗户、门、装饰等,增强观众对建筑物的感知和认识。
人物的多视角手绘线条图象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多角度描写角度概述课件
情感表达
直接抒情
通过直接表达情感词汇,抒发作者的情感。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景物,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情感。
寓情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在事件中蕴含情感,使情感更加真实自然。
04
多角度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小说中的多角度描写
1 2 3
人物塑造
通过多角度描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丰满,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的性格、情 感和内心世界。
多角度描写角度概述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什么是多角度描写 • 多角度描写类型 • 多角度描写技巧 • 多角度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多角度描写在非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 多角度描写实例分析
01
什么是多角度描写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多角度描写是指从不同的视角、立场 和角度来描绘人物、事件或环境,以 展现其复杂性和丰富性。
从消费者需求、使用场景、心理体验等多个角度出发, 揭示产品的适用性和优势。
从产品特点、优势、使用体验等多个方面入手,展示产 品的价值和特点。
通过与竞品的对比分析,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和优势,提 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
06
多角度描写实例分析
《红楼梦》中的多角度描写分析
人物塑造
曹雪芹通过多角度描写,塑造了众多立体、生动的角色,如贾宝玉 、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的性格、情感、行为都得到了深入描绘 。
。
描述问题现状时,可以从不同 学科视角出发,更全面地揭示
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分析问题原因时,可以从不同 角度出发,更准确地解释问题
的复杂性。
提出解决方案时,可以从不同 领域出发,更全面地考虑解决
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效果。
小说的叙述视角课件(共49张PPT)
小说的叙述视角
【知识链接】
一、关于小说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 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 度。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 间的关系。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 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 点。
二、叙述视角的分类及其特征
见证人视角
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 索人物)叙述的视点,它的优越性要大 于主人公视点。莫泊桑的《我的叔叔 于勒》、鲁迅的《孔乙己》《祝福》 都是有代表性的见证人叙事。
见证人视角的优点
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 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 叙述者可以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 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
常受到挑剔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 “全知性”。正如有位专家所说:“无所不知的 作者不断地插入到故事中来,告诉读者知道的东 西。这种过程的不真实性,往往破坏了故事的幻 觉。除非作者本人的风度极为有趣,否则他的介 入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里只有作者的一个声 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再者,这种叙事 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 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加 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 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这显然 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这共同的经验一下子就沟通了读者与人 物。作者就借此机会,让黛玉引导我们由 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陌生到 熟悉去了解贾府。黛玉的眼睛就成了读者 的眼睛,读者通过这双眼睛去了解贾府及 众多人等,就显得自然真切、顺理成章 了。哪个新来乍到的不是非常关注留意周 围的环境呢?假如同样的内容从作者的全 知角度去叙述,必定会惹读者生厌;而通 过了其中人物的眼睛,就让人觉得是理所 当然了。真是神奇!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技巧(视角、人称、腔调、语言风格)课件
。
突出特点是打破小说
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 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代表作如《追忆似水年
华》(普鲁斯特)。
荒诞派小说(写意 小说)
小说运用夸张变形,甚至是荒谬、怪诞的内容表达思想,是表现的艺术。它突破生活 常态,违逆现实逻辑,取得了艺术表现更大的自由,又称“写意小说”,典型之作如 选入教材的《变形记》(卡夫卡)。
真题链接
ZHENTILIANJIE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角度,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
创作风格。
风格特征
FENGGETEZHENG
风格类型
典型特征及示例
不以情节取胜,抒情性强,语言优美,重视民俗风情的描写,注意营造氛围,不太执
散文化小说
着于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叙述上具有散文的自由性特点,有散文化的味道 。如选入教材的《百合花》《边城》等。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真题链接
ZHENTILIANJIE
(6)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 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
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摘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拍摄角度的划分:水平角度1、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
正面角度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
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
3、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
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
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就有这种效果。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主持人焦建成寻找陕西民歌手王向荣的段落,用了很多背跟角度拍摄记者寻找王向荣的经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突出了该片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以上是平面角度,以下介绍垂直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垂直角度:垂直角度分平摄、俯摄和仰摄三种。
1、平摄角度(平摄)的造型特点及功用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④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
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人美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美术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课件
整体认识事物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15 ——
教法学法
▪ 此外,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物象的多
人
美
的手 版
多绘 视线 角条 表图 达象
册 第 二 课
视图,增加了直观性。学生多视图的练
习中更能增强学生对物象多视角的理解, 物 所以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练习 象
中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学法。
15 ——
人
美
的手 版
多绘 视线 角条 表图 达象
册 第 二 课
物 象
讲授新课
▪ ⑴ 对多视角的理解 ▪ ① 实物举例: ▪ 我用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用品,如水
杯、学生坐的桌子椅子等,让学生 多角度地观察,并且留意不同角度 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分析各种实物 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建议学社 用简单的线条把自己对实物的理解 从至少三个角度表达出来。 ▪ ② 研讨:对物象多视角的理解与 表达的意义。
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材 ▪ 学生:铅笔、纸
15 ——
人
美
的手 版
多绘 视线 角条 表图 达象
册 第 二 课
物 象
教学过程
▪ 1、导入 ▪ 2、讲授新课 ▪ 3、学生练习 ▪ 4、练习评价与研讨 ▪ 5、课堂小结
15 ——
人
美
的手 版
多绘 视线 角条 表图 达象
册 第 二 课
物 象
15 ——
人
美
的手 版
多绘 视线 角条 表图 达象
册 第 二 课
物 象
① 平面表达法:主要表现物体的结 构与方位。(以人头举例)
② 立体表达法:主要表现物体各个 面的形象特征。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14.从不同的视角表现》教学设计2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14.从不同的视角表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4课《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视角变化,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和审美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往往忽略视角的变化,导致作品缺少立体感和创新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和尝试不同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视角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美好,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中的视角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尝试不同的视角,运用视角变化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不同的视角。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讲解视角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3.互动评析法: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共同提高绘画水平。
4.创意实践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绘画工具和素材。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图片中的视角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课的教学内容,讲解视角变化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绘画中的视角表现。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尝试绘制一个具有视角变化的画面,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相互展示作品,评价他人的作品,教师点评,总结视角变化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冀教版五年级美术第五课《从不同视角观察》
透视的基本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感觉到近处 物体看上去大,远处的物体看上去小, 这就是透视学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 现象。
几何图形的透视
我们一起观察下,它们都是近大远小的透 视吗?
三、平视、俯视、仰视
平视:站在宽广的平
地上向前看,远方天地 的交界线,称为地平线。 在画面上,由画者的中 视线与画面相交的一点 (即主点)所作的平线, 称为视平线。
仰视与俯视
画者抬头向上和低头向 下注视,中视线上斜和 下斜,画面前俯和后仰, 是仰视和俯视
平视、仰视、俯视的应用和特点
平视图:平视图在普通的场景中经常使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 感觉,因而更能感受画中环境气氛及画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整 体显得干净利索,但一味用平视图就会缺少变化。 仰视图:仰视图是从下方向上的仰视,常被使用在需要画 出有一锤定音之感的画面中。使人产生敬仰的感觉,表现英雄 人物巍然屹立,压倒敌人和英勇不屈的气概。但仰视太多,看 的人容易累,也不容易懂。
赏析大师的视角绘画作品,思考下面的问 题。
1、你能从作品中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重点是 什么吗? 2、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3、如果是真是情景的话,你知道画家是站在 哪个角度去观察表现的?
作品:
俄国画家:列宾
荷兰画家:梵高
中国画家:李苦禅
中国画家:梁文博
学生作品赏析:
作业要求:
1、自定主题,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 2、确定表现的主题,构想从那个角度去表现 最能表达自!
第五课
从不同视角表现
一、视角是什么
是指物体两端射出的两 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 形成的角。
河北美术出版社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冀教版)
第1课:巧置换问题提出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教学目的1、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学生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创造力;形成设计的意识,并进行表现创作。
3、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在假期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师:图片欣赏完了,我发现好多同学都笑了,谁能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师:原来这些图片都是由两种不同形象的局部组合而成的,我们就是我们在四年级学的“物象重组”。
二、探究新知:1、请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是怎样将事物巧妙的进行置换的?这样的置换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深化主题,使创作的结果更具意义)。
2、命题创作练习:(1)、放:有一个事物发散开来,比一比谁的想法更多。
(2)、收:将同学们的想法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想法对主题的传达效果更好。
3、进行“同题异构”的方法开展想像。
三、创作表现:独立完成,在表现上以手绘为主,还可利用实物照片、图片进行拼贴完成。
四、成果展示: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五、知识拓展:欣赏大师的招贴置换作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教学难点: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总结反思学生通过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了创造力;形成了设计的意识,并进行了较好的表现创作。
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了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第2课:自画漫画像问题提出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教学目的1、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学习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想象了和创造力。
2、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讨论、创作等过程,学习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对漫画艺术的了解。
3、增进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影视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跟镜头
第19页/共34页
6、静止镜头 要树立大的运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静止镜头”也是一种电影运动的一种。 如《鸟人》的静止镜头。 如《悲情城市》的静止景深镜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实际拍摄中,推、拉、摇、移、跟和静止, 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不应该把它们严格分开。
镜头拍摄切换时切忌三同镜头1上下同景别画面大小2同背景画面3同角度人物和内容一场戏中必须设计和具备的镜头1表现环境渲染气氛的镜头交代时代背景地点季节的镜头迅速把观众带入影片的戏剧觃定情境2交代人物的镜头
影视镜头语言中的三个重要部分:景别、电影影像的运动、画面构图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远景(极远景大远景、远景、小远景)、全景(大全景、全景、小全景)、中 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拍摄方式(摄像机的运动) 推(快推、慢推、猛推)、拉(慢拉、快拉、猛拉)、摇、移、跟(跟摇、跟推、跟拉、 跟升、跟降等)、升、降、俯、仰、甩、悬、空、切、综、长、反打、变焦拍摄、主观 拍摄
★画面构图 1、构图的重要原则 2、构图的黄金分割原则 3、角色在画面中的视线平衡
第1页/共34页
景
别
一、景别的划分 如何划分景别,讲法很多。我觉得应该主要把 握以下两点: 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是被摄主体; 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 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远景:广阔的场面,画面中如果有人,那么, 每个人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全景:成年人的全身。 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 近景:成年人胸部以上。 特写:成年人肩以上的头,或被摄主体的细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视 站在宽广的平地上向前看,远方天地的交界
线,称为地平线。在画面上,由画者的中视线与 画面相交的一点(即主点)所作的平线,称为视 平线。
画面总是同画者的中视线(注视方向的视 线)垂直;画者向正前方注视,中视线同地面平 行,画面地面垂直,是平视。
俯视:俯视图是指像鸟儿一样从高处往下俯视而得到
的构图。可以使人对画面中的场景及人物情况一目了 然,尤其适于表达某种故事或事件。因为是从高处往 下俯视,与人们平常所接触、感觉的情景不同,是把 另一种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仰视:仰视图是从下方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仰视,常被使用在需 要画出有一锤定音之感的画面中。使人产生敬仰的 感觉,表现英雄人物巍然屹立,压倒敌人和英勇不 屈的气概。但仰视太多,看的人容易累,也不容易 懂。
将天空、土地、太阳、人物的位 置进行改变,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 你的不同感受。
思考问题:
你能从作品中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 重点是什么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如果画面上是真实的情景的话,你知 道画家是站在哪个角度进行观察的? 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角度去观察 表现?
达 芬 奇 《 蒙 娜 丽 莎 》
勃 纳 尔 《 窗 口 》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范 宽 《 溪 山 行 旅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