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故都的秋_教学简案_第五届全国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赛教案选登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 1934 年创作的散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该文章的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及写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的秋?
4.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理解“故都”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的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2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精选2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 理解故都的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秋季故都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2.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2. 故都秋天的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让学生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风光,并引发学生对故都秋天的好奇和想象。
2. 学习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如红叶、秋菊、秋天的果实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景物的颜色、形状和变化;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景物,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3. 学习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如古建筑、秋天的庆典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人文景观的特点和气氛;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处人文景观,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4. 解读秋天的文学作品:a.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并解读其中秋天的意象和情感;b. 学生阅读一篇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中的意义;c.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d. 老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六、课堂总结:老师对学生在本课中的表现进展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表达才能。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以故都秋天的一处景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它的观察和感受;2.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考虑秋天的美丽,积累更多的词语和句子,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标题: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2. 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以及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情感和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让学生们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关于秋天的文章或诗词,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于秋天的印象。
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大家是否知道有一位作家,他笔下的秋天别有一番风味?”,以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讲解新课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语境和情感氛围。
2. 分析文章结构。
我会引导学生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故都的秋”这个主题展开的。
3. 解读文本内容。
我将带领学生们逐段阅读文章,通过对关键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帮助他们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探讨主题思想。
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作者为何会对故都的秋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他的这种感受对我们有何启示。
5. 讨论语言特色。
我会引导学生们关注文章中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他们理解和欣赏郁达夫的文字魅力。
6. 总结全文。
最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回顾整篇文章的学习过程,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朗读音频,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结果评价:在课程结束时,我会组织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1. 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模板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故都的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帮助学生了解到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通过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观察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了解与故都相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自然景观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秋天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描写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美丽景色的欣赏和热爱;•培养学生对故都的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秋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描写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秋天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故都的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制作一些秋天的图片展示,例如红叶、金黄的稻田等,并询问学生对这些景物的感知和评价。
2. 学习课文(20分钟)•学生阅读《故都的秋》课文,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感知能力。
3. 课文解析(15分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描写方式。
4. 欣赏故都秋景(20分钟)•展示一些故都的秋季景观照片,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美景和文化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5. 写作指导(20分钟)•分析故都秋景照片中的感受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作文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感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故都秋景的短文。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故都的秋季景色、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情况;2.学生对故都秋季景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质量。
六、板书设计故都的秋- 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故都的文化和历史- 感知、观察、描写和写作能力七、教学资源准备1.秋季景观的图片和照片;2.《故都的秋》课文及教材;3.故都的秋季景点介绍及相关文化和历史材料。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掌握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描绘。
1.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传达。
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2.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故都的秋天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课文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4 修辞手法分析: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分析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2 阅读理解练习: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都秋天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培养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对比学习: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秋天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学习和欣赏。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故都的秋天景色,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都秋天的感受,如绘画、摄影等,培养艺术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故都的秋》的文本,确保字迹清晰,便于学生阅读和笔记。
6.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历史文献等,供学生深入研究和参考。
6.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采用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故都的秋_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故都的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故都的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北京秋天的风景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北京秋天有什么印象?请简要谈谈。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三)精读感悟1. 段落分析:- 第一段:描绘了故都的秋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 第二段:通过对秋天的细节描写,如秋风、秋雨、秋果等,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韵味。
-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 修辞手法分析:- 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 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四)拓展延伸1. 对比阅读:- 比较鲁迅先生的《故乡》和《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情感变化。
- 比较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如《沁园春·长沙》、《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家对秋天的不同诠释。
2. 创作实践:- 让学生以“秋天的印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悟。
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故都的秋教案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二、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一)明确思考题: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二)分析课文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赛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掌握文中的对比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内心真挚情感的写作方法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品味语言使学生受到审美的熏陶使其更加热爱自然和生活教学重点:仔细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融入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的秋的深味”(即故都之秋味的深层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
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秋天是美丽的,因为它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时令,无论是碧云天、黄叶地,还是北雁南飞,芦花飘絮,亦或是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都令我们赏心悦目,使我们心旷神怡。
美好的,使秋天,短暂的也是秋天,这匆匆而逝的一秋又一秋啊,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它独特的痕迹。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故都的秋,感受一下这故都的秋在郁达夫心中留下的痕迹。
二、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内容〈一〉初度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A.划出生字难词B.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宜慢不宜快,边读边体味文中的语言,认真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2.正音、释义混沌(hún dùn)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椽(chuán)著(zhuó)穿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廿(niàn)四桥夹(jiā)在夹(jiá)袄3.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通过对故都平常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向往和眷恋(抓住标志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A.标题“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现在的北京,“故都“再这儿点名了描写的地点,“故”字含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点出了描写内容。
B.首尾段)〈二〉再读课文,品味词句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作者主要通过对故都平常景物(秋色)的描写抒发了对故都秋的向往和眷恋,那么文中作者具体描绘了故都的哪些秋色?这些秋色描写分别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这一步分段品读、揣摩词句,体会作者情感)(1)第三自然段——“秋晨院落图”A.“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视觉入手,描写北国的秋高气爽和秋色的清纯。
(高三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赛课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赛课教案〕教案-教学教案〔本文系参与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的预赛和决赛的教案〕学习目标品尝语言体会情景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导入: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由于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整体感知:1、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同学比拟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殊〞,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殊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选一同学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二、局部研读〔3—11〕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2、老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①留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②从声音、颜色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精彩。
3、故都秋景图:早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3、从声色描写角度动身赏景⑴秋雨话凉图〔6-10〕:① 找出文中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③ “话凉〞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在画面中传达出的心情。
⑴、小院早晨图:①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颜色所蕴含的感情〕三、延长联想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
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它在……四、深化探讨1、在与南国秋的比拟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
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殊之处!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孤独、孤独、悲伤〞啊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表达。
●结尾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终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1]故都的秋〔赛课教案〕教案一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6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6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篇二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三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故都的秋》这首诗篇的内容和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爱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秋季的韵味。
2.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播放一段故都秋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独特的气息和美丽的景色。
2.学习和欣赏(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与学生一起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小组欣赏《故都的秋》这首诗,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感受。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中的韵味。
4)教师扩展,讲解一些生词和对诗词的解析。
3.表演和欣赏(20分钟)
1)设立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表演,表现秋天的
美。
2)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全班观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表演。
4.体验和创作(20分钟)
1)学生回到座位,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关于秋天的描述性词语。
2)学生用这些词语进行创作,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
1)学生诵读自己创作的诗。
2)选择几个学生读自己创作并讲解背后的意境。
3)教师总结课程,展示自己写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四、教学后记
故都的秋是一首描写北京故都的秋天的诗,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秋天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教案类型:综合素质拓展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适用科目:综合素质拓展二、教学目标1.了解秋天的特点,认识秋天的气候、风俗和食物等;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4.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故都的情感,培养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1.故都秋天个别活动编排:(1)认识秋天的气候与风俗;(2)自然与美的结合体验;(3)制作秋天手工艺品;(4)树叶描绘活动;(5)秋天食物制作与品尝。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认识和感知;(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将自然与美完美结合;(2)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审美观念;(3)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秋天的传统食物。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秋天气候特点、风俗习惯及制作秋天手工艺品等方式,传递秋天的知识。
2.体验法:通过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树叶描绘活动以及制作秋天食物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秋天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制作秋天手工艺品、共同品尝秋天食物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1.上课前准备:(1)收集秋天的材料和图片;(2)准备制作秋天手工艺品所需的工具和材料;(3)为学生准备秋天传统食物的食材。
2.教学步骤:(1)引入秋天的主题,让学生讨论秋天的特点;(2)学生实地观察并描述秋天气候的变化;(3)通过讲述秋天的风俗习惯,增加对秋天的认知;(4)引导学生进行树叶描绘活动,加深对秋天的感受;(5)组织学生分小组制作秋天手工艺品;(6)学生共同参与制作秋天食物并品尝。
七、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对秋天的认知和理解程度;2.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3.评价学生制作的秋天手工艺品的创意和完成度;4.观察学生对秋天食物的尝试和反馈。
《故都的秋》教学简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简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简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清行文思路,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 赏析文本的语言美、意蕴美;3. 体会作者清静悲凉的心境和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赏析文本的语言美、意蕴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清静悲凉的心境和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本周我们进入了第四单元--中国现代散文单元的学习。
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什么呢?(《故都的秋》)对了《故都的秋》。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指的是哪儿?(北京、北平)大家仔细看看,书上写的是什么。
(北平)对了,北京是建国后的称谓,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的称谓是北平,大家一定要留意。
“秋”有秋天、秋气、秋意的含义,也有丰收、凋零等象征意义,在文中,“秋”又指的什么呢?我们不妨先齐读课文,看看秋到底指什么,《故都的秋》都写了什么。
2. 初感交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郁达夫的“秋”指的是什么呢?生:……师:大家各抒己见,都说了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感悟。
“秋”到底指的.是什么,我想通过接下来的探讨学习,大家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或者更为深刻的感悟。
3. 研读思路1) 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问题一:课文名为“故都之秋”,全文只写了北国故都之秋吗?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照,找出各自的整体特点。
(板书)问题二:南国之秋有哪些著名景物呢?北国之秋相应的描述是什么呢?(板书)文中对秋景的详细描写,是哪些自然段?南北国名胜各有风骚,引出北国秋味十足的五景。
2) 北国五景a) 分镜赏析首先明确一景中包含的哪些事物,其次说明这些食物是如何表达秋或清、或静、或悲凉的特点,然后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展赏析(重点在语言与意蕴的美的赏析,引导学生背诵),最后给美景取一个动人的名字。
(板书)第一景由老师引导完成赏析,其余四景分组完成。
b) 整合感知问题一:五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陷阱问题,其实没有明显顺序,引导学生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故都的秋语文教学教案
【精品文档】故都的秋语文教学教案(整理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学会欣赏散文,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当下的生活,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认读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2. 学会欣赏散文,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美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故都的秋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
(2)简介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组内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组间分享:各组选出优秀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练习巩固:(1)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出课文中最喜欢的一段,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2)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及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欣赏散文,培养文学素养。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短文。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天的景色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情感态度;3.能够用适当的词语描绘故都的秋天。
二、教学内容1.故都的秋天的景色和特点;2.故都秋天的文化活动。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故都秋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呈现(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故都的秋天的景色和特点,如金黄的叶子、清爽的天气等。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故都秋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秋意。
3.讨论交流(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都秋天的特点和他们最喜欢的景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故都秋天的感受和喜好。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都秋天的景点或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小组可以收集资料、走访有关人士、参观实地等,最终在班级上做一个小展示。
5.课堂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故都秋天的了解和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形式展示。
6.个人作业(10分钟)让学生回到座位上,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
作文可以包括对故都秋天景色的描述、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等。
7.总结和展望(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对下一节课的期望。
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都秋天的更多了解和感受。
四、教学辅助手段1.描绘故都秋天景色的图片;2.故都秋天的音乐;3.资料、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展示、个人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了解故都秋天的景色和特点,是否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描绘故都的秋天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故都秋天的景色和特点,培养对故都秋天的情感态度。
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个人作业,学生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之情 。板书 :
“留秋 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 换得一个
三分之一的零头 。”
四 、总结 ·感悟
点拨学生感悟鉴赏散文的方法 : ①把握景情关系 ;
②学会知人论世 ; ③注意表现手法 ; ④感受语言特色。
五 、拓展 ·迁移
1. 反复诵读课文 , 体会其思想感情和语言特
色 。2. 课外阅读老舍的《想北平》,比较两文在写景抒
[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点题 在这 “烟花三月”之际 , 我们相聚在淮左名都 ———古城扬州 , 今天的扬州 , 春风十里 , 美不胜收 。 春 , 固然有春的美景 , 可是 , 秋 , 不也有秋的韵味吗 ? 今天 , 让我们随同郁达夫先生到北平 , 去体验体验 “故都”的“秋味”吧 。(板书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同学们知道 , 写作要先审题 ; 阅读 , 同样也要先 审题 。从课题上 , 我们能看出课文要描写的对象是 ———“秋”“, 故都的秋”, 即故都北平的秋景 。题目是 明确的 ,又是深沉的 。因为“故都”二字中还暗含着一 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故都的秋” 则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 二 、阅读 ·感知 课前 , 同学们都作了充分的预习 , 在阅读时 , 是 否注意到了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受的句 子 ?(学生回答后 ,板书 “: 感秋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 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 点拨学生诵读 1 - 2 段 , 体会作者对北国之秋的 向往之情 。比较辨析“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 得静 , 来得悲凉”与“北国的秋 , 却特别地清 , 静 , 悲 凉”所表达的不同韵味 , 认识到文章一开始就定下了 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 三 、讨论 ·点拨 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秋景 ? 在写景中抒发了什 么样的感情呢 ? 让我们一道去研读课文 , 欣赏秋景 , 体会秋情吧 ! 1. 阅读赏析课文重点 “: 清”“静” ①请同学们研读 3 - 11 段 ,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 句段 , 把它朗读出来 , 并具体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学 生活动 , 教师相机点拨 ,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 触 摸语言 , 品味语言 , 从而进入文中的意境 , 感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 。 ②点拨学生自主讨论 , 找出 3 - 11 段作者绘声 绘色描写秋天景物的语句 。
“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 两种状态 。”《( 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 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 接可感的形象 ,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 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 2、指真假 ; 3、指虚构与实事 ; 4、虚 指情思 , 实指景物 ; 5、虚指超越人间真实的艺术创作方法 , 实指忠于人间真实的艺术创作方法 ; 6、虚指虚空 , 实指质 地 ; 7、虚指艺术美 , 实指现实美 ; 8、虚指立意 , 实指景物 ; 9、 虚指无 , 实指有 ; 10、虚指略笔 , 实指详笔 ; 11、虚指轻笔 、淡 笔 ,实指浓笔 、重笔 ; 12、虚指旨趣 ,实指事物 ; 13、虚指空虚 , 实指充实 ; 14、实指动 , 虚指静 ; 15、指画面处理空间的表现 方法 , 虚指无须借助于事物的布置来显示的空间 , 实指景 物 、人物等艺术所启示的“真”; 16、指书法运笔过程中 , 掌 、 腕肘 、笔画之间相互配合的关系 ; 17、指适用于宇宙和艺术
备课网页 ·讲读参考
《故都的秋》教学简案
———第五届全国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赛教案选登
□ 辛卫华
[ 教学目的 ] 1. 领悟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体会作品的情意内涵 。2. 赏析作品的文学语言 ,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 ,领悟散文的鉴赏方法 。[ 教学方法 ] 点拨 ·鉴赏 ·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
情上的异同 。3. 以“古城之春创新 。
附 :板书设计 感秋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
秋色 芦花 柳影 夜月 碧天 清
{ } 绘秋
蓝朵 落蕊 帚纹 果树
(景)
{ { } 故都的秋
虫唱 钟声 鸽声 足音
秋声
静
蝉声 风声 雨声 人声
{ 议秋 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
悲凉 (情)
留秋 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作者单位 :安徽芜湖一中) [ 责编 建 成 ]
12
学语文 2003 年第 6 期
学语文 2003 年第 6 期
11
备课网页 ·讲读参考
谈宗白华的虚实理论
———兼解《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芮 瑞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 也是美学 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 。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 著于艺境研究 ,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 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 中《语文》第五册) 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 。
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的色彩的 ?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适时点拨 : 描写的景物多 以灰 、白 、蓝 、暗 、淡等冷色调为主 ,给人以冷清 、澹泊 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板书小结 :
{ } 秋色 芦花 柳影 夜月 碧天 清 蓝朵 落蕊 帚纹 果树 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 ?描写如此繁 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 ?为什 么这样写 ? 教师适时点拨 : 虽然有如此繁多的声响 , 却并不显得喧闹 , 用这些细微 、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 了秋的静寂 ,在辽阔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 ,如此“清” “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 “情”———“悲凉”。板书小结 :
在“虚”“实”关系的问题上 , 人们的认识也由于时代和 特定门类艺术的原因呈现出差异 。如 ,魏晋六朝时期 ,受老 庄 、玄学影响 ,艺术创作中崇虚的风气盛行 ;明代 ,袁宏道等 的诗论 、董其昌等的画论 ,都提出了要虚实互用 。文人画的 观念是虚灵胜于充实 (尽管虚灵中有充实) 、简淡胜于繁密 ;
世界的哲学和美学范畴 。 这诸多含义 ,首先与多种艺术门类有关 ,其中一些表现
出特定门类艺术的特殊性 (如 11、15 专指绘画 , 16 专指书 法) 其次 , 涉及虚实问题的不同层面 , 除艺术本原意义上的 解释 (17) 外 , 既有艺术创作总的原则和方法 (1、5) , 又有创 作上的一些具体技巧 (10、11、14)
志士仁人内心的敏感与落寞最为契合 。深受传统文 化浸润的郁达夫 ,自然也不能例外 。
③知人论世 。 郁达夫 , 1896 年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 庭 , 三岁丧父 , 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 深受 传统文化渐染 。 曾赴日留学十年 , 在异国他乡饱尝孤独苦闷 , 性 格敏感忧郁 。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 , 社会动荡 , 兵连祸结 , 民不 聊生 , 郁达夫也不得不辗转千里 , 颠沛流离 , 内心的 悲凉哀痛积郁已久 。 ④点拨学生讨论练习二 。 在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中 , 流露出落寞 、忧郁 、孤 独的心境 ———“悲凉”的意绪 , 这是社会风云和个人遭 际在作者内心投下的阴影 ,以至于对北国清秋的品味也 夹杂着一些苦涩和悲凉。但文中郁达夫的感受又非常 复杂 ,不仅仅是“悲凉”,他还流露出真切深沉的民族 感情和追求澹泊 、恬静 、悠闲的生活情趣 , 并且还反 复表达了对这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 3. 集体诵读 13 - 14 段 , 体味作者对北国之秋的
{ } 秋声 虫唱 钟声 驯鸽 足音 静 秋蝉 凉风 秋雨 人声 2. 点拨讨论课文难点 “: 悲凉” 既然郁达夫如此喜爱故都的秋 , 可是为什么又 说它是“悲凉”的呢 ?练习二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 、 低落情感的 , 可为什么作者把它用在赞美故都之秋 的文字中 ? ①点拨学生阅读第 12 段 , 思考问题 : 秋天能引 起人们什么样的感触 ? 板书 “: 议秋 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 悲凉” ②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 板书以下古代诗文名句 ,师生共同吟诵 : 屈原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 湘夫 人》) 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 ,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 衰 。”《( 九辩》) 杜甫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 登高》) 张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 枫桥夜泊》) 欧阳修 “: 其意萧条 ,山川寂寥 。”《( 秋声赋》)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 雨霖铃》) 点拨学生讨论 , 教师总结 : 这种“深沉 , 幽远 , 严 厉 , 萧索的感触”, 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文化 心理积淀 ,秋景的清 、静 ,秋意的悲凉 ,与壮志难酬的
对“虚实”的解释之所以这样复杂 , 是因为这些含义多 总结自历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对艺术创作中的具体问题所作 的具体论述 ,虚实结合作为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 ,在不同门 类艺术中往往有不同的表现 ; 而“虚”与“实”源于老庄的 “有”“无”之说 , 几乎可以演化为任何一对以相对存在为特 点的其他范畴 ,如主体心灵的空虚和充实 、取材的虚构与实 事 、用笔的详略 、浓淡等 , 适于用来说明艺术创作中各种带 有相对性特点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