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教材还介绍了起义军的发展壮大,以及最终推翻秦朝统治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细节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结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陈胜、吴广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暴政和苦难?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3)了解项羽和刘邦的领导地位及其对起义军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能力。
(2)运用地图和时间线,帮助学生理清秦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脉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军英勇斗争的敬佩之情。
(2)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变革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重点:1. 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2. 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3. 项羽和刘邦在起义中的领导地位及其对起义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 项羽和刘邦在起义中的角色和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治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暴政表现。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教师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并进行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在起义中的领导地位及其对起义军的影响。
3. 课堂小结:4.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深入思考秦末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5. 板书设计:秦末农民起义背景:秦朝暴政过程:陈胜、吴广起义影响:推翻秦朝统治,开启楚汉争霸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秦末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楚汉争霸、封建制度的形成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秦末农民起义在其他地区的类似反抗行动。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在当今社会的历史价值。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2. 学生通过课后问卷或反馈表,评价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起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过程和主要领袖。
3. 分析秦朝覆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
2. 秦朝覆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和意义。
2. 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秦朝覆灭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料。
2. 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2. 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二、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1. 讲解秦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农民的生活困苦。
2. 引导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导火线。
三、介绍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及过程(20分钟)1. 介绍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如陈胜、吴广等人物。
2. 讲述秦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和各地斗争的情况。
四、分析秦朝覆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秦朝覆灭后的局势变化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秦朝覆灭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教训。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分组讨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 学生自主总结秦末农民起义的意义和启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深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
2. 鼓励学生思考秦朝覆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秦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原因,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和过程,分析了秦朝覆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教案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时间、建立政权、巨鹿之战、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刘邦建汉。
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会从插图和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会搜集成语典故。
能够正确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和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和意义)。
通过分析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灭亡的关系,培养分析战争爆发原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经过。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讨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利用《大泽乡起义》视频片段,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掌握战争经过:陈胜、吴广起义;继起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难点:1.焚书坑儒。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和后果。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及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师教法:1.教材整合:本课按照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目编写,为使学生掌握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重新整合教材,按照:“起义原因——秦的暴政、起义过程——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结果——楚汉之争”,进行教学讲述。
抓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在此基础上,探讨“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突破教学重点。
2.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再现历史氛围,感知、思考历史,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末农民起义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秦始皇死后,国家迅速陷入混乱。
1.1.2 秦朝的暴政和严酷的法律使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1.3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起义的起因:2.1.1 秦朝的暴政和严酷的法律使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1.2 秦朝的过度征税和强迫劳役使得农民生活困苦。
2.1.3 陈胜、吴广等领导下的农民起义。
2.2 起义的发展:2.2.1 起义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爆发,他们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2.2.2 起义迅速蔓延,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形成了庞大的起义军。
2.2.3 起义军攻占了几个郡县,建立了政权。
2.3 起义的影响:2.3.1 秦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国家陷入混乱。
2.3.2 起义激发了民众反抗压迫的精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3 虽然起义最终被秦朝镇压,但它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3.1 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3.1.1 秦始皇的暴政和严酷的法律。
3.1.2 秦朝的过度征税和强迫劳役。
3.1.3 民众生活的困苦。
3.2 起义的起因和经过:3.2.1 陈胜、吴广的领导和起义爆发。
3.2.2 起义军的壮大和攻占郡县。
3.2.3 起义的影响和秦朝的崩溃。
四、教学目标4.1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起因。
4.2 掌握起义的发展和影响。
4.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起义的起因和经过的详细过程。
5.1.2 起义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5.2 教学重点:5.2.1 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起因。
5.2.2 起义的发展和影响。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6.1.2 地图,展示秦朝的统治范围和起义的蔓延情况。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认识秦末农民起义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秦朝的暴政2. 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及意义三、教学难点:1. 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其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 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2. 相关历史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要实行严酷的法制?这种政策对人民造成了怎样的负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如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暴政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什么?这种政策为何会导致农民起义?4. 教师讲解讲解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如徭役、赋税、刑法等,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压迫。
5. 案例分析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秦末农民起义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陈胜、吴广起义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整体观念。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揭示了秦朝统治的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到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会对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统治状况,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意义,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由于秦朝统治的腐败造成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起义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准备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以便于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2.多媒体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于秦朝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秦朝的统治状况,如暴政、赋税沉重等,让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楚汉之争简单情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由原来的农民起义,演变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强大的秦朝失去民心,结果灭亡;项羽失去民心,结果也失败了,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三、教法学法: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顺应民心统一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争,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现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但是他的统治也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1、赋税沉重:农民被迫将收获物的2/3 上交国家。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2、徭役和兵役沉重:材料二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
——课本P47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民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人,修长城40万人。
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尚在培养中,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学生可能会对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秦朝的暴政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4.激情演讲: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制作与本章节相关的内容和图片;3.视频:准备与农民起义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农民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发展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合作完成相关案例分析。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明确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观看历史事件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农民起义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如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等。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朝的斗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朝暴政的原因,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秦朝的暴政。
2.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 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朝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1. 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
2.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 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朝的斗争的策略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秦始皇的雕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为学生讲述秦朝的暴政埋下伏笔。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如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意义,理解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如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秦朝的统治方式。
5. 案例分析: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如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等,引导学生理解起义的必要性。
6. 知识拓展:介绍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朝的斗争,让学生了解起义军的发展和影响。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3.秦二世残暴统治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张楚政权
2.项羽起义: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3.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1.交战双方:刘邦和项羽
2.目的:为争夺帝位
3.结果:项羽兵败垓下,刘邦获胜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观察《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
答案: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过渡语: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楚汉之争。
板块三 楚汉之争
1.观察《楚汉战争形势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从概述楚汉之争的过程,了解其关联成语。
2.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 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含反思)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知道秦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难点: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的变化。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秦帝国无疑是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朝代之一。
它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但如此伟大的一个朝代,一个想代代相传直至万世的帝国,竟然只存在了15年就灰飞烟灭了!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始皇帝的梦想?让我们在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找寻答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秦的暴政1.酷刑展示: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或只买单只,拐杖却是抢手货。
问题:秦国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试说。
展示:秦朝刑具。
教师:秦朝有一种刑罚,犯了罪要切去单脚,所以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呀。
揭开谜底:“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luó),断足盈车”,即使免去死罪,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
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当时有人曾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说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2.重役学生:讨论秦朝除了刑罚残酷之外,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制度呢?材料:新婚的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当孟姜女寻夫找到长城边上时,却被告知范喜良已经死了。
闻此噩耗,孟姜女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
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丈夫血肉模糊的脸上。
七年级历史教案: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
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
七年级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
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说课稿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说课稿为了适应新课改,体现新课标,我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来。
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会学。
学生情况的分析:初一的学生总体上看,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但他们的自闭性较小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此外风华的学生综合素质好,接受能力强。
更适合这种予教于乐,贴近生活的快节奏的综合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处在秦统一和西汉统一两次大统一中间的过度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身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内容上有关战争方面的知识较多。
教者应注重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本课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成语较多,让学生掌握的同时与语文等学科相互渗透。
使知识更具深度广度。
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确立为: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张楚政权的建立、巨鹿之战、秦的灭亡、楚汉之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将能力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整合知识、观察、动脑动手能力;情感目标为:师生互动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会学乐学;心育渗透目标: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加强学生记忆品质训练,通过语言等鼓励方式,培养自信心。
重难点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选择:一堂好课在于课堂实效性如何,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选了以自主式合作式为主的综合学习方式。
并选用了多种乐于学生接受的娱乐性活动,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教学手段:当前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整合技术更应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因此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配以相应的音乐特效烘托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教学环节的设计:智力大1、用小歌谣:一二拍拍拍,历史课真精彩,上天文下地理,博古通今就是你。
烘托气氛调动学生的热情。
2、听音乐放松30秒,并在版面写上:孩子你们是学习的主人,相信你们就是天才,就是那一颗颗闪耀的智多星。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案
初中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案教案:初中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其在历史上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的过程;2.秦朝灭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秦朝地图并介绍秦朝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土面积、历史时期等。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灭亡后,发生了哪些农民战争?为什么秦朝会灭亡?2.学习(35分钟)a.农民战争的起因(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农民战争。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农民战争的起因。
b.农民战争的过程(10分钟)教师介绍秦末农民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陈胜、吴广起义、項羽灭秦等,并使用图片和地图进行示意说明。
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记录关键信息。
c.农民战争的影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农民战争对秦朝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秦朝的灭亡和劳动人民群众的觉醒等。
d.秦朝灭亡的原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秦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暴政、经济困难、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等。
学生利用课堂笔记和教材中的信息,分析并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
3.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认为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行讨论。
4.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小论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和农民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更多关于秦朝末年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的资料,并撰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秦朝灭亡后的政权更替情况展开调研,分析各个政权的成因、特点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秦朝的基本情况和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优秀3篇】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优秀3篇】篇一: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一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
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教案: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
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
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方法一: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
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
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
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
之后,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
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
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
(学生表演"上朝")一、秦的暴政节录部分: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
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
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
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
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
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
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
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
我国人口共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
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请根据刚才的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
(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陈胜:好!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
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
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
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具体过程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
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
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
(详见课文)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
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资料来自:悦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