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
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当前,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但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篇一《论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化》摘要:当前,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但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本土化研究的严重不足。
因此,中国教育政策特别需要本土化的研究。
这就要求教育政策研究者必须消除研究中的“崇洋”心理,培养本土意识和强烈的实践关怀精神,建立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方法体系,同时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向外借鉴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策研究;本土化一、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中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历史就是教育政策周期性变更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政策研究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
但从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来看,其繁荣的背后,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1.教育政策研究中引进了太多的西方理论和概念,导致政策理念模糊应该说在中国刚刚开始市场经济改革,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和模式的时候,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但随着引进的概念和理论的繁多,而且缺少对那些貌似相同的政策模式进行组致的区分,以及对实行此种政策所需要的条件进行详尽和细致的分析,导致教育政策理念混乱。
比如“教育券”政策,就存在多种形式,英国、美国、哥伦比亚、以色列等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但这些国家设计这些模式的最初理念和目标并不相同,有些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究竟需要哪一种,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推行,能否解决当前中国教育中的问题,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目前最重要的是效率问题还是公平问题,等等,“教育券”政策研究中对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似乎并没有给予很好的回答。
教育公平措施
我国措施推进教育公平1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2农村义教经费保障"两免一补"洒教育公平阳光“两免一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
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的新童谣广为传诵。
3中国采取多项措施最大程度加速推进教育公平西部农村小学、初中学生不用交学杂费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了,大学生基层服务3年可免还国家助学贷款了……今年以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平。
4从教育经费问题看来:2006年9月颁布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阐述了经费保障问题,指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国务院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等等。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执笔人袁振国内容提要: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
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
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试题及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多个答案之间请间隔)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进步质量。
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进”,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进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题目,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公道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8.《教育规划纲要》把进步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进步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客观存在不均衡。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教育公平互助共同体阶层差距一、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
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
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二、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农村教育充分发展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
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
我们在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实施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它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途径解决受到世贸组织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
选题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展趋势及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概况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速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已逐步缩小差距。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1)交通拥堵严重: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2)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与市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公共交通发展不均衡: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2.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趋势(1)智能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2)绿色出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更加注重环保,推广新能源、低碳、节能的交通工具。
(3)公交优先: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地位。
(4)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3.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策略(1)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2)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布局:科学规划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覆盖面。
(3)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降低城市环境污染。
第三章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政策评估创新
第三章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政策评估一、统筹城乡教育统筹,顾名思义即是统一筹划。
“统一筹划”很容易被简单地等同于“统一”,甚至被错误地理解为“同一”。
事实上,“统一”只是城乡统筹的表层形式;相比而言,“筹划”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阐释空间。
在区域教育发展问题上强调城乡统筹,实际上是强调在教育政策过程中,要注重总揽全局、全面规划、整合资源、兼顾各方、协调发展和综合运筹。
它不是将农村教育作为没有前途的、弱势的、需要“洗礼”和“彻底改造”的一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过城区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简单做法来支持农村教育加快发展;更不是为了纠历史之偏而主张削峰填谷,简单拉平,通过一刀切来弭合差距,消解差异。
而是把城乡教育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加以对待,将农村教育所具有的城市教育不具备的优势与特色,作为实行统筹城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大城乡资源整合和对接力度,充分发挥城乡教育双方的优势,“构建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促成城乡教育“双强共荣”。
①统筹城乡教育,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即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实践向教育这一重要的民生领域的自然延伸和推进;但另一方面,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城乡教育统筹视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就其核心关切而言,统筹城乡教育,就是要破除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瓶颈,实行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均衡化的教育服务,彰显教育公平。
(一)政策背景2007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标志着国家级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验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改革的启动和推进,作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成为首个部市共建缩①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9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直辖市级的“试验田”。
毛概2013版课本知识点总结(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理论形成与发展1)认识国情: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及其变化2)当前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理论形成: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中国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列宁第一次提出初级阶段: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全局高度):1987党的十三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原因:a)已有改革开放中现代化建设经验b)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意义: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认识发展阶段问题为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迫切需要2、科学含义1)两层含义:我国社会○1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社会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正确分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2发展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有内在联系超越阶段或落后于形势的排毒按会导致做出错误决策2)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确立新社会)vs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相似: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区别:经济基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3、基本特征(过程性特征)1)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特点)2)产业结构状况: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3)经济运行方式: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5)人民富裕程度: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全体人民比较富裕6)地区发展状况:经济文化很不平衡→有先有后的发展→缩小差距7)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较成熟、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其他方面体制8)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9)国际比较: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更高要求)e.g. 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劳动;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土地、劳力等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e.g. 总体上小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e.g. 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但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较大,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安全问题较突出;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预见和难预见风险增多;4、重大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论断、重大发展与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5、主要矛盾1)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各阶层人民群众(整体性、层次性)“需要”: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动态性、全面性)“落后的社会生产”: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主要方面)2)意义:制定路线的客观依据,反映了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社会需要方面+社会生产方面)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都比较落后6、基本路线(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步提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基本路线:十三大通过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写入基本路线:十七大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育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围绕“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这一题目,我采用了看专着、年鉴法、检索法等方法,进行文献收集整理。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研究分析,我发现,在关于“深化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范先佐、刘欣等为代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因、动力、经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未来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
代表性的文章有:范先佐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教育与经济》,2006,(1)),范先佐、郭清扬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 2009,(01)),刘欣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与经济》,2006,(1)),等等。
第二,各地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验总结。
这方面的文章比较,研究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法,例如:陈新阳、王一涛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寄宿制学校分析——以广西荔浦县为案例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毛君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川教育》,2007,(11)),等等。
第三,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文章。
这方面的研究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寄宿制建设的新思路,颇具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例如,杨兆山、杨清溪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思考”(《教育科学》,2007,(12)),等等。
第四,有的学者从微观建设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例如,和学新的“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1)),等等。
第五,有的学者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了研究。
第二节 当代政治与教育 当代教育中的政治问题:教育平等
张通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缩小义务教育效果的差别,扩展教育
机构等。(改良观) (3)激进的观点:强调教育制度内部的改革,尤其是学前教 育机构的建设。布卢姆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差异早在进
小学时就已存在。因此,以为学校可以成为实现平等的主要角色
是错误的。他主张将这一作用让学前教育机构来发挥。还有观点 认为,教育机会均等的最深刻的目标是达到整个人生机会的均等,
一定比例的人从教育中得到相似的教育成效。它不仅重视教育的
数量,也重视教育能否有效培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能力。 四是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指通过教育克服人的
出身、性别等本来的天然差别,取得同样的社会成就。也即教育
制度能补偿父母财富、收入、地位、教育、社会关系、文化等的 差异,使这些因素不会影响成年子女在财富、收入、地位、社会
巴克和格姆泊在《大学校、小学校》中指出:“在小型学校里就
读的学生往往比在大学校里就读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处于活动的中 心地位,表现更为积极主动、更富责任心,拥有更为丰富的体 验。” ⑸“参与”的概念。指社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营管理。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政治体制与社会历史背景下, 人们关注教育平等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
(2004年新华社报道:北京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99年)
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51.5%和16.3%;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 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和 323倍。(《报刊文摘》2005/2/21)
者是有区别的。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但还包括其它方面,
如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的平等。 另有一个相关的概念是“教育公平”,其内涵比教育平等更 宽泛。除包括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内涵外,更侧重于 教育要符合人的个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
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
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
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
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
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
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
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
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
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教育决策咨询与教育政策制定
153
“社会变革巾教育研究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预测,研究相应的应变保障措施,提出修改、变更教育决策的建议,从而增进教育行政 决策执行的效力。
最后,有助于加强教育行政组织与社会的联系。
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形成社 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局面,是教育行政组织的重要职责。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全靠政府 办学及行业或职能部门办学,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广大人 民群众中却蕴藏着办教育的巨大热情与潜力,能否将其发掘出来,与教育行政组织所制定 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力度有密切关系。另外,要使教育决策民主、科学化、也需要有社会 力量的参与。我国近现代教育行政管理史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建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在建立过 程中注意吸收社会有志教育、热心教育的绅士参与教育行政管理,注意在教育行政决策过 程中让他们提供咨询和建议,同时也让他们参与谋划教育的发展。如提出在省级教育行政 组织中设参议会,以省教育厅为执行机关,参议会为建议、审核及咨询机关。在确立县级 教育局制时,则明确规定各县教育局设董事会为参政机关,由办理教育卓有成绩者和从事 实业或办理地方公益有声誉者担任,审议县教育方针、计划,筹划县教育财产,审核县教 育预算决算等。充分发挥教育咨询的作用,有助于强化教育行政组织与社会的关系。15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答: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答:内容: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许宁宁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0月
时间:2013年9月9日
热点:灾区全部学校顺利按时开学
摘要: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给当地教育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为保障受灾地区学校秋季按时开学,9月1日至3日,由国家督学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国家督导组,深入岷县、漳县、陇西县、渭源县等受灾地区,重点督查了39所学校,并形成了对地震灾区学校开学复课情况的督导报告。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4日第一版】
时间:2013年9月5日
热点:8.7万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
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第29个教师节系列报道“国培计划”新模式让农村教师坐得住学得好。幸亏有‘国培计划’的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让我有了脱产培训的机会。”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中学地理教师李锦宽近日对记者说,“如何让我的地理课堂更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乡土气息?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李锦宽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师资紧缺,很难有外出脱产培训的机会。而“国培计划”脱产培训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分析,不仅让他学到了上好地理课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而且使他更加喜欢地理。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6日第一版】
时间:2013年9月7日
热点:奠基教育强国梦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周年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摘要:崛起的中国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昂首迈进。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来自教育。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而实现教育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发展教育须优先发展教师。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瞄准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科学顶层设计、强力底部攻坚,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出新招、解难题、开新局。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结构、素质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测试题-重点归纳
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记忆)答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最佳答案)(A )A、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B 、办好每一所学校C以学生为本 D 、教育公平发展注意:C项内容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2、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记忆)答案:(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多项选择)(ABCD)A、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党的教育方针3、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记忆)答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注意:优先发展(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举例1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多项选择)(ABD )A、优先发展育人为本B、改革创新促进公平C 科学发展D、提高质量举例2: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B)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 E 、提高质量举例3: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C)A、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 、促进公平E 、提高质量举例4: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E)A、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 、促进公平E 、提高质量举例5: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A、扩大规模 B 、扩招建校C 、外延发展 D 、提高质量4、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什么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记忆)答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城乡教育差距分析
对城乡教育差距分析摘要:本文对我国城乡教育存在的多种差距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
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的互教育投入向农村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对策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诗会公民的基本人权。
享有“人力资本之父”殊荣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多舒尔茨,在他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结尾,有一段言简意赅的精辟论述,“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人,文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处(出)许多粮食。
节约和勤奋工作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性。
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据外国经济学家统计,从事农业生产的学校、中学、大学毕业生可分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4%、108%、300%。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摘要: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学生资源分配不平衡;二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三是教学方式的陈规陋习,使目前的中小学教学面临困境。
本文旨在对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观点,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学校建设是一项具有社会意义的公益事业,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
对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公平、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动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把教育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把教育的公益化和人才强国的目标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多、结构扩展、学校分布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使得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办学格局亟待进行优化。
一、中小学教育现状(一)过于重视升学率目前,对中小学生“减负”等工作有效开展,“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却对“升学率”十分重视,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考试的结果才能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
很多学校也会对那些在测试中排名较低或者表现不佳的同学进行处罚,比如把他们的位置挪到后排,或者邀请他们的父母来上学。
大部分的学生父母都表示赞同,认为教师的行为可以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压力。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处在成长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迫切的想要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如果一直逼着他们,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缺乏健全的教育制度在“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等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中小学依然把主要课程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
文艺、体育以及学习内容,学校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学生在文化课上取得了极高的分数,但他们依然有所欠缺。
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导致心里总是有一种本能的优越感,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浙大教育博士必读书目
2014年教育学院科学学位博士招生入学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1 2 教育学 3 4 5 6 教育思想与实践
1 2 1 2
参考书目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与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陈桂生:《教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澜:《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吕达著:《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钟启泉著:《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盛群力著:《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盛群力主著:《现代教学设计论》(修订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卷) 》,华东师大出版社。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承绪等主编:《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执笔人袁振国内容提要: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
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
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刊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5(3)被引用次数:90次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20012.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20003.刘宏元努力为青年人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武汉大学1995级新生状况调查 1996(04)4.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索-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2002(02)5.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19916.丁小浩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02)7.李志德高校收费条件下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意愿[学位论文] 20028.牛征中国职业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山东教育科研 2002(08)1.朱永坤.Zhu Yongkun教育政策价值标准层次性对公平性的影响——兼论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31(11)2.杨挺.习勇生.Yang Ting.Xi Yongsheng失衡与制衡:教育政策时滞问题分析[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3.邓志祥.Deng Zhixiang论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政策创新机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4.刘世清.Liu Shiqing我国教育政策伦理的缺位与现实对策[期刊论文]-教育科学研究2010(2)5.石火学.SHI Huo-xue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5)6.尹力.YIN Li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义务教育政策三十年——基于改革开放30年义务教育政策与法制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7.高等教育政策驱动模式的国际比较[期刊论文]-高教探索2009(5)1.王忠厚.朱德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期刊论文]-电化教育研究 2011(1)2.胡宝泉对布局调整后的牧区教育之调查与思考——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为例[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8)3.朱翠萍我国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外资 2009(3)4.王飞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及缩小差距的政策建议[期刊论文]-昆明学院学报 2009(1)5.房黎农村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 2009(3)6.刘文利.姜景一贫困地区农村校外青少年教育状况调查[期刊论文]-教育科学 2008(3)7.邰沛沛.丁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08(4)8.龙舟.刘朝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统计学方法及基尼系数的测算[期刊论文]-科学管理研究 2007(6)9.杨纳名甘肃省"十一五"基础教育师资开发预测研究[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7(3)10.沈萍霞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7(2)11.刘美驹高等教育要努力成为西南和谐社会构建的牵引和支撑[期刊论文]-教师教育研究 2007(3)12.孟辉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 2007(6)13.张治国"两免一补"政策和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中的农村义务教育[期刊论文]-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14.孙艳霞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反思[期刊论文]-江西教育科研 2006(1)15.雷万鹏寻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2)16.张雷.张茂聪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诱因及破解策略——以山东省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2010(1)17.陈秋苹"学有所教"的政治意义与制度设计——基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期刊论文]-天府新论 2010(5)18.于向英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的教育公平论析[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19.蒲蕊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的公平价值取向[期刊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4)20.席海.沈民中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地区差异与支出学校的类别差异——基于对应分析的研究[期刊论文]-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z1)21.谢爱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教育投融资问题[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6(11)22.罗之前.吴耀宏.张凤英加权均值下城乡义务教育支出差距分析[期刊论文]-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1)23.龚美君.许桂芳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透视[期刊论文]-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24.周彩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时期对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期刊论文]-文理导航(中旬) 2011(6)25.陈姣姣关注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1(33)26.洪木学浅析教育资源失衡影响下的农村小学教育[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0(8)27.徐敏丽农村教育人口的流动性与教育费用分担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28.陈达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农村教育的思考——农村教育三问[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8(8)29.曾政伟.赵淑娉消除城乡两极分化的政策性思考——从社会资源分配角度分析[期刊论文]-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2)30.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江西教育科研2006(10)31.余玉凤浅议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期刊论文]-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1)32.成刚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投入体制研究[期刊论文]-教育科学研究 2011(6)33.张瑞雪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性研究[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 2010(4)34.刘吉林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嬗变[期刊论文]-魅力中国 2009(11)35.潘光才浅析新中国民族教育立法依据[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 2009(24)36.刘吉林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嬗变[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9)37.陈克磊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及思考[期刊论文]-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3)38.拱雪.李克强.张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置差异性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39.董光前.杨纳名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3)40.吴忠才论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 2007(13)41.高庆蓬.曲正伟义务教育实施中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缺失及对策[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42.杨海松.董泽芳均衡发展视角下的城乡义务教育——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为例[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2010(6)43.张军凤.王银飞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期刊论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8(4)44.赵永辉对"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分析[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6)45.黄燕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5)46.高丽农村义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47.黄国胜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直接融资模式应用探析[期刊论文]-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3)48.刘世清市场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伦理困境与政策选择[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4)49.龙文佳.薛海平.王颖“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50.邹琪公平视角下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期刊论文]-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5)51.兰靖.张念蒙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境况描述——《隐性辍学论》之四[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47)52.兰靖.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43)53.蒋国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基于对江西、天津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 2007(6)54.杨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55.张晓琴教育券:求解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 2007(5)56.吴文勤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缺失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 2006(5)57.龚爱国对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思考[期刊论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58.韦家朝教育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公平[期刊论文]-柳州师专学报 2006(1)59.蔡超.许启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研究——基于二元选择O-B分解方法[期刊论文]-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4)60.何媛.郝利鹏我国当代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分析[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61.杨海松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5)62.成刚省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研究[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 2008(7)63.李国庆.王春芳浅析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8(5)64.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6)65.李淼教育公平:政府教育责任伦理的实现[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11(2)66.冯建军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取向与原则[期刊论文]-教育科学研究 2010(9)67.晏小敏教育公平的多维度探讨[期刊论文]-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5)68.钟晓玲我国教育投入的城乡及地区差异分析[期刊论文]-价格月刊 2007(4)69.杨楠.王琨高等教育与收入公平间"马太效应"的统计分析——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复旦教育论坛 2011(1)70.杨楠.王琨高等教育与收入公平间"马太效应"的统计分析——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复旦教育论坛 2011(1)71.吴文勤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缺失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6(4)72.唐佳简论影响教育投入的人口和经济因素[期刊论文]-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2)73.李正元.徐肇俊试析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贫困成因及其救济途径[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5(12)74.蒙慧党的十六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西部经济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期刊论文]-学术论坛 2008(8)75.张筱良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河南视角[期刊论文]-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7(2)76.李孔珍我国西部基础教育政策重点和实施成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 2007(1)77.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9(11)78.张国强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回溯与现实分析[期刊论文]-教育导刊 2007(7)79.黄彬.杨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聘任制的内隐困境[期刊论文]-教育科学 2008(5)80.王铁志高校招生考试的优惠政策与民族平等[期刊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81.袁迎春美国中学生辍学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期刊论文]-外国教育研究 2008(5)82.刘克忠.刘忠泽.赵彦霞国家培育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3.程家福.吕露光.董美英改善农民子女重点大学入学机会不均等状况:政策视角[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84.吴遵民.邓璐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政策研究的历史走向[期刊论文]-基础教育 2010(6)85.杜永红.杜学元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86.吴遵民.邓璐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政策研究的历史走向[期刊论文]-基础教育 2010(6)87.田秋生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及调控[期刊论文]-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0(3)88.张志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文化学分析[期刊论文]-新疆社科论坛 2007(2)89.李志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以“区域”的视角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90.王振权发展与超越:欠发达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 2008(6)91.沈俊强从近十年择校政策的演变看我国公立学校体制变革[学位论文]硕士 200692.孙坚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以苏州的情况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bjsfdxxb-shkx200503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