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意境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一、引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价值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2.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育民族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培养良好的品质。
三、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忽视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流于表面。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古诗词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应试心理。
四、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1.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注重诗词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表现。
诗情画意满课堂论文
诗情画意满课堂【摘要】所谓“情境教学法”并不是多么新颖的教学方式。
法国18世纪教育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已提到情境教学的形式。
早在南朝时期,我国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就有对“情境”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通过数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情境教学法”理论。
具体说来,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种以一定情绪色彩为基础,以生动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使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诗情画意情境教学法古诗词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6—01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因为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与这种“情境教学法”存在某种内在的暗合。
因为在古诗词作品中,“意”不是赤裸裸地说出,往往借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由意所触发。
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现,那想要理解诗中之意就必须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进作者借“物”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诉诸视觉的情境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
”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直观,最易产生直接感受的。
教师通过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实物或图画,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学生根据实物展开思考,就更容易顺利的进入诗词中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在课前准备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许多视频或图片资料。
画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葱葱,危峰矗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条白练挂在山壁上,山势陡峭瀑布也气势雄伟,景象美不胜收。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浅析古诗意象的学习方式论文
浅析古诗意象的学习方式论文浅析古诗意象的学习方式论文我国古诗创作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关系。
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认为“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王国维更是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其实仅仅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多种表述之一。
古诗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所思所想,通过寄托一个特定的具体事务组,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情感,并构造一个特定的艺术时空,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时空在内心进行再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思所想的基础上,附着自己的情感。
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意象是理解古诗含义、体验古诗作者情感的重要前提。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古诗意象1.指导学生理解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利用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运用相关学习放学,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调整,对学习效率、效果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自主学习环境下如何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评价和判断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都需要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而这种学习能力是在不断摸索、探讨、总结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问题、习惯问题。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捕捉意象是激活中学古诗教学的关键。
2.指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一般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三个方面设立。
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古诗意象的起源,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能力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基本感受意象组合营造的诗歌意境;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教学的意境分析
V0 . 9 12 No 3, 01 . 2 0
文章 编号 :0 6— 90 2 1 3— 16— 3 10 2 2 (0 0 0 0 2 0 J
诗 歌 教 学 的 意 境 分 析
刘 辉
摘 要 : 境 是 诗 歌 的 生命 , 意 诗歌 教 学 必 须 分析 意境 。分 析 诗歌 的 意境 , 是要 具 体 分 析 诗 人 概括 描 绘 的 生 活形 就 象 , 诗 中的 形 象 呈 现在 学 生 面前 ; 示 形 象 的 内在 本 质 和 精 神 , 学生 从 中领 悟 到 更 多 、 深 远 的 东 西 ; 掘 诗 人 把 揭 让 更 挖 在 形 象 中所 灌 注 、 透 的情 与 理 , 学 生 受到 直 接 的 情 感 感 染 和 心 智启 迪 。 渗 让 关键 词 : 中学 语 文 ; 歌教 学 ; 境 ; 诗 意 分析
缠头 , 曲红绡不 知数 。钿头 银篱击 节碎 , 一 血色罗 裙 翻酒 污 。 ”及 到 年 长 色 衰 , 落 得 “ 前 冷 落 车 马 就 门 稀 ” 最 后沦 落天涯 , 老 大嫁作 商人 妇 ” 可是 “ , “ , 商人
重 利 轻 别 离 ” 留 下 她 形 单 影 只 , 守 空 船 。 寒 江 之 , 独
干 ” 她 只能借 助手 中的 琵琶 , 遣 心 中的郁 闷和痛 , 排 苦 。教 师如果 能经 过 具 体分 析 , 这 个形 象 站 在课 让
堂上 , 自然就 会引起 学 生 对 这个 不 幸 女 子 的深 切 同
情, 认识 到封 建社会 中下层 妇女 的悲 惨命运 。
诗 中的形 象 , 自诗 人 的 形 象思 维 。诗 人在 写 来
①本 文 所 引 诗 歌 均 出 自人 民教 育 出版 社 出版 的 中 学 《 文 》 本 所 选 篇 目。 语 课
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分析
传统 的课 文分析 往往至 此就颓然止 步 . 意境的客 观载体—— “ 把 情景交 融” 及抒情 、 议
论 、 事 、 景 等 表 现 形 式 及 它 们 的 有 机结 合 从 文 章 中 抽 出来 . 作 文 章 的 写 作 特 点 进 叙 写 当 行 抽 象 的 分 析 和 生 硬 的 总 结 。 这 种 肤 浅 、 科 手 术 式 的教 学 , 成 课 文 分 析 的 公 式 化 。 外 造 导 致 作 品 “ ” “ ” 游 离 。 易使 诗 歌失 去特 有 的魅 力 。 神 与 形 的 容 那 么诗 歌 特 有 的 魅 力 主 要 表 现 在 什 么 地 方 呢 ? “ 境 说 ” 在 意 的第 二 个 台 阶 上 。 “ 即 无 我 之 境 ” 。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进 人 角 色 , 学 生 的情 怀 与作 品 的喜 怒 哀 乐 合 拍 , 作 品 上 使 对 的 思 想 内容 有 深 刻 理 解 , 作 品 中 美 的 意 境 所 感 染 , 生 共 鸣 , 得 审 美 享 受 , 不 知 被 产 获 在
地 回答 了上 阕 “ 主 沉 浮 ” 提 问 , 而 形 成 词 的 “ 境 ” 谁 的 从 凌 。这 不 断高 起 的 意 境 。 是 通 过 又 “ ” “ ” — 叶长 、问 ” — “ ” 精 当 而 富 有 表 现 力 的词 。 立 、看 — ”“ — 忆 等 以及 灵 活 多 变 的 表 现 手 法 的 运 用 来 实 现 的 。 教 学 中 , 品 味 词 语 , 习 表 现 手 法 。 清 时 代 背 景 。 会 艺 术 构 要 学 弄 体 思 , 受 意 境 , 磨 形 象 , 悟 思 想 。 学 生 获 得 多 方 面 的收 益 。 感 琢 领 使 ຫໍສະໝຸດ J l }维普资讯
体悟意境论文
体悟意境【摘要】现代诗与古诗各具韵味,都需要读者的体悟与咀嚼,方能品出现代诗韵的美妙感觉来。
所以,我们在现代诗教学中要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多让学生在体悟意境上下功夫。
文章从“诵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仿写:为运用语言搭台。
”两方面阐述了体悟诗歌意境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诵读仿写【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90-01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三年级起,在每一册的第一课都安排了一篇现代诗歌。
入选小学教材的现代诗大多质朴易懂,没有成人化的语言,和孩子们的平实的语言习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歌的魅力,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现代诗与古诗各具韵味,都需要读者的体悟与咀嚼,方能品出现代诗韵的美妙感觉来。
所以,我们在现代诗教学中要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多让学生在体悟意境上下功夫。
1 诵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学课本中的现代诗内容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现代诗教学主要通过诵读来实现。
学生在自读中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情感表达出来,达到与文本的圆融。
诗歌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实施的过程应该是螺旋上升的。
学生在诵读中要能体悟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要能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接轨,从而产生共鸣,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要能把学生原有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对外表达。
仿佛是电脑的“扫描、存盘、输出”一样。
如:《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诵读教学片断:片断1:扫描师:暖暖的春光打开了,如果我们去踏青,你们会到哪里呢?生1:到桃园,因为那里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生2:到田野,那里风是柔的、水是清的,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试读《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
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论文
浅析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回首语文教学的风雨历程,由于一味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从而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学一度悄然淡出语文教学的范畴,即便有,也常常局限于字、词、句等语言点的繁复肢解,将文学作品当成一般文章来分析和理解,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弥漫于整个语文教学空间,忽视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失去了语文独特的魅力。
然而,文学教育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使读者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的教育,不仅能使当前语文教学走出沉闷、尴尬的境地,而且能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样的现状,本文以古诗文为载体,来谈谈文学教育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中国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
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古诗词,就会发现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和认识古诗词的美,让学生接受古诗词的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赏画吟诗,感受形象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形象性,对于任何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从形象的感知开始的,古诗词也是如此。
这种形象的感知是艺术认识的初步形式,是感性的。
要对古诗词作出彻底、完全的赏析,首先要把握住它所描绘的艺术形象。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写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景物清幽明净。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引出浣女、渔舟。
借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赏析时,我们便可引导学生于此诗情画意中徜徉,去领略画面直接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藉此,再去领会诗人于诗中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安闲纯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古诗教学策略再思考在小学阶段,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的接触外来汉语的学习。
因为,认识其它事物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学习与表达基本功,学生积极地参与意识能够得到激发。
因此,再遇到新鲜事物才会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增强自身的语言理解技巧。
因此,通过创新学习模式教授小学生语文古诗课程,可以激发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首先,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性,这也是开展互动与交流的良好开端。
例如,进行基础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时,不能遵循传统的古诗课教学理念,除了读就是读写,授课教师过多进行说教式授课,即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学习,这只是一种效果不好的方式,一味的记或者是死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得到激发,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
这样的教学模式进程中,学生的言听计从表现良好,课堂参与效果却很差,这根本没有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提高。
一、以心得交流为契机,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不能单纯的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作为学校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方式。
因为,小学生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交流主动性,从识字方面的浅显学习再到古诗阅读分析能力的转化,古诗阅读的时效性要得到体现,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例如,对于以下问题:低年级出现学习跟不上,理解能力欠佳、较高年级学生不能抓住诗词重点和诗词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程结束没有相应的读书心得或者是古诗学习无重点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从课堂上的交流来获得。
但是,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授课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如收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的古诗词。
将学生通过大脑涌现出来的看到过的大量诗词进行总结,并进行合理的分析。
浅谈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意境
浅谈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意境作者:邓艳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8期诗歌是文学殿堂中最青春、最隽永、最闪亮的那颗星,它属于年轻的心跳,受到学生的喜爱。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会发现诗歌是最难教的。
公开课选题,很少人会选择诗歌,因为学习诗歌实在是个挑战。
这短短几十个字,教师舌灿莲花,妙语连珠,想传达出无尽的意味。
学生却意兴阑珊,了无生趣,最终以沉闷收场。
为什么这么美的诗词,讲授起来却一点也不美?我发现,不是学生不喜欢教材所选的诗歌,相反,那些被精选出来的诗歌都是传诵千年的佳作。
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鉴赏一下。
往往局限于字面意思,忽略了它最本质的东西。
那本质是什么呢?诗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境界。
深远、美妙的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
感悟了它,才能说你读懂了这首诗歌。
而意境的感悟,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何把这种极其抽象的意境,传达给年轻的学生。
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用律动的声韵触摸意境诗歌本身自带韵律,只要你融入其中,自有仙乐隐隐飘来。
“三分诗七分读”,朗读能使静止的诗流淌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使学生更快领略意境美。
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诗。
教学上用得较多的是范读、齐读、自由诵读。
例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我在课前已做好充足准备。
课上,先慷慨激昂地范读一遍,引生入胜。
指导学生朗诵技巧后,分别请一些学生试试看。
学生有的羞涩小声,有的紧张局促,有的快似读书,极少有人能读出韵味来。
那种痛饮时的豪迈,微醺后的癫狂,韶华易逝、功业无成的伤怀,可能学生还无法领悟。
但不管怎样,学生的参与,制造了话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没人发呆,没人神游,大家都积极活跃,师生配合十分和谐。
这就是朗诵的魅力,唇齿之间营造出的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中,愿意与它结一段尘缘。
教师朗读是感受诗歌最初的方法,但要让诵读有效,而不是有口无心的念经,是需要技巧的。
语文诗歌意境教学论文
探讨语文诗歌的意境教学摘要:追求诗歌的“意境”是初中阶段诗歌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最终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
对培养学生创新性地阅读、赏析、创作诗歌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教学;意境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15-001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常常提到“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其实“意境”是在情与景高度融会后所创造的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境界。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上对7-9年级的学生的要求中提到:“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追求诗歌的“意境”是初中阶段诗歌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最终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
诗歌的意境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诗歌里诗人所创设的特定的“意象”,进入到诗歌的意境。
即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学生接受诗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到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领悟到诗歌的深蕴,这是诗歌意境教学的关键。
诗歌的意境教学,就是师生共同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
只有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才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悟性,诗歌教学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诗歌的意境教学呢?一、转化形象、进入画面从诗歌中诗人创设的形象、画面入手是进行意境教学的窗口。
因此诗歌的意境创造依赖于诗中描绘的感性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
如,在温庭筠的《望江南》里,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一位晨起梳妆的思妇,正在倚楼远眺,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的画面;一幅是落日的余晖笼罩的江面: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
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为这个倚楼女子,内心深藏着丰富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洗罢独倚江楼,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再无旁骛,让学生体会其中至深至痴的感情:船尽江空,希望也落空,落日本无意,流水本无情,但此刻却顿生情意。
悠悠江水,静静白洲,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柔肠寸断? 这样学生既能感知到诗歌描绘生活中一个画面,又能理解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浅探诗歌教学论文
浅探诗歌教学好的诗应该是情景交融的,李洁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与诗歌的这一特点十分契合。
运用情境教学可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古诗教学的效果。
一、从整体感悟人手有一些诗歌感情强烈,而意象相对芜杂,将诗中意象打碎了逐一去理解,费时费力。
如能从“情”人手,整体感悟,淡化个别生僻、难解的字词,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再勾勒出关键字词,层层剖析,理解深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如讲解《回乡偶书》时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民河南河北》,整首诗感情强烈,但其中意象极多,倘若一开始就一一解析,没有背景知识的输入,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教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找一些录像资料,将当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再现出来,把学生带入杜甫听到收蓟北之前的郁闷心境之中。
然后可以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朗诵让学生初步体验作铺垫,再指导学生熟读诗歌,引导他们寻找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通过讨论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针对诗中一连串的地名,可以带领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感受其间的距离,并从“即、穿、便下、向”等字中理解诗人急于返乡的心情。
这样整体感悟,情感奠基,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便顺畅多了,即使有个别字词产生了理解上的障碍,稍加点拨,也可以迎刃而解。
二、从“诗眼”处入手有些诗歌,意象相对集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诗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诗的“诗眼”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诗眼”入手,创设情境,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浅谈一位诗人说:“诗者,从言从寺,西方人在教堂里做什么,中国人就在诗歌里做什么。
”我想起了《尚书》中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即指诗人的志向、抱负、思想感情等。
西方人把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则把感情寄寓诗歌。
因此,诗歌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学生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文化遗产的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其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再加上诗歌受平仄押韵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本身就具有跳跃性。
因此,鉴赏古诗之前,首先应该介绍一些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如意象,让学生了解到文学即人学,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把人的思想感情借助物象表达出来,那这个载体(物象)就称之为意象,如明月代表思乡、思念亲人、希望团圆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了解了诗歌意象后,对于先前富有跳跃性、难以读懂的句子,我们可以运用想象把意象调整语序后串合起来。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完整的意思为:在今晚酒醒以后,只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飘浮,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树梢头;再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可理解为: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对诗词的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格律知识也应做一些介绍;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诗歌教学论文
诗歌教学探析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
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
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一、诗歌的特点1 抒情性西汉《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说明了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抒情性。
写诗不管是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
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2 凝练性诗贵精炼。
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
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3 形象性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
写愁绪多多到“白发三千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
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4 音韵性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
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讲究格律。
有“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
停顿长短错落。
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
现代新诗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诗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但却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强调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
二、诗歌教学策略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学校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学校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提高老师自身教学力量老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古诗词鉴赏对老师的专业力量更是非常依靠。
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由于自身古诗词鉴赏力量不足,讲解的内容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识,没有达成对古诗词的完整解读。
例如,部分老师在讲解古诗时只是简洁的概括一下、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然后照着教参上诗歌的翻译进行讲解。
既没有做到对诗歌的深化讲解,也不利于同学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需加以重视,支配充分的课程时间。
此外,老师要多多进行诗歌方面的讨论、学习,如参与古诗论坛和诗词讲座等,不断累积学问和阅历,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力量。
二、老师优化教学方式(一)多次诵读,体会情感朗读是学校生深化理解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印象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提到要让学校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美词美句,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量。
因此,老师要重视古诗词朗读学习,结合实际状况和同学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朗读教学。
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首新诗的开头,可以先让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同学快速进入新诗的学习氛围中,又能在开头将同学发音不准、字词读错、平仄音不分等问题找出来订正。
而后,老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示范朗读,老师要把握诗词情感,旨在将诗歌的美感传达给同学,进而让同学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妙。
最终,在老师讲解完新词后,可以抽取同学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同学在把握生词和情感上的综合理解,把握正确的朗读力量。
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方法,都要让同学读有所得,让同学把握朗读的各种技巧。
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同学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意境的讲解关心学校生理解诗词意境可以说是诗词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步,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老师通过指导,让同学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不仅是同学理解诗词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同学乐观性,提高同学对诗词爱好的重要做法。
浅论诗歌教学中的意象与意境
从儿 时背诵的“ 床 前 明月 光 ” 开始 , 月 就 与 思 乡 有 了 不 解 之缘 。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 诗句不用月字 , 而 思 亲 之 意 含 蓄 隽永 。“ 明月 夜 , 短松冈 ” , “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 月 又 成 了 凄 凉 、怅 惘 的外 现 。月 的 意象 往 往 与 它 的 圆缺 变 化 有 在古 人 的世 界 中 , 何 以 解忧 , 唯有杜康 ; 何 以抒 情 , 自然 是 对酒 当歌 , 歌以咏志 , 所以, 古 诗文 常常是仁 人志士表达 自己 志 向和 精 神 的 载 体 。在 古 诗 文 中 ,学 生 可 以体 会 到 古 人 的志 向, 感 悟 到他 们 高 尚 的节 操 和 品 格 . 引 导 建 立 自己 的 人 生 观 和
5 . 柳
柳 是送 别 之情 的绝好 寄 托 。“ 此 夜 曲 中闻折 柳 , 何人 不 起 故 园情 ” , “ 羌笛 何须 怨杨 柳 ,春 风不 度玉 门关 ” , “ 今 宵酒 醒何 处 , 杨 柳岸, 晓风 残月 ” , 依依 柔柳 , 为 惜别 之情 作 了最好 的诠 释 。
6 . 杜 鹃
浅 论 诗 歌 教 学 中 的 意 象 与 意 级 中学 , 内蒙 古 赤 峰 摘 要: 意 象和 意 境 是 诗 歌 教 学 和 诗歌 鉴 赏 的 重 点 , 两者 既 有 区别 又 有 联 系。 “ 境 生象外” , 象是境的依托和组成部 分, 是相对独 立的个体 , 境是虚化 、 无 限的审 美感受和 想象空 间。 象 的 选取 来 源 于 生 活 感 受 和 文 化 背景 .境 的创 设 和 感 悟 则 取
如今称作布谷鸟 . 古 时又 叫子 规 。 “ 潇 潇 暮 雨子 规 啼 ” , “ 杜
诗歌教学探微论文
诗歌教学探微【摘要】本文总结了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涵咏诵读,意到情浓;发挥主体作用,互动教学的诗歌教学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创设情境诵读新课程背景下,诗歌被大量地选入新教材。
作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备受欢迎。
但事实上,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不但没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反而浪费了师生的大好时间。
当前诗歌教学中,文本解读粗浅粗放,诵读不足,分析有余,学生与诗歌渐行渐远。
因此,探究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努力激活想象因子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简约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
此时,如果我们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生想象思维,就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但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做到适时、适度。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取得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情感,产生明确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涵咏诵读,领悟诗情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古人学习诗歌就非常重视诵读,尤其是涵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初探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心灵的文学体裁。
它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
近代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
”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
入境,是品读的根本。
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
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抛开意境而孤立地跟学生讲解诗意,那样将会犯下舍本逐末的错误。
下面谈一谈诗歌教学中如何挖掘诗歌的意境。
一、多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宋代朱熹也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
”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
要让学生在所得吟咏中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激发学习的兴趣,融入意境之中。
首先作好美读,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在范读时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表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了解”。
教师要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声调的轻重缓急,语速的疾徐曲折,用美读感染学生。
如教学元曲名字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先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哀伤忧愁的氛围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语带舒缓,语调深沉,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和重音,这样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闷之情表达得淋
漓尽致。
然后采用多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这样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其次,可以引入音乐。
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
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如教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让优美感伤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不由自主哼唱,兴致很高,再用录音朗读感染学生,为朗读作示范,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诵,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品字词,领悟诗歌意境。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
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是见炼字的艰难与讲究。
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意味深广,体会语言才能理解诗人的用意必诗歌的内涵。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敲”字,让人想到主人不知敲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敲得多重,竟震落了灯花。
这个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焦急、失落、生气、无奈的心境刻画的极为生动。
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只要抓住诗眼“绿”字,整首诗的无穷韵味就体现出来了。
“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色彩,把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笔到了哪里就把哪里染绿,到了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难怪唐诗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遗憾和感叹了。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抓住这些,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表露的情感和意趣。
如李白的《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
人将“冰塞川”与“雪满山”比喻自己面前道路艰险,荆棘丛生。
《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再现了诗人绵延不绝的愁思,非常形象。
三、析意象,走进诗歌意境
意象是融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感知意象是诗歌审美的钥匙,抓住意象才能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感情,领略诗歌的意境。
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面写诗人采摘菊花,一抬起头来不经意望见了南山,实则包含深远意蕴:“菊”是孤傲高洁的象征,反映了诗人洁身自好,不与世谷同流合污的心性。
诗人借“菊”与“南山”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他的自然率自与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又如教学杜甫的《春望》,让学生找出意象,学上马上找到了“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这些意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
引导学生联象,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叛军焚烧留下的残破,有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恨之别的孤鸟,更有二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
作者将长安被叛军破亡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四、启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要靠我们展开想像,去再现诗歌意境,
获得美的享受。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别有一番风味。
苏轼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如《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
诗白得不能再白,景美得不能再美。
教学时,鼓励学生闭上眼想像,拿起笔描绘画面,学生简笔勾画,随意点染:一望无垠的沙漠,袅袅升空的孤烟,绵长的黄河水,没入如盘的红日构成巧妙生动的几何构图美。
白茫茫的大沙漠清亮如玉的黄河水,如血的夕阳,具有自然天成的色彩美。
一幅富有动感的大漠风光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想像是创造的翅膀,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才能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向学生介绍他的政治背景及人生遭遇,明白杜甫的博大志向和一生不得志的残酷现实,这时来理解“屋漏偏遇连夜雨”的凄惨景象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就不难了,在此基础上也就容易多了。
同时想像还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的领略杜甫当时凄风苦雨下的瑟缩和痛苦。
这样,一首诗的真正意味也就把握了。
五、勤练笔,融入诗歌的意境
“要用足用活”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语言模仿的训练,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写。
鼓励学生仿造创作体式,将对生活的点滴感情凝聚成短小隽永的诗句,以此练笔,从短到长,由粗到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有利于学生融入诗境中,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总之,诗歌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自己去“析”、自己去“写”,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觉中提高自己的哲学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的。
在诗歌教学中,老师要用诗一样的唯美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精巧铸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营造的意境中,放飞想像、融入情感,去感受美,亲近美,提升心灵,发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