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
麓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区域经济
二、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地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
相提并论的“六畜”。
“五谷”“六畜”
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问题探究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
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概念解析: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影响不大,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铁农具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相对于木器和骨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铁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又远远超过铜、锡、铅等。所以,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突出特点是将旧犁的长辕、直辕改为曲辕,使得犁更加轻便灵活。为了深刻认识曲辕犁在农耕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要注意对比教材中“汉代耕作画像石”和“曲辕犁”两幅插图,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盘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二>灌溉工具
古代的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翻车是一种高效的人力提水工具,筒车是一种水力提水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一>水利建设成就
1、内地主要农业区
(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人尊称为“大禹”,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建设成就
①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X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②治理黄河: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黄河在历史上灾害频繁的原因:黄河中上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使得河水夹带了大量泥沙。而黄河的河床坡度又起伏极大,仅从潼关到某某一线坡度的降幅就达八百多米,在河床起伏不定的地段又有汾、洛、渭等河流汇入,这又为黄河增添了许多隐患。除了地貌原因外,天时也是造成黄河易于成灾的因素,黄河春季水流匮乏,冬季部分河道冰封,整个黄河流域的降水基本上都在夏秋之交,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黄河水患的多发期。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坎儿井与黄河流域井渠法的联系:汉武帝时期在修建龙首渠的过程中,为解决土质疏松地带不能采用一般施工方法的难题,发明并使用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坎儿井的结构特点与西汉的“井渠”极其相似。许多史学家认为,坎儿井的建造技术,就是西汉修建龙首渠所用的“井渠法”,是随同西汉政府在西域屯田而传入的。
<二>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组织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
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耕作方式的根源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