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现代乐章第三讲 汪曾祺与其小说

合集下载

第六章现代乐章第二讲沈从文与其小说

第六章现代乐章第二讲沈从文与其小说

《边城》
• • 《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 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 • 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如水—般清澈、透明; • 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 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 纤徐平缓; • 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作者绵绵如雨 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 考等等。
他的成功在他的情书和家书
• 我们能否认为,正因为沈 从文爱水,所以才谱写了 沈从文与张兆和柔情似水 的爱情呢?
• 鸿雁传书别有情趣~!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 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 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 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 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 • 不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 唯一标准~ 还得因地制宜, 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 因人而异.有兴趣的同学 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 可以试试给你(妳)心仪的 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 对象奉上情书一分,说不 的眼睛了。” 定还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 ——沈从文
沈从文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温和。但是 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 会去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人性的一生。 追求一种美好的素朴的一种人性。在他小的时候,不肯 读书,一种儿童的天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它发挥。那时 候读私塾,后来是新式小学。 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 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一个 野孩子。他常常逃学,利用逃 学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长了 好多自然方面的如动物、植物 等等的知识。另外就是接触了 社会百态。
个人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 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 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 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 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 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习作选集代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在中国文坛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

而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具风采的短篇小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进行鉴赏,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1. 《又见月圆》汪曾祺的《又见月圆》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抉择和情感的升华。

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描写了一个日本侦察兵遭围困的情节。

通过对主人公古井的刻画,汪曾祺熟练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勇敢与机智。

他不仅具备了智慧和勇气,还表现出对自身价值和对国家荣誉的意识。

在最后关头,他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自己的阵地,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感和责任担当。

2. 《另一种望远镜》《另一种望远镜》是汪曾祺的另一篇经典作品,通过对家庭和人生的思考,呈现出了深邃的内在世界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因为儿子的不孝行为而遭遇困境。

然而,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家庭纠纷,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通过叙述儿子的外国朋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思索和反思,引发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3. 《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独特价值和对美的追求。

小说以糊涂的老头子韩老农为中心,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举动和反应,展现出了生活的乐趣和艺术。

作者以优雅和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这个小小的镇子里,汪曾祺以他独特的眼光,将一个普通人的精彩展现出来。

4.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创作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通过一个乡下小伙子和一段意外事件的展开,让人们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汪曾祺散文化小说阅读指导+课件20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汪曾祺散文化小说阅读指导+课件20张

《异 秉》文章理解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简洁恬静的笔调,描绘了苏北小镇的风土人情,世事云烟。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陶先生、陈相公的境遇和王二形成了对比, 与王二相比他们缺少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C.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人生百态和世事冷暖,流露出作者对弱势群体 悲悯的关怀。 D.本篇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呈现的多是平淡的生活画面,体 现了汪曾祺作品独特魅力。
3、“万事通张汉”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引出“异秉”,照应标题。“万事通张汉”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在小说后半部 分出现,借他之口谈起“凡成大事业、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引出 话题“异秉”,照应题目; (2)衬托人物形象。侧面衬托主人公“王二”生意的兴旺与成功,表现王二对周围 人产生的影响,丰富了人物形象; (3)使文章主题深刻。万事通张汉谈“异秉”,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化 文章主旨。 (4)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前文写王二的发达,后文写异秉的内涵,万 事通张汉使前文看似散淡的材料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1、从第一段看,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是?作用?
汪曾祺 (1)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1、从第一段看,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是?作用?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 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其作用是: 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3.倒叙的方式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从而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 人心弦。 本文从开头即设置悬念,倒叙王二的发达,由此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再对王二发达的 过程加以解释,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汪曾祺短篇小说

汪曾祺短篇小说

汪曾祺短篇小说汪曾祺短篇小说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下文就是有关他的短篇小说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

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

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大淖记事》近一半篇幅写民情风俗,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相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又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大淖记事》故事梗概和赏析【内容简介】此地名为大淖。

大淖,一片浩淼的大水,春时芦芽紫,夏日芦荻白,秋后芦花飞,冬至芦叶黄,四时景致,是幅水乡图画。

大淖东西两丛住户。

西边住了二十几个兴化锡匠。

他们讲义气,通有无,互相扶持,对人和气。

为首的老锡匠,有个侄儿徒弟叫十一子,一表人材,常惹得姑娘媳妇过来看他。

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拉扯上东头的姑娘媳妇。

大淖东头住的是挑夫,挑稻谷,也挑别的。

卖力气,吃糙米,乡风古蛮。

这里的媳妇也能挑,专挑鲜货,她们性情泼辣,能爱能恨。

男女关系也较随便,只有一个标准:情愿。

黄海蛟是挑夫中的好手。

女儿巧云漂亮又勤快。

巧云十七岁时,黄海蛟摔断了腰,巧云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

虽然老锡匠不让十一子往淖东跑,但十一子还是和巧云好上了,只是心里有,像一片云淡淡的飘来飘去不成雨。

一天晚上,巧云洗衣时落了水,十一子救她上来。

巧云昏迷不醒,十一子紧紧抱着她,心里软软的,但十一子送巧云回家后还是走了,巧云看着一天的好月亮,心里说:“你是个呆子。

”这天晚上,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了巧云。

但巧云心里悔的是没有把自己先交给十一子。

汪曾祺必读作品(汪曾祺的书单)

汪曾祺必读作品(汪曾祺的书单)

汪曾祺必读作品(汪曾祺的书单)前段时间看到消息,说汪曾祺先生生前的书房已整体迁移至高邮的汪曾祺纪念馆中。

作家苏北写过《汪曾祺的书房》一文。

想来这是他晚年住房条件改善后才整理出的。

他自己原也说过生性随便、不藏书、不做笔记之类的话,但不能否认,汪先生绝对是个酷爱读书、饱读诗书的人。

读书是暗功夫,是为一个人插上“隐形的翅膀”。

写作更是受阅读的影响。

汪先生专门写读书的文章并不多,大概只有《开卷有益》《读廉价书》《谈读杂书》《书到用时》等数篇。

从中可以看出他大致的阅读史及对读书的态度,主张随性读书、读杂书等。

一、传统文化类汪先生书画兼擅,古典诗文随手拈来,语言雅致精确,有“最后一位士大夫”之美誉。

这源于幼年的积淀。

他说自己是在“温柔敦厚的诗教里长大”。

十一二岁时跟祖父读《论语》、背唐诗;跟韦子廉先生学桐城派古文,对他所传授的姚鼐《登泰山记》、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等诸篇留有深刻印象,说自己的作品讲究文气就很受桐城派的影响。

与此同时,还跟乡贤、名中医张仲陶读《史记》。

“他教我的时候,我的面前放一本《史记》,他面前也有一本,但他并不怎么看,只是微闭着眼睛,朗朗地背诵一段,给我讲一段。

初中时又跟着老师高北溟读归有光、郑板桥。

说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跟自己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说郑板桥诗文中蔼然的仁者之心,使他深受感动。

小学、中学时代大量读宋词,《漱玉词》《断肠词》《剑南诗钞》都读过。

高中时还买过一部词学丛书,一首一首地抄,既练书法,又略窥词意。

他说词中的情绪应合了少年无端感伤的心,“到现在我的小说里还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哀愁。

”除了幼年时的家传、中学时代的熏习,待到了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汪曾祺更是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染。

他对面向新生的通识课《大一国文》大加叹赏,认为选文独具匠心。

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楚辞课,朱自清先生的宋词,唐兰的“词选”,王力先生的“诗法”课,杨振声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课”,另还有左传、史记、杜诗诸课,都对年轻的汪曾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025届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汪曾祺课件

2025届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汪曾祺课件
•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 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属。仁山、仁渡叫她嫂子, 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 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阅读训练
•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 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 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 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 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 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 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 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 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 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 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
• 小英子跑过来:
• “给我!给我!”
阅读训练
• 她也试了试,真灵,一个黑母鸡一下子就把嘴撑住,傻了眼了!
•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 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 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阅读训练
•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 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 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 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 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 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 可以。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人物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汪曾祺的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汪曾祺的小说

到沈从文的指点。1943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当中学教师,出版有小说集 《邂逅集》。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长城外张家口地区劳动改造。1962年,调
回北京,在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芦荡
火种》)的改编,同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还参加了
汪曾祺的小说
一、作家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出身士绅世家,祖父是清朝末期拔
贡,父亲多才多艺。汪曾祺在气质、修养和情趣上较多继承了父亲。 在家乡
读完小说和初中后,考入江阴县南普中学读高中。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
系,接触到大量的新文学作品和国外的翻译作品。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得
白描:
“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 墨到焦墨到浅得象清水一样的淡墨,我的 小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谐趣美:
节奏落玉盘之趣。
汪曾祺一方面追求生活口语的色、香、味、 活、鲜,使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却 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简、洁, 使人读来隽永雅致,十分耐人咀嚼与玩味。 (行人:《汪曾祺论》)
“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在80年代以后,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出许多 描写民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小说,出版有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 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蒲桥集》、《孤蒲深处》、《旅食小品》、《汪曾 祺小品》和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1987)、《汪 曾祺文集》(四卷,1993)、《汪曾祺全集》(八卷,1998)等。1997年在北京病逝。
5、、“须有益世道人心”
《受戒》
一、内容简介 二、主题: 写生命无拘无束、无压抑的理想状态,生

汪曾祺完整版课件

汪曾祺完整版课件

主要成就
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作 品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汪曾祺的影响与地位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在读者中的地位
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研究汪曾祺的学者和专家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汪学”研究领域
02汪曾祺作品赏析写风格语言幽默风趣,情节曲折跌宕,富 有地方色彩,展现出汪曾祺独特的 写作风格。
03
汪曾祺的文学风格
散淡平 实
语言风格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散淡平实,娓 娓道来,不事雕琢。他以平淡的 语言描绘生活,展现出生活的原
貌。
叙事风格
汪曾祺的叙事风格也以散淡平实 为主,他注重情节的自然发展,
不强调戏剧性的冲突和高潮。
叙事风格 《大淖记事》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赢 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汪曾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异秉》全文展示
01
汪曾祺早期作品
《异秉》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之一,描写了主人公王二在药铺做伙计的
经历,以及他与药铺老板、同行之间的矛盾纠葛。
02 03
讽刺意味
《异秉》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通过对药铺老板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 会上某些人的虚伪、势利和贪婪,同时也反映了小人物们的生存困境和 无奈。
语言特点
《异秉》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让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魅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家庭背景: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求学经历: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学习中 国语言文学
汪曾祺的作品与成就
文学语言
运用地道、平易、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

汪曾祺小说专题知识讲座

汪曾祺小说专题知识讲座

汪曾祺是一种有着清醒意识旳文体家。 小说 不但没有较强旳故事性,而且有意要与“戏 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使小说呈现出如日常 生活一般旳自然形态,在“散文化”中发明 一种生活旳“诗意”。
四、小说三篇
《受戒》
刊登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获 1980年度“《北京文学》奖”。刚刊登时, 受到许多赞扬,也曾引起某些议论,因为它 旳写法与当初人们已经习惯了旳小说写法很 不同。
《陈泥鳅》
《故里三陈·陈小手》
刊登于1983年《人民文学》第9期。《故里 三陈》塑造了家乡三个姓陈旳能人巧人旳命 运。三篇写法各有不同。其中,《陈小手》 一篇写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旳经历与命运。
小说开头就交待男性产科医生在本地绝无仅 有,同步也是被人瞧不起旳一种职业。但陈 小手不但不觉得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
后半部分详细描写给团长太太接生旳经过, 最终轻描淡写地安排了陈小手旳结局:仅仅 因为他出于职业需要接触了团长太太旳身体, 这么一种有个性有手艺而又敬业旳能人,被 团长一枪打死。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 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谁家会 请一种男性旳医生来接生呢?……男人学 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 人没出息旳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没有。 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旳男性旳产科医生。
首先,它不但没有一种集中旳故事情节,而 且很不像一篇真正旳小说,更像一篇散文。
其次,作家对现实旳态度也值得怀疑,总让 人想起当初还处于文化边沿旳沈从文旳小说, 或者说,完全受沈从文旳《边城》旳影响, 不是在描写现实,而是在抒写理想。
《受戒》描写旳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 头,即交待了充斥小朋友情趣旳“荸荠庵”名 称旳来历:
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 是寻一条生路。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目录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目录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目录第一章文学的缘起1《诗经》选读.七月.桃天.葛生.柏舟2.屈原与禁辞.精颂湘夫人3.远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4.《左传》选读,齐晋寨之战,烛武很秦师5.三国策,赵威后问齐使6.《论语》十则7.《孟子》二则.寡人之于国也.舜发于吠亩之中8庄子丶逍遥游(节选)第二章汉魏的气度1.汉乐府与《饮马长城窟行》2,古诗十九首与《行行重行行》3,中记与《李将军列传》4.曹操与《短歌行》5.陶渊明与《桃花源诗井记》6.千宝与《干将莫邪潮7.江海与《别赋》第三章唐代的气象1.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2.李白诗二首.蜀道难.将进酒3.杜甫诗二首.登高-朋人行4.韩愈与《进学解》5.白居易与《长恨歌6.李商隐诗二首.晚晴.锦瑟7.唐传奇与《蜀客传》第四章宋元的琴瑟1.柳永与悔词,雨霉铃,八声甘州2.李活照与婉约词,凤凰合卜,忆欧箫3.苏鞋与词的创新.水调歌头.念奴娇4.辛弃疾与豪放词.破阵子丶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马致远与元曲越调天净沙秋思6.关汉卿与《窦娥冤》7.王实甫与《西厢记第五章元明清的小说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曹雪芹与《红楼梦》第六章现代乐章1.鲁迅与《狂人日记2.朱自清与《荷塘月色》3.徐志摩与《雪花的快乐》4.戴望舒与《雨巷》5.曹黑与《雷雨》6.茅盾与(子夜》7.沈从文与《边城》8.老合与《茶馆》9.北岛与《回答》10.工蒙与《风筝飘带》11.汪曾祺与《陈小手》12.史铁生与《我与地坛13.余秋雨与《道士塔》14.残雪与《山上的小屋》第七章常用应用文书写作1计划2.总结3.调查报告4.实践报告5.读书笔记6.一般书信7,申请书8求职信9.请柬贺信11.毕业论文。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诗性内涵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诗性内涵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诗性内涵摘要:本文将全面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诗性内涵。

试图诠释出汪曾祺小说不论从审美趋向、文体样式、行文语言上都包含诗性美。

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演绎说明。

即汪曾祺小说的诗性语言、诗性文体、诗性审美趋向、诗性美的成因探寻。

本文追寻汪曾祺小说具有诗性美的内在原因时首先给出这样的结论:先具体点评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分析汪曾祺的简单俗语经过怎样的艺术加工,使俗语有了诗的灵性;第二部分具体从小说的结构出发,解读作者风情画的散文结构是怎样让小说“信马由缰”,使之更有诗意浓度的;第三部分介绍汪曾祺诗性小说中的价值内涵,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具体文本中分析出作者深受儒、道两方面传统思想的影响,并怀有普世仁爱情怀,这种审美倾向使作者小说具有儒家的笃实、道家的平和以及大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审美趋向使之作品萦绕一种似儒、似道的诗情;最后阐述诗性小说创作的前人实践经验与理论,然后从作者的成长环境与教育经历和师承关系上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

总之,笔者将全面解读汪曾祺的小说,试图打破“文化诗性”这一片面的定义,利用诗学、美学理论、文本细读等理论方法揭示汪曾祺小说内表均含有诗性美。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诗性目录摘要引言 (1)一、诗性内涵 (1)二、研究现状 (2)第一章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性美 (6)第一节语言与语境的诗意生成 (6)一、语境中的意象 (6)二、语言中的淡味 (8)三、语言的灵气与情感 (10)第二节对话中的诗意 (12)一、对话情境的诗意 (12)二、对话中“留白”的韵味 (14)第二章汪曾祺小说结构的诗性美 (17)第一节“风情画”式结构的具体呈现 (17)一、“画簿”留白设计 (17)二、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 (20)第二节诗意情境营造 (23)一、虚实的时间手法 (23)二、文体上的诗意建构 (26)第三章汪曾祺小说诗性美的价值内涵 (28)第一节中和与仁爱——儒家传统文化濡染之美...............................................28第二节恬淡与率真——道家文化浸润之美. (32)第三节平民与世俗——民间文化伦理的认同之美 (35)第四章汪曾祺小说中诗性美成因探寻 (39)第一节“诗性小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 (40)第二节诗学氛围的成长环境以及家乡风俗的诗情画意 (42)第三节师承关系 (44)结语 (47)参考文献 (49)附录 (51)引言八十年代末掀起了“汪曾祺热”,各种评论铺天盖地,在各种赞誉的背后,关于汪曾祺的行文风格,人们从他的创作思想渊源、文体结构、语言运用各方面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找到了理论支撑,这里我不想再争论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学中到底起了哪些重要作用,也不对他的文学地位做出评价,单就汪曾祺的美学意义来说,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趋向于认定汪曾祺是一朵古今、中西合璧的奇葩,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作为他文章灵感来源的营养,也有对西方理论的运用,使其文章写作更加娴熟。

汪曾祺与当代小说

汪曾祺与当代小说
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主讲:唐宇
1
一、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 (一)“小说是回忆” • 海德格:“戏剧、音乐、舞蹈、诗歌,都出 自于回忆女神的孕育———回忆,回过头来回忆 已思过的东西。” • 叔本华:“回忆到过去和遥远的情景,就好 像是一个失去的乐园又在我们面前飘过似的。” • 汪曾祺:“我认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 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 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 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 (3)曲径通幽,境远旨深 • 汪曾祺的作品起笔处都极远,然后一点点走 近故事、走近人物,因此他小说的开头常显得幽 远,但却不是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真正的开局。
• • 《皮凤三楦房子》: 皮凤三是清代评书《清风闸》里的人物。《清风闸》 现在好像没有人说了,在当时,乾隆年间,在扬州一带, 可是曾经风行一时的。这是一部很奇特的书。既不是朴刀 棒杖、长枪大马;也不是倚翠偷期、烟粉灵怪。《珍珠塔》 《玉蜻蜓》《绿牡丹》《八窍珠》,统统不是。它说的是 一个市井无赖的故事。这部书虽有几个大关目,但都无关 紧要。主要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也不太连贯。 其间也没有多少‚扣子‛,或北方评书艺人所谓‚拴马 桩‛——即新文学家所谓‚悬念‛。然而人们还是津津有 味地一回回接着听下去。龚午亭是个擅说《清风闸》的说 书先生,时人为之语曰:‚要听龚午亭,吃饭莫打停。
19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 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 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 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 一个莱园子,瓜豆蔬莱,四时不缺。” (《受戒》)

‚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获。 草里有蛤蟆、野兔子、大极了的蚂蚱、油 葫芦、蟋蟀。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 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不一 会,又都纷纷地落下了。‛(《岁寒三 友》)

汪曾祺短篇小说集

汪曾祺短篇小说集

汪曾祺短篇⼩说集汪曾祺短篇⼩说集 引导语:《汪曾祺短篇⼩说选》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本图书,该书包括《复仇》、《⽼鲁》、《落魄》、《受戒》、《岁寒三友》、《七⾥茶坊》、《⽺舍⼀⼣》、《看⽔》、《骑兵列传》等16篇短篇⼩说。

下⽂是相关的资料,欢迎⼤家阅读学习。

汪曾祺的⼩说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邮⼈。

1939年考⼊昆明西南联合⼤学中⽂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说。

1943年⼤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学杂志》、《⽂艺复兴》和《⽂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说,引起⽂坛注⽬。

1950年后在北京⽂联、中国民间⽂学研究会⼯作,编辑《北京⽂艺》和《民间⽂学》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

出版作品集30多部,著有⼩说集《邂逅集》、《⽺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学评论集《晚翠⽂谈》,以及《汪曾祺作品⾃选集》等。

另有⼀些京剧剧本。

《汪曾祺⽂集》(5卷)于1993年出版,《汪曾祺全集》(8卷)于1998年出版。

短篇《受戒》和《⼤淖记事》是他的获奖⼩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笔调写⼩说,写出了家乡五⾏⼋作的见闻和风物⼈情、习俗民风,富于地⽅特⾊。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汪曾祺谈⼩⼩说写作 ⼩⼩说不就是⼩的⼩说、不只是它的外部特征。

⼩⼩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说的⼀个分⽀,但它⼜是短篇⼩说的边缘。

短篇⼩说的⼀般素质,⼩⼩说是应该具备的。

⼩⼩说和短篇⼩说在本质上既相近,⼜有所区别。

⼤体上说,短篇⼩说散⽂的成份更多⼀些,⽽⼩⼩说则应有更多的诗的成份。

⼩⼩说是短篇⼩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个新的品种。

汪曾祺短篇小说

汪曾祺短篇小说

汪曾祺短篇小说汪曾祺短篇小说引导语:汪曾祺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下文是有关他的短篇小说资料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汪曾祺短篇小说篇1:汪曾祺小说选读后感范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云流水的记录也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灭的散文影子。

一切景语皆情语。

初读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复仇》、《老鲁》,还是其他的作品总有一股淡淡的韵味萦绕在心头。

一切语句中都有着气氛,人性的气氛。

不直接描写人物,只凭着这些气氛使读者体会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贯彻的。

我认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为之而能做到的。

故意便破坏了散的自然与纯洁,散的意便会化散开去,这便失去了散的根。

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说:“我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这倒是有意而为之。

”散并不是刻意便可描摹得出的,没有一种深邃的体会,不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怀有一种强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几句金玉良言的。

汪先生此处是没有意识到丰富的人生阅历,复杂的心路历程,百态的人性面目对他的创作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

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

布局严紧的小说,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铁箍捆绑住的南瓜,最终只能面临爆炸。

信马由缰,为文无法,这才是汪先生的心向往之。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发言为诗。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散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诗的最本质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处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着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只是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细品其中饱含诗的韵味美与节奏感。

汪曾祺:关于小小说

汪曾祺:关于小小说

汪曾祺:关于小小说第 74 期 - - 例话汪曾祺|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1997年5月,江苏高邮人。

中国当代作家。

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汪曾祺全集》等。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胡同文化》被编入职业高中课本。

关于小小说● 汪曾祺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短篇小说散文的成分多一些,小小说则应该有更多的诗的成分,她是短篇小说一个分支,是短篇小说的边缘,短篇小说的素质小小说是应该具备的。

而大题材,大形势,大问题,都是小小说不能容纳的,正如一头毛驴不能拉一火车的货物一样。

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小小说材料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需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事的意义,写小说确实需一点禅机。

小小说不大可能有深刻的思想,可以有一定的哲理。

小小说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

小小说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不是手法,而是作者思想就不清楚“此中有真意,欲办欲忘言”。

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

小小说作者最好超然一些,保持客观态度不动声色,有个态度要尽量收敛。

小小说可以对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

小小说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

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充盈完美。

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

小小说不能写的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

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有相声气,不要用半文不白的轻挑的文体。

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应当有幽默感但不是游戏文字,语言要朴素平易要有韵致。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1-22版:高考小说阅读 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步步高)

21-22版:高考小说阅读 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步步高)

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一、知识讲解1.叙述,即记叙和述说。

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2.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讲故事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3.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有利于交代背景,又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二、方法点拨在小说阅读中解答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这类题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把握作品的叙述角度及其分类,理解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研究的方向
论汪曾祺小说《受戒》的叙述视角 诗意的追求——试论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汪曾祺小说“改写”的意义 汪曾祺小说的诗化风格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魅力 汪曾祺的高邮风俗画小说 乡村牧歌中的人性美——简评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 汪曾祺小说中的“回忆”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民俗美和诗化美 论汪曾祺散文的美学特色 试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的和谐美 寻找记忆中的净土——试论汪曾祺当代小说创作的童年情结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受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 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 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 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 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 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 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 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小说是回忆”
写得最好的是童年时故乡江苏高邮的风土人 情、市井生活。
这些作品是《鸡鸭名家》、《异秉》、《受 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故
里杂记》(三篇)、《徙》、《晚饭花》 (三篇)、《鉴赏家》、《八千岁》、《故 里三陈》(三篇)、《王四海的黄昏》、
小说中的经验来自作者的童年回忆。
水墨画般的山水风光
《受戒》----汪曾祺
写于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学习目标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
义;
生平经历(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 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 --------沈从文
有关汪曾祺小说的争鸣
1、有人认为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是作家在 80年代这个新旧更替时期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吟唱安 魂曲,引领混乱污浊的人清纯恬静的快乐 彼岸的良苦用 意。 2、 汪曾祺认为短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 态,是人类智慧 的一种模样”。 3、李国涛先生在1987年《文学评论》第4期上发表的 《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对此进行了透辟的讲析。汪 曾祺和他的老师沈从文都堪称为现 代中国的“文体 家”。 4、研读沈从文小说名篇《边城》、《萧萧》等,再阅读 汪曾祺小说,从作品倾向、审美情趣、艺术境界、语言 特色等角度多方面地比较异同。
-----《受戒》
有关汪曾祺小说的评论
1、小说语言风格 《浅谈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对小说主
题表达的贡献 》 /viewdiary.184 68821.html 2、散文化结构 《论汪曾祺小说的认知形式 》 /view/10042164/2007/03/1001 9825.htm源自----------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 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 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 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 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 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 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 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 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 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受戒》

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 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 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 一层的理解。”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 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
3、小说的语言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语言决定于作家气质”、“写小说就是写
语言”。
——汪曾祺
语言特点:洗练干净,文白相间,节制而有 弹性,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 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
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
小说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 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汪曾祺
作品中的生活是作家理解的生活,有较强的 主观意识。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带着点“雅气”的市井 小民,点染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与人 之间相互依赖的那点义气。
小说中的环境:宁静、纯然,美好的风情、民 俗与人性、人性达成和谐。
《王全》等; 新时期出版《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
小说集》等几个小说集。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
小说。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1. 小说的回忆性特点; 2. 小说的散文化结构; 3. 小说语言风格;
1、小说的回忆性特点
小说构成的背景: 故乡高邮的生活; 昆明的生活; 北京、上海、张家口外农科所等
1、为什么说汪曾祺更新了小说的文学观?
2、你认为汪曾祺小说的与众不同(独特味道) 主要在那些方面?
3、举例说说汪曾祺后期笔记体小说的特点。
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 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
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 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 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 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从小说观念到创作实绩,有独 特的文化趣味与美学追求。其叙述方式、语言、结构 及“淡中有味,飘而不散”的诗化、散文化风格;更 新了小说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 觉,使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得以回归。对当代文体起 到巨大影响。
尤其对我国在过去具体社会背景下习惯了社会功 能阅读的人来说,对其思维空间的拓展,思维品质的 提升,意义更为深远。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传统的小说观念与创作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独特处。 (1)让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回归; (2)观念上的平和疏散与叙述上的平淡。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承接废名、沈从文开创的现代抒情体小说, 开启“寻根文学”、风俗小说之风气。)
1、翠翠和小英子的形象,通过作品的阅读, 你更倾心哪一个?
2、沈从文:“我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 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受戒》文中有 表现吗?
形象
翠 翠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翠翠的爱情 的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 那样的非物质。
小英子是一个整天叽叽喳喳像个“喜鹊”的 活泼,可爱,质朴的姑娘。情窦初开的她最 喜欢“崴荸荠”,因为那样“她可以用自己 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去体会爱情,
-----汪曾祺
2、小说的结构:散文化
汪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是由其结构体现 出来的。外表松散而内藏着秩序,结构呈现 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淡化情节因素,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 “建构”。
写生活的情趣,感情的状态、经历,生命的 境界。
注重意境、情调。“气氛即人物”。
“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 象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 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 能形成小说。﹍﹍有人物而无故事,这样的小说 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 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 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 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 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篇极负有人性美的文章——《受戒》
以最平凡的人物表现出人间最不平凡的人性 美。
《受戒》意味着脱离世俗红尘,然而这篇文 章却以“荸荠庵”里那些该受戒的和尚的不 合常理的生活,以及“明海”和“小英子” 的爱情向世人证明了一点“人性是每个人都 需要的”。爱是人性的甘露,滋润了干涸的 心灵。
讨论
《边城》-------《受戒》
“拜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
文章
多乡土与市井 少崇敬与膜拜 讲述了农家孩子“明海”剃度当和尚 及其淡淡的描写了明子、小英子的纯朴可
爱 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在这里,做和尚和种地、经商、画画一样 不过是一种职业, 而佛门中人也和常人一样 娶妻生子 吃荤赌钱 率性随意地过着时俗的生活 对待佛事态度也很随和 只是把这做一种谋生的日常劳作
生平经历(192O~1997)
1951年曾短期到江西省进贤县参加土改, 1958年因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外农
科所劳动。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
任编剧。文革期间作为控制使用人员从事 “样板戏”的编剧工作。 1997年逝世。
小说创作情况
40年代出版小说集《邂逅集》 60年代写有《羊舍一夕》、《看水》、
对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汪曾祺在文学史 上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 小说家。汪曾祺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的探索。 承前启 后。一方面他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把废名、沈 从文等人所开创的散文化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另一 方面又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之先,影 响了一批小说家和文学潮流。(如后来的阿城、何立 伟等作家。如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等潮流)。发展丰 富了散文化小说。
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