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部分共82页文档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 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 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 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 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 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文言中的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骊(黑马),浸(渐渐),驰(放松),稚(年轻),日(太阳)等。
(2)文言的单音词包括在鲜蛋汉语的复音节词中。
例:蚁(蚂蚁),月(月亮),厌(厌恶),朋(朋友)等。
(3)文言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复音词。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年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年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古代汉语语法大全
(三)介词介词引进动作有关内容。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宾语(含隐性宾语)结合才能成为句子成分,主要充当状语、补语,偶或定语。
以德报怨——以德,状语始于足下——于足下,补语王因收吏玺自三百石以上。
(韩·外储说右下)——自三百石以上,定语,后置介词、动词都能带宾语,区别在于:“介+宾”作修饰语,“动+宾”主要作谓语。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论·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
(论·卫灵公)介词引进的动作有关内容有: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行为主体等,据此进行介词分类。
1、时地介词时地介词是“时间介词”和“处所介词”的合称,作用是引进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和地点,包括起点、终点、所在、经历、方向等。
第一,引进动作起点。
有“于、於、乎、从、自、由/繇、以、道、起”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六十四章)(纣)囚文王昌。
投之石室,将以昔至明,阴兢活之,与之俱亡。
(史·龟策)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西南夷)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
(韩·十过)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
(史·冯唐)自古以来自关而西从今往后从壁上观由赵入秦由今以降第二,引进动作终点。
主要有“于、於、乎、及、至、到、抵/底、迟、犁、迄/ 讫、逮/迨、投、薄”等。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大雅·生民)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孟·梁惠王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隐元)楚侵及阳桥。
(左·成二)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列·天瑞)又作“抵”。
逮夜至于齐。
(左·哀六)逮丕继业,年已长大。
(吴志·诸葛瑾)又作“迨”。
迟帝还,赵王死。
(汉书·外戚上)《史·吕太后本纪》作“犁”,今有“黎明”。
(原)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因此,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例如: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遂与外人间隔。
()()⑥无论魏晋。
()()⑦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阡陌交通。
()()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
如:人、日、月、牛、羊、山、水等,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
例如:“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例句:孙权劝学,“劝学”是鼓励吕蒙学习的意思。
“访”今义是“探访”、“访问”,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
例句:“王访于箕。
”(《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给”今义是“给予”,古义是“供给”、“供应”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古义是专指黄河。
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这类词的古今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
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例如:①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走”字的古义是“”②孟子去齐。
(《孟子·公孙丑下》)“去”字古义是“”,与今义正相反。
古代汉语语法资料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b 功能作用相似。
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c方式情态相似。
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
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
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
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
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
2)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如“防”的本义;堤坝。
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
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如“防”。
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古汉语(语法部分)
•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
表示被动形式标志分成两类:一是只在语 义上表示被动而无形式标记的句子,叫做 语义上的被动句;一是被动句式。这种句 子在谓语动词前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 “被、叫、让、给、吃、教”等等。 被、叫、让、给、吃、教”
• “被”字句 • 被动式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或
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有时候是 追究原因。例如: 自是君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卷六)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 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 的主意总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 (同上第二十八回)
•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
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思考:这类“ 思考:这类“被”字句是不是被动句?
• 但是这些“被”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但是这些“ 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被”字 句在汉末出现,到南北朝时增多。例如: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 时表)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亮子被苏峻害。(同上方正)
• “见”字句:用“见”字作为助动词。“见” 字句:用“ 字作为助动词。“
字句和“ 字句和“为”字句的不同之处是:“为” 字句的不同之处是:“ 字和被动词的中间可以插进一个实施者; “见”字句和被动词之间不能。例如: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出必见辱。(墨子公孟) “见”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于” 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 字句。例如: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
37
九、破读
古人為了區別一個詞的兩種不同用法, 古人為了區別一個詞的兩種不同用法,往 區別一個詞的兩種不同用法 從語音上將它們分化為兩個 這種办法 將它們分化為兩個, 往從語音上將它們分化為兩個,這種办法 叫做“讀破” 名詞時讀做陰平, 叫做“讀破”。如:冠,名詞時讀做陰平, 動詞時讀去聲。 動詞時讀去聲。 實際上, 讀破”正反映了古人在 實際上,“讀破”正反映了古人在口語中 不相混,而又省去造字的麻煩。 不相混,而又省去造字的麻煩。
38
第二節 古代漢語句子的分類
古代漢語的表述方式:賦 比 興
39
句子的語氣分類
陳述句:敍述句 判斷句(肯定 否定) 疑問句:疑問句(一般 特殊) 反問句 祈使句 感歎句
40
一、叙述句
动詞謂語句也。 郑伯克段于鄢。 晋灵公不君。 馮谖客孟尝君。
41
“之+賓”與“其+賓”的區別
赤(公西华)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雙賓)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矣!”(單賓)
14
表示動作發生的條件或依據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 車:以車。表示動作發生的條件或依據。
15
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國語·越語 上》) 廟:于祖廟裏。 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
16
時間名詞
時間名詞可以直接做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日:每日。 每 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日:一天天 一天天的。 一天天 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左傳·昭公七年》) 日:往日。
汝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北 為 史·何妥傳》)
59
4、“是”是代詞還是判斷詞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共84页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