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浅析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

合集下载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尖锐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不仅对其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并探讨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的贡献。

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一种融合了基督教信仰、自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生于尘世的各种文明和制度,支持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

他的思想中还包含着对历史和社会的批判,他认为历史是一种错误的进化,社会是一种无情的剥削。

托尔斯泰的学说对于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正义、平等和人类的普遍幸福的追求。

因此,托尔斯泰被称为俄罗斯文化的领袖和民主运动的重要人物。

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小说以描绘人的心理为主要特点,他通过文字刻画出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和人类问题。

他的早期作品《儒勒·凡尔纳》以及《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他对于历史的批判,他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残酷。

《复活》则揭示了法律和社会的无情,呼吁人们对人性的关注和善意的回归。

此外,《安娜·卡列尼娜》描绘了中上阶级的生活和复杂的心理,反映出了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他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而且也探究了对人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他的小说不仅是艺术的精华,还是伟大的哲学著作。

在作品的背后,他融合了基督教的智慧、东方的崇高和西方的理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论尽管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在人们的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托尔斯泰也面对了挑战。

他的思想过于理性化和激进化,这在俄罗斯当时的社会中很难被理解和接受。

尽管如此,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依然影响着现代文学和文化。

他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深刻的共鸣,并且激励人们反思人性、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他的思想对于切实了解人性的内涵、社会伦理关系的规律等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比较文学思考题

比较文学思考题

比较文学简答题比较文学三个发展状况(综述)第一阶段与“法国学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为主流和代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重不同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交流与影响,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成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

(梵第根、基亚说)以下观点代表了这一阶段比较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即强调不同文学之间关系和影响的实际存在,并对这种关系和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研究的是两国间的文学关系,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

”)第二阶段与美国学派: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影响”的考证;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比较文学的中心,以韦勒克、列文、雷马克、维斯坦因等人为代表。

贡献: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第三阶段与中国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文学进入自身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东方,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为中心事件。

中国学派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同时,创造了一些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研究方法,使总体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了世界性。

贡献:其一、发明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双向“阐发研究”的新类型,即从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和文论到以中国理论阐发西方文学和文论。

其二、真正将其“跨越性”从跨国家民族、跨学科扩展至世界性的跨文明研究,将异质文明纳入文学的比较视域。

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跨越性(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明等)与可比性的文学(作品、现象、理论、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等)关系;包括: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的外部关系(史);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内部要素(主题、类型、文类、结构、层次、语言、风格等)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跨文明的文学及理论间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关系、审美关系与相互阐发关系等。

浅谈列夫·托尔斯泰对茅盾《子夜》的影响

浅谈列夫·托尔斯泰对茅盾《子夜》的影响

城市生活的描写 , 但是通过阅读 ,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 用上海这座城市两个月的风波几乎涵盖了整个二十 致 人微 的心理 描写 等创 作方 面 的艺 术技 巧也 深深影 世 纪 中国社会 的生 活 状态 。这里 面既 有 军 阀混 战 、 响了茅盾对《 子夜》 的创作 。茅盾 曾说 : 我觉得读 国共 的内战 , “ 也有 金 融投 机 市 场 的勾 心 斗角 和小 资 托 翁 的大作 至少要 做 三 种 功夫 : 一是 研 究 他 如何 布 产 阶级 的纸醉 金迷 , 更有 工人 罢工 的风潮 、 民暴 动 农 局( 结构 ) 二 是 研 究 他 如 何 写 人 物 , 是 研 究 他 如 的波浪 。在种 种 的正 面 描 写 背后 , 隐现 出 中 国社 , 三 还 何 写 热 闹 的 大 场 面 。 … 本 文 将 从 这 三个 方 面论 述 会的其它方面 , ” 如由吴荪甫 的失败透露 出在夹缝中 托尔斯泰对茅盾《 子夜》 创作的影响。 求生 存 的中 国的 民族 资本 主义 , 本 国黑 暗 的 政 治 在 在 题材 选取 和结 构布 局上 的影响 统治 下 和帝 国主义 的挤压 下无法 走 上实业 救 国 的道 托尔 斯泰 的长篇 小说 就其题 材 来说是 十分广 阔 路 ; 由对林 佩 珊 、 而 范博 文 日常 生 活 的 描 摹 , 显 示 则 的 , 映 的社 会 面也 是 相 当 宽 广 的 , 有史 诗 的 性 出当时整个 小资 产阶层 无所 事事 的荒 唐和 精神 的苦 反 具 质。以具体作品为例 ,战争与和平》 《 描写的是俄国 闷 ; 由吴荪甫 丝厂 工人 的 罢工 则 隐现 出“ 三 路 线 ” 立 卫 国战争 的纷繁 事 实 , 间 既有 激 烈 残酷 的 战争 场 的错误 指导 , 其 由吴 荪 甫 家 乡 的农 民暴 动则 折 射 出 中 面, 也有 贵族 上层 社会 的优 雅安 闲 , 有对人 物细致 国大 革命 呼 之欲 出的态 势 。可 以说 ,子 夜 》 是 充 还 《 正 人微 的心理刻 画。他 将 正 面 战 场 与后 勤 、 规部 队 分借鉴了托尔斯泰 的创作经验 才取得 了这样 的成 正 与游击 队 、 廷舞 会 与庄 园生 活 一 丝不 漏 的囊括 进 就 。 宫 他 的小 说 中 , 容 丰 富 而 不 芜 杂 , 构 庞 大 而 不 散 内 结 在《 子夜》 的结构布局上, 我们也可 以从托尔斯 漫, 显示 出 高 超 的 艺 术 技 巧 。而 在 《 娜 ・ 列 尼 泰 的作 品中找 到鲜 明的 影 响的 印痕 。一是 《 争 与 安 卡 战 娜》 , 将俄 国贵 族 阶层 的命 运表 现得 淋漓 尽 致 , 中 他 和平 》 以安 娜 的 家庭 聚会 作 为 开 端 , 后 重 要 的 是 然 其中有 日渐腐朽堕落的一部分 ( 如奥博 隆斯基 ) 也 人物 一一 出场 ( 瓦 西 里公 爵 、 伦 、 德 烈 公 爵 、 , 如 海 安 有力 求革 新 的一 部 分 ( 如列 文 ) 同时 还 刻 画 了处 皮埃 尔等 ) 子 夜 》 , 者 则 是 借 助 吴 老 太 爷 的 。 。《 中 作 于资本 原始 积 累时 期 的 排 出场 ( 雷 参 谋 、 奋 、 如 黄 状 态 。此外 , 还将妇 女 问题提上 了 日程 。 他 孙吉人 、 云 山 、 吟秋 、 百 韬 等 ) 唐 朱 赵 。二 是 托 尔 斯 而 茅盾 的 《 夜 》 正 是 这样 一 部 史 诗性 的作 泰常 常运用 两 条 线 索 交 相 辉 映 的方 法 , 在 《 争 子 也 如 战 品。 “ 盾 为 我们 提 供 了一 部 2 茅 O世 纪 上 半 时 段 中 与和平 》 , 一 方 面描 写 前 线 战争 场 面 的激 烈 残 中 他 国社 会 的编年 史 。 J 在 中 国 , 文学 革 命 后 , 没 酷 , ” ‘ ‘ 从 就 另一 方面则 描写 国 内贵族 舞会 的骄 奢淫逸 ; 在 而 有产生过表 现社会 的长 篇小说 , 子夜》 《 可算 第一 《 安娜 ・ 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则一方面描写都市 中, 部。 ‘ ” 茅盾的《 子夜》 是一部充分的暴露二十世纪 的贵族文化( 以安娜和沃伦斯基为代表) 另一方面 , 的真实的社会小说。 【虽然作者原来打算 “ ”4 通过农 则描写乡村文化 ( 以列文为代表 ) 同时他还一方面 , 村与城市两者革命 的对 比, 反映出这个时期 中国革 以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为线索 , 另一方面又把列

04 比较文学 渊源学 -

04 比较文学 渊源学 -


吴晓铃为鲁迅的看法做注脚。 吴晓铃在《文艺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上发表了《﹤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一文,详细考察了中国古代翻译印度佛经的 情况,并用考察的结果来为鲁迅《中国小说 的历史的变迁》中关于孙悟空来源的话作 注脚。

一九七八年,季羡林在《世界文学》第二期 上发表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一文,认 定孙悟空‚就是哈努曼在中国的化身‛,实 际上赞同胡适之说。一九七九年九月《外 国文学评论》又发表了他的文章《<罗摩衍 那>浅论》,还有《印度文学在中国》、专著 《罗摩衍那初探》,再三主张孙悟空的形象 基本上借自印度的神猴哈努曼。

糜文开为胡适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证据。 一九六一年香港商务印刷的糜文开《印度 的两大史诗》,谈及印度研究社一九三八和 一九五五年出版的罗估· 毗罗、山本两人写 的《罗摩衍那在中国》一文,以新的证据支 持胡适‚神猴哈纽曼就是美猴王孙行者的 一个背影‛的论点。

冯沅君的《批判胡适的﹤西游记考证>》。 冯文是一九五五年写的,收入三联书店的《胡适思想 批判》中。冯对胡认为孙悟空是来自哈奴曼的观点, 说成是‚媚外卖国‛、‚蔑视祖国‛、‚违反科 学‛、‚买办资产阶级思想‛的结果,把政治的批判 与学术的论争结合起来进行的。她从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关系的角度,说明中国社会现实是产生无支 祁和孙悟空的社会基础,而认为胡适的观点是‚主观 地、孤立地看间题‛,是‚违反科学‛。但冯论无支 祁与孙悟空的关系时,是根据两者之间的‚蛛丝马迹‛ 来判定的。

郑振铎同意胡适的看法。 一九三二年的《西游记的演化》,郑振铎是 从情节的相类和形象本质特征的相同来论 证‚孙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强的 哈奴曼的化身‛这一论点的。但他同时又 声明说:“什么时候哈奴曼的事迹输入中国而 变成孙悟空,我不能确知。‛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

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

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作者:陈冠乔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6期摘要:文学是一种主观的映射,却也是一种客观冷静的解读,主观的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性的关怀,而客观的则是作者对世界冷峻的解剖,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列夫·托尔斯泰兼备了人文关怀和冷峻视角两种创作的自觉性,而托尔斯泰的这些品格,在《安娜·卡列尼娜》当中体现的也相当明显,此作品完全代表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探索,以及其思想当中的矛盾,在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本文笔者就试着对这位伟人的精神探索做一些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托尔斯泰;精神探索;思想矛盾;《安娜.卡列尼娜》一、《安娜·卡列尼娜》当中的人性光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人学,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甚至是自然社会的反思与关怀,每一位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家身上,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也正是这种人性的体现,甚至有评论家认为,托尔斯泰在人格上的伟大,远远超出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只是他伟大人格中所体现出的小部分。

事实上这种赞赏托尔斯泰是完全配得上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托尔斯泰出身贵族,社会地位较高,尤其是在当时的俄国,资本贵族的地位更是得以体现。

社会上,各种规则似乎都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甚至是封建思想而生,而出身贵族的人们,没有谁能够真正的关注底层。

在这一方面,托尔斯泰却是个例外,作为以为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他探索的思维并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阻断,他眼中依然有着以为文学家应有的悲悯。

安娜作为托尔斯泰笔下的代表,在当时毫无自由而言的社会中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她忠于自己的理想,追寻思想的自由,但最终却也免不了被欺骗、被毁灭的命运,作者在作品中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安娜的同情,表达了对整个俄国社会的不满,这种人性的关怀,这种文人应有的心胸,在当时来说,甚至放在现代,都是其他作家所难以比肩的。

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且 是最 具有心 理 底



媒介
” ,

切 错 综 的 人 物 他 们 的思

想 矛 盾 与心 理 冲突

往 往 典 型 地 代表 了 所 处 的 社

会 时 代各 种 社 会 意 识 社 会 心 理 的 矛 盾 和 斗 争 当

然 茅盾 不 仅 吸取 托 尔斯 泰 的 艺术 经 验 而 且 广撷
的成功。 作者将传统的叙述描写和“ 意识流动” 的
写法融 为一体 , 构成 了既有 民族 特色 , 又兼 收并
蓄西 方色彩 的风 格 。茅盾早 期 往往采 取 细致 人微 的 心理 描 写 手 法 , 表 现人 物 的 内 心世 界 ; 想 来 思 感 情 的变 化 和 性 格 的 特征 , 绘 人 物 形 象 , 以 塑 并
世 界 的 隐秘 和 冲突 以 及 这 种 冲突的社会性
, 。

丰富
茅盾

向认 为

自己 的创 作 受 到 了 托尔 斯 泰
人 物 的性格 使 人 物 达 到 形 神具 现 的境 地 茅 盾早
期 形 成 的这

特 点 很 显 然 地 亦 贯 穿 在他 后 来 的


(总第 2 9 6 期 )
■ 鹞■
” ,
手法 多样 而 且 注 重 社 会 心 理 因 素 的 探索 这 是

色 的小 资产 阶级人 物 心 灵 世 界 进行 刻 画 和 解析
通 过 心 理 描 写 的艺 术 手 段 强 烈 地 表 现 他们苦 闷
, ,


值得我 们认 真探讨 的

傍 徨 的矛 盾 心 绪 幻 灭 与 追 求 从 而 揭 示 人 物 内心

比较文学(流传学1.1)

比较文学(流传学1.1)

流传学的研究类型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研究类型归纳
流传学研究类型归纳
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卢梭、拜伦、巴金与屠格涅夫等; 技巧的影响:体裁、人物、手法、风格等; 艺术形象的影响:唐璜、浮士德等; 框范的影响:指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 如地狱、囚徒出逃等; 主题或题材的影响(内容的影响):如“主母 反告”,卜伽丘《十日谈》; 理论思潮的影响:如弗洛伊德的“心理 学”。
第一章
实证性影响研究
第一节 流传学
流传学的定义、渊源和发展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及其实例分析
一、流传学的定义、渊源和发展 流传学的定义、
流传学的定义 流传学的渊源 流传学的发展
流传学的定义
流传学(Doxologie)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 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 应用的基本方法。 主要特点: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 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 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 况。
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
交叉式影响 五四小品文的形成
流传学研究实例分析
同质文化圈内
循环式影响
异质文化圈内
同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
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
《赵氏孤儿》法译本在法国流传 并被改编和成功上演,以及约两 个世纪以后它的回传:1940年张 若谷把它翻译成中文在重庆发行; 事隔半个世纪以后即1990年,天 津人艺又把它搬上舞台。
突破“欧洲中心论”,转而重视欧洲以外 其他文化传统的文学; 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 纳现代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化人类学 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注意把“外在事实”与“内在品质”联系 起来,把历史性与审美性两者有机地结合 起来。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人道主义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而著名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以其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闻名于世。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其对人类苦难与命运的关切,也呈现了他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根植于他的人生经历和家庭背景。

他生活在19世纪俄国,目睹了贫困、农奴制度以及农民起义的现实。

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关切,他渴望通过文学来揭示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

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托尔斯泰更加注重人性的本质和善良的一面,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他人。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战争与和平》。

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期间一系列不同人物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他探讨了战争的无意义和人性的荒谬。

托尔斯泰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困境,表达了他深深的反战情怀,并呼吁人们摒弃暴力和战争,追求和平与人道。

此外,托尔斯泰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也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讲述了一个因为婚外恋而面临家庭破裂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

托尔斯泰通过描绘安娜·卡列尼娜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深刻地探讨了道德、责任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他试图通过这个故事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并呼吁人们在面对复杂情感和道德困境时保持善良和宽容。

由于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文学流派。

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和对人性的挖掘对20世纪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苏联作家契诃夫受到托尔斯泰的启发,创作了一系列关注人性与道德的短篇小说。

同时,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影响了现代主义文学,激发了一系列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探索。

总之,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证性影响研究

实证性影响研究
(6)理论思潮的影响。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对20世纪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巨大影响等等。“空 想社会主义”对文学的影响
三、流传学研究模式及实例分析
1、直线式影响:如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茅盾
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作品至少要作三种工夫:一是 研究他如何布局(结构),二是研究他如何写人, 三是研究他如何写热闹的大场面。”这正是茅盾从 托尔斯泰那里得益最多的三个方面。
集体的渊源(“圆形研究”)
以一个作家为中心点,探讨他受益于外国文学的一
切事实联系。
希腊罗马神话传说 意大利故事 罗马奥维德
罗马普劳图斯 普路塔克 英国乔叟
西班牙蒙特马约尔
果戈理
夏目漱石
显克维支
鲁迅
安德列耶夫
阿尔志跋绥夫
迦尔询
第三节 媒介学
一、什么是媒介学 媒介学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影响得以形成的中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一百年间,《红楼梦》在世界各国以
摘译、节译和全译本的形式传播,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 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泰国文、等20多种文字的译本。仅从 已知版本数看,世界上已有上百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译本。
胡文彬《焦点式影响
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对我的创作实践也施加了很 大影响。” (艺术方法和技巧渊源;模仿与剽窃的
源流 )
刘绍棠:“肖洛霍夫的作品使我找到了如何扬长避
短的创作道路——写自己的家乡,因而自觉地致力
于乡土文学的创作。五十而知天命,我这辈子不想 改弦更张……肖的影响能够贯穿我的一生,是因为 我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在中国文坛上生存和发展…… 我的存在发生了危机,急中生智便从肖洛霍夫的作
2、辐射式影响
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的多层面影

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一、填空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

[周树人;豫才;现代]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

[周作人]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天演论》]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眉间尺]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离婚]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

[许寿裳]9.小说《风波》以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张勋]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社戏]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鲁]12.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阿Q]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中的陈士成等。

[白光]14.鲁迅自己曾经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忧愤深广]15.鲁迅在《》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有精彩的描写。

[药]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

以《子夜》和《家》为例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

以《子夜》和《家》为例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

博采众长,化为自己的血肉——《子夜》和《家》接受外来影响比较李标晶内容提要本文以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为例,比较分析了他们在主题和构思、结构、人物的设置和塑造等方面所受外来影响的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茅盾和巴金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的差异及原因,并指出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茅盾《子夜》巴金《家》外来影响比较茅盾、巴金都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大师,但两人之间气质个性的差异却是明显的。

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爱好、翻译介绍以及借鉴角度等的不同。

就像《子夜》、《家》分别代表茅盾、巴金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才华一样,它们在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方面也堪称得上是作家突出的代表作。

本文拟通过这两部作品,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

一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茅盾创作了堪称为30年代文学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子夜》。

这部作品的成功,与作者丰富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19世纪欧洲一些文学大师的经验。

茅盾在谈到他所喜欢的外国作家时,曾多次提到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及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赞赏他们宏伟的构思和为大规模表现自己的时代所作的努力,尽管他并不完全赞同他们所表达的思想。

《人间喜剧》给予《子夜》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在构思方面。

作为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巴尔扎克将他自1829年以后所写的96部小说,都纳入这一庞大的体系之中。

全部作品的总主题是“社会研究”。

巴尔扎克的这一构思使茅盾深受启发。

1930年,正在进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茅盾决心深入解剖社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一个轮廓,现在看的更清楚一点了。

当时我便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

”(1)这一出发点与《人间喜剧》的“社会研究”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对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作出确切的反映,茅盾也和《人间喜剧》的构思一样,力图从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表现。

他说:“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

比较文学(流传学1.1)

比较文学(流传学1.1)
突破“欧洲中心论”,转而重视欧洲以外 其他文化传统的文学; 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 纳现代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化人类学 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注意把“外在事实”与“内在品质”联系 起来,把历史性与审美性两者有机地结合 起来。
二、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流传学的实”源于希腊语中的“doxo”, 意为光荣、 荣誉、赞美;而“logie”的词根为“logos”常指 “……学”,“……论”或话语。 这个词原为宗教术语,指礼拜仪式上赞美上帝荣 耀的颂歌。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 第根首先将它引入 梵 第根 了比较文学,并对它进行学科理论的阐释,认为 流传学“是一位作家在外国的影响之研究,是和 他的评价或他的‘际遇’之研究,有着那么密切 的关系,竟至这两者往往是不可能分开的。我们 可以把这一类的研究称为‘誉舆学’。” “誉 舆学”(流传学)因此而得名。
总结
循环式影响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直线式影响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辐射式影响泰戈尔对五四作家的影响个体对多国的影响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众多作家思想家对鲁迅的影响流传学研究的实例分析交叉式影响五四小品文的形成流传学研究实例分析赵氏孤儿法译本在法国流传并被改编和成功上演以及约两个世纪以后它的回传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流传学的研究类型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
流传学的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 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 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 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研究对象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把这种 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而这 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 则就无所谓“关系”。因而,从研究方法上来说, 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小说叙事视角分析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茅盾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他以明快的社会科学武装自己,又研究了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加上在大革命旋涡里的一番经历,茅盾是立意要写时代精神,社会全局以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重大题材。

茅盾的这些构思,显然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容纳。

茅盾曾回顾说:“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减短似的。

”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主要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全知和限知交替使用、纯客观叙事这四种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他所叙故事之间的关系。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曾提出三种小说的叙事视角,即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

[1]中国传统小说家最常用的是全知叙事。

何谓全知叙事?它指的是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其作用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透视与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茅盾是左翼作家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持的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之路,注重题材的重大性和时代性。

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茅盾在将全知叙事运用到长篇小说里,均表现出在传承的特征。

茅盾先生历经“五四”与“五卅”革命运动,也感受过新旧文学的冲突。

换而言之,茅盾在进行创作时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养分,即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里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

比如在《子夜》的开篇就是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逐一呈现出来。

当然《子夜》这一部小说并非全是用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始当中也运用其他叙事视角。

比如林佩瑶,在吴老太爷眼中她是妩媚妖冶而可怕的;在叙述者眼中,林佩瑶却是善解人意的。

作者交换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其一、人物性格的全知叙事方式。

茅盾善于在激烈的时代矛盾中刻画人物。

在小说《虹》中,人物性格同样是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得以丰满化。

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

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

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一.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19世纪的俄国解放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进步的俄国作家呼应着解放运动的浪潮,他们自觉地用手中的笔进行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表现出鲜明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俄国作家、批评家和俄国文学这种为社会、为人生的宗旨,很自然地得到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们的接受。

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做了积极地选择和扬弃,身处战乱中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将文学看作是治疗社会病痛、改造民族灵魂的良方妙药。

2.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泰斗,生前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他对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曾给予关切与同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托尔斯泰成为世界文学的巨匠,并非是偶然的现象。

这首先是来自于托尔斯泰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实践中始终贯串着一条叛逆贵族阶层投身劳动人民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的红线。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他曾过着奢华的生活。

但当他参加了军队,与下级兵士、穷苦山民和受害百姓有了交往,思想情感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悔恨过去堕落的生活,于是开始探索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与此同时,他才写小说,以“真诚和严肃”的态度认识和对待人生和文学。

因此,在西欧文学出现严重粉饰现实或陷入唯美主义的困境时,他坚持艺术为“人民”,文学对人生、对社会有积极改造作用的主张。

3.茅盾简介茅盾是中国新文学作家的代表之一,1919年4月,茅盾在《学生杂志》上发表《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这篇文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创作及他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以及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他在文章中写道:“托尔斯泰以生活之二要素为劳动和爱,人必简易耐劳而温和,人必受于人者少而报施多,分群众之利少而群众之利多,必以能服役为乐。

”突出强调了托尔斯泰的道德学说,并给予完全的认可,明确地把其引为中国文学家的道德楷模。

二.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的方面1.“为人生、为社会而文学”的心灵默契托尔斯泰曾说:“我整个心灵所热爱的、我着力要描绘出其全部的美的,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永远美妙动人的主人公——这就是真实。

矛盾对立统一的人物素材

矛盾对立统一的人物素材

矛盾对立统一的人物素材托尔斯泰的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这与积极突破这一障碍是脱不了干系的。

正是由于1890年,他抛弃了全部作品版权,因此托尔斯泰作品以实现全世界的快速膨胀,大家都知道。

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以自己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被人敬仰着。

但托尔斯泰文学从来就不具有世界性,但属俄罗斯。

在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却从未受到过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重视,即使是他自己也不承认这一点。

由于他一直未能摆脱大俄罗斯主义的囚笼。

他的文学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其内容和形式都是狭隘的。

作品限制较多,几乎都有以俄罗斯社会为对象,连作品也表现出浓厚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他是一个极端的反抗者,同时又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观其生平,托尔斯泰的生活极为复杂而又充满了矛盾性。

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事情,也经历过很多痛苦,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他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正是由于思想的极度冲突,以致晚年深受精神类疾病之苦。

托尔斯泰复杂和矛盾的一面,这在其着作中可见一斑。

在他的许多作品里,他都是通过描写战争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反传统倾向。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长篇小说,一方面,托尔斯泰发表反战思想,叙述战争造成的伤口,紧接着大力宣扬俄罗斯人“尚武”,为此,不惜牺牲塑造几位英勇善战的青年贵族形象,竭力贬斥那些对战争毫无热情的贵族们。

使读者无法分辨,他到底是不是反战的,或者激励俄罗斯年轻人“尚武”。

这是《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俄罗斯人历来是尚武和侵略成性的。

在他看来,战争就是为了消灭敌人、征服世界。

由这篇小说,依稀可见托尔斯泰大俄罗斯主义思想。

或许托尔斯泰认为:别的民族发动战争,拿破仑也不例外,他不知羞耻,而且俄罗斯人打仗,毫无疑问也很辉煌。

要不然他就不把光荣二字扣到尚武俄罗斯身上了,而且一棒子打死了那些不尚武艺高强者。

此时托尔斯泰思想觉悟还远不及雨果。

雨果关于和平的思想和《悲惨世界》就是全世界,并不是针单针对法国社会而言的。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

[作者简介]何永忠,男,内蒙古人,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何永忠(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306)[摘 要] 小说《复活》中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道德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压倒“兽性”的人。

批判沙皇专制制度,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他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改革俄国黑暗现实的道路,托尔斯泰反对当政的暴力行为、强权统治和邪恶的政治势力。

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诸多复杂背景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 托尔斯泰主义;复活; 道德自我完善[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77-02《复活》充分反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作家思想探索和创作实践的艺术总结。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作为生活在宗法制度下的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做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集中宣扬了作家的政治理想———托尔斯泰主义。

其中渗透着浓烈的宗教思想,寄托着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

然而,他美好的社会理想与无情的现实却产生猛烈的冲突和激烈的矛盾。

是用博爱拯救人的灵魂还是以暴力摧毁人的邪恶?直到作家晚年创作《复活》时完成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带有浓郁博爱、宽恕思想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通过玛丝洛娃的冤案和聂赫留朵夫的奔走营救,一方面不仅彻底揭露并严厉批判政府的司法制度,触及了整个官僚社会,而且集中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尖锐地提出土地问题,充分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另一方面,作品还猛烈地攻击沙皇专制政治的精神支柱———官办教会。

同时作品又大力宣扬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说教,表现出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与消极的方面。

其中深刻的思想矛盾性质,是在对法律、对贵族、对宗教的批判中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人物、情节、场景的对照,尤其是通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的决裂及和解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的决裂及和解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的决裂及和解争吵与决裂1861年5月的一天,俄罗斯的两位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应邀来到作家朋友费特的庄园做客。

这件本来应该是十分愉快的事,不料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使得两位伟大作家的关系决裂,并长久不能弥合。

当时大家在一起闲聊,偶尔提及到屠格涅夫非婚女儿的教育问题。

费特太太问屠格涅夫,你女儿的那位英国女教师怎么样。

屠格涅夫认为女儿的家庭女教师是不错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这位女教师以她特有的认真到刻板的脾气,让屠格涅夫给女儿一笔款项,供女儿支配用于慈善事业,以此来培养女儿的善良心性。

接着,屠格涅夫又说:“现在,这位英国小姐又让我女儿收集贫困农民的破衣裳,亲手补好后,再归还原主。

”言语之间,对这种做法十分欣赏。

托尔斯泰一贯对老爷贵族的教育体系方法颇为不满,认为他们虚伪、造作。

听了屠格涅夫的话,托尔斯泰立即接了一句:“那么您认为这样做就好吗?”屠格涅夫回答:“当然,这样做可以使施善的人更加同情那些贫穷的人。

”托尔斯泰不客气了:“可我认为一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拿一些肮脏发臭的破衣裳摆在膝头,倒像是演一幕不真诚的戏。

”在托尔斯泰的意识里,真正的善行是出自内心,而不是表面。

但这话听起来似乎是说屠格涅夫乐意女儿表演善行。

屠格涅夫被激怒了:“您这样说,是否说明我教坏了女儿?”托尔斯泰不依不饶,他顽强地回答:“我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呢?”屠格涅夫勃然大怒,立即嚷叫起来:“如果您再用这种腔调说下去,我就掴您的耳光……”贵族而绅士气的托尔斯泰当即站起来,回到一个离自己家不远的小站,在那里派人找来手枪子弹,准备与屠格涅夫决斗。

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实施,他希望得到屠格涅夫的道歉。

他派人给屠格涅夫送去一封信:“我希望,您的良心已经对您说,您对我的态度多么错误,特别是当着费特及其夫人的面这样做……”屠格涅夫也意识到自己言辞的粗鲁。

在贵族气十足的环境中,当着一位朋友及夫人说“掴耳光”之类的话是很低俗的。

《托尔斯泰传》: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影响

《托尔斯泰传》: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影响

托尔斯泰传: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影响
I. 引言
在文学史上,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一位备受赞誉和影响深远的俄罗斯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道德反思和对人性的描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这位作家与他的作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II. 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列出托尔斯泰的基本生平信息,包括早期经历、教育背景、个人成就等,并特别强调他在写作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影响。

III. 《战争与和平》对托尔斯泰个人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详述《战争与和平》这部代表性巨著对托尔斯泰个人意义和社会影响,如何塑造了他自身价值观以及为何对当时俄国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共鸣等。

IV. 托尔斯泰的个人信仰与其创作风格之间的关联
讨论托尔斯泰宗教信仰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他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和探索自己的精神追求。

深入研究他的大部分著作中透露出来的人道主义伦理观、反对战争和对农民阶级的同情等。

V. 托尔斯泰对后世文学与艺术的影响
分析托尔斯泰独特风格和思想在现代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传承和影响。

提到一些受到其启发或模仿他写作风格的作家和艺术家。

VI. 结论
总结托尔斯泰作家与作品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强调他是一个具有独特视角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学人物,并解释为什么他对后世产生如此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托尔斯泰传: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影响》这一主题所涵盖内容的详细概述。

该文档将进一步展开各个部分,并根据需要提供更具体、详尽、有深度、高质量的资料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
一.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
19世纪的俄国解放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进步的俄国作家呼应着解放运动的浪潮,他们自觉地用手中的笔进行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表现出鲜明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俄国作家、批评家和俄国文学这种为社会、为人生的宗旨,很自然地得到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们的接受。

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做了积极地选择和扬弃,身处战乱中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将文学看作是治疗社会病痛、改造民族灵魂的良方妙药。

2.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泰斗,生前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他对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曾给予关切与同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托尔斯泰成为世界文学的巨匠, 并非是偶然的现象。

这首先是来自于托尔斯泰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实践中始终贯串着一条叛逆贵族阶层投身劳动人民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的红线。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他曾过着奢华的生活。

但当他参加了军队,与下级兵士、穷苦山民和受害百姓有了交往,思想情感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悔恨过去堕落的生活,于是开始探索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与此同时,他才写小说,以“真诚和严肃”的态度认识和对待人生和文学。

因此,在西欧文学出现严重粉饰现实或陷入唯美主义的困境时,他坚持艺术为“人民”,文学对人生、对社会有积极改造作用的主张。

3.茅盾简介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作家的代表之一,1919年4月,茅盾在《学生杂志》上发表《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这篇文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创作及他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以及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他在文章中写道:“托尔斯泰以生活之二要素为劳动和爱,人必简易耐劳而温和,人必受于人者少而报施多,分群众之利少而群众之利多,必以能服役为乐。

”突出强调了托尔斯泰的道德学说,并给予完全的认可,明确地把其引为中国文学家
的道德楷模。

二.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的方面
1.“为人生、为社会而文学”的心灵默契
托尔斯泰曾说:“我整个心灵所热爱的、我着力要描绘出其全部的美的,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永远美妙动人的主人公——这就是真实。

”可见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是为社会而创作的,强调的是真实。

托尔斯泰在他的一系列伟大作品里充分实践了他的“为人生”、“为社会”、“为大多数”的文艺思想。

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自叙传的特色。

《童年·少年·青年》, 实已显示了作者要与本阶级决裂, 自我批判和“忏悔”的端绪。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 作者通过主人公安德烈、彼埃尔、列文、聂赫留道夫等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既揭露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和矛盾, 表现了某些生活本质, 成为时代的镜子, 又能在其中表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 向黑暗制度发出最强烈的控诉和抗议, 通过各个主人公曲折复杂的精神道德面貌和生活道路的精细剖析, 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

这几部作品都突出地表现着普通人的命运和“人民”的主题。

托尔斯泰从来就是为反映人民疾苦和情绪, 探求人生真理而写作的。

茅盾接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并不是被动的,他的内心趣味更接近社会活动,其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重实用伦理的精神保持有深刻地内在联系。

茅盾的创作内容中将忠于生活、忠于现实和忠于人民、忠于党的革命事业始终统一在一起。

他多次申述自己本不是文学家, 只是党的社会工作者。

但当他在特殊环境里不得不操笔写作的时候, 他也没有忘记从生活出发, 忠于现实的文学本质。

所以当有的评论者把他与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创作方法等量齐观时, 他深有感慨地说:“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 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受着生活执着的支配,想以我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发一星微火”茅盾20多年的创作生活, 尽管经历了曲折, 但是他始终是适应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

因此, 茅盾曾在回顾了自己创作历程后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符合实际的话: “我所能自信的, 只有两点, 一、未尝敢‘粗制滥造’;二、未尝要为创作而创作,—换言之, 未尝敢忘记文学的社会意义”。

这正是托尔斯泰精神的体现。

显然茅盾是努力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的执着地
“为人生” , 热诚地“为社会”、“为大众”的精神。

这是他从托尔斯泰身上学习的最大成果之一。

茅盾的《子夜》就是很典型地接受了托尔斯泰影响的例子,《子夜》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

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2.“规模宏大的史诗”偏爱
托尔斯泰艺术创造的最主要的特色和本质是史诗的广阔和雄伟。

这是他奠定“世界文学巨匠”地位成为对人类艺术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之原因所在。

自从他的《战争与和平》在欧洲发行,他的名字震动和征服了世界文坛,被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文学家、评论家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家”。

托尔斯泰崇高地位的确立,不在于他创作了某些脍炙人口的著作,而在于他的文学创作在反映生活的深广度和艺术创新上为人类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都取决于作家的文学意志和创作视野的大小托尔斯泰的创作视野雄浑广阔,他的小说以宏大的规模和视野,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俄国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例如《战争与和平》就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上,茅盾受托尔斯泰影响最深厚的所在,是他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博大精神的现实主义传统,具有美学上的远大宏伟的雄心壮志和艺术上的深遂广阔的创作视野。

茅盾早就注意和欣赏托尔斯泰创作的史诗的广阔与宏伟。

他赞扬托尔斯泰“才气纵横”、其小说“局面之宏大、思想之缜密、惟英之司各德差为近之”, 那“五彩缤纷”的热闹场面、“回旋开合、纵横自如”的精密结构, 是托尔斯泰“得荷马之真趣”的艺术结晶。

茅盾的创作性格上有一种脾嗜, 他说过“我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悠肆绚烂的作品”。

他所写的很多作品,都是规模宏大的,即使是段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也具有长篇小说的特点,即时间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反映社会深刻。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可读性,读者需要细细琢磨小说内容才可读懂。

综上所述,托尔斯泰对于茅盾小说的影响是深刻的,他们之间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有着惊人的默契程度,在技巧风格上也同样类似。

因此,茅盾深受托尔斯泰创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