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https://img.taocdn.com/s3/m/d4b7b4c86137ee06eff918c3.png)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 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 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 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 增加土壤含水量; 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 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 三是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 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583f6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8.png)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
在中国,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我国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二、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使土地得到恢复和强化,减轻农业生产对土地的破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其目的在于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使土地资源得到长期利用和合理保护。
三、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方式1. 种植作物多样化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多样化种植作物来保护土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耕地的质量。
多样化种植作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连续耕作,增加土地生产能力,避免土地范围内某种病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农作物生产利润。
具体可采取轮作或混作等方式实现。
2. 坚决禁止边角、窄长地块开垦边角、窄长地块开垦是一种破坏性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在开垦过程中往往会去除尽可能多的灌木、草本植物以及树木,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坚决禁止和压缩边角、窄长地块的开垦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实施方式之一。
3. 双绿工程的实施双绿工程也是保护性耕作实施的重要方式,它是指种树和种草结合起来,一同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地的固碳能力,促进土壤水分的蓄积和保持,并减轻由于连续耕种而引发的病害危害。
同时,双绿工程也可以对散养家禽、家畜的保护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4. 实行限制化肥使用化肥是很多农民种植农作物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化肥的话,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实行限制化肥使用是保护性耕作实施的重要手段。
具体实行方式可以采用推广绿色农业方式,促进生态种植等方式。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f98015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c.png)
可持续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合理轮作和土壤保护,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经 济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农业的长期 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保护性耕作可以为农 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02
CHAPTER
保护性耕作技术
少耕法
减少耕作次数
少耕法是一种减少土地耕作次数,保留地表 残茬的耕作方法。
政策支持与推广
政府补贴和奖励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给予补贴和奖 励,鼓励更多农民参与。
科技示范和培训
组织科技示范活动,展示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和效果,同时开展相关 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认识。
农业合作社和协会支持
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协会在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推广工作,通过 集体力量推动技术普及和应用。
深松法需要与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相结合 ,如地表覆盖、作物残茬保留等,以充分 发挥其效果。
03
CHAPTER
保护性耕作实践
国内外实践案例
国内实践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保 护性耕作,成功案例包括北方旱 作农区的玉米-小麦轮作和南方稻 区的稻-稻-油轮作。
国外实践
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在保 护性耕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 验,主要采用少免耕、覆盖耕作 和深松耕作等技术。
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难题
保护性耕作需要适宜的配 套技术和机具支持,部分 地区缺乏相应的条件。
农民接受度
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原 理和技术掌握不够,需要 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性耕作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制定 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a965b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5.png)
35
20-Jan-24
36
20-Jan-24
深松机
37
20-Jan-24
38
20-Jan-24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20-Jan-24
秸秆还田
40
20-Jan-24
秸秆还田机刀
41
20-Jan-24
旋耕机翻土机
42
20-Jan-24
旋耕机
43
20-Jan-24
旋耕播种机
44
20-Jan-24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8d7b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4.png)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特点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土壤覆盖状态和保护土壤结构为核心的种植方式。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更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土壤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下,种植作物之间会保留一定的土壤覆盖物,如秸秆、麦秸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地面蒸发,保护土壤质量。
2. 土壤松软:保护性耕作不采用过度翻耕的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让土壤更松软,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水分渗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有利于维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4. 节约劳力和资源: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机械化投入,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1. 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减少翻耕等方式,减少了土壤的流失和侵蚀,保护了土壤的肥沃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了农业的基础资源。
2. 节约水资源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3. 保护生态环境4.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农业种植方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成功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在发展中国家,保护性耕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技术推广不足2. 农民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3851956529647d27285256.png)
保护性耕作原理
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变土壤构造, 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雨水拍击地表结壳,
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是缓慢的、长期的积累过程。土 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
即可以长期保持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原理
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 愈长,通道愈多。 2)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 3)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 稳定疏松的耕层。 4)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 松,孔隙度增加。
2、世界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美国的保护性耕作
11
10-Oct-18
13
10-Oct-18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
1)60年代黑龙江,江苏免耕播种小麦研究; 2)80年代陕西省,山西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开始尝试 研究等; 3)1992年,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 性耕作技术; 4)农业部1999年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把保护性 耕作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计划; 5)从2002~2005年,以京津地区为核心建立两条保护性 耕作带,一条是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另一条是沙 尘源头保护性耕作带。 6) 2006~2012在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大面 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基 本上在北方旱作区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
1)免耕施肥播种
与传统耕作不同,种子和肥料
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
2)秸秆残茬管理 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减少 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作物秸秆、残茬 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088086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3.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概述:保护性耕作又称保护性农业,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并通过轮作减少杂草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
主要目的:一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基本特征: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采用轮作等方式防控杂草病虫害。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区域特点,在遵循本技术要点的前提下,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适合本区域的保护性技术模式。
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有机质下降等。
1、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1)休闲期①夏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或根茬覆盖。
可选择行进行深松,以增加蓄纳雨水的能力,深松的同时应合墒。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②冬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2)播种期①冬前播种:少耕或免耕播种。
播种前,根据地表状况,可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灭除杂草或次生麦等。
②春季播种:免耕播种。
如果秸秆覆盖量较大,在播种前可适当采用少耕方式,减少地表秸秆覆盖率,以提高播种质量;在极其干旱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
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
(4)收获期: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
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2、推荐技术模式(1)免耕覆盖播种:休闲期秸秆或根茬覆盖,免耕方式播种。
(2)少耕覆盖播种:根据地表秸秆覆盖量和土壤状况,选择性进行深松、耙地等少耕作业后,方可播种。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fc56e4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0b.png)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创新的农业耕作理念与实践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理念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护土壤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涉及深耕、频繁翻耕土地等操作。
这些操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除草、松土等,但长期来看却存在诸多弊端。
深耕会破坏土壤的原有层次结构,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受到干扰。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养分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旦微生物群落受到破坏,土壤的肥力形成机制就会被打乱。
保护性耕作理念强调土壤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它认为土壤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
例如,土壤中的蚯蚓等生物能够起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的作用,其效果并不亚于人工翻耕。
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或者作物残茬对于保护土壤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避免土壤侵蚀。
在一些山区或者坡地,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大雨很容易将土壤冲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
作物残茬留在田地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分解,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二、保护性耕作的实践方式免耕法免耕法是保护性耕作实践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采用免耕法时,农民不再进行传统的翻耕土地操作。
在播种时,通过特殊的播种设备直接将种子播入未经翻耕的土壤中。
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扰动。
例如,在一些小麦种植地区,采用免耕法后,土壤中的蚯蚓数量明显增加。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时会形成许多通道,这些通道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排水。
免耕法还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因为土壤表面有作物残茬覆盖,就像给土壤盖上了一层“被子”,阻挡了阳光直射土壤表面,从而降低了水分蒸发速度。
少耕法少耕法是相对于传统的频繁翻耕而言的。
在少耕法实践中,减少了翻耕的次数和深度。
这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团聚结构。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https://img.taocdn.com/s3/m/1a22493f376baf1ffc4fadf3.png)
参考文献 [1]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等.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 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 [2] 谢红梅.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 徽农业科学,2009,37(5):1965~1967,1969. [3] 张海林,高旺盛,陈 阜,朱文珊,等.保护性耕作研究 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2005,10(1):16~20. [4] 师江澜, 刘建忠, 吴发启.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 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1):205~212. [5] 高焕文,何 明,蒋金琳,房全孝.保护性耕作机械化 种植模式与播量试验[J].农业机械学 报,2012,43(8):42~45,70.
[6] 吴文革,张健美,张四海,张玉海.保护性耕作和稻田 免耕栽培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 导报,2008,10(1):43~51. [7] 王法宏, 冯 波, 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J].山东农业科学,2003,6:49~53. [8] 邹应斌.国外作物免耕栽培的研究与应用[J].作 物研究,2004,3:1122~1127. [9] 陈军胜 ,苑丽娟 ,呼格· 吉乐图.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J].农艺科学,2005,21(5):184~190. [10] 邢 君,汪新国,费俊杰.免耕栽培技术综述[J].安 徽农学通报,2007,13(24):79~81. [11]韩永俊,尹大庆,赵艳忠等.秸秆还田的研究现状[ J].农机化研究,2003,2:39~40.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 (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 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秸秆还田的几种主要方式
高茬还田 覆盖免耕还田 直接还田 粉碎翻压还田 直接掩青 秸秆还田 稻田整草还田或铡草还田 高温堆沤还田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https://img.taocdn.com/s3/m/bfb0cac39ec3d5bbfd0a74bf.png)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几点意见
争取纳入重大推广技术、财政补贴范围 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制定地方标准 开展草害防治技术研究 科学组织机具选型、引进,合理选配、调配工作作业机具 加强机具质量跟踪检测 加强保护性耕作对不同作物的适应性研究
返回
结束语
新疆地区耕地减少、生态破坏和沙漠化扩大问题 突出,而保护性耕作既有较好的产量效益,又有良好 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适合于新疆地区旱地 农业持续发展的耕作体系,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于 新疆地区较其它地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其技术与 机具已基本成熟,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前景。我们应 该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方案,将这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予以推广。
水 蚀
水蚀导致耕地退化
风 蚀
风蚀导致耕地粗砺化
1 节肥
保护性耕作从三方面节肥:秸秆还田补充有机 质;减少土壤侵蚀与扰动减少营养物质流失;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动水平,提高肥 料利用率。
构造传递空气、水和 空气的通道
增加团粒结构Hale Waihona Puke 蚯蚓2 节水
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抑制蒸发; 旱地农业可以提高水份利用效率20%左右,相 当节水20%; 一年两熟灌溉地,可以减少一次灌水,节水 50m3,占灌水量的20-25%。
保护性耕作的内容
1 免耕播种技术 收获后不翻耕,在留茬地上直接用特制的免耕播种机 播种 2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用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保证种子出苗即 可, 3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 主要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4 土壤深松技术 不翻转土壤,不破坏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降 低土壤容重
由来及发展概况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https://img.taocdn.com/s3/m/873a1e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e.png)
• ③ 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 包括少耕(含少 耕深松、少耕覆盖)、 免耕等。
保土作用
• 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的翻动, 加上秸秆覆盖作用, 可以有 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减少水土流失。众多研究表明, 免耕可 大大减少土壤侵蚀甚至为零。Blevins长期试验结果表明, 与传统翻耕相比, 免耕土壤侵蚀量减少94.15%;由于地 表覆盖秸秆或作物残茬, 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 阻挡了雨水 在地表的流动, 增加了雨水向土体的入渗, 从我国北方多点 试验示范结果看,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流50%~ 60% , 减少土壤流失80% 左右, 减少田间大风扬尘 50%~60% 。
保护耕作的理论依据
(1)生物耕作 (2)土壤自调作用 (3)减少了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常规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比较
常规耕作的优缺点 优点: (1)创造适宜的一定深度的耕层
(2)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 (3)根茬肥料的翻埋 缺点: (1)风蚀、水蚀严重 (2)水分损失 (3)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破坏土壤耕层构造 (5)能耗与成本增加
水稻根系能否在土壤中自由伸展, 和土壤的理 化性状与耕层有密切关系, 耕作层浅的容水肥量少, 根系集中在土壤表层, 吸肥体积减少, 易引起倒代, 严重影响产量, 因而一定深度的耕层是水稻高产的 基础。
水田土壤耕作
2.松软的耕层
有了一定的耕层并不足以说明已具备了根系 生长的一切条件, 良好的三相比例关系, 也是根系 充分生长所具备的肥力条件。
六、水田土壤耕作
• 水稻对耕层土壤的要求 • 1.一定深度而松软的耕层 • 2.保持一定的水层 • 3.地面平整 • 南方以秋耕、冬耕、春耕、夏耕和插秧后土壤耕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30040bddccda38376baf7b.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概述:保护性耕作又称保护性农业,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并通过轮作减少杂草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
主要目的:一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基本特征: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采用轮作等方式防控杂草病虫害。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区域特点,在遵循本技术要点的前提下,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适合本区域的保护性技术模式。
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有机质下降等。
1、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1)休闲期①夏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或根茬覆盖。
可选择行进行深松,以增加蓄纳雨水的能力,深松的同时应合墒。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②冬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2)播种期①冬前播种:少耕或免耕播种。
播种前,根据地表状况,可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灭除杂草或次生麦等。
②春季播种:免耕播种。
如果秸秆覆盖量较大,在播种前可适当采用少耕方式,减少地表秸秆覆盖率,以提高播种质量;在极其干旱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
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
(4)收获期: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
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2、推荐技术模式(1)免耕覆盖播种:休闲期秸秆或根茬覆盖,免耕方式播种。
(2)少耕覆盖播种:根据地表秸秆覆盖量和土壤状况,选择性进行深松、耙地等少耕作业后,方可播种。
2024年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
![2024年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8433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c.png)
2024年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一、背景介绍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一种耕作方式。
它能够提高农田的生产力,保护土壤资源,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2024年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1)加强土壤保护,减少土壤侵蚀;(2)提高农田生产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3)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任务(1)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管理措施;(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3)提高农民的保护性耕作意识和技能。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管理措施1. 深松耕(1)推广机械深松耕,通过机械作业将土壤翻松到40~60cm,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能力;(2)鼓励农民采用浅松耕,即在植物根系发育区进行浅松(20~30cm),以保证水分和营养的供应。
2. 配套施肥(1)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2)根据土壤质地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减少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3. 植物覆盖(1)推广秸秆还田和绿肥覆盖,避免裸露土地,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2)鼓励农民使用覆盖膜,如黑色高膜和草木膜,提高土壤温度和保水能力。
4. 合理薄青苗(1)在对作物进行摘心、人工大田、采收等工作时,尽量保持农田的植被覆盖,减少裸露土地;(2)采取垂直栽培、竖墙栽培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空间,增加农田的植被覆盖。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 建设农田水利设施(1)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的排水条件;(2)建设抗旱、蓄水和节水设施,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
2. 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和管理,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2)鼓励农民进行农田排灌技术培训,提高农田排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田土壤耕作
3.旋耕深松:加深耕层。 缺点是:渗透加大,不适于井灌。
4.免耕法 免耕直播 免耕抛秧
七、土壤耕作制
• 土壤耕作制是在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所采用的与轮 作方式相适应的,由若干土壤耕作法组成的耕作技术体系。 • 土壤耕作制是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照农田作物
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保护性耕 作能使玉米增产4.1%,小麦增产7.3%,小杂粮增产 11.2%,大豆增产32%。张海林等研究在华北平原夏作 一季免耕夏玉米产量比传统耕作提高10%以上;顾克礼
等人在江苏稻麦两熟区的研究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产
量由于无需秧田,比常规稻作增加种植面积10%~15%, 复种指数提高一成以上,通过合理的水肥运筹,具有较
植、垄作区田、坑田等;
• ②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
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 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 • ③ 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 耕深松、少耕覆盖)、 免耕等。
保土作用
• 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的翻动,加上秸秆覆盖作用,可以
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众多研究表明, 免
• 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发生黑风暴后开始研究
推广免耕技术。
• 《犁耕者的愚蠢》
• 到70年代末~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
别是广谱、高效、低毒和选择性强的多种除草剂
的加速发展。 •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部分 农民已经接受和认可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不断 扩大。
保护性耕作
大的增产潜力;杨光立等在湖南双季稻区对稻草免耕覆
盖还田栽培晚稻的研究表明,每公顷比无草翻耕增产稻 谷948kg,增产14.8%,比稻草翻耕田增产582kg.
• 以北美洲为例,一个203hm2的农场,免耕可节省225小时工
增效作用
作时间,相当于节省4 周工作时间(以每周60h计),可节省油
耗6624升。据李洪文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收总效益 在一年一熟地区为225元/ hm2以上,一年两熟地区达945 元/hm2以上;杨光立等研究认为免耕覆盖每公顷可节省 12~15个工,明显的降低了劳动强度。另外,保护性耕作 由于有大量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可以减少化肥 的使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因大量使用化肥所 带来的潜在环境威胁,秸秆还田还避免了焚烧所带来的环
五、保护性耕作(保持耕作)
• 保护性耕作,又称保持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国外有明确的定义和规定,是指在一季作 物之后地表残茬覆盖至少为30%,使土壤侵蚀控 制约在50%的那种耕作和种植体系。包括免耕法、 垄作、覆盖耕作、带状耕作等。国内目前尚无明 确的定义,一般指为减少水土流失,水蚀、风蚀 等土壤侵蚀而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保护性耕作
• 等高耕作法:在坡耕地上,耕作播种沿等 高线进行,所形成的等高小垄与作物作为 减缓水向下流动的障碍物,减少径流,减 少水蚀,增加土壤水分,起到水土保持的 作用。 • 沟垄耕作法:通过耕作在地面上形成较大 的沟和垄,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地一 类耕作法,一般也是按等高线进行,适于 在较大坡度的耕地采用。
增加土壤蓄水量10%,减少土壤蒸发约40%,耗水量减
少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李立科研究表明,采 用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可以使自然降水的蓄水率
由传统耕作法的25%~35% , 提高到50%~65%, 每亩地
增加60~120mm 水分
增产作用
• 合理、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据中
3.表层富化下层贫化
4.免耕必须有一定的地面覆盖,加大了机械作业的困难。 杀虫剂的依赖性。与传统耕作相比较,免耕的每公顷除草剂用量 增加43%。 6.适宜的农机具特别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型的农机具。
5.免耕的土壤上杂草、害虫发生加剧,这也加重了少免耕对除草、
六、水田土壤耕作
• 水稻对耕层土壤的要求 1.一定深度而松软的耕层 2.保持一定的水层 3.地面平整 南方以秋耕、冬耕、春耕、夏耕和插秧后土壤耕作 北方主要以翻耕法为主,秋季耕翻晒垡,不耙耱 冬季冻融,散碎土垡,次年春干耙两次或一次,诱 发杂草,然后水耙一、二次,平整地面,保持水层, 插秧前纵横3-5遍耙。插秧后视田间杂草情况中耕。
• 深松耕作
• 带状耕作(strip tillage):
• 垄作法(ridge)
垄作 1.地面特征 垄作耕法是创造人为小地形,常年垄型。在作 物收获后,垄高约为14—18厘米,标准垄型为方头 垄。
垄作
2、农具 畜力农具主要是大犁。铁制三角形犁 铧有3-4种规格可用于垄翻,播种,中耕等作业,一 具多用。
(一)水稻土的剖面特点
由于各地水稻土都是在淹水条件下发育的,虽 然原土类各式各样,淹水时期有长有短,但其剖面 构造有本质上的共同点。 耕作层(淹育层) 犁底层 心土层(渗育层)
1.耕作层(淹育层)
由于这一土层上有水层和经常受农业技术措施 的影响,耕层结构中液相占比例较大,而气相在0-5 厘米土层尚有一定的比例,5—15厘米以下比例较小。 再落干一周后,气相增加。因此,水稻生育期耕层 的氧化还原电势变幅较大。
垄作耕法 现代农具
垄作耕法的评价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降雨形特点,春 雨少须防旱,夏季雨水集中须防涝。垄体中四种 不同紧实部位即防旱又防涝; (2)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春季温度低,人 为创造小地形,可增加表面温度。日间温度高于 平做,夜间低于平作;
(3)防风蚀:东北地区春季风速较大,而且 大风日数较多,垄体紧实和垄上有残茬构成降低
风速的障碍物,同时可截留风中携带的土粒;
(4)有较好的防除杂草体系
垄作耕法的除草体系是先发治草,将除草措施 安排在封垄前及秋后,减少封垄后的杂草生长和结 实。
垄作耕法 (5)耕种结合耕管结合 ;
(6) 肥沃土集中,垄作将肥沃土集中于垄台,
加厚了肥沃的耕层。垄体高出地面,便于气体交
换。
(7) 垄作耕法主要农具是大犁,它可以一具
2.犁底层 水稻土的犁底层和旱田的犁底层一样,具有难 以透气、透水作用。 在地势较高、土壤质地不粘或偏沙性,犁底层 可防止漏水和避免养分淋洗的损失。在低湿地、粘
质土壤或老稻田,犁底层厚而且更加紧实。
3.心土层(渗育层)
水稻土的心土经常受灌溉水浸润或淋洗影响
而形成的层次。水分在这层的停滞时间很短,受
免耕(No tillage) 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 地上播种,播后作物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 壤管理地耕作方法。 免耕的三个技术环节 覆盖、免耕播种、应用广谱性除草剂
少耕(Reduced tillage)
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次数或在
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
法。
(4)改善耕层结构 Improves soil tilth
(5)农耗时间少 Saves time
(6)节约成本
Reduces labor, fuel
保护耕作的缺点
1.地温下降。免耕的土壤温度较翻耕的土壤要低,特别是早春季 节,土壤升温慢,对作物的生长不利; 2.长期土壤变紧实。土壤容重一般较高,在一些土壤质地粘重、 排水较差的土壤上,免耕的效果往往较差
境污染问题。 R. Lal最近在Science上指出,免耕可以减少
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护耕作的理论依据
(1)生物耕作 (2)土壤自调作用
(3)减少了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常规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比较
常规耕作的优缺点 优点:(1)创造适宜的一定深度的耕层
(2)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
(3)根茬肥料的翻埋
耕可大大减少土壤侵蚀甚至为零。Blevins长期试验结果 表明, 不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土壤侵蚀量减少94.15%;
由于地表覆盖秸秆戒作物残茬,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阻
挡了雨水在地表的流动, 增加了雨水向土体的入渗,从我 国北方多点试验示范结果看,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 流50%~60% , 减少土壤流失80% 左右,减少田间大风 扬尘50%~60% 。
水稻根系能否在土壤中自由伸展,和土壤的理 化性状与耕层有密切关系,耕作层浅的容水肥量少, 根系集中在土壤表层是水稻高产的
基础。
水田土壤耕作
2.松软的耕层
有了一定的耕层并不足以说明已具备了根系 生长的一切条件,良好的三相比例关系,也是根 系充分生长所具备的肥力条件。
生物数量和活性,Edwards和Hendrix等人认为土壤中
微动物特别是蚯蚓的数量和活性增加, 蚯蚓在土体中的翻 动可改善土壤结构, 蚯蚓的残体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节水作用
• 由于地表秸秆可以减少太阳对土壤的照射, 降低土壤表层 温度,秸秆覆盖又阻挡水汽的上升, 因此免耕条件下的土 壤水分蒸发大大减少,据多年结果表明,免耕比传统耕作
缺点:(1)风蚀、水蚀严重
(2)水分损失
(3)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破坏土壤耕层构造
(5)能耗与成本增加
保护耕作的优点
(1)减少风蚀水蚀
(2)保墒
Reduces soil erosion
Traps soil moisture to improve water
availability
(3)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Increases organic matter
水浸泡时间不长而常达非饱和状态。但这一层受
淋溶影响,土色偏黄或稍带灰色。 干时呈大块状,垂直裂缝明显,结构体上可 见少量的锈纹、锈斑。有的土壤在强度淋溶条件 下形成渗育层。称为“白土层”或“灰漂层”,
其厚度约10-20cm。
(二)水稻对土壤耕作的要求
1. 一定深度的耕作层
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是互相制约的,要获 得丰产,就得使地下部根系充分生长,有强大的吸 肥、吸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