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

发表时间:2011-08-16T09:04:15.1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卢靖岳静[导读]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卢靖岳静(北京华北科技学院 100744)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64-02 【摘要】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状况表现出令人堪忧的一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刻不容缓,需要从学生自身内部和外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入手抓好“内调”和“干预”工作。【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增进身心健康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总体状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状态。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心理学表明,判断心理正常与否有三项原则: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定性。

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近日,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大学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而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大学生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等。

2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难以适应环境。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2)自我认知失调。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 (4)日常生活上的挫折。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等不良心理。 (5)择业压力下的困惑。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3 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

(1)一方面,学生主体要加强内部自调: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第一,自身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

第二,学会认知。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二要正确地认识他人;三要正确地认识周围环境及事物。

第三,自我调控情绪。一要做到“自我冷却”;二要做到“自我反思”;三要学会“自我排解”。

第四,善于与人相处。一要学会尊重;二要学会真诚;三要学会宽容。

(2)另一方面,学校师生要在外部加强干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第一,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第二,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第三,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第四,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第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第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总之,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有华,段虹,郭玉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