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的中医治疗原理与方法 (2)
中医怎么治疗甲亢

中医怎么治疗甲亢甲亢,什么是甲亢呢?甲亢如何治疗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医怎么治疗甲亢。
中医治疗甲亢的方法(1)一般治疗: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者可服用一些镇静剂,如安定、利眠宁等;心悸及心动过速者可用心得安、氨酰心安等药;保证足够的休息;增加营养;营养包括糖、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较正常人需要量增加。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主要用硫脲类的抗甲状腺药,如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和他巴陛唑、甲亢平。
其它抗甲状腺药物如碳酸锂、过氯酸钾等已很少用。
用药的适应证:①病情较轻、甲状腺较小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②年龄在20岁以下;③手术前准备;④甲状腺手术后复发且不能做同位素131碘治疗;⑤作为同位素131碘治疗的辅助治疗。
(3)甲状腺手术治疗的适应证:①毒性弥漫性中重度甲状腺肿,长期药物治疗无效;②甲状腺很大,有压迫症状;③胸骨后甲状腺;④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⑤毒性甲状腺腺瘤。
(4)同位素131碘治疗的适应证:①毒性弥漫性中度甲状腺肿,年龄在30岁以上;②抗甲状腺药物过敏或治疗无效;②不愿手术或手术后复发;④毒性甲状腺腺瘤。
(5)中医治疗:本病多为阴虚肝郁,肝阳上亢,心阴亏损,采用滋阴平肝潜阳为治疗原则,兼予养血安神之剂。
近年来,含碘的中药已少用,因为摄入碘多时甲亢病情加重而且治疗不易控制。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甲亢临床上多见为烦躁易怒,恶热多汗,心悸失眠,口渴引饮,多食善饥,便频量多,目赤肿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主要有疏肝清热。
肝郁火旺证病因:忧思愤怒,肝失疏泄。
临床表现:烦躁易怒,恶热多汗,心悸失眠,口渴引饮,多食善饥,便频量多,目赤肿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疗原则:疏肝清热。
食疗处方:柿子蜂蜜膏原料:青柿子1000克,蜂蜜适量。
烹制方法:将青柿子去柄、洗净,捣烂绞汁,放入锅中煎煮浓缩至黏稠。
加入蜂蜜1倍量,继续煎煮至黏稠,离火待冷,装瓶备用。
食用方法:每日1汤匙,以沸水冲服,每日2次,连服10~15天。
中医治疗甲亢的经验总结针灸和中药的效果如何

中医治疗甲亢的经验总结针灸和中药的效果如何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甲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针灸和中药疗法。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甲亢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针灸和中药在治疗甲亢中的效果。
一、针灸治疗甲亢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甲亢方面有独特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甲亢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涌泉穴、太冲穴、合谷穴等。
针灸治疗甲亢的优点在于疗效明确,作用迅速。
许多甲亢患者在针灸治疗后可以感到明显的减轻症状,如心悸、口干、烦躁等。
此外,针灸疗法无需服用药物,避免了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然而,针灸治疗甲亢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针灸治疗需要寻找合适的针灸师进行操作,而且针灸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其次,针灸疗程较长,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针灸治疗甲亢并不适合急性发作的患者,或者对针刺治疗方法抗拒的患者。
二、中药治疗甲亢中药治疗甲亢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甲亢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中药可以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治疗甲亢。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贝、黄芪、半夏等。
中药治疗甲亢的优点在于疗效持久、副作用小。
相比于西药治疗,中药不仅可以缓解甲亢的症状,还可以调节全身的各个系统,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此外,中药药性温和,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使用。
然而,中药治疗甲亢需要个体化的配方,并且剂量和煎煮过程需要严格控制。
不同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证候类型,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配。
此外,中药疗程较长,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三、综合治疗策略针灸和中药在治疗甲亢中的优势互补,可以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一方面,针灸可以缓解患者急性发作时的症状,迅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另一方面,中药则可以持续调理整体体质,保持甲状腺的功能平衡。
综合治疗策略的具体操作包括:针灸治疗和中药的配合应用,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甲亢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一、概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为特征,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
中医学中将甲亢归属于“瘿病”、“心悸”、“消渴”等范畴。
中医针灸治疗甲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甲亢的目的。
二、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甲亢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 情志失调:长期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而影响甲状腺功能。
2.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3. 肾阴亏损:肾阴不足,水火不济,阴虚火旺,热盛耗气,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4. 气血瘀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影响甲状腺功能。
三、中医针灸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调和阴阳,调整气血。
(2)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3)补肾填精,滋阴降火。
2. 针灸取穴(1)主穴① 百会: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具有调和阴阳、镇静安神的作用。
② 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
③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具有调和气血、安神宁心的作用。
④ 气海:位于腹部,脐下1.5寸。
具有温中补气、调和脾胃的作用。
⑤ 神门:位于腕部,掌侧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具有安神宁心、调和气血的作用。
⑥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具有滋阴降火、调和肾气的作用。
(2)配穴① 肝郁气滞:加肝俞(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期门(位于胸部,锁骨中线第四肋间隙)。
② 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脾俞(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③ 肾阴亏损:加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髁后缘)。
3. 针灸方法(1)采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深度约为0.5~1寸。
甲亢的治疗方法探索草药和自然疗法对甲亢的治疗效果如何

甲亢的治疗方法探索草药和自然疗法对甲亢的治疗效果如何甲亢的治疗方法探索:草药和自然疗法的效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由甲状腺素过度分泌引起。
虽然西医药物治疗是甲亢的主要方法,但草药和自然疗法也被许多患者尝试并声称对甲亢的治疗效果不错。
本文将探索草药和自然疗法在甲亢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一、传统中草药的应用1. 降火清毒类草药:如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草药。
例如菊花、连翘、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可以缓解甲亢引起的炎症症状,减轻病情。
2. 调节气血草药:通过调和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而起到调节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例如党参、当归、黄芪等草药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有助于缓解甲亢的症状。
3. 祛瘀活血类草药:适用于甲亢引起的心悸、气短以及产生的心肌纤维化等症状。
如丹参、川芎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甲亢引起的心脏相关症状。
4. 养阴清热类草药:适用于甲亢引起的口干、咽干、多汗等症状。
例如知母、麦冬等能够为体内提供水分,缓解因甲亢过度代谢带来的症状。
草药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二、自然疗法的应用1. 饮食调理:甲亢患者应遵循低碘、低脂、低热量的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应避免食用。
2. 放松心态: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甲亢的症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压力过大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 适度锻炼: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缓解甲亢的症状。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以免产生不适。
4. 中医养生:利用针灸、推拿、气功等传统中医疗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状况,促进身体自愈。
然而,这些方法需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草药和自然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轻甲亢症状,提高身体免疫力,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在选择草药和自然疗法时,需遵循合理用药、科学饮食和个人体质的原则,并与主治医生相互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甲亢的中医治疗疗法

甲亢中医治疗最佳经验方一、甲亢概述中医临床学中无甲亢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与中医学中的“瘿病”很类似。
但中医学瘿病的概念很广,在《吕氏春秋》、《三国志》、《诸病源候论》、《肘后方》、《千金要方》、《三因方》等古代文献中先后沿用了血瘿、气瘿、息肉瘿、石瘿、劳瘿、土瘿、忧瘿、筋瘿等众多名称,这些可以概括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但与甲亢比较接近的当属忧瘿与气瘿。
二、甲亢的中医病因病机甲亢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即甲状腺),病变脏器波及肝、肾、心、脾、肺,而以肝肾为主。
病因上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袭而发病。
所谓禀赋不足者与现代所称之遗传因素相似。
人之先天禀赋与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
肾阴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
肾阳不足,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缨脉则见颈前肿大。
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情志内伤与现代所称之精神因素致病雷同。
有人统计365例甲亢发病因素,发现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本病之发病多缘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肝失疏泄一则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可化火生热伤阴,三则可横逆犯脾致湿生痰,终则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则为颈缨肿大(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征,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
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证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
所谓外邪侵袭者与现代所称感染诱发本病相似,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缨脉,结聚颈前,则成本病。
治疗甲亢的中药方_中医如何治疗甲亢

治疗甲亢的中药方_中医如何治疗甲亢中医治疗甲亢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使用中医治疗甲亢是有什么方法的呢?中医是如何治疗甲亢?治疗甲亢的中药方由店铺来为大家介绍! 治疗甲亢的中药方剂甲亢也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它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多系统的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以及高兴奋症状和眼部症状。
关于甲亢的治疗一般以药物为主,再加上手术治疗。
当然还有其特别的治疗方法,就是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甲亢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治疗甲亢的中药方剂如下:1、白虎汤合知柏地黄汤用法用量:生石膏先煎好备用,取知母,甘草,生地,山药,太子参,萸肉,麦冬,生牡蛎,五味子,玄参,香附,丹皮。
加水进行煎服,每天使用一剂。
功效主治:对于甲亢患者有滋阴泻火,软坚散结的功效。
适宜人群:比较适用于阴虚头旺,症见面红,心悸,汗出,急躁多怒,纳亢消瘦,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的甲亢患者。
2、黄芪生脉饮合杞菊地黄汤用法用量: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生地,山药,萸肉,白芍,香附,制首乌,生牡蛎,甘草。
用水煎服,每天1剂。
功效主治:这具有益气养阴,平肝潜阳的功效。
适宜人群:一般适用于患者表现出心悸怔忡,怕热多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者等气阴两虚的甲亢患者。
3、复方甲亢膏用法用量: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功效主治: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适宜人群: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甲亢患者的自身调节1、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致病因素与内伤七情关系密切,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戒暴怒,除烦恼,避忧思,乐观豁达,情志舒畅,气血平和,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调摄的第一要诀。
甲亢眼睛肿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甲亢眼睛肿是甲亢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睑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甲亢眼睛肿属于“瘿病”、“眼突”范畴,病因病机复杂,治疗原则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以下是一篇关于甲亢眼睛肿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郁气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导致眼周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眼肿。
2. 脾虚湿盛:脾气虚弱,运化水湿无力,水湿内停,溢于眼周,致眼睑水肿。
3. 瘀血内阻:气滞血瘀,瘀血内阻,脉络不通,导致眼周气血运行不畅,眼睑水肿。
4. 肾阴虚火旺: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火邪上炎,灼伤津液,致眼睑水肿。
三、诊断要点1. 眼球突出,眼睑水肿。
2. 伴有甲亢的其他症状,如易怒、心悸、多汗、手颤等。
3. 甲状腺功能检查异常。
四、中医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2)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3)滋阴降火,调养肝肾。
2. 中药治疗(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丹参15g,红花10g,牛膝10g。
(2)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方: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薏苡仁15g,黄柏10g,栀子10g。
(3)滋阴降火,调养肝肾方: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菊花10g,甘草6g。
3. 针灸治疗(1)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取穴:肝俞、胆俞、太冲、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操作:每次选3-5穴,用毫针刺入,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2)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取穴:脾俞、胃俞、中脘、水分、足三里、阴陵泉。
操作:每次选3-5穴,用毫针刺入,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滋阴降火,调养肝肾:取穴: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太冲。
操作:每次选3-5穴,用毫针刺入,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4.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甲亢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甲亢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简称。
此病是由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而导致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亢患者多为20~40岁的女性,可出现食欲亢进、多言好动、爱发脾气、失眠、甲状腺肿大、心率加快等症状,在病情严重时可发生甲状腺危象、内分泌浸润性突眼症等并发症。
一般来说,甲亢患者若能坚持服用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进行治疗,其病情可以痊愈或得到良好的控制。
但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用药的疗程也长达2~3年。
有些甲亢患者往往不能坚持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如果采取碘-131放射疗法,甲亢患者还会对治疗后发生的甲减有所顾虑。
临床实践证实,此病患者若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用药的安全性很高。
中医认为,甲亢属于“瘿瘤”、“惊悸”、“肝火”等范畴。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可将此病分为4个类型:肝郁痰结型甲亢、肝火犯胃型甲亢、阴虚阳亢型甲亢和气阴两虚型甲亢。
下面就介绍一下各型甲亢的特点及如何选方用药进行治疗。
1.肝郁痰结型此型甲亢患者可出现颈部肿胀或有结块、质软不痛、胸胁满闷、爱叹息、恶心、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或濡滑等症状。
治疗此型甲亢应坚持疏肝解郁、化痰清热的原则,可选用丹桅逍遥散加减。
其方药组成是:丹皮、山栀、半夏、贝母、川楝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9克,薄荷(后下)3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
患者若有胁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郁金、香附各9克。
患者腹胀便溏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党参12克,木香6克,白豆蔻(后下)3克。
患者颈部的结块若较硬,可在此方中加入黄药子6~9克,露蜂房9克。
2.肝火犯胃型此型甲亢患者可出现颈肿眼突、目光炯炯、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溏泄、性情急躁易怒、怕热多汗、面红、心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症状。
治疗此型甲亢应坚持清肝泻胃、散结消瘿的原则,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亢中医治疗让病人抒发情绪,心里的话不要闷着,都抒泻出来。
中和疗法:环境、饮食、情绪、甲亢病人的拍打有一位家长患过很严重的甲亢,我想甲亢是归三焦管,而甲状腺属于上焦应该归心脏管,所以她的心包经和心经应该能拍出不少的痧,一试,果然。
但最有意思的是这位家长的心力很强,她全身都试了试,结果在手臂外侧靠内的部分也打出了许多的黑痧(有照片为证)我一查,是手少阳三焦经经过的地方,我不禁感叹,中医太神了!那你如果说这个甲亢性功能亢进,或者是怎么样子哈,因为什么样子的体重,一个礼拜、二个礼拜上下差二十几磅来回地变得胖;变得瘦;变胖变得很快,实际上这都是一种……当然了作为……啊,这是内分泌的问题啊什么,实际上都不是,嚎,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那,在经方的……经方家来说,如果你是阳明经热,啊,而没有阳明经的腑热。
阳明经呢,在经方来说的话就分两个处方,一个是腑热,腑热就是大便便秘了,我们可用小神机、大神机、调味神机啊,或者是大黄甘草汤。
那还有一种是经热,经热的话变得胃口非常的大。
好会吃东西啊,哇,吃很多,那个,那个吃饭好吃……一餐吃好几碗。
面要吃很多,米面要吃很多,病人会过胖。
有这种情形,那经热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白虎汤就解决掉,就可以把胃缩小,胃的那个容积会缩小,病人就吃不下东西了。
那如果说这个遇到阳明经热的病人,你常常还有些症状是一饿马上就要吃,不吃的话就会很难过,会慌啊,心慌。
西医来说血糖太低,嚎,让你要吃一颗糖。
但是没有用啊,你吃一颗糖下次还是血糖低啊。
我们这个时候就要用白虎汤,把胃缩小。
胃体积、容积缩小了以后,他吃得饭量就不会很多,同时不会那么快,那么容易饿,啊,这个时候,人就慢慢,慢慢瘦下来。
甲亢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采用食疗、方药两种方法治疗甲亢,具体介绍如下:1、中医食疗(1)决明子茶:决明子30克,绿茶50克。
决明子与绿茶混匀,每取10克,沸水冲泡,或水煎取汁温服。
代茶饮。
清肝泻火降压。
适用于甲亢高血压者。
(2)灵芝百合饮:灵芝10克,百合10克,冰糖15克。
灵芝和百合入砂锅,水煎30分钟,溶入冰糖即可。
每日一剂,温服。
滋阴溢气,养心安神。
适用于甲亢失眠、心悸患者。
甲亢的中医治疗方法(3)生地枣仁饮:生地15克,枣仁30克,柏子仁10克,冰糖15克。
生地和枣仁、柏子仁共入砂锅,水煎30分钟,溶入冰糖即可。
每日1剂,温服。
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适用于甲亢心悸、烦躁、失眠患者。
(4)山药糯米粥:鲜山药30克,糯米100克。
山药洗净,去皮,切片,与糯米共煮粥。
每日1剂。
健脾益气。
适用于甲亢大便次数多或溏泻者。
甲亢的中医治疗方法(5)山药鹅汤:主料:山药30克,沙参15克,玉竹15克,鹅肉250克。
调料:葱段3克,姜片3克,精盐3克,味精1克。
鹅肉洗净,入砂锅,煮沸弃汁。
诸药放入纱布袋逢好。
砂锅置火上,入鹅肉、药布袋、葱、姜、精盐,文火炖至肉熟,入味精煮沸即可。
配餐汤,滋阴益气,止消渴。
鹅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治消渴,配合善治消渴之山药、沙参、玉竹,适用于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
2、常用方药(1)消遥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0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制半夏10克,陈皮6克,香附10克,山药15克,白芥子6克,丹参3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
水煎服,日1剂。
疏肝健脾,豁痰消瘿。
用于肝郁脾虚,症见精神抑郁,吞咽不利,神疲乏力,大便溏稀,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者。
甲亢的中医治疗方法(2)白虎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6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太子参30克,萸肉10克,麦冬15克,生牡蛎30克,五味子6克,玄参10克,香附10克,丹皮6克。
水煎服,日1剂。
滋阴泻火,软坚散结。
用于阴虚头旺,症见面红,心悸,汗出,急躁多怒,纳亢消瘦,舌红苔黄,脉弦数者。
(3)黄芪生脉饮合杞菊地黄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5克,生地30克,山药15克,萸肉10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制首乌15克,生牡蛎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
益气养阴,平肝潜阳。
用于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忡,怕热多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者。
原文地址:/fz/tslf/20110927/645602.html甲亢的中医理论与治疗是什么?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免疫失常和神经精神因素所导至的一种多系统综合症,从中医的理论来说,甲亢的发病与情志和体质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与肝、肾、心、脾有直接的关系)。
中医所说的情志因素是指: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或长期思想忧郁,精神压抑、七情不遂而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火随气窜,上攻于头,所以患者表现出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头晕、眼花等症状;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脾气虚弱,四肢肌肉便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就会表现出消瘦、乏力;倘若肝火旺盛灼伤胃阴,胃火积盛则消谷善饥,所以患者有饭量增高大便次数增多的现象;肝与肾同源,肝阴亏损肾阴就不足,所以导致男性遗精甚至阳痿;如果长期忧虑则伤心,心肾阴虚、神失内守,就会有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体质因素是指素体阴虚,特别是女同志,因为处在发育、妊娠、哺乳期的女性体质较虚弱,一旦有气郁,就容易化火,肝火亢盛则灼伤阴血,这样就容易至病。
中医将本病归于"瘿瘤"范畴,其发病原因首先在于患者素体阴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阴失敛。
在此基础上,复遭情志失调,精神创伤。
中医认识到情绪和精神因素对甲亢发生的影响。
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若原来体质就肝肾阴亏,则更易炼液成痰,壅滞经络,结于项下而成瘿。
中医认为由于七情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总之,患者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气交阻于颈前,则发于瘿肿;痰气凝聚于目,则眼球突出。
素体,是指与生俱来,或幼时因某种原因而引起的体质。
如先天遗传缺陷,或(后天)幼时曾患重病,未能及时调治,导致脏腑受到难以改变的功能缺陷,从而形成一种长久的体质,中医叫"素体"。
素体的表现,可分为阴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气虚型体质等。
中医治疗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并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治疗上常通过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宁心安神、祛痰散结、活血通络、驱除邪毒等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借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失调的病理状态。
中医治疗甲亢的机制为:(1)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调节神经与体液系统的功能活动。
(3)抑制能量代谢。
(4)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适应症如下:①轻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者则中西药同用);②对服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因毒性反应无法继续治疗,且不宜手术者;③合并肝病者;④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加重者;⑤甲亢手术后的疗效不巩固,或又有复发者。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症状不一,有的呈现出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有的呈现出怕冷、乏力等,甲状腺病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上海港华专家指出,甲亢病的中医治疗上常通过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涤痰散结、活血通络、驱除邪毒等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借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失调的病理状态。
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变脏腑涉及肝、肾、心、脾、肺,但以肝、肾为主。
甲亢发病原因甲亢病因比较复杂,一般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理失度及外邪侵袭。
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
肾阴虚不能上涵肝木,而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
肾阳虚,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瘿脉则见颈前肿大。
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一则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化火生热伤阴,三则横逆犯脾致湿生痰,最终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为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症;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
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症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
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肌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瘿脉,结于颈前,则成甲亢。
甲亢发病原因甲亢病因比较复杂,一般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理失度及外邪侵袭。
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
肾阴虚不能上涵肝木,而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
肾阳虚,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瘿脉则见颈前肿大。
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一则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化火生热伤阴,三则横逆犯脾致湿生痰,最终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为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症;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
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症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
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肌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瘿脉,结于颈前,则成甲亢。
治甲亢的中成药治疗甲亢的中成药较多,是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对本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对甲亢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摘录如下:1.复方甲亢膏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用法用量: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2.复方甲亢宁片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3 甲亢丸组成:橘红100克,清半夏150克,云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蛎150克,大贝150克,三棱1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疗效:以本丸治疗甲亢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治愈者最少服药90丸,最多服药180丸。
4 昆明山海棠片用法用量:甲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当于生药2.6克);乙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