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邻接矩阵 邻接表的建立c _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表、树、图等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 学会分析不同数据结构的存储方式和操作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 掌握排序和查找算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数据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编程能力。

2. 能够运用排序和查找算法,优化程序性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能够运用数据结构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结构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认识到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结构的概念、作用和分类,重点讲解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和非线性结构(树、图)的特点。

2. 线性表:讲解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结构,以及相关操作(插入、删除、查找等)。

3. 栈和队列:介绍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存储结构及相关操作。

4. 树和二叉树:讲解树的定义、性质、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线索二叉树。

5. 图:介绍图的定义、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图的遍历算法(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

6. 排序算法:讲解常见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等)的原理、实现及性能分析。

7. 查找算法:介绍线性查找、二分查找等查找算法的原理及实现。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说明
1.单链表的类型定义
#include <stdio.h>
typedef int ElemType;//单链表结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LNode
{ElemType data;
struct LNode *next;
2.明确栈、队列均是特殊的线性表。
3.栈、队列的算法是后续实验的基础(广义表、树、图、查找、排序等)。
六、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情况和结果撰写并递交实验报告。
实验四 串
一、预备知识
1.字符串的基本概念
2.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二、实验目的
1.理解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包括KMP算法)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base;
int front,rear;
} SqQueue;
4.单链队列的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QNode
{QElemType data;
typedef struct list
{ElemType elem[MAXSIZE];//静态线性表
int length; //顺序表的实际长度
} SqList;//顺序表的类型名
五、注意问题
1.插入、删除时元素的移动原因、方向及先后顺序。
4.三元组表是线性表的一种应用,通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同时矩阵又是图的重要的存储方式,所以这个实验对更好地掌握线性表对将来对图的理解都有极大的帮助。
六、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情况和结果撰写并递交实验报告。
实验六 树和二叉树
一、预备知识
1.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结构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设(有向图,无向图,有向网,无向网)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设(有向图,无向图,有向网,无向网)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系(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班级:教技1001姓名:李##学号: ******### 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2.6.16 - 2012.6.24设计地点:4号楼2号机房目录一、设计方案 (1)二、实现过程以及代码 (2)三、测试 (20)四、结论和分析 (23)五、难点和收获 (23)一、 设计方案1.程序设计基本过程:拿到课程设计任务书,按照要求,需要设计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 、无向网四种图,以及邻接矩阵、邻接表两种数据存储结构,三层以上的显示菜单。

图的操作中又包含了有关线性表、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

由于显示菜单已给出,剩下的任务就是把函数写入其中。

2.程序流程图:预定义 定义结构体 定义变量 各种函数3.程序设计的原理:图的操作都是以两种存储结构为基础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和邻接表存储结构,如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无向网的创建,其他的操作都是在四种图创建后才开始进行的。

所以,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存储结构的定义。

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即图的数组表示法。

用两个数组分别存储数据元素(如顶点)的信息和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边或弧)的信息。

用邻接矩阵存储结构的图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顶点数:vexnum ,边(弧)数:arcnum ,图的种类:kind ;(二):邻接矩阵:arcs(1顶点关系类型:adj 2相关信息:*info);(三):顶点向量(顶点名):vexs[];其优点是以二维数组表示有n 个顶点的图时,需存放n 个顶点的信息和n*n 条弧的信息存储量。

借助邻接矩阵容易判定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是否有边或弧相连,并容易求出各个顶点的度。

缺点是时间复杂度是O (n*n ),例如,构造一个具有n 个顶点和e 条边的无向网的时间复杂度为O (n*n+e*n )。

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是图的一种链式存储结构。

对图中的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每个结点由三个域组成,邻接点域adjvex (弧尾在邻接表链表中的位序),链域nextarc (下一条弧),数据域info(权值)。

c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c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c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编程基础及其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

–掌握函数的定义、调用和参数传递。

–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性表、栈、队列、树、图等。

–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能够分析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能够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维护性。

–掌握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编写高效的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基础、数据结构及其在C语言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C语言基础:–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

–函数的定义、调用和参数传递。

–指针的概念和应用。

2.数据结构:–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栈和队列的定义、实现及其应用。

–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的遍历和应用。

–图的定义、遍历算法和应用。

3.数据结构在C语言中的应用:–排序算法及其实现。

–查找算法及其实现。

–动态规划算法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C语言基础知识和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在C语言中的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选用《C程序设计语言》作为主教材,辅助以《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参考书。

2.多媒体资料:提供PPT、视频教程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图的操作C语言课程设计

图的操作C语言课程设计

图的操作C语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图的操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C语言实现图的基本操作,如建立图、查找顶点、边的相关操作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目标:1.理解图的基本概念,如顶点、边、度、相邻顶点等。

2.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如邻接矩阵、邻接表等。

3.熟悉图的基本操作,如添加和删除顶点、边,查找顶点、边的相关操作等。

4.能够使用C语言实现图的基本操作。

5.能够运用图的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最短路径问题、最小生成树问题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实验和项目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存储结构、图的基本操作以及图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图的基本概念:介绍图的定义、顶点、边、度等基本概念。

2.图的存储结构:介绍邻接矩阵、邻接表等图的存储方式。

3.图的基本操作:介绍添加和删除顶点、边,查找顶点、边的相关操作等。

4.图的应用:介绍图的应用场景,如最短路径问题、最小生成树问题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图的基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图的操作和应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图的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动手实现图的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2.参考书:《数据结构与算法》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教学视频等4.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等以上教学资源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图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报告---图的算法实现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报告---图的算法实现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图的算法实现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1002班目录摘要 (1)1、引言 (1)2、需求分析 (1)3、概要设计 (2)4、详细设计 (4)5、程序设计 (10)6、运行结果 (18)7、总结体会 (19)摘要(题目): 图的算法实现实验内容图的算法实现问题描述:(1)将图的信息建立文件;(2)从文件读入图的信息,建立邻接矩阵和邻接表;(3)实现Prim、Kruskal、Dijkstra和拓扑排序算法。

关键字:邻接矩阵、Dijkstra和拓扑排序算法1.引言本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共完成图的存储结构的建立、Prim、Kruskal、Dijkstra 和拓扑排序算法等问题。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通过上机和程序调试,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实践操作。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数据结构中图的几种基本操作;(2)能针对给定题目,选择相应的数据结构,分析并设计算法,进而给出问题的正确求解过程并编写代码实现。

使用语言:CPrim算法思想:从连通网N={V,E}中的某一顶点v0出发,选择与它关联的具有最小权值的边(v0,v),将其顶点加入到生成树的顶点集合V中。

以后每一步从一个顶点在V中,而另一个顶点不在V中的各条边中选择权值最小的边(u,v),把它的顶点加入到集合V中。

如此继续下去,直到网中的所有顶点都加入到生成树顶点集合V中为止。

拓扑排序算法思想:1、从有向图中选取一个没有前驱的顶点,并输出之;2、从有向图中删去此顶点以及所有以它为尾的弧;重复上述两步,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但找不到无前驱的顶点为止。

没有前驱-- 入度为零,删除顶点及以它为尾的弧-- 弧头顶点的入度减1。

2.需求分析1、通过键盘输入建立一个新的有向带权图,建立相应的文件;2、对建立的有向带权图进行处理,要求具有如下功能:(1)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存储结构输出该有向带权图,并生成相应的输出结果;(2)用Prim、Kruskal算法实现对图的最小生成树的求解,并输出相应的输出结果;(3)用Dijkstra算法实现对图中从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的求解,并输出相应的输出结果;(4)实现该图的拓扑排序算法。

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邻接矩阵和邻接表邻接矩阵与邻接表都是建立在图结构中的逻辑关系,用于存储图中相邻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是用来表示网络的重要的数据结构,大量应用于无权图或带权图的表示、存储和操作。

一、邻接矩阵1.概念: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是一种用来存储图G中顶点之间的关系的结构,它是由一个二维数组来表示的,数组中的每一行和每一列都代表一个顶点,而数组元素之间的值有一定含义,这些值代表了两个顶点之间是否存在连接,也就是说,只有存在边才能够表示值,否则以无穷大表示。

2.特点:(1)存储空间大:邻接矩阵是一个矩形数组,其中的每一行和每一列都代表一个顶点,那么它所占用的空间一定是与节点的度数有关的,因此在稀疏图结构中使用邻接矩阵对空间也会非常消耗;(2)查找方便:邻接矩阵存储的是节点两两之间的连接关系,只要矩阵中相应位置上的值不为无穷大,就能判断这两个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连接,因此在查找图中某两节点之间连接关系的时候,邻接矩阵的效率会比较高。

二、邻接表1.概念:邻接表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表示图的数据结构,它采用的是链表的形式来存储顶点的相邻的结点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顶点都会有一个链表来存储它周围的结点。

它能够比较好的展示出图中各个顶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结点的孤立情况。

2.特点:(1)存储空间小:由于邻接表使用链表的方式存储节点,它可以精确的表示两个节点的距离,而非像邻接矩阵一样,数组中的每一行和每一列都代表一个节点,因此,它所占用的空间会比邻接矩阵小些,在内存空间中有比较大的空间优势;(2)查找速度略低:虽然邻接表能精确的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而且只需要占用少量内存,但是查找两点之间连接关系所花费的时间会略大于邻接矩阵。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图的表示方法,如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2. 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了解其应用场景;3. 学会运用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4. 了解最短路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并能够分析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实现最短路径算法;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3. 学会使用调试工具,调试并优化最短路径算法程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耐心和毅力,勇于克服困难,寻求解决方案;4.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图论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及其算法实现。

学生特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熟悉C/C++等编程语言,了解基本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和队列等。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算法实现和调试优化,使学生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定义、图的分类、图的表示方法(邻接矩阵、邻接表)。

2.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的定义、应用场景、最短路径算法的分类。

3. Dijkstra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4. Floyd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5. 最短路径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比较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其适用场景。

6. 实践环节: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实现最短路径算法,并进行调试优化。

7. 算法优化:探讨最短路径算法的优化方法,如优先队列、动态规划等。

国开数据结构(本)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

国开数据结构(本)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

国开数据结构(本)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操作和应用。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达到对数据结构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 实验工具与环境本次实验主要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需要搭建相应的开发环境。

实验所需的工具和环境包括:C++编译器、集成开发环境(IDE)等。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实现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3.2. 实现链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3.3. 实现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3.4. 实现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3.5. 实现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4. 实验步骤实验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4.1. 实现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 定义数据结构- 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4.2. 实现链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 定义数据结构- 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4.3. 实现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定义数据结构- 实现入栈、出栈、入队、出队操作4.4. 实现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定义数据结构- 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4.5. 实现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 定义数据结构- 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5.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以上实验内容的实现和操作,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 实现了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性能指标5.2. 链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 实现了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性能指标5.3. 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实现了栈和队列的入栈、出栈、入队、出队操作- 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性能指标5.4. 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实现了二叉树的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性能指标5.5. 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表示- 实现了图的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 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性能指标6.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并掌握了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操作和应用。

数据结构教案C语言版

数据结构教案C语言版

数据结构教案C语言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2.熟悉C语言中数据结构相关的语法和操作;3.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实现和优化;4.培养学生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2.线性表的实现:顺序表和链表;3.树的实现:二叉树、AVL树、堆;4.图的实现:邻接矩阵、邻接表、深度优先、广度优先;5.常用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6.常用查找算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哈希查找。

三、教学重点: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2.各种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3.排序和查找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四、教学方法:1.混合式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例演示和项目实践;2.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具体项目、实际场景和趣味性示例,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3.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小组活动、项目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提问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问题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达到互动教学的效果。

五、教学资源:1.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2.电子资料:电子课件、项目实例代码;3.实验室设备:计算机、开发环境、编程工具。

六、教学过程:1.准备工作:a.检查实验室设备是否正常工作;b.分发教材,并引导学生预习和了解课程内容;c.引入数据结构的定义,并与生活实例进行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d.引导学生探索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2.教学内容讲解:a.结合教材,讲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b.讲解线性表、树和图等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c.讲解常用排序和查找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3.实例演示:a.通过实例演示,展示线性表、树和图等数据结构的操作和应用;b.指导学生编写示例代码,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

4.项目实践:a.分组进行项目实践,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b.指导学生编写项目代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鼓励学生提出优化和改进方案,提高代码的效率和可读性。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地图着色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地图着色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地图着色问题地图着色问题是一个经典的图论问题,涉及到如何用最少的颜色给地图上的各个区域进行着色,使得相邻的区域颜色不同。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地图着色问题的定义、解决方法以及实现过程。

一、问题定义地图着色问题可以用图论的方式来描述。

给定一个地图,地图上的每个区域可以看作图的一个顶点,而区域之间的邻接关系可以看作图的边。

问题的目标是找到一种着色方案,使得相邻的区域颜色不同,且使用的颜色数最少。

二、解决方法1. 贪心算法:贪心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地图着色问题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a. 选择一个未着色的区域。

b. 遍历该区域的所有邻接区域,记录已经使用的颜色。

c. 选择一个未使用的颜色,给该区域着色。

d. 重复步骤a-c,直到所有区域都被着色。

2. 回溯算法:回溯算法是一种穷举所有可能解的方法,通过逐步试错来找到最优解。

具体步骤如下:a. 选择一个未着色的区域。

b. 遍历所有可用的颜色,尝试给该区域着色。

c. 检查该区域与相邻区域的颜色是否冲突,如果冲突则回溯到上一步。

d. 重复步骤a-c,直到所有区域都被着色。

三、实现过程1. 数据结构设计:在解决地图着色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图的邻接矩阵或邻接表来表示地图的结构。

邻接矩阵适用于稠密图,而邻接表适用于稀疏图。

此外,我们还需要使用一个数组来记录每个区域的颜色。

2. 算法实现:根据选择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实现相应的算法来解决地图着色问题。

对于贪心算法,我们可以按照贪心的策略来选择颜色;对于回溯算法,我们可以使用递归来穷举所有可能的解。

3. 算法优化:地图着色问题属于NP完全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大规模的地图,穷举所有可能的解是不可行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化策略来提高算法的效率,如剪枝、启发式搜索等。

四、实例分析假设我们有一个地图,包含5个区域,相邻区域如下所示:区域1:区域2、区域3区域2:区域1、区域3、区域4区域3:区域1、区域2、区域4、区域5区域4:区域2、区域3、区域5区域5:区域3、区域4我们可以使用贪心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教案

《数据结构》课程教案

《数据结构》课程教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合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授课学时:32 学时课程学分:4 学分一、课程性质、任务课程性质:《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组织和设计、如何编制高效率的处理程序的一门基础学科。

课程任务:1、学习计算机程序编写中的数据组织和设计;2、数据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3、经典算法的设计和算法效率的分析。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和程序的编写,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程序中数据的组织、数据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重要算法的实现上逐步提高编程能力。

(二)技能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数据结构,对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能编写出使用重要算法知识的程序,并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三)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习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克服学习艰难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中数据结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严谨、认真、子细、塌实、上进的好习惯。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数据结构与算法简明教程(Java 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叶小平陈瑛主编教材使用评价本教材经过两年的使用,得到了读者一致认可,同时也在不断改进,适合高职高专教学使用,内容基础、重难点突出,符合高职高专“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要求。

选用的参考资料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 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殷人昆. 《数据结构》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C 语言程序设计》 .石油大学出版社《C 语言程序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后续课程《面向对象技术》、《操作系统》与其他课程配合与取舍情况《数据结构》与《离散数学》知识点结合较多,《离散数学》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数据结构》中逻辑结构的学习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做铺垫。

图的两种存储方式---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图的两种存储方式---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图的两种存储⽅式---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图:图是⼀种数据结构,由顶点的有穷⾮空集合和顶点之间边的集合组成,表⽰为G(V,E),V表⽰为顶点的集合,E表⽰为边的集合。

⾸先肯定是要对图进⾏存储,然后进⾏⼀系列的操作,下⾯对图的两种存储⽅式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尽⾏介绍。

(⼀)、邻接矩阵存储:⽤两个数组分别进⾏存储数据元素(顶点)的信息和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边或弧)的信息。

存储顶点:⽤⼀个连续的空间存储n个顶点。

存储顶点之间的边:将由n个顶点组成的边⽤⼀个n*n的矩阵来存储,如果两个顶点之间有边,则表⽰为1,否则表⽰为0。

下⾯⽤代码来实现邻接矩阵的存储:#define SIZE 10class Graph{public:Graph(){MaxVertices = SIZE;NumVertices = NumEdges = 0;VerticesList = new char[sizeof(char)*MaxVertices];Edge = new int*[sizeof(int*)*MaxVertices];int i,j;for(i = 0;i<MaxVertices;i++)Edge[i] = new int[sizeof(int)*MaxVertices];for(i = 0;i<MaxVertices;i++){for(j = 0;j<MaxVertices;++j)Edge[i][j] = 0;}}void ShowGraph(){int i,j;cout<<"";for(i = 0;i<NumVertices;i++)cout<<VerticesList[i]<<"";cout<<endl;for(i = 0;i<NumVertices;i++){cout<<VerticesList[i]<<"";for(j = 0;j<NumVertices;j++)cout<<Edge[i][j] <<"";cout<<endl;}cout<<endl;}int GetVertexPos(char v){int i;for(i = 0;i<NumVertices;i++){if(VerticesList[i] == v)return i;}return -1;}~Graph(){Destroy();}void Insert(char v){if(NumVertices < MaxVertices){VerticesList[NumVertices] = v;NumVertices++;}}void InsertEdge(char v1,char v2){int i,j;int p1 = GetVertexPos(v1);int p2 = GetVertexPos(v2);if(p1 == -1 || p2 == -1)return ;Edge[p1][p2] = Edge[p2][p1] = 1;NumEdges++;}void RemoveEdge(char v1,char v2){int p1 = GetVertexPos(v1);int p2 = GetVertexPos(v2);if(p1 == -1 || p2== -1)return;if(Edge[p1][p2] == 0)return;Edge[p1][p2] = Edge[p2][p1] = 0;NumEdges--;}void Destroy(){delete[] VerticesList;VerticesList = NULL;for(int i = 0;i<NumVertices;i++){delete Edge[i];Edge[i] = NULL;}delete[] Edge;Edge = NULL;MaxVertices = NumVertices = 0;}void RemoveVertex(char v){int i,j;int p = GetVertexPos(v);int reNum = 0;if(p == -1)return;for(i = p;i<NumVertices-1;i++){VerticesList[i] = VerticesList[i+1];}for(i = 0;i<NumVertices;i++){if(Edge[p][i] != 0)reNum++;}for(i = p;i<NumVertices-1;i++){for(j = 0;j<NumVertices;j++){Edge[i][j] = Edge[i+1][j];}}for(i = p;i<NumVertices;i++){for(j = 0;j<NumVertices;j++)Edge[j][i] = Edge[j][i+1];}NumVertices--;NumEdges = NumEdges - reNum;}private:int MaxVertices;int NumVertices;int NumEdges;char *VerticesList;int **Edge;};上⾯的类中的数据有定义最⼤的顶点的个数(MaxVertices),当前顶点的个数(NumVertices),当前边的个数(NumEdges),保存顶点的数组,保存边的数组。

数据结构实验 图的邻接表和邻接矩阵操作

数据结构实验 图的邻接表和邻接矩阵操作
5
p->weight=weight; p->nextarc=G.vertices[vv].firstarc; G.vertices[vv].firstarc=p; strcmp(G.vertices[vv].data,v);
q=(ArcNode *)malloc(sizeof(ArcNode)); q->adjvex=vv; q->weight=weight; q->nextarc=G.vertices[ww].firstarc; G.vertices[ww].firstarc=q; strcmp(G.vertices[ww].data,w);
实验报告 6
课程 数据结构 实验名称 图的建立及遍历
第页
专业
班级_ __ 学号_ ___ 姓名
实验日期: 2010 年 11 月 23 日
评分
一 、实验目的
1.学会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实现图结构和对图的基本操作。 2.掌握对图操作的具体实现; 3. 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深度优先、广度优先); 4、掌握求图的最小生成树和顶点间最短路径的算法;
int adjvex;//该弧指向的顶点的位置 ArcType weight; struct ArcNode *nextarc;//指向下一条弧指针 //InfoType *info;该弧相关信息的指针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 VertexType data;//顶点信息 ArcNode *firstarc;//指向第一条依附该顶点的弧的指针 }VNode,AdjList[MAX_VEX_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arcnum; GraphKind kind; }ALGraph; ALGraph G; struct MiniSpanTree_Flag { VertexType adjvex; ArcType lowcost; }closedge[MAX_VEX_NUM]; typedef bool PathMatrix[MAX_VEX_NUM][MAX_VEX_NUM];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2019版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2019版

课程设计题目(2019版):(1-8题必做)1、系统进程统计(必做)(链表)[问题描述]设计一个程序,每秒统计一次当前系统的进程状况,并按照内存使用自多到少排序打印输出相关信息。

对已经结束的进程,另外给出一个列表,并显示该进程的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

[基本要求](1)该题目要求使用两个链式线性表。

一个链表存储当前活动进程,要求使用双向链表,排序要求是按照内存使用自多到少排序。

另外一个链表存储已结束进程,要求使用单向链表,按照结束时间离当前时间的关系排序,最近的最前,最远的最后。

(2)每秒在窗口内更新一次当前系统进程情况,输出内容包括:进程名,持续时间,内存使用情况。

(3)每秒在窗口内更新一次已结束进程情况,输出内容包括:进程名,持续时间,结束时间。

(4)注意进程在这两个链表中的切换,一个进程既可被结束,也可以过一段时间后再被运行。

2、算术表达式求值(必做) (栈)[问题描述]一个算术表达式是由操作数(operand)、运算符(operator)和界限符(delimiter)组成的。

假设操作数是正实数,运算符只含加减乘除等四种运算符,界限符有左右括号和表达式起始、结束符“#”,如:#6+15*(21-8/4)#。

引入表达式起始、结束符是为了方便。

编程利用“运算符优先法”求算术表达式的值。

[基本要求](1)从键盘或文件读入一个合法的算术表达式,输出正确的结果。

(2)显示输入序列和栈的变化过程。

(3)考虑算法的健壮性,当表达式错误时,要给出错误原因的提示。

(4)实现非整数的处理(*)。

3、公共钥匙盒(必做)(线性表,栈,队列)[问题描述]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共用N个教室,按照规定,所有的钥匙都必须放在公共钥匙盒里,老师不能带钥匙回家。

每次老师上课前,都从公共钥匙盒里找到自己上课的教室的钥匙去开门,上完课后,再将钥匙放回到钥匙盒中。

钥匙盒一共有N个挂钩,从左到右排成一排,用来挂N个教室的钥匙。

一串钥匙没有固定的悬挂位置,但钥匙上有标识,所以老师们不会弄混钥匙。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号:07021021学时数:56+S16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的性质数据结构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和研究各种基本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2。

本课程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在存储器上的存储结构以及相关运算的算法: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和设计出相应运算的算法。

为《操作系统》、《数据库概论》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为应用软件特别是非数值应用软件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时间基础。

3.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表示,操作算法及在计算机科学中基本应用。

(2)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技巧。

(3)培养、训练学生选用合格的数据结构和使用类C语言编写质量高、风格好的应用程序及初步评价算法程序的能力.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1。

绪论(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数据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表示和实现方法;掌握C++语言的语句及算法描述的书写规则;掌握计算语句频度和估算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方法。

(2)主要内容数据、数据元素、数据对象、数据类型、数据结构等概念;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表示和实现方法;描述算法的C++语言;算法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算法的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的评价;难点:算法效率的度量。

2.线性表(1)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线性表的定义和顺序存储结构;掌握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掌握线性表的插入、删除、归并等基本运算;了解静态链表和一元多项式的有关知识。

(2)主要内容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在线性表的两类存储结构(顺序的和链式的)上实现基本操作;静态链表的存储结构和运算;一元多项式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表示及加法的实现。

(3)重点、难点重点: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难点:静态链表的存储结构和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需求分析1.运行环境硬件:计算机486/64M以上操作系统: WIN9x 以上/WIN2000/WIN XP/WIN ME相关软件:vistualC++2.程序所实现的功能:(1)建立并显示图的邻接表。

(2)深度优先遍历,显示遍历结果。

(3)对该图进行拓扑排序,显示排序结果。

(4)给出某一确定顶点到所有其它顶点的最短路径。

3.程序的输入,包含输入的数据格式和说明(1)输入顶点数,及各顶点信息(数据格式为整形)(2)输入边数,及权值(数据格式为整形)4.程序的输出,程序输出的形式(1)输出图的邻接表、深度优先遍历结果、拓扑排序结果。

(2)输入某一确定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5.测试数据二、设计说明1、算法设计的思想建立图类,建立相关成员函数。

最后在主函数中实现。

具体成员函数的实现请参看源程序。

2、主要的数据结构设计说明图邻接矩阵、邻接表的建立。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拓扑排序、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3、程序的主要模板template <class Type> class Graph4、程序的主要函数Graph、link()、DFTraverse()、TopologicalOrder()、TopologicalOrder()、GetVertexPos()、ShortestPath三、上机结果及体会1、实际完成的情况说明主要程序参考教材《数据结构——C++版》。

2、程序的性能分析可连续建图3、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编译没有错误,但结果有问题。

解决方案:虽然程序的编译通过,只能说明语法上没有问题,结果只所以不正确是因为算法上原因。

4、程序中可以改进的地方说明程序中的深度优先遍历,浪费空间较大,可以考虑用循环来做。

但这样将付出代码长度度加长的代价。

5、程序中可以扩充的功能及设计实现假想实现假想:随用户的输入可以随时动态的显示图的生成。

6、收获及体会编写程序即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最大的收获:编程时如果遇到看似简单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容易灰心丧气。

此时切不可烦躁,一定要冷静的思考,认真的分析。

要勇敢的面对问题,勇敢的接受问题,勇敢的处理问题,最后最勇敢的解决问题。

四、参考文献数据结构(C++版)叶核亚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数据结构经典算法实现与习题解答汪杰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苏仕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数据结构程序设计题典李春葆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数据结构课程与题解(用C/C++描述)胡圣荣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程序运行流程图]char op //程序控制变量If(op=='Y'||op=='y') if(op=='N'||op=='n')//本程序是邻接矩阵,邻接表的利用,共有4项功能,分别是://(1)建立并显示图的邻接表。

//(2)以非递归方式进行深度优先遍历,显示遍历结果。

//(3)对该图进行拓扑排序,显示排序结果。

//(4)给出某一确定顶点到所有其它顶点的最短路径。

#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MaxVertexes=20; //最大的顶点数const int b=10000;template <class Type> class Graph ;struct ArcNode{//定义边结点friend class Graph <class Type>;int adjvex; //和边(或弧)相关联的另一个顶点序号int weight; //边(或弧)上的信息ArcNode *nextarc ; //指向下一条边结点的指针ArcNode(int v,int w ) : adjvex( v ),weight(w),nextarc( NULL ){ }};//构造函数template <class Type>struct VertexNode{// 定义顶点结点friend class Graph <class Type>;Type data; //顶点的信息ArcNode *firstarc ; //指向依附该顶点的边链表};template <class Type>class Graph{VertexNode<Type> * VTable; //顶点表int CurrentNumVertexes; //当前的顶点数int CurrentNumArcs; //当前的边(或弧)数public:int GetVertexPos( const Type &v );// 取顶点v在数组中的位置Graph(Type v[],int num=MaxVertexes); //构造函数Type GetValue(int v); //取图中顶点v的值,如果顶点v不存在则返回空 int Getweight(int v1,int v2); //取边(或弧)上的权值int GetFirstNeighbor(int v); //取图中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点的序号。

如果不存在返回-1int GetNextNeighbor(int v1, int v2); //取图中下一个邻接点int Arcs[MaxVertexes][MaxVertexes];//用数组记录每个边的信息int InVertex(Type &v); //在图中插入结点int InsertArc(int v1, int v2,int w);//在图中插入依附于v1和v2的边或弧,w是信息int NumberOfVertexes( ){return CurrentNumVertexes; } //返回当前的顶点数int NumberOfArcs(){ return CurrentNumArcs; } //返回当前的边(或弧)数int *dist; //最短路径长度数组int *InDegree; //入度数组,记录每个顶点的入度int *path; //最短路径的数组int *s; //最短路径终点数组void link(); //输出邻接链表void DFS(const int v,int visited[]);//深度优先搜索void DFTraverse (); //深度遍历void TopologicalOrder(); //拓扑排序void ShortestPath(int n,int v);//最短路径};//////////////////////////////////////////////////////////////////////////////// ///template<class Type>int Graph<Type>::GetVertexPos(const Type &v ){ //根据顶点v查找该顶点在邻接表中的位置for(int i=0;i<CurrentNumVertexes;i++)if(VTable[i].data==v) return i;return -1;}template<class Type>Graph<Type>::Graph( Type v[] , int num=MaxVertexes) : CurrentNumVertexes(0), CurrentNumArcs(0){Type tail, head;int i=0,e,h,t,w,p=0;while(p<MaxVertexes){for(int j=0;j<MaxVertexes;j++){Arcs[p][j]=b;if(p==j) {Arcs[p][j]=0;}}p++;}InDegree=new int[MaxVertexes];VTable=new VertexNode<Type>[MaxVertexes];//创建顶点表for(i=0;i<num;i++) //输入各顶点信息{ InVertex(v[i]); //在顶点表中插入顶点v[i]InDegree[i]=0;}cout<<"输入边的条数:"; cin >> e;//输入边的条数cout<<endl;for(i=0;i< e;i++){ //逐条输入边cout<<"输入第"<<i+1<<"条边:(弧头,弧尾,权值)";cin>>tail>>head>>w; //输入一条边int j=GetVertexPos(head);while((t=GetVertexPos(tail))==-1)cout<<"输入的顶点(tail)不存在";while((h = GetVertexPos(head ))==-1)cout<<"输入的顶点(head)不存在";InsertArc (t,h,w); //插入一条边InDegree[j]++; //顶点j的入度加1cout<<endl;}}template<class Type>Type Graph<Type>::GetValue(int v){ //取图中顶点v的值,如果顶点v不存在,则返回空 if(v>=0&&v<CurrentNumVertexes) return VTable[v].data;return NULL;}template<class Type>int Graph<Type>::Getweight(int v1,int v2){//取出以顶点v1和v2为两端点的边上的权值if(v1>=0&&v1<CurrentNumVertexes&&v2>=0&&v2<CurrentNumVertexes){ArcNode *p=VTable[v1].firstarc;while(p!=NULL){if(p->adjvex==v2) {return p->weight;}else {p=p->nextarc; }}} return NULL;}template<class Type>int Graph<Type>::GetFirstNeighbor(int v){//查找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顶点的位置if(v>=0&&v<CurrentNumVertexes){ArcNode *p=VTable[v].firstarc;if(p!=NULL) return p->adjvex;}return -1;}template<class Type>int Graph<Type>::GetNextNeighbor(int v1,int v2){//查找顶点v1的在v2之后的下一个邻接顶点,如果不存在返回-1if (v1!=-1){ArcNode *p=VTable[v1].firstarc;while(p!=NULL){if(p->adjvex==v2&&p->nextarc!=NULL)return p->nextarc->adjvex;//返回下一个邻接顶点在邻接表中的位置else p=p->nextarc;}}return -1;//没有查到下一个邻接顶点返回-1}template<class Type>int Graph<Type>::InsertArc(int v1,int v2,int w){//在图中插入弧<v1,v2>if(v1>=0&&v1<CurrentNumVertexes){Arcs[v1][v2]=w;ArcNode *newnode =new ArcNode(v2,w);ArcNode *h=VTable[v1].firstarc;if(h!=NULL){ArcNode *p=h;while(h!=NULL&&h->adjvex<v2){p=h; h=h->nextarc;}newnode->nextarc=p->nextarc;p->nextarc=newnode;return 1;}VTable[v1].firstarc=newnode;return 1;}return -1;}template<class Type>int Graph<Type>::InVertex(Type &v){//在图中插入顶点,插入成功则返回1,否则返回0if(CurrentNumVertexes<MaxVertexes-1){//若顶点表未满VTable[CurrentNumVertexes].data=v;VTable[CurrentNumVertexes].firstarc=NULL;CurrentNumVertexes++; return 1;}return -1;}/////////////////////////////////////////////////////////////////////// //以下是实验要求的函数//输出邻接表template<class Type>void Graph<Type>::link(){cout<<"输出邻接表:"<<endl;for(int i=0;i<CurrentNumVertexes;i++){cout<<GetValue(i);int a=GetFirstNeighbor(i);if(a!=-1) cout<<"->"<<GetValue(a)<<Getweight(i,a);for(int j=a;j!=-1;j=a){a=GetNextNeighbor(i,j);if(a!=-1) cout<<"->"<<GetValue(a)<<Getweight(i,a);}cout<<endl;}}//拓扑排序template<class type>void Graph<type>::TopologicalOrder(){int m=0;//m为输出的顶点数,初始值为0for(int i=0;i<CurrentNumVertexes;i++){for(int n=0;n<CurrentNumVertexes;n++){if(InDegree[n]==0){m++;//输出的顶点数加1cout<<VTable[n].data<<endl;InDegree[n]=-1;for(int t=0;t<CurrentNumVertexes;t++){if(n>=0&&n<CurrentNumVertexes){if(t>=0&&t<CurrentNumVertexes){if(Arcs[n][t]!=0&&Arcs[n][t]!=b)InDegree[t]--;}}}for(int h=0;h<CurrentNumVertexes;h++){cout<<InDegree[h]<<" ";} cout<<endl; break;}}}if(m<CurrentNumVertexes) cout<<"AOV网络中有回路(有向环)!"<<endl; }//深度遍历template<class Type>void Graph<Type>::DFS(const int v,int visited[ ]){cout<< VTable[v].data<<" "; //访问顶点 vvisited[v] =1; //顶点v 作访问标记int w = GetFirstNeighbor (v);while (w != -1) { //若顶点 w 存在if (!visited[w]) DFS (w,visited);w = GetNextNeighbor(v,w);} //重复检测 v 的所有邻接顶点}template<class Type>void Graph <Type> ::DFTraverse (){int i, n = NumberOfVertexes() ; //取图的顶点个数int * visited = new int [n]; //定义访问标记数组 visitedfor ( i = 0; i < n; i++ )visited [i] = 0; //访问标记数组 visited 初始化for ( i = 0; i < n; i++ ) //对图中的每一个顶点进行判断if (!visited [i]) DFS (i, visited );delete[ ]visited; //释放 visited}//求最短路径template<class Type>void Graph<Type>::ShortestPath(int n,int v){int min,u;dist=new int[n]; s=new int[n]; path=new int[n];for(int j=0;j<n;j++){dist[j]=Arcs[v][j]; s[j]=0;if(j!=v&&dist[j]<MaxVertexes) path[j]=v;else path[j]=-1; s[v]=1;}for(int i=0;i<=n-1;i++){min=MaxVertexes; u=v;for(int j=0;j<n;j++)if(!s[j]&&dist[j]<min){u=j; min=dist[j];}s[u]=1;for(int w=0;w<n;w++)if(!s[w]&&dist[u]+Arcs[u][w]<dist[w]){dist[w]=dist[u]+Arcs[u][w];path[w]=u;}if(v!=i&&dist[i]!=10000&&v!=path[i])cout<<GetValue(v)<<"到顶点"<<GetValue(i)<<"的最短路径是:"<<GetValue(v)<<GetValue(path[i])<<GetValue(i)<<endl;else if(v!=i&&dist[i]!=10000)cout<<GetValue(v)<<"到顶点"<<GetValue(i)<<"的最短路径是:"<<GetValue(path[i])<<GetValue(i)<<endl;}for(int m=0;m<n;m++)cout<<GetValue(v)<<"到顶点"<<GetValue(m)<<"的最短路径长度是:"<<dist[m]<<endl;}//主函数void main(){char op;do{int m,i=0,j=0,w;char a[20],c;cout<<"请你输入顶点的个数:"; cin>>m;for(i=0;i<m;i++){cout<<"请输入第"<<j<<"个结点:";cin>>a[i]; cout<<endl; j=j+1;}Graph<char>G(a,m);G.link();cout<<"深度遍历:"<<endl;G.DFTraverse();cout<<endl;cout<<"拓扑排序:"<<endl;G.TopologicalOrder();cout<<endl;cout<<"输入最小路径的源头结点:"<<endl;cin>>c;w=G.GetVertexPos(c);G.ShortestPath(m,w);loop:cout<<"是继续?(Y or N)"<<endl;cin>>op;if(op=='N'||op=='n')break;if(op!='Y'&&op!='y'&&op!='N'&&op!='n')goto loop; }while(op=='Y'||op=='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