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合集下载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包括神纪、辰纪、王纪和历纪。

神纪是以神话故事为纪年标准,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纪年法。

神纪
起源于中国史前时代,主要采用中国神话中的神仙人物的诞生、死亡、战争和奇迹作为纪年标准。

神纪以夏商周三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共工、巫后、女娲、大禹、炎帝、伏羲等七位神仙为纪年依据。

辰纪是以天文现象为纪年标准,是古代中国使用最长久的一种纪
年法。

辰纪起源于中国古法文明,主要采用十二地支配十天干方式,
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按六十甲子循环来表达时间。

王纪是以为王统治的时间为纪年依据,也是学者学习史料研究的
主要纪年法。

王纪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纪年法,起源于中国夏朝建立,
它以统治的朝代和皇帝的先后为纪年标准,直到清朝末年,才在统一
纪年法方面逐渐被历纪所取代。

历纪则是以公历为纪年标准,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与其他国家
同步公历后,得到发展并普及。

历纪不仅把时间分解为天、月、年,
而且把年又分解为日、月、时,这种精确的纪年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是世界上流行的纪年法之一。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

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灵芝纪年法、紫府纪年法、孔子纪年
法和元嘉纪年法。

1、灵芝纪年法:是周代的一种时间统计方法,它的出发点是“万
物之始以灵芝孕生”,以此为依据,将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有
三十日,因此一年为三百六十日。

它以灵芝的升降为依据,划分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大满12个节气,然后统计时间,纪年这一法,一直延续到了汉代,甚至到了隋代都在使用。

2、紫府纪年法: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纪年法,它以紫府为起点,以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端的节气作为今年的开始,纪年这一法用
的也挺多,出现在《史记》、《春秋》里多次,甚至汉代仰太郎时期
也有使用的记录。

3、孔子纪年法:是孔子为了记录历史建立的一种纪年方法,就是
以孔子诞生曰为一年的起点,然后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孔子去世曰来累加,比如说孔子去世曰是公元前5,那么公元前4就是孔子诞生曰,到
公元前1就是孔子去世曰,这一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汉代,曹植用这个
纪年法来记载他的传记《曹植传》。

4、元嘉纪年法:是汉代所确立的纪年法,它以建元年为一年的纪元,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建元年来累加,比如说建元公元前1年,以后
就是公元前,以后每一年都是+1,到公元后也是+1,这就是元嘉纪年法,它在唐代出现,并在宋明元代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漫长的时间里
一直经久不衰的纪年法,直到明代都在使用。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如下:
1、纪年法:包括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是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后来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元年为第一年,依次类推。

干支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组合,六十年一个循环来纪年。

2、纪月法:通常是以地支来纪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以此类推。

3、纪日法:包括天干纪日法和干支纪日法。

天干纪日法是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

干支纪日法是用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来纪日,现已发现,我国从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干支纪日,而且从未间断。

4、纪时法:一天之内的纪时法主要有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等。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是指古代人们为了对历史时间事件进行编排,用一定
的计算方式来命名各个纪元,以便便于记忆和传承。

中国古代纪年法
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1. 秦始皇纪元:秦始皇即项羽,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
后开始应用以自己名字作为纪年法的秦始皇纪元,根据“汉成帝元始
三年”纪年,算起公元前221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把一个
朝代的统治者名字用来作为纪年法的示例。

2. 天文纪年:这一纪年法以天文历数来作为计算年份的基准,相
信是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纪年法,唐朝以后,太历一般用作散文诗歌、正式文献记载当时历代帝王的年号,以及政事文书使用,一直沿用至
清末。

3. 郑和纪元:中国大明郑和七下西洋,一般以公元1405年郑和
出发海上丝绸之路为开始,称郑和纪元,持续到郑和死亡时间作为终点,一般将其定义为公元1435年。

4. 立春纪年:立春纪年是以立春第一日为一年的春秋节气,是中
国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前的一日为立春,从这一天记载了发生的时间,立春作为元旦纪年,以立春纪元纪
年的历史年份,从汉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古代纪年、月、日、天、时法

古代纪年、月、日、天、时法

纪年法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 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 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已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已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已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已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已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

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

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干支农历纪月法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

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干支纪日法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导读: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梅花岭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即农历六月九日;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子卯不乐”――《礼记・檀弓》,“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编年史法、元年史法、神灵纪年法和
日新纪年法。

一、编年史法:又称“秦年史书”,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采用的
纪年法。

它将历史按照君主历任的先后顺序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时期,
每一个时期以该时期的君主为起点,分别以阳历为基准,以某个特定
时间点(如此君即位/死亡/迁都等)为0年,然后开始计算编年史法,每经过一年,以此君的年号+1,成为当年的年号。

它具有传承古老,
记录历史明确的优点。

二、元年史法:是指以元年作为计算起始点,根据公元纪年,一
直连续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比如汉朝“元年”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武帝即位的那一年就是汉朝元年,故到现在汉朝已有2118年之久了。

它与编年史法不同的是,它经常会出现朝代之间出现“拉锯”的现象,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使用元年史法。

三、神灵纪年法:是指以天王或者神灵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准,如
留神令(也叫神令)就是以神武帝纪年为基准,自神武帝即天命之始起,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

神灵纪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号观念
较为重要,在早期的民间尤其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最后一种是日新纪年法,也叫“纪元”。

它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
到西汉时期,开始以某种特定的日期作为“元年”,以此以后每一年
经过365.24天,就会普遍延伸出一个新的年号来,以此类推,每当满
一个“纪”,就会又以此日子为“元年”,如此往复运算,逐渐形成
日新纪年法。

它对历史的记录比较准确,也比较方便,一般古代文献
中均有所提及。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临沂文化常识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

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

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

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

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

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古代纪日的方法

古代纪日的方法

古代纪日的方法咱中国人在古代那可是有不少有趣的纪日方法呢!你想想,那时候没有咱们现在这么方便的日历,那他们是咋记住日子的呢?有一种方法叫干支纪日。

嘿,这可有意思了,就像给每一天都起了个特别的名字似的。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这就能用来纪日啦。

比如说甲子日、乙丑日,这多有特色呀!这就好比是给日子穿上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一下子就和别的日子区分开了。

还有序数纪日呢!就是直接按照顺序来数日子呀,初一、初二、初三……这多简单直接呀,就像咱平时数数一样。

这种方法咱现在也还在用呢,是不是觉得特别亲切?咱再说说别的,古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日子来纪日呢!比如说朔日,这可是每月的第一天呀,感觉就像是一个月的开头炮呢!还有望日,那可是满月的时候呀,想象一下,在古代,人们抬头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就知道今天是望日啦,多有意思呀!这些纪日方法可不只是为了记住日子这么简单,它们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呢!就说干支纪日吧,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了好多好多年呢。

这就像是一条纽带,把古代和现在连接起来了。

古代的人们用这些方法来安排生活、庆祝节日、记录大事。

比如说在某个特别的干支日举行重要的仪式,或者在望日和家人一起赏月。

这是不是让日子变得更加有意义了呢?咱现在虽然有了现代化的日历,但了解一下古代纪日的方法,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文化呀。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窗户,让我们能看到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纪日方法,古代的历史和故事该多么无趣呀!那些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事迹,不都得和具体的日子联系起来,才能更加生动形象吗?所以说呀,这些古代纪日的方法可真是太重要啦!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它们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根呀!虽然时代在变,但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闪烁着光芒,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呢?。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在古代,人们会使用四种不同的纪年法来记录历史。

这四种纪年法包括:太上皇年号法、公元法、君主纪年法和立国纪年法。

太上皇年号法是中国最常用的纪年法,也是一种君主纪年法。

它是一种以太上皇为主的年号制度,每一位太上皇在位时都会发出一个表示他统治的时期的年号,从此所有的事件通过这个年号来标志,而每一个年号所记录的时期也会根据实际的宫廷政变及新的太上皇上台更新。

公元法是中国政治家和学者从公元前221年张骞提出的。

它把每一年以公元前或公元开始划分为一天的时期,从公元前259年到公元220,以此类推,直到现代。

君主纪年法是一种让统治者历史独立于其他历史之外的纪年法,以此类推,每一位统治者都有自己的历史,这一历史与其他历史相互独立,从而使得历史的记录显得更加完整和客观。

立国纪年法是一种把历史记录分为朝代或国家单位的纪年法,以汉朝为例,把“汉朝”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其纪年方式为汉文帝永初元年,从而完成了汉朝的历史记录。

其他国家也都采用类似的纪年方式来表示不同的历史事件,以显示不同的历史特征。

总之,太上皇年号法、公元法、君主纪年法和立国纪年法都是古代用来记录历史的四种不同的纪年法,它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显示历史,从而使历史记录更加完整客观,从而在今天成为不可或缺的纪年法。

初中历史知识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素材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一、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

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

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

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

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

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

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

关于古代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关于古代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关于古代文化知识-天文历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很多知识和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ɡ)、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如温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张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说宝剑的光气直射牛宿、斗宿的星区。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和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和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于深秋和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和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的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国或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或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包括以太古法、纪元法、帝王纪年法和世
系纪年法。

太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法,它以建元刻度的形式来纪年,即
定义一个作为起始的建元,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各个历史时期的寿命。

太古法在中国最常用的是以“元狩”为起始标志,以此来记录历史,比如“战国六雄”就是用太古法纪年的,也就是说元狩年代以来
已经过了2310年了。

纪元法可以说是太古法的一个衍生物,也就是将太古法的建元刻
度抽象化,只需要定义一个作为起始的纪元,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
各个历史时期的寿命。

在中国,一般是以“公元前”或“公元”为起
始的纪元,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2108年,就是用纪元法纪年的,也就
是说从公元1年以来已经过了2107年了。

帝王纪年法是以国家的统治者和统治时期的长度为起点的纪年法,主要是为了便于后人记录史实而设计的。

到了中国,帝王纪年法更加
突出,它以一位帝王的统治时间作为起点,用该帝王的统治时期来记
录史实,如汉武帝执政时期,从“元狩”年代算起,就是汉武帝在位
的纪元,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就是“汉”的纪年法,从元狩年代算起,汉武帝以后已经过了2307年了。

最后一种就是世系纪年法,它是指把历史上某一家族传承下来的
信息统一起来,以一位家族祖先作为起始点,然后以之为起点来统计
后代的纪年。

在中国,就以传说中的黄帝为起始点,2020年是黄帝起
元年,也就是说从黄帝起元以来已经有4520多年历史了。

中国古代的四大历法

中国古代的四大历法

中国古代的四大历法
我国历法起源很早。

《史记·五帝本纪》中已有帝尧命羲和兄弟去分掌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甲骨文中已出现了有关历法的记载,就是后世所说的“殷历”。

殷历已有了干支记日法,朔望月也有大小月之分,闰月的设置也出现了。

我国古代的历法,比较著名的有四家:
第一是《太初历》,由汉武帝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

在汉成帝末年,刘歆又重新编写并作说明,改成《三统历》,并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

第二是《大明历》,由南朝祖冲之制订,完成于南朝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开始施行。

第三是《戊寅元历》,由傅仁钧等制订,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施行。

第四是《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制订,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

明朝颁布的《大统历》实际上也就是《授时历》。

该回归年长度采用南宋时杨忠辅制订的《统天历》的数据,定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日,与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所用的数值完全相同,但却早了几百年。

可见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中国古代怎么纪日的

中国古代怎么纪日的

中国古代怎么纪日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纪日法是干支纪日。

干即天干,亦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亦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甲子,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百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已丙午丁未戊申己西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已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六十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周而复始,这便是干支纪日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古人最早是根据天色以及一日两餐的时间,将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的。

如日出时日旦、早、朝、晨,日入时日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日日中,将近日中日隅中,太阳偏西曰昃,等等。

又,古人一日两餐的时间,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便叫食时(或曰早食);夕食在口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则叫晡(餔)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的两段时间则先后是鸡鸣和昧旦(昧爽)。

但这样划分,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其实际所指的时间往往会有早晚的不同。

如夏季日出早、日入晚,冬季则日出晚,日入早。

晴天和阴天时也会有差异。

于是,古人又使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即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即“小时辰”)。

这与现代的时间相对照便是:十二时辰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丑时——1点钟至3点钟;寅时——3点钟至5点钟;卯辰——5点钟至7点钟;辰时——7点钟至9点钟;巳时——9点钟至11点钟;午时——11点钟至下午1点钟;未时——13点钟至15点钟;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

通过对照可以看出,每一个时段或时辰,大体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如“日出”即卯时,也就是早晨的5点至7点之间。

古人常于卯时上朝或上工,故至今民间尚称上班报到曰“点卯”。

古代计日的方法

古代计日的方法

古代计日的方法1、数字纪日数字纪日是我们今天行用的纪日法,其出现的具体时间目前尚难确言,但是大体可以推测是很早的。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的生日时说:“文以五月五日生。

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

”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由此可以推想,先秦时期可能已行用数字纪日方法。

2、十干纪日十干纪日顾名思义,就是用十天干纪日的方法。

它出现的很早,大约在夏代已经开始使用,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考古资料作为确证。

原始社会到夏代间“天有十日”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十干纪日的起源。

《左传》鲁昭公五年记载卜楚丘的话说“日之数十”,晋代杜预注“甲至癸”。

这里的“甲至癸”,是使用十干纪日的确证。

十干纪日在我们今天的遗存,是“旬”这一纪时单位。

《说文》:“旬,遍也。

”“旬”字本义,就是十干纪日由甲日至癸日循环一周。

我们今天用“上旬”“中旬”和“下旬”将一月三分,大体仍依一旬十日。

3、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是在十干纪日基础上产生的,它将十干与十二支相配,从甲子开始,直到癸亥,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干支纪日方法在殷代中后期已经普遍使用,这从甲骨文提供的实物资料便可知道。

如金祖同编《殷契遗珠》846:“丙辰卜,品贞:禘于岳。

”又《甲骨文合集》8155:“庚子卜,宾贞:王往林。

”还有甲骨上刻着干支表。

这种干支表分为两种,一种是三旬式,从“甲子”至“癸巳”;一种是六旬式,从“甲子”至“癸亥”。

它们大都不是用来记录占卜日期的,而可能是用来检查记录占卜日期所用干支正误的。

4、韵目纪日韵目纪日是取平水韵的韵目用字指代一个月中的各日。

需要注意的是,公历大月有三十一日,无韵目用字指代,则另外取用“世”“引”二字。

简论中国古代的记日方法

简论中国古代的记日方法

简论中国古代的记日方法古人的时间概念或许最早就是一天,因为白天和黑夜的有规律的更替应该是人类可以发现的最有规律的事情。

所以相对于月、年、时、分等时间单位来说,日(天)应该是人类最早建立的时间概念。

对于早期的古人来说,今天、昨天、明天或许是最早出现的概念,然后是前天和后天。

这样就建立了从前天都后天的一共是跨度为五天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中,每一个时间单位都能得到唯一的名称以区分。

但是超过了五天怎么办呢?人类必须建立其他的记日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日子。

中国古代记日的方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首先是天干记日。

天干记日就是指用十天干来区分不同的日子。

在上古时代用一个传说,说的是天上突然有了十个太阳,搞得人类苦不堪言,然后有一个人叫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造福了人类。

有专家就研究,这个故事中十个太阳的历史原型就是指用十天干来记日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还在使用一个时间单位叫做“旬”,一旬就是十天,这个旬的概念就是从十天干记日这里来的,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第二种记日的方法是干支记日。

干支记日大致是商代形成的。

在商代早期,每个月都是设计为三十天,正好分为三旬,这样用十天干记日就十分规整。

但是后来,因为历法的变化,分出了大小月,这样每个月就不再能用三旬规整。

另外,一个月中有三旬,每一旬都是十天干,也存在彼此的分辨问题,所以就逐渐发展出了第二种记日的方法,用干支。

干支法记日,一个周期是六十天,确定了月份,确定了这天的干支,这一天也就确定了。

从现有的出土文献看,甲骨文中使用干支记日已经十分成熟完备了。

而且用干支记日的方法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例如计算伏天的方法就是和干支记日法有关的。

每年入伏的日子就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每十天为一伏。

用干支记日也有不便的地方,就是不能一目了然这一天在这个月中的具体位置。

为了便于计算,人们将每个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日,在记录的时候,在这一天的干支后写上一个朔字,这样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知道这一天具体所在的位置了。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法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法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法古代年纪法有以下几种:1.皇帝年号记法:比如明永乐皇帝他在位的第三年称:永乐三年2.以天干地支搭配组成六十甲子纪法:先把天干地支排号天干: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地支: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算年纪工式:年份减三,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2018-3=20152015÷10=201余5而5对应的天干是戊2015÷12=167余11而11对应的地支是戌所以2018年是戊戌年3.公元纪法古代月纪法:1.普通纪法一至十二月2.别称纪法如下图:1、一月一月: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2、二月二月: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3、三月三月: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

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4、四月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5、五月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序数纪日法。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梅花岭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干支纪日法。


“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

’’——《殽之战》“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即农历六月九日;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子卯不乐”——《礼记·檀弓》,“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