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邻水二小鲁元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材简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应用的数学意识,使其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学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安排: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三年级(上册)安排:条形统计图。
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的相关内容。日常生活中,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速度等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这部分教材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此统计量的教学,更侧重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讨论的过程,灵活地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平均数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好玩吗?(出示套圈情境图)你们看,这是三年级的同学在进行男女生套圈比赛呢。
2.(出示统计图)提问:这是男女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这是什么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男女生的参赛情况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再问:比赛结束了,你觉得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同桌讨论,说明理由。
交流不同的方法(预设)
A: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最多的是10个。
提问:认为比较男、女生投中最多的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B: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比男生多,30-28=2(个)。
提问:认为比较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2. 追问:不能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也不能比总数,这可怎么办呢?
交流:用平均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引出课题: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就是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3. 提问: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么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
同桌讨论方法,交流出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问:你是怎样移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件演示方法。
谈话:当数量较少时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方便,如果数量很多的时候,我们再一个一个的移还方便吗?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交流小结:还可以用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再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展示答案,集体订正。
4. 提问:那现在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你们会求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集体交流答案。
5.再问: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了吗?
6. 提问:7代表什么意思?每个人套中的都是7个吗?
小结:平均数7个表示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水平,并不代表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再看看女生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
再问:你能结合图说一说,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它在哪个数和哪个数之间吗?
小结: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来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平均数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三、巩固练习。
1.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课件相应演示。
2.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算。
指名学生回答,说一说小明错在哪里,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范围。
3. 挑战第三关:正确计算。
提问:先不计算,你能估算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吗?你是怎样估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小链接。
生活中的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