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语法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是指通过语法结构代替意义结构的表达方式,把本来语义上属于一种范畴的东西转化为另一种范畴的表达方式,从而呈现了一种既新颖又有力的表达手法。
语法隐喻不仅在英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在其它语种中应用广泛,如汉语、日语等。
语法隐喻通过改变句子语法结构,把一个领域的术语或表达方式转化为另一个领域的术语或表达方式,从而达到精练简洁、表达方式精准等效果。
例如,“物不从人愿,事不遂人意”,其中的“不从”和“不遂”就是语法隐喻,把动词“符合”和“达成”转化为了“不从”和“不遂”,使得意义更加鲜明、易于理解。
然而,语法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却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其语言背景和大脑认知机制的限制,初学者难以充分利用语法隐喻所带来的信息和效果。
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何准确识别、理解和正确运用语法隐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揭示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和应用策略。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1. 研究目的:(1)探究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因素。
(2)探索非母语英语学习者对语法隐喻的识别、理解和应用策略,研究其语言认知偏误及解决方法。
(3)研究不同语言背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和差异。
(4)探讨语法隐喻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2. 研究方法:(1)收集相关文献,对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实际应用进行综述和分析。
(2)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组内交流等方式,对不同语言背景、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3)对语法隐喻的认知规律和应用策略进行总结和梳理,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和应用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1. 研究内容:(1)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2)非母语英语学习者对语法隐喻的认知特点和偏误。
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框架研究简述
[ 2 ]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 论[ MJ .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 社 .2 0 0 的两大语法 隐喻分类 中 , 概
念语法 隐喻主要 的表现形式 是 以名词 形式表 达本应 由动词和
[ 3 ] 李模琴. 英语概念语法隐喻论Ⅱ 】 . 重庆: 重庆大学学报 , 2 0 0 5 . 6 .
本文为吉林省社科联学会部和市社科联 2 0 1 4年项 目, 项 目编号 : 省市 1 4 0 7 项 目名称 : 英语经济类新 闻语篇 的概 念语法 隐喻研 究。
汇语法形式 。那 么 , 基于韩礼德先生 系统 功能语言学 中的概念
语法 隐喻理 论来分 析英语经 济类新 闻语 篇 的概念 语法 隐喻理 论框架 , 则会取得认识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 识。
韩礼 德( 2 0 0 5 ) 将语 法隐喻分 为概念语 法隐喻 和人 际语 法 隐 喻 两 大 类 ,他 把 语 言 的纯 理 功 能分 成 三种 :概念 功 能 ( i d e a t i o n a l f u n c t i o n ) , 人 际功 1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f u n c i t o n ) 和语篇 功
经
概 念语法 隐喻理论框 架研究简述
程 晓娟
( 北 华 大学公 共 外语教 育 学院 , 吉林 吉林 1 3 2 0 0 0 )
摘 要: 近年来 , 隐喻成为一个跨 学科 的研究对象 , 在 国际学术界 兴起 了一股对 隐喻研 究的狂 热。 本文依据系统功能语 言学家 韩礼德先 生的基本观点 , 对英语概念语 法隐喻理论框架 予以廓清 。 关键 词 : 概念语法 ; 隐喻理论 ; 隐喻类 型; 理论框架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第卷第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2 Vol.14 No.2年月20046Journal of Luoyang Technology College June 2004韩礼德在年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Halliday)1985专门讨论了语法隐喻的问题朱永生,。
韩礼德指出,(1994)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同时,隐喻是意义的变体,而语言是隐喻表达的文化符号系统。
因此,隐喻并不局限于词语,也具体体现在语言的句法结构——语法里。
句法层面的隐喻被称为语法隐喻,如“:”和“The years saw the changes of the small city.The sixth”张维鼎,。
韩礼德day saw their arrival in Beijing(2002)认为语法隐喻主要见之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且元功能是三分的,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由此可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而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
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的研究作为此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某些语篇中,研究语法隐喻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语篇。
概念语法隐喻与语法分析1概念语法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意义的时候,没有选择与现实相近的一致式语法结构,而选择曲折地反映显示情况的隐喻式语法结构。
概念语法隐喻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时、体、态的有意错位和名词化。
这两种表现形式都与语篇类型密切相关。
时、体、态的有意错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用一般现在式表示过去的动作,并常常与以下三种语篇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闻标题或对人物、作品的评价,利用有意错位使(1)语篇具有生动的真实感觉。
例如:① General Secretary Meets American Delegation.② Dickens portrays the world in a realistic way.描绘客观规律、科学事实、客观存在或引用著作、(2)谚语、格言等直接引语。
语法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语法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语法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语法隐喻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形成的一种隐喻结构,其基本的
特点是将其他领域的隐喻结构引入到语法中,从而达到表达意义的目的。
语法隐喻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有
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语法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的本质,
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语法隐喻的应用可以促
进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丰富了
他们的文化素养。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拟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大学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
1. 语法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语法隐喻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
3. 语法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 基于语法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法,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题调研等方
式来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同时,也能够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 S c h o o l o f F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W u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W u h a n 4 3 0 0 7 0,Ch i n a )
读 语 法 隐喻 的价 值 , 本 文 拟 从 认 知语 言 学 的 角 度 出 发 , 基 于其 中 的 心 理 扫 描 过 程 , 原 型 理 论 和 象 似 性 来 研 究
功 能 语 言 学 中 的语 法 隐 喻 现 象 ( 只涉 及 概 念 隐 喻 和 人 际 隐喻 ) , 以期 揭 示 它 的认 知 理 据 和 发 挥 其 语 用 功 能 。
关键词 : 语法隐喻 ; 心理扫描 ; 原 型理 论 ; 象 似 性
中 图分 类 号 :H0 3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2 6 0 3( 2 O 1 4 ) 0 5 — 0 1 1 1 - 0 6
Th e Re s e a r c h o f Gr a mm a t i c a l Me t a ph o r Ba s e d o n Co g n i t i v e Li ng u i s t i c s
mo t i v a t i on s .
Ke y wo r d s:gr a mma t i c a l me t a pho r;me nt a l s c a n ni n g; pr o t o t y pe t he or y;i c on i c i t y
在 系 统功 能 语 言 学 内 , 韩 礼 ( s e ma n t i c p o t e n t i a 1 ) 分 为
《浙江教育科学》关于英语语法隐喻的使用
一、语法隐喻的内涵与工作机制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
不论是用现实世界隐喻语法术语还是用语法术语隐喻现实世界,甚至是用一种语法术语去隐喻另一种语法术语,只要有一个领域是跟语法形式有关的,就都应该属于语法隐喻。
投稿加微信 LSN2020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两大类。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及物性隐喻,即:1)一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过程;2)随着过程变化,该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相应发生变化;3)随着功能角色变化,他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每项选择变化都会导致一致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之分,而我们所说的概念语法隐喻便是非一致的体现形式。
二、语法隐喻的功能第一,语法隐喻可作为话语分析的理据、视角或方式之一,它具有语篇分析功能。
第二,语法隐喻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而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对语法隐喻理论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被称为双向的隐喻化过程。
语法一方面具有认知世界的功能,即识别不同现象之间的共性形式(即结构),因此词汇语法范畴(词类或语法术语)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物,是该事物语码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语法又具有强制归类的属性:它将某一群现象看作是相似的,从而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第三,语法隐喻具有建构功能,它能够重塑人类经验,反映语言的社会建构性。
三、英语语法隐喻的使用(一)英语语法隐喻在口语教学中的使用语法隐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现象。
人们的交流大多数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英语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使学生能够实现语言交流。
在学习语言的五种技能“听、说、读、写、译”中,“说”作为最主要的语言输出,无疑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
在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句型练习”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模仿、套用某些固定句型,逐渐了解一些情景会话的模式。
然而,“死板”、“生硬”、“中国式”、“不地道”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英语教师和学生,成为了英语口语教学无法穿越的“瓶颈”。
英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语法隐喻是指语言表达中的某些语法结构被赋予了比字面意义更深层次的概念和意义,常用于表达抽象和比喻化的概念和事件。
英汉文化差异较大,其语言表达也有所不同。
在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运用广泛,尤其是对比短语、从句等语法结构的对比运用,对于读者的理解和阅读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选取语法隐喻对比研究英汉新闻语篇,探索英汉新闻语篇关于语法隐喻的应用差异和特点,旨在为理解和研究英汉新闻语篇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探究语法隐喻对于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效果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探究英汉文化对语法隐喻的理解和应用差异;2. 探究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效果;3. 分析语法隐喻对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理解和文化背景认知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对比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从语法、文化和语用等不同角度分析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探究其对于阅读效果和文化认知的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1. 对比分析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类型和表达方式,分析其差异和特点;2.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阐述语法隐喻对英汉新闻语篇的重要作用;3. 结合英汉文化差异,探究语法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差异和影响。
四、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类型和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2. 语法隐喻对于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效果和文化认知的影响;3. 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差异和特点,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五、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1. 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表达方式和应用差异,深入阐述英汉文化中语法隐喻应用的特点;2. 揭示语法隐喻对于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效果和文化认知的影响,强化语法隐喻在文化认知、阅读效果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分析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分析研究英语新闻语篇;语法隐喻理论;名词化语法隐喻0 引言随着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他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语法隐喻这一学术理论后,引起了语言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广泛关注,许多语言学家对语法隐喻理论中涉及到的性质、功能、类型、体现形式以及运作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传媒方式之一的新闻语篇,它的语篇特征跟其他的语篇特征有着基本的区别。
本文根据韩礼德的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从《纽约日报》中抽取30篇英文新闻作为分析对象,分析讨论语法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名词化现象,进一步对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在英文新闻语篇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验证。
1 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概念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是跟词汇隐喻相比较而言的,语法隐喻不是单指用某一词汇去代替另外一个词汇,而是用其他的语法结构或者语法种类来替代语篇语句中的语法结构或者语法种类,但是语句的表达意思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其中一致式是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概念,也是对语篇中语法隐喻判断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可称之为非一致式和无标记形式,也可称之为有标记形式或者是隐喻式。
一致式的含义就是用许多动词词组组合来表述某一件事情,用名词词组来展现参与者,用副词或者介词词组来展现环境,用形容词来展现其特性,用连词来展现逻辑,根据这样的语言学特点,用词汇语法来表达的意思和用说话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往往跟这个不一样,在实际语言中,往往用名词来展现其特征、过程,用名词或动词词组来展现环境,这种用词汇语法所表达的跟用语言说话来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就称之为语法隐喻,也可以称之为非一致式表达方式。
在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里,名词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也是一种建立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它是用特征(也就是一致式形容词)以及过程(就是词汇语法中的动词一致式)来隐喻,使其在语句中不再是修饰语或者过程,而是把其中的某个特征或者过程看作成事物,在英语语篇的语法表现中用这种方式进行转换的现象就叫做词性转换。
语法隐喻与视点
语法隐喻与视点中文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隐喻之谜。
但是,古往今来,研究主要是从修辞角度出发,在词汇层面上进行的,而对语法隐喻研究却很少。
近二十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语法层面上也存在着隐喻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作者在系统功能语言的框架下,对语法隐喻这一重要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它和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论文正是基于此点对语法隐喻和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首先,作者在回顾前人研究的情况下,简约介绍了一些系统功能语法学家对语法隐喻的不同定义及观点,并以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理解为基础,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认为"语法隐喻是意义的不同体现,它涉及语法范畴从一个语法域到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并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
接着,作者转向对视点的研究。
视点起源于文学批评理论,原指故事讲述者组织故事时的一种心理倾向,分为时间视点、空间视点、观念视点和心理视点。
这里,作者所研究的则指的是说话者或语篇建构者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当视点在语法结构上没有体现人们把握世界的惯常逻辑顺序或认知顺序时,就可能出现语法隐喻。
而后,作者着重研究了视点在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方面起的作用,得出这两种语法隐喻均可体现视点,也就是说,说话人或语篇建构者的心理角度或态度可由其所运用的语法隐喻中得到体现。
这一发现补充了前人的研究,发展了语法隐喻理论。
译文As is known, ever since Aristotle people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and doing a lot of research on metaphor, but most of the studies of metaphor have been mainly concerned with metaphor in its rhetorical sense. Though some linguists have realized the metaphorical nature of grammar, research on grammatical metaphor (GM) is rare. It was with the systemic-functionalists that the conscious study of GM started. Yet, studies on GM are far from being enough.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GM and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the dissertation ventures to make some explo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M and point of view.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some systemic-functionalists' different views and treatments of GM. It was Halliday's idea of GM tha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GM. Ever since then, quite a lot of systemic-functionalists, namely, Ravelli, Martin, Mattiessen and Goatly, have taken up the topic and made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t, 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GM. Based on Halliday's treatment of GM as transferred realizations in the lexicogrammar and other researchers'approaches, GM is regarded as an incongruent realization of meanings involving transference of grammatical units from onegrammatical domain to another, and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ideational GM, interpersonal GM and textual GM. Then, the dissertation turns to the research of point of view in the third chapter. Point of view is derived from stylistic criticism and defined as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which a story is told (Fowler, 1986: 112)". Simpson transferred the concept of point of view to linguistics and identified four important categor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point of view, ide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is dissertation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angel and attitude people hold as they encode the world. GM may go into existence when point of view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sual logical sequence on the grammatical level people have to look at the world. And point of view can determine grammatical variation in a discourse through the employment of metaphorical realization. Since ideational metaphor and nterpersonal metaphor are correlated to point of view closely, the following two chapters deal with it respectively. By ideational metaphor, especially by nominalization, it is likely to package information, create special texture, achieve discoursal and stylistic effects, and show ideological trends; the employment of the two types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resultes from viewpoints of making semantic prediction, achieving some special effects and reveal subjectiveor objective trends. S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two applications of ideational metaphor and interpersonal metaphor is greatly due to all these patterns of viewpoints, thus proving that point of view can be realized by grammatical metaphor.。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摘要:由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 是对传统修辞意义上的隐喻的一种挑战。
本文从主要理论概述,对一些学者有关“语法隐喻”的论述进行梳理和归纳,旨在为对“语法隐喻”理论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胡壮麟在其论文《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归纳出韩礼德有关语法隐喻的1985/1994模式。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一下韩礼德从功能角度出发将语法隐喻划分的两种主要类型: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1.概念语法隐喻:及物性系统中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从一个过程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不同过程之间的转换,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和环境因子等)也可互相隐喻化。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胡壮麟,2000:88)。
例如下面两个经典例子:(1)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2)Mary came upon a wonderful sight.(Halliday, 2000: 344)。
(1)句是一致式的表达,see体现了一个心理过程,而(2)句则将心理过程隐喻为物质过程, 由“come upon”体现。
(3)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4)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Halliday,2000: 346)。
由(3)句到(4)句体现了物质过程“arrive”向心理过程“see”的隐喻式转化,同时各过程内的参与者和环境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2.人际语法隐喻:语言的人际元功能由情态和语气实现,因此韩礼德将人际语法隐喻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情态功能具有多种体现形式,不仅是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和介词短语及相应的不同结构等都可体现情态意义。
我们把由非情态动词体现情态意义的表达看作情态隐喻。
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评价功能研究
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评价功能研
究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篇的表达力度。
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篇的表达力度。
首先,语法隐喻可以增强语篇的表达力度。
语法隐喻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The sun was shining brightly”,这句话可以用语法隐喻来表达,“The sun was beaming”,这样就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出太阳的
光芒。
其次,语法隐喻可以使语言更加有趣。
语法隐喻可以使语言更加有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The wind
was blowing fiercely”,这句话可以用语法隐喻来表达,“The wind was howling”,这样就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出风的力量。
最后,语法隐喻可以使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
语法隐喻可以使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The river was flowing slowly”,这句话可以用语法隐喻来表达,“The river was meandering”,这样就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河
流的流动。
综上所述,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具有重要的评价功能,它可
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篇的表达力度,使语言更加有趣,使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
因此,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具有重要的评价功能,应该得到重视。
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
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
语法隐喻是一种文体特征,它可以帮助作者提出有关复杂话题的
思想或观点。
它也可以用来帮助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尤其是论述性文章
时把抽象的概念与感性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使文章更容易理解。
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则是指读者通过对文本中出现的言语特征
(如语法隐喻)的阅读,来理解文本的内容。
从认知角度来看,语法
隐喻是一种有效的文本辨识策略,能够帮助提高文本认知效果。
语法隐喻包括文字图像、比喻和拟人等不同形式。
在其中,文字
图像是指把连续的单词、句子、段落或更长的文本片段排列成一种与
真实形象相似的图像,使文本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
比喻是将一
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来概括其特点,从而引发读者新的思考和认知
活动,增加文本的意义。
拟人则是把事物比做一个人,以引发思考,
使认知更加深入,文章更容易理解。
语法隐喻对文本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深阅读理解。
所以,读者必须深刻理解语法隐喻,把抽象的或难以理解的概念与感
性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加强理解和回忆。
了解文本中的隐喻,能够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
学术报告语法隐喻
学术报告语法隐喻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Aristotle regard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a word fromone thing to another. Metaphors We Live By written by Lakoff andJohnson in 1980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ognitive study ofmetaphor.--- one concept is used metaphorically to present theother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similarity of two things. Twoapparently irrelevant things are juxtaposed based on similarityassociation and shared cognition for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and expression. Metaphorization is a 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Hence metaphor meansmetaphorical concept.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cross-domain mapping which preserves the cognitive typology ofthe source domain in a wa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target domain.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科技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开题报告
科技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科技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
研究背景: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科技语篇中,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科技术语中常常涵盖着各种隐喻,这种现象在概念层面尤其明显。
因此,对科技语篇中概念语法隐喻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索科技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具体来说,研究的目标是分析科技语篇中概念语法隐喻的类型、功能和表现特点,以及这些隐喻对于科技语篇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的影响。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概念语法隐喻的类型分析:对科技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进行分类,从概念转喻、词汇隐喻、语法隐喻等角度进行分析。
2. 概念语法隐喻的功能分析:从科技语篇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概念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例如增强表达力、精准表述、提高科技性等。
3. 概念语法隐喻的表现特点分析:对科技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的表现特点进行探讨,例如多指代、交叉引用等现象。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主要依靠语料库的构建和语言学分析方法来完成对科技语篇中概念语法隐喻的研究。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分析出科技语篇中概念语法隐喻的类型、功能和表现特点,探讨隐喻在科技语篇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现象,为科技语言的翻译和解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北京大学胡壮麟(原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期复印)提要: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定义为:“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Larham,1991∶100)。
那么,什么是语法隐喻呢?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清晰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在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
本文就是从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出发,介绍几种主要的语法隐喻形式。
关键词:隐喻语法*************************************************************************** ****************⒈ 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许多语法术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语法中“格(case)”这个术语有心理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依据(Alford,1982)。
“格”源自希腊语的ptosis(直译为“跌落”),它反映了从词源学上当时的人们对该术语功能的模糊认识,即一个词跌落在另一个词上面,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由于主语总是挺然直立的,它从不跌落于其它词之上,因而格又可分为ptosis eutheia(直格)和ptoseis plagiai(斜格)(Robins,1951;岑麒祥,1988)。
我国虽没有类似西方的完整的语法体系,但“助词”这个术语上承《谷梁传》的“遂,继事之辞也”;复数的概念早先为“众辞”,也见于《谷梁传》的“人者,众辞也”。
至于像“部首”、“实词”、“虚词”、“方言”等术语都是源自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比喻。
如果我们把“隐喻化”过程以“→”表示,那么这一时期的语法隐喻的特征可表示为“现实世界→语法术语”。
⒉ 中世纪的语法隐喻大量运用语法隐喻的昌盛时期在中世纪,特别是在12至14世纪。
语法隐喻及其在立法文本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语法隐喻及其在立法文本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语法隐喻是一种在语言表述中广泛存在的修辞手段,通常是指用一种语言结构来表示另一个含义,使得文本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情感和感觉因素,使其更具创造力和表现力。
在立法文本中,语法隐喻的运用不仅能使法律条文更加简洁明了,更能让人们在阅读法律文本时更容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法律理念,从而达到更好的法律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立法语言的理解与认识,提高法律文本的表达能力和阅读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主要研究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应用情况,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类型及其特点:本部分主要对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特点与表现方式。
2.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实际应用:本部分将以现行法律法规中的案例为例,就其具体运用情况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语法隐喻在实际法律文本中的应用情况。
针对以上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收集、语料库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具体将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充分揭示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应用情况。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应用类型及其特点进行概括总结,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展示语法隐喻在立法文本中的应用情况,提高法律文本的表达效果和阅读体验,进而推动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部分:撰写开题报告(已完成)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已完成)第三部分:语料库分析(进行中)第四部分:案例分析(待展开)第五部分:写作及整理成果(待开展)。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本和思想。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是指将其他语法隐喻模式结合起来,形成语法隐喻的连贯体系。
一、语法隐喻的定义语法隐喻是指在表达某个话题时,用一句不同的话来表达一个意思。
它是一种使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能够表达出句子内部存在的关联,从而使语言更有效地传达思想。
它是一种抽象、晦涩、变通的表达方式,它是语言中最隐晦、最抽象的表达方式,但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二、语法隐喻的类型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语法隐喻,通常指用象征物来比拟或表示另一种事物的特征。
比如“春天就像一个活泼、快乐的女孩”,表示春天活泼、快乐。
2. 引用:引用是指引用已有的文字或语句,来表达某种概念或意义。
比如“梦想是飞翔的翅膀”,暗指梦想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一个对象或事物表示另一个意义更深刻的东西。
比如“月亮是一幅永恒的画卷”,暗示月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4. 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类的东西比作人类,来表达意义更深刻的东西。
比如“大海像一个睡眠的孩子”,暗示大海深邃、宁静。
三、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是指将上述四种语法隐喻模式结合起来,形成语法隐喻的整体体系,使语言表达更有效、更准确。
这种综合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把握话语的整体意义,根据内容和语境,把整句话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图像和意义,然后将它们拼凑起来,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四、应用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本和思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它也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更加精彩。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进行翻译,从而更好地传达思想。
总之,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是一种将不同语法隐喻模式结合起来,形成语法隐喻的完整体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本和思想,而且还可以帮助作家、译者更好地表达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Aristotle regard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a word fromone thing to another.Metaphors We Live By written by Lakoff andJohnson in 1980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ognitive study ofmetaphor.---one concept is used metaphorically to present theother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similarity of two things. Twoapparently irrelevant things are juxtaposed based on similarityassociation and shared cognition for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and expression.Metaphorization is a 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Hence metaphor meansmetaphorical concept.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cross-domain mapping which preserves the cognitive typology ofthe source domain in a wa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target domain.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这样的隐喻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
这里的LIFE 和HAPPY称为目标域( target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
We are comparing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隐喻( dead 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有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胡壮麟先生(1997) 指出:“一代人的隐喻是另一代人的常规表达”) ,即成为了概念隐喻,它就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概念系统及行动方式。
因而新隐喻可以创造新现实,而不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现实进行概念化的又一方式。
所以Lakoff &Johnson(1980 :145) 说:“许多文化变迁归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进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
并且,他们还举例说明,现在全世界范围的文化之所以西化,部分原因是由于“时间即金钱”这一概念隐喻的引进和推广。
二.语法隐喻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alliday’s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naugurates a new era of metaphor study and makes a break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views of metaphor which are still confined to lexical metaphor. Taking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meaning,Halliday contends that“a language is a system for making meanings.The term ‘semantics’does not simply refer to the meaning of words; it is the entire system of meanings of a language, expressed by grammar as well as by vocabulary.”and metaphorical variation is lexicogrammatical rather than simply lexical.He also identifies two main type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s: “metaphors of mood(including modality)and metaphors of transitivity. In the terms of the model of semantic functions, these are, respectively,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and ideational metaphors.”(1994:343).Tex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excluded because Halliday deems that the textual is a meta-functional component in language to which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function in the sense of use.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在隐喻表达中, 一个语法范畴表达两个( 或多个) 语义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
在语气隐喻中, 语气隐喻体现为言语功能的复合体。
例如: 陈述语气“I wonder if it is necessary”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结合的结果; “Admit that you have not done anything about it”是陈述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而“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 ?”是疑问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语法隐喻指的是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物却被以另一种语法形式表达出来。
同一语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这些表达方式中,除一种为适合表达(congruent wording)外,其余为隐喻表达。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其中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 expression of a meaning through alexical-grammatical form which originally used to express a different meaning. Lexical metaphor can be seen as sub-categ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1 概念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s are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of the meaning of a clause as representation through the transitivity system.1)过程的转换(process transform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a.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The bomb exploded on Tuesday.This is the congruent适合的,相合的,一致的 mode of representation as the typical way in which the experience is construed.Tuesday witnessed the explosion of the bomb.in the second version which may be called as the “incongruent”the process is represented as a mental process“witnessed”.2)词汇语法的转换 (lexical transformation)包括被动化和名词化。
名词化指说话者把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的内容用名词性成分表达。
Nominalization: the use of a nominal form to express a process meaning.eg,Tho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 ideas.Nominaliz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express an attributive meaning.- a relational process together with the attribute:Eg.The ambivalence towards literacy seems to be a strong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People are ambivalent towards literacy.A verb has a subject, but a noun does not. Yet a noun can have attributes.A pr ocess is expressed as a “thing”--- meaning condensation:They ignored his suggestion that it is too late.>He suggested that it is too late.----objectivity:to be expressed without the doer----generalization: nominalised processes are non-finite: they are not tied to any specific time—subject and finite disappear,thus it is detached from the here-and- now which is impossible for a verb process ___generalized > academic writing to establish general truths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语篇的动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