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品行成因及其矫正

合集下载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不够,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或过高,导致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学校教育的问题:可能是学校教学方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够有趣,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合适,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3. 学习内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可能没有兴趣,或者学科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弃心理。

4. 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学习时,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

5. 课外活动时间过多:一些小学生除了学校的正常课程外,还参加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习时间不足。

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长要重视学习,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监督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但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业复习和自主学习。

6. 适度奖励和惩罚: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适度奖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积极性;对于不良学习习惯,要适度进行惩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

7. 培养学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建立学习小组或学习伙伴:学生可以相互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互相监督和督促。

矫正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习习惯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小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拖延、马虎、偷懒等问题,这些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那么,造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有哪些矫正策略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不力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家长自己就存在拖延、马虎、偷懒等不良学习习惯,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明确的教育方式和原则,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学校教育不足在学校教育方面,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重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教学过于枯燥乏味,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学习焦虑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

社会上的一些消极价值观念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养成懒惰、消极、固执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矫正策略家长应该树立明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

家长要做好表率,自己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负责任、马虎、拖延的行为。

家长还要注重孩子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多和孩子交流,激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供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行客观评价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小学生阶段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不仅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还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以及针对不同习惯的纠正方法,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1. 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形成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缺乏时间和精力,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2. 同伴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同伴关系开始变得重要,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同伴中有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会跟随他们,形成类似的不良习惯。

3. 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不当:学校和教师对于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

如果学校和教师对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管理松散,那么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二、常见小学生不良习惯及其纠正方法1. 拖延症拖延症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它会导致作业拖拉、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等问题。

为了纠正拖延症,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计划能力。

2. 迟到早退迟到早退常常是小学生的一种不良习惯。

这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和集中注意力,还会给同学和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了纠正这一习惯,家长和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时间要求,并及时奖惩。

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到准时到校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 不认真听讲小学生不认真听讲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是学习能力跟不上导致的。

针对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让孩子能够跟上课程。

4. 粗心大意小学生的粗心大意往往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写错字、计算错误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细致入微的习惯,例如在做作业时要仔细检查,学会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是培养孩子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

然而,近年来,我们不时听到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报道,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衡等。

为了有效地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恰当的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些父母因长时间的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

有些家长也可能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缺乏重视,或者出现了溺爱和纵容的现象,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约束。

2.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变化,小学生往往处在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普及,儿童接触到的信息更多且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在社会中的弥散也使得小学生易受其影响。

3.学校教育的失衡小学生品德不良还与学校教育的失衡有关。

学校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体制中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投入不足,也限制了品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提高孩子的品德修养,父母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示范,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2.提供正面的社会环境正确的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品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社区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

此外,也应注意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查,减少负面元素的传播。

3.强化学校品德教育学校是孩子们第二个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培养品德的场所。

学校要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开设道德课程和开展日常道德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品德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并给予奖励。

4.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作为小学生的重要榜样和引导者,对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引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它往往源自于孩子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纠正这些习惯的方法。

一、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自身习惯的重要因素。

家庭中的父母的态度、行为和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不注重教育,或者过度保护孩子,无法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习惯。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环境不良,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存在学生之间的欺凌、传染不良行为的现象,都会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三个因素,也会对孩子的习惯形成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风气的不良,如电视、网络游戏、暴力等,会对孩子的习惯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孩子出现各种不良习惯。

二、常见的小学生不良习惯及其纠正方法:1. 不守时:不守时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不守时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需要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

纠正方法:- 从家庭教育入手,父母要及时约束孩子,制定时间表,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和责任感。

-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班级规章制度来引导学生守时。

-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醒他们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

2. 懒散无秩序:小学生懒散无秩序的习惯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质量,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

纠正方法:- 从家庭入手,父母要为孩子制定生活和学习规划,监督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安排。

-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活礼仪和时间管理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律能力。

-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3. 不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不尊重师长不仅违背了社会道德,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校纪校规、偷盗、欺凌、逃学、早恋等。

不良品行对学生发展和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及时矫正。

本文将对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进行研究。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不和谐、家庭暴力、家长不关心、缺乏家庭教育等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也会对学生的品行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校外社会交往等也会对学生的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4.个体因素:学生个体的性格、情绪、动机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品行。

二、矫正策略1.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良好的品行。

3.改进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5.加强社会矫正: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与警方、社区组织等合作,加强对学生不良品行的社会矫正,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

6.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表彰先进、评选优秀等方式,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及社会环境。

结论: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多种多样,常常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有关。

要有效矫正学生不良品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紧密合作,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品行,促进其积极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如父母缺乏爱心、缺乏管教、家庭经济困难等。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有重要影响。

如教师缺乏专业素质、管理不严格、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如社会上贫富悬殊、暴力视频游戏的普及、消费主义文化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家庭环境的改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
做好家庭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的改善。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教育,加强管理,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以及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3、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社会
公平意识,制定有力的社会管理制度,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品德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品德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矫正措施,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品德。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因素。

然而,一些家长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学术成就,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更糟糕的是,一些家庭缺乏温暖和稳定,变得不和谐,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学校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对学生缺乏关怀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负面现象也逐渐增加,如暴力、欺凌、盗窃等。

这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影响。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家庭教育的改善。

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最早起点。

家长应该明确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把品德培养放在学术成绩之前。

他们应该尽量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2.学校教育的改进。

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的力度,制定并执行一套有效的品德教育方案。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品德培养。

此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小组讨论,道德故事分享等等,以吸引学生参与。

3.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小学生品德建设的问题,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和指导。

媒体可以播放一些正能量的节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可以参与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工作中,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小学生品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家长、教师、学生、社会团体和政府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小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而努力。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素养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现象十分突出,表现出道德败坏、行为不端、道德懈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希望能为小学生的品德提升提供一些启示。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部分家长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甚至鼓励和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致使孩子的品德素养受到影响。

此外,一些家庭关系紧张、亲子交流不畅,也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压力增大,从而表现出不良的品德行为。

2.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但目前部分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各类竞争的压力,学校的教育目标偏向于追求学术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品德教育过于抽象、空泛,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关注度不高。

3.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是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社会环境的恶化也不可忽视。

一些社会问题的蔓延,如暴力、欺骗、不良的角色模仿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媒体的不良导向,过度暴力和低俗的内容也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他们品德不良的行为。

4.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紧张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为了追求某种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无视道德底线,从而影响自身的品德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家长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

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倾听孩子的问题和心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彼此的信任。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并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品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长对学习没有要求或者对学习态度消极,孩子容易养成游手好闲或者敷衍了事的学习习惯。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管理不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形成。

3. 个体原因每个孩子的个体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

个性、天赋、兴趣等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如果孩子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就容易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二、矫正策略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父母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2.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等。

通过引导孩子参与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3. 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孩子需要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每周或每月检查进展。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时间。

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场所的整洁和安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缺乏适度的约束和教育,小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出任性、不服从等不良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环境中的诸多不良行为和消极价值观也对小学生习得不良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机制和规范,在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矫正,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要有适度的约束和规范,倡导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微课、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3.加强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制度,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纪律和行为规则。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小学生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4.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培养活动。

比如,组织小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运用奖惩制度,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一些小学生存在品德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第一课堂,但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和理解,品德不良的问题逐渐显现。

2.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和竞争,而忽视了品德教育,这导致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良行为和价值观,这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 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石,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加强学校的品德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承担着重要的品德教育任务。

学校应该加大品德教育的力度,制定具体的品德教育计划和课程,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4. 加强社会与学校的合作。

社会与学校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小学生品德教育。

社会应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相关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学校加强品德教育工作。

5. 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学习生活中最活泼、好奇心强、主动性强的年龄段,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一些小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学习、做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或者过低,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一些家庭存在学习环境差、家长不重视教育的情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些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容易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3. 学习动力小学生采取不良学习习惯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

在现代社会,小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诸如电子产品的诱惑,游戏的诱惑等,而这些东西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二、矫正策略家庭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扮演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引导者。

父母应该摒弃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对孩子说“你尽力了,这就够了”;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安静、整洁的空间里学习;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给予鼓励和支持。

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学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学习动力。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和家庭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

举办一些有趣的学习竞赛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制定一些有趣的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培养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然而,现实中不乏部分小学生出现品德不良的现象,例如撒谎、偷窃、欺凌等行为。

那么,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矫正措施呢?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一些家庭存在着忙碌于工作、疏于教育的问题。

父母缺乏陪伴和指导,难以提供积极的行为模范,导致小学生品德不良。

2.社会影响力。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和行为模式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

例如,网络信息泛滥、媒体暴力和消费导向社会等,都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教育构成挑战。

3.教育系统问题。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教育系统中的问题也会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教育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受限。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家庭教育重视。

家庭教育是塑造小学生品德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环节。

父母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鼓励小学生参与家庭活动,提升其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学校品德教育加强。

学校应该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加强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通过开展以品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口头宣讲和实践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

3.社会环境优化。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方式,减少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不良因素。

4.教育结构改革。

教育系统应该倡导全面培养小学生,将品德教育与学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

鼓励学校聘请专门的品德教育老师,组织品德教育研讨会和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5.自我教育与规划。

小学生应该通过自我教育和规划,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

他们可以通过读书、参与志愿活动、参加思想交流等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品德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不良的学生品德甚至成为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严重问题,给学生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对其原因和矫正措施进行浅谈。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孩子品德培养的重要因素,家庭可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是,现实情况是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精力、时间和知识来进行正确的教育,甚至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这就为孩子品德不良埋下了隐患。

2. 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校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学校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有些学校强调知识的传递和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此外,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这甚至加剧了学生品德不良的现象。

3. 社会风气的恶劣当前,社会风气浮躁、攀比心理严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名利和物质,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追求眼前的利益,品德行为不端、成为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带头人,这必将带来诸多的问题。

4. 个人原因学生的自身问题也是导致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一些学生的自身因素,如性格、态度、处事方式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品德行为。

有些学生由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就自认为可以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种自私行为就容易使自己渐渐失去良好的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 家庭教育制度的建立学生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亲子关系需要加强,制定家庭教育规范制度,与孩子多沟通,建立家庭教育体系。

帮助孩子健全的心理发展,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塑造良好的品德形象。

2. 学校教育体系的打造学校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学生品德教育,学校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落实全员参与学生品德教育的政策,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和团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建立良好的品德观。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引言: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存在道德问题,如撒谎、偷窃、欺骗等。

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角度探讨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并围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矫正方法。

一、原因探析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对孩子有良好的道德教育。

然而,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

2.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的同伴中存在着不良品德的人,他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有的学校把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关注不够,这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原因。

二、矫正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最早养成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举办道德讲座、开展道德竞赛、组织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行为模式。

3.社会教育:社会是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矫正。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道德教育讲座、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个人培养:学生也需要从内心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控力、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行为上与良好的品德标准对齐。

结论:不良品德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从家庭、同伴到学校和社会,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矫正不良品德的方法也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入手。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引言: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培养他们好的品德至关重要。

然而,如今许多小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表现出不良品德,这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以期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如果家中存在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睦、缺乏爱心和关怀等负面因素,小学生的品德严重受损。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滋生的负面影响也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不良媒体影响等都可能导致小学生的品德问题。

3. 缺乏道德教育:一些学校和家长忽视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品德修养的培养。

缺乏道德教育的学生容易陷入自私、攀比、虚荣等不良品德的泥潭。

4. 自身问题:有些小学生天性善良,但受到诱惑和影响时容易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

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决策能力,无法正确辨别对错,从而导致品德不良。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 家庭教育的改进:家庭是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基础。

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做出良好榜样。

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爱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2. 学校教育的加强:学校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相关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应制定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通过激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3. 社会教育的配套:社会教育对小学生品德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各界组织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道德讲座等,让小学生深入参与到社会中,感受社会责任和家庭情怀。

4. 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品德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一.不良品行的成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

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总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学生行为不端,品行不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品行的策略1、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老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与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的帮助。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各科教学活动,适时为学生讲述祖国的飞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那时该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

3.尊重人格,积极疏导,增强自尊心。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后进生的自尊心。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班主任对后进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

利用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可以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等。

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则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及矫正的讨论。

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健康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甚至存在家暴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行为出现问题。

矫正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给予良好榜样和正确引导,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中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家庭破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要矫正这种情况,社会应加大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推广正能量的媒体和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分数而忽视道德素养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德模范。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大、缺乏自律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个人因素的矫正较为复杂,需要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合适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律和积极向上的品德。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个方面。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小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在行动中经常违反道德准则甚至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关于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1家庭因素(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上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

(2)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或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

这样,很容易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修改倾向;有的推动心理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变态。

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和性格特点。

(3)有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的矛盾家庭。

孩子长期生活于恐惧、惊慌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形成如打架、骂人、逃课、说谎、易发生不良情绪、不合群等行为。

(4)家长自身品德粗劣对孩子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

2学校因素(1)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想不稳定,缺少工作积极性,甚至出现部分教师经商,严重影响学生品德教育。

(2)有些教师不能按教育原则教学,有体罚学生的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易于接受,在教育与现实的矛盾中小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逐步形成了不良品德。

(二)心理原因1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2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低,道德认识不明确,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

2学校因素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想不稳定,缺少工作积极性,甚至出现部分教师经商,严重影响学生品德教育。

(2)有些教师不能按教育原则教学,有体罚学生的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

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

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农村小学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

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

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

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袒护,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余时间孩子就该好好地玩,至于孩子玩什么从不过问,品行怎么样也不管,放任自流,结果孩子养成我行我素的不良品行。

有的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灭,或成了单亲家庭,或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或成了不是亲身父亲或母亲的家庭,父母对孩子要么管得少要么不敢管要么没父母管...... 3.学校教育的不足尽管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农村小学部分领导,仍然观念陈旧,思想老化,口口声声喊素质教育,但搞的仍然是应试教育,仍以学生考试分数奖惩师生,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成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

再加之有些教师也有过错。

如:有的教师言行随便:消极的、不文明的言论、行为影响了学生;有的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4.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总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学生行为不端,品行不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品行的策略形成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我们的教育策略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优化教育环境。

这里仅就学校教育转化后进生谈点我的看法和做法。

1.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转化后进生,教师首先要摸清后进生的健康、思想、智力、家庭、学习基础等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处处关照后进生。

2.家长、学校紧密联系,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

学校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家长认清形势,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交流先进的教育方法,让家长老师交换学生情况,互相配合,更好的了解学生,进
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共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3.主动和后进生交朋友。

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与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的帮助。

4.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各科教学活动,适时为学生讲述祖国的飞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那时该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

5.尊重人格,积极疏导,增强自尊心。

后进生与优生一样具有自尊心,但他们由于易被冷落,因而这方面特别敏感。

他们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教师指责过多,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因此,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后进生的自尊心。

6.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班主任对后进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

利用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

7.利用活动,寓教于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

后进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有时难免产生厌学情绪,但他们也有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尤其对课外活动都有较高的热情,而且喜欢在活动中表现自己。

针对这些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充分施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老师乘机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群体意识。

8.集体帮带,榜样示范。

后进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班级之中。

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去感化帮助后进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的做法第一是培养建设好班集体:切实做到三有——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这样就能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向上。

第二是发挥班干部和榜样的力量。

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竞赛活动。

在这样的班级气氛中,后进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锻炼,促使后进生丢掉不良品行。

9.坚持德育量化,营造良好氛围。

组织学生反复学习学校制订的切实可行的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讨论奖分和扣分具体办法,尤其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听课表现、作业质量、课后复习、平时纪律、好人好事、学习成绩等纳入考核范围,及时奖分和扣分。

号召学生互相监督,既监督同学也监督老师坚持秉公执行,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

老师必须与每学月德育分扣了10分以上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当然老师不是向家长告状,而是以诚恳的态度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要求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不粗暴,耐心了解孩子想法,协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德育扣分的原因,一起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让家长与老师一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明确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成为老师、家长、同学喜欢的好孩子。

总之,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就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不断的优化教育环境,更新教育手段,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持之以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