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就越多。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
资本周转时间:
1)劳动时间:主要由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特性决定。 2)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停工时间、 销售时间。 一个企业想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需要 A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B 生产资料就近,就少原则。尽量减少停工时间; 及时了解供求状况、价格波动、竞争程度、交通运 输条件。同时运用多种手段:研究消费心理、噱头 营销、饥饿营销;运用多种平台:实体店、互联网 商城、微商。
1、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 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完全自由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买卖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3、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价值 (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4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 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内容: 其一、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其二、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 值. 其三、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点: 总是低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省. C:V高低, n快慢, C节
(二)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间的分配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 同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 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小结
产业资本的循环,重点分析了资本运动过程中所 经历的各个阶段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进一步揭示 了资本只有在连续不断地运行中才能实现价值增 值这一本质。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中获取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获取利润的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作用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详细阐释。
一、概念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购买生产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价值,被称之为“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超过“必要劳动”的部分,称之为“剩余劳动”,也称之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购买劳动的时候,向工人支付的工资所包含的劳动成本之外,雇佣工人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所产生的的货币价值,即资本家从工人身上非法占有的价值。
二、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是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利润的。
资本家雇佣工人之后,工人向资本家出售他们自己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资本家持有劳动力的所有权。
工人在工厂中使用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而他们的劳动力是资本家所无法直接占有的,因此资本家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当做购买劳动力的货币报酬。
这里的工资是指工人支付给他们的劳动力价格。
工人在完成工作之后,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超出了他们自己的工资。
资本家使用了工人所创造的这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作为自己的利润。
三、作用剩余价值论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关系的本质,也揭示出了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而工人则只能提供劳动力。
资本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他们的财富是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的。
这使得工人变成了资本家利用的工具,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
总之,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它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并揭示了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本质。
同时,剩余价值论也对我们理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 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和剥削现象的深刻分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
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
造的价值与自己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家只支付
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根本来源。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实现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为利润、地租和利
息等形式。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从而获取利润。
这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途径。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过程。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过程和原因,也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如果说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则应该为工人所有,那么,资本家的劳动,包括投资、经营、管理等劳动,其价值又体现在哪儿?资本的风险投资、交往费用等又在何处?按照这种逻辑,资本家开工厂不是为了自己赚钱,倒应该是开慈善机构,而且还应该光着屁股、饿着肚子才是。
即使如此,扩大再生产又如何继续?资本家认为,资本本身应该带来价值,即使是存在银行里,还有利息哩,何况是投资呢。
马克思认为,固定资产如机器不创造价值。
然而,事实上,进入工业时代,机器是实现原料到产品的转换器。
如果将产品比作黄金,原料比作石头,那么,机器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棒,怎能不创造价值?而机器是天生就有的呢?不是,它是人类数千年来知识技术的积累和结晶,是浸透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的产物。
如果它不创造任何价值,那么人们费九牛二虎之力研制机器干什么?资本家花大价钱购买机器干什么?还不如多招些工人,多创造些剩余价值。
在电视中,人们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区,还保留着原始的纺织方式。
妇女用几根木棒、绳索支起机架,将纱线(经线)一根根平铺开来,按奇偶数分为两组,通过绳索分别连在两根脚踏木上。
人则用脚踏上踏下,两组经线亦上下交替。
每交错一次,右手拿着穿着纬线的梭子,从右边送到左边,再从左边送到右边。
如此反复,经纬交错,布的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所需要的布匹。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先是发明了飞梭,将人的双手从繁琐的动作中解放出来;后来,到了电磁时代,电动机的应用,又将人的双脚解放出来,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他们所做的只是观察机器,连接断了的经纬线。
此时,较之原始时期,工人所付出的劳动反而更少,而生产的产品数量和价值却增加了上千倍,这到底是工人创造的,还是机器创造的?若是前者,谁会相信?开工厂是为了赚钱,世人皆知。
而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不应占为己有,还自认为发现了资本家发家的秘密,煞是可笑。
如果说只有工人的体力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的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那么,社会上所有非体力劳动者如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医生等知识阶层也均不创造价值,因为他们和社会的物质生产还不如资本家联系紧密,怎能创造什么价值?脑力劳动者们岂不是社会的寄生虫?大可不必存在了。
研政治高频考点之剩余价值论
研政治高频考点之剩余价值论研政治高频考点之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②“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不能被用于买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2.剩余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获得剩余价值
总结: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 给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并不是为了更多 地付给工人工资。
(2)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①资本家生产的前提: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两种商品. ②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 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 家付给工人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3)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 进行下去,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 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但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 化生产的上述要求是难以满足的,这使得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难以顺利实现。所以这为讲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 (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3)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 (4)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 (5)农业资本家获得利润 (6)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揭示了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之间的对 立
• • 资本的循环 ①含义: ②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 ③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 本 • ④资本循环顺利进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资本周转 ①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 周转。
第三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3.货币所有者和资本家的区别 • 4.资本的本质:一定量的价值,必须不断地 运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5.资本总公式:G—W—G′这一流通形式,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 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是资本的总公 式。
• 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G—W—G’′这一流通形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 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 是资本的总公式。 •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这个公式与价值规律 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资本总公式G—W— G′中,剩余价值表现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 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 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离开流通领域,不与 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使价值增殖。 从形式看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产生矛盾。 • 对于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国内有三种看法:
•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是随着产品及其价值 的流通而流通和实现的。但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 下,剩余价值从产品转化为货币以后,就被资本 家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而用于他的个人消费,从 而不再进入下一轮的资本循环和周转了。而在积 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至少要有一 部分必须用来在转化为资本,从而也就是合并到 原有资本中去,继续参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因 此在这里,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即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对于资本再生 产规模的扩大,就成为一个决定的要素。同时, 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这对于生产的总形 态或产品和生产的总结构,也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如果剩余价值中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 分增加了,社会总生产中的奢侈品生产、从而在 这些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比例也就会相对地增加。 因此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工人的生存要取决于资 本家的个人消费和挥霍。
第四章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指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 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 分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 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 在原有的规模上扩大进行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 m’=100%,积累率50%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 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的“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 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 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 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 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
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的无影无踪,结 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 打趣说:“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 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
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
品实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自动化水平达到了 空前规模。20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除了“蓝领”和“白领”以外又增添了“钢领”即机器人。据此,西方一 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声称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现代化的机器和劳动 一样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比如丹尼尔•贝尔说:“在电子计算机时代 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要改变,过去是劳 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与技术创造价值。”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 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在信息经济社会,价值的 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 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评析上述材料观点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欧阳学文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完整版)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按照劳动者个人所提供的劳动量的比例,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不存在价值和剩余价值。
然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发展商品经济已成为基本趋向。
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剩余劳动并不为资本主义所特有。
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
”①恩格斯也曾指出:“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
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这种剩余而形成的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
”②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恩并没有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依然存在着剩余劳动。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是他们却十分肯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依然存在着剩余劳动。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错误观点。
哥达纲领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按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③,而马克思则尖锐地指出,劳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前,应该首先进行社会扣除。
这些扣除应该包括:“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完整版)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4、借贷资本和利息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7、股份资本和股息8、土地价格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7第五章剩余价值论
• 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资本的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 时间上的继起性 •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两大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 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的存在不能充分保证具备这两个条 件,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A G——W …P…W' ——G' \ Pm
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 生产过程,Pm代表生产资料, W’代表包含剩余价 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
结论 资本家必须购买到一种能 产生价值增殖的商品,这种商 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 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 件。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大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
/A G——W …P…W' ——G' \ Pm
银行资 本家提 供贷款 产业资本家组 织商品生产
商业资本 家负责商 品销售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给大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 给借贷资 本家支付 利息
△G
产业资本 家占有
低价批发让利给商业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绝对规律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P153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工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能创造比自身价值 大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价 值刚好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专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产的前提 (劳动⼒成为商品)1.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 是指⼈的劳动能⼒,是⼈的体⼒和脑⼒的总和。
劳动⼒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劳动者是⾃由⼈,能够把⾃已的劳动⼒当做⾃已的商品来⽀配;第⼆.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由得⼀⽆所有,没有任何实现⾃已的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价值。
劳动⼒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 ),⽽且这个新的价值⽐劳动⼒本⾝的价值v 更⼤m(剩余价值)⼯作⽇12⼩时,必要劳动时间1-6⼩时,剩余劳动时间6-12⼩时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1.资本主义的⽣产过程: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G--W P A P W m' (三)增加剩余价值⽣产的基本⽅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作⽇,从⽽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2.相对剩余价值的⽣产在⼯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相对剩余价值⽣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产率的提⾼。
(四)剩余价值被⽣产出来后,资本主义⽣产就⼀劳永逸了吗?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资本积累的含义、原因、实质、结果)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论
用剩余价值论指导行为
• • • 了解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我们就应 该明白: 1.劳动创造财富 2. 如果你做了企业家,不论你想不 想,都不自主地剥夺了工人的剩余 价值,必须把财富用之于社会,而 不是个人独占。 3.一个正常人,他如果劳动了,一 般就会创造剩余价值,我们不能够 剥削其剩余价值而不共享于社会。 4.必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的 一切财富由人民共享。 为一个中性词,而不是仅仅用来诘 责资本主义。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分为???
• 1.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 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 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 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 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 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 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 本方法之一(右下图)。 2.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 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 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现代的学说认为它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 东西
• • • •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 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曾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者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 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种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两 重性,一方面是物质的生产,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价值增 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劳动,用 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 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 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 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 程。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可以把工人的劳动时 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把已经消 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比如延长为12小时。因为他购买了工人 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在 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虽然工人6小 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时就可以把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但并不能阻止资本家迫 例如,某纺纱厂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为 12元(价值等于 24小 使工人再劳动 6小时。在 12 小时的劳动中,工人生产 20斤棉纱, 时劳动量 ),其中,10 斤棉花为10 元 (价值等于20小时劳动量),纺纱机及 纱绽支出 (假定它们只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在实物形态上全部损耗掉,其价 其中消耗棉花 20公斤,价值20元;纺纱机与纱淀消耗价值4元, 值亦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 )为2元(价值)等于4小时劳动量。纺纱 创造新价值6元。20斤棉纱价值为生产资料价值转移 24元和新 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等于 6小时劳动量,用货币表示为3元。 价值6元,共30元。资本家为生产棉纱的预付资本为27元(转 在纺纱过程中,工人用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 移的24元和工人工资 3元),两者之差3元就是剩余价值。 值。结果生产出 10斤棉纱。其价值包括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价值 12元,工 人创造新价值 3元。原来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为 15元,现在如果出售棉 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 纱收回的货币也恰好是 15元。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这仅为劳动过 占有的超过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价值。 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过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显然,一般商品生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产过程,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资本家必然要超过资本价值补偿 点,使其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4、借贷资本和利息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7、股份资本和股息8、土地价格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方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在于说明价值增殖的产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等价交换;二是不等价交换。
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如果是不等交换,买者与卖者身份是相对的,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交换双方的价值总量在流通中并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就不能使价值得到实现和增殖。
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要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就必须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任何社会的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力就不能进行社会生产。
但劳动力只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能够出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农奴制度瓦解和手工业者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由于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受到劳动者所在国家的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影响。
同时,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不断降低,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维持劳动者和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提高,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提高。
总之,在劳动力价值决定问题上,这两个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后一个方面是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显然,在一定时期,各国的劳动力价值是可以确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人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
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逐渐消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的劳动过程能够创造价值,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正因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具有这样特殊性,资本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后,就可以实现价值增殖,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才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资本的本质,首先它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次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最后它不能是静止,而是永不停止和不断加快速度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劳动过程的一切要素归资本家所有,因此,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第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让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出比他预付资本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劳动者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因此,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者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使用权。
如果把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那么,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中生产的是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剩余价值。
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直接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实现了价值增殖的目的。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价值只是再现于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正是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所以把它称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把它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不变资本只是可变资本增殖的物质条件。
可变资本之所以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作用,即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
因此,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就是:m'=m/v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被工资这一现象掩盖了。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者劳动一天,得一天工资,劳动一个月,得一个月工资。
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劳动者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其实,在资本家同劳动者的买卖关系中,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
因此,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是理解工资本质的关键。
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形态,科学地揭示出工资的本质,即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从而为正确认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取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
但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局限的。
因为工作日的延长限度既取决于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又取决于社会和道德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