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从社会因素到自我认知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从社会因素到自我认知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出现严重的不安和恐惧感。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涉及多个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外界压力和刺激,也有患者内部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机制。
一、社会因素对社交恐惧症的影响社交恐惧症的发展与个体在社交环境中所面对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社会因素:1. 内外压力:社交恐惧症患者常常感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包括来自他人的期待和评价、社会角色的责任以及成功与失败的焦虑等。
这些压力使得患者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
2. 不良社交经历:负面的社交经历也是社交恐惧症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被欺凌、嘲笑或尴尬经历过多,可能会引发患者对社交场合的畏惧和远离欲望。
3. 教育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对社交恐惧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的教育方式,可能使得个体对社交情境缺乏适应能力,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出现。
二、自我认知与社交恐惧症的关系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患者自我认知和心理机制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与自我认知相关的因素:1. 自我价值感:社交恐惧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能力持有负面评价,并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种自我评价的扭曲和负面化是社交恐惧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 注意偏向: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他人评价和自身失误上,忽视了主观体验和外部情境的其他因素。
这种注意偏向导致了患者对自身表现的过度焦虑和自我否定。
3. 解释偏见: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会对社交情境中的他人反应进行过度解读和负面假设。
他们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对自己的威胁或拒绝,从而加深了社交恐惧的心理感受。
三、应对社交恐惧症的方法与建议针对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患者应对社交场合中的焦虑和恐惧:1. 自我接纳与肯定:患者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对自己的存在和表达方式保持积极的态度。
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的原因探析
2019第6期下(总第304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人际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关系敏感也是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的问题,形成人际敏感的原因包括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以及人际交往中交流技巧的缺乏。
一、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大学校园,个人只有融入集体,寻求人际合作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获得长足发展。
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障碍,形成人际关系敏感,甚至造成心理困扰,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给学生管理带来困难和压力,“高人际关系敏感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在学生工作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造成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成因。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和谐的成长环境必定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家长一般都会告知学生许多道理,帮助学生分析利弊,并且在行动上也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相反一个充满矛盾和争吵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际关系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内心会压抑焦虑,比较自卑,没有人为学生指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遇到挫折往往采取逃避退缩,不愿意主动想办法解决,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这些因素造成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
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
内向性格的人一般情况下不善于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告知他人,习惯性地选择自己去消化负面情绪,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利影响,因为没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联系,也没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策略,自然会体验到人际关系敏感。
“内外向人格特征对人际关系敏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外向的学生人际敏感程度较低,而内向的学生往往具有高自尊心,内心是较为自卑的,遇事情更容易将所有问题归因于他人或者外在事物,而且会错误地评判他人的行为举止,由此妄加对他人的评论,出现消极负面的情绪和消极的人际知觉,从而影响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就更加消极地对待人和事,内心也就有更加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如此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
战士从家庭走进军营,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便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出现迫切希望交际,但又缺乏社交经验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他们喜欢自我沉思,不愿向人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交友,显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少青年官兵由于社交经验不足,且有过多的人际错觉,结果与他人难以和谐相处,不易被人理解,受到冷遇。
这在性格内向的同志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战士希望得到干部和战友的尊重和理解。
战士对“干部不理解我”感到非常烦恼。
目前部队精神病患者中,疑被害症状较为突出,怀疑战友在背后议论自己或联合起来整自己,对战友充满敌意,严重者会出现伤害战友的冲动或做法。
调查显示:通过“SCL—90”量表测量,923名官兵中,敌对性较强的有188人,表现为经常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或损害他人利益或破坏东西的冲动,且经常与人争论,容易出现烦恼和激动。
人际关系敏感是新形势下青年官兵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应激性心理问题。
由于一部分青年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突如其来的应激刺激,表现出惊惶失措、焦虑、烦恼、沮丧、抑郁等现象,这在独生子女当中表现较为突出。
某部战士小李接到“母病危速归”的电报后,当场出现精神恍惚,不知所措。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一部分青年官兵情绪变化较大,很小的刺激,就受不了,并且在行为上明显地反映出来。
当他们遇到比如提干、升学、立功受奖等高兴事时会表现出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当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痛不欲生、歇斯底里。
有的战士由于接到一个不愉快的电话或收到一封不高兴的信,在情绪上就会表现出悲观异常,在工作中消极被动,在人际交往中孤独苦闷。
某连文书上午受到指导员的批评,在下午的问卷调查中强迫、忧郁症状非常明显。
适应性心理问题。
主要是指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依赖性强,吃苦精神差。
这在独生子女或“独男”当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他们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在焦虑、忧郁、精神病性几个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印象、态度以及情感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正常进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交往过程中的人际认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1、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
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
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解决方案
1、概念人际关系敏感是指自卑、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
2、症状表现个体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
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
3、人际关系敏感解决方案(1)领悟疗法领悟疗法一译“顿悟疗法”。
心理治疗方法。
治疗者通过与个体讨论其心理问题,使其认识、领悟到心理问题的根源。
狭义仅指经典精神分析疗法。
其理论基础是假定个体的心理障碍由压抑或潜意识冲突造成,只要帮助个体更多地领悟其障碍产生根源(即意识到已往经验与当前行为之间的联系),个体的异常行为才可减轻或消除。
广义上,几乎所有交谈式心理治疗方法都包含领悟的成分,如精神分析疗法、咨客中心疗法和格式塔疗法。
该疗法可追溯至弗洛伊德早年的工作。
他在运用自由联想技术进行心理治疗时发现,自由联想虽可获悉个体的潜意识动机和欲望,并对其进行阐释,但个体的阻抗、移情、防御作用等常使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而将心理治疗的重点从强调对过去事件的阐释转向说明个体为何阻抗和防御。
该疗法认为,个体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幻想、逃避现实等,都是某种潜在的内心冲突的表现形式,而非内心冲突本身,必须揭露和阐释内心冲突才可消除心理障碍的原因,改变个体的不适症状和行为。
(2)认识领悟疗法认识领悟疗法是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钟友斌教授创立并发展的本土心理治疗技术理论,该理论认同精神分析学说对人格的解释.认为个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是童年创伤经验造成的无意识的影响,但治疗技术上并不对个体经验做脱离中国人文化习俗的抽象解释、而是注重引导个体对问题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变.接受新的认知方式。
钟友彬教授认为,个体在儿童时期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极为敏感、某些特定的刺激能建立起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些消极或不合理的行为模式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错误的行为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焦虑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则会形成固结,并在无意识中保留至成年时期。
什么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呢
什么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呢?想必很多人只是能从字面上对它进行分析了解,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都是比较肤浅的,那么下面广州协佳医院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的一些症状。
神经症者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
他的思维十分纤细,神经过敏,加上性格偏执,容易“受伤”,把别人无意或善意的言行理解为恶意。
他渴望别人对他亲密和热情,害怕别人对他冷淡和冷落。
他害怕别人“不理他”。
他不喜欢主动和人打招呼,害怕别人不理他;他离开一个场合时不喜欢和人告别,害怕别人“没听见”。
如果他发短信给别人而没得到回复,他会心情很难受,如果是找人帮忙的短信,那么他会更加受伤,并从此远离那个人。
对别人的任何行为,他心里都会无法控制地反复回忆和揣摩,而且他是“内归因”的,当别人没有回复他时,他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别人才“不理他”,才对他“不好”。
如果他在路上跟人打招呼而别人没有理他,他会认为那个人一定是不高兴,对他有意见,进而思考“他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他了。
总之,他的神经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伤而导致情绪不良,这给他(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导致他越来越讨厌和回避社交,也让其他人要小心翼翼与之相处,以免一不小心“伤害”到他。
神经症者是自我中心的。
他被自己的感受轰炸得应付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一律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陷入作茧自缚。
”他的生活是“情绪中心”的。
他很看重自己的情绪,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对现实的目标和问题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
由于这种关注,更放大了情绪的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行为是被情绪控制的,所以虽然他处处为自己考虑,“但是所作所为又都与自己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神经过敏加上情绪中心,让他的情绪经常处于不良状态,加上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我怎么可以情绪不好呢?太不像话了!”),于是社交焦虑甚至恐惧就不可避免了。
这就是所说的神经症,这类的疾病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有一定的困扰的,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疾病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大家!。
多领域人际敏感性概念辨析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6), 805-811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6095Multi-View Concepts of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Qinglei Li, Huaiyong WangFaculty of Psycholog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May 26th, 2018; accepted: Jun. 7th, 2018; published: Jun. 14th, 2018Abstract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S) of individuals is very important for whether they can establish good so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s in real life. Many studies on IS in different fiel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thoug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oor IS on individu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function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This article offers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IS’s defini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cognitio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nd compares IS with its similar concepts. Then, we further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IS, as well as indigenous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context.Keywords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ocial Cognition, Personality, Mental Health多领域人际敏感性概念辨析李晴蕾,王怀勇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收稿日期:2018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7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4日摘要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对其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十分重要。
人际敏感_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_刘艳
的个体更有可能患有抑郁症 (Sakado et al., 1999; Rizzo, Daley, & Gunderson, 2006; Masillo et al., 2012)。抑郁症患者的人际敏感程度比一般健康人 群更高 (Boyce et al., 1993; Sato et al., 2001; Otani, Suzuki, Ishii, Matsumoto, & Kamata, 2008)。同时 , 人际敏感高的个体更加容易焦虑 , 是焦虑障碍的 一个潜在人格特质 (Wilhelm, Boyce, & Brownhill, 2004; Kumari, Sudhir, & Mariamma, 2012)。 再次 , 不同文化环境中研究都发现了人际敏 感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 Masillo 等 (2012)对健康 人群和精神病高危人群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与回 避 的 应 对 方 式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这 与 McCabe, Blankstein 和 Mills (1999)发现人际敏感高的大学 生其应对方式也更为消极的研究结果一致。赖运 成 (2013) 对 中 学 生 的 研 究 发 现 人 际 敏 感 性 越 强 , 外显攻击性越强 , 也就是说人际敏感性高的学生 比人际敏感性低的学生更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 研究都发 现了人际敏感对个体适应功能的消极影响 , 但是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比对研究 , 这一领域仍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
2
人际敏感的测量
早期研究对人际敏感的测量一般都பைடு நூலகம்要求评
价者对他人的反应做出预测 , 然后将预测结果与 他人的真实反应进行对比 , 计算出评价者预测的 准确性。但这一类测验的准确性受到很多研究者 的质疑。后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差异比较法 ,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在小组测验中 , 每一位小组成 员对某个项目进行自评与他评 , 由个体预测的分 数与小组成员预测平均分的差值与自我评价的分 数与其它小组评价平均分差值的相关系数来反映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Dana 和 Jinni (2003)总结人际敏感测试主要 包括:表现型类型测试、自我报告、他人的评价。 表现型测试是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实验材料 , 如图片、故事、音频、视频等 , 然后对材料中的 人物进行人格特质评估、共情或情感回应或者对 社交情境进行预测等等。自我报告测试则要求被 试通过自陈式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则 要求他人 (如同伴或者老师 )来进行评价。 另外 , 研 究者还提出人际敏感测验可由与之最接近的拒绝 敏感测验来代替。拒绝敏感是个体对拒绝的焦虑 预期、 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 (张莹瑞 , 李涛 , 2013)。 总而言之 , 将人际敏感作为一种人格 特质的测验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地研究 , 也是这 一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高职大学新生人际敏感与人格的关系
高职大学新生人际敏感与人格的关系作者:刘艳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2期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117名高职大学新生进行测试,考察高职大学新生人际敏感与人格的关系,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新生的人际敏感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与父母亲关系和谐程度不同的高职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存在显著差异;人际敏感与内外向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内外向性可负向地预测人际敏感,神经质可正向地预测人际敏感,高职大学新生的人格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会通过影响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关键词:人际敏感;人格;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G71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人格作为一种广泛而稳定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1]。
高职大学新生由于面临新的生活和人际环境,其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2-3]。
作为一种心理危险因素,哪些群体更容易出现人际敏感问题?人际敏感与人格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通过人格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新生摆脱这一心理问题并减少它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这些问题,对了解高职大学新生人际敏感与人格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考察高职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其定义为: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期待等[4]。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人际敏感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同时它已经成为了威胁身体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之一[5-6]。
1 对象与方法采用整群取样法,以株洲市高职院校2015级学生3 11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 147人,女生970人,平均年龄为18.05岁。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A)进行团体施测,EPQA量表共有4个维度,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高校生人际干系敏感引发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引言高校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新的人际交往环境。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高校生在面对人际干系时会出现敏感,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本文通过,探讨其中的问题、原因和咨询干预方式,以期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和援助。
案例背景与问题描述小明是一所985高校大二同砚,主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虽然进修效果一直不错,但他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存在一些困扰。
他告知心理咨询师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的评判和看法过于在意,对自己的看法不自信;二是在与同砚、社团成员等群体交往中总觉得自己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问题分析与原因探讨在初次咨询中,小明逐渐透露出他儿时的一些不良经历。
他说自己性格内向,儿时很少与同龄人交往,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
此外,他认为自己在高校生活中的适应能力较弱,对于新环境和新人的接纳存在困难。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小明对他人的看法过于在意,缺乏足够的自信,并在群体交往中表现出较强的社交焦虑。
咨询干预方法与过程心理咨询师在分析了小明的问题后,制定了以下咨询规划: 1. 探究与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通过咨询引导,援助小明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提高自我意识。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引导小明回顾过去的效果和经历,使其逐渐熟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提升自信心。
2. 逐渐暴露于社交环境中: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环境中,援助小明逐渐适应并缩减对社交的敏感和焦虑情绪。
心理咨询师建议小明主动参与一些学校园地活动、社团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与更多的同砚接触,增进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培育社交能力。
3. 培育乐观的应对方式:通过认知重构和情绪管理训练,援助小明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培育乐观的应对方式。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援助小明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指导他应对他人评判的策略、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
4. 鼓舞建立支持网络:鼓舞小明主动寻求支持和援助,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
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方面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
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反映为情绪低落、焦虑、过分担心、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方面,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
比如有一个,年轻教师出现上课焦虑。
今年28岁的王老师是某普通中学教师,6年前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班主任、毕业班、实验班、普通班……曾因把普通班半数学生送入重点高中而被校长赞许“教学有方”。
可是这学期刚开学,王老师变得沉默不语,甚至惧怕走进学校和课堂。
王老师坦言和我说,自从大学毕业到学校以来,生怕在教学中出了差错,最后影响学生升学和学校名声,为备好一节课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
“带好班的时候觉得还轻松点,去年带了一个差班,费了很大劲学生成绩提高不多,学校还因此找我谈话。
”她苦恼地说,“这学期还要带那个班,我都不知道怎样上课。
我觉得我似乎不适合当老师了。
”可见,老师的“心病”是多么的严重,他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也要靠老师我们自己来解决。
下面我介绍一种宣泄法来调整我们的情绪消除压力:1、说一说——跟信的过的人去讲述2、写一写——通过写日记的方法,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信心,接纳别人,学会自己欣赏,学啊Q精神,傻一点是福气。
不要追求公平,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有实力的制造不公平,没实力的呼唤公平。
3、哭一哭——女人为什么比男人长寿,女人会哭,解放前我国男人比女人寿命长,60年代男女寿命平等,70年代女比男长1岁,80年代女比男的长2岁,90年代长4岁,现在女人比男人寿命长6年以上,什么原因:除了生理以外,女的比男的爱哭,哭也是一中宣泄。
大家知道不,正常人的眼泪是咸的,糖尿病人的眼泪是甜的,可有些人的眼泪是苦的,我们不管是什么味的哭出来是好的。
可男人不爱哭,中国有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不爱说;男人有病不爱看;男人有家不爱回,你们说怎能长寿呢?4、动一动——建立运动消气室,在国外有发泄室,有气就去发泄,那里的人无论什么职位,你想打就打,怎么打也怒不还口笑眯眯的对你,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人格视野下的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018.08.228人格视野下的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研究①杨丹(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39)摘 要:人际敏感性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者常从人格变量,低自尊倾向和人际知觉特性三种视角进行研究。
本文围绕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对比探讨,并对人格视野下的定义加以详细阐述。
众多研究表明,高人际敏感性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着负面影响,根据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支持应适当降低人际敏感性更有利于个体身心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从潜在机制、影响因素、研究对象和心理干预四个方面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人际敏感性 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b)-0228-04人际敏感性是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常常是我们用来作为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
近年来,无论在心理咨询还是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际困扰者寻求解悟,希望能够调整人际交往中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烦恼。
国内专家指出,目前人际敏感性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1]。
据此,本文选择从人格角度对人际敏感性进行探讨,以使对国内敏感性人格研究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1 人际敏感性的概念心理学中主要用三种研究视角对人际敏感性进行了探究:第一,Boyce和Parker等人[2]首次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人格变量来研究,并将其定义为不恰当或过分的警觉,并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具有过度的敏感性。
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中,人际敏感性都被看作是一个稳定的人格维度和脆弱因素,包括与他人有关的自我的核心信念、对他人反应的警惕性、对他人行为和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负面评价和拒绝的恐惧。
Mar i n和M i l ler[3]的研究则将人际敏感性与行为抑制[4]、拒绝敏感性[5]、内向型[6]和D型人格等联系在一起。
人格视野下的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研究
人格视野下的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研究作者:杨丹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08期摘要:人际敏感性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者常从人格变量,低自尊倾向和人际知觉特性三种视角进行研究。
本文围绕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对比探讨,并对人格视野下的定义加以详细阐述。
众多研究表明,高人际敏感性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着负面影响,根据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支持应适当降低人际敏感性更有利于个体身心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从潜在机制、影响因素、研究对象和心理干预四个方面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人际敏感性人格特质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b)-0228-04人际敏感性是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常常是我们用来作为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
近年来,无论在心理咨询还是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际困扰者寻求解悟,希望能够调整人际交往中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烦恼。
国内专家指出,目前人际敏感性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1]。
据此,本文选择从人格角度对人际敏感性进行探讨,以使对国内敏感性人格研究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1 人际敏感性的概念心理学中主要用三种研究视角对人际敏感性进行了探究:第一,Boyce和Parker等人[2]首次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人格变量来研究,并将其定义为不恰当或过分的警觉,并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具有过度的敏感性。
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中,人际敏感性都被看作是一个稳定的人格维度和脆弱因素,包括与他人有关的自我的核心信念、对他人反应的警惕性、对他人行为和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负面评价和拒绝的恐惧。
Marin和Miller[3]的研究则将人际敏感性与行为抑制[4]、拒绝敏感性[5]、内向型[6]和D型人格等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大多数的研究者都采用Boyce和Parker对人际敏感性的定义[7-10]。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一、简述人际关系敏感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体验。
这种敏感性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学业、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深入探究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可能受到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特质、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以及自我认知等都可能影响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和感受。
性格内向、自尊水平低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敏感和不安。
外在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校园文化、同伴关系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深刻影响。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校园文化是否包容、同伴关系是否融洽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体验和感受。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产生影响,如个体的社会经验、交往技巧等。
缺乏社交经验或交往技巧不足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惑和不安。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体内在因素,也包括外在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改善,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定义与表现人际关系敏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于他人的言行、态度及评价等方面表现出过度的敏感性和过度反应。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职业规划、情感波动等多重挑战,因此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尤为突出。
具体表现来看,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对别人的语气、表情或细微动作产生误解,认为对方对自己有不满或敌意;他们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常常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得罪他人或引起他人不满;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人际冲突,甚至因此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学习生活。
【对人际关系不敏感的原因】 人际关系敏感
【对人际关系不敏感的原因】人际关系敏感对人际关系不敏感的原因人际关系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对人际关系不敏感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1、人际关系不敏感之怯懦心理怯懦心理,怯懦,胆小、害怕之意。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
可以说,心存一点恐惧是有益健康的。
但是,过于害怕和恐惧,明显的怯懦,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人际关系不敏感之自卑心理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
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
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人际关系不敏感之猜疑心理猜疑心理的意思是时时处处怀疑别人,会影响彼此的信任。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
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
理解敏感性你是否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理解敏感性你是否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理解敏感性:你是否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然而,有些人对他人的影响更加敏感,他们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影响,甚至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
这种敏感性会给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敏感性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敏感性。
一、敏感性的特点敏感性是指个人对他人言谈行为的反应程度。
敏感的人对他人的态度、评价、批评等容易过度反应,甚至会感到受伤、失落或沮丧。
敏感性的表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易受他人影响:敏感的人情绪起伏较大,他们的情绪状态容易受到他人的言论或行为所影响。
当他们听到一些批评或否定的话语时,可能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或打击。
2. 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敏感的人往往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他们会经常担心自己被别人排斥或否定,努力想要别人的认可和赞许。
3. 缺乏自信心:由于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敏感的人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容易受到挫折和困难的影响。
二、敏感性的原因敏感性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敏感性的原因:1. 自尊心脆弱:敏感的人往往自尊心脆弱,对自己的价值感缺乏信心。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苛刻,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质疑而产生情绪波动。
2. 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个人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敏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和评价,导致情绪波动。
3. 成长环境:个人的成长环境对敏感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较多的批评、否定或不被接纳的经历,个人可能会形成敏感的心理状态。
三、理解敏感性的意义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
敏感的人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相对更为细腻,更容易体会他人的情绪和需要。
这使得敏感的人在沟通和关怀他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治疗人际敏感的团体方案
一、方案背景人际敏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态度和情感反应过于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产生情绪波动和焦虑。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人际敏感现象越来越普遍。
为了帮助这类个体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本方案旨在通过团体心理治疗的方式,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二、方案目标1. 提高个体对人际敏感的认识,了解其成因和影响。
2. 帮助个体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降低人际敏感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增强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
4. 促进个体在团体中的自我探索和成长,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三、方案内容(一)团体组成1. 团体规模:10-15人。
2. 团体成员:招募具有人际敏感倾向的个体,包括学生、职场人士等。
3. 团体领导者:具备专业心理治疗资质的咨询师或心理医生。
(二)团体活动安排1. 前期准备阶段(1-2周)- 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个体访谈,了解其基本情况、人际敏感程度和需求。
- 团体领导者根据成员情况制定团体活动计划。
2. 团体活动阶段(8-10周)- 第1-2周:认识与接纳- 通过自我介绍、团体游戏等活动,帮助成员互相认识,建立信任。
- 引导成员了解人际敏感的概念、成因和影响,学会自我接纳。
- 第3-4周:情绪管理- 学习情绪识别和表达技巧,如情绪日记、情绪图表等。
-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练习情绪调节策略。
- 第5-6周:人际沟通- 学习有效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
-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沟通能力。
- 第7-8周:人际关系- 探讨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误解和解决方法。
- 学习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如同理心、换位思考等。
- 第9-10周:总结与展望- 成员分享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
- 团体领导者对成员进行个体评估,提出建议和展望。
3. 后期跟进阶段(2周)- 团体成员进行个体访谈,了解团体活动后的变化和需求。
高校大学生人际敏感与社交焦虑相关因素分析
人际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需要,在交往中 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得到尊重和认可,获得安 全感,从而保证个人的心理健康 。由此看来,大
基金项目:2009 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 ( 编号:2009tjk065 )
作者简介:曾雅丽,四川省重庆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蔡茂华,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与教育管理,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宋迎秋,副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师。
"# &$" "# "$, "# $($ "# "%$ "# $)$ "# "’$
!
"# $,, "# "+(
!
"#$)" "#"’-
注:*P<0.05,**P<0.01。
质与影响程度。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仍然占该 群体的 27.2%,在 SCL-90 阳性症状因子中人际
人际困扰表现为大一 、 大三相对好于大二, 这与申武丹等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并认为大一 阶段对高校生活的新鲜感或相对单纯的交往意向, 以及高年级的人际适应和心理成熟度的提高在人
[6]
1.3 施测和资料统计方法 由研究者介绍测试要求和指导语,现场使用 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 。 结果采用 SPSS11 进行数据的录入 、审核,确定百分比构成,并运
2
2.3 影响人际敏感相关因素 2.3.1 不同年级 SCL- 90 人际敏感因子比较 三个年级的人际敏感因子经方差分析后, F 值为 18.51 , P 为 0.000 (P<0.01 ),说明三个年
人际关系敏感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人际关系敏感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摘要:因为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敏感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识别有着此类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大学辅导员又能为此做些什么,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关键词:人际关系敏感;大学生;心理辅导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显露出来的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其中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
正常的敏感是良好的身体表现和机体反应,是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标志。
但是过度的敏感则是病态和心理不健全的反应,妨碍人的正常社交。
一、人际关系敏感的主要表现人际关系敏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心理封闭。
这种人虽然内心渴望有知心的朋友,但是又很难通过自己的方法确定这种亲密的朋友关系,所以尽量与他人保持距离。
2.猜忌多疑。
这种人说话做事、与人相处都不自然,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引起别人的嫌弃与鄙夷。
和朋友、同学相处时处处小心,表现得异常礼貌,实则给人以距离感和拘谨感。
或者对小事情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给人以“小心眼”之感。
3.把自己作为社交的中心。
社交的目的是满足双方共同的需求,是需要互相体谅和尊重的。
但是敏感的学生却经常忽略这些,从来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中,这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人际关系敏感产生的因素据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即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问题更严重。
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大学生活、学习的深入,学生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将视线从身边扩展到社会。
思想逐步成熟,对社会看法不再那么极端,也形成了一定的为人处事之道。
笔者认为,家庭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有着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的社会评价为特征 , 对他人评价保持警觉与敏感 , 并采取防御性行为 ( 如服从或抑制行为 ) 以避免负面社会 评价的倾向作为个体一种整合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传染性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 , 并可能会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未来研究应发展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 , 进一步地整合相关模型 , 明确人际敏感影响健康 的内部机制 , 为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关键词 分类号 人际敏感 ; 社会认知 ; 心理危险因素 B849:C91
第3期
刘
艳等 : 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491
David, Amanda, Eliane 和 Jeffrey (2010)研究 考察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即:社会地位是 否会影响个体的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相比老 板对于下属对他们 ( 老板 ) 的看法的判断 , 下属对 于老板对他们 ( 下属 ) 的看法的判断更加准确 , 即 下属的人际敏感性普遍高于老板。研究结果支持 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即:在人际互动中 , 相对于社 会地位较高的成员 , 社会地位较低的成员的人际 敏感性更高 , 因为感知高社会地位成员的想法更 加重要, 以便于更好地取悦于他们或者获得回 报。此外 , 有研究者提出女性的人际敏感程度更 高也是由于其相对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较低的 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 社会地位是人际敏感的影 响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童辉杰 (2010)的研究发现 20 年 里 (1986~2006), 中国被试的人际敏感因子显著降 低 , 这与许清鹏等 (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也表 明社会文化的变迁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人际敏感。 目前 , 关于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社会认知领域 , 而将其作为一种人格倾向 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作为一种人格倾向 , 未来关 于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遗传、认知 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人格特质等方面来开展。
2
人际敏感的测量
早期研究对人际敏感的测量一般都是要求评
价者对他人的反应做出预测 , 然后将预测结果与 他人的真实反应进行对比 , 计算出评价者预测的 准确性。但这一类测验的准确性受到很多研究者 的质疑。后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差异比较法 ,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在小组测验中 , 每一位小组成 员对某个项目进行自评与他评 , 由个体预测的分 数与小组成员预测平均分的差值与自我评价的分 数与其它小组评价平均分差值的相关系数来反映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Dana 和 Jinni (2003)总结人际敏感测试主要 包括:表现型类型测试、自我报告、他人的评价。 表现型测试是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实验材料 , 如图片、故事、音频、视频等 , 然后对材料中的 人物进行人格特质评估、共情或情感回应或者对 社交情境进行预测等等。自我报告测试则要求被 试通过自陈式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则 要求他人 (如同伴或者老师 )来进行评价。 另外 , 研 究者还提出人际敏感测验可由与之最接近的拒绝 敏感测验来代替。拒绝敏感是个体对拒绝的焦虑 预期、 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 (张莹瑞 , 李涛 , 2013)。 总而言之 , 将人际敏感作为一种人格 特质的测验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地研究 , 也是这 一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3
人际敏感的性别差异
在人际敏感上 , 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有优势?
这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 , 研究者发现女性在某些领域的人际敏感程度更高 (Judith & Marianne, 2008)。 首先 , 情绪情感领域是 女性擅长并更有兴趣的领域。女性有更强的共情 能力 , 她们在非言语线索中评估情感的能力更强 , 准确性更高 (McClure, 2000); 同时女性报告的情 感体验更强烈 , 也更愿意表达情感 , 在情商测试 上得分也更高 (Brackett, Rivers, Shiffman, Lerner, & Salovey, 2006)。其次 , 判断人格特质也是女性
的优势领域。女性在判断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方 面更加准确 (Vogt & Colvin, 2003)。再次 , 留意与 记住他人的非言语行为也是女性的优势领域。女 性在看录像和真实交往中更能记住一些动态的非 言语线索如:微笑、凝视、点头、耸肩、打手势 等等 (Hall, Rosip, Smith, Horgan, & Carter, 2006), 在判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非言语 的 线 索 的 意 义 方 面 也 更 有 优 势 (McClure, 2000), 也能更容易地记住他人的外貌、服装、发型等特 征 (Horgan, Schmid, Hall, & Carter, 2004)。 与之相对的 , 男性在人际敏感上的领域特殊 性 (如:判断身份地位、竞争结果等 )不明显。在男 性的优势领域 , 男性和女性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 异 (Judith & Marianne, 2008)。女性的人际敏感程 度更高 , 首先可能与女性的社会角色有关 , 她们 在社会生活中更倾向于与人交往 , 而对人际线索 保持敏感则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与人交往 ; 其次 她们可能受到类属性思维 (stereotype) 的影响 , 期 望在其擅长的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 拥有更强的动 机 (Judith & Marianne, 2008)。另外还有研究者提 出 , 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可能是导致她们具 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的原因。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3, 489–495 DOI: 10.3724/SP.J.1042.2015.0048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
刘
2
艳1
谷传华 2
(1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株洲 412001) (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武汉 430079) 摘 要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 人际敏感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 研究者将这种以不断担心负
489
1
人际敏感的概念
很多年以前 , 霍尼提出在社会交往中来自孤
收稿日期 : 2014-02-11 通讯作者 : 谷传华, E-mail: guchuanhua@
49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23 卷
并相互具有一定的重叠 , 这也就表明人际敏感的 这 一 人 格 结 构 具 有 较 好 的 内 容 效 度 (Marin & Miller, 2013)。这个模型被认为是很具有启发性和 潜在的实用价值的 , 但其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仍 受到研究者的质疑 (Timothy, 2013)。
4
人际敏感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主要从早期家庭环境、学习经历、动
机、 社会地位等方面来考察影响人际敏感的因素。 Hall 等 (2009) 将人际敏感定义为 “ 评价和回忆他 人行为或外表的准确性 ”, 通过对 215 项研究的元 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即:早期家庭环境与随后 的生活经历可能会通过影响个体非言语编码和解 码能力而影响人际敏感的发展。在学习经历方面 , 研究者一致认为后天的学习经历可以很好地改善 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Ambady, Bernieri 和 Richeson (2000) 等发现基于反馈的干预 ( 类似于真实的生活 经历)相比说教式的干预效果最佳。 这也从一定程度 上支持了个体的生活经历会影响人际敏感的观点。 由于人际敏感意味着共情、理解和评价他人 的能力等复杂的过程 , David (1961)考察动机对人 际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动机程度较 高或较低的个体 , 具有中等程度动机的个体的人 际敏感性更高 , 即适当动机水平的个体其人际敏 感性最高。同时这一结果也表明 Yerkes-Dodson 定律适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成功的社会交往需要个体对他人的感觉和行 为线索保持适当地敏感性 , 并能及时传达信息让 对方做出期望的回应。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 人际敏感的个体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 拥有 更满意的婚姻 , 也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喜爱 , 能更 好 地 适 应 社 会 (Hall, Andrzejewski, & Yopchick, 2009) 。但是如果个体持续不断地感知这种体验 , 这种有意向的倾向将会损害人的幸福感 (Downey & Feldman, 1996)。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关于人格影响身体健康的 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有研究表明一 些人格特征能预测个体的健康 , 如敌对、尽责性 与乐观等等。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格领域与健 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 也回答了一个古老的问题 , 即身心关系的问题 , 同时也为疾病的心理干预提 供指导作用。Marin 和 Miller (2013)在已有理论研 究基础上重新整合了人际敏感的相关概念 , 构建 一种更具整合力的人格结构 , 并阐明了这种有意 向的人际敏感倾向是个体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
的个体更有可能患有抑郁症 (Sakado et al., 1999; Rizzo, Daley, & Gunderson, 2006; Masillo et al., 2012)。抑郁症患者的人际敏感程度比一般健康人 群更高 (Boyce et al., 1993; Sato et al., 2001; Otani, Suzuki, Ishii, Matsumoto, & Kamata, 2008)。同时 , 人际敏感高的个体更加容易焦虑 , 是焦虑障碍的 一个潜在人格特质 (Wilhelm, Boyce, & Brownhill, 2004; Kumari, Sudhir, & Mariamma, 2012)。 再次 , 不同文化环境中研究都发现了人际敏 感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 Masillo 等 (2012)对健康 人群和精神病高危人群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与回 避 的 应 对 方 式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这 与 McCabe, Blankstein 和 Mills (1999)发现人际敏感高的大学 生其应对方式也更为消极的研究结果一致。赖运 成 (2013) 对 中 学 生 的 研 究 发 现 人 际 敏 感 性 越 强 , 外显攻击性越强 , 也就是说人际敏感性高的学生 比人际敏感性低的学生更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 研究都发 现了人际敏感对个体适应功能的消极影响 , 但是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比对研究 , 这一领域仍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