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案

合集下载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介绍。

2.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示例。

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2.讲解法3.案例分析法4.实践操作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时间: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你们上次考试语文成绩是多少,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因此,什么是平均数?步骤二:概念讲解时间:10分钟在黑板上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数值。

并讲解求平均数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时间:15分钟1.公式法:平均数 = 数据的总和 / 数据个数($\\frac{sum}{n}$)2.套用法:如果题目给出了一组数据,例如:3, 5, 7, 9,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公式法计算平均数。

3.实践操作:给定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求得平均数,并归纳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步骤四:平均数的应用示例时间:15分钟通过实际应用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例如:小明的考试成绩如下:语文80分,数学85分,英语77分,美术90分,请求他的平均成绩。

步骤五:练习时间:20分钟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之前学到的平均数的方法来解答,并逐个讲解解题思路。

步骤六:巩固与拓展时间: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练习题的讲解,对学生的平均数概念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尝试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更多方法,如删值法、倍数法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年龄、求取某个城市的平均气温等。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求平均数9篇求平均数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新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eq \x(统计表)(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求平均数 2课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教你如何快速计算平均值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教你如何快速计算平均值

第一篇:求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一、学习目标1.1 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1.2 掌握不同数量的数求平均数的方法。

1.3 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概念和求法。

1.4 加深学生对数学平均值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知识点项目2.1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有限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确定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多种,如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其中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

2.3 算术平均数的求法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

三、教学过程3.1 例一:给定一组数据1,5,9,13,17,求平均数。

分析:这里面共有5个数据,所以可以使用平均数的定义公式求解。

平均数=数据的和/数据的个数=1+5+9+13+17/5=9。

3.2 例二:某班级数学期末成绩如下表,求平均数。

学生姓名陈刚王丽张三李四数学成绩 90 89 93 91分析:可以使用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来计算这个班级的数学期末成绩的平均数:平均数=(90+89+93+91)/4=90.75。

3.3 练习(1)给定一组数据3,7,11,15,19,求平均数。

(2)某市民工月工资如下:2000元、2400元、2200元、1900元、2100元、2600元、2300元,求平均数。

(3)某小学英语教师的月薪为6000元,班主任津贴800元,院系津贴1200元,办公室津贴600元,其他津贴800元,求他的月平均薪水。

四、教学总结求平均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学计算了,平均数的求法有多种,其中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

在平均数的求解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值的精度,各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等。

建议在数学教学中多加强平均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快速求解平均数,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四、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六、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归纳总结篇二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板书设计:平均数男生女生6+9+7+6=28(个) 10+4+7+5+4=30(个)28÷4=7(个)30÷5=6(个)平均数: 7 平均数: 6《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三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小学平均数的教案6篇

小学平均数的教案6篇

小学平均数的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自我鉴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elf-evalu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平均数的教案6篇想要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就要认真写好教案,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平均数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平均数的教案7篇制定开放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和引导能力,可以判断其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文章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一组数求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讲解、练习、互动五、教具、材料:黑板、彩板笔、教学PPT、作业纸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平均数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均数,为何要求平均数。

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举例讲解求平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3、练习环节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4、巩固学习成果通过教学PPT上的互动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作业安排出口算题和概念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

七、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文章二: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的关键点一、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平均数的计算离不开数字,要让孩子明白数字的概念和数值的大小关系,这是培养孩子数学观念的第一步。

二、把问题具象化让孩子接触更多实物,从生活、游戏、故事等多角度,让孩子慢慢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将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让他们平分一下,计算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到多少苹果,就是最基本的平均数。

三、掌握具体的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孩子学会将一组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从实践中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如通过抛色子来计算平均数等。

四、寓教于乐学习数学需要把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平均数的求取方法和应用场景,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快乐感受。

五、高效的家庭辅导家庭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场所,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和鼓励孩子,更好地培养孩子求平均数的能力。

文章三: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

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

3,1。

27 B.1。

61,6。

3C.6。

3,1。

61 D.1。

27,1。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3.教学例3.(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5)反馈练习.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四、布置作业.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2一、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师:统计表的相关知识你了解多少?预设生1: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表格,用来分析情况、反映问题,这种表格叫作统计表。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算【演示课件“求平均数”】①小明有12本书, 小军有20本书, 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②五(3)班做好事28件, 五(4)班做好事36件, 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 第一组投中28个, 第二组投中33个, 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针对第③题提问: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一)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 第一组10人, 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 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 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1.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 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2.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3.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 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综合:(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师提问: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二)出示例2: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各组人数121110平均每人投中数2.533.2教师提问:例2和例1比较, 有什么异同?(问题一样, 但已知条件不同)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列式?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板书:(2.5×12+3×11+3.2×10)÷(12+11+10)教师强调:求平均数时, 有时不能除尽, 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1.小亮读一本书, 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 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 前2时加工28个, 后3时加工36个, 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A.(28+36)÷(3+2)();B.(28×2+36×3)÷(3+2)();C.(28+36)÷2().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 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 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A.(60+56)÷(5+3)();B.(60+56)÷2();C.(60×5+56×3)÷(5+3)().四、课堂总结.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五、布置作业.1.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一班37人, 共植树132棵;二班35人, 共植树120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五年级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经历平均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咱们班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哪个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总分、比较最高分、比较最低分等方法)老师这里有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第一小组:89 分、92 分、95 分、88 分、91 分第二小组:92 分、90 分、94 分、87 分那到底哪个小组的成绩更好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数。

(二)讲授新课1. 初步感知平均数(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成绩,怎样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先把这组数据相加,再除以 5)(2)那我们就来算一算,(89 + 92 + 95 + 88 + 91)÷ 5 = 91(分),91 分就是第一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3)那平均数 91 分代表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深入理解平均数(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的成绩,(92 + 90 + 94 + 87)÷ 4 = 90.75(分),90.75 分就是第二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2)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小组的平均数,91 分>90.75 分,所以第一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

(3)那同学们想一想,平均数会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数小吗?(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2.小组活动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需要计算一些数据的总和,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呢?2.学生举例说明。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华和小李两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小华跳了50个,小李跳了60个。

他们想求出这次比赛的平均数,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4.练习: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5.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巩固提高1.出示练习题: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位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分别得了80分、90分和70分。

请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4.小组活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练习题: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5、7、9、11、13(2)10、15、20、25、30(3)8、12、16、20、242.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调查本班同学的一次考试成绩,求出平均分,并分析成绩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

2.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提高课堂互动性。

平均数问题教案

平均数问题教案

平均数问题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平均数问题。

学习目标:1. 学习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解决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教学准备:1. 彩色笔、白板和白板笔。

2. 学生练习册和试题集。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1. 向学生简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示例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平均数的情境。

讲解概念(10分钟):1. 列举一些常见的平均数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分数等。

2. 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值相加后再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3.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用示例进行说明。

练习和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平均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

2.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和交流。

3.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集体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和试题集,让他们独立完成其中的习题。

2. 督促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注意思路的清晰和计算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均数问题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联系。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加应用所学知识,并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平均数相关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在下节课时提交。

拓展活动推荐:1. 制作一个小组平均数问题挑战赛,鼓励学生合作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团队合作与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社会调查、市场调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对于篮球比赛你们了解多少知识? (比赛场上每队有5人,还有部分替补队员,有2分球、3分球,罚球,换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的队获胜等) 提前告知
师:同学们对于篮球比赛的知识知道的真多,那么我们就来参加一场篮球比赛。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篮球比赛情境图(出示课件2),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
生:换队员
师;篮队的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正焦急的等待着,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帮着想想办法。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1、可能7号队员投球准确率高。

2、8号队员在身高上有优势
3、7号队员的水平高
4、8号队员的身体强壮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

为了赢得此次比赛,我们应该选一位得分能力最强的选手上场。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7号、8号小组赛成绩统计表:第3张)
1、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7号比了3场、8号比了4场、7号第四场得分最高等。

2.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信息,你能帮老师做出决定吗?派谁上场。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前排转脸)分好组,(师巡视)选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生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师:你们是利用计算比较的两个队的总得分。

你能说一下算式吗?学生口答教师出示课件
(注:让学生算出7、8号运动员的总分后出示课件第4、5)总分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这样选不公平。

7号上场3次,8号上场4次,他们上场次数不一样,不能比总分数。

师:比什么
生:比平均每场得分(让学生简单说说对平均每场得分的理解,怎样说都可以不要做评价)你能说说平均每场得分是什么意思?
师:由于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不能比总分,就象刚才(某某同学)说比两个队员平均每场得分,也就是他们各自得分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2.探究求平均数的策略与方法。

(1)引导探索“7、8号队员每场的平均得分”。

师:既然“比平均每场得分”的方法合理,那么我们来求一求7号、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各是多少。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的学具摆一摆、移一移,算一算7号、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各是多少。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教师总结,精讲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多的移动出来补给少的才能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生:我们用移动小圆片的方法求出了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从第4场拿出来2个小圆片补给第一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

师:通过移动学具的方法,求出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是多少。

生:为什么把第4场的得分移动起来补给第一场呢?
生:把多的补给少的就能使他们结果趋于一致。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吗?(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边摆边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
师:大家知道这种把多的移动出来补给少得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板书)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第二种方法:7号:(9+11+13)÷3=11(分)
8号:(7+13+12+8)÷4=10(分)(板书)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把“比赛的每场得分加起来,然后除以他的比赛场数”这是一种“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两种方法都求出了7号、8号运动员的平均得分。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放课件9、10)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计算出了两名队员的“平均每场的得分”。

我们先看8号队员的“10”是哪一场比赛的得分?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不是第一场的;有的学生说也不是第二场的;……那么是……
师:10并不是8号队员的哪一场得分,10是把四场比赛的比分匀分得到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把“10”叫做是6、13、12、8的平均数。

(顺序出示课件11、12)10代表8号队员的整体水平。

师:11是谁的平均数?(让学生说出来)
是:平均数11和第三场的1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引导学生说出几个数的平均数比这几个数的最小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师:同学们,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现在你能确定派谁上场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7号的平均分高决定了7号的整体水平要高一些。

4.教师小结: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是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出示课件13、14 )。

接下来让我们到智慧岛里看看有没有平均数。

三、智慧岛大闯关
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大闯关内容,然后对子交流,重点问题一起解决。

师: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大家学的愉快吗又收获了什么呢?你能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四、布置作业
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搜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把它记录下来,跟全班同学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