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0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
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
大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导致全球范围内 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 等现象。
谢谢
THANKS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 系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市场价 格是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在供求关系
的影响下,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转化
剩余价值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首先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 配。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这些收入都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再分配
在初次分配之后,剩余价值还会在社会各领域之间进行再分 配。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等手段参与再分配,调节收入 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 也会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关系
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从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导致资本家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的份额相对 减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材料标准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
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四)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道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答: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3.简述唯心主义及其存在形态?答:唯心主义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测试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A.G—W—GB.W—G—W(正确答案)C.G—W—G’D.W—G—W’答案解析: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2.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A.消费B.获取使用价值C.获取剩余价值(正确答案)D.获取价值答案解析:剩余价值可以认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这样更好理解3.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A.价值上B.使用价值上(正确答案)C.创造价值上D.价值转移上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A.必要劳动时间(正确答案)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5.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正确答案)C.资本在生产使用价值中的作用不同D.资本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不同6. 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机器、厂房是()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正确答案)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答案解析:机器厂房属于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7.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A.雇用工人的必要劳动B.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正确答案)C.雇用工人的私人劳动D.雇用工人的社会劳动8. 在雇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A.绝对剩余价值(正确答案)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垄断剩余价值9. 雇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A.生理因素B.社会道德因素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正确答案)D.必要劳动时间10.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B.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正确答案)C.部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D.个别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11.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正确答案)D.平均剩余价值12.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正确答案)C.劳动的价值的转化形式D.劳动的价格的转化形式答案解析:工资就是用来支付工人们的劳动,也就是劳动力13.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A.名义工资一般呈下降趋势B.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正确答案)C.实际工资一般呈下降趋势D.实际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答案解析:名义上工资增加,实际上工资有时降有时增14. 社会再生产就其规模来讲,可以分为()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正确答案)C.外延再生产和内涵再生产D.粗放再生产和集约再生产15.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A.资本积累(正确答案)B.资本集中C.资本积聚D.资本垄断16.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价值B.剩余价值(正确答案)C.使用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17.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积累(正确答案)B.资本集中C.资本积聚D.资本垄断18. 从物质形态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做()A.资本的技术构成(正确答案)B.资本的价值构成C.资本的有机构成D.资本的物质构成19. 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称做()A.资本的技术构成B.资本的价值构成(正确答案)C.资本的有机构成D.资本的物质构成20. 资本有机构成表示为()A. m:vB. c:v(正确答案)C. v:cD. v:m21.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A.随着资产积累而出现的生产技术进步B.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正确答案)C.资本积累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缓和二、多项选择题1.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是()A.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运转替代人的繁重体力、脑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得到推进。
马克思曾经预言:“通过传动机由一个中央自动机推动的工作机有组织的体系,是机器生产的最发达的形态。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机器大工业又被电子计算机一类的自动化装置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呈现新的情况:一方面,从事直接操作机器的雇佣劳动者的数量大为减少,甚至建立了靠“机器人”生产的“无人车间”;另一方面,资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日益增长。
因此,就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来源的认识问题。
把生产自动化情况推向极致——无人工厂——这个问题传达的意思就更为清楚。
那就是,无人工厂难道没有利润(剩余价值)吗?仅凭直觉就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那么,无人工厂的利润(或剩余价值)是哪里来的呢?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无论其对生产过程覆盖的程度有多大,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它们都是作为“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参与到价值、使用价值的生产中来的。
机器设备的运转也只是按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的。
无人工厂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到新的产品中,而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
只有活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利润)的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讲得很清楚,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确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个别企业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
所以:1、从价值的本质看,价值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物质利益关(2)、从价值量(尺度)看,价值量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
看来,“无人工厂”没有活劳动却仍然能够获得剩余价值(利润)就容易理解了。
这是因为: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某一家“无人工厂”是否使用工人(劳动力)而确定。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模拟试卷3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模拟试卷3(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 )。
(分数:2.00)A.必要劳动B.社会劳动C.剩余劳动√D.复杂劳动解析:解析: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2.保证工作日的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是( )。
(分数:2.00)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解析:解析: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3.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要进行资本积累,最主要是进行( )。
(分数:2.00)A.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B.物质资料再生产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D.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解析:解析: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它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故正确答案为D。
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中( )。
(分数:2.00)A.不变资本增大√B.可变资本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时增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时减小解析:解析: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住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
[纯干货]考研政治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马原
[纯干货]考研政治2020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一)马原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突出特征&理论优势)②革命性③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④人民性(最鲜明的品格,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⑤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背景:①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②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③思想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4.马克思主义不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想方案。
(不是教案,而是行动指南)5.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也不是系统与要素)6.列宁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7.运动在时间和空间内运动: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性质: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运动没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8.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反映本质,但理性知识不可能完全正确。
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必然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偶然性可以认识,但不可选择。
11.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别在于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抽象和现实的可能性,区别于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马哲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论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社会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答:正确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错误的意识归根结底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是主观自生的。
理由:(1)从意识的本质特征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其内容不论如何特殊,各种思想观念,其表面不论如何看起来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欧阳学文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剩余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间接影响价值创造。
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缘于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一定时期内使部分劳动复杂化进而产生“绝对”超额剩余价值,使不同部门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程度不等,进而产生“相对”超额剩余价值。
根据马克思对价值是人类活劳动凝结的定义,价值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此,只有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但不能直接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但不是价值创造的直接源泉,它只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间接地影响价值创造。
这个结论乍看起来有些矛盾,下面就此进行深入的解析。
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科学技术间接影响价值创造,也可以按历史时期进行区分。
就历史的长期来看,科学技术要影响价值的创造,由只有通过影响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来完成。
价值量正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科学技术无法直接影响人们劳动的时间长短,却可以通过影响人们劳动复杂的程度,使一定的复杂劳动时间量,可以变成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时间量。
马克思说:“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
”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既然决定价值的是简单劳动时间,那么,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时间,就可以倍加或自乘地创造价值量。
从这个层面上看,科学技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影响价值创造。
但这只是表象,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真相。
单位商品价值量也就是简单劳动的平均必要时间,全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亦即以全社会各行各业简单劳动时间倍加或自乘复杂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只要这个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时间以及复杂劳动自乘比例一定,价值总量也就一定。
设一个社会简单劳动时间总量为L1,复杂劳动时间总量为L2,劳动的复杂系数,亦即复杂劳动换算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为R,则该社会全部产品价值总量V=L1+R*L2。
政治经济学 判断题
1.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 F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 F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T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件,是一个历史范畴。
( T )5.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T )6.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 T )7.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 F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F )9.利息作为资本商品的价格,实质上是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 F )10.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T )1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T )12.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统一关系。
( T )13.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巳包含了买卖脱节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 F )14.信用买卖的发展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既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又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的经济矛盾。
( T )1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 F ) 16.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就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 F )17.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T )18.价格偏离价值是常态,但价格始终是价值的基础。
( T )19.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 T )20.纸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F )【货币】2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T )22.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 F )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减少。
( T )24.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
( F )【商品必须用于交换】25.积聚和集中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作者:潘晶晶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指出劳动力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作者简介:潘晶晶,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245-01一、劳动二重性的内涵(一)什么是劳动二重性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劳动的二重性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不同的商品的劳动。
例如皮鞋的生产是工人利用剪刀等生产工具对皮料进行加工生产,这种可以有效的测量和评估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例如工人在生产皮鞋和生产谷物的时候都付出了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投入,这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它产生了商品的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二者。
其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的源泉有两个即具体劳动和自然,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判断题——精选推荐
1、人的劳动能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有是一门历史科学。
1、经济制度只指所有制形式,不包括经济运行机制。
2、马克思主义承认人在制度演变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制度演变是人为的过程。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的分工已经消失,劳动已不是谋生手段。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预料的特点。
5、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快速的推动生产发展。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是商品。
2、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交换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所固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表现为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8、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会不断增加,社会总价值也会不断增加。
1、商品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2、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卷1
考研政治(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卷1(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故正确答案选C。
3.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在消耗过程中( )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B.能够保存自身的价值C.能够获得新的使用价值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只占有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C.工人对资本家的人身依附D.资本家对工人的雇佣剥削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考研政治专题辅导 计算题
答案:D
2016年考研政治第3题.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 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 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 为: A,200% B,50% C,100% D,20% 公式: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100% 解析:可变资本是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总资本达到120万元,比开始时的投资 多了20万元,这20万元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率20/10 ×100%=200% 。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公式:Ⅰ.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Ⅱ.设备的物质磨损=折旧费*使用年限 解答:(20000/10)*2=4000 答案:D
谢谢!
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解答:24*(1+10%)/(24/3)=3.3 答案:C
【2008年考研政治第6题】某块土地,地租为200万元,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若银行存款利 息率不变,该土地的地租增加到300万元时,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 ) A.5%、9000万元 B.5%、6000万元 C.6%、9000万元 D.6%、6000万元 公式:土地价格=地租/银行存款利息率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c:v) Ⅱ.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m/v) Ⅲ.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w=c+v+m)
马原重点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简答题及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答:错误。
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意识是主观的,物质是客观的,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
考研政治帽子题总结——对应词、源泉、规律、计算、标志
【对应词】汇总1.马哲唯物史观考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答案一般选“生产力”“生产方式2.马哲其余部分考根本原因:答案一般选“矛盾”“内因”3.毛中特、思修考出发点/落脚点归宿/宗旨:答案一般选“人民”4.毛中特考基本依据/依据/最大的实际:答案一般选“国情”5.毛中特考根本保证/领导核心答案一般选“党的领导”6.毛中特考动力:答案一般选“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7.毛中特考根本仟务/第一要务:答案一般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8.毛中特考根本目标:答案一般选“人民”“共同富裕”9.史纲事件失败/成功标准:答案一般选“是否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0.丰中特考中观原因:答案一般选“党”“军队”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12.党最鲜明的品格: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13.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14.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15.城镇化的核心:人16.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17.解决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创新1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19.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摆在首位的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20.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党和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3.中国梦实现的根本梏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4.中国梦实现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5.兴国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6.立国由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7.强国之路:改革开放28.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9.全面推讲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牛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0.党存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3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2.改革的目的和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33.坚持改革方向最核心的是:坚持和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界善中国特色社会芯义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34.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35.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45.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46.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47.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48.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49.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源泉】汇总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
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卓武扬(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摘要】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间接影响价值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缘干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一定时期内使部分劳动复杂化进而产生"绝对"超额剩余价值,使不同部门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程度不等,进而产生"相对"超额剩余价值.【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创造;超额剩余价值;源泉【中图分类号】F032;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6)08—0010—03一,"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观点评析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着.不少先进企业由于优等的物化劳动的采用,出现了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数量大大减少,许多知识型企业甚至出现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这些大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在直接劳动耗费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却生产出以计数的庞大物质财富.对于这种现象,有人难以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正确,合理的理解和解释,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失效了,应该以"知识价值论"取而代之:知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而且这种创造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直接创造价值,知识技术不仅是创造新的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而且也是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西方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经说过:"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须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 这类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学术界.例如谷书堂等人提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同样创造价值."据西方发达国家统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技术因素的贡献率已达60%一 80%,而另一方面,生产中所耗费的活劳动相对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劳动作为因社会分工而分离出来的社会总生产劳动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作为高智能的劳动成果被利用到直接生产过程,就不仅可以把自身的价值生产出来,而且如同活劳动一样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价值.因此,科技进步同样创造价值."笔者认为,"知识技术创造价值"这一观点是不科学,不严密的,它片面,狭隘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确,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直接参与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而以生产过程的监督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从而在现实中表现为蓝领工人的不断减少和白领工人的不断增多.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出了这种趋势,他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的未来时说:"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机器体系",?"劳动就会表现为不再象从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不难看出,马克思早就预见了科技进步对生产过程带来的变化.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物质源泉不等于价值源泉.物质源泉具有多元性,而价值源泉具有唯一性,即只有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本身是价值,但不能创造价值;科学知识,技术工艺本身是人类劳动的成果,能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中直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自身不能直接地实现价值创造.在这里,在对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中,有两个逻辑关系需要理清:首先,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不等于劳动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完成劳动价值论的时候,就欣然采纳了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并一直坚持.他明确指出了"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认清了这点我们就可以说,劳动价值论同自动设备生产大量使用价值这一经济现象毫不矛盾.事实上,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劳动, 自然禀赋,资本,技术对物质生产的贡献虽然不同,但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贡献大小有所不同.在当代, 科学技术取代了资本,成为物质生产的最主要的增长源泉,是创造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的最关键因素.其次,知识技术创造使用价值并不意味着知识技术就能创造价值.用哲学的逻辑论来推理可以轻易得出: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价值量=商品中劳动量一价值量增加=人类活劳动量增加.所以,唯【收稿日期】2005—04—08?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5,16页. ?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马盼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8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作者简介】卓武扬(1975一),男,四川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法经济学.1O有劳动量增加才能实现价值增量,只有人类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对于如何将知识技术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同价值的产生和创造统一起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下文中将有详述,即科学理论,知识技术作为人类过去高智能劳动的成果,是通过对当前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产生价值创造功能的"增倍"或"扩张"效应,或者通过在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中实现了"后续价值创造"的功能,从而对价值创造过程发挥重要的影响.特别地,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的影响,也是通过其对劳动生产率,物质产品生产效率的影响,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社会生产内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应用不同水平的科学技术,从而实现了数量不等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体现出来的.就不同历史时期的全部社会生产整体而言,只要社会劳动时间总量一定,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都不能影响价值总量的创造,而只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或者说使用价值量的创造.这是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出发进行分析研究,由马克思对价值定义的逻辑前提所决定的.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反比关系,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减少,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和必然结果,它一方面导致单位产品价值量减少,另一方面又使产品总量增加,其最终效果就是没有直接影响价值总量.二,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根据马克思对价值是人类活劳动凝结的定义,价值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此,只有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但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但不是价值创造的直接源泉,它只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间接地影响价值创造.这个结论乍看起来有些矛盾,下面就此进行深入的解析.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科学技术间接影响价值创造,也可以按历史时期进行区分.就历史的长期来看,科学技术要影响价值的创造,由只有通过影响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来完成.价值量正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科学技术无法直接影响人们劳动的时间长短,却可以通过影响人们劳动复杂的程度,使一定的复杂劳动时间量,可以变成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时间量.马克思说:"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既然决定价值的是简单劳动时问,那么,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时间,就可以倍加或自乘地创造价值量.从这个层面上看,科学技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影响价值创造.但这只是表象,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真相.单位商品价值量也就是简单劳动的平均必要时间,全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亦即以全社会各行各业简单劳动时间倍加或自乘复杂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只要这个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时间以及复杂劳动自乘比例一定,价值总量也就一定.设一个社会简单劳动时间总量为L1, 复杂劳动时间总量为L2,劳动的复杂系数,亦即复杂劳动换算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为R,则该社会全部产品价值总量V: L1+R×L2.由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具有历史性,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页.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就可能成为简单劳动,也即上段公式中R不会绝对增大.科学技术进步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正缘于此:科技进步一方面使社会劳动的复杂水平提高了,过去的复杂劳动变成了现在的简单劳动,过去复杂劳动所有的价值创造的"倍加"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使单位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减少,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在社会价值总量公式V=L1+R×L2中,科技进步不能直接增加劳动时间 L1和L2,而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相对变化使两者之间的倍加关系R不会绝对增大.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作用于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也不能直接产生影响.在历史的短期,或者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生产的价值创造总量来看,科学技术改变上一段公式中的R即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倍加关系,即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个社会生产部门中,先进技术手段与落后技术手段并存且差距越拉越大,一些先进个体提高了其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其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倍加或自乘系数更大.这些先进个体运用了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使一定量的劳动变得更为复杂进而取得了更大的倍加系数R,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时间变成为更多的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价值量的创造.对于这些个体来说,这些增加的价值量,正是其进行比社会必要劳动更为复杂的劳动所取得的超额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为:M=L1+(R一R)xL2设社会生产中有产品性质相似的A,B,c三个部门,劳动投入分别为100,50,50.A部门劳动均为简单劳动,令其倍加系数为1;B部门包含90%的简单劳动和10%的复杂系数为2的复杂劳动,则全部门劳动平均复杂系数为1.1;c部门为80%的简单劳动和20%的复杂系数为2.5的复杂劳动,则全部门劳动平均复杂系数为1.3.设简单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为1:1,则根据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B部门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为1:1.1,C部门为1:1.3.图表1—1部门劳动投入劳动复杂系数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剩余价值创造 A部门l00ll:ll00B部门501.1l:1.155c部门50}3l:}365全社会合计2001.1l:1.1220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C部门开始在技术应用水平上成长, 部门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变为70%的简单劳动,20%复杂系数为2.5的复杂劳动,10%复杂系数为3的复杂劳动,则全部门劳动平均复杂系数为1.5,剩余价值率为150%.三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不变.有下表:图表1—2部门劳动投入劳动复杂系数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剩余价值剖造 A部门l00llllO0B部门50ill:if55c部门50l5l:l575全社会合计2001.15l:ll5230与表1—1相比,部门c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复杂度的提高,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增大,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提高,全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较以前多了10.这里多出的l0的剩余价值量,就是由于C部门技术进步和劳动复杂度提高而新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绝对"超额剩余价值.另一个方面,从一个社会生产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个体相比较来看,在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市场价值"量的实现有影响,使应用了先进科技的部门和企业通过攫取相对的超额剩余价值的方式增加价值量的创造,而落后部门通过损失或浪费价值的方式减少价值量的创造.事实上,先进技术部门价值创造量的增加是通过这样一个机理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市场价值不仅由生产产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且还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部门问的按比例分配"所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技术落后的产业部门,由于生产门槛低,产量往往大于社会需要.这样,这些部门产品包含的实际社会劳动量就有一部分"被浪费掉了",所实现的市场价值小于实际的个别价值.同理,如果商品产量小于社会的需要量,这个商品在市场上所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劳动量大.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门槛越高,资本自由转人越难,产业在市场上越处于强势.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正是因为其生产的技术门槛高,且产品蕴含的先进技术对市场有强烈的渗透和扩散效应,社会对产品的需要量往往大于产量, 产品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所实现的市场价值,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决定的个别价值大.这一"在市场上代表社会劳动量"大于"实际包含社会劳动量",亦即市场价值大于个别价值的差额,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落后技术部门"被浪费掉了"的那部分社会劳动量.图表1—3资本剩余价剩余市场平均平均生产产业利润率价格总额CV值率价值价值利润A产业部门l005050l00%50l505050%l50 B产业部门l007030l6667%50l505050%l50 合计200l2080l25%l00300lOO50%300 在图表1—3中,设A,B两部门产品性质可比,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相当,劳动复杂程度相似.A部门可变资本为50,绝对剩余价值量为50,剩余价值率为100%;B部门可变资本30,绝对剩余价值量30,绝对剩余价值率也是100%.而且B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资料的自动化程度高,单位可变资本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因而30的可变资本还取得了,部分相对剩余价值 2O,则B部门剩余价值总量50,剩余价值率I66.67%.两部门产品市场价值总量和单位产品个别价值均相等,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9页. 】2若图表1—3中的B部门开始成长,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复杂的脑力劳动比例更大.为了说明和比较的简单化,我们假设B部门产量保持不变,技术进步和劳动复杂化的结果是使产品质量提高.图表1,4资本剩余价剩余市场平均平均生产产业价值利润利润率价格总额cV值率价值A产业部flOO505080%40l405050%l50 B产业部门l007030200%60l605050%l50 合计200J2080J25%JOO300JOO50%300 在图表1—4中,B部门成长为B部门.B部门的市场价值总量增长为160,剩余价值总量增长为60.与图表1—3相比,除了30的绝对剩余价值,20的相对剩余价值外,B产业部门还由于产出水平的增加而获得了10的超额剩余价值.这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忽略对"绝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考察)是源于B部门的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提高,刺激和拉动社会需要量并使之大于产量,B部门产品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劳动量大,以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形式攫取了原本应该属于A部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量.B 部门的超额剩余价值10,正是来自于A部门"被浪费掉了"的那一部分社会劳动时间.这个被某些部门损失掉而4被另一些部门获得的相对意义上的超额剩余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相对"超额剩余价值.综上所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或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一方面通过使个别生产者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一定量的劳动变成为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量.这个由复杂劳动创造的更多的价值量正是"绝对"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之一, 它直接增加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对不同部门,不同生产者产品供求的影响,进而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二种含义"层面上,使不同部门,不同生产者劳动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实现程度不等,使供不应求的先进部门攫取了落后部门的一部分价值,这是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之二.这个"相对"超额剩余价值不直接增加全社会价值总量,只是价值量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科学技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影响价值创造之谜,正是缘于它"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6】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J】_中国社会科学,1995,(5).(责任编辑:X校对: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严肃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领域,它揭露了资本主义方式的秘密,也就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以及它为占有方式的结构,揭示了整个现代社会制度,在其周围凝结起来的核心。
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