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抗心率失常药, April 11, 2012

合集下载

第20章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20章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A
B
C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19
mV
2
3
早后除极
t(s)
2.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特点: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舒张早期);
.是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低(负值大), 除极振幅较大。
A
B
1000ms
750ms
35
ⅠB类 利多卡因 lidocaine
( 主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原为一局麻药,最初用于心导管和心脏手术时的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
肝脏首过消除70%,宜静脉滴注给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 ,体内分布广泛,消除t1/2为2h
【药理作用与机制】
1 对激活和失活状态的钠通道都有阻滞作用,当通道恢复至静息状态 时,阻滞作用迅速解除。因此对于缺血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除极化型 心律失常有较强抑制作用。 2 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短,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的时间短,因此 利多卡因对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差。 3 抑制Na+内流—减慢浦氏纤维传导性—单向阻滞变为-双向折返↓; 4 能减小动作电位4相去极化斜率,提高兴奋阈值,降低自律性。
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
目录
目录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重点难点
掌握 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分类;临床 上常用药物作用特点和临床适应证及应用注意。
熟悉 熟悉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了解 了解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等电生 理特性。
Na+通道开放,

第20章抗心力衰竭药

第20章抗心力衰竭药
包括拟交感神经药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长期观察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能 反而对其生存有害,故不宜作常规治疗用 药。
β受体激动药
代表药:多巴胺(dopamine)、多巴酚丁胺 (dobutamine)、扎莫特罗(xamoterol)、异波帕胺 (ibopamine)等。
【药理作用】
• 兴体奋和D心A脏受的体β,1和分β别2受产体生以正及性血肌管力平和滑血肌管上扩的张β作2受用; • 由蛋白于脱在耦CH联F,时抑,制β1性受体G蛋的白密(度Gi降)的低表、达β增受多体,与因Gs而
• 目前已被推荐作为治疗CHF的常规用药; • 代表药:卡维地洛(carvedilol)、比索洛尔
(bisoprolol)和美托洛尔(metoprolol)。
【药理作用】
• 对β受体数量和敏感性的作用; • 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和RAS 的作用; • 对心室功能的影响 ; • 降低心肌耗氧量、乳酸及提高作功纠正心
• B期患者有心脏结构改变但无心衰症状。
• B期标准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 I)加β受体阻断药。
• 如果不能耐受ACEI,可换用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ARB) 。
• 合并有猝死高危险性,特别是左心室射血分 数< 0.3的患者,预防性植入埋藏式自动复 律除颤器(ICD),可通过减少心脏性猝死 而降低总死亡率。
主要内容
CHF的病理生理机制 抗CHF药物分类及CHF治疗策略
的选择 常用抗心力衰竭药
第一节 CHF的病理生理机制
2
一、CHF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作用环节
心肌病变 心脏前、后负荷↑
心肌收缩力↓ 强心苷类
心排血量↓
β受体阻断药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血管收缩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

内脏系统药物药理

离子通道和离子泵
由细胞产生的特殊蛋白质聚集起来并镶嵌在细胞膜上,中 间形成水分子占据的孔隙,这些孔隙就是水溶性物质快速进 出细胞的通道,称离子通道.其活性是细胞通过通道开放和关 闭以调节相应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 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 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被动运输的通路称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的离子载体称为离子泵。
可使冲动形成增多而引起异常; 2、自律/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到-60mv或更小时,可使冲
动形成增多而引起异常;
-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后除极: 继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 特点:频率快、振幅小、震颤性波动、不稳定,易引起异 常冲动发放,称为“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发生在2或3相,Ca2+内流增多引起 –迟后除极:发生在4相,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引起。
0mV
➢ 使病变末梢ERP趋
0
3
于一致,消除折返
4
-85mV
4. 其他
ERP
抗胆碱;阻断α受
ADP
体,血压下降
ERP(有效不应期):由0相去极化至3相复极到膜电 位-60mV的时间。 ADP(动作电位时间):0相到3相的时程。
【临床应用】
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 频发性室上性和室性早搏 用于治疗和转复心律。
APD
第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抑制钙离子内流): 代表药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适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ERP(有效不应期):由0相去极化至3相复极到膜电 位-60mV的时间。 APD(动作电位时间):0相到3相的时程。
第三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一) Ⅰa 类 奎尼丁 茜草科,金鸡纳树皮中所含的生物碱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
4
☆自律心肌细胞:窦房节、房室节和传 导系统心肌细胞 ☆非自律心肌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
心肌细胞特性:
☆ 自律性 ☆ 传导性; 兴奋性 ☆ 收缩性
5
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从开始除极至膜电位恢复到 –60 ~ 50mv的时间
在ERP中,细胞对刺激不产生可扩 布的动作电位
35
⊙阵发性室上速:先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 法,也可用维拉帕米,普萘洛尔,胺碘酮, 奎尼丁,普罗帕酮。 ⊙室早:必要时用普鲁卡因胺,美西律等 ⊙室颤: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心内注 射)
36
作业
试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每类 举出一种药物。
37
– 折返激动:指神经冲动经传导通 道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
9
后除极: 继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 除极。 早后除极:2或3相,Ca2+内流增 多引起。 迟后除极:4相,胞内Ca2+过多诱 发短暂Na+内流引起。
10
折返激动:大部分心律失常都由之引起。
单个折返—早搏;连续折返—心动过速、 扑动;多个微型折返—颤动。 消除单向传导阻滞 使其变为双向传导阻滞 延长ERP的药物
33
⊙ Ic类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平) 易于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 ⊙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 常作用的措施:个体化给药,掌 握指征,避免滥用等。
34
四、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选药
⊙ 窦速:对因治疗,β受体阻断药或者维
拉帕米 ⊙ 房颤或房扑:奎尼丁(先给强心苷), 或与普萘洛尔合用。 ⊙房早:必要时选用普萘洛尔,维拉帕米, 胺碘酮,次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黄中毒所致触发活动,并与洋地黄 竞争Na+-K+-ATP酶。 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洋 地黄中毒所致更有效(首选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阈电位水平上移(愈正),与静息电位之间差距加大, 可使心肌兴奋性降低 阈电位水平下移(愈负),则兴奋性增高

Na+通道的开闭状态
膜电位水平调节Na+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复活
- 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静息时,激活门位于通道内,使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即为备用状态;
兴奋时,在除极作用下激活门首先被移出通道孔区外使通道开放,即为激活状态 除极时,原来位于通道外的失活关闭门也被激活,而以稍慢的速度转移到孔道内, 从而使通道开放瞬间后又失活而关闭,即为失活状态 膜电位复极的作用下,激活们和失活门又逐渐移到原来位置
- 回到备用状态的过程(时间依从性)
心电图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抗心律失常药研究的常用方法

小结
思考题
正常心肌电生理
心脏正常节律


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 正常心率(60-100次/分), 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 窦房结的节律细胞(pacemaker cells) 位于心脏右心房,按一定的频率有节律的跳动, 窦房结为心脏兴奋性的发源地(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窦房结以外的心脏自律组织不表现其自律性(潜在起搏点) 受窦房结兴奋的控制 窦房结对其它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抢先占领 超速抑制
Class Ia:中度抑制Na+通道,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Class Ib:轻度抑制Na+通道。显著促进K外流,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Class Ic:重度抑制Na+通道。抑制Vmax和传导,如普罗帕酮
Singh 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
II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此类药阻断心脏β受体、抗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对心脏的作用 降低窦房结、房室结(AV)、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减慢传导、延长APD、ERP 主要治疗AV折返形成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心律失常,如普萘洛尔
苯妥英钠(增加膜反应性) 对照 奎尼丁(降低膜反应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心肌细胞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时的膜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分为五个时相
0相 (除极期):电压门控Na+通道激活开放,Na+内流 1相 (快速复极期):短暂瞬时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外流(Ito) 2相 (缓慢复极期):Ca2+及少量Na+缓慢内流 3相 (快速复极末期):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高,K+外流增多,膜电位降低 4相 (静息期):通过Na+- K+-ATP酶泵出细胞内Na+,摄入K+,恢复静息状
第二十章 抗心率失常药
王克威,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wangkw@ April 11, 2012
北京大学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药理学 (Undergraduates) 上课地点、时间:逸夫楼631教室,10:00~12:00pm
Outline本课概要

正常心肌电生理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1 2 0 3 4 4
心肌的细胞膜电流产生的心肌动作电位
Ito
1 2
IK: IKr, IKs, IKur, IK,slow
0
3
-80 mV 4
Na+ Ca2+
4
Kv4.3 KChIP2
KCNQ1T
hERG
Kir2.x
Kv1.5
Out
K+
K+
K+
K+
K+
In
Cardiac Action Potential & Ionic Currents

相对不应期 (APD,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从0期至复极3期结束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相及其电流
1 1 2 0 3
ARP
4
ERP
4
APD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时, 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也增大,兴奋性降低
- 距阈电位的差距愈大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时,则兴奋性增高
Cardiac Muscle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自律性

自律性
心肌细胞能有规律地反复自动除极(由极化状态转为除极化状态),导致整个心脏 的电-机械活动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接处、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均有自律性 动作电位第4期有快钠内流,自动除极化现象

自律性的产生
舒张期细胞膜有Na+和(或) Ca2+内流、 K+外流 Na+和(或) Ca2+内流超过K+外流时,膜内负电位渐减,达到阈电位,产生自动 除极,形成动作电位
III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阻断Na+、K+、Ca2+通道,如胺碘酮 此类药特点为延迟心肌复极时间 延迟心房肌、心室肌、房室交界区、浦肯野纤维的APD、ERP
Ⅳ类: 钙通道拮抗剂
阻断慢Ca2+通道,如维拉帕米 抑制胞外Ca2+内流、减慢AV传导、消除AV折返、延长ERP 主要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II III
IV V
Ca channel blockers Unknown/Others
Singh 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抑制0相Na+内流 减小舒张期去极速率 降低自律性 抑制Vmax 减慢传导

根据对电压门控Na+通道的抑制程度,又分为Ia 、Ib、Ic
Transmembrane topologies of voltage-gated and Na+, Ca2+ and K+ channel families

HERG (Kv11.1 or erg1) K+ channel
HERG (KCNH2): human ether-ago-go related gene Initially cloned from brain Associated subunits

心律失常的原因
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
缺氧引起心肌细胞去极化 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异常 导致心动节律或频率改变 当心脏冲动形成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 心脏运动规律和频率异常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21
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
4相自动除极速率加快 阈电位下移 最大舒张电位上升
- minK and MiRP1
通道的门控Channel Gating/Inactivation
Inactivation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ARP,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从动作电位的0期除极开始至复极3期
- 膜内电位约-55mV这段时间内 - 再给它刺激,则无论刺激多强,心肌细胞都不会再次兴奋 - 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心肌细胞兴奋性下降到零

有效不应期 (ERP,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去极开始到发生扩布性兴奋这一段的时间间隔
- 由0相到膜电位-60mV,此期间对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 反映电压门控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 心肌细胞去极后,需复极到-60mV才能对刺激发生可扩布性的兴奋, 即再次引起动作电位
V类:作用机制不明药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I类:钠通道阻断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Ia类- 钠通道阻断药
Ia类 (Class Ia)
中度抑制Na+通道,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比胺 抑制0相Na+内流、使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速度减慢、传导减慢 APD、ERP延长 主要作用于快反应细胞、治疗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 奎尼丁quinidine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丙比胺disopyramide

改变膜反应性而消除折返
减弱膜反应性而减慢传导,消除折返,如奎尼丁 增强膜反应性而改善传导,取消单相传导阻滞,消除折返,如苯妥英钠

改变ERP、APD而减少折返
延长APD、ERP,如奎尼丁类、胺碘酮抑制钠通道 缩短APD、ERP,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使ERP/APD增大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I、II、III、IV和V类 Singh Vaughan Williams Classification
心电图ECG
心脏兴奋的顺序和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arrhythmia
心脏的正常节律或频率发生了异常改变、发生心动过速(tachycardia)、
过缓(bradycardia)或心律不齐 发病率为约占人口5%
以房颤和房扑最为常见

心律失常分型
快速型:心房纤颤、房扑、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早搏 缓慢型: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的冲动有规律
- 240-340次/min
房颤 - 心房发出的冲动不规则,或心房内多个异位起搏点同
时活动,互相竞争,则形成房颤
- 120-180次/min
Cardiac arrhythmia: Prolonged Action Potential by hERG Block
Cardiac arrhythmia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分类及功能

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