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分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特征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

其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

一、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路径选择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一系列关键的发展路径选择。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注重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强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政治体制的战略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和中国实际情况的特点。

政治体制的战略和路径选择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通过党的领导,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法治建设。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民主建设。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范围,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社会文化建设的战略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文化建设是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被丰富和发展,使得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

一、经济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实现了GDP持续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同时,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政治的最新发展在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注重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通过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加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高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的效力,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文化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获得感。

文化建设的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四、对外关系的最新发展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模式。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为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

五、社会建设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注重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

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

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

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

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

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

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下形成的,旨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经济建设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建设。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

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经济建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致力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治建设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第二个基本内容是政治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政治建设是保证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依法治国等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致力于建设一个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充满活力和稳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政治建设还涵盖了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时,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击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廉洁性。

三、文化建设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第三个基本内容是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自信心和国民素质的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被视为引领社会风尚、塑造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公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探析【摘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概述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探索、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与转型升级等议题。

通过分析和论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这些探讨和观点对于深入理解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理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指导政府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与重大战略布局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与重大战略布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添加 标题
定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添加 标题
重要性: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添加 标题
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添加 标题
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 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 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 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
重大战略布局的提出背 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 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 系列重大风险挑战。
重大战略布局的内在逻 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 严治党等重大战略布局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统 一的整体。
重大战略布局的实践意 义:这些战略布局的实 施,对于推动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促进全球治理 体系变革等方面都具有
添加文档副标题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总任务与
汇报人:
重大战略布局
目录
01 总 任 务
02 重 大 战 略 布 局
03 战 略 布 局 的 内 在 逻 辑
04 战 略 布 局 的 实 践 要 求
01
总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知识点归纳

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知识点归纳

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知识点归纳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其战略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与完善。

考研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的理解和归纳成为了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这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备考。

一、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实现现代化的建设。

这一目标要求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进现代化建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全面发展。

这包括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这一目标要求在政治体制、法治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得到维护,法治建设得到加强。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目标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确保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国内外大势中把握好发展机遇,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更加显著的地位与作用。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还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目标要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合理与有效。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总结起来,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知识点主要包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备考时,需要对这些目标的基本内涵和实践举措有所了解,并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论述。

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相信读者能够更好地应对考研中相关的问题和题目。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本文分析了该战略的背景介绍和目的意义,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在详细阐述了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包括在不同阶段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强调了未来发展方向,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意义,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强国、历史方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观点总结、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设想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旨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路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挑战,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这一设想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有利于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的实施将为我国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1.2 目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施新三步走战略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 引言1.1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找准发展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

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背景分析、经济增长趋势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分析、外部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以及金融领域风险防范措施分析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形势背景分析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在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3万亿元,增速为6.6%,稳定在6%-7%之间。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背景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是金融领域风险仍然存在,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负债较高、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需要加强风险防范。

三是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激发内需潜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还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2.2 经济增长趋势分析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程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程探析

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程探析郑爱花( 万州区委党校,重庆 404100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两步走”、“三步走”、 新“三步走”以及“两个阶段”等发展战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战略;历史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两步走”、“三步走”、 新“三步走”以及“两个阶段”等发展战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两步走”战略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毛泽东在1952年到1957年,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

当时的“两步”即第一步,是通过“一化三改造”建成社会主义;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而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致使原来设计的“两步走”战略不得不作新的改变。

再加上毛泽东也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也开始有新的认识。

1957年2月毛泽东就讲过,社会主义应该分“建立”和“建成”两个阶段。

1964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提出分两步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果,成为后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先声。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三步走”战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和发展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和发展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和发展策略分析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 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我国开始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重点,重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及思路。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时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阵地,积极实 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完美融合,在不断创新及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及特色。

文章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经济体系的创新及发展非常关键,我 国既需要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需要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坚持与 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及内容,在大胆创新及改革的过程中提升我国的合实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创新和发展;策略分析—"弓I言在对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进行分析及研究之前,首先需要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 内涵,分析发展这一经济体系的重要要 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内涵比较丰富,直接关乎着国 家的稳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新 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需要始终高■ 郝敬钊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动 经济 建 设 中在 的题 ,题 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全面的剖析及研究,进而 对下药。

充分发 国的势 ,进 市 场 经 济 的稳 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势 及 。

二、新形势分析在 党 的大 中,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坚这一重要 ,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

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 主题,强之的系动,新的道 路 ,新 的,中中国特色 社会主 义 道路 而 ,在 发 展 的中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也迅猛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模式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这一模式的出现使得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挑战,增强内生动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种重视创新的态度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例如,中国在高铁、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创新不仅提高了中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的地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贫困。

为了实现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不平等,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开放合作。

中国坚持在全球化背景下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中国提倡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不仅享受到了全球市场的机遇,也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多边机制和双边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紧迫要求、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发展面临复杂的局面。

因此,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任务的分析显得尤其重要。

一、形势分析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机遇,也面临困难。

从机会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全面振兴的目标更加明朗;从难度角度看,全球化浪潮冲击成为新的常态,现代化建设的多重挑战、结构性矛盾和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争夺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发展的差异化问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论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分析,既要摸清宏观趋势,又要关注微观因素。

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1.政治我国政治局势稳定。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制度,与国际政治体系有所不同。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实施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政治体制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经济我国经济发展回落。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也在迅速加剧,这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再次面临增长的压力。

3.文化我国文化多元并存。

在全球化趋势下,许多异国文化开始涌入中国,文化多元性越来越突出。

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文化领域的问题,使得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4.军事中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军费支出迅速增加。

同时,中国还在现代化军事、空军和海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进步。

这些都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任务分析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进一步迈向现代化。

我们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地位。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索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索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指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从国情出发,科学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制定它可避免、减少经济决策的失误,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三步走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构想实现现代化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现代化一词在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已偶尔出现。

柳克述在1927年出版的《新土耳其》一书中,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

1929年,胡适在为英文《基督教年鉴》写的《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一心一意的现代化的提法。

在这个时期,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或欧化。

但是,有的人已经提出工业化的思想,如共产党人恽代英于1923年10月写的《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

有的学者明确指出现代化具有广泛和具体两种含义,广泛的意义就是指进步,今日的人与物比从前的好,但就国家社会言,现代化即是工业化。

凡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即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有的人明确指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其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194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发展工业的问题。

他说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

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欺负我们落后。

因此,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党的七大作出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伟大决定是顺理成章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中注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重要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种有机结合的经济模式,使中国的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家利益的双重要求,实现高效发展和社会公平。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等方式,改善供给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此,中国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加强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加大市场准入力度,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品牌,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构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这一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内需为主导,以扩大国内市场为重点。

这样的发展格局有助于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的韧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新时代注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等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农村地区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双重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020年第12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公报中的亮点之一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法有最新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把战略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现代化奋斗目标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对于这一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有明确的阐述:“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随着2020年第一个百年的到来,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尤为重要的是,在“十三五”的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2020年第。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

该布局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分析和论述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一、经济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经济领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在经济前行的道路上,中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政治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政治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证。

在政治建设上,中国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国家治理法治化,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政党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文化领域是国家精神力量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在文化建设上,中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广大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注重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推动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四、社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社会领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建设上,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五、生态文明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doc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doc

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方面,一方面,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让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防止两极分化的政策主张。

另一方面,逐步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努力限制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弊病,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一举措既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的必须经历的环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方式的具体努力。

在现代化的目标方面,在坚持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努力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这一特色是针对我国作为不发达、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而体现的。

尽管经过建国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于我国而言,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

邓小平立足于这一具体实际,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

我们将概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明确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前景,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我们将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在理论认识方面,我们将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渊源,阐述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与西方现代化的异同点。

在经济前景方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等。

在战略任务方面,我们将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我们将从政策制定、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还将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以下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2年6月(第6期,总第182期)June.,2012(No.6,General No.182)【经济新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分析滕翠华,赵美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道路的启动与抉择、探索与改革、改道与腾飞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是支撑我国全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其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其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战略理念,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战略重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中国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2)06-0043-04收稿日期:2012-05-10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变革研究》(09YJA710039)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与我国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模式研究》(10YJA7100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滕翠华(1984-),女,河北黄骅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赵美玲(1957-),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理论不断孕育、丰富、创新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道路启动与抉择、探索与改革、改道与腾飞的历程。

实现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国富民强、强国富民的核心主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理论,开辟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是支撑我国全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内涵和特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一种深刻变迁过程,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交替进行的过程,也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实现载体,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支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内涵阐释鉴于经济现代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学界对其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可谓硕果累累。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的基础与核心,其主体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现代化的关键。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在近代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工业化和经济体制市场化,实现现代经济一元化增长和经济发展,并赶上发达国家。

经济现代化包括市场化和工业化两个层次,强调市场化是基础与前提。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现代化从广义的角度包括生产力现代化、经济运行机制现代化、经济制度现代化三个层次。

也有研究从广义的角度,将经济现代化分为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两大阶段。

[1](P108)借鉴上述有关经济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是指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科学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战略理念,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基本途径,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43济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实现现代经济一元化可持续发展,从而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有机统一。

全面把握其内涵还需要进一步阐释其具备的几个特征:第一,制度层面上的社会主义规定性与阶段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既不是传统苏联模式的经济现代化,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所开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它既遵循世界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其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引导着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归宿是为了使全体人民能共建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第二,内容层面上的广阔性与统摄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更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有其宏大的目标体系和独特的发展模式。

它包括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其战略理念、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涵摄在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是工业、农业、服务业、信息业以及其它新形态经济所遵循的战略指针。

第三,发展层面上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以及动态性,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既面临着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难题和严峻的挑战,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要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直面考验,把握发展趋势,总结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模式。

第四,经验层面上的借鉴性与创造性。

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中,中国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生机勃勃的经济现代化之路,不仅给世界的尤其是后发型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条成功经验,一种示范效应,即独立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首先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并引领经济发展重要领域的重大变革。

1.坚持科学发展这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制度的完善性、体系的合理性、功能的互补性、举措的时效性。

从宏观层面上,我国的经济现代化战略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形成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多种形式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不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水平。

从中观层面上,必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与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调节机制和动力竞争机制,不断规范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从微观层面上,必须增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竞争力,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

2.坚持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战略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牢牢以“五个统筹”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首先要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这是科学发展之首,也是社会和谐之本。

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并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坚持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坚持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总之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的文明成果。

3.坚持和平发展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44代潮流,维护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更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有统筹国内外发展的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既坚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国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层次;要坚持与世界人民一起面对全球化中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安全以及政治文化领域中的种种挑战,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规定着一定历史时期内现代化发展的预期结果,体现着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理念的指导下,正朝着战略目标有条不紊的推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既肩负着推进和完成传统工业化,又承担着迎头赶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双重任务。

1987年,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而明晰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历史定位。

20世纪末,江泽民对邓小平经济现代化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使经济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宏伟蓝图更加清晰。

与这个国家目标相应的经济现代的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目标是21世纪前50年,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基本实现综合现代化。

第二阶段目标是在21世纪后50年,在2100年前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

[1](P17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或轴心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摄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条件。

其一,富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富民”与“强国”,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其二,民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政治依赖。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2]高效、科学、现代的民主制度既是政治共同体的需要,也是为了符合经济现代化甚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它能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投身于经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