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优生不多,思想不够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跟不上。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5.3 相似三角形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理解相似比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通过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引入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增进数学应用的眼光.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准确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度。
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请同学们都拿出文具盒中的三角板,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再与教师手中的木制三角板比较,观察这些三角形的关系,这是有全等的关系也有相似的关系.从全等与相似的类比,不难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二、给出定义从∠A=∠A,∠B=∠B,∠C=∠C,AB:A’B’=BC:B’C’=AC:A’C’可知ABC∽△A’B’C’2.板书定义.叫学生写在笔记本上.3.什么叫相似比,说明相似比的意义.注意:(在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时候,和记三角形全等一样,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可以比较容易找出相似的对应的角和边)△ABC和△A’B’C’的比与△A’B’C’和△ABC的比不一定相等,而是成倒数的关系.三、导出定理1.讨论为什么“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的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如果DE∥BC,∠ADE =∠B∠AED=∠C;AD:AB=DE D E:BC=AE:ACB C2、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成比例的线段不都在一个角的两边上,而分别是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三条边)四、学生练习1、讨论224页练习1(1)所有的等腰三角形相似吗?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相似吗?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演示课件2、课堂练习224页2(目的,找对应边对应角)3、练习:找出哪些对三角形是相似的.找出对应角、对应边,列出比例式.五、课堂小结: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会准确找出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六、课外作业:P235 N1(1)、(2),N 2。
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配套教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配套教学教案(全册)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教案全)八年级数学下册老师的必备资料家长的帮教助手学生的课堂再现北师大版目录1 证明1.1等腰三角形 (6)第1课时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6)第2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0)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13)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7) 1.2 直角三角形 (21)第1课时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21)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6)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0)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0)第2课时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及作图 (33)1.4 角平分线 (36)第1课时角平分线 (36)第2课时三角形三条内角的平分线 (40)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不等关系 (42)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4)2.3 不等式的解集 (47)2.4 一元一次不等式 (49)第1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9)第2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52)2.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56)第1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6)第2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59) 2.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2)第1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62)第2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 (64)3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3.1图形的平移 (67)第1课时平移的认识 (67)第2课时坐标系中的点沿x轴、y轴的平移 (70) 3.2 图形的旋转 (74)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74)第2课时旋转作图 (77)3.3 中心对称 (79)3.4 简单的图案设计 (82)4 因式分解4.1 因式分解 (85)4.2 提公因式法 (86)第1课时直接提公因式因式分解 (86)4.2 提公因式法 (89)第1课时直接提公因式因式分解 (89)第2课时变形后提公因式因式分解 (91)4.3 公式法 (93)第1课时平方差公式 (93)第2课时完全平方公式 (96)5 分式5.1认识分式 (99)第1课时分式的有关概念 (99)第2课时分式的基本性质 (102)5.2 分式的乘除法 (105)5.3 分式的加减法 (109)第1课时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109)第2课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111)5.4 分式方程 (116)第1课时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列分式方程 (116)第2课时分式方程的解法 (118)第3课时分式方程的应用 (121)6 平行四边形6.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25)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性质 (125)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128)6.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30)第1课时利用四边形边的关系判定平行四边形 (130)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3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132)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135)6.4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138)。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三角形的证明详细内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第六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详细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性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全等三角形和不等式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SSS、SAS、ASA、AAS、HL定理。
(2)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求证:角平分线AD垂直于BC。
(2)解不等式组:2x3>1,x+4≤5。
2. 答案:(1)证明:因为AB=AC,所以角平分线AD垂直于BC。
(2)解:不等式组的解为x>2,x≤1,所以x=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学生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不等式解法方面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三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3.1 数据的收集13.2 数据的整理13.3 数据的表示2. 第十四章:概率初步14.1 随机事件14.2 概率的计算14.3 概率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性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随机事件的性质,概率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新课导入: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和表示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载体,详细讲解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以及概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反馈、纠正。
5. 知识拓展:介绍随机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收集方法: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整理方法:分类、排序、汇总等表示方法: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2. 概率初步随机事件:不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古典概率、频率估计概率概率的应用:生活中的概率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本班同学的年龄、性别、爱好等数据,整理成表格,并用适当的图表示出来。
(2)计算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并解释原因。
2. 答案:(1)略(2)概率为0.5,因为硬币正反两面的出现是等可能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楚,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方法:启发法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2板书课题:5梯形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投影)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探究性质一】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B=∠C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
(投影)(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探究性质二】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
(投影)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三)质疑反思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平行四边形5.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5.2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5.3 梯形的性质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2 概率初步6.3 统计图表的选择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殊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处理,掌握概率初步知识;(3)能够运用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殊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处理;(3)概率的计算与应用。
2. 教学重点:(1)掌握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殊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统计图表的选择与应用;(3)概率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平行四边形模型、统计图表等;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性质与判定方法。
2. 例题讲解:(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2)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3)梯形的性质;(4)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处理;(5)概率的计算与应用。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2)讨论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探讨概率的计算与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北师大八年级下数学全章教案

课题 1.1等腰三角形(一)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
2、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法指导讲练结合法多媒体演示法探究法尝试指导法学习过程独立尝试学案导案一、知识回顾、自然引入与三角形全等有关的知识:SAS、ASA、SSS、AAS。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证明以上结论:已知:在△ABC和△DEF中,∠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A+∠B+∠C=180°,∠D+∠E+∠F=180°。
∴∠C=180°-(∠A+∠B),∠F=180°-(∠D+∠E) 。
∵∠A=∠D,∠B=∠E ∴∠C=∠F。
∵ BC=EF,∴△ABC≌△DEF认真阅读课本第2—3页:①记住课本上的两个定理。
②看懂例题的解题过程。
③尝试完成随堂练习的相关习题。
合作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为“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结合例题的证明过程及屏幕展示的翻折的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比一比、看一看,取最先完成的三个小组,分别加上10、8、6分。
自我挑战1、△ABC中,AB=BD=DC,∠C=40°,则∠C=________,∠ABD=________。
2、△ABD中,C是BD上的一点,且AC⊥BD,AC=BC=CD.①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
②求∠BAD的度数。
堂清试题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3和5,它的周长是。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则另两个角的度数是。
3、如图△ABC中,AB=AC,∠BAC的角平分线交BC自我总结1、用翻折的方法很容易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相似三角形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理解相似比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通过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引入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增进数学应用的眼光.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准确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度。
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请同学们都拿出文具盒中的三角板,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再与教师手中的木制三角板比较,观察这些三角形的关系,这是有全等的关系也有相似的关系.从全等与相似的类比,不难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二、给出定义1.从∠A=∠A,∠B=∠B,∠C=∠C,AB:A’B’=BC:B’C’=AC:A’C’可知ABC∽△A’B’C’2.板书定义.叫学生写在笔记本上.3.什么叫相似比,说明相似比的意义.注意:(在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时候,和记三角形全等一样,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可以比较容易找出相似的对应的角和边) △ABC和△A’B’C’的比与△A’B’C’和△ABC的比不一定相等,而是成倒数的关系.三、导出定理1.讨论为什么“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的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如果DE∥BC,∠ADE =∠B∠AED=∠C;AD:AB=DE D E:BC=AE:ACB C2、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成比例的线段不都在一个角的两边上,而分别是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三条边)四、学生练习1、讨论224页练习1(1)所有的等腰三角形相似吗?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相似吗?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演示课件2、课堂练习224页2(目的,找对应边对应角)3、练习:找出哪些对三角形是相似的.找出对应角、对应边,列出比例式.五、课堂小结: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2、会准确找出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六、课外作业:P235 N1(1)、(2),N 2。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发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2、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并了解它的证明。
3、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难点定理1的证明方法。
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2、到目前为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几个?3、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几个?说出它们的内容。
二、新授1、导入新课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
板书2、要证明以上命题是真命题,目前只有两条途径,一个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显然条件不够。
二是用三角形相似判定的预备定理,但它不具备预备定理的基本图形,为了使用它,就得创造呢?(把小的三角形移到大的三角形中)老师肯定他们的思路后然后师生一起用不着几何作图的办法完成。
证明(略)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这个定理的出现为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3、范例:例1:已知:△ABC和△DEF中∠A=40,∠B=80,∠E=80,∠F=60 求证:△ABC∽△DEF分析:由于条件中有角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联想到“对应角相等”的问题,从已知可以证明∠C=∠F,这样就有了两个角对应相等,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所以△ABC∽△DEF证明:(略)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三角形的与原三角形相似(像这样只用文字说明的题目,必须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然后才能着手证明)分析:欲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只需证明两个对应角相等。
证明:见教材三、巩固练习:1、P226 N1、2、3;2、错例辨析:∵△ABC的∠B=∠C,△ABC的∠B=∠C∴△ABC∽△ABC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定理。
五、作业:P235 N3、4。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3,和它们的应用。
2、了解上述两定理的证明。
教学重点:判定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复习:1、判定三角形相似目前有哪些方法?2、回忆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的证明的方法。
二、新授1、导入新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AAS 和ASA对应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判定定理1,那么SAS和SSS对应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命题是否正确,这就是本节研究的内容。
(板书)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3。
判定定理 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三角形相似。
我们对判定定理 1 的证明大家已经清楚,就是在一个三角形的内一辅助三角形,使与另一个三角形全等,这两个三角形与所在三角形相似,今天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路来证明它们吗?请看书P说明:这三个判定定理证明中,实际上都存在关于相似三角形图形的传递性问题,要与等量代换相区别。
3、范例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ABC∽△A’B’C’是不是相似,并说明为什么?(1)∠A=120度,AB=7CM,AC=14CM,∠A’=120度A’B’=3CM,A’C’=6CM,(2)AB=4,BC=6,AC=8,A’B’=12,B’C’=18,A’C’=24解(1)因为AB:AB=7:3,AC:AC = 14:6 = 7:3所以AB:AB=AC:AC∠A=∠A所以△ABC∽△A’B’C’(两边对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三:巩固练习1、课本P232 1,2,3四、小结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一定用时要注意它们使用的条件。
五、作业:P225 N5、6。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三)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定理证明的方法。
重点:定理的应用难点:定理的证明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复习1、勾股定理。
1、导入新课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定理是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对应命题应是什么呢?2、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和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何证明这个定理,上述的三个相似三角形的判事实上定理的证法,同样运用这个定理的证明。
B B’C ‘’A’’C’A’C A已知:如图RT△ABC与RT△A’B’C’中∠C=∠C’=90度,AB:A’B’=AC:A’C’求证: RT△ABC∽RT△A’B’C’书上定理的证明思路请看书3、范例:解题过程请看书,完成这题后,老师告诉学生:若把题目的最后一句△ABC∽△COB吗?改成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那结果又是什么?分析:原题目中△ABC∽△COB,那么对应顶点已对齐,所以斜边对斜边,直角边BC对直角边DB,若改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因为题目中∠ABC=∠COB=90度已定,所以斜边对斜边不变而直角边BC可能与BD 对应,也可能与AB对应,因此本题就有两种情况存在,其结果也就可能有两个。
三、巩固练习:P232 N1、2四、小结:本节的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应用必须掌握。
五、作业:P236 N8、9。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课时安排: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感觉――动手感知――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活动过程,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2、初步掌握“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直观感觉――动手感知――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活动过程,加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掌握“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具: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并搭配分成八组用于小组活动;3、教具:两个定角和活动角及若干木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开门见山,揭题、揭趣――提出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要同时满足六个元素,判定时感觉太繁,想不想找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三角对应相等,三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也有六个元素,三角形全等有没有用此方法判定呢?没有,有哪些方法呢?――ASA,AAS,SAS,SSS,(HL)――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用类比方法探究,顺利实行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二、找找、比比,直观感觉只要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不必考虑其大小,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活动一: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由于我不小心把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搞乱了,请帮我从这八组三角形中找出各组中的相似三角形,并直观展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感觉本能出发,启发一些理性思考,为活动(2)奠定基础。
三、说说、画画,动手感知活动二:画相似三角形――你能用最少的条件、最简捷的方法画一个三角形与我手中的三角形相似吗?1、说说要求:小组讨论画图思路,推选代表口述方法,全班交流,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再作阐述。
设计意图:①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探索方法启发得到确定三角形形状的要素,学生可能会得到“两角、两边夹角和三边”方法,则研究两种,第三种方法及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问题将后续学习。
②教师用教具从几何运动变化的观点演示该两种条件下直观感知确定的三角形形状相同。
③教师进一步抓住“最少的条件”这一要求,若学生在探求中说出“一角相等”或“两边对应成比例”条件下三角形相似的问题,就可顺势利导展开讨论;若学生没有出现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反问学生这两种“最少的条件”是否可行,(这两种条件下问题的研究教师可以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讨论演示解决),从而真正理解“最少的条件”确定三角形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