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概念在人类探索世界的漫长历史中,哲学的思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宇宙和人生的认知之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发展早期的一种重要思潮,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构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起源于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开始对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
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根本性的物质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这种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构成的。
比如,在中国古代,有“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则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主张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直观性。
它基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感受。
古人看到水的流动、火的燃烧、土地的孕育等,便将这些常见且具有显著作用的物质视为世界的基础。
然而,这种直观的认知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人们无法深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内在本质,对于世界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另一个特点是猜测性。
古代哲学家们在缺乏科学实验和严密逻辑推理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推测来构建世界的本原。
例如,认为某种单一的物质可以衍生出万物,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勇敢的探索和思考。
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种种不足,但它在哲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它打破了宗教和神话对世界解释的垄断,促使人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的本质。
它为后来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激发了更多的思想家去深入研究和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同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促使人们关注自然现象,尝试用物质的原因去解释各种自然变化,为早期科学的萌芽提供了思想土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陷逐渐显现。
它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无法满足人们对世界更精确、更深入的认识需求。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以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社会历史以及认识问题等的一种特定形态的唯物主义哲学。
它产生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机械唯物主义具有很大影响,成了反抗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禁锢、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论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朴素唯物主义Biblioteka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马哲经典语句
(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马、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恩格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恩格斯在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感性认识的观点,认为世界中唯一真实的东西是物体的物质形式,这些物质形式可以被感官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到。
这种观点在古代文化中并不罕见,像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就曾经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然而,在现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被认为是最古老和最落后的哲学观点之一。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先驱者之一。
恩格斯在其处女作《草稿哲学批判》中,提出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意识到了物质的存在,但却没有意识到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是一个始终不变的存在,而恩格斯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
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所不同。
他认为物质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他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认为世界本质上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这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相反,因为古代哲学家认为物体的物质形态是静态的。
恩格斯的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批判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体现。
他认为不断变化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有通过实践和工作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发展。
他认为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力量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这种变化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得以完成。
恩格斯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批判被证明是正确的和有用的。
他的哲学观点在历史上的长期实践证明了它的准确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的哲学观点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而且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现今社会中,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力。
许多人认为感性认识是最基本的认识方式,物质存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形式。
然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提醒我们,变化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科学和实践是实现如此变化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因此,现代人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的思维是有目的的,我们总是说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需要对事物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把这些问题推到我们面前。
朴素唯物主义是对唯物主义最简单的概括。
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属于儒家学派的范畴,而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主张“仁政”“修己达人”“民胞物与”等,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认为自然界和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有机联系,有其存在形式和内在关系。
如果把这种联系总结为“人学”或“人理”,那么朴素唯物主义便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朴素唯物主义既是古代哲学基本范畴之一,又是中国哲学中一种基本范畴,因此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普遍运用或探讨最多的基本范畴之一。
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诞生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天”的概念,这一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天所生,圣人为天之道。
”“天所生”是指天地之间自然生成的万物之理。
而圣人就是指自然万物中具有永恒意识的人。
他们要运用自然的规律去认识事物,他们要去改变世界,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个过程。
在这之前我们提到过,先秦时期有两个经典人物:一个是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所记载的大禹的形象——治水的“大禹”以及一本叫《周易》或者《易经》的书——大禹和他的老师契、契的后代——契;另一个就是殷商周公旦所著《周易》中所记载的另一位大禹,而这两位大禹在后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二、朴素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和哲学基础朴素唯物主义最早的雏形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其经典著作《理想国》中就提出了一个关于自然和人关系的基本命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万物是一种统一的整体。
此外《论衡》、《论天》等著作也都充分阐述了这种理念。
到了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家又提出了关于“人性”和“善”的观念。
而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更强调人自身对自然、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作用。
其中,在《论衡》和《论衡二》中所提出的“善”和“恶”等概念都不为后人所重视甚至抛弃了。
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白《大金国》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是三种主要的唯物主义思想流派。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背景的影响。
这篇长文的目的是探讨这三种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通过对比和评价这三种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唯物主义思想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和影响。
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这种思想强调物质是真实的本质,并且通过一些代表人物来说明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种思想认为存在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东西,它们的代表人物将会在文章中一一介绍。
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思想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通过一些代表人物的研究来展示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这三种唯物主义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不同时期对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对比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各种思想流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因此,阅读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机会,也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些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安排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唯物主义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例如其强调物质世界的本原性,对宇宙的自然规律和客观存在的认识等。
同时,我们还会列举一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古中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阐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如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态度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和本体论问题的思考。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例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例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物质世界对人类经验和认知的重
要性。
在古代,这种观点经常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事件的观察中。
以下是一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例子。
1.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然的认识:古代中国农民对自然的理解多基于朴素的唯物
主义观点。
他们通过观察天象、研究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来预测自然灾害和农业收成。
农民相信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活,因此他们发展了一整套与季节和自然现象相关的农事经验,并将其代代相传。
2. 古希腊哲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
等也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万物流动”(panta rhei)的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是不断变化的,万物皆为一种流动的物质。
伊壁鸠鲁则建立了一种以原子为基础的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无数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3. 印度古代医学观点:古印度医学家的观点也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元素。
他们
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平衡是与自然法则的和谐相关的。
根据他们的理解,疾病是由于身体里的物质不平衡,因此通过平衡和调理身体内的物质,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些例子展示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不同文化和领域中的存在。
古代人们
通过观察自然、思考生活和研究医学等方式,试图理解物质世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人类认知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这种观点在古代中国的儒家、墨家和道家等学派中都有所体现。
在古代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所引起的,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干预。
儒家学派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儒家学者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通过与自然的合作,来实现人的自身发展。
墨家学派则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他们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社会的发展。
墨子还强调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物质利益的追求,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道家学派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和理解。
老子提出了“道”的观念,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无形的、无限的道。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通过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自身的修养和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发现了很多科学规律,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古代的农民在耕作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农业经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的来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与自然的合作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观点对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一、定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它认为世界上只有物质存在,而精神、意识等实
质上是物质的一种形式,不存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世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发
展自古希腊哲学家叔本华的“物质论”,他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精神或意识是物质
的一种形式,不存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世界。
二、局限性
1.缺乏科学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缺乏科学性,它把精神、意识等实质上归结为物质,忽
视了精神、意识等现象的客观存在性,不能解释精神、意识等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因此在
科学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缺乏社会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缺乏社会性,它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物质,忽视了社会关
系的客观存在性,不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性,因此在社会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3.缺乏超越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缺乏超越性,它把人的行为归结为物质,忽视了人的行
为有超越物质的能力,不能解释人的行为有超越物质的能力,因此在超越性观点上存在较
大的局限性。
三、结论
总而言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它在科学、社会和超越
性观点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科学、社会和超越性需求。
附录名人名言马原范文
附录: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易出题的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24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高中哲学概念总结(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心外无物"(王守仁)客观唯心主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一)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他们对世界的本源、构成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其中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代表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精髓。
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将世界解释为由基本物质构成的系统。
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相信世界是由数字构成的,这种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更进一步,希波克拉底提出水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而安纳克西曾则论证了万物都是由无限的种类相同的实体组成的。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自发辩证法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在探讨世界发展规律时产生的重要概念。
希波克拉底认为万物在永恒变化中形成和消亡。
而赫拉克利特则提出“一切流动”和“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根源是对立统一的存在。
这些思想都表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对自发辩证法的思考。
总结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为后世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们对世界本源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构成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的重要性,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则引导人们理解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统一性。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不仅丰富了人类思维的宝库,也为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方式,强调对自然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解释。
这种观点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其中以《大学》、《中庸》、《易经》等经部书籍中的一些观点最为知名和代表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敬畏自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自然的敬畏。
古代人们相信自然是强大而威严的存在,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他们认为自然力量的强大超越人类力量的能力,因此对自然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现象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二、实事求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实事求是,追求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客观规律。
古代智者倡导勤勉观察、深入思考,并发表了许多极具洞察力的观点。
他们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经验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对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追求对事物本质、产生原因的真实认识。
三、注重实际应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注重将对自然的认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古代人们认为,认识自然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将所得到的认知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他们通过对自然观察、实验和试验,不断探索和发展各种应用技术,如医药、农业、建筑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对自然的认识。
四、致力于和谐共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们追求人与自然的调和,认识到人类的发展需要依赖自然的恩赐和支持,并且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古代人们在追求自然认识的同时,也与自然保持一种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尽量避免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破坏。
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对自然的敬畏、实事求是、注重实际应用和致力于和谐共生等特点。
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珍视现代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应该从中汲取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精华,保持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发展
有着不同的概念 , 但不管哪种本体论都是为了揭示世界宇 宙本原 。 试图对世界做出终极解释, 给人类提供终极价值和
根本 的指导方法。
使其唯物主义本体论 带有 很强的原始性 和朴素性 。
干世界的统一性 , 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 巨大 的进 步 , 这 这
一
、
前
言
表明人类对 自然界 的认识 已经从 宗教和神话 的世 界观 中解
本体论又名存在论 , 来源于拉丁文 O toi, n l a在不同语 og
言 中有 不同的译 法 , 不同哲 学家或 哲学 流派 对本体 论也 而
放出来 , 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但是 , 走 在他否定 用超 自 然
念也进入 以后的哲 学家处理万物与世界关 系的范 畴内。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则把“ 作为万 气”
物 的本 原 ,气 ” “ 通过稀薄和凝 聚这两种对立 势力的彼此 转
本体论认为世界本原是一种物质( 如原子等) 马克思主义 ,
本体论认为世界本原是标志客观存在 的为人 脑所反 映的抽 象物质 。
古罗马的唯物主义代表是卢克莱修他在本体论上认继培根之后的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认为世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或者物质担当者原子是绝界统一于物质除了物质实体之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对坚固的其形状是有限的而每一种形状的原子的数目却非物质的实体物质是永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是无限的原子具有一种可触性
他 的学生 阿那克 西曼德在这个 问题上则 力图寻找一种 统一 的不变 的物质 始基 , 认 为“ 限者 ” 他 无 是世 界 的本原 。 无 限者是没有 固定形 态和固定性质 的原 始物质 。无 限者首 先分离 出冷 和热 、 湿和 干 , 冷和热 、 湿和 干 的对立 漩涡运 动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中国哲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国哲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多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朴素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和物质的实在性,以及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它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物质的表现,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人们所感知的世界中。
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是物质的产物,受到物质的制约和决定。
这种观点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主张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应当以实际和经验为基础,强调实事求是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民哲学。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农民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是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律。
例如,农民通过观察天象和季节变化,认识到天气和季节的变化是由自然界的物质所引起的,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
他们将自然界的物质看作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调了实践经验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演进,朴素唯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哲学思想。
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到了多位哲学家的支持和发展。
例如,庄子提出了“天地万物皆曰物”、“物之化”等观点,将物质和事物变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而墨子则提出了“鬼窟论”和“名实论”,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实际存在的,没有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
他强调理性思维和实践实证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进步,朴素唯物主义逐渐融入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其他流派之中。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儒家注重实践和经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人是通过与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培养和发展的。
同时,儒家还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认为人应当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和造福人民。
从科学上证明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从科学上证明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在古代早期社会中盛行的哲学观点,它注重对物质世界的实际存在进行观察和研究,相信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实在和决定性因素。
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结果确实证明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实在和决定性因素。
当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科学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重复性验证,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例如,物理学研究揭示了运动、重力、电磁力等物质作用和力学规律;化学研究揭示了物质的成分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等。
这些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实际存在和决定性因素。
其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感觉和认识是从客观世界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的。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人脑是感知、思维和意识的物质基础。
通过对神经元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可以观察到人脑在感知和思维中的活动。
同时,科学研究也揭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和感觉信息的传递过程。
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感觉和认识是通过物质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的。
此外,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注重对自然规律和现象的实证研究,科学研究也强调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证实。
科学研究使用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实际观察和测量,获取数据和证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这证明了对物质世界的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最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强调对实际生活和经验的重视,科学研究也强调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科学家在研究中经常会参考实际生活和经验,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积累和总结经验观察。
这些实践性和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既是科学方法论的一部分,也证明了把实际生活和经验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依据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结果确实证明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通过实验观察和重复性验证,科学研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规律和本质,证明了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实在和决定性因素;通过神经科学研究,科学家观察到了感知和思维的物质基础,证明了感觉和认识是从客观世界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的;科学研究也强调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实证研究,通过对现象的实际观察和测量,获取数据和证据,得出科学结论;同时,科学研究也强调从实际生活和经验出发,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与唯心篇(一)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14. 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白《大金国》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
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
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
(中医文化具有:猜测性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惊水;思土。
6、代表天干: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离火;兑乾金;坎水;坤艮土(二)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老子)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朱熹)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黑格尔)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三)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1、‚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2、‚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4、‚心即理。
‛(陆九渊)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王阳明)7、‚万物皆在吾心中。
‛(王阳明)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9、‚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10、‚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12、‚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叔本华)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波格丹诺夫)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18.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19.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20.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21.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22.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23.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辩证法认识论篇(四)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1、‚知,材也。
‛(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含谓之智。
‛(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荀子)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
‛(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
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
‛(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
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
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
‛(胡适)2、‚有用的就是真理。
‛(詹姆斯)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波格丹诺夫)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八)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