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
兴建 了一大批 资源 型企 业和城 市 ,例如煤 炭 、 石油 、钢铁 、有 色金属 、森林 工业 等企业 和城 市 ,其 成长轨迹 一般 为 :因资源 而兴企业 ,因 企业 而兴城市 。这些企业 和城市 的命运都 过分
公 众 话 题
系于资 源 ,由于产 业单一 ,当资源 丰裕时 ,企
进城数 量多少 ,应 该 以工业 化和整 个城市 经济 的发展 能够提供 多少就业 岗位 、是 否能够增 进 农 民福 祉为根据 。只有厘 清这些根 本层 面的常 识 ,才能让 工业化 和城镇化 回归真 谛 ,才能 实
以及整 个经 济 发展 水平 ,“ 城 ”则 指人 口以及 住房 等生活设 施规模 。如果没有 工业化 和整个 城市 经济 的发 展 ,就不 可 。 1 0 造 出就业 岗位 以 吸 引农 村人 口流入 ,即使流人 ,也不 能安居 乐 业 ,最终 要 么重新返 回农村 ,要 么 留在 城市成 为 贫 困人 口,演变 为 “ 城市病” 。这 样 的城 市 化 ,不管大 楼多么 漂亮 ,道路 多么 宽阔 ,但 因 缺乏人气 ,只能是 “ 空城计 ” ,违背 了城市化 的 初 衷。相反 ,如果工业 化没有 城市化 的外在 形 式 ,也不能 实现空 间集 中 ,而只能零 星地 分布 在 乡 间村 舍 ,从 而造成 土地 、资金 、人力等 资
第 三 , 由于 资 源 枯 竭 导 致 的 “ 产 ”滞 后
于 “ 城” 。在过 去 的工 业化 和 城市 化过 程 中,
产城分 离问题 ,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点 :
第一 ,由于限制人 口流人导致 的 “ 城 ”滞 后于 “ 产” 。从 “ 一 五计 划 ”开 始 ,就开 启 了 大规 模 的工初期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仍囿于陈旧观念要求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大量乡镇企业呈现满天星式的布局散落在村间民舍结果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浪费了一些资源并造成了工业化中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
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作者:夏永祥来源:《同舟共进》2017年第04期从狭义上讲,产城关系的本质是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产”主要指二三产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城”则指人口以及住房等生活设施规模。
如果没有工业化和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创造出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村人口流入,即使流入,也不能安居乐业,最终要么重新返回农村,要么留在城市成为贫困人口,演变为“城市病”。
这样的城市化,不管大楼多么漂亮,道路多么宽阔,但因缺乏人气,只能是“空城计”,违背了城市化的初衷。
相反,如果工业化没有城市化的外在形式,也不能实现空间集中,而只能零星地分布在乡间村舍,从而造成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样也违背了工业化的真谛,阻碍了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进程。
产城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产城关系的处理仍有不尽恰当之处,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产城分离现象。
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是大势所趋。
产城分离是怎么来的产城分离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由于限制人口流入导致的“城”滞后于“产”。
从“一五计划”开始,就开启了大规模的工业化,但由于农业落后所导致的农产品供应不足以及对“城市病”的担心,国家通过城乡户口划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文革”期间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三线建设”期间的“山、散、洞”布局,更是逆城市化的体现。
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仍囿于陈旧观念,要求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大量乡镇企业呈现“满天星”式的布局,散落在村间民舍,结果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浪费了一些资源,并造成了工业化中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这种产城分离延续了半个世纪,对经济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第二,由于快速城镇化导致的“产”滞后于“城”。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青府发〔2021〕82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现将《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全面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是青浦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规划建设等重大战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枢纽门户的重要五年;也是青浦工业园区努力打造一体化示范区乃至长三角重要的产业新高地、科创新高地、开放新高地、宜居新高地,加快建设可持续、现代化工业园区的重要五年。
《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十四五”规划》根据《上海市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指导“十四五”时期青浦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实现园区各项目标的行动纲领。
一、“十三五”取得成就与“十四五”发展蓝图(一)发展回顾与基础分析“十三五”的五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经济运行下行压力,青浦工业园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举措,园区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上海市青浦城区总体规划修改简介
7综合交通规划 71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20号线对青浦城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它自虹桥商务区方向延伸而来.在青浦城区共设置 6个站点.由东向西分别是青浦城区1站、青浦城区2站、 青浦城区3站、青浦城区4站和朱家角站、东方绿舟站。
7 2高速公路接口与城市主要干道联系
高速公路在青浦城区设5个出^口,沪渝高速f G50:
0.3~1
0;中密度住宅。窖积率控制在1扣1 8;高密度住
宅,窖积卑控制在2 0-22左右;以上窖积#的幅度可根
据具体情况在10%之内执行(图20)。
目16#镕r*(m}*m’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万方数据
规划简介——
在青浦新城的规划建设中.要通过区域性重大公共 设施的战略转移和加强建设.强化新域的服务核心地位、 形象和吸引力。引进休闲旅游和会务的功能性项目以及市 级文化、体育方面的优质资源{图21)。
现代水乡风貌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 {2)中片 即西大盈港与同三国道之问部分。中片是青浦城区
行政、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区和居住区。
34
万方数据
规划简介——
居住功能肇聚区。强调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兼 以旅游开发.营造俸统水乡古镇风貌特色祁演湖景观特色。 (5I张江青浦国区 即东罕绕城高速部分、南至北青公路西至青赵公路、 北至S26.实现工业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形成生产 噬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 f 6l新青浦工业园区 东至油墩港、南至上迭河、西至青赵公路北至北 青公路,实现工业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 f 7l青浦出口加工区 东至通渡搪、南至318国道、西至油墩港及绕城高逢、 北至章泾江压¥26,现状工业予以保留提升.重点进行环 境改造和设施完善。
新材料、软件和信息产业等体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
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之一 的青浦 .处处呈现 古韵 ,绿 发展创造空 间。企业更新改造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
6上蔼熹i 斤
上海城市规划 I 0 1 1 5 2 l
况 .制 定 一 些特 殊 的优 惠 政 策 .激 励 工 业 用 地开 发 企 业 的 4 结语
参 与 ,权衡搬迁企业 的利益 ,置换存量工业用地改造所需 的土地 .并且适当弥补企业搬迁过程 中的损失及关 闭部分
关于上海新城 产城融合 的研究—— 以青浦新活力 、魅力”相辉映的园林 城 区特色。青浦新城应更进一步发挥 自身 比较优 势 ,创造
生 态 宜 居 的 自然 环 境 : 大 力提 高 公共 设 施 的 服 务 能级 ,引
是 吸 引 人 才集 聚 的 必 备条 件 。青 浦 区拥 有 上海 市 全 部2 个 集中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 达到节约用地和投资 1
天然湖泊和1 1 条 、2 5 公里的河道 ,境内辖上海最大的 目的 。对 于一 些 技 术进 步 缓 慢 ,产 品经 济 价值 低 、产 品 开 87 15
小一部分 ,不利 于新城 的长远发展 。 对 待 ,保 留 与 搬 迁 相 结 合 ,符 合 产 业 发 展 方 向 、具 有 良
未来城市的竞争是 品质 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良好的 好发展前景 的企业 ,实施就地升级改造:对工业 园区企业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青浦最为宝贵 的资源 .也 进行合理集 中布局 提高存量工业用地的土地使 用效率:
构 升 级对 劳动 力素质 要求 存在 矛盾 :另一 方面 ,中心城高 素 平均 水 平 ,只相 当于 市 级开 发 区平均 水 平 的6 % .全 市 平 0
质人 口向青浦新城迁居意愿不强,难以形成高科技产业所需 均水平的5 %。 0 的劳动力市场。正如前文所述 ,园区吸引就业以外来务工人 进入 后世博 时期 的上海 ,有责 任率先 转变经 济发展 员为主 ,外来常住人口中约有3 %居住在企业宿舍内 . 0 O 6 % 方式 。在 资源 紧约 束的阶段 .走 内涵 式发展 的道路 ,郊 居住在农民住宅 其余1 %居住在社区中,产业区就业人 口 0 区 新 城 的发 展 不 能 只 依 赖 于 简 单 的 用 地 扩 张 ,在 两 规 无法支撑青浦新城的发展。因此 ,产业和人 口的恶性循环成 合 一 ”固 和土 地指 标硬 约束 的背景 下 ,青浦 区的土 地资 为青浦新城发展的 瓶颈”问题。青浦新城如果仅仅停 留在 源 日益 稀 缺 ,面 临 着 当前 和 未 来 发 展 、经 济 发 展 和 环 境 附加值低 、耗能高 、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参与 容 量 ,功能 提升和结 构调整 等诸多矛盾 ,亟需改 变粗放 长三角各城市的竞争 , 不能掌握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 单 向型发展 方式 .向集约循环 型转变 。在 有限 的资源条 等高端环节 ,仅靠原材料投入和产品组装占有产业利润的很 件 下 实 现 产 业 的 跨 越 式 发 展 。 对 区 内 工 业 企 业 加 以 区 别
025.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何笑梅,洪亮平摘要:随着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对“产城融合”的认知:过于关注“产”和“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已不合时宜。
本文重点在厘清“产-城-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互动关系,探索“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变的着力点,明确只有实现产业城镇化、城市功能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才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研究认为“产”是动力系统,提供就业岗位;“城”是硬件系统,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人”作为主体,是活力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产城人融合,内在逻辑,互动关系,产城融合“产城人融合”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是产城融合的升级,暂未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探讨,仅以一种发展理念和转型思路,隐含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中。
“产城人”融合其本质是围绕人的多元需求,在空间中合理配置各类生产、生活要素,以产业发展和能级提升为动力,以城市发展及功能完善的载体,并最终实现人与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城市各系统动态变化的起点和要素互动的支点。
以人为主体,研究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功能建设三个系统的互动关系,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持续发展模式,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
1 “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向1.1 产城融合的研究动向目前国内外对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内涵、发展模式、路径及规划策略和发展水平评价,呈现出以下趋势(图1):图1 产城融合的研究趋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第一,突出人的主体性。
研究的重点由“产、城”逐步向“人”转变,可以看出研究思路是物理逻辑向人性逻辑的转变;第二,向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转变。
研究由传统的用地布局、城乡关系向空间结构、经济效益等功能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第三,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
上海青浦: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一城两翼
上海青浦: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一城两翼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4年第10期编/ 郑黎明金圣相“一城两翼” 是青浦区高起点规划的发展战略,从大的视野看,“一城两翼”地理位置的特殊,凸显其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地位的重要。
地处上海东西发展轴上的“一城两翼”,可以发挥承东启西、东连西进的作用,无论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是城乡统筹发展中,都将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湖区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三大投资开发公司正具体实施这一战略。
青浦区位优势独特蕴藏诸多发展机遇青浦土地总面积669.69 平方公里,占上海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水域面积124.49 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6%。
2009 年末,全区总人口94.5 万人。
2009 年GDP 521.6 亿元。
青浦区地处上海西郊,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
其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西接浙江和江苏两省,是上海市通向内地的西大门,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枢纽作用和对华东地区的辐射作用。
青浦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
青浦城区东距市区中心33 公里,离虹桥机场仅20 公里,距上海港45 公里。
境内有三条公路和一条高速公路直通上海市区,两条干线连接江浙两省,318 国道东西贯穿全境。
境内湖河相通,水路运输具有天然优势,可通航50~300 吨货运船只,亦是江浙沪水上交通枢纽。
找准区域发展定位打造绿色水乡都市青浦区找准区域发展定位,目标是在2020 年,把青浦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的郊区,形成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和环境特色的生态型水乡里的都市。
在区域功能定位方面,将青浦建设为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和环境特色的生态型水乡都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的现代农业基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态居住区;具有集约性、都市型特征的现代商贸区。
在区域发展规模方面,青浦区将努力发展成为居住人口115 万,城市化水平92%,城镇人口105 万,规划城镇建设用地208 平方公里。
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上海市青浦城区总体规划修改简介
即同三 国道 以东 ,油墩港 以西部分。形成 具有独特 现代水乡风貌的 ,配套设施 完善的居住 区。
( 中片 2)
片地区。是会议 、会展 、商贸、商务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 区。结合设置生态型和特色型 的居住开发 ,积极营造 “ 滨
( 青浦出 口加工 区 7) 东至通波搪 、 南至 3 8国道 、 1 西至油墩港及绕城高速 、 北至章泾江及 ¥ 6 2 ,现状工业予 以保留提升 ,重 点进行环 境改造和设施完善。
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 2) 图 。
11 规划年限 .
本次规划的年限为 2 0 -0 0年。 0 92 2
支撑作用 , 推动产城 一体化发展。 向西充分利用水体资源 ,
拓展新城范 围,建设 “ 绿色水城 ”。
盛
图 1 鸟瞰青浦新城
31
规 划简介
探索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途径。 ( 规划提升工业 区的产业能级 ,为生产 性服务业 3) 和创意研发产业功能集聚提供空间载体 ,创造与新城未来
目前,青浦新城 主城 区已经基本 建成 ( 1),朱家 图
角镇 区部分正加快建设 ,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 ,初步形
1 城市规模 . 3
人 口规 模 为 7 0万人 ,建设 用 地 规模 为 8 5平 方公 里 ,
成 了体现古文化 、水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城市风貌。 随着长三 角空间格局 的变化和 虹桥商务 区的开 发,
性互动。
( 进一步推动工业区结构调 整和能级提升 ,研究 2)
工业规模和生命周期 ,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图 5 财税大楼 ( 尔冬强摄 )
3 2
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一、调研目的与背景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的工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但在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工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
为了促进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进行调研,包括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三、调研结果与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工业园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撑。
2. 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产城融合发展。
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工业园区产业单一,吸引和留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有限,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欠缺,限制了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的进程。
四、调研结论与政策建议1. 多元化产业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应在继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引入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 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工业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提升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提供保障。
五、调研成果的应用本次调研的结果将为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上海青浦区产业调研分析
在上海寻找新经济增长点、拓展城市空间的探索中,青浦“一城两翼”建设符合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的主线,将成为上海引领长三角创新发展的战略性区域。
一、上海市的创新产业地图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上海致力于打造追求卓越的全球科创城市,目前已形成张江核心区、临港、大虹桥、杨浦、漕河泾、紫竹、安亭等创新功能集聚区。
张江:以科研为主,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等;临港:以集成电路、整车制造、海洋工程、航空制造等为主;大虹桥:大商务、大会展、大科创,打造辐射长三角的国际商务区;安亭:世界级汽车产业核心承载区,发展汽车全产业链;紫竹:科研、科教相结合,发展集成电路与软件、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内容等;漕河泾:聚焦“0-1”环节科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杨浦集聚区:以双创经济为主,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在线新经济;松江:依托松江大学城打造双创经济,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淀山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
二、青浦区构建“一城两翼”空间布局青浦区定位为“上海之门、国际枢纽”,规划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功能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特色功能区、沪湖轴线上的区域性节点城市。
随着上海西向发展轴的快速发展,青浦正成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链接全球/联动区域的战略性区域。
目前,青浦区正在构建“一城两翼”的空间布局,包括青浦新城、东翼的大虹桥区域及西翼的淀山湖区域,两翼将分别依托虹桥枢纽港和湖区资源,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青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大增长极。
青浦物流平台青浦新城在原规划范围基础上,将56平方公里的青浦工业园区整体纳入,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商务商贸业、休闲旅游业、生态居住业,形成产业对新城发展的支撑。
产业园区转型与发展:从传统工业园到产城融合创新综合园的比较研究
0引言产业园区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也是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孵化器。
随着时代的演变,园区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园到产城融合创新综合园的多次转型,产业园区的模式、产业特点和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转型路径和未来趋势,关注智能化、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为中国的产业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本文从平面布局与空间设计、功能复合与产业融合、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未来产业园的设计策略,希望为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促使产业园区朝着更加智能、环保、高效的方向迈进。
1产业园的转型与发展1.1不同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比较在90年代早期(1.0时期),中国工业产业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这个时期,园区的规模相对较小,功能需求单一,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工业园主要采用传统的厂房模式,企业需要自行负责生产设备、厂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图1)。
在2.0时期(00年代),传统工业园经历了变革,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规模化聚集。
这种发展模式表现为政府在城市郊区或其他合适地段规划建设大规模的产业园区,提供现代化的厂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这些园区的规模相对较大,能够容纳大量的企业。
企业在园区内共享园区资源与服务,包括物流、安全、通信等,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
同时,园区内相似或互补性强的企业相互之间形成了产业链并产生规模化的产业聚集效应。
3.0时期(10年代),政府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创新孵化园区,为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创新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服务。
同时,产业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也呈现初级形态,不再仅仅是企业的聚集地,而是开始注重提供创新服务和资源。
园区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鼓励企业在产业园内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产城融合是指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城市和产业的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产城融合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文将从产城融合的概念解读、发展特色分析和案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解读产城融合是指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往往是分离的,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而产业发展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规划。
产城融合则是将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城市规划的实施,通过城市规划来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
产城融合的核心是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分析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已经不能再单独进行,而是需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产城融合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城融合是城市内生动力的重要体现。
在产城融合模式下,城市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单一的发展对象,而是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形成了更加活跃的内生动力。
产城融合扩大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城市的发展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产城融合的案例研究产城融合的案例研究可以从国内外不同城市的实践经验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以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一直是产城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珠三角地区通过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体化的产城融合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园区和城市群。
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体现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创新_以青浦工业园区实践为例
李 峥 青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规划科徐 军 青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规划科,科长朱丽芳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详细规划管理处,工程师通过剖析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结合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程和成果规范研究,探讨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求和管理办法创新。
Bac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and problems of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in Shanghai Qingpu Industrial Park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administration procedures and outcomes standard,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ilation requirements and administration methods innovation of Regulatory Planning in Industrial Park.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 控制性详细规划 | 编制 | 管理 | 创新Regulatory planning | Compilation application |Administration | Innovation作者简介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创新——以青浦工业园区实践为例Creative Compi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Regulatory Planning of Industry Park - Case of Qingpu Industry Park自1990年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对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从规范土地开发和土地出让,适应规划实施管理的需要出发,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与产业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界限,以期实现城市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城融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对产城融合进行研究。
一、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1. 产业集聚型模式产业集聚型模式是指通过将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或园区群,以促进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
这种模式能够减少城市和产业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互动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杭州的互联网产业园、深圳的华为基地等都是典型的产业集聚型模式。
2. 产城深度融合模式产城深度融合模式是指通过将产业要素深度融入城市空间,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全面融合。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布局,而是将产业与城市的功能、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城市和产业的有机结合。
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城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
3. 产城一体化模式产城一体化模式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和城市的无缝衔接,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优化升级。
这种模式要求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相互配套,确保产业发展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能够促进产业发展。
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就是产城一体化模式的典范。
二、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1. 产城政策支持政府在产城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产城融合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利用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鼓励企业和城市共同参与产城融合。
政府还可以通过引导基金、科技创新支持等措施,加大对产城融合的支持力度。
2. 产城空间整合产城融合需要进行产城空间整合,即通过城市规划的整合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使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相互贯通和融合。
这需要加强规划部门与产业发展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城市和产业空间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产城整合环境。
3. 优化城市服务功能产城融合需要优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居住等方面的服务。
产城融合理念引导下的工业园区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
产城融合理念引导下的工业园区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产城分离的现象,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分散的产业布局、落后的功能结构、盲目的土地开发等问题逐步突显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瓶颈、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工业区无序扩张、追求片面城市化,严重限制了我国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工业园区逐步迈进成熟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单纯的“工业园区”开始逐步向复合度更高的“产业新城”转化,如何解决“工业”与“城市”的碰撞、避免城市病的出现与蔓延,已经成为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我国的工业园区发展出现严重产城分离问题的现状背景下,“产城融合”概念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的主旨不清、措施不当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
在理论方面,虽然产城融合已被提及多年,但在具体定义、内涵把握、要素整理方面仍有欠缺。
目前,产城融合理论处于“国外强于理论,国内勤于实践”的发展状态,产城融合与诸多国外相关理论如产业集聚理论、增长极理论、功能混合理论等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因此,综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产城融合理论的内涵与要素关系,促进理论的完善,明确产城融合理论的指导方向与内容。
本文致力于以处在发展转型期的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正确把握产城融合理论内涵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归纳总结产城融合理论的基本要素与支撑作用关系,然后以产城融合理论在青海省西宁市北川工业园区的实践为例,研究阐述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征,针对处在成长时期、急需升级转型的工业园区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基于产城融合理论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与方法,在
建设新型城镇、优化城市近郊、完善城市边缘功能结构等问题上提出指导性意见。
现代都市由产城分离到融合的理性思考
现代都市由产城分离到融合的理性思考作者: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第03期编者按:本期特别策划的主题是“现代都市产住一体的协调布局与功能适配”,共有5篇文章,内容涉及产城分离困境的破解与组合战略、城市拥挤与机动化的理性策略、产住分离的改善对策、城市“社区化”的新回归模式及郊区新城的发展借鉴。
每位专家立足当下城市化新成长阶段的特点,对当前的城市化新特征新需求作了详细的剖析,并为如何充分发挥城市化的引领作用设计了积极有效的实践路径。
导读:由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间的脱节,人口规划和市政建设等配套体系的相对滞后,虽也引进一些优质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但在人员配置尤其是仪器设备装置等方面依然存在难以满足的需求,导致产业规划和人口布局脱钩,就业地与居住地间的空间分离——“产城分离”现象加剧。
因此,居住与就业、产业与城市功能、产业化与城市化、人与自然这四方面的融合理念,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关键。
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中心,在带动区域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同时,城市自身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郊区农村城镇化,是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全面推进区域城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与产业的空间优化调整紧密相连,成为生态文明、转型发展、创新振兴的重要组成领域。
但是多年来,“产城分离”一直作为上海发展中的负和博弈,始终阻挠上海循环经济的绿色生态发展,并对上海的住房、交通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稳定发展的问题。
本文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分析,并就“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未来趋势作学理上的探究,以期能真正实现上海高效的低碳经济环境。
一、上海“产城分离”的类型伴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中心城—郊区、中心区—外围区—郊区的功能分化,在推进人口郊区化的同时,就业空间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制造业就业人口由集中城区至分散郊区,工业和商业等产业空间及其居住空间之间由混杂趋于相互分离,由此导致产城脱节、职居分离和结构失衡等“产城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城市“空心化”和“夜空心化”等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一、产城融合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传统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规划过度理论化,城市建设中产业和城市规划的脱节等。
而产城融合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产城融合的背景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
通过将产业发展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产业与城市的紧密结合产城融合的特点之一在于产业与城市的紧密结合。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业常常被忽视,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到产业的需求和发展。
而产城融合模式突破了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藩篱,将产业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
2. 以人为本的理念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必须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模式将人口、产业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 倡导绿色发展产城融合模式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提倡绿色产业和绿色城市建设。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中,要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绿色化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4. 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产城融合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发展。
通过将产业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力度,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1. 深圳产城融合深圳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行者,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在深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深圳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产业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深圳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了城市规划和产业的有机结合。
通过产城融合模式,深圳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产城融合是指工业产业和城市生活的逐渐融合,使城市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是对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城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
一、产城融合理论基础产城融合作为城市理论和产业理论的交叉领域,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产城融合】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最初指的是工业区与市区之间重新结合,从而重新塑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而在现代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形态、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总称。
产城融合需要准确定位城市的产业发展功能区域,构建产城一体的空间结构。
第二,产业集聚理论。
产城融合需要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通过产业的集聚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的、系统的规划,包括对城市结构、功能、用地等的规划。
产城融合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指导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发展。
这些理论基础形成了产城融合的理论框架,为产城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二、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是指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和城市生活实现融合的方式和路径。
在国内外的产城融合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发展模式。
德国的鲁尔区产城融合模式,日本的东京湾区产城融合模式,中国的深圳湾产城融合模式等。
这些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根据国内外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1. 产城融合的产业集聚模式产业集聚是产城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和聚集效应,推动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调研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
青浦工业园区是1995年11月25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九大市级工业开发区之一,目前规划面积56.2平方公里。
目前,已形成了以德国海德堡为代表的印刷传媒产业,以日立电梯为代表的精密机械产业,以腾讯云计算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高田汽配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日本尤妮佳为代表的纺织新材料产业,以福赛特智能设备、哈工大人工智能、上海启迪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以上海华测导航技术、东航GE、英国IMI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以杏灵科技药业、上药津村制药、英诺伟医疗产业、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发中心、植颂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八大产业群。
024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杜宁【摘要】产城分离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级形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体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应推动产业园区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同时对产业、空间两类目标对象进行引导,针对产业,要通过设定门槛、搭建平台的方式,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针对空间,要审慎选择发力点,集聚人气,一方面,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手段,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并最终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地区。
【关键词】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以产业用地的集聚扩张为发展重心,随着园区发展的深入,园区与周边地区空间结构的整合以及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需求逐渐显现。
众多案例表明,产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基本都会经历从“纯工业片区”到“具有一定配套的工业区”再到“综合性新城”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纷纷面临转型语境。
虽然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但是其发展升级往往难以依靠自发转型实现,产业园区在经济增长、资源约束、规划调控的多重要求下遭遇发展瓶颈,并最终形成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
探索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规划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产业片区向产业新城转变,促进产城融合,对产业园区转型规划的编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产城分离带来的问题“产城分离”指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单元内部,工业功能片区与城市生活功能片区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野,相对独立布局的空间布局模式。
产城分离是工业化初期极易产生的空间形态,这样纯粹的功能分区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同样会衍生出诸多问题。
1.1产业用地僵化园区发展初期引进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往往靠近道路进行布局,导致园区整体的土地利用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低下,可以利用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杜宁【摘要】产城分离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级形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体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应推动产业园区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同时对产业、空间两类目标对象进行引导,针对产业,要通过设定门槛、搭建平台的方式,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针对空间,要审慎选择发力点,集聚人气,一方面,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手段,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并最终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地区。
【关键词】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以产业用地的集聚扩张为发展重心,随着园区发展的深入,园区与周边地区空间结构的整合以及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需求逐渐显现。
众多案例表明,产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基本都会经历从“纯工业片区”到“具有一定配套的工业区”再到“综合性新城”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纷纷面临转型语境。
虽然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但是其发展升级往往难以依靠自发转型实现,产业园区在经济增长、资源约束、规划调控的多重要求下遭遇发展瓶颈,并最终形成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
探索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规划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产业片区向产业新城转变,促进产城融合,对产业园区转型规划的编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产城分离带来的问题“产城分离”指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单元内部,工业功能片区与城市生活功能片区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野,相对独立布局的空间布局模式。
产城分离是工业化初期极易产生的空间形态,这样纯粹的功能分区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同样会衍生出诸多问题。
1.1产业用地僵化园区发展初期引进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往往靠近道路进行布局,导致园区整体的土地利用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低下,可以利用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随着园区劳动力、土地等各类成本的增加,企业逐渐外迁,但是在土地资源总量成为硬约束的条件下,受制于规划对工业用地在高度、强度等多方面的控制,使得传统的产业园区的空间并不能适应新引进企业的发展诉求,最终导致产业用地难以置换,产业能级难以提升。
1.2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缺乏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往往带来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从而导致产业园区内部缺乏适当的居住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大量集聚于此的就业人群只能通过农民小产权住宅、厂中村等非正规途径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获得低端但必要的餐饮、商业服务,从而降低园区环境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1.3潮汐式交通和夜间空城产业园区为城市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而城市则为产业园区提供居住和休闲功能,产城分离的状态下,工作地、居住地、消费地相互分离,就业人群上下班必然带来大量的通勤交通,造成交通拥堵,同时也导致白天的产业园区在夜间成为空城,在治安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1.4环境、景观被忽视在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上,大片工厂连绵布局,同时缺乏必要的绿化系统,一方面极易产生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使得产业园区的整体环境缺乏对人的关怀,人行系统往往是断续的,同时也缺乏富有特点的景观设计以及具有识别性、标志性的节点地区。
2.产城融合的概念内涵随着产业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城分离的空间结构会限制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园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并进一步限制城市的发展,因此,促进产业、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城融合是与产城分离对应的概念,学界对此概念的研究数量较多。
林华(2011)认为,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就业结构调整影响城市未来发展。
刘瑾、耿谦、王艳(2012)认为,产城融合是指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
李学杰(2012)认为产城融合从本质上讲所反映的是一种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立园区与城区之间的要素流动的通道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许健、刘璇则认为产城融合应当表现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等特征。
对于产业园区而言,产城一体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包含两个方面的概念:①在产业结构方面,强调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②在空间结构方面,强调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研发和服务职能的合理配比和结构性布局,在满足不同功能空间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组团形布局,融入区域的发展格局,同时拥有有效的内部结构。
3.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面对已经形成的产城分离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如何通过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优化与调整?产城融合的规划思路强调的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单单从一方着手无法有效解决转型发展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只有同时对产业、空间两个目标对象进行引导,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困境。
3.1产业高端化,促进能级提升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在产业发展规划当中,应当基于既有的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提升。
(1)调整产业结构在充分考虑既有产业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的类型,考虑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链紧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在明确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招商引资。
重点依托区位因素、环境因素、科技要素、劳动力优势,积极降低成本,设定门槛引进优质企业,促进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搭建服务平台企业是园区的主体,单个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往往不可能引进全套设备机械或实现全部企业配套。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提升园区的服务能力就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不同类型的产业对服务平台的需求有所不同。
如中介推荐、信息服务、员工培训、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产业园区企业共享,而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平台则主要服务于中小型企业,检测平台、实验平台、设计平台则主要服务于科技研发型企业,而电子商务平台、品牌运营平台、投融资平台则主要服务于商务商贸型企业。
3.2空间城市化,强调集聚人气与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考虑到不同的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有必要对园区用地与空间进行调整。
成熟的产业园区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现状条件,那么在空间调整的过程中,如何选择调整的发力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应当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同样应当借助市场的力量,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
表1 产城分离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比较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2.1结构性调整,产城一体(1)调整用地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往往体现产业用地主导的特征。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不同类型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进行优化。
从园区发展的时序来看,在发展初期,园区用地往往以生产性用地为主,工业用地所占比例高,随着园区转型的深入,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将逐渐下降,生活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所占比例将逐渐升高。
综合先进园区1的经验来看,产城融合片区的用地结构基本为40%生产、20%研发总部、30%居住、10%环境,即应形成生产:研发:居住:环境为4:2:3:1的用地结构。
第二,使产业用地与非产业用地相互融合。
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需求具有较大差异,使得产业空间与非产业空间融合的方式不尽相同。
对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而言,生产主导布局,同时生产过程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就业人员相对较少,此类产业的生产用地宜集中布局,同时与居住用地与服务设施用地相对隔离以减少环境影响,而对绿化空间的要求较少。
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言,生产性的功能相对集聚且占用空间较小,就业人员密集,用地集约,与城市住宅、服务中心、生态景观等穿插融合,空间灵活自由、富有变化,产城高度一体。
可见,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而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产业用地与非产业用地的融合度将不断提升。
表2 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需求比较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嵌入中心或塑造轴线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以均质发展为特征。
在推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全盘推进往往较为困难,而应当选择一些地区进行重点建设,在这类地区形成新的“发展中心”或塑造新的“发展轴线”。
当然,这并非是指建设好大喜功的标志性工程,而是指通过集中的要素投入,集中力量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环境建设,通过一体化的打造,在局部地区显著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塑造具有标志性和识别性的形象,提升转型发展的信心。
在功能上,此类中心或轴线往往承载着创新、居住、服务、休闲等复合功能,并最终发展为城市中心体系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1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之初就摒弃了单一工业经济的功能定位,规定工业、住宅、绿地、商务比例32%、22%、14%、2.4%。
例如,苏州工业园在园区即建设了金鸡湖环湖商业休闲中心,形成了以东西向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南北两侧布局居民住宅区,外围布局工业环带和教育科研用地的发展模式。
(3)融合住宅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以职住分离为特征,产城融合的园区应当是职住平衡的园区,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在集中的产业用地内部融入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布局则应与园区中心、园区轴线、绿化和水系结合布局,优化居住的环境品质,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应尽快靠近产业用地,缩短通勤距离,缓解交通压力。
当然,仅仅提供物质的空间建设是不足的。
一方面,应当丰富居住产品的类型,通过生态住宅、商品住宅、人才公寓、安置房等不同类型住宅的提供,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促进人口的集聚。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渠道的社会服务的完善,增强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创造社区居住氛围,形成固定的社会群体,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城融合的人才集聚问题。
居住用地融入产业园区对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在发展早期,园区曾经历相当长时间的松散发展期,面临居住、配套难以完善的困境。
面对这种局面,张江通过多项措施推进产业的升级和园区环境的改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集中力量完善居住条件,通过各种途径留住创新人才2。
如今,居住、工作在张江的青年人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张江人”社群。
图1 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资料来源:作者绘制(4)公共服务设施产城分离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体现的是生产导向,主要面向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而产城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则应体现创新导向,在解决餐饮、商业以及与职工日常生活22006 年,张江高科技园科研人员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9%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