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_0

合集下载

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中,本文通过研读《五经正义》深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孔颖达;教育思想;《五经正义》一、孔颖达的教育思想1.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汉唐以来,一直是以经学为主的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教化臣民。

孔颖达认为,“道”涵盖了一切自然和人事的道理,是教育的根本和主要内容。

而儒家经典是圣道和王道的重要载体。

“以其化民成俗,非圣人之道不可”“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因此孔颖达经常在《五经正义》中阐述自己的道学观念。

他提倡的“道”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和伦理,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正常运转应提倡和继承的法宝,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循环的有效动力。

其实,现代人为人处世遵循自然规律,讲究道德良心,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就是对道德和人伦的传承。

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颖达提倡的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正是符合了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行为标准的,也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2.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孔颖达的教育思想除了“道”还有“礼”。

他在《周礼正义·序》中指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静的,是外界事物导致人的心理变化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对人性起到一种训化作用,使人变得诚实善良。

孔颖达认为,礼的产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从动物身上找到了礼义精神存在的根据。

他说:“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礼记正义·序》)就是说,动物生下来就都遵循自然法则有尊卑长幼之分,遵规守纪,还懂得感恩父母孝顺长辈,更何况人乎?可谓把孝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唐朝大儒孔颖达,编纂科举考试教科书《五经正义》

唐朝大儒孔颖达,编纂科举考试教科书《五经正义》

唐朝大儒孔颖达,编纂科举考试教科书《五经正义》科举考试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关于科举考试起源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大部分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发展。

此后,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作为一项考试,就要划定考试范围,让考生知道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在这种背景下,急需一部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在唐高宗年间,这部教科书终于出现,名为《五经正义》。

这部书的编纂者叫孔颖达,他是孔夫子的后世子孙,唐朝儒学大师,名列凌烟阁功臣之列。

孔颖达出生于南北朝后期,从小就很聪明。

史书上说,他八岁开始学习,“日诵千余言”。

诵读的基础是识字,一个八岁的小孩每天可以朗读上千句话,他的识字量起码接近一千字。

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孔颖达是个神童。

孔颖达是北方人,他觉得地理因素局限了他的学术研究。

实际情况是,南北朝并存,政权分割造成了学术研究上的阻隔。

孔颖达想要成长,必然要走出家门,前往长江以南地区,进行游学。

隋朝建立之后,隋炀帝召集天下的儒官在洛阳辩论经义。

孔颖达作为大儒,也在受邀出席的行列。

他到了洛阳之后,一辩成名,成了第一名。

不过,一举成名差点给孔颖达惹来杀身之祸,他的才华受到了其他人的嫉妒,竟然有人计划买凶杀人。

这件事对孔颖达刺激很大,他逃离洛阳,回乡继续研究学术。

在孔颖达40多岁的时候,隋朝灭亡,他投靠秦王李世民,成为了秦王府文学馆的学士。

当时文学馆里共有18位学士,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

这十八人后来都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坚力量,见证了贞观之治的景象。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孔颖达受到了器重,成为东宫太子李承乾的老师。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小时候很聪颖,长大后就歪了。

孔颖达多次劝谏无效,李承乾最终被废为庶人。

李世民知道孔颖达的人品正直,在这件事中没有受到过多牵连。

李世民给他指派了一个新工作,让他负责编纂一部科举教科书,供天下学子学习使用。

当时有个颜师古的大儒,已经编纂一部《五经定本》。

浅析孔颖达的乾坤观

浅析孔颖达的乾坤观

第25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7月 Vol. 25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3────────── 收稿日期:2002-11-21作者简介:王德贞(1967-),男,山东菏泽人,中共菏泽市委党校讲师。

- 1 -✧文学研究✧浅析孔颖达的乾坤观王德贞(中共菏泽市委党校,山东 菏泽 274030)摘 要:孔颖达在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各派各家学说的引述、罗列中,提出了自己的乾坤观思想,此种乾坤观体现了一种平等意识,这对“易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孔颖达;乾坤观;平等意识中图分类号:B2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3)04-0001-03孔颖达按唐太宗之命撰《周易正义》,对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派经师的注释进行了一次大总结。

他在引述、罗列各家说法时,提出了自己的易学观,特别是对乾、坤的理解,体现了一种平等意识,对各派易学观点同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一个理论基石。

这对易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乾、坤的由来,孔颖达认为乾坤是与天地并列的。

天地是体,乾坤是用,正如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一样,乾坤作为代表天地本性的符号也是自然而然具有最普遍的性质。

这也是反映孔氏乾坤观前提的公理性陈述。

魏伯阳的观点与孔颖达不同。

《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1](P174)魏注曰:“乾坤,其易之门户,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体。

”他笼统提出天地为乾坤之体,乾坤的体制取自天尊地卑之义,从而确定了乾坤地位的不平等。

孔注曰:“天以刚阳而尊,地以柔阴而卑,则乾坤之体安定矣。

”是说乾坤分别具有刚阳和柔阴的性质,他们是顺天地的德行,各安于其本性及地位。

相对于人而言天处于人之头顶,地处于人的脚下。

孔疏曰:“乾健与天阳同,坤顺与地阴同,故得乾坤定矣,……此经明天地之德也。

”意思是说乾坤是对天地所具有的性质的一种称呼。

论孔颖达对魏晋南北朝《诗经》学的整合

论孔颖达对魏晋南北朝《诗经》学的整合

论孔颖达对魏晋南北朝《诗经》学的整合论文关键词:唐代《诗经》学孔颖达《毛诗正义》论文摘要:孔颖达通过《毛诗正义》有意识地对两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学进行扬弃、规范和整合,融贯群言,剖析精当,既保存了先秦汉儒以来《诗》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又有自身的时代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关于《诗经》学相关问题的规范和体系,促使《诗经》文本及其诠释正式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并成为学子的教科书,登上国家意识形态的宝座。

唐初,经学依然沿续着南北朝以来的师承关系,大体上北学基本继承汉代章句之学,南学则承袭魏晋以来以玄解儒的学风。

经学家们各有所师,各有所本,千人千面。

经学的分歧既不利于大一统国家政治、思想上的统一,也令科考±子无所依归。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更牢固地树立儒学的地位,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出于笼络人才,适应科举考试的目的,唐太宗本人以重要组织者的身份,参与了唐初经籍的整理与注疏工作。

他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校刊统一的《五经定本》颁行天下,二是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

《五经正义》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经典在文字内容上的统一和儒家正统地位在唐朝的确立。

孔颖达领衔所作的五经义疏之一《毛诗正义》,是在全盘继承毛传、郑笺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魏晋南北朝人的观念和思考成果,进行梳理、滤及、遴选,兼采南北,加以折中,完成了这一时期经学的初步整合和统一,进而使《诗经》文本及其诠释更加符合政治统治和教育教化的现实需要。

在规范和整合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时,孔颖达主要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疏不破注”。

汉代《毛诗传》的出现,将《诗经》的解读纳入了政治伦理化的轨道当中,标志着《诗经》经学诠释的定型。

随着郑玄《毛诗笺》的引申发挥,又进一步确立了《毛诗》解读原则的正统地位,即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治服务。

鉴于此,孔颖达作《毛诗正义》,首先是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即在编纂时根据毛、郑等先儒注文进行疏解,不能随意发挥,尽力维护注文的思想体系,为士子明经、考试制定一部标准的经学教科书。

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

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
政 治 精 英 , 化 平 民 百姓 。 教
关 键 词 : 颖 达 ; 家 经 典 ; 治教 育 ; 想政 治模 式 理论 孔 儒 政 理
唐 代 著名教 育 家 孔 颖 达 主 持 编 撰 的《 经 正 五 义 》提 出以“ ” 核心 的政 治教 育 思想体 系 。 , 道 为
忠 , 父子 亲则 君 臣敬 。君 臣既 敬 , 朝廷 自然 严 故 则 正 。朝廷 既正 , 天下无 犯 非礼 , 则 故王 化得 成也 。 ”
(1 ) P3 。孔颖 达 所说 的 “ 是 一 个 内涵丰 富 、 次 6 道” 层
在 孑 颖 达看 来 , 家 经 典 是 道 、 道 、 道 的 L 儒 圣 王 主要载 体 , 在教 育与 教化 中的地位 可谓 举足 轻重 , “ 以其 化 民成 俗 , 圣 人 之 道 不 可 ”《 非 (礼记正义 . 学
21 0 0年 第 5期
N o 5, . 201 0
天津师 范大学学报( 会科学 版) 社
J u n l fTin r lUnv riy( o ilS in e o r a a jn No ma ie st S ca ce c ) o i
总 第 2 2期 1
Sum NO. 2 21
高依 据 , 也是 教 育 与 教 化 的 主 要 内 容 。教 育 的 根 本 目的是 让人 们体 悟道 , 识道 , 晓道 , 守道 。 认 通 恪
孔颖 达认 为 , 伦 是 天 道 与人 理 的纽 带 和桥 人 梁 , 常伦 理 、 卑 等 级符 合 自然 之 理 , 天 经地 纲 尊 是 义 的 , 三纲 五 常” 现 了道 的宗 旨和要 义 。“ 而“ 体 夫
这 种教 育实 质上 是一 种政 治 教育 。孔 颖达 多方 论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孔颖达(1946年-2017年),中国著名教育学者,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被誉为中国教育理论界的泰斗。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关注知识,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一、教育的目的孔颖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一目的是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着眼点的。

公民是国家的基本建设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那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公民。

二、教育的内容孔颖达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道德、文化、艺术、体育、职业等方面。

他提出“四育”理论,即智育、体育、美育、德育。

其中,智育是学科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教育,美育是文化艺术教育,德育是人文精神教育。

这样的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的方法孔颖达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

因此,教育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基础,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同时,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引导他们发展自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充分发扬个性和创造力。

四、教育的价值观孔颖达的教育理念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认为,教育应该具有人文的价值观,这包括爱、友善、诚信、勤奋、创新等方面,以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才。

同时,教育还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这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以培养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五、教育的形式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孔颖达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 倡导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 注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全面发展。

3. 推广大量阅读,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论唐儒孔颖达的本体论与体用观

论唐儒孔颖达的本体论与体用观

论唐儒孔颖达的本体论与体用观孔颖达被公认为中国儒家哲学史上最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和系统思想家之一,他非常重要的系统思想,即本体论与体用观,在现代坚实深根中国哲学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颖达系统思想的主干在于本体论与体用观,也被称为“实证论”。

其精髓在于“体—用二元论”:万物皆有本体(体)和用(用),二者相结合即现实之物,以此考察现实之物的实质。

本体理论认为,万物有特定的本体,即智能人类所感知的事物,包括哲学、科学、文学等等,这些事物具有“特定的体”,它的价值质朴质真,即它本身的质量不受外部影响,真正地反映客观真理。

而用则是指物事发生时所表现出来的使用或用途,它和本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物事实现与发挥功能的机制。

孔颖达的本体论与体用观,为儒家哲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扩大了文化思维的空间,可以认为它是儒家系统论思想的里程碑。

孔颖达曾阐述过,先有体,才有用,体用相互依存,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这样认为,有用的出现,也同时需要有体来保证,即体外有用,体内有实。

虽然本体论与体用观存在着一些主观性,但是孔颖达这一论断同样受到了后世哲学家的肯定和认同,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孔颖达对本体论与体用观的阐释也对现代人的思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为思维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即从本体论与体用观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客观事实,从而有效的帮助现代人更好的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

孔颖达深刻指出,实证论也与”禅“有着内在的联系,对认识”禅“有着重大作用。

而本体论与体用观又回归到”本质”论,要正确理解和衡量事物的本质,以此进行有效的沟通。

最后,孔颖达的本体论和体用观,也有利于现代人树立一种更适宜的生活态度,通过本体论和体用观,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达到人生实践的完美,使得现代人生活富有意义、有理有据。

综上所述,孔颖达的本体论与体用观在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古代哲学家论述的现实层面相融合,使得思维空间得到了新拓展,为现代人的思想生活和实践提供了参考,也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孔颖达(1915年-2009年),字九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其中,他的五部注疏著作被视为其学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对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介绍。

一、《论语集释》《论语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论语》进行的全面注释和解读。

这本书于1958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成为学习《论语》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在《论语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个章节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读,阐明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他不仅从文字上理解经典,更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每个故事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颖达注疏的《论语集释》不仅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论语》中的经典文本,还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他的注释风格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对于每个问题都能给出深入而有力的解释,使得这本书成为学习和研究《论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二、《孟子集释》《孟子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孟子》一书进行的详细注释和阐释。

这本书于1964年首次出版,被誉为解读《孟子》最全面、最深入的著作之一。

在《孟子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段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思辨能力,对《孟子》中所涉及到的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阅读孔颖达先生的注疏,《孟子》这部经典文献变得更加深入浅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他的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风采,又加入了现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解读,使得这本书成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都能够受益的重要著作。

三、《大学集释》《大学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大学》一书进行的全面注释和解读。

这本书于1978年首次出版,被广泛认为是研究《大学》的权威著作之一。

在《大学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解读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论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学思想

论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学思想

释而 揭示 孑 L 颖 达诗 学 思 想 之 理 论 全貌 , 认 为孑 L 颖 达 《 五 经正 义 》 的诗 学思 想 主 要 涉 及 诗 歌 本体 论 、 创作 论、 功能 论及 审美 特征 论等 内容 。

论, 未 有 统 一 若 此 之 大 且 久 者 。此 经 学 之 又 一 变 也” [ 1 j _ 1 , 而且 “ 每年 明经 依此 考 试 。 自唐 至宋 , 明经
原则 等 。本 文 在 当代 学 人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从 宏 观 角
度展 开探 索 , 通过对 《 五 经 正义 》 诗 学 文 献 的 系统 阐
布 天下 , 从而 将汉 代 以来脉 派繁 杂 、 众 说纷 纭 的释经
学说 统 一起来 。清代皮 锡瑞 评价 其 意义 云 : “ 以经学
J o u r n a l o f X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2 O 1 4年 5月
Ma y .2 01 4
论孔颖达《 五经正义》 的诗 学 思想
吴建 民
(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徐州 2 2 l 1 1 6 )
摘 要 : 孔 颖达 的《 五 经 正义》 作 为 一部使 “ 经 学之 又 一变” 的里程 碑 式经 学著作 , 在 疏解 经义 的
同时也表达 了丰 富深刻 的诗 学思想 。孔 颖达《 五 经正义 》 的诗 学思想 主要 有 四方面 内容 : 第一, 诗 歌 本体论 , 强调情 志 为本 的诗 歌 本体观 , 并提 出“ 情 志 一也” 的观 点 ; 第二, 诗 歌创 作论 , 提 出“ 外物一 心 志一 诗歌” 的创 作观 ; 第三, 诗 歌功 能论 , 要 求诗 歌应具 有“ 论 功 颂德 , 止僻 防邪 ” “ 畅怀 舒愤” 等功 能 ; 第四, 诗 歌 审美特 征论 , 提 出“ 直 言非诗 ” “ 故重其 文” “ 声韵 谐和” 等观 点。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022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今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现将孔颖达一生之经历编撰成文,让世人了解一代大儒辉煌的一生。

一.孔子圣裔,儒学世家,少小求学,志向高远东汉时期,孔子第二十代裔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被封下博亭侯,从此其后代世居下博县,孔颖达为孔郁第十一世裔孙,其曾祖孔灵龟,为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孔硕,为北魏治书侍御史,父亲孔安,为北齐青州法曹参军。

孔颖达从小生活在一个诗书传家的世宦之家。

孔颖达在衡水度过了至为关键的青少年时光。

他八岁就学,勤奋好读,史载其“日读千余言,至暮更诵,未尝嬉戏,有异凡童,《三礼义宗》尽能闇记。

”孔颖达少年时期注重学习《三礼义宗》,这对日后孔颖达汇总南北学问奠定基础。

二.造访刘焯,授业家乡,冀州论辩,初登雅堂开皇十四年,孔颖达二十一岁时,造访同郡通儒刘焯。

刘焯信都昌亭人,隋代著名天文学家、经学家。

但是刘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对年轻的孔颖达不能以礼相待。

孔颖达所提疑难问题,多出乎于刘焯的想象,刘焯改容敬之,执意挽留孔颖达于他的门下。

孔颖达固辞不就,回到家乡开馆授徒。

孔颖达二十七岁,此时孔颖达已经名重一时,“博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学富石渠,沉研冠于东阁。

”冀州刺史窦抗因孔颖达的名望,征召他参与名儒论难,其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刘彦衡以及后与孔颖达同为天策府十八学士的同乡盖文达皆得预坐,孔颖达登上官方组织的学术辩论。

此次辩论会上孔颖达表现不俗,崭露头角。

此后,孔颖达继续在家乡授徒,同时研读儒家经典,默默积累才能,等待飞升时机。

三.明经高第,除授博士,东都论难,风摧秀木隋炀帝继位后,再开学校,广招俊彦,重兴儒业。

隋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

孔颖达学问渊博,囊括各家各派,受到广泛赞誉,被征召入朝,参加朝廷策问,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时年三十二岁,举明经高第,释褐授河内郡博士,为州郡佐吏。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征诸郡学官,汇聚东都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相与辩论。

孔颖达《礼记正义》的教育思想

孔颖达《礼记正义》的教育思想

纵观 孔颖达 一生,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 《 礼记》 中的 《 学记》 《 中庸 》 《 大学 》3篇 ,包含着丰 富的教育思想 ( 另如 《 曲礼 》 《 王 制》 《 乐记 》
《 祭 义》等篇 也涉及 教育制度 、思想 的讨论) ,孔 颖达 《 礼记 正义 》亦加 以发挥 。 《 礼记 正义 》论教育 ,主要 围绕 教育的 内涵及 意义、教育的 内容、教育者、受教者等 4个方面展开 。
第 5期
陶广学
孔颖达 《 礼记正义》的教育思想
4 9
劣 虽异 ,二者 皆通有至诚也 撕。 。 孔疏 虽然 没有 否定天 生圣人 之说 ,但将 “ 贤人 由身聪 明 习学 ,乃致 至诚 ”与 “ 圣 人天性 至诚 ,则 能有 明 德 , 由至诚而致 明也”相提并论 ,且认 为 “ 是诚则 能明,明则能诚 ,优劣虽 异,二者 皆通有至诚也 ”。这里孔
疏 尤其 强调 了勤学 的意 义 ,勤学就是成 圣的途径 。贤人通过勤 学成圣 ,实质 上并不劣于所谓天生的圣人 ,这样
第 l 6 卷 第 5期 2 0 1 4年 l 0月
衡 水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s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VO1 .1 6 . N o. 5 0c t . 2 01 4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4 . 0 5 . 0 0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致 明也。 “ 明则诚矣”者 ,谓 贤人 由身聪 明 习学 ,乃致 至诚 ,故云 “ 明则诚 矣” 。是诚 则能明,明则能诚 ,优

国学经典解读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其教材论

国学经典解读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其教材论

国学经典解读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其教材论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人,是隋唐之际的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

他自幼学习勤奋,很有才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新唐书·儒学上·孔颖达传》)曾师从于当时著名经学家刘焯,学成之后,便居家兴办私学,以教书为业。

隋炀帝大业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今河南新阳)博士,后又被任命为太学助教。

隋末,炀帝曾召天下儒官集于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

其时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入唐后,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授国子博士。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擢升国子司业。

岁余,迂太子右庶士,乃兼国子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又与魏征撰《隋史》。

十一年(公元637年)又与朝贤修订《五礼》,所有滞疑咸咨决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升为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年老辞官。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孔颖达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经学教育,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隋唐时期的文教事业。

从乡村儒师、河内郡博士、太学助教、文学馆学士、国子博士、国子司业,一直到国子祭酒,他经历了从一般学者、教师到教育家、教育界主要行政长官的所有主要阶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教育实践家。

在学术研究方面,孔颖达重点在经学方面,也旁及史学、天文历法学及文学等,是个博学的大家。

在讲经中,孔颖达又以《礼》、《春秋》和《易》的研究为主,兼及其他各经,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水平和声望。

唐太宗李世民对孔颖达十分器重,他适应政治统一的要求,认为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训解不一,应对经文有统一的解释。

于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命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撰定《五经》义训。

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

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

智库时代·271·智库理论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梁晓辉(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摘要:在经学的研习和传承中,孔颖达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大经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指导实践。

本文从《五经正义》视角研究了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并分析了孔氏“大经学”视角对传统经学现代转型的启示。

关键词:孔颖达;《五经正义》;传统经学;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4-0271-002孔颖达,字冲远,又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今属河北),隋末唐初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

幼年时期熟读经传,少年时期师从当代大儒刘焯,长于词章,曾撰《孝经注疏》,与魏徵合撰《隋史》,与朝贤修订《五礼》。

孔颖达是儒学集大成者,隋末唐初被尊为名师鸿儒,其人生性耿直、作风清廉、敢于直谏,深受唐太宗的器重和信任。

唐太宗时期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诸职,还兼任太子中允,太子右庶子。

其奉诏主撰的《五经正义》令其播名于史。

随着传统文化主体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经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源泉和根基日益得到重视,如何为当今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给养是经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孔颖达作为著名的经学家和学者,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继承古训、推陈出新的“大经学”思维方式和学术品格以疏解经,不仅对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哲学、伦理、教育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为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从《五经正义》看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一)历史“大语境”视角分析唐初政治统一呼吁文化统一。

和历代王朝一样,唐朝政权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开始寻求文化治国、精英治国。

儒家本身具有的入世哲学和责任担当成为唐王朝用来维护统治的首选。

然而,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动乱造成很多儒家经典散佚,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又使儒学分为南学和北学,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导致纷繁复杂的儒学疏作晦涩难懂、文理乖错。

孔颖达名词解释

孔颖达名词解释

孔颖达名词解释: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经学家。

他曾任国子祭酒、太子右庶子等职,是唐朝初期文化教育制度的制定者之一。

孔颖达在经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编撰了《五经正义》,对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疏解,为后世的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的注释和疏解注重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据,力求准确、详尽地阐述经义。

除了在经学方面的贡献,孔颖达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

他曾任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的工作,推行儒学教育,为唐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同时,他也是唐朝初期重要的政治家之一,曾参与制定《唐律疏议》等重要的法律文献。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422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马云燕 衡水学院摘要:孔颖达一生主要从事经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中国教育史上鲜有的教育实践家。

因此,学习和了解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教育的目的、教与学、道德教育三个层面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颖达;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422-01孔颖达,字冲远,唐代冀州衡水县人,孔子三十二代孙,著名儒学大师、教育家、经学家,以精通五经著称于世。

他编纂的《五经正义》影响深远,是研究经学和文史各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孔颖达是一位教育家,从在故乡从事乡村教育开始,到在国子祭酒任内退休为止,他一生的职业可以用“教师”与“学官”来概括。

他担任过多种职务,而“学官”二字贯穿始终。

在隋炀帝时期,孔颖达最初担任河内郡博士,很快便晋升为太学助教。

在唐高祖时期,孔颖达先是担任太学助教,不久就晋升为太学博士。

在唐太宗时期,孔颖达相继担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还曾兼任太子中允、太子右庶子。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孔颖达在阐释、发挥儒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提出系统的经学教育理论,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学习和了解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教育的目的、教与学、道德教育三个层面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颖达继承了儒家重视教育、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服务于政治。

他倡导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明人之伦的儒学人才。

他指出,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孔颖达认为教育应培养贤德之人。

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立志高远、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积小善成大名。

这也是当今社会教育的作用所在。

其次,教与学。

学习既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进而改变社会风气,又能使人们摆脱愚昧,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还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风貌,所以,孔颖达要求人们普遍地学习。

《礼记正义》孔颖达语言观研究的开题报告

《礼记正义》孔颖达语言观研究的开题报告

《礼记正义》孔颖达语言观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编纂的论语、孟子等书的基础。

《礼记》中的“正义”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孔颖达作为《礼记正义》研究的著名学者,对于“正义”的解释和阐释具有深刻的见解。

因此,研究孔颖达对于《礼记正义》中的语言观是有必要的。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对于“正义”的表述中所采用的语言观。

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为深入理解孔颖达的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2. 有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3. 为今后拓宽孔颖达研究领域提供思路。

三、研究内容1. 《礼记正义》中“正义”的解释。

2. 孔颖达的语言观以及其体现在对于“正义”的表述中。

3. 不同语言观对于“正义”的理解和阐释的异同之处。

四、研究方法和途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重点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同时,将以中外学者的评论和解读为支撑,加深对孔颖达的学术思想的理解。

五、研究预期目标1. 对于孔颖达的学术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对于《礼记正义》中“正义”的解释有更清晰的认识。

3.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与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将以孔颖达对于《礼记正义》中的语言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其他学者的解读和评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七、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将在三个阶段内完成:第一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并阅读相关书籍;第二阶段,分析孔颖达的语言观并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阶段,撰写论文,并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中,本文通过研读《五经正义》深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孔颖达的教育思想
1.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论
汉唐以来,一直是以经学为主的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教化臣民。

孔颖达认为,“道”涵盖了一切自然和人事的道理,是教育的根本和主要内容。

而儒家经典是圣道和王道的重要载体。

“以其化民成俗,非圣人之道不可”“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因此孔颖达经常在《五经正义》中阐述自己的道学观念。

他提倡的“道”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和伦理,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正常运转应提倡和继承的法宝,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循环的有效动力。

其实,现代人为人处世遵循自然规律,讲究道德良心,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就是对道德和人伦的传承。

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颖达提倡的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正是符合了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行为标准的,也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2.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除了“道”还有“礼”。

他在《周礼正义·序》中指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静的,是外界事物导致人的心理变化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对人性起到一种训化作用,使人变得诚实善良。

孔颖达认为,礼的产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从动物身上找到了礼义精神存在的根据。

他说:“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礼记正义·序》)就是说,动物生下来就都遵循自然法则有尊卑长幼之分,遵规守纪,还懂得感恩父母孝顺长辈,更何况人乎?可谓把孝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礼”对我们现代社会人行为的束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在孝敬父母、遵规守纪方面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3.教学方法的研究
孔颖达还批评了有些教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礼记正义·学记第十八》)。

教师不好好钻研和精通“经义”,只叫学生背诵,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经典的文本,这不是合格的教师,也不是成功的教学。

而且,孔颖达还认为教学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孔颖达思想是遵循儒家思想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以道德为主线的传统教育。

在当今社会,古代的德治主义思想虽然不能照搬,但其思想精髓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我们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提供思想资源。

二、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人类的文明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非常典型的就是对经济效益的过分注重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

重“义”与重“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通过这两种价值取向,可以直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标准。

孔颖达提倡的“道”与“礼”的教育思想显然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

2.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孔颖达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

教学不应该急于求成,“逼急牵令速晓”,他指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缓宽,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

”就是说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明易懂。

但是,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孔颖达继承了孔子对人性的一些观点,将人性分为三等,上智、下愚、中人,他说:“上智不肯为非,下愚戒之无益,故中人之性可上可下。

”他认为教育对上智、下愚两种人是无用的,只有中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其性情,这其实就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平等性,低估了教育的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体现。

因此,对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地去传承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才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继汾.孔颖达思想略论[J].河北学刊,1989(03).
[2]王雁.孔颖达与《五经正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